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4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静辉想留下这二十五万亩的淤田来专门献给朝廷,用来赏赐给朝中大臣用的,毕竟现在财政紧张,老是赏赐钱财对于朝廷来说短期内的负担是很重的。这种借兴修水利得到的淤田,土质肥沃,往往开发出来的都是优质良田,这对于那些背后有大地主背景的官员来说,与其要钱财的赏赐,还不如得到这种淤田的奖赏,其诱惑力是巨大的。

      王静辉试行推广免役法和正在实行中的青苗法,已经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自己在楚州的地头上没有犯错,再加上英宗赵曙对自己圣眷一时无二和宰辅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联手压制,恐怕自己老丈人的御案上的弹劾自己地奏章已经堆积如山。这二十五万亩地淤田正好是王静辉借花献佛之意,来缓和一下他和朝中大臣隐隐的裂痕。

      对于这样地解决方案,王静辉是颇为无奈的。毕竟这二十万亩肥沃的淤田不是个小数目。按照大宋现在的粮食亩产三石地平均水平,楚州的淤田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普遍都是五石甚至是六石的亩产。配合现在正在试种的双季稻,一年下来光是卖粮食就可以达到一百三十万贯啊!要是种上棉花等更高价值的农作物,那就更不敢想象了!楚州的水利工程也不过投资在四十万贯多一点儿,这笔买卖要是合理运作的话。就是几倍的利润回报,更可怕的便是这个利润可不是一榔头地买卖而是每年都有,而王静辉当初可没有想到这中间还有提供给楚州的是无息贷款,这笔帐算下来,差点儿让他吐血而死。

      英宗赵曙听了颍王赵顼的话后,笑着说道:“朕也是不知道驸马为何不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一起来安置厢军,韩公可知驸马的心意吗?”

      韩琦在家里来之前便接到了王静辉的急件,知道自己这个能干的义子想把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留给朝廷做赏赐用,他也知道王静辉最近在楚州一道又一道策论发过来,免役法和青苗法虽然得到了英宗赵曙的大力支持还有自己的帮衬。但终归是树敌了,随着这两项新法如果试行成功将来推广到整个大宋,那得罪地人可就大发了。最近自己老是受到来自御史中丞王陶的弹章,受到这位御史台老大的鼓励,整个御史台似乎吃了【创建和谐家园】一样跟自己做对。虽然他以拥立首功在赵曙的心中地位非常重要,但这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王静辉留下这二十五万亩淤田给朝廷作为赏赐官员之用,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他和王静辉所受到的压力,分化那些跟风与自己过不去地官员。

      Ô׸¨º«çùҲЦ×Å˵µÀ£º¡°³¼Ò²ÊǸոսӵ½æâÂíµÄÀ´ÐÅ¡£ÐÅÖÐÒ²Ìáµ½ÁËÕâЩʣϵÄÁ¼Ìï¡£æâÂíµÄÒâ˼ÊÇÏë°ÑÕâЩÁ¼ÌïÁô¸ø³¯Í¢×÷ΪÉÍ´ÍÓй¦¹ÙÔ±ËùÓ㬿ÉÒÔ½Úʡϳ¯Í¢µÄ¶îÍ⿪֧¡£³¼Ò²ÏëæâÂíµÄ°²ÅŵÄÖܵ½£¬»¹ÇëÊ¥ÉϳÉÈ«æâÂíµÄһƬΪ¹ú·ÖÓǵÄТÐÄ£¡¡±

      英宗赵曙听后,笑着说道:“驸马也不是你的儿子吗?呵呵!好!好!驸马果然是思虑周到,也难怪蜀国公主对他青眼有加……”

      “咳……咳……!”旁边的颍王赵顼听到父亲赵曙越说越离谱,蜀国公主跟着自己到处乱跑。底下的大臣可都是不知道或是睁一眼闭一眼,赵曙这个时候自己张嘴说出来,那不是让御史来上一道弹章吗?连带自己也不会好过,所以他见赵曙说的高兴,就假装咳嗽来打断赵曙的话语,以示提醒不可明言。

      英宗赵曙听到儿子的咳嗽声后,立刻意识到自己是有些高兴的过头了,脸上一红,所以连忙收住话头,转移话头问道:“顼儿,最近身体不好吗?要注意身体啊!”

      颍王赵顼为了挽回自己和皇室的面子,也只好任命的顶缸了,说道:“禀父皇,孩儿最近偶尔受了些风寒,没有什么大碍,父皇不用为此担心,倒是父皇乃是国家柱石,万万要保重身体!”

      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这两父子欲盖弥彰的对话,在心中都快要笑破了肚皮,但还是忍住了。颍王赵顼经常带着蜀国公主出宫去找王静辉,这在他们眼中早就不是秘密了,要不然王静辉为什么还费这么大的功夫去考状元,还要拜韩琦为义父干什么?不过此事涉及皇家的颜面,即便自己的资格再老,也要把嘴巴管的严些,否则自己的圣眷便会受到影响,不要到最后临老退休后还要被皇上穿小鞋。

      对于颍王赵顼,他可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要白白放过这二十五万亩的良田,他认为这些良田交给厢军顺便裁汰厢军更为划算的多。这段时间他的老师之一韩绛升职为三司使,这个位置有“计相”之称,他从那里翻阅了大量的卷宗。王静辉曾经告诫他:治理国家就像持家过日子一般,必须对帝国的各项数字熟记于心,并且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针对问题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方法。

      对于王静辉这位在赵顼眼中亦师亦友的人。由于他一贯地成功和足智多谋赢得了赵顼地信任。几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这段日子赵顼在三司翻阅卷宗使得他对大宋地现状有了更清楚和更深刻的了解:大宋现在真是太穷了!看着眼前的繁华,谁有能够想象的出现在地大宋每年的财政赤字居然高达数百万贯?!大宋现在在严重失血。改良现有体制其紧迫性远在那些满口文章道德士子说得要急迫的多!

