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参知政事欧阳修向前躬身说道:“圣上,这在瘟疫发生时采取隔离之法来控制其继续扩大蔓延的做法古已有之:晋时就有家臣染病,臣子百日不能上朝之说,虽然当时有人说这是‘不仁’之举,但却是非常有效,不过反过来说患上瘟疫的臣子还要上朝,那岂不是把瘟疫传染给其他大臣甚至是皇帝,这就大大危害国家的稳定,臣窃以为这样做是‘不孝’、‘不忠’之举!颍王殿下说的有理,还请陛下为汴都的百万百姓慎之、再慎之!”
欧阳修不愧是文豪,同样是引用史例,但却是顺带批驳了那些反对隔离的人“不仁”的说法,将这些人上升到不仅是“不仁”,更是“不孝”、“不忠”,试问这顶高帽子谁能戴得起?谁能承受的住?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与英宗父子这时候看欧阳修的眼光已经是极为钦佩了,他们让禁军散布在城中大街小巷执行巡逻任务,其实现在已经是在执行有限度的隔离了,情况危机时刻就会一声令下变成正大光明的隔离,只不过现在缺少一个同样理直气壮、正大光明的理由罢了,不过欧阳修引用史例,并且加以批驳,扣上了这么大一顶帽子,相信待会儿在垂拱殿中议事的时候,那些反对者一定不会好过。
正当英宗等人在垂拱殿上挥舞着“不隔离便是不孝、不忠之举”的大棒横扫反对派,火速通过了全城对发生瘟疫的街区进行强制隔离的手诏,并且交由枢密院传达全城禁军严格执行的时候,王静辉在平民医馆中已经忙得找不到北了。
王静辉已经不再像两天前瘟疫刚发生时那样东奔西跑了,因为感染霍乱的人越来越多,散布在整个西城区,他哪里跑得过来,最后他坐镇平民医馆,让那些防疫监控点将那些容纳不了的患者让禁军护送到医馆这里来由他医治。平民医馆经过王静辉一年的苦心经营,完全是为了防治瘟疫的目标不断的调整,这里的二十个郎中可不是韩琦属下城市防疫体系监控点的那些郎中只接受了紧急培训后便给放到防疫第一线,平民医馆的郎中平时就在第一时间阅读王静辉刚写出来的医书,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治疗手段,防治瘟疫在王静辉的重视下更是重中之重,是以他们的业务水平可不是那些监控点的经过简单培训的郎中所能相比的。
即便有王静辉这个强人带领着一班装备精良的郎中在平民医馆中拼命,但瘟疫的传播速度仍然使他感到身心俱疲,快要顶不住了。平民医馆是汴都开封中收容霍乱患者人数最多的医馆,现在已经收容了近一百多人,每天还有被禁军护送的患者进入这个西城区瘟疫感染者心中的希望之地。因为尽管收留了这么多霍乱患者,但送到这里患者死亡人数只有十数人,不要说这个数字会令这个时代的同行所感到惊讶,就是连王静辉本人为能够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保持这么低的死亡率而感到惊奇。
同时王静辉为了抑制致病菌的繁殖速度,他不惜血本的把囤积在郊外的石灰以平民医馆为中心向四周的街道沟渠中泼洒,连河中的鱼儿都速速远离此区域。如果此时有航拍的话就可以看到,汴都开封的西城区有一大块白色的区域。当然能够做到这么快的速度,这也得到了禁军的帮助。在枢密院老大富弼的授意下,王静辉在西城区的所作所为,朝廷都闭上了眼睛,并且从瘟疫一开始便有禁军在他的周围提供各种方便。而颍王赵顼、宰辅韩琦也派了专人在他身旁准备在王静辉想出防疫新措施的时候,方便他在第一时间通过这些人传递到他们的耳朵里,从而快速反应,不需要王静辉第一次给赵顼送信还需要颍王的老师王陶来代为去皇宫中转达这样太费事耽误时间了。宰辅韩琦等人的这一措施,一是让王静辉第一次感到了宋朝统治高层有了正面对抗瘟疫的决心;二是也让他感到韩琦等人为今后的政治生命,把希望也压到了他的身上。
这里还在英宗阅读王静辉写给赵顼关于采取强制隔离措施的信件的时候,王静辉便说服这里禁军已经这么干了。一开始那个禁军军官虽然有些【创建和谐家园】,非要等上级下命令,但王静辉把他带到一具刚刚死于霍乱的尸体前,说道:“朝廷肯定会这么做,但在命令下来之前,你我的亲人能不能等到,这就很难说了!望将军以人命为重!”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反复
------------------------
第六十五章 反复
那名禁军军官沉默了好一会儿,在王静辉那双混杂着焦急、渴望、甚至是悲愤的眼神中,终于什么话也没有说,朝王静辉点点头转身便走出封隔区外对传令官私自下达了在西城区的禁军进行强制隔离的命令:所有人除了有军队的腰牌表明身份和负责对外联络的人外,任何人不得走出西城区;凡是有感染瘟疫患者的人家都必须待在家中不准外出,家中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有禁军士兵来负责……
