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安石笑着说道:“这有何难,只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一扫朝堂芶安之氛便可!”
“不过这需要圣上和朝中重臣的鼎力支持,先生有这个把握吗?”
听到这里,王安石终于沉默了,他知道现在的英宗赵曙是绝对没有这么大的魄力的,而朝中的重臣必须至少得到富弼和韩琦的支持,但光是有他们还是不够地,这两个人的威望虽然很高。但从前段时间的“御史中丞王陶事件”中韩琦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即使韩琦身为两朝执政这样重臣居然也会被王陶搞得灰头土脸,如果贸然行事,其难度可想而知!
王静辉见王安石在那里沉思,便继续说道:“刚才听闻先生慷慨所言,学生心中也是为先生的大才所感动。觉得如果按照先生所言去做,那就会变成商鞅之于秦朝的变法了!‘变法易俗’固然能够很大程度地改善大宋目前的状况,但其中也蕴藏了莫大的风险!现在大宋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和平生活,朝堂中的风气形成也已经非一日之功,如果开始变法,那无疑是对一个重病之人下猛药,其后果还是两算,结果未知啊!”
王安石听到王静辉说道“变法易俗”的时候,两只眼睛中泛出了精光,这四个字正是他二十多年来针对大宋所处的不利境况所开出的药方,只凭自己刚才所说的一句话,驸马便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份才情确实让王安石心中感到吃惊,心中不禁在想:“这个年轻人该不会是和我的想法一样吧?!”事实上王静辉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来猜测王安石心中所想的是什么,这都要归功于王安石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有名了,王静辉对他的经历可谓是知之甚深,所以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握住王安石的想法。
王安石笑着说道:“驸马真乃我的知己,不错!要想改变大宋目前不利的局势,就未有效法秦时商鞅变法才可能救的了大宋!当然,驸马所说的我也明白,变法易俗当然在那些头脑守旧的朝廷重臣的眼中是洪水猛兽,所遇之阻力也是必然的,但变法救国乃是我大宋走向强大的唯一之路!诚然,要‘变法易俗’效法商鞅会有很大的阻力,甚至是最后我可能会落得商鞅的下场,但变法一途随荆棘坎坷,我只有‘坚持’两字以自勉!”
此时面对王安石的王静辉仿佛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在王安石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商鞅、谭嗣同等人的身影。王静辉虽然在原来的历史时空中也是成长在社会变革当中,但对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大变革即将要开始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并不了解,但命运和他开了一个超级玩笑,让他也有这样非常好的运气来参与其中,而且还是中心人物之一,他真是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虽然王安石的精神让他很感动,但对于王静辉这样已经对这个问题思索了千百遍,自始至终都是这么一个结论:王安石的固执必然会葬送这场变法。尽管变法的初衷是善意地。但中间有着太多地障碍,不是仅靠变法发动者的毅力和决心所能够改变地。
“王安石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历史上的神宗对他的支持不可谓不坚决,简直是做到了一个帝王意志的极限,坚定地站在王安石的背后,以帝王的权威来全力推进变法。到最后的结果依然还是没有改变!”王静辉有些心痛的想到。
尽管看到斗志昂扬的王安石是有如此大的决心,但王静辉还是忍住了他对王安石的钦佩,选择了更加务实的道路:“王安石的做法已经被历史判了【创建和谐家园】,否则就是冒着身败名裂,我也会站在他地身后来协助他推进变法改革,但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只好对不起了!”
