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没有想到自己准备提高粮食产量的沼气池项目,居然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夭折了,王静辉心中感到郁闷的很,不过他也知道沼气池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对于现在乡下的农民来说,照顾起来比较麻烦,得不到大范围推广也是在情理之中。

      与身在楚州正在收获初期果实的王静辉相比,在京畿路开封府坐镇的曾公著日子可没有王静辉过得那么惬意了:自实行免役法三四个月来,小小的京畿路各处反映上来关于免役法扰民的事件就没有停过,成天把开封府闹得是鸡飞狗跳。

      曾公著开始地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些扰民事件。但这种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坐镇地开封府又是个很敏感的地方,不由得他不重视。所以便把反应免役法扰民地折子递了上去,交给英宗赵曙来圣裁。

      对于京畿路免役法扰民的事情,英宗赵曙当然有所耳闻,让他非常困惑的便是同样进行免役法试行的楚州。为什么在驸马王静辉地主持下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还吸纳了几千厢兵进去找饭吃。最重要的便是这个免役法还是非常赚钱的,楚州的免役钱要比京畿路要少多了,但也有几万贯之多,比不得京畿路几十万贯的免役钱,但要想想京畿路仅开封府就有多少达官贵人和富商,能够取得几万贯的成绩而且不出问题,这就是能吏了。

      单从在保护蜀国公主的禁军侍从返回的秘密消息,英宗赵曙得知楚州的官员在王静辉地控制下,官场的风气可以说是突变。焕然一新,而且他在得到免役法试行的圣旨的时候,并没有急着就开工,而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让属下各地的官员严格统计治下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然后划分等级,并且还把自己安排的禁军是从派出去随处抽查,驸马和公主也轻装简行地在属地到处转悠,这都快要把属下的官员给吓坏了。又几个月前发配边疆的同僚的榜样,他们哪里还敢作弊?

      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在福宁殿开小会来讨论京畿路和楚州试行免役法效果的时候,两相对比就能够看出高下,这让在一旁旁听的曾公著脸红地只想找个洞钻进去。在这次福宁殿会议上,大宋的统治高层首先取得一致的便是这免役法是良法,是绝对不能废除的。不说免役钱能够给国库增加收入,单单就是容纳的厢军,对全国范围裁汰厢军就具有重大的意义,也让与会所有人都不能投反对票。

      虽然不能废止免役法,但京畿路现在的状况不佳也不能忽视,对于两地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所有的人心知肚明:吏治!想到几个月前王静辉策论中关于吏治方面的警告,所有的人心底都有些不自在:这可是个大刺猬,强如韩琦、富弼这样的权倾朝野的老臣,也不敢在上面有所动作,盖因为现在帝国的整体风气便是如此。传统是不能随意侵犯的,否则便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而王静辉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没有在奏章上来讨论这件事,而是放在策论中旁敲侧击,王静辉的策论只是在统治高层中间流传,而奏章就是要暴光天下的,两者之间有着太大的差别,显然驸马考虑到这点了。

      英宗赵曙在御案上问道:“各位爱卿,现在京畿路各处都反应免役法扰民,爱卿可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殿内群臣都三缄其口,宰辅韩琦也是一筹莫展:免役法对帝国的财政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绝对不能废止!自己和那个能干的便宜义子王静辉现在已经是合穿一条裤子了,此时如果批评免役法,那就是等于打自己的耳光,更何况驸马在楚州干的有声有色,不说别的,光是免役法解决的那几千厢兵,就给朝廷一年便节省了几十万贯的财政支出,免役法在楚州百姓的嘴里都是称“善法”,这样情况下,驸马又有什么错?让自己何从说起?!

      旁边的司马光现在已经是参知政事了,他看到韩琦在那里紧锁眉头不说话,便上前一步说道:“圣上,驸马所上的免役法实为良法,但为什么在楚州试行没有问题,而在京畿路试行便成了扰民,盖因为吏治也!臣也曾观阅驸马策论,驸马对此早有预言,时至今日两地试行结果相互对比,可知驸马可谓老成稳重之辈。现在京畿路试行免役法所造成的民怨不可不视,臣建议圣上先停止京畿路免役法的试行,而楚州照行以观后效,待到几个月后没有差错的话,朝廷便让驸马上道奏章,在京畿路严格按照楚州的方法来试行免役法不迟!”

      当年仁宗皇帝在福宁殿驾崩,拥立当时还是皇太子的赵曙为新帝,司马光也是其中一个。他在朝中的声望也开始崛起。英宗赵曙是不可能不考虑他地意见地,不过对于废止免役法。赵曙的心中是很不乐意地,刚刚开始增加的财政收入和开始转型的厢兵,这都以为着金钱,所以让他实在很难下定决心废止京畿路的免役法。

      参知政事欧阳修说道:“臣以为现在可以暂时停止征收京畿路免役钱一个月。在这个月当中开始按照楚州试行免役法过程中所使用地方法,派出检察御史,仔细核对重新分出乡户等级,然后再开始实行免役法。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扰民!”

