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2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看来就算皇帝有心买来装备军队,在价格上也会使韩琦等人阻止这么做,没有韩琦的点头,皇上也会考虑考虑的。”枢密副使郭逵心中暗暗失望的想到。

      王静辉也看到了其他人失望的脸色,心中偷偷的笑,不过他也看到了英宗赵曙父子并没有因为王静辉说贵而和其他人一样露出失望的神色,还是笑着看他说话,心中移动便明白过来:当他去年刚来汴都开封拍卖玻璃杯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赵顼兄妹的真实身份,就曾经告诉过他们玻璃杯是不值钱的,拍卖玻璃杯不过是给自己弄钱花的同时顺便戏弄一下辽国商人。

      “真是失策啊!原本想用这东西来讨人情,没想到当时一最快把底牌漏给人家了,这么便宜的东西拿来做人情,这人情做的可就大大折扣了!”王静辉心中有些懊悔的想到。

      这也只是在他心中一闪而过,他还在继续说道:“这望远镜的秘密就在这首尾两块玻璃镜片上,虽是耗费很少,但这磨制加工的过程却很复杂,需要时间。”

      英宗赵曙听后没有问这望远镜值多少钱,而是问道:“先生,你的玻璃作坊制作的玻璃茶具都卖在了大宋吗?”

      王静辉心领神会,说道:“我大宋虽然富人极多,但我却不想把这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做成的物件卖给大宋人!玻璃作坊所产的货物有四分之三是卖到辽国去了,如果不是去年大宋和西夏边境有些不太平,我想我是不会把一件玻璃器物卖给大宋人的!”

         正文 第七十四章 心事

      ------------------------

      众人听了后,第一想法便是:这个才子莫非是疯了?怎么舍近求远有钱不赚?!司马光好奇的问道:“改之,你为什么要把做出来的玻璃器物全部都要卖给辽国人呢?”

      王静辉听后微微笑道:“因为这些玻璃器物根本就不值钱!”反正英宗赵曙父子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底牌,索性就自己交代了吧。

      殿中众人听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该怎么说王静辉好,不过除了郭逵外,其他人心中差不多都多少已经有些明白王静辉这样做的原因了。郭逵虽然不知道王静辉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现在最喜欢听到的便是玻璃不值钱了,毕竟这望远镜片虽然磨制上很是费力,但其材料玻璃不值钱,想必这望远镜也不会贵到那里去吧。不过他还是很好奇的问道:“改之,为什么不卖给我大宋人呢?”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玻璃说的简单点就是用沙子烧制成的,外人不解中间的诀窍才使得玻璃器物如此昂贵,我正是要把这没有什么价值的玻璃高价卖到辽国和西夏去,来用他们的钱开书院、办《梅雪》、多资助一些我大宋家境贫寒的子弟读书、给贫苦百姓施药……这些钱可都是玻璃器物赚回来的。当然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一夜之间让这玻璃器物变得如瓷器这么便宜,那辽国人现在花上上千贯买的一堆只值几贯钱的东西,那时会有什么表情?比如现在要制作望远镜,把人工磨制镜片的费用刨除。这两个玻璃片也不过就是十几文铜钱而已。郭大人如果有心将这望远镜装备到我大宋军中,这价钱自然好说!”

      当初颍王赵顼兄妹去徐氏珠宝行来竞拍那只玻璃杯。就是为了给赵曙祝寿用地,王静辉最后白送给他们一只来成全他们地孝心,英宗赵曙赵曙自然曾经听赵顼说过其中的原委,而王静辉后来与徐氏合开玻璃作坊也确实做到了。虽然价格还是比普通瓷器高得离谱,但赵顼兄妹也相信他可以将玻璃杯地价格降到谁都可以使用的地步。再加上王静辉给他们的印象虽然是商人,但心中并没有太看重金钱,要不然也不会在雨灌汴都之前他一口气捐出三十万贯拉疏通汴都沟渠了,所以当王静辉说起这些玻璃器物价格的时候,英宗父子并不担心他会趁机敲竹杠。

      相反英宗赵曙也知道王静辉王静辉之所以提起他不在大宋领土上大规模销售玻璃器物地时候,也认识到他话中的意思了,其实王静辉每次向他们进策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提及要发挥大宋在商业上面的特长来打击敌国。这种策略在以前是没有人去想到这个方面的,谁也不会认为在战场上相互对抗了百年的老对手会在财货贸易面前倒下。而经过这么长时间以来王静辉不断的阐述其那套“经济理论”后,就是谎言也会让北宋的高层统治者动摇其思想,更何况王静辉每次出策论的时候都说的有理有据,让人无法辩驳,实行起来简便易行有效,就算不成功也会是大宋捞到不少好处,正更让英宗赵曙父子非常佩服。