      此时听到王静辉打算把这些淤田用来供朝廷赏赐所用,他当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这是王静辉提出来的,肯定是有他的理由。所以颍王赵顼在一旁也表示同意这样来处理耕地。不过枢密使富弼则表示还是用来做进一步分流厢军所用。

      Ó¢×ÚÕÔÊÂÇÁËÒ»»á¶ù˵µÀ£º¡°»¹Êǰ´ÕÕæâÂíµÄÒâ˼À´×ö°É£¡²»¹ýæâÂíÔÚ³þÖÝÊÇÓй¦Ö®³¼£¬ÒªÉÍ´ÍÒ²ÒªÏÈÉÍ´ÍËû£¬¾Ý˵ËûΪÐÞÕý³þÖݵÄË®Àû£¬ÎÞ³¥½è³öËÄÊ®Íò¹á£¿Á½Î»°®Çä¿´¿´¸ÃÈçºÎÉÍ´ÍæâÂí£¿¡±

      Ô׸¨º«çù˵µÀ£º¡°ÉÍ´ÍæâÂíÒ²²»ÄÑ£¬Õâ³þÖݵÄÍÁµØÕýºÃÄܹ»ÅÉÉÏÓ󡣡¡±È»ºóËûÓÐÍ£¶ÙÁËһϣ¬Ð¦×Å˵µÀ£º¡°æâÂí¼Ò²»È±Ç®£¡¡±

      韩琦这句话多少有些开玩笑调侃的口吻,英宗赵曙等人听后也不禁笑了起来。赵曙说道:“驸马在楚州是花了大本钱的,咱们也不能亏待了他!嗯,就赏赐他良田万亩吧!两位爱卿看这样如何?”

      韩琦和富弼听后,心中觉得这样地赏赐虽然重了些。但与王静辉在楚州的功劳相比,却也不算多了,反正这些良田都是驸马在兴修水利的时候的意外所得,就是再多些对于朝廷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便同意了。

      王静辉街道英宗赵曙的圣旨的时候,知道自己被赏赐了一万亩良田后,心中总算是平衡了一下:总算老子没有白干,这万亩良田便算作是兴修水利的利息了。老丈人看来还是满通情达理的嘛!

      在七月奖赏王静辉在楚州所创下地功绩后,宰辅韩琦在朝中所受的压力更重了,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曾公亮不押常朝班,所以说韩琦跋扈,并且还引用霍光、梁冀专横的例子。韩琦和曾公亮都上表待罪。英宗赵曙把王陶写的弹章出示给韩琦,宰辅韩琦跪下脱掉官帽叩首说道:“臣非跋扈者。陛下可遣一小黄门到臣家中,则可缚臣以去矣!”韩琦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年他和众臣在狄武襄出任枢密使后,大加猜忌的报应居然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想到这里心中也是不仅黯然心死,也体会到了当年狄武襄心灰意冷地心境。

      韩琦的这番话令英宗赵曙极为感动,想到自己能够登基,再到实现追封生父濮安懿王,再到治理国家,这中间韩琦功不可没!

      但是王陶却没有就此打住,反而连奏不已,英宗赵曙向知制诰滕甫咨询,滕甫说道:“于是弹劾宰相,宰相固然有罪,但因此指宰辅韩公跋扈,然臣不敢芶同,臣以为这是欺天陷人矣!”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表示同意。为了平息这场荡漾在大宋统治高层的风波,英宗赵曙任命御史中丞王陶出任翰林学士,司马光来代替王陶,再一次坐上御史中丞的位子,这是他第二次出任这个职位。司马光接到任命后进入福宁殿拜谢,说道:“自顷宰相权重,今王陶以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复为。臣愿待宰相押班后就职!”

      英宗赵曙答应了司马光的请求,司马光正式成为大宋御史中丞,而王陶的翰林学士的任命在中书受到了【创建和谐家园】。吴奎、赵桀面圣,坚决请英宗赵曙下手诏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但赵曙念到王陶曾是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所以不从。

      宰辅韩琦对于吴奎和赵桀力量人来说是极为复杂的,韩琦有无人能相媲美的声望,但正如他给富弼的感受一样,吴奎和赵桀在心中也是对韩琦独断专行感到有些不满。但这与那个最近风云集一身的王陶相比,这点儿就算不得什么了,毕竟韩琦对大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他中书运转都会成为问题,韩琦在此时万万不能倒下,否则自己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吴奎和赵桀见英宗赵曙念在王陶是颖王赵顼老师的份上,不肯答应将王陶贬黜到外地,便建议赵曙让王陶出任群牧使。英宗赵曙现在对王陶也有些厌烦了,王陶必须离开御史中丞的位置,否则会搞得朝中重臣鸡犬不宁。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无谓