      相对于司马光那种变向的枪毙免役法,欧阳修的建议对英宗赵曙来说显然更具有诱惑力,尤其是旁边的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都点头表示同意的时候,赵曙就最终拍板,让曾公著在京畿路开始按照楚州的模式整肃,并且派遣了十名检察御史从旁协助,以核定乡户等级划分是否客观。

      “好在免役法是王安石推出所有新法条例中还算是最为温和的一项。要是什么方田、均输、市易法一出,那会死的更难看的!”王静辉通过颍王赵顼的来信,得知了京畿路试行免役法所出现地问题,在他眼中这和王安石当初推行新法的时候所遇到的情况基本上是一样的。

      “关键还是吏治,历史上王安石就是因为忽视了这方面,以至于在历史上备受争议。”颍王赵顼在来信中想看看王静辉对于京畿路发生的这些扰民事件有什么好办法,而王静辉哪里有什么好办法?在楚州也是靠上次水利工程中辣手处理了几个官员后,楚州的官场风气才好了许多。要是把自己放在曾公著那个位置上,那才是火山口呐!汴都开封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官吏,还有无数家财万贯的富商,在那里行使免役法,王静辉就是有十个胆子也不敢贸然下手,要不然连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颍王赵顼想要让他想办法。王静辉又有什么办法可想?这完全就是吏治地问题,自古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官污吏不会因为高薪而放弃对金钱和权势的追求,就算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也是一样,更何况大宋现在对读书人出身的官吏向来待遇就十分优厚,即便像蔡京等人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没有上断头台,所以这个时代来当官,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官员这一职业最旱涝保收的时代了。

      王静辉知道就算自己如何受到英宗赵曙父子的重视,如果要是拿吏治开刀地话,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有效的举动,毕竟几个月前他就做过这样的尝试了。现在赵顼朝他要解决方法,王静辉也不是神人,面对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他也拿不出什么好的方案。不过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了一份策论,再次重申了吏治对国家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其中大量引用了法家先贤韩非的《韩非子》中一些名句,他知道赵顼喜欢翻看《韩非子》,指着他老丈人这一代来改变这一局面是不可能了,慢慢的渗透影响才是最适合的。

      虽然王静辉在策论中大量引用了法家的观点,但同时也考虑到类似现在已经升职到群牧使的颍王老师王陶这样“纯儒”的存在,他也在策论中着重于以“仁道”的方式来治理吏治,并且联想到后世贪官污吏在【创建和谐家园】的威胁下照贪不误的现状,他更主张与其把贪官的狗头一砍了事,不如让贪官失去所有,令其子孙也为之蒙羞的做法,这样更能够震慑官吏,达到好的效果,最具体的例子便是他在楚州运用过的手段。

      在王静辉给赵顼写回信的时候,此时的龙图阁直学士韩维也在给远在金陵的王安石写信,信中除了交换朝中的动向外,着力的推荐当今的驸马王静辉,把他所知道有关王静辉的事迹详细的记述了一遍,并且由他的兄弟时任三司使的韩绛提出的役法需要变革的奏章引来王静辉的免役法进行详细的解说,并且认为驸马王静辉远不是外界所认为靠公主驸马的名份来取得官位的庸才,而是一个大大的人才,希望王安石能够与他多多接触。

      在旁边看着哥哥写信地韩绛不时对韩维写给王安石地信中内容提出意见,因为韩绛虽然没有见过王静辉。但他是皇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之一。自然知道赵顼对王静辉地推崇,已经远远超出任何人的想象。他也曾看到过一些王静辉的策论,虽然重要的策论没有见过,但仅仅就是他见过地那部分,其中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才干。也足以让韩绛动容。

      尤其是韩绛在就任三司使的时候向朝廷上当今役法之害的奏章后,他没有想到英宗赵曙居然直接把他的奏章抄录了一份寄往楚州,而王静辉的回复便是正在试行的免役法了。经过这番事件后,韩绛越发的重视这位原先只是以诗词闻名的驸马爷了。平素里韩绛和哥哥韩维说起当今天下有谁能够力挽狂澜来拯救日益衰落的大宋地时候,韩绛甚至提出:“当今天下唯有介普与改之能够胜任,惜改之年少身为驸马,否则二十年后就又是一个王介普,大宋幸甚!”

      本来韩维听到弟弟韩绛这样夸奖王静辉,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但他身为龙图阁直学士。平时也接触到许多关于楚州的消息,在他眼中,当今圣上和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几个参知政事等高层人物似乎对楚州的消息格外敏感,时不时的就在福宁殿开小规模的会议。这样的会议内容有的无关大局的话,其会议内容会很快被泄露出来,其中对王静辉在楚州所作所为地讨论格外的多。并且驸马王静辉在楚州只是刚刚上任半年多,其治下的政绩早就传出来了,尤其是王静辉在楚州大肆修缮各种学堂。赈济贫寒士子,更是赢得了满朝官员的好感。所以渐渐地,韩维也对王静辉关注起来。