      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认识到他自己想要凭借个人力量来使宋朝摆脱历史地宿命。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但他也认识到靠自己与颍王赵顼特殊的关系,不断的去影响高层统治者的治国决策,这是条看似可以走通的道路,也是最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途径。所以在他和那些“历史名人”会面的时候,当然要借机来兜售自己地看法。让这些国家统治者能够多一种选择。纳粹魔王曾经有句名言:谎话说了一千遍就变成真的了。王静辉也认为这么说也有道理,这样做的效果现在看起来还算是不错,至于宋朝今后会走向何方,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他不会知道答案,但他认为这样总比重复历史哪条老路要好的多。虽然自己的经济理论是一塌糊涂,但其观念终究要比王安石那个老家伙要稍微强上那么一点儿,给现在的英宗父子多吹吹风,也好给他们打上一针防疫针,能够明辨一些最基本地东西。

      王静辉向殿中众人简单的说明了一下望远镜的原理,虽然他们对此属于无知类型的,但只要他们明白望远镜的作用,他便达到目的了,最后在枢密副使郭逵期待的眼神中,英宗点头敲下了想王静辉先订购八十只望远镜的订单,单价在一百贯,看其效果以后还有订单。

      “还是少得可怜啊!研发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嘛,这次亏本儿也就认了!”现在王静辉手头磨制镜片的熟练工人还是很少,这么低的定价确实是有些亏本儿,不过看到望远镜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他还是非常期待其效果的,心中默默的想到:“希望望远镜能够在宋军将士手中对敌作战的时候,能够收到些成效吧!”

      在福宁殿问对后,王静辉终于被掏干存货被放出来,他现在只想回到自己的老窝儿去休息一下,毕竟面对英宗赵曙和群臣的各种问题,他说话都是要在心中仔细权衡过后才说出嘴的,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这种国家发展上的问题,他的意见很有可能会被采纳,他不想因为自己的想当然而把宋朝给害了,所以问对后,他显得非常疲劳。不过旁边一起出宫的颍王赵顼可不理会王静辉的疲倦,拉着他上了自己的马车去颍王府。

      在路上王静辉有一句没一句的搭着赵顼的话头,但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明天怎么拉应付富弼和郭逵,从明天开始他可要客串一把军火专家了。火药最佳配方这个没有问题,他知道火药的最佳配方;不过改造【创建和谐家园】对于他来说可是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今天下午的时候也只是想用自己学习地物理知识来对【创建和谐家园】进行些简单地改动。现在想起来他倒是有些头大了:自己的脑袋里面就有这么集中简单地机械机构的理论知识,那是为了高考才奋斗出来的。但现在可是要动真家伙了。自己肚子里面的墨水已经快要不多了。“难道老天真大要我明天在富弼和郭逵面前丢脸栽跟头?晚上可要好好回忆一下那些机械机构,看看那些可以派上用场。”王静辉用力地摇摇有些发木的脑袋想道。

      其实王静辉以今时今日的财力如果自己埋头苦心干上十年二十年的。从炼钢到现代火药生产全套技术给做出来,肯定能够把燧发火枪给造出来,让宋朝提前进入热兵器作战时代。他曾经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现在又不是面临金朝和蒙古人强力南侵。对热兵器的需要似乎还没有到这么迫切的时候。他认为现在的宋朝就算你把火枪给造出来,也只能是在战场上稍站上风而已,关键的是整个宋朝社会发展出现了问题,这可不是热兵器所能解决的,弄不好朝廷内部官员有这么一两个败类,把火器的秘密给桶出去,那宋朝完蛋地更快。

      现在北宋面临的三大弊政在王静辉的眼中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英宗赵曙父子面临的财政危机,更是他的强项,不过他还是没有贸然说出解决的方法。毕竟扒掉自己的现代知识后,自己并不比这些古人强多少,至少当他看到司马光地奏章的时候,司马光的战略眼光就比自己强得太多。自己要是多嘴,搞不好反而会把宋朝拖入深渊,这好心办坏事的事情多了去了,远在金陵的王老头儿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例子吗?

      王静辉现在家大业大,哪有这么多时间泡在武器开发上?在他看来现在宋军所使用地武器已经够先进的了。除了骑兵由于马匹的问题发展不起来外,在哪个方面游牧民族都不是宋朝的对手。自己把火药的最佳配方给桶出来,靠着现在来看威力巨大的火药,来开发出用投石机发射的抛射炸药包、地雷、手榴弹,宋军只要不是主动出击到敌国境内,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况且在随后的二十年中。王静辉也没有看到历史上有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的历史记载,就是和西夏小打小闹而已。

      不过想到宋朝和西夏的边境战争,王静辉立刻想到了这个时代的军事天才王韶,正是这个不是很出名的将军向神宗皇帝献上了《平戎三策》从而得到了神宗赵顼和王安石的重用,他也是变法派手中的一张政治王牌。王静辉本来在这次进宫问对的时候想把王韶的《平戎三策》给拿出来交差的,不过问对还算比较顺利,他也就打消了这种想法。