王静辉见到那名禁军军官向下属发布了隔离命令后,心中的一块儿大石头算是落了地,现在他也来不及去思考怎么来弥补这道命令所带来的后果了,因为医馆中的病人已经让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救治病人控制瘟疫蔓延以外的事情了。
那名禁军军官发布隔离命令诚然是因为被王静辉所作所为所打动,但他还没有胆子拿自己的脑袋来开玩笑。最重要的便是枢密使富弼临行前交待给他们在防治瘟疫的时候,要听王静辉的交待,尽量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以遏制瘟疫的蔓延。但那名军官也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而把自己给卷进去,在下令施行隔离措施的时候,也不忘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枢密院,等枢密院把消息在传递给富弼的时候,富弼已经被英宗请去商议讨论王静辉给颖王赵顼的信去了。
西城区实行隔离措施后没有到三个时辰,负责西城区的那名禁军军官也接到了枢密使富弼和英宗的手诏,英宗的手诏便是命令禁军在全城施行隔离措施了,不过富弼给这名军官的传信是夸奖了他做的及时外,还不忘告诉他以后王静辉再有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要在第一时间让他知道,不允许这样先斩后奏了!看过枢密使富弼的传信后,这名禁军军官也不禁出了身冷汗。
不过禁军虽然在整个西城区采取了隔离措施,但却没有遭到很大的抵触。一方面人们知道了城内有瘟疫患者,都怕被传染上,所以上街走动的人很少;另外一方面,这也是拜王静辉的平民医馆在西城区的威望很高,凡是从王静辉口中传出怎样防备被瘟疫传染的办法,这里的人们都很相信,也都照着去做。这使得汴都开封各城区的瘟疫病例的数量逐渐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西城区由于其居住环境本身就是最坏的,瘟疫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患者数量确实是居于各城区的榜首,但等这里的人们缓过神来后,传染的病例增长的速度就没有开始时那么吓人了;而其他城区的居住条件都比较好,但发病病例的数量确实呈现非常明显的快速增长的势头。
那个第一个被发现患上霍乱的患者黑三,在防疫监控点得到了最初的治疗后,病情稍微减轻便被送到了平民医馆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王静辉对他病情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不仅是出于一名医生的责任,更是因为由于在古代【创建和谐家园】后,很少有人患上瘟疫后没有死亡,王静辉看到朝廷中英宗父子和韩琦、富弼等人对防治瘟疫,不惜采取隔离措施这种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做法,他现在必须治愈一个感染瘟疫的患者来支持英宗赵曙等人。这也是王静辉想在这次瘟疫流行过后,为了在更多的地方建立这种类似于城市防疫体系,而说服统治高层支持的理由。
黑三患病的第二天,呕吐和腹泻的症状已经大为减轻,到了第三天基本上就没有呕吐和腹泻了,这除了依靠平民医馆的细心治疗外,黑三自己身体素质好也是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功劳。平民医馆的郎中们看到黑三现在虽然说还没有完全治好,但他的霍乱患病症状正在减轻,能够活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他们都被这个即将被治愈的霍乱病例鼓舞了自信心,同时也对王静辉平时讲给他们听的有关防治瘟疫的知识有了自信心。
由于王静辉曾告诉那些平民医馆的郎中:只要病人挺过了这腹泻、呕吐的关口,以后便是恢复性的治疗了,基本上算是脱离了生命危险。黑三身体状况的好转使得平民医馆中的郎中对于瘟疫已经没有最初的恐惧了,虽然时局还是非常严峻,医馆中的每个郎中和帮忙的人都忙得脚不着地,但心头总算是轻松了许多。最重要的是黑三身体好转的消息也对那些同在隔离区中的病人和家属心中也升起了希望。