      随着韩维知道关于王静辉的事情越多,他对当今的这个圣眷尤隆地驸马爷也就越有兴趣。尤其是韩维发现:自从王静辉开始不声不响的出现在众人视线范围后,大宋的财政状况似乎正在朝好的方向转变。在从身为“计相”的弟弟韩绛那里得知王静辉给英宗赵曙出了几个主意,便可以使大宋的财政收入每个月凭空上涨近百万贯。这也让他还在奇怪王静辉身为驸马还能圣眷尤隆的疑心释然了。

      金陵的初夏是十分宜人的,在王安石的丁忧之地,此时已经四十六岁的王安石依然平静的在这里边丁忧,边教授学生。看似平静原理朝廷中枢的王安石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北方大宋心脏汴都朝堂上的变化,通过与吕家和韩家的密切交往,朝堂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他都了如指掌,当然这中间也包括了王静辉的崛起,并且令王安石更为关注的便是王静辉在楚州上任这半年来所取得的政绩。

      对于这个刚刚二十出头和自己得意儿子王雳年龄相仿的驸马爷,安石心中可是佩服的紧,尤其是王静辉在楚州任上所推出的免役法,虽然这免役法的某些章程在仁宗时代就有两浙路转运使李复圭和越州通判张诜等都曾在局部地区试行过,但毫无疑问王静辉的免役法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才向朝廷推出的,其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远远要超过李复圭等人的方法。

      王静辉刚刚在汴都开封以诗词扬名的时候,儿子王雳便在给他的来信中提及此人,不过可能是出于“文人相轻”的毛病,王雳对王静辉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所以在信中对王静辉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不过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却是对王静辉评价甚高,因为王静辉在刚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曾经用自己的财力来支撑《梅雪》的发行,而王安国正是《梅雪》的评委会中的一员,并且还在王静辉开办的华英书院做任教。

      像王静辉这样积极的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本身又有诗词名声,在当时的宋朝注重文治的背景下,很是得天下士子的好感,尽管他也有商人的背景。对于王安石来说,这些都是善举,还不足以打动他,能够让王安石真正记住王静辉名字的时候便是在王静辉被他的老丈人外放到楚州的时候了,他的政绩即使是远在金陵的王安石也有所耳闻。

      韩家兄弟给王安石的来信当中,每次都附有王静辉写的策论和奏章的副本,王安石也对此十分注重,每次都仔细推敲,为此也是收获良多。再加上韩绛、韩维兄弟二人对王静辉的高度评价,使得王安石心中很想见见这么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驸马了,想看看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

         正文 第一百零二章 安石

      ------------------------

      治平四年六月十二,紫宸殿内,已经登上御史中丞位置的王陶在殿中说道:“臣奉诏别举台官,缘有才行可举之人,多以资浅不应敕文。欲乞举三任以上知县资序人为御史里行。”

      英宗赵曙在朝会上批准了御史中丞王陶的奏章,不过王陶举荐的人是吕大防、郭源明,这两个人可是濮议角斗中的“皇伯派”代表,而当初王陶身为太子颍王赵顼的老师,和英宗太子府的旧人王猎一样曾经反对过英宗赵曙对濮安懿王称亲,不过他们都是府邸旧人,所以有这份情份在里面,赵曙也不好处理。英宗赵曙对濮议角斗中被贬黜外地的吕大防、范纯仁等三个御史也是心怀愧疚,心中也知道他们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把刀而已,他们还是非常效忠于国家的,所以在处分这三个人的时候,也没有过分为难。

      御史中丞王陶推荐的人选在宰辅韩琦的眼中可就不是那么很好了,因为自己为了濮议角斗,差点儿很不体面的终结了自己近十年的宰相政治生涯,这个风险冒的可比英宗赵曙大多了,现在把他在濮议中的对头又调回来进入御史台,那岂不是阴魂不散?要知道御史台弹劾宰辅,宰辅按照惯例很可能会引咎辞职,所以无论是宰辅韩琦还是另外一位“皇考派”的首领参知政事欧阳修,都不希望吕大防等人再回到御史台,那样以后的麻烦肯定不会少,所以在他们眼中,御史中丞王陶是在逼迫自己。以报两年前濮议之败。

      紫宸殿议事召回吕大防、郭源明两人进御史台出任御史里行没有过十天。同样是在紫宸殿,曾公亮上书:“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既除丧。诏令赴阙。”

      英宗赵曙没有明确表示,但是在福宁殿与韩琦等几个帝国最重要的官员进行会议的时候,对这些朝廷重臣说道:“安石历先帝朝,累召不起。或以为不恭。今召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

      旁边地曾公亮回答道:“安石文学齐业,宜膺大用;累召不起,必以疾病,不敢欺罔。”

      而吴奎却在王安石在仁宗时代就任在京刑狱地时候有过接触,而且留下的印象是无比地恶劣。当时吴奎就任开封府,有一个斗鹑少年,杀死狎友案件,吴奎当时判决杀人者当死,按律申详。王安石在察视案牍。看过卷宗认为这个少年得斗鹑,有旧友向他索与,少年不许,而旧友抢去,少年追夺,竟将友人杀死,因此拟援例抵罪。王安石当时不禁批驳道:“按律公然窃取,皆以盗论。该少年不与斗鹑。旧友擅自抢劫,是与盗无异。追杀乃是分内之事,不得为罪!”就任开封府的吴奎当然不会俯首认错,当下双方闹上仁宗那里,结果王安石一气之下便趁着为母丁忧的机会,解职回到金陵去丁忧了。不过双方也就留下了梁子。

      现在提起王安石,吴奎一想到当年开封府的旧事,心中便恨得牙直痒痒,所以说道:“安石向任纠察刑狱,争刑名不当,有旨释罪,不肯入谢。意以为宰辅韩琦沮抑已,故不肯入朝!”