      “还是等这个将军自己拿《平戎三策》来当进身之阶吧,他现在应该正在西北边境地区溜达考察呢,不过以后一定要找到他。如果王安石冒头了,那就更要抢在王安石前面向北宋的高层统治者推荐王韶,自己现在已经取得了英宗赵曙父子一定的信任了,推荐个把个人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王静辉回想起王韶后,心中默默的想到。

      “有了新式炸药包、手雷、地雷,再配上望远镜,还有对敌局势的清醒认识,明年西夏谅祚进犯边疆恐怕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自己在给英宗赵曙他们上上眼药,估计谅祚会一头撞到铁板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等到把王韶从那个犄角旮旯里面挖出来后,想必以后的十几年中西夏那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搞不好把西夏灭掉或是极大的削弱它的实力,也不是件不可完成的任务。”王静辉想到这里,嘴角微微的露出笑容。

      正当王静辉自己在全神贯注的思考的时候,而旁边的颍王赵顼也在仔细观察他。赵顼看到王静辉刚上马车的时候,感到他十分疲惫,连自己的话头都不愿意接,不过一会儿就时而紧锁眉头,时而面露微笑,好像在考虑什么问题。赵顼虽然对王静辉现在正考虑的事情非常好奇,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如果现在去问王静辉,肯定是毫无收获的。不过他赵顼不急,颍王府中有人自然会让他张嘴。想到这里。赵顼地脸上也露出了微笑:“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啊!”

      对于眼前这个才子和自己妹妹蜀国公主之间地事情,颍王赵顼还是有些担心的:蜀国公主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在这样地年纪,公主都会出嫁的,而不巧的是慈寿宫曹太后最近似乎很关注蜀国公主,已经有很多次被叫到慈寿宫里面去了。这有些让颍王的心头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地阴云:恐怕王静辉和自己妹妹之间会很麻烦!

      也正是处于这种考虑。颍王赵顼这次才会安排王静辉晚上入宫面圣,并且旁边还有大臣作陪。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认识到王静辉胸中的才华,能够给王静辉争得足够的名望,这样也许会对王静辉有所帮助。

      赵顼认识王静辉的时间也不算短了,除了在濮议当中有些不是很愉快,但明白了他的用心后,赵顼对他心中也没有什么芥蒂了,无论在哪一方面来看,王静辉的才华都让他十分倾倒。而且王静辉作为一个非常有名气的文人,并且也十分富有。但也没有像其他所熟知的文人那样,在家中蓄养歌妓,或是留恋于秦楼楚馆的毛病。这在赵顼地眼中是十分惊异的,要知道大宋所有擅长诗词的才子都会把妓院当成自己第二个家,有经济实力的文人家中,狎妓更是一个传统,王静辉在其中也算是非常另类的了。此时王静辉对于赵顼来说可是亦师亦友,而与蜀国公主又是手足情深。当然希望自己的妹妹能够嫁给一个自己满意的才子,况且两人都是有情有义。

      不过慈寿宫曹太后最近频繁召见蜀国公主,这让赵顼感到两人之间会平添波折。从小便在深宫内院中长大的他,当然明白朝廷虽然不会像汉唐那样把公主远嫁到匈奴,但公主下嫁给朝中地名门望族这也是一个传统,并非每个公主在婚后生活中都十分幸福的。况且本朝那些名门望族的子弟。赵顼也悉数过几个,这些人不仅在才华上比王静辉相差甚远,就是为人和普通的士人相比也都十分龌龊不堪,自己的妹妹怎会嫁给这样的人?

      前几天赵顼便向父皇赵曙隐讳地提及曹太后频繁召见蜀国公主的事情,但英宗赵曙听后竟然默不作声,这更是让赵顼心中担忧,所以他每次去平民医馆见王静辉的时候,都有意识的带上蜀国公主。不过好在英宗赵曙曾经口头上默许:只要王静辉能够在制举科考试中独占鳌头,就会赐婚蜀国公主下嫁个他。这多少让赵顼心中稍微有底点,虽然考场夺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考试的题目却正是王静辉所擅长的。

      赵顼对王静辉的能力还是非常信任的。王静辉本身就是当代的诗词大家,“一杯酒一首词”已在汴都文人圈子里面传为一段佳话,估计在这方面连苏子瞻都会避其风头,更何况是其他的人。当赵顼得知上次制举科的头名状元苏轼和他父亲苏洵都住在王静辉那里养病的时候,他就明白了为什么王静辉这么有把握了,能够得到名满天下的苏洵父子的教导,这可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够享受的待遇。