王静辉说道:“先生之决心和理想,学生在心底为之敬服、钦佩,虽然学生在治国的主张上和先生略有不同,但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大宋能够实现中兴所努力。学生和先生之间的问题和分歧,我想大家都可以坐下来慢慢交流。”他心中实在是承受不住王安石对他的吸引了,他知道自己是通过历史来作弊,不然他早就被王安石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了,他不愿意再进行这样非常痛苦的折磨了,所以决定速战速决结束这次会面。
“先生,这是学生的一些愚见,还请先生批评指教!”说完。王静辉便把他早已经准备好地关于海关的资料交给他,并且还有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一些设想。他相信,这个时代也唯有王安石能够看懂并且接受这些新的经济理论。当然,这个时代还有司马光与还没有成熟起来的苏轼也都是智者之流,但他们的脑子比王安石差远了,都比较呆板和僵化了。就算他们能够看懂,也未必能够接受。
王安石接过这些手稿,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和自己地主张有太多的不同,“寒暑论”虽然在士林中有很大的市场,但在他的眼中还是属于和稀泥之流的想法,这与他的主张是有很大的冲突的。但他也知道在朝廷的重臣当中都流传着王静辉那些没有公开的策论,这些观点和主张已经引导大宋近两年的时间,大宋的变化他也看在眼中,这些策论在他的眼中同样有着非常珍贵的意义,尽管政见不同,但王静辉这一番举动还是赢得了王安石对他的尊重,就如同王安石的好友司马光比较守旧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一样。
“先生,学生想说的只有一句: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大宋的中兴,只有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才是唯一的试金石,只有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好过了,大宋的百姓才能支持这样的社会变革方式,否则便是朝廷政策实施的错误。学生才疏学浅,在先生这里卖弄了,还请多多见谅!”王静辉待王安石接过他的手稿后,对他真诚的说道。
不过令王静辉比较失望的是此时的王安石似乎所有的注意力都被他的手稿所吸引了,好像没有听到他的话。王静辉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他能够做到已经做到了,至于能够起多大的效果,这也只有看老天的意思了,他现在只是感到有些无力。
王安石“走神”的本事,王静辉是知道的,他能够在仁宗面前走神到把一盘鱼饵都给吃掉,像这样的走神也不奇怪了,他看着眉头有些紧皱的王安石,知道自己现在说什么也不足以把他的注意力拉回来了,所以便独自轻声走出王安石的书房,告辞了。
在回驸马府的马车上,王静辉的心中也是打翻了调味瓶,心中也不知道该怎么样来评价这次他和王安石的见面。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初来大宋对所有的事情都漠不关心的王静辉了,他在历史的漩涡中感到越陷越深,已经置身其中没有办法把自己给洗干净了,这里面已经牵扯进他太多的心血,突然意识到对于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也开始有些坚定不移了,这到底是他知道王安石主持变法必然失败。还是自己的发展的必然?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但他明白:今天地王安石依旧有着坚定地意志来推行他的那套理论,而自己地性格也变得更加坚定。他们两个人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放弃原有的政治理想的,但其中唯一的不同便是他还有一颗包容地心,甚至可以包容与自己水火不相容的政敌,他知道自己既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在走向政治舞台的时候就必须有这个觉悟,不然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无辜的老百姓!
“王安石九死不悔的精神固然值得他感动,但为了大宋百姓的好日子,还是对不起了!”王静辉在走下马车的时候,心中坚定的想到。
此时学士府中的王安石还沉浸在王静辉给他地手稿当中,正如王静辉所读到关于王安石的有关历史记述一样,他的确是一目十行并且还过目不忘,虽然和王静辉这个变态还有些差距,但他也算得上是超级天才之流的了。
在读完王静辉的手稿后,王安石心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驸马的才智在他的心中又有了新地认识。也许是处于文人相轻的情节吧,王安石在和颍王赵顼的接触当中,听到关于驸马的消息是很多的,当中不乏对王静辉才干毫不掩饰的赞叹,这在王安石地眼中虽然不算什么,但心中还是有种一比高下的心理在其中的。今天看到王静辉的手稿后,他的心中才对以往赵顼对王静辉的赞扬之词感到信服,先不论王静辉的经济理论是否正确。就是关于海关这部分内容也够他佩服的了,还有对各行各业的赋税调整以达到宏观调控的能力,这都是王安石以前所没有想到的,尽管他不知道王静辉这些手稿上所写的是否是正确的,但至少让人看着这些手稿中的丰富的数据和翔实的事例,便足以让人感到放心一试了。
不过当王安石正想和王静辉讨论这些手稿中的一些问题时。才发现今天他的客人已经不声不响的走了,现在他才注意到天色已经很晚了,明白自己因为太投入把客人冷落了,不过这样的事情在王安石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他也是个不拘小节的人,根本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好似吃饭喝水般那么正常。
王静辉回到驸马府后,没有直接进入书房,而是到他的药房中去看看。他的初始身份是个医生,自然不会把自己的老本行给丢弃,就算是在楚州担任地方官的时候,他也经常给当地的百姓治病,这点儿到颇和当年三国时代的张仲景一般,后世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德医风,特意将各种药店和药房的名称后面加个“堂”字,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虽然没有像前辈那样在公堂之上就给病人诊治,但驸马在知州府内开医馆已经在楚州成为一个美谈,在医学风气甚为浓厚的宋朝,这也给他无形中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这倒是他始料未及的。
只要是王静辉常驻的地方,总会有个小药房供他来搞研究所用,这个时代的中成药在他的眼中是一个巨大的空白等他去填补,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中成药在这些药房实验室中诞生,然后便由济民制药迅速转化成为成品。现在的济民制药几乎就是大宋中成药产业的龙头,引领了中成药的发展潮流,尽管也有许多有实力的药房和医馆凭借着自身的实力研发中成药,但大多数的时候是分析济民制药的产品,然后仿制。济民制药已经成为大宋中成药行业的巨无霸,这些后来的仿制竞争者哪里能够给它带来一丝一毫的压力,人们都信任济民制药价廉物美的产品,其流通占了市场的八成以上。
