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2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此时枢密副使郭逵快要被王静辉掏袖子的动作给折腾的发狂了:这个才子的袖子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拿出来?!不过此时他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王静辉给他的兵阵图上,这张兵阵图是王静辉根据亚历山大长枪矩形重装步兵方阵画出来的,据说采用这种重装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可知轻骑兵,但据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秦国早就有类似的长枪步兵方阵来克制游牧民族骑兵了,所以王静辉就借秦军这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斗力最为凶悍的部队的名头来贡献长枪矩形兵阵。

      但王静辉对此时的重装步兵还是很犹豫的,因为他也没有经过古代冷兵器作战的场面,不知道这种排兵布阵的方式能不能有效的克制骑兵所以底气不足。不过他知道北宋末年宋军步兵装甲中就出现了重达三十公斤著名的鱼鳞甲,有这种装备在加上领先世界的军工水平,大宋的禁军不难训练出一支优秀地重装步兵方阵。在他地马匹攻略还没有起到作用前。这也是他所能够想到克制轻骑兵的最好办法了。当然还有【创建和谐家园】弩。不过这个东西虽然他见过也玩过,但还需要他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现在马上就要靠制举科了,他拿不出这么多精力来干这个,只能先靠后安排了。

      郭逵增经作为一线作战将领,兵法战阵是他最熟悉不过地了。更何况王静辉在纸上对重装步兵战阵说明的非常详细,他一看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武将出身的他通过这幅兵阵图,对王静辉的才华更是惊叹不已。在宋朝普遍浓重地扬文抑武的思想下,原以为读书人最好不过像苏洵那样还有点实货,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增添自己的谈资而翻两下兵书罢了,还真没想到会冒出王静辉这样的异类,居然通过史书再现了秦军步兵方阵,更由此参考现在宋军的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成重装步兵方阵。郭逵不知道王静辉剽窃了秦军和亚历山大步兵方阵的成果,还以为王静辉是个通才呢。

      郭逵迫使自己的眼睛从兵阵图上移开。又开始紧盯着王静辉的双手和袖子,希望这个才子能够给自己再带来一份惊喜。王静辉也注意到郭逵老是盯着自己的袖子,他摆摆袖子笑着说道:“郭大人,下官暂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主意了,再过三个月,在下还要参加制举科考试,这段时间是没有多少精力来思考更好地机构和火器了,等我摆脱这些俗事后。定会给郭大人送去更好的东西!”

      郭逵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了,今天他收获的东西已经很多了,虽然那个叫什么荆轮机构、【创建和谐家园】及其新设计的火器效力还不清楚,但手中这份重装步兵战阵图确实自己识得出价值的东西,这足以让自己高兴半天的了。郭逵不好意思的说道:“让改之见笑了,望你能够考场夺魁。你我也好同殿为臣,为我大宋效力!”

      王静辉听后,心中却是回想到:宋朝历史上仁宗时代的狄青也是武将出身就任枢密使地职位,况且狄青战功卓著而且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就是这么一个人还经不住文官的打压,眼前这个郭逵战功不如狄青,受英宗赵曙的信任更是不如狄青,估计很快就要到某个地方去钓鱼了吧。不过郭逵还是有些本事的,在神宗时代他又获重用出任对抗西夏的将官,并且战功不错,也可谓是咸鱼翻身了。

      “等我和你同殿为臣?这个难度太大了,只怕你坚持不到那天,就会被文官那些铺天盖地地弹劾奏章给淹没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说道。无论是狄青还是郭逵,甚至是稍晚的王韶,身为武将生于这个时代是一件让人极为惋惜的事情,不过也正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来了这手,才使得宋朝成为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武将篡位事件的朝代,使得宋朝的老百姓渡过了百年的和平时代。

      王静辉恭敬的说道:“谢谢郭大人的抬爱,下官会努力的,定不负大人之期待!”两人又寒暄了一会儿,王静辉便起身告辞了,毕竟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他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准备应对考试,毕竟是关系到他的终身幸福的大事,他自然不敢疏忽,虽然那些应考的书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但他还是要熟读所有的现在他所能够找到的经史典籍以备万一。郭逵今天的收获颇丰,也就没有再留客,但以他枢密副使的身份来说把王静辉亲自送到门口,这对王静辉这样没有权势的小官来说,已是荣耀至极,尽管这并不放在王静辉的眼中。

      回到平民医馆后,王静辉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在二十一世纪高考的那段岁月,除了每天要给人看病教学生外,连自己的生意也全面下方到几个手下的手上,彻底坐上了甩手掌柜,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备考,这多少让经过无数次考试的他有些时空错乱的感觉。

      王静辉准备备考这段日子,也把同在平民医馆的苏轼给折磨的够呛。现在苏洵的病情已经让人十分乐观了,经过王静辉的治疗和休养后,苏洵看上去和正常人差不多,现在苏洵父子三人向王静辉提出要回家休养的要求,都被王静辉以各种理由给拒绝了,与苏洵的病情已有极大的改善相比,苏轼的老婆王弗的病情虽然趋于平缓,但王静辉手中没有什么特效药,一旦发病只能看老天的意思了。每天王静辉来到苏轼一家的院落中,他在看完病后就拉着苏轼来谈论考试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苏轼也常常考较他。诗赋自不必谈,两人在这方面都是一时无二,主要是苏轼来提问王静辉考试范围内书籍的内容,面对对答如流的王静辉,苏轼对他的记忆力感到十分吃惊。