      吴奎此时搬出宰辅韩琦,其中也是很有缘故地。大约在十五年前,当时韩琦官居扬州太守,王安石刚刚高中进士后,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那时王安石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更是常事,只是在破晓时分的时候在义子上休息片刻,来不及洗漱便匆匆忙忙赶去办公,而韩琦一见之下,以为王安石年少得志,时常彻夜纵情声色,于是便谆谆教导:“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小伙子,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吧。不要自暴自弃。”显然这是善意的,可是王安石没有辩解,只是在三年任满后告诉朋友自己的上司韩琦不赏识自己。后来王安石的诗文声名鹊起,颇有成为一代像欧阳修那样的文学巨擎的架势了,韩琦才知道自己看走了眼,于是便对王安石加以提携,谁知王安石不买帐,始终对韩琦相当疏远。

      曾公亮说道:“安石真辅相之才,奎所言荧惑圣听。”

      吴奎反驳道:“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备见其护前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当年除了在仁宗时代在开封府吴奎和王安石曾经因为刑狱而交过手外,早前他和王安石在群牧司相处的也不是很愉快,当年他们的上司便是名传千古的包拯。

      不过相对于吴奎地阻拦,在王安石当时的名气下显得是那么的无力。此时王安石已经名满天下,被视为奇才。在七年前,王安石便在嘉佑五年的时候,便在千呼万唤中出任三司度支判官,地位仅低于“计相”三司使一筹而已,但他还是推辞了。天下的士子都认为王安石不同凡俗的行为之中,蕴藏了深不可测的才干与品行。

      机关有吴奎的阻拦,英宗赵曙对王安石地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决定启用王安石出任知江宁府。所有的大臣都认为王安石这次必定还会推辞,而和王安石关系甚深的龙图阁直学士韩维说道:“安石知道守正,不为利动,久病不朝,今若才除大郡,即起视事,则是偃赛君命以要自便,臣固知安石之不肯为也。若人君始初践后,慨然想见贤者,与图天下之治,孰不愿效其忠、伸其道哉!使安石甚病而愚则已,若不至此,必翻然而来矣。议者以为安石可以渐至而不可以遂召,不知贤者可以义动而不可以计取,唯陛下断而行之。”

      当英宗赵曙把招用王安石的事情和司马光说起的时候,司马光毫不隐讳的说道:“介普,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薄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或者是不认识地人都有一个看法:介普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地恩泽!”

      在王静辉街道颍王赵顼写给他的信中提及王安石即将被启用地时候,王安石也在金陵也收到了英宗赵曙启用他出任知江宁府的任命诏书。

      王静辉知道王安石即将启用的消息。半天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历史虽然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但王安石步入北宋统治高层地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他负天下三十年的大名果然是无可匹敌,在强调文治的大宋,还能有谁和王安石的名望相提并论?!出任北宋统治高层也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如果范仲淹还活着,也许情况会好的很多,现在老一代的名公巨卿还活着的不过文彦博、富弼、欧阳修、曾公亮、司马光之辈,对王安石均是好评如潮,司马光那句话简直是大大【创建和谐家园】了想要一心中兴大宋的英宗赵曙父子的雄心!”

      蜀国公主看见丈夫拿着哥哥的来信,脸上地神色变换不定。还以为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走到他身旁给他披上了一件薄衣,看过书信后说道:“夫君,王安石先生可是仁宗皇帝累召不起的大人物,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难道夫君是担心这次安石先生还会推辞吗?”

      王静辉抱过蜀国公主默默的说道:“安石先生大名在我辈读书人心中是如雷贯耳,天下有谁不识此君?你放心好了,圣上这次下诏启用王安石。他肯定会答应的!”

      蜀国公主在王静辉的怀中好奇的问道:“怎么夫君还能算到安石先生在想什么吗?”

      王静辉心中也是非常复杂,对于王安石他是十分尊敬的,但那也只是在文学上,他很难想象在一千年后如果让鲁迅来当总统治理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他佩服王安石变法图强不惜得罪权贵地勇气,但有些事情不是单单靠勇气和热忱就能够解决的,尤其是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深深的感到目前大宋所处的局面要是再经过历史上熙宁变法那样的折腾,恐怕神仙来了也难救。

      对于颍王赵顼信中所提及富弼、曾公亮、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对王安石地评价,王静辉心中更是有些哭笑不得:历史上正是因为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富弼、韩琦首先便远遁他方了,而司马光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死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结束后,原本取得的那可怜的成绩,全部都被司马光给否决了,整个变法条例全部被废除。想到这里,王静辉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现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

      抬头望望天上那轮明月,王静辉叹了口气说道:“安石先生固然有大才,但还需圣上好好把握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愿天下的百姓真的能够为此受得益处!”