王静辉来到药房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专门在研发适合他老丈人英宗赵曙的药物。现在老丈人的身体就是大宋实力的保障,也是王静辉的保障,只要英宗赵曙一天未死,大宋前进的方向和步伐就控制在王静辉的手中。
从颍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内容来看,王安石和他的交情非浅,几乎赢得了赵顼的信任和敬服,这个消息可是让王静辉有些如芒在背的感觉,唯一解决的办法便便是除了和赵顼保持密切的联系外,最重要最行之有效方法的便是保障老丈人的身体健康。
从这几个月有关王安石的传闻来分析,王静辉可以得知目前这个“拗相公”在朝廷中过的并不是很得意,原因便是在于英宗赵曙对他那套救国军救民的理论还没有什么注意。相比之下驸马的建议则是朝廷作出重大改革的时候必须要听听他的建议,而且更加实惠一些。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体检
------------------------
老丈人的身体是第一大事,他的健康也关系到王静辉以后计划的实行,这种事情如果落在颍王赵顼身上,那其后果真是让人很难预料,无论是从蜀国公主和自己的关系上,还是现实的需要,他都必须尽力保住赵曙的生命。
王静辉这次受召回汴都开封,除了要向朝中大员推荐王韶这个军事奇才,对免役法进行说明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便是对英宗赵曙的身体进行一次细致的检查,以便他对赵曙的身体状况有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历史上的英宗赵曙早就在治平四年正月的时候去世了,现在由于王静辉的插入,他多活了一年,并且通过王静辉的观察,赵曙的气色还是不错的,这在平常人眼中,赵曙继续执政两三年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此时王静辉最担心的便是自己老丈人的身体状况,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几乎没有什么征兆,都是突发性的,他甚至怀疑几年前仁宗在垂拱殿突然驾崩就是因为他也患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比仁宗更为糟糕的便是赵曙的身体实在是太弱了,一个中年人动不动就生病,可见他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有多差了。
王静辉走进自己的药房,这里虽然很小,但所需之物一应俱全,这也是拜中医用具向来都很少,都是看医者的水平,不像西医那样离开必要的装备就活不了,连看病都不会了,尤其是像心脑血管或是内科病症。西医离开了装备根本就没有办法来判断到底是身体的那个器官或系统出了问题。
王静辉打开房中的一个箱子。那里面非常整齐地码放着基本封皮泛黄地书册,这是他通过自己的身份。在赢得了赵曙和韩琦地同意后,才从校正医书局中借出来的几本医书孤本,这些书册在别人眼中可能是一堆废纸,但在他的眼中简直就是无价之宝。这些在后世只有传说中出现过的医书就摆放在他面前。
在这个时空可没有现代化地医学设备和特效药来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检查和治疗,而且这种病症也不是能够治愈的,好在中医在这种疑难杂症面前有非常好的疗效,对现代化设备的依靠比较少,不然王静辉可就束手无策了。并且他还有一个好处便是校正医书局里面的藏书可以供他借阅,这可是一个宝库,这些医书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竹简写成的医书,都是前人上千年的积累,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王静辉这只箱子中装的便是基本关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地书籍。这是也是中医的奇迹。放在这个时代,除了中医对这种病症还有能力控制外,其他地方文明的医学还处于梦寐状态,这也是激发了王静辉打算推行中医文明,彻底把西医扼杀在胎儿状态。
现在王静辉针对英宗赵曙的身体状况,也只能期待能够依托自己的医学水平结合这些珍贵的医学书籍资料来产生奇迹了。王静辉在药房中除了按照手头上一些医书中所列的药方进行配药外,还要对其进行品尝以试药性如何,给自己的老丈人服用地药物必然要小心。如果出了什么篓子可就糟糕了。
人们都认为中医还是老的好,同理“中医书籍”也是老的好。如果说看中医选择老中医还有道理,但后者则不见得是正确了,尤其是后世武侠小说中的一些描写更是误人子弟,其实中医典籍中的错误也是比比皆是,一定要从中学会分别。王静辉自己出身于后世的中医家族。对此自然是明白地,这些珍贵的典籍固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中间的错误也是很多的,尤其是他按照这些典籍中的药方给老丈人开药,那更需要慎重,中间尝尝药性那是难免的了。
王静辉在药房读书配药的时候,蜀国公主也从皇宫中回来了,这段时间她每天都要进宫陪伴太后和皇后,王静辉还没有到汴都前,她大多数时间都是住在皇宫中的。不知不觉中她和王静辉成家已经一年多了,本来宋朝惯例驸马很少被调离汴都开封到外地出任地方官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头上挂个虚衔度日,驸马有着无上的荣耀,但却是一个埋葬政治才能的坟墓,但丈夫在她的眼中是一个可以经天纬地的人才,尽管成为驸马后,这个外戚的身份依然没有阻挡父皇对他的任命,可见对其之器重。
不过圣眷在身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可苦了她这个公主了。赵浅予自出生长大都是在皇室重要成员下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她对曹太后和高皇后的依恋不是几句话便能够说清楚的。王静辉被放任外地,她作为妻子还是选择了离开从小到大呵护她的长辈,义无反顾的跟随着丈夫,但心中的那份失落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抹除的,不过好在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简直是倍加爱护,才弥补了这份失落。这次回汴都来陪家人过年,这中间少不了丈夫的善解人意,更让她知道自己托付终身的选择没有错。
蜀国公主回到驸马府后,问了管家王福后才知道王静辉从王安石那里回来后就进了小药房,到现在还没有出屋。赵浅予知道丈夫虽然有着驸马的荣耀,也顶着大宋最年轻的学士,同时又是个富甲一方的商人,但在他的心中只想当个悬壶济世的郎中,若非机缘巧合,恐怕他早就不知道隐藏在人海中的那个角落当一个名医了。
蜀国公主来到厨房,今天她还特意向宫中的御厨请教了几道小菜的制作方法,正好拿来给丈夫开开胃口。对于蜀国公主亲自下厨房,驸马府中的仆役早就见怪不怪了,这两口子似乎对厨房有着特殊的爱好,两个人经常下厨房给对方做一些小吃。连他们有时候都能跟着沾光。他们的手艺还真地不错,连那几个大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
蜀国公主端着自己精心准备地小菜来到小药房。打开门后看到王静辉还在那里一边看书,一边配药,还不时的品尝一下草药地药性。蜀国公主笑着说道:“夫君,还是不要尝那份苦药了。看看我新做的小菜味道怎么样?”