      现在颍王赵顼能够做到的便只有耐心等待了,他只是期待在王静辉考场夺魁之前,父皇能够在蜀国公主的婚事的事情上对任何人都继续保持沉默。对于父皇赵曙和养母曹太后之间的事情,赵顼是非常清楚的,他虽然很敬仰曹太后的智慧和作为,但他更关心自己妹妹未来的幸福,希望曹太后能够……

      正当马车上的两个人各自满怀心事的时候,马车已经到了颍王府邸的门口,王静辉和颍王赵顼都各自收拾了自己的思虑,缓步走进颍王府。王静辉进入颍王府的时候,当然知道今天晚上还要继续受到赵顼的盘问,但他更期待在这里能够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蜀国公主。想到这里,王静辉的脚步变得更为轻便快捷了,连目光都变得柔和了许多。

      对于王静辉的变化,颍王赵顼也同样看在眼中,他只好微微苦笑的摇摇头,让管家去忙别的事情,改由自己带路快步领着王静辉向自己的书房走去。书房的烛火是点着的,不过这在大户人家中很平常,但王静辉没有在书房的门口看到书房中有人影,心中不禁有些失望,而赵顼则是微笑着亲自给他推开书房的门请他进去。

      虽然王静辉有些失望自己最想见到的人没有在书房在中,但也不好现在就拂袖而去,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不过他刚刚进入书房,便呆立在门口……

         正文 第七十五章 兼容并蓄

      ------------------------

      书房一角的矮几旁坐着一个白色宫装女子正在紧锁眉头的看着一本书,那正是王静辉朝思暮想的蜀国公主,其实他们两人上午的时候还见过面,但两个正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就是暂时的分别,也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思念。当他看到蜀国公主的时候,被她专注看书的神情给惊呆了,此刻看到赵浅予的神情,王静辉才知道什么是古典美女,而这样的美女现在也对自己很是倾心,这不能不让他感到一丝满足,半天站在门口没有动地。

      书房中的蜀国公主听到有人开门后,抬头便看到了王静辉那双温柔清亮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她,蜀国公主站起身来微笑着说道:“回来了?”

      在一旁的赵顼看王静辉还有点儿发呆,心中好笑的同时轻轻的拽了下王静辉的衣角,王静辉立刻醒悟过来,笑着说道:“我们回来了!”

      蜀国公主在茶几上给他们倒了两杯茶,她刚坐下,颍王赵顼便说道:“王兄,老师王先生那里还有点事情需要我去办,你先和浅予先聊,我去去就来。”说完不等王静辉说话便又急匆匆的走出书房。

      王静辉关好书房门后,回到茶几旁坐下,此时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也不像平时谈论诗词或是下跳棋,只是默默的注视着对方,静静的享受着这片宁静……

      过了一会儿,蜀国公主还是经不住王静辉的注视,拿起刚才手中看的书,递给王静辉说道:“王兄。这是我整理誊抄后你所作的诗词。看看还满意吗?”

      王静辉接过蜀国公主手中地诗词手抄本,但看封面上书名是《岚山诗抄》。打开后才知道这本手抄诗词集中收录地不仅是他发行过的那本《岚山诗抄》中地诗词,还合集了以往送给蜀国公主的诗词。看着纸页上那手漂亮娟秀的蝇头小楷,这手字可比他的字体漂亮多了,尽管自从空降到这个时代后。他就不断地练字,但终归是不如他们这些从小拿着毛笔长大的人厉害,他看着这本手写诗抄心中流过了一丝暖流,说道:“公主真是费心了!”

      蜀国公主轻声说道:“王兄客气了,这只是举手之劳!盼王兄日后佳作不断,考场夺魁……”

      王静辉听后就明白了蜀国公主话中的意思,笑着说道:“我自当会努力,定不负公主美意!明年三月考场定不负所望,望公主能够如约而至!”

      出乎王静辉意料之外,蜀国公主听到他的话后没有脸红。也没有回避他的目光,而是坚定的对他说道:“王兄大才,浅予在这里先预祝王兄能够考场夺魁!”说完又皱了下眉头,满含深意的说道:“王兄虽然才高,但也须慎行……”

      王静辉听后一时不明白她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但也明白蜀国公主恐怕是担心自己考场失手,所以才嘱咐自己吧。没等他多想,颍王赵顼便手里拿着一本书。推开了书房门,打断了他还在嘴边上话。

      赵顼做到他的旁边,把手上的书放在茶几上,还叹了口气。王静辉看到那本书地封面上是《韩非子》,又看他脸上有些丧气的表情,便笑着问道:“殿下。可有什么烦心的事吗?”

      其实刚才颍王赵顼借口出去一方面是因为他想给蜀国公主和王静辉一个单独说话的机会,当了这么久的灯泡,他自己心中也多少知道当这两个人见面的时候,自己插在中间是有多么的尴尬;另外便是今天府中的幕僚收录了一本新编地《韩非子》,颍王赵顼好学不倦,所以便去取那本《韩非子》,不巧真的碰上了老师王陶。

      王陶看到赵顼手中的《韩非子》后,便说道:“韩非险刻,背《六经》之旨,愿无留意!”