尤其是那些患者的家属,一开始的时候是哭着喊着要到隔离区去照顾自己的亲人,弄得王静辉好不狼狈,真是有些焦头烂额了,但他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从病人家属中选出手脚利索并且身体健康的人出来组成医护队,临时充当了护士的脚色,也大大缓解了医馆内人手不足的窘境。靠着王静辉在这里一年多以来平时所积累的人望,还有这个折中的法子,病人家属终于同意了这个办法。
这支临时组成的“医护队”在接受了简单的培训后,加上王静辉分发给每个人的口罩等简单的防护用具,和他千叮咛万嘱咐的注意事项后,便进入了平民医馆的隔离治疗区。由于是病人家属所组成的医护队,他们照顾起病人可真是不含糊,比自己培养出来的郎中可尽心多了,不过为了防止被传染,王静辉和他手下的郎中不时的在提醒这这些“临时志愿者”要注意防备被传染。此时王静辉正在盘算是否要在瘟疫结束后,招募人员专门培训后做护理,组成一支正式的护士队伍了。
在王静辉所带领的郎中和“家属护理队”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病情开始好转和基本稳定下来脱离生命危险的瘟疫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进入平民医馆里的瘟疫患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再活着走出隔离治疗区,每天都有禁军士兵将已经死亡的患者在病人家属那撕心裂肺的痛哭声中被拉走火化,但更多的是像黑三这样的患者病情正在好转,甚至是已经转移到隔离治疗区另外一栋房屋中进行观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的话,他们就要准备出院了。
王静辉在瘟疫开始出现到现在几乎吃住都在隔离治疗区,没日没夜的给患者诊治,还给“家属护理队”亲手示范如何照顾那些病人,这些患者家属原本是决定在自己家人好转出院后就退出来的,但看到他这么尽心尽力,脸色也是一天比一天差,都感动的主动要求留在这里。这也确实省去了王静辉很大的麻烦,毕竟经过几天的“实习”后,这支“家属护理队”的业务技能尽管在他的眼中离专业护士还差的很远,但也确实有些样子了,如果他们退居二线或是不干了,那本来就很忙碌的王静辉和那些郎中也只有自己来干这些事情,或者是再招募培训一批了。
对于治愈瘟疫患者出院,王静辉对此非常重视,毕竟他还没有听说过其他的城区有瘟疫患者治愈出院的,其他城区的患者还都处在观察阶段,并且每天的死亡人数正在上升,甚至是有超过西城区的趋势。王静辉想把这次第一批治愈出院的人出院的事情大张旗鼓的办上一次,让正在饱受瘟疫肆虐的汴都城都能够看到在境况最为糟糕的西城区出现了奇迹。这确实是奇迹,第一批经过观察后出院的患者有二十三人,而从瘟疫发生到现在,平民医馆接收的瘟疫患者中死亡四十一人,这样的比例是王静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虽然死亡人数也是很高,但在目前这个医疗手段贫乏的时代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让他很欣慰了。
不过这二十三个准备出院的患者也并不是完全康复,其中还有六七个只是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其实按照现代医学观点,他们的观察时间非常短,病情还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康复。王静辉也是出于无奈才出此下策,现在随着隔离措施在全城展开,已经饱受非议,尽管有欧阳修的“不孝”、“不忠”理论在支持,但这还是让英宗赵曙等人感到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对王静辉所建议采取的措施已经产生了动摇。为了让朝野上下的反对派对隔离政策闭嘴,王静辉才做了这个“面子工程”,以便从效果上来支持隔离政策的继续有效的实施。
王静辉为此专门写了一道策论,在禁军的帮助下,王静辉此时才得知汴都开封此次瘟疫到目前为止的基本情况:全城发现霍乱病例总共两千多例,其中西城区最多,共八百例,但新病例的增长趋势已经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增长速度呈现下滑现象。但其他三个城区则完全乱了逃,除了开始时发现的患者比较少外,两天就上升到三百人,五六天后总数便超过了西城区。不过最糟糕的便是其他三个城区的死亡率很高,他们那里还没有像平民医馆那里已经在【创建和谐家园】前便做好了这个时代所能准备好的一切措施,更不用说不惜血本的在整个城区泼洒石灰消毒了,所有的郎中都忙做一团,药材急剧消耗,要不是宰辅韩琦在王静辉的奏章提示下进行城市防疫体系紧急建设,粗糙的训练了一批专门应对瘟疫的郎中,还囤积了大量的防疫物资的话,那他们早就崩溃了。