         正文 第七十七章 两难

      ------------------------

      王静辉在忙着淮备考试的时候.除了培养自己的学生,对那些招收上来的十五个产婆加大了培训力度,毕竞他还要靠这些产婆来避免二十年后新皇登基年幼靠太皇太后向氏垂帘听政的局面出现.这可是马虎不得的。颖王赵顼和蜀国公圭也不时的来他这里,虽然王静辉能够感觉牵赵顼兄妹眉宇间有忧虑.但他也不好出言相问。王静辉借着和颖王赵顼谈话的机会、谈到了王妃向氏已经有八个月生孕的事情.然后开出副安胎养神的药方拾赵顼.更向赵顼介绍了他所训练的那十五个产婆的事情。

      赵顼虽然不懂医术.但听王静辉的介绍后.也明白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产婆可以很好的保障胎儿出生,并且用来询问就医的女患者病情.也避免了以往郎中和患者之间的尴尬,不禁夸奖王静辉心细如发。王辉也顺势向赵顼推荐了两个产婆.希望他们能够伴随在向王妃身边,可以随时照顾快要生产的向王妃。

      赵颈对他的关心倒没哨想这么深.颖王身为国之储君,王妃怀孕对于赵宋皇室当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颖王府邸自然可以在有事的时候轻易的便可以传昭专善妇科的太医来拾王妃诊治。不过正如王静辉先前介绍招收培训这些产婆时所说的那样,毕竟太医医术再高也是男人,诊治中间有很多不便,赵顼也深恐担心到时会出现什么差错.以至让自己

      后悔不及。况且这两个产婆是王静辉亲手【创建和谐家园】的、赵顼对于他的医术水平.心中是非常推崇的,所以便欣然按受了这两个产婆进驻颖王府耶陪伴在向王妃身旁。这也让王静辉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至于能够起多大作用.就看老天的意思了。

      时间径不知不觉到了大宋治平三年的二月月底了.在这段日子里,郭逵和富粥根据王静辉地建议,上书英宗在金明池湖中一偏僻小岛上设立火药生产作坊。平时都由禁军分成三班倒,日夜严加防范对火药哨不良企图的人。荆轮机构也被出成功的制造出来并且共装在神臂努,人力上和射速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原来需要八个人才能焦用的操纵的三弓神臂努,现在其的如王静辉当初向他们介绍地那样.只用两三个人便可以轻杜的使用神臂努了;新【创建和谐家园】也被验征其爆炸威力是最佳配方.王静辉直按便犯【创建和谐家园】最佳配方给了郭逢,在历史上直到北宋最后几年宋朝的军工专家们才将硝在火药中的比例提高到七成。

      二十一世纪随便那个对火药哨点兴趣的人都知道【创建和谐家园】最佳配方。再牛一点儿的甚至可以白己做出【创建和谐家园】油或是黄色炸药、王静辉然知道更大威力地爆炸物怎么制作.但一方面他手头没哨材料.另外一方面他要全心投入到考试中去,没哨这么多时间来研究炸药。对于这时代来说.扶照最佳配方做出来的黑火药,威力已是足够大了。至少以满足富粥和郭逆对火药威力的需要了。

      “”…扶照此法所做出的火药充之铁壳之中,点火发作.声震雷.热力可达半亩之上,牲畜皆碎尽无迹,甲铁皆透……”枢密副使享道兴奋的在拾英宗的奏章上写下他对王静辉提供的新【创建和谐家园】威力地价.这是扶照王静辉设计的地雷和实验方法轻试爆后得出的结果。

      现在郭逵的日乎很不好过,静几天知读院邵亢连疏奏劫:“租宗故例.抠府参用武臣,比如曹彬父子。及马知节、王德用、狄青。勋名威望、卓越一时,乃可无傀。郭逵奸按小才.岂勘大用?乞改易成命!”这样的弹劫奏章在英宗赵曙御素之上还哨很多份,这让郭逢感到很大的压力,希望自己能够在枢密副伎的位置上干出点成绩。好减轻种压力.能够让皇帝继续信任自己.而王静辉所献的改进弓努的机关和最佳黑【创建和谐家园】的哨效性,正是自己现在所需要地。再加上新式地重装步兵矩形兵阵正在操练过程中,者样乎效果不错,这多少拾郭逵又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踏实了不少。