王静辉抬头一看原来是蜀国公主站在房门口,手里端着一个托盘,上面有三道看上去挺稀奇的菜肴,他知道这一定是娇妻在皇宫中的收获。颍王赵顼早就和自己说过,蜀国公主在回汴都这段时间,对下厨有着特殊地爱好,英宗赵曙和曹太后、高皇后非常宠爱蜀国公主,大手一挥便是宫中的御厨都围绕这她一个人转,复杂的菜肴做法她是学不会的,但能够在当今大公主面前展示自己的御厨们可不会被难倒。绞尽脑汁创出了不少制作简单但味道爽口的菜肴供蜀国公主来学习制作。
王静辉接过托盘,小心的放在一旁的矮几上,双手抱着蜀国公主说道:“娘子怎么又下厨了?交给那些大厨干不就行了吗?你也都累了一天了,要好好休息!”
蜀国公主听后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感觉,轻声说道:“看见夫君这么辛苦,浅予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给夫君你准备些可口的饭菜了。夫君还是趁热尝尝,看看我今天新学会地菜式味道怎么样!”
王静辉握着蜀国公主的小手说道:“只要是公主做的。我都喜欢吃!”看着蜀国公主那张犹如红苹果的脸庞,他在娇妻的额头上轻轻的吻了一下,然后把她轻轻的按在矮几旁的椅子上,说道:“夫人,你也忙了半天了,咱们一起来尝尝。等改天为夫也做几道新鲜地菜式给夫人尝尝!”
对于丈夫亲昵的动作,蜀国公主虽然成家一年了,但还是像当初那样心中有些慌乱,脸庞更热了,不过王静辉的体贴更让她心动。在两个人独处的时候,王静辉经常喂蜀国公主吃饭,弄得她即感到好笑,又是很甜蜜。
两个人在吃饭的时候说起这一天的经历,不时地从房中传出一阵笑声,当蜀国公主问起王静辉怎么这么晚了还要在药房配药的时候,王静辉对她说道:“明天我想进宫面圣,对圣上的身体再检查一下,看看圣上是否健康,以备不测。”
蜀国公主知道丈夫医术高超,年初英宗赵曙的那场大病确实让所有的皇室成员和大臣都着实的担心了一场,当时如果没有王静辉的话,那赵曙十有【创建和谐家园】会不治身亡。英宗赵曙的身体虚弱也是大宋统治高层的隐忧之一,这个蜀国公主自然知道,所以听到王静辉正在为入宫给父皇看病的时候,当然是极力支持,正好明天和自己一起入宫。
第二天,王静辉退掉了本来在东阳郡王府的诗词宴会,在蜀国公主的说项下进宫去了。东阳郡王赵颢与颍王赵顼虽然是亲兄弟,但两人性格却是南辕北辙,他不同于哥哥这么关注国事,自己的身份使他从小就自觉的远离权力,只是忘情于文学当中,他的圈子大多都是当世的文豪、画家和诗词名家,东阳郡王府这样的宴会是很多的。
王静辉推掉东阳郡王赵颢给他专门举办的宴会,心中还是非常不好意思的,原本他打算晚上进宫的,但老婆蜀国公主听说他想要给英宗赵曙检查身体的事后,立刻让管家王福到他哥哥赵顼那里送信,让赵顼安排好王静辉进宫的事情,最后定下来的便是上午去,他也只好推掉宴会的请帖,虽然很过意不去,但他还是写了两首词送给赵颢,以表达他的歉意。说实在的,王静辉对宋朝的宗室还是非常欣赏的,他们不像别的朝代一样为了皇位的权力而发生兄弟反目成仇,非要到不死不休的地步才罢手,他们大多数都像赵颢这样非常自觉的远离权力,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甚至在这些重要的皇室成员的眼中,皇位在他们手中成了烫手山芋,碰见了都是推辞,英宗赵曙便是一个例子。赵曙便是在韩琦等大臣的强力要求下才继承地皇位。他也是继太祖赵匡胤之后第二个被黄袍加身地皇帝。虽然不知道他们心中是怎么想的,不管怎么说宋朝还没有发生过为了皇位而诛杀或放逐皇室亲族地事情。在封建皇权至上的时代,这是极为罕见的,也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东阳郡王赵颢受到王静辉地致歉信后,并没有怪罪王静辉。相反他还打算和王静辉一起进宫看望英宗赵曙,这让王静辉对赵颢的产生了很大的好感。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也许这句话并不是这么绝对,这也归功于宋朝的开创者在开始的时候便定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也许赵匡胤定下的这些制度并不是每一条都是好的,像厢兵、严酷的压制武将等等政策在百年后便成为制约宋朝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相对于其他中国地王朝,宋朝的起始制度却是最开明有效的,也是最有长远眼光的,要不是周围强敌太厉害。不时的骚扰加上天灾的干扰,也许宋朝将会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可能突破千年王朝更替怪圈的朝代。”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也许他地力量非常弱小,但现在他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王朝更替的怪圈在宋朝上演的,更加不允许那些野蛮的游牧民族来破坏这迷人的宋朝文明,保护自己的子孙不受到异族地奴役。