      ------------------------

      英宗赵曙再想到王静辉是韩琦的义子,按照御史台这么穷追猛打的原则,王陶收拾了韩琦自然不会放过王静辉,而驸马现在在楚州为实现大宋中兴寻找出路,并且做的还不错,要是让王陶突然杀出来搅局,那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所以便同意吴奎和赵桀的建议。

      英宗赵曙虽然同意了让王陶从御史中丞的位置上退下来,但王陶的支持者侍御史吴申、吕景奏乞留王陶继续任职御史中丞,并且弹劾吴奎有无君之心,数其五大罪状。

      吴奎自然不是好惹的,除了和韩琦一样在家里不出来外,还写了一份措辞极为严厉的奏章:“昔日唐德宗对大臣怀疑,而信群小,排斥陆贽而以裴延龄等为心腹,天下称之为暗主。今王陶挟持旧恩,排抑端良。如韩琦、曾公亮不押班事,盖以向来相承,并非由他们两臣开始废除。今若又行内批,除王陶翰林学士,则是因其过恶,更获美迁,天下待陛下为何如主哉!王陶不黜,陛下无以责内外大臣展布四体!”

      吴奎这份奏章措辞之严厉,几乎可以说是跟王陶势不两立,写完折子便在家称病不上朝了。英宗赵曙把吴奎的折子封了姓名,把吴奎弹劾王陶的折子给王陶看,结果换来的是王陶弹劾吴奎衣服宰相韩琦、欺天下六项罪名,这让英宗赵曙对他产生了不满。

      英宗赵曙以手礼赐知制诰邵亢,趣讲入王陶学士告,邵亢遂言:“御史中丞职在弹劾,阴阳不和。咎由执政。吴奎所言颠倒,失大臣体。”这使得英宗赵曙产生了罢黜吴奎的心意。

      十天后。朔日垂拱殿百官议事,英宗赵曙批复中书:“王陶、吴申、吕景,过毁大臣,王陶出知陈州。吴申、吕景罚铜二十斤;吴奎身为执政而弹劾中丞,以手诏为内批,三日不下,其罢知青州!”

      为了填补吴奎罢黜青州所留下来的执政空位,英宗赵曙传诏张方平:“吴奎罢,当以卿代之!”张方平推辞:“韩琦久在告,吴奎罢黜必不复起。韩琦勋在王室,愿陛下复吴奎原位,手诏谕韩琦,以全始终之分!”

      司马光说道:“吴奎名望素重。今为王陶而罢黜吴奎,恐大臣皆不自安,纷纷引去,于四方观听非宜!”而后曾公亮也入宫面圣也请吴奎留在汴都开封。

      英宗赵曙在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司马光、张方平和曾公亮的建议,收回了罢黜吴奎地诏命,并且在延和殿单独接见了吴奎,对他慰劳时。英宗赵曙说道:“成王岂不疑周公邪!”而邵亢知道后,更是上书为言,但赵曙心意已定,手诏说:“此无他,欲起坐卧者耳!”这个坐卧者便指地是韩琦,没有韩琦出来主持大局。不仅中书会陷入一片混乱,就是英宗赵曙也感到有许多不便。处理完王陶的“御史中丞时间”后,韩琦自然不能再在家装病了,还是出来主持朝政。

      在这段时间中,王静辉虽然身在楚州,但频繁地接到颍王赵顼、义父韩琦、还有欧阳修的来信,对王陶的所作所为也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赵顼地来信是和他讨论朝政得失,这已经他们两个人常做的功课了,每过一段时间,颍王赵顼都要定期将朝中所发生的大事详细的记述下来,发送到楚州王静辉处。

      他们两个人的信件频繁的在汴都和楚州来回穿梭,几乎能够达到一日一封信的水平。当然,他们两个人的信件中对政局的讨论只占少部分,大多数是讨论类似《韩非子》、《战国策》、《老子》、《墨子》等书籍的心得体会,甚至是兵法。令颍王赵顼惊奇地是王静辉似乎对他们所讨论的问题都有新奇的见解,常常让他感到耳目一新,这是给他上课的王陶、韩绛、邵亢等人所不具备的。

      王静辉对待颍王赵顼的来信是十分慎重的,为此每一封回信的措辞都要思虑良久才开始写回信,自己不在汴都开封,能够继续影响这位自大宋开国来最有进取精神地皇帝,王静辉自然是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宦海无常,他王静辉自己是个驸马出身,就是得了状元又能怎么样?再加上自己不喜欢政治圈子里面的【创建和谐家园】,他推出政治舞台是迟早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他不认为自己虽然具备了千年的见识便能够驾驭整个敌国的改革进程,这里面需要太多地智慧和手腕。王静辉在原来的时空中,便是成长在改革年代,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数代人的付出,这都是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不认为自己能够成为后世中国领袖那样的人,做个参谋给统治阶层提供一些修正意见更符合自己的才能。如果自己勉强成为领导改革的人,他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是不是合要成为王安石那样的人物。

      英宗赵曙虽然比较老练稳重,但从他的执政作为上看,王静辉认为赵曙还缺乏了一个改革者所具备的重要素质——魄力!而他的儿子赵顼在历史上的作为却具备了魄力,可惜太急躁,再加上遇到了倔老头儿,两者相加虽然都是为了国家好,但却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王静辉要做的便是尽量让赵顼成熟稳重起来,并且通过和他的特殊关系,让这个未来的大宋皇帝思想更加开明,眼界更为宽广。