      英宗赵曙把原本是洼源路副都部署的郭逵,一下子捉拔到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这样高的位置,也是听闻郭莲原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军功卓著之故。不过现在郭逵的处境多少让赵曙想到了仁宗时代白大持狄青地遭遇.狄青可以说是仁宗执政时代一大遗憾.就连赵曙也为之托腕。现在郭逵的境遇很让赵曙担心他也步上狄青的旧途,本来在议较量中,他把吕诲、范纯仁和吕大防给贬到外地去钓鱼.已轻够让自己内疚了.这次要是因为提拔郭逵而把他拾害了.那岂不是让郭逵冤砰,英宗赵曙推开御案上那些弹劾郭逵的奏章,拿起郭逵写的那份关于按照王静辉建议改造兵器后效果的奏章,这篇奏章上除了对改造后武器性能有一个完整详实的报告外,字里行间还透露着郭逵对王静辉才华的欣赏。赵曙想起这个文质彬彬而又多少有些倔强的才子,嘴角微微一笑:“此子值得自己争取一下!”他心中默默的想到。

      赵曙想到前几天到慈寿宫去拜访曹太后的时候,曹太后对自己谈起蜀国公主的婚事的问题,他的眉头又紧锁了起来:曹太后对自己说了几个名门子弟,按照家世来说确实是上乘之选,尤其是跟随太祖征战天下的灭蜀功臣王全斌的六世孙王诜更是驸马的上佳人选,而王诜的祖父王凯也是真宗时代名臣寇准举荐的将军,西夏征战多年积累无数军功,王诜本人也是名扬汴都的画家。这样的家世出身的王诜自然得到了曹太后地大力推荐,如果没有王静辉地出现,赵曙自然是非常中意这样的驸马人选。

      赵曙年到中年。膝下只有三子三女。大女儿夭折后蜀国公主就是公主之首,她受到地关注更多些也是自然的。不过王静辉的出现使蜀国公主的婚嫁出现了很大地变故。由于赵顼对自己亲妹妹的宠爱,使得原本待嫁的蜀国公主在偶然中居然认识了自己的心上人,这本来就使赵曙感到为难的了,而王静辉胸中那份才华更是让他和韩琦等人心折。连武人出身的郭逵也对他赞不绝口,他原本是想等王静辉考场夺魁后就准备将蜀国公主下嫁给他的,但曹太后的意见又使他犹豫不决。

      由于赵曙是养子,在继位之初就和曹太后之间有间隙,多亏韩琦从中调节才得以弥合。这次蜀国公主的婚事更是他与太后之间搞好关系的重要机会,如果否定了太后地意思,那于颜面上实在是不好看。可是赵曙还是没有对曹太后明确的表态要将蜀国公主下嫁给她推荐的任何一个驸马人选,因为他曾对儿子赵顼默许过,如果王静辉能够取得制举科考试头名的话,那他就会赐婚状元郎。他在等待,也在犹豫。

      在英宗赵曙犹豫不决的时候,蜀国公主也在皇宫的鱼池旁木然发呆。虽然天气慢慢的转暖,但鱼池的水面上仍然结着一层薄冰,赵浅予一个人盯着结了冰地水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连颍王赵顼站在她背后都没有发觉。

      赵顼的一声叹息打断了蜀国公主的遐想,扭头看见赵顼似笑非笑的看着她。显然是猜中了她的心事,如花的面容上飞起一抹红晕。赵顼说道:“皇妹心情欠佳,还是随我出去透透气吧!”

      难得颍王赵顼没有在这个时候来取笑她,蜀国公主一听赵顼要让自己和他出去,便知道要去找王静辉,心中也有点儿激动。这段时间王静辉加紧复习功课准备考试。赵顼兄妹就很少去平民医馆找他了,蜀国公主也非常想念王静辉,但知道他现在苦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和自己厮守在一起,所以也就忍下想去见他地冲动,一个人时常发呆。

      等蜀国公主换好装束后,两人便乘马车一起向平民医馆驶去。当他们到达医馆的时候,管家王福知道两人身份尊贵,便先行将他们带到王静辉的书房,然后去苏轼住的那个院子叫王静辉去了。赵顼兄妹两人有差不多半个月没到这里来了,进入书房后,看到王静辉的书案上堆放的都是书籍,知道这个才子最近正下苦功温书。赵顼看到蜀国公主眼中的一抹忧色,便说道:“改之大才,只要稍微用功,定能够考场夺魁,皇妹勿忧!”

      蜀国公主叹了口气说道:“只要他能够有这份心思便足矣了,怕是这段日子苦了他了!”

      颍王赵顼听后也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的妹妹情根深种,若是王静辉无法考场夺魁,恐怕就是父皇也不能拖着她的婚事不松口了,想来胜负就在此一举,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正想开口安慰一下蜀国公主的时候,就见王静辉兴冲冲的跑进书房来。

      本来王静辉在给苏轼的老婆诊脉开药方后便可以回来的,不过他又让苏轼来对他所学功课进行提问,以检验自己的学业程度。苏轼知道他要考制举科,所以也没有抱怨,耐心的给予指点,只是王静辉那厮记性实在是太好了,制举科考试出了诗词需要根据题目来发挥一下外,无非就看谁背书背的好,这两项恰恰是王静辉的强项,苏轼手里拿着几本书翻来覆去的提问,最后干脆让王静辉背书,没想到他真的能把书从头背到尾而不错一字,这可把苏轼折磨的够呛,好在管家王福来找他,否则苏轼真的要下逐客令了。

      王静辉听说赵顼兄妹来了,便扔下正在摇头叹息的苏轼,一溜儿跑回书房去了,刚进入书房便找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蜀国公主,两人呆立了良久,然后从他的嘴里蹦出了一句让赵顼绝倒的话:“公主,你来了?”