第二天一早,王静辉便进宫来到他常到的福宁殿,和他一同等候英宗赵曙到来的还有赵曙所有的直系子女。除了三个儿子外,英宗赵曙还有三个女儿,其中徐国公主在他和蜀国公主成婚后不到两个月便出嫁了。王静辉看看周围这些皇室重要成员,便知道赵宋皇室对英宗赵曙身体状况的重视程度,太医院也有非常杰出的医生可以为赵曙检查身体,但去年是王静辉一手把赵曙从鬼门关里拉出来的。再加上他又是皇帝所最器重的驸马,所以才对王静辉检查赵曙身体的事情给予了最高的重视。这中间也少不了太医首领孙用和的推荐,对于王静辉手中的那几样小玩意儿,老孙同志可是惦记的很,这次他也领着五名太医在旁边。
王静辉给老丈人量过血压,听过心肺功能后,觉得赵曙身体的各项指标还都算正常,但仅凭这几件非常简陋的监测手段还是不行的,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把脉,通过赵曙的脉相来对他的身体状况作出最后的判断。加上孙用和带来的五个太医,他们七个人分别都对赵曙把过脉后,便在福宁殿偏殿的一间屋内进行闭门讨论,分别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说出来。
可能是在仁宗暴毙事后,英宗赵曙曾经严厉处置了几个当时给仁宗看病的太医,让他们到很远的海边去钓鱼的结果,几个太医的意见和结论都很保守,王静辉一看便知道这些太医已经被赵曙先前处理的那几个太医个吓坏了,心中不免有些感叹。
宋朝的技术官员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像这些太医也只能身穿绿色官服,“紫、绯、绿”这是宋朝官服品级的第一感官,而且升迁等方面十分困难,待遇也非常差,甚至连婚姻都加以限制,不允许技术官员与宗室通婚。庆历三年延安郡王赵允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翰林医官许希之子,多事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就上书弹劾这项婚事,结果最终这桩婚事以流产为结局。王静辉想到这里甚至还恶意的想到,那个鸟人王拱辰是不是得罪了这帮医官而最后有病得不到最好的医治而丧命。
王静辉当初进入校正医书局也是名技术官员,在这样的制度下王静辉还能够成为驸马,这也是多亏老丈人事先下了功夫,还有他的诗词大家的身份也淡化了他的初始身份,这才与蜀国公主结为连理之好。
王静辉把孙用和给拉到一旁,他和孙用和的两个儿子关系十分密切,在修订医书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功劳都让给他们两个人,为此孙用和也是十分感激这位驸马的。在王静辉的一番劝慰下,孙用和代为说项,这才使那帮御医拿出了自己的真本事说了实话,几个人在屋中辩论了半天才最终确立了英宗赵曙的治疗方案,从日常用药到吃饭作息等等方面都给出了详细的建议。
王静辉看着这开出的长长的治疗方案,心中不免感叹到:“自己能够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以后就看老天的安排了!”他终究还是要离开汴都开封会楚州的,所以他把血压计交给了孙用和,并且教会了他使用方法,让他每天都给赵曙量血压,如果要是有异常情况也好及时做准备,王静辉也是名医了,但他不是神仙,对与赵曙的健康他虽然希望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能不能如他所愿,他的心中一点儿底都没有。
正文 第一百二十章 志向
------------------------
在给英宗赵曙检查完身体后,赵曙遣退了其他的人,翁婿两人在福宁殿的后花园中随意的走着,两个人之间的话题也是一些国家发展上的问题。英宗赵曙当年被仁宗收养后,从小便开始学习治国之术,当时仁宗还有一个从宗室中过继的养子,但仁宗对赵曙的期望是很大的。