      赵顼知道王静辉当初“勇夺”状元郎的动力是什么,也知道王静辉不喜欢做官多半还是因为讨厌复杂诡异的政局关系,但放着王静辉那颗足智多谋的脑袋不用实在是可惜,所以还是定期的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节略写出来给王静辉寄去。

      对于大臣之间发生的这些事情,王静辉确实是很反感,不过他知道这个时代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地开明时代。至少政治斗争地失败者不会有生命危险。最重的不过是发配到偏远地区去钓鱼罢了,不会出现动辄就诛灭九族之类地血腥场面。

      对于王陶的历史。他通过与韩琦的来信得知王陶初期的时候对待韩琦是十分尊敬地,韩琦也十分器重他,当时颍王赵顼刚刚成为太子的时候,东宫初建。英宗赵曙下命以蔡抗为詹事,但韩琦却力荐王陶,让他成为颖府旧人。现在的英宗赵曙还是看在韩琦是两朝重臣,拥立首功的份上格外宽宏,随着朝中事务渐渐的理顺,也对韩琦在中书一言堂感到有些不满,而王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开始慢慢攻击弹劾韩琦,逐渐演化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王静辉对这些不是感兴趣,但王陶和韩琦之间的故事倒是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欧阳修因为弹劾而黯然辞官的事情。但那是发生在历史上治平三年的事情,结果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欧阳修还没有遭到弹劾。不过欧阳修的弹劾事件他还是非常了解地,就是因为欧阳修在濮议角力的时候支持英宗赵曙的决定,而他一手提拔的下属蒋之奇也赞同欧阳修,结果被其他的大臣认为蒋之奇是欧阳修的同党而被疏远,蒋之奇为了证明自己便开始频频对欧阳修发难,最后居然没有认真核实的情况下,便弹劾欧阳修帷簿补修。结果查明是诬告便被贬黜地方,而欧阳修也黯然退出官场。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朝实在是太多了,王静辉也是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也只能够用“宋朝过于注重士大夫气概”来解释了。幸好现在欧阳修还是尚书右丞加参知政事,估计是因为濮议角斗结束地太快,那个蒋之奇还没有来得及支持欧阳修的缘故。

      不过王静辉也从这件事上感觉到自己那个便宜义父恐怕做宰相位子不长了。韩琦和富弼这一代朝廷重臣从年龄上几乎在政坛上走到了尽头。最多也就是三四年的功夫,他们必然会全部退下来,谁来填补这个巨大的权力真空将会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大宋的命运,尤其是大宋现在处在社会变革的前夜,这更加重要。

      王静辉回忆了一下他所知道地历史作为参考,像现在的御史中丞司马光、三司使韩绛、龙图阁直学士韩维、翰林学士王安石还有在外地的文彦博、范纯仁,这些人都是历史上神宗熙宁年间的风云人物。范纯仁现在还太嫩,和苏轼一样没有参加这个游戏的资格,第一个被踢出局剩下的几个,王静辉骇然发现都是亲王安石的人,关系上和王安石都是走得非常近。在王安石巨大的光环照耀下,司马光和文彦博这些以后将会是王安石主要的政敌,现在可是急切的盼望王安石能够出来做事,哪里会配合自己的心意来给王安石设置障碍?

      “老天都不帮我,看来还是要用成绩来奠定自己在英宗赵曙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了!”王静辉回想历史后,才发现大宋的权力中枢必然会被王安石等人占据,就算王安石暂时不出面,以他和韩家于吕家的关系,韩绛和曾公亮肯定会为王安石在皇帝面前延誉,出来主持政事那是迟早的事情。

      大宋治平四年九月,王静辉带着蜀国公主来到楚州城郊外,在这里承载着他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双季稻。在王静辉的眼中,中国的历史便是粮食的历史,只要粮食供应充足,粮价偏低的年代,几乎都是历史上中国最安定的时期。在中国,老百姓可以忍受穷困,但决不能忍受饥饿,所有的王朝都是在饥饿的农民起义军中倒塌的,而想到大宋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要频繁的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粮食供应的困难再加上无良商人的恶意炒作,使得大宋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匪盗团伙,每年用作赈灾和招募厢兵的费用都是天价数字。

      王静辉想到自己在楚州这里玩命的给厢军找饭碗,汴都开封那头却在招募厢兵,到头来还是空忙活一场,必须从根源解决决粮食问题才可以在内部稳定大宋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控制厢兵日益庞大地数量。使国家地财政进入良性轨道!