      蜀国公主虽然不知道王静辉心中为什么隐约有些排斥王安石,但她是王静辉的妻子,王安石固然是名满天下,名动四方,但离她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自从自己被丈夫的那首“上邪”所打动后,在她的心中就坚定了没有什么能够难道王静辉的信念。虽然丈夫的才学并不被外界士子所知,但她心中非常清楚,即便是那个闻名遐迩的安石先生,也不会比丈夫强到那里去,现在只是看看楚州就知道了,大宋又有那个官员能够在半年之内治理,将一州之地变得如此繁华?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王静辉的脸上显得迷雾重重,但那双眼睛却格外的坚定和明亮,蜀国公主有些痴痴的望着丈夫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不由得将身体向他的怀里凑了凑,感受那坚定有力的心跳……

      同样的明月也照耀着王安石,这个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的著名文豪此时手中正握着英宗赵曙给他的手诏,上面对他才学满是赞誉之言,这个王安石早就不稀罕了,早在仁宗时代,王安石便已经有这样的待遇了,他现在心中更关注的便是现在的英宗皇帝赵曙与他地养父仁宗皇帝到底有多大地区别,振兴国家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这些对于王安石来说十分重要,他想到了二十五年前仁宗时代地庆历新政。那场由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发起的改革。那年他才二十二岁,就是在那年。他高中进士榜的第四名,也曾经被帝国的现状而忧心过,面对庆历新政,他也曾激动过。但这场庆历新政就是由于仁宗地耳根子软,外加当年范仲淹等主持政局的人手软,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现在留下来的老人也不过是韩琦、富弼而已,但观他们两人这几年的作为,实在是乏善可陈,让他失望的很。

      庆历新政过后,王安石平静的在官场中度过,冷眼旁观帝国的日益衰落,仁宗皇帝也曾对他十分欣赏。但就是因为自己在仁宗皇家宫苑宴请臣子的时候,他的心思在思考别地问题,以至于把旁边用来钓鱼的一盘鱼饵全部吃光,而遭到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至此以后没有受到过重用,而他对皇帝的失望,从而一次又一次的谢绝朝廷的征召。

      从韩绛、韩维兄弟的来信中,他得知当今的英宗赵曙和未来帝国地继承人颍王赵顼都可以算得上是锐意进取的皇帝。而且他看到自英宗赵曙继位后,虽然很糊涂的追封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中间遭到几乎满朝上下的反对,但却出人意料地解决了此事。这让王安石心中也是很惊讶,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权谋的身影,没有精确的计算。英宗赵曙想在如此劣势下还能够赢得濮议角斗的最后胜利,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看得出英宗赵曙决非一个简单的皇帝,在这点儿上是仁宗皇帝拍马也赶不上的。

      至少在现在看来,在王安石的眼中,虽然英宗赵曙旁边这些韩琦、富弼之类的辅政大臣没有什么作为,而赵曙本人却颇有中兴大宋的强烈愿望,在京畿路和楚州试行免役法,这是对大宋原有的一些弊政进行革新,这对于他来说就足够了,他相信以自己才干能够把大宋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让契丹和党项俯首称臣。

      王安石独自在书房中心潮澎湃,在书案上的稿纸上写下了《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决定开始出山实现自己中兴大宋的理想。

      王静辉在得到王安石可能会重新受到重用而出山的消息后,他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部署了。对王安石历史非常了解的王静辉,知道现在他的老丈人英宗赵曙当政,其政治手腕要远比历史上那个急躁的神宗赵顼要稳重的多,王安石就算出山也不能再现他那个时空中短时间就升任为帝国执政的位置,而韩琦、富弼也在汴都开封,虽然两个人似乎还是有些别扭,但他想在王安石这个问题上,有这两个深受赵曙信任的大佬在,王安石也不能崛起的很快。王静辉现在的任务便是为大宋争取时间,缓和现在目前还非常紧张的帝国财政状况。

      只要大宋的财政没有这么紧张,到时候就算英宗赵曙像历史上神宗那样器重王安石,来个“治平版”的熙宁变法,也不会采取刮地皮的方式来折磨老百姓,会将这场变革给大宋带来的动荡降低到一个他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历史上的神宗赵顼在继位后,面对父亲留下的这堆烂摊子,简直是一筹莫展,就连春季祭天大典后赏赐给文武百官的银两绸缎都拿不出来,这笔钱放在后世那可是相当于年终奖性质的奖励,不到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是不会不发的,但在王安石强力干预下,这笔年终奖还是没有发下来。可见当时谁如果能够给大宋弄到资金来缓解糟糕的财政状况,那皇帝肯定会对谁言听计从,王安石出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止王安石过早的推出他的那一套“新法”条例,除了靠朝中那些保守派大员和英宗赵曙理智的压制外,最重要的还是给大宋财政解决其根本问题,那些人固然能够压制王安石一时,但到最后英宗赵曙还是免不了受到财政威胁而启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那套新法和历史上汉武帝启用桑弘羊之辈所提出的“富国”政策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条例的名称都没有改就搬上来,都是属于“刮地皮”这类的玩艺。