虽然赵曙当时在做养子的时候对当皇帝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是有些排斥,但赵宋皇室的重担就在他身上,他在治国方面的认识还是非常强的,尤其是仁宗有意识的向他灌输自己宽厚的施政观念,这对赵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王静辉非常注重这样形式的谈话,因为这种轻松的谈话氛围更有助于对皇帝施加一定的影响,一些平时很隐讳的事情可以说的更为露骨一些。总体上来说,继承了仁宗一部分宽厚政治理念的英宗赵曙,对王静辉那套“以民为本”的理论还是非常欣赏的,因为驸马从来不说空话,是个肯办实事又非常有头脑讲求策略的人,而且驸马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和那帮学究所说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儒生天天都在他的耳边喊着“以民为本”的口号,但什么是以民为本?这个话题太空洞了,驸马则是非常干脆的指出: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原来是否有所提高,这是判断其治地官员能力强弱和所实施政策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王静辉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也确实让英宗赵曙大开眼界,非常有启发。对于大宋地一些问题地解决次序上,王静辉也试探了英宗赵曙的口风。尤其是官吏地吏治问题更是他最为关心的。不过令他非常遗憾的是英宗赵曙对此做出的回应还是很犹豫地。
“也许英宗赵曙所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毕竟就算是身为皇帝也对此引起的反弹而感到十分顾忌。这也是百年来慢慢积累起来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或是一个政令所能够解决的。不过相对与历史上的神宗赵顼,英宗似乎比他的儿子更少了一分锐气,而多了一分沉稳。虽然有些让人泄气,但这才是最佳的道路。”王静辉在没有得到老丈人在吏治问题上明确的表态,多少让他有些丧气,但要想想在他原来生活地二十一世纪,官员【创建和谐家园】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发展的重要障碍,当时的领导人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他们对此采取的策略也是渐进式的,这虽然有些打击人的心理,但出于国家的稳定,这才是最佳选择。连在二十一世纪对【创建和谐家园】的官员有【创建和谐家园】地情况下,反腐还这么困难,更何况是在“优待士大夫”的宋朝?
“这条路还长着呐!”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英宗赵曙走到一个凉亭中,又和王静辉撤了会家常,然后说道:“爱卿昨天见过翰林学士王安石了?”
王静辉对于赵曙突然提起王安石感到有些困惑,但还是说道:“圣上,臣在楚州时就尝闻王安石大才,‘负天下三十年大名’可谓是士林中的领袖。大宋在士林中能够有此名望的不过是欧阳修、司马光等人。臣对安石先生的才学仰慕已久,这次回到汴都在驸马府中接到了他地请帖,所以昨天登门拜访。”
赵曙笑着说道:“不错,当年我还在太子府的时候,便听过王安石的大名,他的德行和才学都被当时的人所广为称颂。就连当时的仁宗皇帝也因此屡次下诏启用安石。不过王安石当时可以入馆阁的,但当时却请任县官,之后便是几十年都不肯受召入朝中枢,只是后来做过一段时间的三司度支,但随后其母病故丁忧到现在。驸马对安石有什么想法吗?”
王静辉说道:“安石先生在士林中的声望甚高,这中间除了其才学文章所起到的作用外,还有他不肯受召入朝有关,近三十年来安石先生每一次拒召,他的声望就上升一次,这也就是参知政事吴奎等人当初不同意启用安石先生的原因吧!”
英宗赵曙没有想到王静辉会这么直接说出他心中所想的事情,和这种人谈事情果然是方便的很,随后笑着说道:“那驸马怎么看?”
王静辉笑着说道:“臣以为安石先生能够被圣上安排在翰林学士这样重要的位置上,自有圣上的道理,臣不敢妄加揣测。臣以前也只是听别人说到安石先生的大才,直到昨天才与他相见,不过安石先生的才能是绝对绝对超越臣所见的常人,这是肯定的了!不过安石先生虽然有大才,但也要善加使用才是。臣和他的接触当中,发现安石先生的脾气可能有些执著,这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但对于一个官员来说那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非常有意思,其他反对启用王安石的人只是说王安石“刚愎自用”,而赞成的人自然是好话连篇,两者反差太大,赵曙给王安石翰林学士的位置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赵曙笑着问道:“执著是个优秀的品质,百折不挠才能做成大事,有如何是个缺点呢?”