      在汴都开封华英书院那里,有上百名这个时代的农学专家正在合力编写大宋最权威地农书。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后续加入进来的人会更多。这是一个长期投资,王静辉为此已经向里面扔进去数万贯资金,并且准备投入更多的资金。而楚州这里是王静辉最能收获短期收益地地方。在年初他就买下了一百顷良田,雇佣大量的农夫在这里进行双季稻的栽培实验。

      在这百顷良田中,王静辉让人从岭南、崖州、广东等地大量购进优秀的稻种,他在这方面知识几乎为零,但好在他有钱,那些耐寒、晚熟的稻种几乎被他一网打尽,按照不同的种类在这里划出专门的区块分别同时试种,准备看那个效果好就从中挑选最合理的双季稻连作搭配。今天便是他在收获前最后一次来视察成果。

      王静辉虽然是从千年以后来的,但他对水稻的了解也仅限于吃,什么品种地稻米在他的眼中都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段日子里,他不时的把试验田的农户种田好手请到知州府给他汇报工作,并且还在恶补这方面的知识。现在除了没有亲自下田耕种外,嘴里面的名词一套一套的,至少糊弄个人没有穿帮的危险了。

      这个时代水稻地栽种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至少是处于这个时代栽种水平的巅峰,光是王静辉听说过的水稻品种就不下二十种,当时他可是听得差点儿下巴砸在脚背上。而且双季稻也早就有人种过。不过是在福建、广东非常温暖的地方罢了。既然有人种过双季稻,王静辉当然不会放过,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开出丰厚地价码,派人到福建广东那里去请专家,甚至是举家搬迁也在所不惜。这些人也没有让王静辉失望,早稻收获非常喜人。亩产水平能够达到四石(约合240公斤),现在成功与否全看晚稻的收成了。

      一个身材不高还略显偏瘦,但精神非常好的中年汉子,一身粗布麻衣站在王静辉身旁,面对绿色翻滚的稻田不时的向王静辉说着什么,但旁边有个人在那名汉子说完后,又重复一遍说给王静辉听。这种场面是王静辉最窝火的了,中国人之间说话还需要佩带翻译?!没有办法,这个中年汉子是他从福建那里以年薪百贯的价码专门请过来给他种田的,一口福建土话,刚见面的时候,王静辉居然连一句话都没有听懂,但这个名叫洪羽的汉子是公认的种田好手,在这里他是技术方面的头头,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便出现了这种令王静辉非常郁闷的场面。不过王静辉也在想那个吕惠卿也是福建人,到时候碰到他,会不会自己也带个翻译?

      洪羽一开始不相信有人肯出一百贯来请他到楚州种田,要知道平常人家五十贯便可以过的很宽松了,这相当与一个禁军士兵的年薪,而厢军士兵比较惨,只有三十贯左右。洪羽不相信有这么好的事情砸在自己的头上,差点儿没有用锄头把王静辉派去的人给打出来,好在王静辉驸马的名头够大,当地官员虽然不知道这个驸马发什么疯,要出这么高的价钱来请个种田的农民,但还是亲自到洪羽的家中做说服工作来证明来人的身份。没有一个农民能够抵御如此丰厚年薪的诱惑,洪羽带着全家七口人举家北上楚州。

      王静辉得知洪羽是个种双季稻的高手,并且还上过私塾识字后,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提前给付了一年的工钱让他安家,并且还做出更大的许诺:如果在楚州的试验田中,洪羽的双季稻能够收获一年亩产七石的水平,将会获得试验田中一百亩上好水田的额外奖励;如果能够培育出更为优良的稻种,能够达到十石亩产,就把这一百顷的试验田全部送给他!

      洪羽得知在他面前许诺的是当今驸马,并且是宝文阁直学士兼楚州军州事,这可比他所见过的县丞高多了的官职,并且立刻兑现了他的待遇,说话算数,赢得了他的好感。在洪羽的农夫生涯当中,因为遇到了王静辉这个不惜血本的狂人,生命自此多姿多彩,而显得那样光芒四射。尽管他读过私塾,但生活在帝国农村中那颗朴实的心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现在最关注的便是如何把亩产水平提高到七石。在见识到试验田的条件后,他立刻表示亩产七石不是问题,这百亩良田就准备好吧!

         正文 第一百零八章 粮食

      ------------------------

      洪羽在福建当地的山村中是远近闻名的种田好手,平均亩产有时候就能够偶尔达到六石的水平,看到王静辉买下的这片良田,水利设施完善,还有很多其他的帮手,所以对于他来说七石的亩产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见鬼碰到蝗灾。不过王静辉所说培育新品种的水稻,能够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这在他眼中是个疯狂的念头,但这百顷良田的诱惑力对洪羽来说是致命的,现在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便是达到亩产七石把百亩良田挣过来再说。

      由于洪羽上过私塾,中间虽然由于家境问题辍学,写个诗词文章没有希望,但要把他种田的方法用大白话写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不像这里其他的农夫,种田可谓是各地的好手,但连名字都写不出来,所以王静辉让他做了这里的头头,来管理这片试验田,并且还要把他种田的经验和方法写出来,尤其是不同稻种搭配的双季稻生长状况一定要写清楚,以便最后在推广双季稻的时候能够取得最佳的搭配稻种。

      王静辉每个月都会到这里来视察双季稻种植情况,尤其现在是九月,晚稻都开始灌浆结实,他来的更加勤快了。在洪羽的眼中,王静辉这样把不同的稻种毫不选择的加以搭配种植来找出最佳晚稻品种的做法简直就是浪费。这里可不是福建岭南,这里是楚州,到了九月份天气就很不适合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生长了,甚至会产生颗粒无收的可怕景象。虽然王静辉在他眼中是天大的官差了。但为了那一百亩良田。在晚稻播种地时候,他鼓起勇气跑到知州府中去见王静辉。把自己地想法说了出来。眼前这个大官居然没有责罚他,还赏钱三十贯,还说道什么:你们是专家,这田怎么种全靠你们来操心。我不管你们怎么种田,缺人缺钱找我要,我只管你们要产量和把种田的经验和心得!