      颍王赵顼虽然在心中腹诽王静辉视自己如无物,但也明白这段日子两人没有相见对他们可是莫大的折磨,所以也就没有在意,轻咳一声说道:“王兄。许久未见。近日可好?”

      王静辉此时才想到屋里面还有赵顼这个灯泡的存在,脸上一红。连说:“还好!还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眼睛却盯着面若红花的蜀国公主。

      颍王赵顼看到王静辉这个样子,虽然心中有些气结,但也只是苦笑不已:这个才子平时可是心思敏捷侃侃而谈。怎么见了蜀国公主后就变成痴呆了?放下心中所想,便和王静辉寒暄起来,询问他学业上地事情。

      过了一会儿王静辉地注意力才从已经把脸快要低到地面上蜀国公主那里转移到颍王赵顼身上,他知道赵顼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肯定是有事,不是寻常拜访,不把这个灯泡的麻烦解决了,自己和蜀国公主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所以王静辉喝了口茶稳了下心神,便问道:“殿下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找在下可是有什么疑惑?若是能够解决定不推辞!”

      颍王赵顼听后心中赞到:这个才子可真是上道,在这么没头没尾地闲聊下去。自己就要快变成痴呆了,好在他先张嘴了。赵顼苦于找不到话头,见王静辉自己挑起了话头,当然是打蛇随棍上,从袖子里面掏出一道奏章的副本,说道:“王兄可真知我心,你先看看这道奏章吧。”

      赵顼递给王静辉的奏章正是知谏院邵亢弹劾郭逵的折子。他打开奏章后一看,便知道肯定是御史台或者是知谏院弹劾郭逵地折子。因为上面没有署名,所以王静辉不知道这份奏章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与英宗赵曙一样,看到今日郭逵的遭遇,王静辉也想到了十年前北宋名将狄青的事迹,不同的是他心中的矛盾和赵曙不同。对于北宋抑制武官这一策略,后世评论褒贬不一。而王静辉看到的是正因为这一策略才一改汉唐时期武人飞扬跋扈的气焰,使有宋一朝二百年都没有受到武人乱国的事情发生,但这一政策的同时也使宋朝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对于这种矛盾,王静辉地心中说不出是好还是坏,相对来说他更倾向于赞成宋朝这一国策,毕竟他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在未来时空中,文人出任国防部长这一职位也不是新鲜事儿,那个臭名昭著的战争贩子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不就是文官吗,而且这也是一项潮流。但可惜的是他在一千年前的宋朝,赵宋可没有后世美国佬这么不可一世,宋朝这一国策与它的国力不相称,在以后可是给它找了不少麻烦。

      赵顼看到王静辉紧锁眉头,知道这是件非常让人棘手的问题,但还是问道:“此事王兄怎么看?”

      王静辉抬起头反问道:“圣上是怎么看地?”

      颍王赵顼只好把英宗赵曙的担心说了出来,王静辉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们的担心都是一样的,十年前大将狄青的事情就曾使仁宗皇帝抱憾终生,这种事情不能在郭大人的身上发生!其实郭大人现在地处境圣上也有一份责任,正如奏章上所说的那样,郭大人军功确实要比狄青差了许多,这也给谏官抓住了把柄。其实就算郭大人军功能够达到狄青那样的程度,也不行,想当年狄武襄何等的受仁宗皇帝信任,但最后的结局也不是客死他乡?!”

      王静辉的话让颍王赵顼心中也有一番羞愧,他本人也时常憧憬能够创下汉武帝那样的武功,尤其是宋朝现下的局势和王静辉的长期影响让他渐渐的放弃了这种奢想。不过他内心中还是非常偏向鱼善待武将,避免狄青事件的再次重演。

      王静辉看赵顼有些低沉,继续说道:“殿下也不必担忧,其实我也非常赞同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这样的规矩,毕竟这项政策非常有效的压制了自汉唐以来武人跋扈的气焰,使得大宋百姓避免了内部兵祸,可以安享百年的和平生活。其实当年狄武襄的经历完全可以避免,当然现在郭大人的处境也可以轻松化解,不过现在时机不是很成熟,暂时不宜实施而已。”

      赵顼现在最喜欢的便是王静辉能够说出“此事可以轻松化解”的话语,仿佛自从认识王静辉以来,自己想他提出的任何问题还没有他不能完美解决的,这也是英宗赵曙非常赞赏王静辉的地方,不过颍王赵顼也同样很憎恨王静辉这吊人胃口的本事,但他还是问道:“策将安出?”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制举

      ------------------------

      王静辉此时想到的便是德军的三大制胜法宝之一的参谋制度,这种制度在王静辉的眼中不仅可以部分解决宋朝现在军队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可以防止历史上明朝出现的“太监监军”,这才是王静辉所看重的。虽然中国历史上太监来当监军在哪个朝代都有,但在明朝的太监手里发扬光大,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王静辉的印象中,宋朝的太监中最有名的便是这个时期的李宪了,不过李宪的水平可比明朝的同行要出色多了,但这也是个不好的兆头,难保以后宋朝不会出现明朝那样的太监监军。尽管李宪在历史上是个非常不错的监军,但王静辉也想借此机会把宋朝开始有所抬头的太监监军扼杀在摇篮里,恐怕这参谋制度一出,李宪这辈子就没有上战场当监军的机会了。

      王静辉沉思了半天说道:“殿下可曾记得在下献给韩相的沙盘?”