      “打着中兴大宋的旗号,借助国家力量来谋取百姓的财产,那老百姓面对这样的局面简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有任其宰割。这样的‘国富’不要也罢!”王静辉心里暗暗想到。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准备

      ------------------------

      对于王安石的出现,王静辉的心中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王安石当时在士人当中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声望,在加上历史上王安石心中强烈的效法商鞅的做为,注定王安石肯定不会终老于田园。在王静辉所知道关于王安石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这个老家伙从来就没有自甘寂寞过,不然也不会在金陵为母丁忧期间,不仅和吕家、韩家关系密切,还广召门徒讲学,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变法的骨干都是在这几年丁忧期间他所重点培养的学生。

      如果王安石是蔡京之流,王静辉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暗地里干掉他,毕竟他还有【创建和谐家园】,无声无息的干掉一个正处于丁忧期间缺乏保护的读书人,这个难度并不高。不过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其历史上的作为也确实是一心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奋斗,只是不适合当个政治家而已,要是为此干掉王安石,王静辉还真下不了这个黑手。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许多,由于王静辉的存在,这只小蝴蝶借用八方风力已经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尤其是本应该去世的英宗赵曙,现在还在紫宸殿上和百官商议国家大计。

      面对远比神宗赵顼成熟稳重多的赵曙,王安石那套为国理财的理论应该暂时找不到什么市场,这就飞库手打为王静辉从容布局赢得了时间,尽管不会很长,但也足够让他在底下做些小动作了。

      在王静辉的历史的时空中,王安石上任后开始发动熙宁变法的开端。便是他在出任江宁府地时候颁布地青苗法。这项条例是经过他实际检验过的,但王静辉知道正是这个青苗法点燃了新旧两派势不两立地导火索。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从实际实施的效果上看,也十分差强人意,当中一部分原因固然是想靠新法推行,趁机进行政治投机的官员讨好上司而歪曲飞库手打执行青苗法条例。导致民怨沸腾;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青苗法本身还不完善,并且其适应能力差。当然也是因为青苗法地利息比当时的【创建和谐家园】平均利率要低得多,强了别人的饭碗,得罪了权贵所以才导致受到一些人的坚决压制,这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一个理由。

      现在王静辉所要做的,一方面努力为大宋财政开拓新的财源,当然前提是不采用刮地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如果能像白酒攻略一样顺便打击契丹和党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第二方面便是他潜心研究很长时间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条例,挑选切实可行的。抢在王安石掌控大局之前,抢先向他的老丈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施,这总比王安石在那里启用那些政治投机分子来实行新法要强得多,毕竟有宰辅韩琦等朝廷大佬为代表的稳重派来实施,就算出了什么毛病,也不会形成多大的气侯。

      改良历史上王安石曾使用过的新法条例,王静辉早就在这方面开始做准备了,并且成功地推出了免役法。虽然京畿路试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麻烦,但在楚州这里却是非常正常,并且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了,相信老丈人赵曙和韩琦等人尝到甜头,只会进一步在此之上进行改良,一边更适合当地情况。而不会贸然废除的,这也在赵顼给他的来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王静辉对比并不担心,只要随时提出修修补补的意见,保证其良性发展即可。

      但免役法还不能够满足王静辉地胃口,尤其是当他得知王安石即将被启用的消息后,他开始准备推出青苗法了。青苗法的杀伤力更大,但无论是对王静辉还是那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王安石来说,其意义重大,如果他能够把青苗法改良成功,那王安石起步的时候会更加困难,这就是在给他自己争取时间。

      治平四年六月,英宗赵曙和朝廷中枢官员的各位大佬们认为西夏边境可以太平几年了,因为西夏终于如王静辉当初策论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内部权力斗争,后系和帝系争的是不亦乐乎,并且有情报反回来说:李元昊的弟弟,现在西夏帝系党项贵族的精神首领嵬名浪遇终于还是被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给发配到边远的地区任职了。梁太后姐弟的那点儿花样在宰辅韩琦的眼中不值一提,在私下里,韩琦对英宗赵曙说道:“嵬名浪遇必然会在一两年之内死在任上,因为梁太后姐弟要想自己的政权稳固,就必须杀掉嵬名浪遇!”

      有鉴于宋夏边境军事对抗在今后几年当中都会趋于平缓,英宗赵曙还是把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的郭逵召回汴都开封,在宰辅韩琦的推荐下,准备再次授予郭逵同签枢密院事的职位。不过御史中丞王陶上书:韩琦引逵二府,至用太祖出师故事劫制人主,韩琦必有奸言惑乱圣聪,愿罢郭逵为渭州!