      多次相处后,洪羽觉得这个大宋驸马、大学士哪有什么官样?!简直都快要把自己和其他几个种田好手恨不得当作佛像给供起来,吃穿用度几乎有求必应,只要种田方面地事情几乎从来没有拖沓过,为了免去这些种田好手的后顾之忧,除了让他们的子女免费上学外,还给他们置办了三十亩良田,就算以后不用他们了。也能够有足够的田地来养活自己。这些无声有形地关照让他们更能把心思放在试验田中,而且和这个驸马爷说话的时候也是毫无顾忌,实话实说也不会让他生气。后来洪羽这些外地来的种田好手才从外界的人们的议论中知道,驸马爷是难得的好官,三下五除二便把楚州治理的蒸蒸日上,百姓富足。驸马是状元郎出身,便被百姓都说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来挽救大宋的。

      洪羽也明显发现驸马爷的神情随着晚稻地逐渐成熟而紧张起来。这个时候的楚州水稻都早已经收割完毕了,所以楚州郊外不远的这片稻田显得格外扎眼。不少人都来问这是什么水稻,怎么还能够种第二茬?这些农夫都会非常自豪的告诉路人:“这是奉楚州军州事王大人之命,在这里试种双季稻,收成高着呢!”

      不过王静辉此时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东西他是一点儿也不懂,只能靠这些农夫来帮忙了。自己除了能够往里面不断的砸钱外,别的什么也做不了,这让他非常郁闷: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后世的风险投资商了?!

      在稻田边上,王静辉和其他楚州最主要的官员在那里耐心地听着通过“翻译”转译一遍后的说明,其他官员除了通判薛向之在认真的听外,都在那里开始打起瞌睡了,王静辉用眼一瞪那些有些昏昏欲睡的官员,他们都不仅出了身冷汗。不过王静辉对薛向之却是青眼有加:这个比自己大了十岁的通判确实有些眼光,知道这双季稻如果在楚州试种成功后,那几乎有大半的大宋国土都可以种双季稻,这可是大功一件!有眼光,是个拉拢地对象!

      “听过”洪羽和几位其他的种田好手的讲解,王静辉对今年双季稻试验田的成果已经心中有数了:这里将会诞生大宋亩产水稻的奇迹,几乎所有的良田亩产都能够达到六石到七石的水平,洪羽那个变态居然有把握能够达到八石?!

      “老子的资金没有白往里投,付出的代价也没有打水漂。有把握的双季稻搭配稻种获得了七八种搭配方案。虽然在这里实施的是精耕细作,并且众高手在这里坐镇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但如果交给普通农户去种,每年的亩产水平达到五石应该不是问题吧,现在的水平也就是三石到四石,如果按照保守的估计,大宋的耕地面积中的百分之四十能够种双季稻,那每年多出来的粮食会是多少?!”王静辉心中暗暗的算计着,心里面乐开了花:大宋粮价降价的日子似乎不远了!

      王静辉听完汇报后,就站在这稻海的旁边一个人久久的矗立着【创建和谐家园】,旁边的洪羽因为和王静辉接触比较多,所以他大胆的拍了一下,王静辉从沉思中醒过来。他朝着那几个农夫深深的鞠了一躬,弄得那些农夫手足无措的,王静辉肃容说道:“你们不用怕,等过几天所有的水稻都收割上来过秤后,本官将会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如果你们愿意留在这里,工钱继续不变,待遇不变!本官给你们鞠躬那是因为各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大宋百姓的饭碗问题!本官身为驸马就是给你们下跪也未尝不可!你们现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本官仍然希望你们能够继续留在这里,为大宋培养更好的稻种,如果成功的话。本官将会重重有赏!”

      所有地农夫虽然听不懂王静辉话中地含义。但也都知道他在称赞自己为这个国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而且他还许下了更大的承诺。这使得所有地农夫都跪下给他行礼,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但是在场的官员这才恍然大悟,这个驸马爷虽然在这片地上下了大本钱,但赢得了更大的战果:几乎一举解决了大宋的吃饭问题!这要是报到朝廷皇帝那里。简直就是坐上了升官发财地直通车!好深远的眼光,不愧是当今皇上眼前的红人,以前认为王静辉这么年轻就能够坐上宝文阁直学士,成为大宋最年轻的直学士,并不是全靠驸马爷的身份,这才是真本事、真功夫!

      所有的官员想通这一关节后,都向王静辉恭喜、称赞,只有通判薛向之在一旁微笑。王静辉自然很关注这个楚州二号人物,并且还是专门遏制自己权力的大员,见到薛向之在朝自己微笑。他也向薛向之笑了一下。

      河北旱,民流入京师!侍制陈荐请以便麋司陈粟贷民,户二石,从之。司马光上疏曰:圣王之政,使民安土乐业而无离散之心,其要在于得人而已。以臣之愚见,莫若择公正之人为河北监司,使察灾伤州县。守宰不胜任者易之,然后多方那融斗斛,使赈济土著之民,居者既安,则行者思返。若县县皆然,岂复有流民哉!帝许之。诏河北运司约束州县,加倍抚恤。