      赵顼不知道王静辉为什么突然提起沙盘,但他还是点点头说道:“记得,这东西虽然简单,但摆在宫中的那套沙盘让人对边疆的形式是一目了然。目前由边疆的军士到宫中为工匠提供地形,所做出的沙盘也不少了,除了这汴都方圆五百里的地形做成沙盘外,还有与西夏临近的秦、凤、泾源、大顺城一带也做成了沙盘,与辽国接壤的地形还没有呈送上来,所以进度慢了些。改之,你怎么突然问起沙盘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既然有了沙盘。就必须需要有能够看懂和使用沙盘的人才可以!殿下可能会认为这种人很好找,庙堂之上人人都可。但在下认为这样的人本身所具备地条件极为苛刻,这沙盘可不是随便那位大臣都能玩得转地!能够使用沙盘的人,必须具备通地理、知敌我兵情、有很高地军事才能的人才能具备,只有这样的人根据反应上来的军情。才能很好地使用沙盘,为圣上和群臣讲解敌我军情,才不会导致使圣上和众位大臣做出错误的判断,殿下说这样的人好找吗?”

      颍王赵顼听后低头想了想后说道:“改之,这样的人翻便满朝文武还真不好找……莫非……莫非郭逵适合这样的职务?但这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若是光是为了讲解沙盘上的敌我力量对比来用郭大人,那确实是大材小用了,不过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也一时半会无法说清楚,仓促之间恐有疏漏。还请殿下给在下一点时间,让我再好好琢磨一下,等考虑周全了,写出道策论供圣上、殿下和群臣参考。”

      颍王赵顼虽然想听听王静辉是怎么来一劳永逸的解决类似狄青、郭逵这样的武将入朝为官所受的困境,但他也知道王静辉想出地主意恐怕没有他所说的这么简单,按照以往的惯例,他的方法将可能会是最为有效的,如果王静辉要是现在就能全盘拖出。那他的才华就实在是太可怕了,他说需要段时间,应该是有了主意需要修补,这才合乎道理。不过让赵顼比较迷惑的是:刚才王静辉说虽然有好办法,为什么现在不便实施?

      王静辉听赵顼把心中的这点疑问说出来后,反问赵顼:“假如圣上依从了这些谏官地奏章。那你认为圣上最有可能会把郭大人安排到那里去当官?”

      赵顼听后为之愕然,这个问题可是太有难度了,当年狄武襄被贬黜京城的时候,是去当地方官,而郭逵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还真不好说。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可曾记得几个月前西夏谅祚派遣使臣吴宗的事情吗?那吴宗竟然敢对我大宋出言不逊,可见西夏君臣对我边关已是虎视眈眈。司马大人那道奏章说得好,西夏人是不会放弃对我边关的掠夺的,今年西夏和我大宋之间肯定会兵戎相见,不过看样子也应该规模不大。在下妄自揣测圣意认为:如果圣上以从了那些谏官地奏章,出于保护郭大人的想法出发,最好的安置地点便是陕西四路,应该是个宣抚使的官职。而且郭大人现在是我大宋少有的良将,又对前些日子在下所献的兵器有所了解,估计他可能在陕西四路会再为我大宋创下奇功,如不出意外,殿下年底便可以听到西夏边关传来的佳音了!所以在下以为圣上此时应该对谏官退让,让郭大人回到边关来震慑西夏,这样才是对郭大人最好的保护!”

      经王静辉这么一解释后,颍王赵顼立刻豁然开朗,心中对王静辉的才华更是钦佩的五体投地了。赵顼非常通情达理的说道:“王兄过几天就要参加制举科考试了,这策论也不急于一时,你先忙好考试吧,我等着你考场高中!”

      王静辉说道:“这样也好,反正下月初四便要大考了,前后也不过几天时间,等我写好后,会让人送到颍王府的,不过策论也只是个建议而已,能不能入殿下的法眼还要等看过之后再说了!”

      颍王赵顼呵呵笑道:“王兄策论从未让我失望过,我预祝王兄能够考场夺魁!听说殿中丞苏轼苏子瞻也在这里?”