      当看到颍王赵顼的来信后,王静辉对郭逵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千:宋朝武将活得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窝囊的了,虽然自己在原来那个时空中是个军人,但来到宋朝后幸好没有选择武将出身,否则非要郁闷而死。

      不过王静辉在感慨完宋朝武将的命运后,还是决定拉郭逵一把,毕竟他不愿意看到第二个狄武襄出现。实际上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赞同将郭逵留在西北的,虽然西夏对大宋在这两三年内没有什么威胁了,但有这么一个熟知军务的大将镇守西北,那当然是最好的。不过这个御史台的老大王陶显然手太黑了点,郭逵从枢密副使的位置上被削到西北当陕西四路宣抚使判渭州,等完事后干脆就把郭逵的官职再削掉一层,当个一州的判官,级别比自己这个楚州军州事还低。打了胜仗还要被削掉一级官职。彻底变成一个文官,这样做岂不是伤了所有武将的报国之心吗?以后谁还敢打胜仗?!

      王静辉不明白这个昔日颍王赵顼地老师。御史中丞王陶到底想干什么,打击郭逵还可以说成是压制武将,这是大宋文官地传统活动,倒是可以理解。但顺便来弹劾宰辅韩琦,这中间可就说不过去了。王静辉对于这些政治人物之间的龌龊事不感兴趣,也懒得费那写脑筋来思考,但殊不知他身为驸马,有深受英宗赵曙父子和朝中众位大佬地器重,他本身也变成了政治人物了。

      在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当中,王静辉告诉他现在是时候启动那个参谋部的设置了,由郭逵这样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来担任总参谋长正适合,这样同样也是在枢密院这样地要害部门任职,但枢密使这样的顶级军职还是由富弼这样的文官来担任。参谋长是向皇帝、枢密使、执政三人负责。以后因为军功调回汴都开封的武将就让他们进入参谋部,这样也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至于埋没人才,同时也同样有效的控制武将的发展。

      在给颍王赵顼的信中,王静辉随后附上了一道奏章,这便是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一些的设想地奏章,这是非正式的奏章,青苗法也不过是一种比免役法级别还要低的实验。所以王静辉把这道奏章附在写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后。

      王静辉心中的青苗法已经和历史上王安石用过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了:他的想法便是让青苗法远离官方的具体控制。他担心自己地改良后历史上的新法条例在推行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受到政治投机分子的关注,就算有朝廷保守派的大佬来进行压制,也无法阻挡官吏们借着推行新法的机会,如虎狼出笼一般糟蹋本已经负担沉重地老百姓。

      毕竟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要造就一批利益既得者。就像王安石变法中崛起的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王静辉也明白如果自己动手来领导这场社会变革,也会有一批人为了利益跟随在自己身旁,但在他心中关键是那些人代表着什么样的阶层,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的选择就是刚刚露出资本萌芽的商人阶层。

      在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创立初级银行,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对金融知识除了最基本的名词外,可以说是一窃不通。不过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况且又不是真的让他创建和后世一样的银行系统,只要能够满足他最基本的要求即可,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放贷系统了,尽管是【创建和谐家园】,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剩下的就慢慢再摸索了,不过这个银行一定是民间资本创立的才可以。

      写给颍王赵顼的信便是写给英宗赵曙的信,在这点上王静辉是十分清楚的,这也是他的便利之处:他可以装傻充楞,把一些不适合现在传统的东西写进去,原来拿诸葛亮和曹操开涮也曾有过,英宗赵曙也不过拿它当成一种学术上的交流而已,自己冒得风险要小得多。

      以前赵顼曾经要求过王静辉写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东西,但他一直没有在意,这次为了能够让赵顼,甚至是他背后的老丈人赵曙能够明白关于青苗法一文中做法的含义,他特别详细的解释了成立民间银行的作用和必要性,并且阐述他这样做的原因:大宋目前的吏治状况实在是很差劲,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就算有好的强国方法在他们手中,也会变成祸害老百姓的尚方宝剑,与其用他们还不如启用商人阶层来办事。以来商人阶层更容易受到朝廷的掌控;另外就是他们要想赚钱只能在朝廷画的圈子里面靠规则来赚钱,这样也可以受到更合理的监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具体实施人不是官方,也好划清责任,该是谁的黑锅谁来背,减少朝廷的政治风险。

      仔细检查过策论中的毛病后,王静辉便把策论交给蜀国公主来誊抄,准备发送出去。王静辉所写的文字材料全部都是由蜀国公主来操办的,因为他地字虽然还可以看得过眼。但他嫌用毛笔写字速度太慢。所以原件都是用鹅毛笔写地,然后由蜀国公主这个贤内助来誊抄一边发送出去。

      蜀国公主给王静辉誊抄策论和信件慢慢的增多。也开始有些明白丈夫心中地想法,也知道丈夫额头上那“川字”皱纹显现越来越多的原因。在随丈夫来到楚州的这几个月,她也在看着楚州的变化,更是对王静辉才干所倾慕。虽然王静辉日常皱眉思考地时间越来越长。但写给赵顼的信件和策论中的用词还是让人忍俊不禁想发笑,这哪里是状元郎写的东西,不过她从字里行间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丈夫对治下百姓的劳心费力。