      赵顼看到自己的老师王陶对《韩非子》意见这么大,便说道:“备录藏书之数,非所好也。”这才拿着《韩非子》灰溜溜的跑回来。

      当颍王赵顼说完后,蜀国公主笑出声来,而王静辉则是皱紧眉头:这还是独尊儒术那一套,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网络上就有关于百家治国和儒家治国熟优熟劣地争论,不过儒家的名声不太好听,但王静辉心中对此倒不是那么执著,毕竟儒家思想对治国也是有着很大作用的,不然汉朝的统治者也不会同意董仲舒的那一套了,不过运用起来有问题罢了。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秦始皇留着韩非,并且用他的理论来治国,也许中国的历史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不过历史不会存在如果,王静辉也同样不看好这样的观点,想以始皇的残暴,韩非一个人是不会有太大作为的。

      颍王赵顼注意到王静辉有些皱眉头,心想他可能对此有什么看法,便问道:“王兄多才,你怎么看《韩非子》?”

      王静辉并没有直接回答赵顼,而是反问道:“久闻殿下好学不倦,在下请问《史记》中,在春秋战国时代能得太史公称赞的,以诸侯不敢犯某国多少年的功臣有哪些?”

      赵顼还没有回答,蜀国公主便在一旁细数起来:“合纵的苏秦当属首位,合纵六国以抗秦,使秦十几年不敢兵出函谷关,相信没有哪个人能相及的!魏无忌也算一个……还有申不害,好象就这三人了吧?”

      蜀国公主说完后,赵顼在一旁点点头,说道:“能得太史公如此评价的人物甚少,不过这三个都当得起!”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读太史公所著《史记》,记得也就这三人有此功绩,苏秦和魏无忌就不用说了,单说这申不害。他便是韩非之前法家‘术’、‘势’、‘法’三派中的‘术’派之宗。而‘法’宗便是和他同一时期的商鞅,至于‘势’宗是赵人慎。赵人慎很少见于典籍。所以他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但另外两宗地商鞅,在秦国变法一举使秦变成当世强国,后来始皇征服天下便是基于商鞅变法之功;这申不害是韩昭候重用之人,太史公称其使诸侯十五年不敢犯韩皆是其功。虽然申不害没有使韩国自此像商鞅那样走上富强之路,但能够取得这样地功绩,也算是一时无二了!而韩非此人是集法家大成者,法家三派各有所重,但被他兼容并蓄著成这《韩非子》一书,在下倒是觉得王师说得有些过了!”

      赵顼听后神色肃容的点点头,然后笑着说道:“想不到王兄对法家之学也有所涉猎,想必是精通此道吧?不过始皇终归是用法家治国而失天下,确实是有违儒家治世之道!”

      王静辉笑道:“殿下此言差矣!秦国虽然自商鞅变法而强盛,但始皇残暴失天下。以至于后世之人把这笔帐算到了法家地头上,这实在是冤枉的很,不过当时法家也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秦国的律法苛严,致使亡国,这中间法家也是有一定责任地。但殿下熟读史书应该知道,那汉唐不也是用儒家来治国,最后也不是失去天下了吗?所以在下读史稍有心得。窃以为治国之道不能单靠一种学说来支撑,应该像韩非那样兼容并蓄,集各家之优点为大成,这才是一条相对走得通的路!”

      赵顼听后非常迷惑,因为他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都是教他儒家经典,心中自然是信奉着儒家思想。况且宋初宰相赵普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范。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儒家治国也不是完美无缺,这让他实在是有些接受不了,但王静辉最后那句“兼容并蓄”也使他心中很是赞成,要不然他还读什么《韩非子》有什么用?

      王静辉看到赵顼迷惑的样子,知道一时半刻是无法让一个从下就受到儒家教育的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的,便开口说道:“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真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出海而国家富……”

      赵顼听后就明白王静辉正在背诵《韩非子》中《大体》的一段,这一段内容其实是韩非非常推崇老子的思想而写地,韩非还写过《解老》、《喻老》两篇专门来阐述老子的思想,这点儿他倒是知道的。不过王静辉对书中的段落捻之即来的本事,还是非常让赵顼佩服的,至少给他的感觉,王静辉拿古人的话来做引用地本事是越来越强,真是不知道这个才子的脑袋是用什么做的,怎么记性如此之好。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听闻就是孔圣人也要到老子那里去听课的,而韩非也是借鉴了不少老子的东西。殿下,在下想说的便是这些圣人和学者,他们地思想其实多少都继承了很多人的学说和主张,即便是法家与儒家这么对立的学说,在某方面还是有很多观点相同的。古之圣人大贤况且如此,我们这些后来者还有必要这么看重自己学的学问必须是哪一家的吗?”