      这是颍王赵顼给王静辉最新来信中的一段,后面的则是完全责问王静辉为什么没有能够预测这场旱灾?!口气之严厉出乎意料。王静辉一看笔迹便就知道这多半是英宗赵曙的手诏。

      “老丈人还真以为自己是神仙能够占卜未来啊?!那我不成了人形气象局了?!”王静辉拿着那封信苦笑地想到。虽然老丈人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成气象局,这次失误漏报罪责全在自己,但这封解释的回信还是要写的,现在他已经觉得这很不好玩了:汴都开封的雨涝灾害让自己出现了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但这个漏洞偏偏还是要补上,否则自己可就完蛋了。

      在回信中王静辉小心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于自己不在河北,所以无法“天人感应”获得示警,才无法演算出河北的旱灾。这也是没有办法,他心中有些懊悔不已,但汴都百姓在那场雨涝灾害中地损失已经创造了奇迹,即便历史再次重演,他仍然要这么做,不然他会于心不安的。

      在给赵顼写好信后,王静辉又仔细审查了一番信件的内容,觉得没有什么破绽后才封好。想到以后自己“神棍”这个名头就要坐实了,心中也是感到好笑,不过大宋所处的这一历史阶段也是灾害不断,也亏宋朝君臣了得,居然在连年的灾害中挺了过来,没有酿成比较大的【创建和谐家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地。

      王静辉想到后世中国政府在“非典事件”后建立了国家应急部门,自己也倡导建立了城市防疫体系,虽然受到大宋财政的困局进展缓慢,但总是聊胜于无,一点一点往最终目标蹭吧。大宋也有储备粮食应急系统,其作用多半是平抑粮食物价和赈济灾民所用,但在王静辉的眼中,这套系统的管理十分混乱,至少在他的楚州他就看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官员都可以任意挪动常平仓的储备来做他用。

      挪用常平仓是宋朝各地普遍的现象,给王静辉的感觉便是大宋虽然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但地方仍然还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青苗法的最早使用者李参和王安石等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治下进行改革,而不用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复,李参和王安石实行青苗法便是以常平仓的资金为主力,才得以实施的。这是他们运气好,治下实行青苗法的过程中没有碰到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不然常平仓空虚碰到灾害年景,那可要死很多人的!

      王静辉想到这里后,便写了一份奏章:设立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由这个中心来专门把留在地方政府常平仓等用来在灾年赈济灾民各种官仓集中管理,将各地的官仓职能更加细化,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王静辉想到要想让这个时代的官员不能随意挪用官仓粮食和资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起码也要把用来赈济灾民地粮食和银钱单独另立出来。再怎么挪用也不能把注意打到赈济灾民粮食这一块来。

      提议另立专项官仓地奏折可不是这么好通过的。这会使中央对地方地监控能力更强,各地官吏也会称此法“不便”——这会断了许多官员的财路。为此王静辉仍然执行了他的老政策——把奏章写得超级厚。所有的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怎么执行也给详细写出来。就算他不在汴都开封亲自面圣解释,也要用详细地奏章把所有可能会遭到反对的地方武装的滴水不漏,以保奏章能够一次性说服那几个老家伙。获得通过。当然这也少不了要给那几个主要官员写封信,现在的三司使不是蔡襄了,而是河北韩家的韩绛,他没有和韩绛接触过,但还是硬着头皮给韩绛这位“计相”写信,毕竟身为“计相”的韩绛是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这件事能否通过的关键就在他的身上。

      王静辉准备后各种文字材料后,并没有急切的向上呈送,而是等了五天——试验田地晚稻成熟了,才将晚稻和早稻的稻穗与这些奏章交给等候的快马送往汴都开封。当然给所有重要大臣的信件恐怕此时已经都收到了。

      “圣上,驸马的奏章臣以为应该大力推行!”司马光穿着整洁的官服在福宁殿中高声说道。这是在福宁殿中,英宗赵曙再次紧急召集几位大臣议事,对这种“福宁殿议事”的事情,各位参加会议的重臣已经开始习以为常,尤其是在枢密院得到楚州地“热线”后,最多不过三天,英宗赵曙肯定会要把他们招到福宁殿中。对此所有的官员都知道楚州那位驸马又在“远程遥控”了。

      英宗赵曙收到了王静辉关于“天气预报”解释的回信后,沉吟了半晌才点点头把这件事先放到一边去了,他最关注的便是那两捆颗粒饱满的稻穗,在另外一封信中,王静辉说是这两捆稻穗是在今年同一块水田中所栽种出来的双季稻,亩产达到了骇人听闻地八石——那个变态的洪羽真的做到了。不过洪羽为了求得双季稻的最高产量。所以便抛弃了水稻的品质,在第二季栽种的水稻中,采用了抗寒能力极强的“乌口稻”,这种水稻抗寒是抗寒,但种出来的米粒多是黑色、黄色和红色,虽然不能赶上其他稻米可口,稻米的品质高,但贫寒家境的百姓的餐桌是不会拒绝的。

      英宗赵曙看到关于这两捆稻穗的说明后,立刻遣人找来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官员,详细了解了双季稻在大宋的种植水平和耕种现状。双季稻在这个时候的大宋也是有的,但多是再生稻——这种水稻在楚州和无为军也曾有过,但产量很低,它是在早稻收割后,稻茬上又生出新芽的。而驸马这里呈送上来的明显是连作双季稻,这中双季稻种植方式都是在岭南等气侯温暖的地区,分布也很少,楚州这里居然能够采用连作双季稻,倒是让这些被请来的“专家”吃惊不少:连作双季稻和再生稻可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便是在产量上,再生稻的产量也就是一石左右不可能超过两石,即便是连作双季稻平常最好的亩产也不会超过三石,而王静辉的双季稻居然能够接近四石,这样的产量确实是创造了新纪录。

      英宗赵曙挥手将那几个“专家”退下,脑海中净是回响着王静辉奏章上的话:“整个淮河流域以南的大宋版图都可以进行双季稻播种,虽然臣是以良田耕作来达到这么高的产量,但放眼三分之二的大宋国土的农田在推行双季稻种植后,每年的亩产在平常年间也会达到四五石,远远高于三石的亩产水平,我大宋百姓的饭桌再也不会因为饥荒而受到威胁!”