      王静辉说道:“苏兄父亲苏洵先生身患肺痨,在这里治病,现在快要好了,子瞻兄一直在这里照顾苏先生,我也受益颇多。”

      赵顼早就听说苏氏父子在这里居住,想要拜访一下苏洵,同时也给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一点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便让王静辉召唤管家带他到苏氏父子那里去。临行前,王静辉还特意叮嘱赵顼要注意和苏洵相处的时间不要太长,苏洵身体虽然好转,但仍然需要多休息静养。赵顼点头知道后。便随着引路的管家王福到苏氏父子居住的那个小院去了。

      赵顼走后,书房中便只剩下了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两个人。刚才王静辉给颍王赵顼出主意地时候。旁边地蜀国公主听的两眼满是倾慕地神色,对于自己心上人那份算无遗策的本事最是崇拜,再加上那份才情,就是自己心目中完美伴侣的形象。心中自是高兴。

      王静辉不知道蜀国公主心【创建和谐家园】别着迷于他分析事件时那副成竹在胸的形象,否则他会把赵顼再拉回来重新上一课,以博得蜀国公主心目中地好感。他走到书架前拿下来几个小盒子来到蜀国公主面前,这是他为了讨好蜀国公主而专门找人制作的几个棋牌游戏。

      怎么来和心仪的蜀国公主交往,对于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王静辉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问题。王静辉受家教影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虽不奢望能够像二十一世纪男女之间那样爱的死去活来,心中只是盼望着有份平和悠长而又温馨的恋爱,但在这个时代男女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更不要说双方有什么感情交流了。

      蜀国公主因为身份所限,王静辉不可能天天把她从皇宫中给拉住来纵情于山水之间。就连见面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才可以如愿以偿,这对两个处于思念当中的情侣来说,当真是难熬地很。王静辉也希望能够从蜀国公主这有限的相会当中,最大限度的使双方都能互相了解,以前只有诗词和跳棋作为纽带,这是他所不能满足的,所以他特意将后世那些小棋牌游戏找人做出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小东西来增进双方的好感和了解。

      王静辉看到蜀国公主对这些小盒子有些迷惑不解。便笑着解释道:“公主每日在宫中生活实在是乏味的很,而我又不能每天看望公主,所以便制作了这些小东西,希望能够在公主烦闷的时候,聊以解闷儿。这些都是和跳棋类似的棋牌小游戏,很简单地。非常有趣,公主有兴趣来玩玩吗?”

      对于王静辉这么体贴细心,蜀国公主此时还能说些什么,两只明月一样的眼睛,似乎迷上了一层轻纱,多日来心中所受的委屈和烦闷都被王静辉这只言片语给消融了。赵浅予轻轻点点头后,便和王静辉坐在茶几前学这些小游戏了。

      这些后世的斗兽棋、军旗、扑克牌的新奇玩法很快的便吸引了蜀国公主地眼球,加上她聪慧无比,很快便学会这些棋牌游戏的玩法。这让王静辉不得不感叹曾经同宿舍的“情圣”曾经的指点:要千方百计的哄女孩子高兴。看着笑面如花的蜀国公主,王静辉也不禁感叹情圣这句箴言真是古今通杀。

      正当两人玩的高兴,颍王赵顼这个王静辉现在最不欢迎的人还是回来了。赵顼还没有进书房就在门口听到蜀国公主那清脆悦耳的笑声,心中正佩服王静辉讨女孩子喜欢的手段,等他一进门便被满脸都是纸条的王静辉给吓了一跳。细问过后才知道原来王静辉和蜀国公主玩扑克牌,输得满脸都是纸条,赵顼不禁莞尔:这个才子不仅会造兵器,连这讨女儿家高兴的小玩意儿也是精通在行,这份“博学”可真够让人吃惊的了。

      拿过王静辉所做的军旗,看着棋面上面刻着什么骠骑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字样,心中很是疑惑,经过蜀国公主这一解释玩法后,也是心中感到有趣,正好做玩具来玩。这就是王静辉改造后的军旗,用这个时代各种武官的称号来代替司令军长的名称,以大吃小,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

      赵顼看着妹妹满脸愉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今天早上在鱼池旁忧愁的样子,心中对王静辉这哄女孩子的手段也是佩服的紧。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了,赵顼便起身告辞,带着妹妹蜀国公主会皇宫去了。王静辉依然是看着恋恋不舍的蜀国公主上车远去,对着已经消失在长街尽头的马车默默说:“我们会在一起的!”

      颍王赵顼在皇宫离与蜀国公主分手后,便向太监问明英宗赵曙正在福宁殿批阅奏章后,便让太监领着他去面圣。见到英宗赵曙后,颍王赵顼便把和王静辉商议的过程详细地向英宗赵曙做了汇报。赵曙听后长时间沉吟不语。

      沉默了一会儿后。英宗赵曙说道:“王静辉此人真是算无遗策,颇有当年武侯之风。连朕心中对郭逵地安排都能想到,真是令人称奇!不过听你刚才所说,王静辉是认为郭逵这次绝对不能在汴都待下去了?”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的意思也是这样认为地,不过他想到的是借着郭逵这次出京。正好安排在与西夏对抗的陕西四路上出任宣抚使,这样一边守卫边疆有位朝廷可以放心的将才,另外郭逵对新武器有一定了解,让他带着这些武器一起走,在抗击西夏骚扰地时候会更有把握。我想等王静辉参加完制举科考试后,把策论完善呈送上来,如果朝廷看着可以施行的话,那郭逵就会在边疆积累军工再次回到汴都,担任一个新的职务,这个职务肯定是王静辉策论中以解决像狄武襄和郭逵这样的官员一入枢府便遭众臣猜忌而设立的。”