      颍王赵顼听后才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王静辉并没有把法家学说说得比儒家更强,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你不可能仅凭几句话便可以改变他的信仰,毕竟儒家学说经过了几百年后的统治,已是主流,王静辉也没有这个心情去和赵顼辩论两家学说谁强谁弱,这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他是聪明人,不会去干这样不讨好的傻事。与其和赵顼辩论,倒不如自己转换话题,让他认识到历史上这么多家的学说,每家学说都是互相影响、交杂其中的,兼容并蓄才是主流。反正自己有的是机会,现在先在赵顼的思想防线上开个小裂缝,以后再慢慢去影响他,改变他吧。

      赵顼心中虽然还在迷惑,不过王静辉的话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他也是熟读史书,很少会看到历史上某个有作为的皇帝会真的全盘照搬儒家的那一套,在其执政中终究会在一些大事地抉择上采用有违儒家思想地手段来管理国家,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成效。这本身就是证明在管理国家上,并不是一个学派地思想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秦失天下而忘固然是因为其残暴不仁。这中间也少不了法家自身的问题。王静辉并没有回避,也不为法家极力辩护。而是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治学胸襟与自己地老师王陶相比,之间的差距立刻在赵顼的眼中显现出来。

      虽然颍王赵顼很想在儒家、法家的问题上和王静辉聊一聊,奈何王静辉心中已经打定注意避而不谈了。以后在慢慢在文火慢炖眼前这个还很急躁的颍王赵顼。因为这种学术思想上的事情可不是自己一纸策论能够解决的。王静辉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在同龄中人也可以算得上少有对古文有些造诣了,但刚才那番话他可是说不出来的,这些都是他广泛背诵经史典籍后,以自己一个现代人眼光对其分析后的结果。

      在司马光地策论中,王静辉见识了古人的卓越见识后,他想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如何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虽然自己有着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可以很快的便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但终归没有这个文化积累地过程,怎么看都是自己处于下风。不过他更在意的便是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见识。虽然刨除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他比不上司马光的战略眼光,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使得他具备这个时代与众不同地辨析能力,这是司马光他们拍马也赶不上的。与其想办法变成和司马光他们同样的人,不如在思想上保留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这才能在一帮儒生中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所谓那些经史典籍不过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罢了。

      颍王赵顼看在这个问题上从王静辉的嘴里掏不出什么东西了,而蜀国公主也似乎不愿意在这上面帮忙。只好作罢,转而询问了王静辉一些关于“经济理论”的问题。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后,最令自己得意的便是成功的向北宋统治高层推销了自己的“经济理论”。虽然过程实在是让人有点身处梦中的感觉,但终归是成功的影响了英宗父子和韩琦、富弼一些大臣的治国思想。虽然这种影响还很微不足道,但王静辉有的是时间来慢慢运作,他相信只要自己给他们出的参考建议一直有效下去。总会改变他们的治国思想。

      给赵顼推销了一会儿“经济攻略”后,王静辉感到一阵倦意涌上心头,今天他实在是太累了。蜀国公主看到王静辉面色疲惫后,便轻拽哥哥的衣角,赵顼会意后便站起身来说道:“今天真是多亏王兄帮忙为国出策,真是有劳王兄了!”

      王静辉终于看到了颍王送客的曙光,虽然旁边有蜀国公主作陪,但赵顼这个家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灯泡,谈论的话题也大多是些无趣严肃。本来今天他就够累的了,现在总算是看到了赵顼送客的曙光,立刻起身说了些应景的话后,就借故离开了。不过在他走之前,由蜀国公主单独送他到门口,还郑重的把那本她誊抄的那本诗词集交到王静辉的手中,两人默默无言,虽然王静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蜀国公主今天似乎有些忧愁,但他知道蜀国公主正在盼望着他能够考场夺魁,对她轻声说道:“公主保重,等我回来!”

      赵浅予听后美目一亮,在清冷的月光的照射下,更是显得流光溢彩,说道:“王兄保重!”

      马车载着王静辉在深冬汴都的街道上缓慢行驶,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还是没有挡住这个时代汴都居民夜间生活的兴致,街上还是人来人往,两旁的酒楼瓦肆热闹非凡。不过这都没有吸引王静辉的视线,他在马车中借着街上昏暗的灯光,看着手上蜀国公主送给他的手抄本。虽然他不清楚为什么今天晚上见到蜀国公主的时候,她的情绪似乎比以前低沉了许多,但他能感到赵浅予对他深情丝毫没有减少。

      王静辉可以算得上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猜不透公主为什么情绪有些低沉,但他还是预感到两人之间巨大的差距,肯定会少不了一番波折。