就是这样,这些城区反对隔离政策的声音最大,并且那里也没有像王静辉的平民医馆这样有威望的医馆和药房,使得百姓对他们信心非常低,对禁军所采取的隔离措施甚至是【创建和谐家园】不合作态度,这也是瘟疫在这些卫生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还能肆虐的重要原因。甚至东城区一家富商,家中有了霍乱患者居然隐瞒不报,也没有对水源和食物进行处理,在禁军发现时,已经使得家中有四分之三的家人仆役都患上了霍乱,并且有五人已经死亡的事情发生。
王静辉根据所得到的准确数字写成了这道奏章,并且用自己所在的西城区与其他城区相比较,以证明他的建议对防治瘟疫及其扩散蔓延有着很好的效果,希望朝廷内部能够先放下传统道德的争论,尽力采取有效措施以渡过难关,并且把平民医馆明天就有二十三个治愈患者返家的消息也通报了上去,以增强奏章的说服力。
奏章很快的便送到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待的那间屋子里面,两个老家伙已经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涝灾害和瘟疫给折磨的够呛,四只眼睛都变成了兔子眼。自从欧阳修搬出了那套“不忠”、“不孝”的理论给隔离政策开道后,城内的局势一天比一天严峻,除了瘟疫的人数在增加,朝堂上那些能够上朝的官员开始以“天命”来给英宗赵曙施加压力,搞得他们也跟着很被动。
本来富弼是主张用“天命”这个子无须有的东西来限制皇权的,但他自己可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可不信这次瘟疫和雨涝灾害是皇上的德政有亏,不过这次他可是尝到了厉害。英宗赵曙案头上的奏章高度急剧上升,里面不是大臣们想出抗灾的方法,却是各种指责的声音,尤其是出动禁军实行隔离措施,更是有损德政。
英宗赵曙和韩琦、富弼等人围着那一桌子大臣们的奏章都是面面相觑:难道王静辉是错误的?这上天降下雨涝灾害和瘟疫难道真是惩罚自己德政有亏……正当他们还在对实行隔离政策是否是明智之举犹疑不定的时候,王静辉的这份奏章可真是解了他们的燃煤之急。
就这样,王静辉的奏章以非常渠道在第一时间便摆在了大宋最高统治阶层人物的案头上,颍王赵顼一看奏章就知道是王静辉写的,因为上面大量使用了数字和详细的实例做对比,这正是王静辉所特有的风格。
王静辉用西城区与其他城区鲜明的数字对比,强有力的证明了:瘟疫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而得了瘟疫的人也不见得就是要等死,更重要的是他还着重说明了隔离政策在防止瘟疫蔓延中的重大作用。在这份奏章的最后,王静辉再次以西城区执行隔离政策严明使得瘟疫在全城卫生最恶劣的城区传播速度反而要比其他三个城区要慢上很多,没有一家因为一人感染瘟疫而发生【创建和谐家园】的情况,这是其他三个城区所未有的!再次恳求圣上,为了城中百万百姓的性命,千万要坚定的将隔离措施执行下去!
看完这份奏章,英宗赵曙这几天显得非常憔悴的脸庞上激动的泛起了红晕,不禁拍案叫绝大声赞好。然后立刻交换给宰辅韩琦,要求他用宰辅的文笔润色一下就当成韩琦的奏章,一会儿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对百官宣读。王静辉凡是能够在百官面前当中宣读的策论还是奏章都是先呈送上来后,交给颍王赵顼或者是宰辅韩琦润色加工后,再冠以他们的名头来对百官宣读,这也是王静辉与颍王赵顼达成的协议,因为这个才子一是文笔让人不是太好接受;二是他一个七品校正医书局编修,就这么把奏章呈送圣听,会给他招来麻烦的。
由于王静辉为了能够使蜀国公主风风光光的嫁给他,所以他拒绝了颍王赵顼保荐他入朝为官的建议,但对于这次雨涝灾害,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袖手旁观的,同时也是为了给英宗父子留下个好印象,所以才给颍王赵顼写了这么多策论,同时也希望能够用自己心中所学的东西来逐步影响这个时代,至于能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