      英宗赵曙对王静辉这次的策论很重视。因为祖宗定下的法制就是抑制武将,这才导致有太多的人都栽倒在枢密院,结局最让人扼腕的便是仁宗时代的狄武襄,竟然因此遭到贬谪后忧郁而死,而郭逵现在地处境与当年的狄武襄相比算起来已经是不错的了。如果王静辉的策论能够使英宗赵曙成功的解决这个困扰大宋文武官员百年的死结的话,那功劳可想而知,就是连赵曙也要感谢他。当年狄武襄的遭遇不仅使武官人人自危,文官集团也是扼腕不已。连仁宗皇帝得知最后地结局后,也是后悔的到临死也念念不忘。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曙对此也是唏嘘不已,自当上皇帝后也是希望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赏识提拔郭逵,反而还是走上了老路,这怎能让他不对此忧虑?

      英宗赵曙沉默良久后默默的说道:“再过七天便是大考了。就看这个才子表现了,希望他莫要朕失望……”旁边的颍王赵顼听清后先是愕然,后是替自己地妹妹蜀国公主感到高兴,心中也不禁期待几天后在馆阁中举行的制举科考试了。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初六,英宗赵曙继位三年来第一次制举科考试终于开考了。早在去年朝廷便把开制科的消息已经传达到全国了,各地自认为有才的士子都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汴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制举又称制科,习惯称为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初六这天,王静辉整理好衣装后,便带着考试用的笔墨纸砚出发到秘阁参加考试,他现在已经准备充分的不能再充分了。今天在秘阁先考“过阁”试,试题是与进士科相同,都是诗词墨义和经帖,这项考试对于王静辉来说简直是毫无困难,看过题目后,便用毛笔龙飞凤舞的答卷了。

      墨义经帖在王静辉的眼中看上去更像是后世的简答题和填空题:《论语》中孔子的话“作者七人矣”,考得就是这“七人”的姓名。这样的题目对于可以把书倒过来背诵的王静辉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倒是诗词项目的答卷让他踌躇了半天:三国。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考卷上要求词调不能用水调歌头,这让王静辉想起苏轼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改之,这诗词就不用再考虑水调歌头了,你那‘明月几时有’已经让人没有办法在这个词牌上出头了,估计考官是不会出这道题了……”

      王静辉苦笑着看着试卷想到:真是让苏子瞻给不幸命中了。不过更使他为难的便是诗词题目是三国,这个题目可真是够刁钻的,想来想去还是苏轼那首“大江东去”最合适这个题目,但那是自己曾经的禁区,因为他想留下这篇名垂千古的佳作成就苏轼古今宋词第一人的名头,所以看到这个题目倒是让他为难了。

         正文 第七十九章 新生

      ------------------------

      苏轼是王静辉最崇敬的大文豪,他对于苏轼是格外敬重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费这么大力气去治疗苏洵了,因为王静辉相信只有避免由于苏洵的故去而使苏轼免去那关键的三年丁忧时间,会极大改变苏轼坎坷的命运,当然在他心中,苏轼不是一个适合当官的人,因为他的那张嘴实在是没有把门的。

      王静辉对着试卷楞了半天也没有下笔,这时同考场的一名士子已经交卷了,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时间犹豫了,因为交卷速度在考试中也占了很大的优势,他清楚的记得宋朝初期就有谁先交卷谁拿状元的先例,虽然后来打击过这些“快手”,但交卷速度仍然是状元的重要考量之一。王静辉用毛笔沾满墨后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完后,他立刻交卷走出了考场。

      在乘马车回家的路上,王静辉的精神不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考试发挥不佳而垂头丧气,实际上这场考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这首念奴娇一出,哪里还有通不过考试的道理。王静辉还是在为抄袭那首赤壁怀古而感到有些内疚,毕竟来到这个时空后自己抄袭的诗词作品实在是太多了,本来那首“明月几时有”已经让苏轼失去的够多了,这下连他的赤壁怀古也给一窝端,苏偶像还能不能成为豪放派词人的开山鼻祖,这就很难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静辉一想到现在由于他的影响,宋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大为改观。已经不是历史上同时期地政治格局了。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进入朝堂介入这些是是非非,苏轼地命运也肯定跟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轼以后可能还会因为地嘴巴不牢而招祸,但有自己在旁边护佑,应该没有机会发明“东坡肘子”了。想到这里,王静辉心头轻松了许多。心中也不禁笑骂道:“抄了就是抄了,反正那些诗词也没有少抄,都抄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以后如果老天开眼,让我能够顺利改变宋朝的历史宿命的话,连苏轼都做不成‘东坡肘子’,以后那些原本是中国地文学史璀璨的星座还不知道有多少没有了呢,与其让他们默默消失,还不如拿来给我争名气的好!”