王静辉说道:“圣上所言那是对普通人而言,但身为帝国官员,更应该注意变通,尤其是在此大宋中兴的时刻。执著固然是一个好的品质,但它的同义词便是‘固执’!这样很容易遭到别人的反对,而使他过早的陨落,不能为大宋发挥他应有的才干!身为官员,尤其是大宋的高级官员,在政治上必须有进有退,不断的使用合适的策略来实现一个正确的政治目标,这中间可能会遭遇重大的挫折,但光靠‘执著’二字是不够地,甚至需要妥协才能够达到自己预先地设想!”
英宗赵曙听后一愣。心中对自己的女婿能够说出这样地见解感到非常的吃惊:驸马才有多大啊。这可是很多做了一辈子的官员的金玉良言,自己当皇帝已经有五年多了。五年地从政经历使他对这句话有着格外深刻的体验,但他还是问道:“那不成了虚与委蛇,同流合污了吗?!”
王静辉还是以他不变的声调说道:“圣上此言差已,妥协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必由之路,只要心中朝着一个目标不断的努力,不放弃,妥协反而会更加有助于达到这个目标。大宋立国百年来,各种弊政积累到今天已经是根深蒂固,这里面纠缠了太多的利益,想要快刀斩乱麻来瞬间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可笑的,想通过几条革新的条例来根除这些弊政更是无知的,改善大宋的弊政,让帝国获得更大地发展。这需要时间,也许是十年、几十年那么久,但只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断改进,我大宋终究会有一天复我华夏风采!圣上,这只是臣的一点浅薄的见识,让圣上见笑了!”
英宗赵曙听后哈哈笑道:“好!好!那朕还要问问爱卿,你的理想是什么呢?”
王静辉听到后,身体一振。平声说道:“圣上,臣在家中的理想便是好好的陪伴公主能够白头偕老;如果说在朝堂之上的理想,那便是希望我们的后世子孙不要被异族人虏去当奴隶,成为物品一样在市场标价出售,希望我们大宋地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在异国的土地上只要报出自己是大宋人。就能够镇服异族,不受欺侮!”
英宗赵曙听后才知道这个驸马在理想上还这么有意思,不是像他义父韩琦那样领袖百官,而是和自己的女儿平淡度日,赵曙说道:“可惜爱卿一身才学了!呵呵,这样的理想和志向也好!朕打算在你楚州任满后,调你回汴都开封,入翰林,到时候爱卿可就是我大宋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了!呵呵……”
王静辉向英宗赵曙行礼后说道:“圣上,感谢您对臣的爱护之心,但臣想在卸任楚州军州事后就配公主好好过日子。臣自和公主结为连理后,还没有和公主过一天平稳地日子,公主贤惠温柔自然不会抱怨臣对她的冷落,但臣心中难安自觉亏待公主良多,所以想补偿公主!”
英宗赵曙听后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问题,眼前站在他对面的年轻驸马竟然告诉他要致仕?!这不禁让人感到有种错乱的感觉,王静辉的义父韩琦都这么老了,还在朝堂之上活蹦乱跳,前段时间的“王陶事件”虽然对韩琦有些打击,但韩琦也只是上表致仕做下姿态而已,而王静辉连三十岁都不到,就要和他说致仕?!
英宗赵曙笑着说道:“爱卿今年多大了?还不到二十五吧?!这可是正当年轻人意气风发的时候,爱卿何谈致仕?!朕听予儿说爱卿和她感情甚笃,形影不离啊,连你在楚州四处巡游的时候都要带上她四处走动,那个参军王韶就是你们在路上医治了他父亲后才结识的吧?蜀国公主没有你想的那么柔弱娇气,她对你还是非常满意的,就是朕对你做驸马也是非常满意的,何来的致仕?”
英宗赵曙刚才说道王静辉带着老婆在楚州四处走动的事情,还想起那几个多事的御史知道后,还急忙写了一大堆的折子来弹劾王静辉,不过英宗赵曙看过后飒然一笑,放在了一旁,当他问起御史台老大司马光对此事的看法的时候,司马光只有两个字:“多事!”这要是让王静辉知道司马光对此事的看法,那非要爱死这个老头儿了。
王静辉躬身说道:“圣上,臣身为驸马应该淡泊明志,远离朝廷政事,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臣不敢以身试法,并且臣也认为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这样规矩实乃帝国稳定的基石之一,臣不敢破坏这样的规矩,万万不能开这个头儿!唐时驸马身为宰相立于朝堂之上的事情万万不可在我朝重演,否则日后必有奇祸!”