不过这是王静辉头一次非常希望大宋能够在经历这次灾害的同时,能够积累一些对抗灾害侵袭的经验,从而形成一种制度,尤其是在【创建和谐家园】的时候,能够接受隔离这种有悖于传统道德的措施,为此他可是在底下做了不少的工作,最近这几份奏章完全是一改他往日“成与不成都与我无关”的态度,从强硬到乞求,几乎是什么招都想遍了。其实在他心中也不相信大宋的统治高层能在这一次灾害中就能有这么大的转变,但王静辉心中还是抱着很大的期望,而且他现在最大的优势便是时间,他有耐心等下去,最终来改变这一切。
紫宸殿上,英宗赵曙高坐在龙椅上,殿下百官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列两边,而司礼太监正在御案前手中拿着宰辅韩琦写的奏章一字一字的念着,随着司礼太监嘴中把念的奏章,百官中各自的表情也都开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或喜或忧,表情不一,倒是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的神情肃穆,怎么也从他们脸上读不出任何信息。
正文 第六十六章 互援
------------------------
宰辅韩琦的这份根据王静辉呈上来写成的奏章并不是很长,但其中将王静辉奏章中的数字一个不拉的全部都引用过来,有了这些数字,再加上他看过王静辉不少策论,也多少开始受到王静辉的影响,学会用数字来作为重要的论据而非以前多是用推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与否了。
司礼太监很快便把这份韩琦的奏章念完了,殿上群臣都默不作声,听了宰辅韩琦的奏章中的内容,他们很快便清楚了韩琦和他背后的英宗赵曙的意图了:进一步的加强隔离措施。清楚归清楚,但现在的局势就是这样,连条件最差,医疗水平最低的西城区在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后,瘟疫居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是每个人都能从韩琦的奏章中读出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殿中群臣虽然没有交头接耳的讨论韩琦的奏章,但都在心中开始默算到底是站在哪一边:支持隔离的显而易见就是支持皇帝和宰辅、枢密使,在这个时候支持他们会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着莫大的好处;反对隔离的重要原因便是隔离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这种观念是是深深扎根在他们心中的,就连韩琦等人莫不如是,要不是如果真的发生大灾,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会随之完蛋,韩琦等人也不会这样坚持执行隔离措施,这也是王静辉看中了这一点,每次提出新的防疫抗灾措施的时候,都有意无意的点拨他们一下,使得韩琦等人被王静辉绑在了同一条船上。虽然彼此地目地和初衷都不同。但行事的过程都是一致地。
不过宰辅韩琦在这份王静辉新写来的奏章上看到的是【创建和谐家园】裸的威胁:如果再不立刻采取有效地措施,那不管你是否是为高权重。所有的生命在瘟疫面前都如草芥一般。宰辅韩琦也有意识的把这个观点继承了下来,写到他的奏章中,这也是打击那些反对隔离措施的大臣们最有分量的攻击。
在韩琦的奏章中最有亮色的内容便是王静辉的平民医馆明天将会有二十三名瘟疫患者治愈出院,这个消息也是有力驳斥了瘟疫是天降责罚。不可治愈的论调。英宗赵曙此时在紫宸殿上在韩琦和富弼等一干支持隔离政策地大臣帮腔下,大力称赞了一番平民医馆在这次防治瘟疫当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王静辉第一次在朝堂上被英宗所赞许。
虽然朝堂上英宗赵曙并没有让大臣们辩论隔离政策孰优孰劣,但在手诏中除了给王静辉优厚的赏赐外,便是以措辞严厉的口吻命令在其他三个城区实行隔离政策的禁军务必严格执行命令,不得懈怠,所有的官员必须配合执行。
在紫宸殿上,颍王赵顼甚至提出明天将会亲自去平民医馆去看望刚刚治愈的这二十三名患者,不过这个举动遭到英宗等人的回绝。不过颍王赵顼地态度十分坚决的说道:“王静辉的平民医馆在此大灾中居功甚伟,得此褒奖不为过。父皇政事繁忙日理万机。由儿臣代父皇去平民医馆也是为了彰显平民医馆的功绩,好让全汴都的医馆以此为榜样,好全力防治瘟疫渡过难关!”