      秘阁考试阅卷速度很快,十天后便发榜公布下一关殿前御试的名单。王静辉毫无悬念的排在了榜首。同时那首“大江东去”的念奴娇也传遍了汴都文人的耳朵里。所有的文人都被这首念奴娇给惊呆了纷纷传抄,一时间大有“汴都纸贵”的苗头,连英宗赵曙的嘴边上也不时念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最有意思地便是苏轼知道赤壁怀古是王静辉过阁试上所做后,跑到他的书房里痛心疾首的对他说道:“改之,恐怕这‘赤壁怀古’一出,念奴娇的词牌也被废了!”

      这时关于王静辉的各种传闻也成为汴都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当中人们的热门话题,这时所有的人才得知王静辉这次参加制举科考试的推荐者竟然是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这多少让所有地人都大大的羡慕了一把:只要王静辉的成绩不算差,能够取个第四等的成绩,一旦入朝为官,有这两个群臣领袖护佑,那岂不是平步青云?不过看这个才子在过阁试上的表现,就是拿个第三等状元也亦非难事。

      三月二十二。在过阁试半个月后,御试在皇宫垂拱殿门前广场上举行了。王静辉虽然也先后进过两次皇宫,但去的都是福宁殿,垂拱殿是大臣朔日上朝地地点,大气磅礴的气象可不是福宁殿所能比的了的。王静辉坐在首座正对着垂拱殿的大门,深吸一口气:“浅予,只要过了这一关,我们便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日子里面,王静辉就根据英宗赵曙父子的性格来预测试题,因为最后御试的考题和“抡才大典”的状元考诗词墨义经帖有很大不同:一道策论,这也是宋朝自开国来到现在国家选拔人才贯彻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选士精神的唯一体现了。一篇三千字以上的策论,对于考试的士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王静辉也一样,所以为了以防万一,王静辉也借鉴了苏轼传授的经验,根据统治高层的执政态度来扣题。

      对于后来成为神宗皇帝赵顼的性格,王静辉通过历史资料和他的接触不难判断,赵顼有着强烈的中兴大宋的想法,而他老子英宗赵曙可就不好说了,但王静辉还是压在了中兴的题目上,毕竟历史上英宗赵曙被濮议给拖惨了,胜利后没有几天便一命呜呼,就是有这种想法也没有机会实现,现在历史的格局已经改变,从与赵顼的接触中,王静辉感觉到英宗赵曙绝对不会再延续仁宗时代的芶且偷安的政策了,如果他的寿命够长,难保不会在他这一任上会有大动作。

      王静辉翻开御试试卷:国无九处之蓄曰不足,无六斥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国也……他看过后一抹微笑浮现在他的嘴角:御试策论题出自《中庸》王制篇,这句话正是讲国家经济储备的题目,虽然不是自己准备的变法题目,但他在这方面也是下了苦功的。

      “看来自己给颍王赵顼上了一年的“经济课”终归还是有些成效的,至少在策论这道最后的关口助我爬过去。”王静辉想过后便轻沾墨汁用小楷在试卷上奋笔疾书起来。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二十八,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让颍王府邸乱做一团,每个人都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怀胎十月的向王妃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颍王赵顼的长子,只要他能平安长大。很可能将会是大宋的储君。未来地帝国地皇帝,所以每个仆从都不敢疏忽。谨慎的做着自己该做地事情。颍王府中到处都是报喜或者是端盆忙碌的人影,不过当中最郁闷的还是太医了,因为他刚才慌乱的表现让颍王赵顼极为不满,要不是有两个受过王静辉精心训练地产婆在镇守在向王妃床边。这个小生命可能现在已经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

      “果然还是王静辉想得周到,否则可就麻烦了……”颍王赵顼一边用小拇指逗弄着躺在向王妃身旁的小家伙,一边心有余悸的回想刚才王妃分娩时的危急状况。由于皇宫中派出的太医和产婆糟糕的表现,让当时的赵顼如热锅中的蚂蚁,而那两名产婆在向王妃刚开始感觉有些不适的时候,便非常有经验的指挥府中仆役布置好产房,在产婆和太医还在争论王妃是否要分娩地时候,她们早就做好接生的准备了。这多少让有些慌乱的赵顼平静些,毫不犹豫的换上这两个产婆来接生。向王妃很顺利的便诞下了一个婴儿,这让赵顼欣喜若狂的同时。也在心中非常感激王静辉能训练出这么好的产婆。

      当得知颍王妃平安生下一个男婴的消息时,英宗赵曙地脸上也兴奋的有些潮红,立刻赐下一大堆的各种药材补品和赏赐,要不是旁边的老太监告诉他现在颍王府上下已经被闹腾的不可开交,他恐怕就要摆驾颍王府了。朝中的各位大臣贺喜地奏章也不断的传送到英宗赵曙的案头,让他合不拢嘴。

      此时王静辉在平民医馆的书房中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看着满城春色。默默的说道:“这下子可真的要变了……”

      虽然向王妃生下一个男婴,在这个时代来说,一个孩子长大实在是太困难了,帝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但这在王静辉还是非常高兴,他会加强那两个产婆关于婴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尽最大可能保障这个孩子成长。“也许是一代明君,也许是想哲宗那样的昏君,更有可能是个像仁宗那样平庸的皇帝,这又有谁能告诉我呢?”王静辉苦笑的摇摇头,把这些烦恼甩在一边。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3: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