      这段话在得到了那些“专家”的认可后,英宗赵曙的心不禁怦然心动,但最令他激动的是司马光的那句话:“如驸马所言能够成为现实,则我大宋百姓将永无饥荒之患。若朝廷能够善加处理,百姓因为发生饥荒而效仿黄巾之事!”

      王静辉还在策论中写到:“臣正全力给洪羽等十三名种田能手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加紧培养新品种的晚稻和早稻稻种,以便使双季稻的亩产能够达到十石水平!”这句话在英宗赵曙等人的眼中简直如天方夜谭一般,但摆在他们眼前的已经有八石的亩产,相信十石也会在驸马的手下变成现实!

         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应急中心

      ------------------------

      王静辉的双季稻实验,英宗赵曙也是知道的,蜀国公主身边隐藏的密探也把王静辉频繁出入试验田的消息传送回来过,但赵曙从来就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从这块试验田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静辉的奏章中虽然也说起过双季稻在楚州试种的意义,但他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不过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这里了,奏章也写明了这次试种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传回消息,证明了双季稻亩产八石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简直是让赵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连年灾荒,常平仓国库粮食频繁调出赈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亏空,双季稻的产量几乎能够达到一般亩产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补粮仓的亏空,今后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时候,就是赈灾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气。

      王静辉的这两捆稻穗给大宋高层统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毫无疑问,他所提出明年大范围的推广双季稻的奏章毫无阻碍的便被通过了。接下来众人讨论的焦点便是王静辉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赈灾粮食的机构,将国库和各地粮仓中关于赈灾的部分钱粮统一规划到这个部门之下进行集中式管理,以便防止这部分用来赈灾的粮食被各个地方官所挪用。

      相对第一项王静辉要求推广双季稻的奏章,这份奏章却遇到了阻力——参知政事赵桀的反对,而且还是非常的理直气壮,赵桀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会使原本庞大的官员系统更加膨胀,并且这一措施也会使地方官员感到不便。

      与王静辉地预期相反地是。原本担心受到反对的主力。三司使韩绛却出人意料地支持,并且还抢在正要发言的司马光之前提出赞成:“臣以为组建这样的新机构并不会扩大官员的数量。大宋现在无法安置地官员数量是在职官员的两倍,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组建这样飞库手打的机构,驸马也在奏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是归属于三司之下,专门负责调配各地灾区赈灾粮食所用。除了向各地派出检察提举外,不用再额外增加官员数量。”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派遣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也为这么多等候差遣的官员而感到头痛,如果全部裁汰肯定会打击士林的积极性,他们可都是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与大宋提倡的文治产生冲突,甚至可能会动摇大宋国本,不过他还是担心在实行过程中会遭到地方官员的【创建和谐家园】。

      司马光是最支持建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的人,毕竟这个机构专门应对地便是近几年来大宋境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做过地方官,正如王静辉奏章中所说的那样。地方官员虽然有通判能够遏制其权力,但挪用国库在地方上的储备,那是经常事,地方常平仓亏空都快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平仓的亏空将会成为致命的漏洞。

      这次河北大旱地灾情比较严重,如果河北的常平仓充满的话,灾民断不至于流入汴都开封。而且常平仓不挪用,赈济灾民的时候朝廷也可以省下了不少运费,最重要的便是在赈灾过程中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司马光敏锐地看到王静辉之所以写这道奏章,其最大的目的便是能够在发生灾害的时候能够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如果灾区的情况得到稳定缓解,到时候可以避免厢军规模的膨胀。

      韩绛的发言结束后。司马光、欧阳修等赞成的人连续发言,相比之下赵桀的反对便苍白无力起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大臣能够支持王静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写给那些比较熟识重臣的解释信件所起到的作用。王静辉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道奏章要想得到他们的支持,未免太单薄,给这些重臣写信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表示更清楚明了,还能够增进他与这些大臣的关系。

      现在给王静辉来信的朝廷重臣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韩琦、郭逵、富弼、欧阳修这些常客外,司马光最近给他写信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还有吴奎、张方平等人的来信。他写给朝廷重臣的信件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对,但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误会,最起码也必须使自己站在公理的高度,而不是凭借这些政策为自己谋取利益。

      其实王静辉向英宗赵曙上这道奏章除了要把赈灾的粮食储备稳定下来外,还有便是针对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的声势远比原来的历史弱的多,不仅升官的速度大大折扣外,受到皇帝的关注程度也远不及历史上的那样,但王静辉知道,凭借王安石巨大的社会声望和与朝廷各方面的大佬的关系,他被启用那是早晚的事情。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1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