王静辉这个时候对英宗赵曙提出他是外戚的身份,不应该在朝政的事情上陷入太深,这也是他必须遵守地游戏规则。毕竟他和大宋统治高层之间地关系现在非常密切。在朝在野也都差不多,他现在都有这个能力去影响大宋的走向。这也是他在楚州试行新法后。给王安石地崛起事先下了拌子,王安石已经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自由行使他的历史使命了,这也让王静辉心中感到放心,也许在野恐怕他能够干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英宗赵曙听后沉默了。心中暗骂到这个该死的“祖宗规矩”,心中抱怨归抱怨,但他还是明白王静辉地话是正确的,外戚的权力必须得到限制,像曹太后的曹家已经在他继位之初给他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和压力,现在曹太后深居慈寿宫已经不理政事很长时间了,自濮议角斗之后,赵曙才得以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开始行使一个皇帝的权力,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够再次重演!
也许王静辉不知道自己的一句话给英宗赵曙带来了怎样的震动。但日后对大宋也有着深刻地影响,那是不必多说了,至少第一个倒霉的便是高皇后的弟弟高遵裕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像历史上那样在西北有那样大的权力了,这也避免了大宋在日后和西夏相互对峙的时候,高遵裕那里所犯下错误所带来的影响。
不过王静辉地“致仕”之举也再一次让英宗赵曙见识到了他的为人,让老丈人的心里放心了不少,毕竟只有二十四岁的学士。以后可能会在二十六岁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翰林学士,这个升迁速度实在是太骇人听闻了,翰林学士之上便很可能出任参知政事,日后以他的年轻和才干,成为韩琦那样领袖群臣地中流砥柱,几乎是摆在眼前的事情。都可以媲美十几岁为相的甘罗了!
最要命的便是王静辉会比韩琦更为出色,韩琦是两朝老臣便已经威望无人能比了,而王静辉更年轻,他要是真做到参知政事拜右仆射,那把持朝政的时间几乎让人难以入睡。韩琦这样的能吏每个皇帝都会喜欢,但他把持朝政十余年,这也是每个稍微有点头脑的皇帝所忌讳的,更何况王静辉还是驸马的身份,是外戚!刚才王静辉提出的唐朝驸马能够当宰相,其中便含着另外的一个事实:唐朝的驸马也是造反最多的!
王静辉自表心意,主动在他圣眷正隆的时候提出致仕,这让英宗赵曙感到他是非常可靠的。毕竟王静辉以驸马的身份到楚州担任军州事这样的地方一把手,这已经让很多官员都心中感到不安,摆在赵曙御案上的奏折也有不少了,但赵曙需要王静辉的才干,需要他去为大宋寻找新的出路,所以才压下来。
英宗赵曙说道:“爱卿对我大宋、对我赵家的忠心,朕是知道的!朕需要你的才干,你还不能致仕!”
王静辉听后心想:“我对大宋的忠心是没有错,但对赵家的忠心那可就有问题了,不过我所做的也都是为了你们老赵家更好,别成为中国的千古罪人!”
王静辉向赵曙跪下说道:“请圣上收回圣命,臣不敢为!为了维护大宋的稳定,臣身为驸马必须以身作则!但臣也不会就此放弃自己的志向,自当会为大宋献计献策,使我大宋走向富强!”
英宗赵曙看到跪在地上的王静辉,心中也是颇为惋惜的叹了口气:“谁让你是驸马!当初不愿意你成为驸马就是看重你的才干,但你把聪慧的才智同样用到了自己的婚姻上,朕也只好成全了你和蜀国公主,现在才会出现这样糟糕的局面!”不过英宗赵曙也是明白的,如果王静辉不当这个驸马,他也休想得到王静辉的才干,这个驸马最让他看重的虽然是才能,但他的淡薄也同样让赵曙动容。
英宗赵曙看了看还跪在地上的王静辉,轻声说道:“你起来吧,你我翁婿二人今天不谈国事了,至于你以后楚州任满后的去向,朕还要与其他大臣商量一下才能够决定,到时候你就准备接圣旨好了!”
王静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今天和老丈人轻松的话题会变成这样,但他不后悔,他不在乎自己的官位有多大,在他的心中政治本就不是他所擅长的,如果长期沉迷与此,他王静辉就不是原来那个王静辉了,他心底的那块瑰宝是蜀国公主,他的妻子。王静辉还记得在他和蜀国公主没有成亲的时候,他在颍王赵顼的书房中写下的那首“上邪”,没有和蜀国公主长期平稳的日子,他会感到很失落的,与其以后会受到那些该死的御史弹劾,还不如早给老丈人打打预防针来得实惠。
¡ï±¾ÊéÓÉÎÒ²»ÖªµÀÂÛ̳£¨bbs.wbzd.net£©¡°Î²Î²Îr¡±ÖÆ×÷¡ï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开诚布公
------------------------
这样的谈话气氛显然不适合再谈及国事了,英宗赵曙和王静辉都很知趣的回避了那些烦恼的国家事务,把话题转移到家事上来。虽然英宗赵曙很可惜王静辉变成了他的女婿,成为驸马后,这个在外人眼中十分荣耀的称号在立志干一番事业的人眼中无疑是洪水猛兽,它将会彻底断送一个人步入政治巅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