      “唯一的办法便是考场夺魁,对新科状元赐婚不是件掉价的事情,群臣也不会有太多阻拦,只要英宗英宗一赐婚,什么问题都会解决。自己和浅予的未来就看我考得怎么样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虽然王静辉今天很累,但回去后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对着那本手抄诗词集呆坐到天亮……

         正文 第七十六章 装备

      ------------------------

      天亮后,王静辉走出书房,在院子中打了一路太极拳,这还是他爷爷教他的,这个习惯在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也没有改变,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管家王福虽然没有学过武术,但也看着王静辉在打一种非常奇怪的拳路,也和医馆中的坐堂郎中一起跟着王静辉学打太极拳,感觉精神确实比以前好了许多,也不禁赞叹自己的掌柜连打拳都会养生。不过这次他来到王静辉的院子不是为了和掌柜一起打拳的,他的身后跟着一名戎装军官。

      管家王福本来是想打断王静辉练拳的,不过那名军官制止了他,而是在一旁仔细观看王静辉打拳。王静辉打太极拳的时候格外入神,等到收势后才发觉院子里面还站了两个人,看到王福身后那人孔武有力,一身戎装便知道肯定是富弼或者郭逵派人来找他改造守城装备了,便说道:“这位军爷是枢密院派来的吧,在下换身衣服便跟随你去!”

      那名军官抱拳说道:“在下李卓,身为三衙都虞候,奉枢密副使郭大人所命来请先生。先生有什么不便之处可自行处理后随我去见郭大人!”

      王静辉读《宋史》或是《宋史演义》的时候,就对北宋的那套文武官员的官职给弄得一塌糊涂,大量的虚职闲职夹杂其中,让人感到北宋的官职体制实在是一堆浆糊,心想好在自己不是研究宋朝历史的,否则光是那堆官职名称就会让自己知难而退。不过李卓应该不是虚职,这三衙都虞候可是个从五品武官。在北宋三衙禁军中的位置也算是高的了。只次于三衙长官和副都指挥使。

      王静辉连宋朝地最高军事长官富弼和郭逵都见过,自然不会对一个都虞候失了风度。向李卓拱手行礼后,他便走回书房中又换上一身衣服,坐上马车跟着李卓前往前往汴都外城墙,枢密副使郭逵现在就在那里等候王静辉地到来。

      在平民医馆的门口。王静辉正准备上马车地时候,那个都虞候李卓却走到他的身边说想和他同乘马车,他虽然感到奇怪,因为他看到门口除了一小队禁军士兵外,还有一匹高头大马,说明这个李卓来的时候是骑马的,怎么会想和他同车而行呢?不过王静辉心里虽然很奇怪,但还是非常客气地让他上了自己马车,车夫轻扬马鞭,马车便载着王静辉和李卓向目的地驶去。后面还跟着那队李卓带来的士兵。

      在去玄武门的路上,从李卓的问话中,王静辉琢磨出这个武将为什么弃马乘车的原因了:原来李卓自身武艺在禁军中很有名气,平时也时常找人比试武功,禁军是宋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而驻守汴都的禁军更是宋军中精华中的精华,里面南拳北腿的人多了,李卓到处和人比武。日子长了自然对武术套路非常有眼光,不过他今天早上看到王静辉打地那套太极拳非常感兴趣,想问问这套太极拳的出处。

      想通这一关节后,王静辉心中不禁捧腹大笑:自己在别人眼里居然成了武林高手了!王静辉在心里笑过便罢了,当然不会在李卓面前如此失礼,他也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太极拳是他在行医过程中结合武术和道家养生之法而创立的。并非某个大侠所授。太极拳虽然有攻防招势,也可用来实战自卫,但最重要的便是养气修身……一套说辞将李卓这个武痴给糊弄的一愣一愣的,看着李卓傻眼的样子,王静辉差点儿就忍不住当场笑弯了腰。这下子不管太极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都变成王静辉的原创了。

      富弼由于公事繁忙所以这次就没有来,而郭逵想见识一下王静辉在军械上地才能,所以便一大早就到了北门中的玄武门卫所,这个卫所有着非常全面的守成武器装备,而且距离三衙禁军指挥衙门最近。卫所指挥使早就按照郭逵的意思,将守城士兵所使用的各种武器都摆放成一排,各种武器五花八门,看得王静辉眼花缭乱。

      “怪不得听说宋朝发明的武器种类极多,光是火药武器便有上千种之多。这守城是宋军拿手好戏,大到投石车,小到一个手持【创建和谐家园】,这一排算下来也有三十多种,这中间火药武器也不过只有四五种,郭逵地意思是待会儿再专门看火器。”王静辉看着这些武器心中暗暗的想到。

      其实王静辉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对那些诸如原子弹、导弹之类现代化的杀人机器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由于看过网上那篇评点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的贴子后,才对兵器感兴趣,不过还是局限于古代的冷兵器,没承想自己莫名其妙的来到宋朝后,这点儿兴趣也成了他的法宝了。不过当他看到宋军将士使用的武器后,他的这点优势似乎就没剩下多少了。