几个大臣纷纷站出来或是称赞颍王仁爱之心可嘉,或是以瘟疫凶厉,不可轻身涉险。而英宗赵曙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他心中也赞成颍王地做法,这样确实非常鼓舞士气,使得朝野内外的悲观气氛得以缓解;不过瘟疫的危险性又使得他非常担心。但处于对王静辉医术的信任,他这种担心又大为减轻,更何况平民医馆及其周围地区乃是实行离措施最为坚决和彻底的地方,想必出问题的几率也会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心理下,英宗勉强同意了颍王赵顼的做法,明天将会由颍王来代替他驾临平民医馆。以褒奖王静辉所作出的贡献,不过出于现在还处于瘟疫肆虐的时候,颍王代天子驾临平民医馆也不会搞得大张旗鼓,一切从简。
大宋治平二年八月二十五,平民医馆迎来它开张以来最为尊贵的客人,以往颍王赵顼也都多次来到这里,不过这次驾临平民医馆的意义可是不一般,他首次以大宋储君的身份代表当今圣上来到平民医馆,以褒奖医馆和王静辉在防治瘟疫中所做出的贡献,大宋统治高层作出如此姿态,意义当属非常。
不过由于瘟疫还在开封城中肆虐,所以颍王的到来并不是非常的显眼,也只有四五名官员和几个侍从押送着两车皇上赏赐给平民医馆的财物。而平民医馆在昨天便得到了消息,对于颍王代皇帝驾临平民医馆,这在当时来说是何等的荣耀,王静辉也没有想到英宗父子会这么给面子,本来他只是想借着这次病人治愈出院的事情来给朝廷统治高层坚决执行隔离措施打打气,没想到颍王赵顼居然这么冲动,在这个瘟疫肆虐的当口还来到这里,这即使王静辉心中高兴,又使他对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的安全而感到担心。不过他细细回想了一下自从瘟疫发生到现在,平民医馆的隔离治疗区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一起护理和治疗人员被患者感染的病例,这也多亏霍乱不是像二十一世纪的“非典”那样的呼吸道感染,否则王静辉可就大头了,这也使王静辉对颍王赵顼的到来多少心中感到踏实些。
颍王赵顼这次代皇上驾临平民医馆,虽说是排场一切从简,但毕竟是代表他老爹英宗赵曙到这里来赏赐平民医馆的,人数虽少,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非常严肃的,除了颍王赵顼自己带的人以外,两旁都是禁军站岗护卫,在加上平民医馆门口正等着亲人从医馆内康复出院的病人家属,倒是增添了不少人气。
见到颍王到来。王静辉和早已到达医馆的负责西城区实行隔离措施地那名禁军军官向颍王行礼。不过颍王这次非常大度地没有让他们两个行跪拜礼,而是他们躬身后。赵顼就上前扶起了两人。那名禁军军官说道:“殿下危机时刻到来代圣上来巡视,有什么不周之处,还请殿下责罚末将!”
颍王赵顼说道:“将军言重了,你在这里所作的。父皇和枢密使富公都十分清楚,这里地瘟疫蔓延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士之功不可没,朝中百官也都看在眼中!”说完便转头问王静辉:“改之,这里今天治愈出院的病人都怎么样了?”
王静辉躬身回答道:“殿下,今天第一批治愈出院的病人共有二十三位,身体还算不错,马上就出来了。”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医馆门口地两挂鞭炮便响了起来,在鞭炮声中。颍王赵顼就看到一些身穿新衣,虽然有些憔悴但精神极好的人从平民医馆的大门中走了出来。
颍王赵顼笑着问道:“改之,这便是那些治愈厚的瘟疫病人了吧?”
王静辉也笑着说道:“殿下猜的不错,这些人正是已经治愈康复的瘟疫患者,他们能够死里逃生从这次大灾中幸免不死,这也多靠了朝廷的支持,改之在这里代表所有受益的百姓先谢谢圣上和殿下了!”