      王静辉和汴都开封之间的联系是由枢密院富弼亲自按照英宗赵曙的意思布置的,开始的时候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但时间长了,虽然他没有权力先行审查信件,但也知道这个驸马爷似乎充当了一个智囊的作用,每当朝中有什么比较大地事情发生,这条线路上总会繁忙几天,从楚州驸马那里传来的消息也很受英宗赵曙的重视。几乎甚少有被驳回的时候,这也让富弼赞叹王静辉的才干。当富弼接到英宗手谕让他赶去福宁殿议事,他立刻意识到今天福宁殿议事的内容肯定和昨天楚州驸马的来信有关系。

      英宗赵曙端坐在御案之后,参加福宁殿议事的极为官员除了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外,其他几人也都是参知政事,赵曙看人都来齐了,便把御案上一本厚厚地折子递给旁边的太监,交到底下的大臣来阅览。富弼等人一看那本折子的厚度便知道肯定是出自王静辉的手笔。和他那少见的“硬笔书法”一起都快成为他地招牌了。

      对于殿中这几个帝国重要的大臣来说,王静辉的奏章和策论已经不是很陌生了,虽然王静辉远在楚州,但由于英宗赵曙对他的看重,几乎每隔上不到十天,皇帝都会把他们弄到福宁殿来开会。然后根据会议的结果在紫宸殿或是垂拱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宣布,这半年多来几乎成为一个惯例了。

      这一次王静辉寄送来的策论是关于建立帝国军事参谋部,关于成立参谋部的事情,几个大臣都知道,而且他们心里都清楚王静辉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成立军事参谋部的事情重提,为的便是几天前御史中丞王陶反对英宗赵曙任命刚刚从西北调回汴都的郭逵出任同签枢密院事,没想到英宗赵曙居然把这件事传到楚州去了,这份重视让所有的大臣,包括韩琦在内都有些眼红。

      对于成立军事参谋部,身为枢密院老大的富弼心中对此还是很有戒心,毕竟是分他的权,对此富弼心中还是很郁闷的。不过驸马这份“非正式”奏章的内容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在其权力划分上更尊重原有枢密院的功能,但更加突出了参谋部的专业性,其成员都必须是在边疆服役过有统兵经验的将领,枢密院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系统的手中,参谋部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向皇帝和帝国大臣根据战报和消息提供可以选择的对策。

      看过这份奏章后,枢密使富弼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这样的参谋部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在他看来更像是个收容所,专门来收容那些边疆立功后立刻被文官打压的那些将领,对此他心中也是觉得有愧那些立功将领,便说道:“老臣窃以为按照驸马的设想来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是个良策,这样也能够让那些在边疆立功的将领回到汴都后,不至于马放南山,对我大宋很是有助力!”

      富弼身为枢密使,是大宋在军事上最有发言权的人,往日都是宰辅韩琦首先说话,但今天讨论设立军事参谋部,这完全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枢密使对此最有发言权,所以他先开口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富弼作为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发言也是最有权威的,直接决定了王静辉这份策论的命运,就算英宗赵曙反对也要费些周折才可以,因为大宋的高级官员都有一脉相承的“怪癣”,搞不好会辞职的,像富弼这样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如果他要是选择辞职,在政治影响上会令英宗赵曙很难堪的。

      英宗赵曙听到富弼的话后,心底也踏实起来,他心中早就在惦记这个参谋部制度了,王静辉几个月前针对郭逵被御史台弹劾的事件而提出的参谋部制度甚合他的心意,参谋总长的职位也是属于枢密副使的级别,这样不算亏待这些在边疆拼死拼活保卫大宋的武将了

         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议事

      ------------------------

      既然连枢密使富弼都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的建议都没有什么异议,其他几位文官更是说不上话了,宰辅韩琦由于当年自己对待狄武襄的问题上心中有愧,有了这个军事参谋部,可以很大的避免狄武襄事件的重演,再加上提出这份策论的人正是在自己的义子,他当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英宗赵曙见这几个朝廷重臣都同意建立军事参谋部后,也满意的点点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剩下关于参谋部的结构和功能,王静辉的策论中都有详细的记述,他们根本不用费心在那里瞎琢磨,审议了其中的款项没有什么违背大宋传统的问题后,便原则上以这个策论所提出的框架准备着手建立军事参谋部了,不过在此之前当然会在后天的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把这个消息抛出来,有了这几位重臣的同意,其他大臣也说不出什么,通过那是肯定的。

      既然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已经成为定局,那这个新成立的机构最高领导便是还在汴都开封家中叹气的郭逵了,参谋总长的位置非他莫属。当初就是因为英宗赵曙贸然启用郭逵出任枢密副使,才使得他成为文官眼中的靶子的,差点儿把他逼向第二个狄武襄,英宗赵曙对此也是心怀歉意,这个位置当然属于他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0 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