      王静辉随着郭逵走到一台床弩前,听着一个看上去是负责兵器制造的官员讲解这台床弩。其实当他看到那台个头儿明显偏大的床弩的时候,他就认出来那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作神臂弩,如果在齐射的时候是非常壮观的,射出的专用弩箭甚至可以牢固的钉在城墙上,士兵可以借此攀爬城墙;当然这东西用来守城,绝对是攻城一方的恶梦。

      那个军器监的技术官员在介绍完床弩的性能和威力后,也非常遗憾的说道:“床弩威力虽大,但使用的时候也是颇为费事,两张弓床弩需要四人操作,要是三张弓的大型床弩非要八人甚至是十人来才能使用,这种床弩也得名八牛弩。”

      王静辉昨天仓促想到的机构正式针对【创建和谐家园】的,在高中物理课上学到的那点儿机械知识中,无非就是介绍了几种基本地机械机构地概念而已,但这对他来说已是足够。王静辉从袖子种抽出一张纸递给郭逵说道:“郭大人。还需请个识货的人来看看。下官日间思得一种机关,可解这神臂弩使用费事地问题。把这个机关加在神臂弩上,两三人即可使用一张床弩,省时省力,并且这个小机关也可用在小型手弩上。不过效果没有这么明显罢了。”

      郭逵接过王静辉那张画着机械机构示意图的纸张,但他看不懂这上面的意思,便把图纸交给那名负责解说的军器监官员。王静辉走到他地跟前,指着图纸来给他解释上面所画的荆轮机构的用途和安装位置,这名军器监官员果然是个识货的,听了他的讲解后大喜,想立刻就回军器监把荆轮机构做出来,安装在大型床弩上。

      郭逵虽然不懂机械,但从那名军器监官员脸上兴奋的表情上可以看出,王静辉所画的机关确实非常有用,所以就嘱咐那名官员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把这种机构做出来。安装在神臂弩上以实验其效果。

      其实床弩的机械传动也可以使用齿轮传动,不过由于齿轮材料和制作精度问题而使王静辉知难而退了,即便是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地水力活字印刷机还继续采用硬桃木制作的齿轮来传动,每隔一个月都会修理一次。不过王静辉并没有放弃齿轮传动,只是先搁置起来,等以后有了好的钢铁材料后来替代齿轮,那装备武器的威力还会向上增长。荆轮机构简单易于制造,其门槛要比齿轮传动要低。并且使用在床弩这种武器上优势要大得多。

      在那名官员走后,王静辉叫郭逵把左右随从遣退后,对他说道:“郭大人可还记得下官昨天面圣时所说的火药吗?”

      郭逵哪里能够忘记,今天他把王静辉叫来的重要原因便是为了王静辉手中的【创建和谐家园】,连忙催促。王静辉又从袖子中拿出几张纸,郭逵看见后便想接过来。但王静辉却把手向后一收,郭逵捞了空。

      王静辉慎重的对郭逵说道:“郭大人,正如昨天我在面圣地时候所说过的那样,如果这几张纸落到敌国手中,那便是对我大宋一场灾难,所以还请郭大人慎重,对火器的生产一定要严加保密。这几张纸上除了记载了火药的最佳配方外,还有其提纯办法和几种从来没有过的火器设计及使用方法,就摆托大人了!”郭逵见王静辉说的如此慎重,在接过纸张重重地点了点头后,仔细看看上面所画的是何种火器。郭逵不懂【创建和谐家园】,但他身为领兵作战的将领,对火器的种类还是非常清楚的,王静辉所设计的火器便是地雷、手雷、和攻城、袭营所使用的炸药包,炸药包对郭逵来说并不陌生,现在宋军种就有这种武器装备,但地雷和手雷却是他第一次见到,十分惊奇,感到这次陪王静辉收获颇丰。

      在得到了郭逵的保证后,王静辉又从袖子中掏出几张纸说道:“郭大人,刚才除了看到这些守城兵器外,我还想看看大宋将士身上的兵甲如何,我这里还有一种兵阵,是根据古书种秦国兵阵演化而来,是专门以步兵对骑兵的一种兵阵,相信可能会对我大宋有所帮助!”

      此时枢密副使郭逵快要被王静辉掏袖子的动作给折腾的发狂了:这个才子的袖子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拿出来?!不过此时他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王静辉给他的兵阵图上,这张兵阵图是王静辉根据亚历山大长枪矩形重装步兵方阵画出来的,据说采用这种重装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可知轻骑兵,但据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秦国早就有类似的长枪步兵方阵来克制游牧民族骑兵了,所以王静辉就借秦军这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斗力最为凶悍的部队的名头来贡献长枪矩形兵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9 00: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