放鞭炮让患者和亲人见面也是王静辉一手设计的,毕竟是面子工程。要做就做的完美点,给所有治愈康复地患者还订做了一身新衣。其实他这样做倒是有些多余了,重新团聚的患者和家属大多数都抱头痛哭,庆贺自己逃出生天,这场面本身就足以使赵顼心中有所触动了,就连和赵顼一起同来的官员也被感动了。这些人中也有对隔离政策和对待瘟疫蔓延持消极态度的,能感动他们,可是王静辉事先心中所没有想到的。
王静辉又根据二十一世纪时单位迎接领导检查的模式,带着赵顼一行人参观了平民医馆,出于对瘟疫传染的顾虑,他没有安排赵顼及其随行官员进入瘟疫患者隔离治疗区。那名禁军军官也按照王静辉的事先和他商议好地那样下,带着他们在附近的一个街区让他们看看这里执行隔离措施的现状,主要是让这些不多的随行官员认识到,在目前医药还不能对瘟疫起到很好效果的前提下,实施隔离措施,无疑是防治瘟疫蔓延的最关键、最有效地方法。
当所有的参观都结束的时候,颍王赵顼把王静辉拉到书房中,而让禁军军官来负责其他人的接待。在书房中,颍王赵顼对王静辉说起了现在其他三个城区防治瘟疫的境况,并且也对此表示了非常的担忧,但昨天宰辅韩琦根据王静辉所写的奏章重新加工后在紫宸殿上百官议事的时候宣读出来,虽然没有进行大的争论,但百官对隔离措施和进行积极的防治瘟疫的心态有了微妙的变化,估计今后会积极的多配合城中的禁军和防疫监控点来防治瘟疫。
不过颍王赵顼问起王静辉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朝中的百官能够迅速统一意见,全力抗灾防疫呢?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其实虽然现在的防疫的局势非常严峻,但经过了十几天的努力,现在可以说每个人的心理都已经渡过了最初的极度恐惧心态了,只要按照现在的做法一步一步与瘟疫拖时间,控制好瘟疫蔓延的速度,等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瘟疫就失去了传播的重要条件。不过为了更好的将瘟疫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现在加强所有人进一步控制瘟疫的蔓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姑且把这些反对采取隔离的官员称为‘反对派’,要使这些反对派官员也站到我们这一边,重要的便是让他们认识到瘟疫对他们的威胁!”
颍王赵顼听到王静辉对未来一段时间瘟疫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心中也算是比较轻松了些,但他听到王静辉给他出主意来争取反对和【创建和谐家园】隔离措施与消极防治瘟疫官员的办法,居然是“让他们感受到瘟疫对他们的威胁”,心中也有些迷惑。
王静辉进一步解释道:“殿下,现在那些反对派的官员之所以采取消极对抗瘟疫地原因。便是他们认为瘟疫是上天对圣上德政有亏地惩罚。而这‘德政有亏’多半指的便是‘濮议’了,宰辅韩相和参知政事欧阳大人是支持圣上地决定的。因为圣上才是皇权的代表。不过此次雨涝灾害和瘟疫的蔓延,使得百官有了弹劾他们地借口,所以为了减轻他们自身所受到的压力,就必须降低这此灾害和瘟疫的影响。其实就他们本身的想法来看,也未必是支持隔离措施的,不过眼前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也只能是权其利害,择取其一了。同样,反对派官员之所以对瘟疫并不热心,一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没有风险;二便是他们自己居住的环境相对比较安全,认为瘟疫对他们没有什么威胁……”
颍王赵顼皱着眉头说道:“难道王兄的意思是等他们身家性命受到瘟疫的威胁后,他们才开始积极抗灾防疫吗?”
王静辉笑着反问道:“难道不是吗?!你刚才也给我看过韩相昨天的奏章了,你知道为什么韩相把那家富商家全家感染瘟疫地事例协商的原因吗?你再想想今天这些官员对防治瘟疫的态度如何?”
颍王赵顼低头想了想后说道:“我终于明白王兄昨天奏章的用意了!王兄果然是高明!”
王静辉说道:“殿下。高明不高明我不知道,也不想去评论,但殿下是未来的国主,有很多事情等着殿下去面对……”
颍王赵顼笑着接着王静辉的话头说道:“又是王兄那套‘政治是只讲求结果的学问’吗?呵呵,我和父皇也提及过,父皇也很赞同呢!”
王静辉看到颍王赵顼这次倒是出于内心的说笑,对于赵顼地转变在他眼中也是非常快的,这不能不使他产生了一种错觉:难道当皇帝的人对权术的接受能力天生就比别人强?!他可不知道英宗赵曙曾经为此罚过颍王赵顼闭门读书的事情。
王静辉继续对颍王赵顼说道:“殿下。不同的人对政治有不同地想法,不可因噎废食,胸怀大度能容得下反对的意见和思想才是殿下作为大宋储君所必备的。好了,殿下,等这次灾害平安过后,我再写些策论来说说我的看法。现在最重要的还是防止瘟疫继续蔓延,尤其是其他三个城区,至于原本最为糟糕的西城区,现在瘟疫在这里反而得到了最有效的控制,在今后的一段日子里患上瘟疫和治愈康复的患者,都会朝着一个比较乐观的方向发展。”
颍王赵顼似乎对刚才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无奈现在的时机不对,也只能暂时放下来等眼前这些麻烦事过后再和王静辉细谈了。赵顼说道:“这次我代父皇到你这里来,临行前父皇也交代我要问问你还有什么好方法来遏制这瘟疫灾情,这还需要王兄指点迷津。”
王静辉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殿下,实不相瞒,此时我能拿出的本事都已经使尽了,要是韩相所主持的城市防疫体系时间能够长些就好办了,终归是时间太短,根基也薄弱,所以在这次防治瘟疫中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我想现在防治瘟疫的办法已经够多的了,而从其他三个城区传来的消息来看,他们的那里除了隔离措施执行不力外,并没有完全将发布的防治瘟疫的方法落到实处,现在最重要的便是落实,否则再好的方法也无力回天!”
虽然王静辉没有想出更好防治瘟疫的方法让颍王赵顼感到有些失望,但回想起刚才王静辉的话,也是非常有道理。汴都粗略的划分成四个城区,本来条件最差的西城区到现在由于方法得力,执行的也很得力,现在瘟疫的形势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再反观其他城区,面对每天越来越多的瘟疫患者,形势只有变坏的可能,并且还出现了一家大多数人口都同时感染了瘟疫的现象,这明显就是执行不力所导致的结果。
想到这里,颍王赵顼就明白多了,他对王静辉说道:“王兄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回去向父皇复命的时候,我会把你的意思转达圣听的,希望今后会好些吧!”
王静辉向赵顼又详加解释了一下引发这次瘟疫的病症霍乱,是怎么进行传染的,如何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个时代对付霍乱的特效药十分缺乏,但一些在二十一世纪仍然在沿用的土方法一样被证明非常有效,他希望颍王赵顼能够将这些简单的知识传播给朝堂上的百官,能够起到稳定局面的作用。赵顼也认为这些东西非常有用,让王静辉写在纸上由他带回去呈送给英宗赵曙。
正文 第六十七章 扭转
------------------------
英宗赵曙手中拿着颍王赵顼从王静辉那里带回来的写有关于防治瘟疫常识的纸张,这几张纸上的内容他早就看过了,他不是医生但身边有的是太医,传诏找来一个太医,仔细问明白这几张纸的内容。
这个太医不是别人,正是王静辉在校正医书局认识并且合作修订《素问》的孙氏兄弟的老爹尚药奉御丞孙用和。孙用和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了,但看起来精神非常不错,作为一个名医,孙用和对于英宗赵曙所提出的疑问都做了详细的回答。
孙用和在心中还是非常欣赏王静辉的才华的,他从两个儿子哪里得知王静辉不少事情,不过最让他感激王静辉的便是与自己两个儿子合作修订《素问》,自己儿子是块什么料,他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孙氏兄弟虽然继承家学经过行医后也可以称得上是名医,但距离修订《素问》这样的医学典籍,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自从听了两个儿子对王静辉推崇备至,他把王静辉所写的医书全部都拿来一一翻看,在王静辉所写的医书中,最吸引他的便是《外科正宗》和《瘟疫》两本医书,从这两本书上,他仿佛看到一个神奇的医学领域,所以研读也非常下功夫。
可想而知,在英宗赵曙问对的时候,孙用和对王静辉也是尽量说好话,不过作为一个站在这个时代医学巅峰的名医,他还是并不能完全理解王静辉在医书上的一些观点,尤其是《瘟疫》中,王静辉立足的观点便是:肉眼不可见地小虫子大量繁殖传染使人患上了瘟疫。这种观点是与时下风行地“戾气说”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其他郎中对这本《瘟疫》诟病最多地地方。王静辉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苦于受限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没有办法迅速的制造出显微镜以给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地佐证。
面对赵曙的问对,孙用和尽管对王静辉很欣赏,但对起不明白的地方也是直言不讳的对英宗赵曙说明。对于王静辉写的这些东西在加上英宗赵曙的传诏,孙用和是非常清楚的。英宗赵曙肯定在确定这几张纸上的内容是正确的后,便会在全城推广使用,对此孙用和是非常慎重的,他明确地告诉英宗赵曙,虽然他并不能完全理解和赞同这几张纸上的内容,但他也听说这些对他来说还是有些莫名其妙的治疗方法是非常有用的。
“面对瘟疫,只要是被证明有效果的措施,都应该尽快的推广下去,以便遏制瘟疫的蔓延和解除老百姓所受的痛苦!”这便是尚药奉御丞孙用和最后给英宗赵曙地建议,对于王静辉。孙用和是出于一个医者的良知,并没有因为欣赏王静辉的才华而一味的赞同王静辉的办法,而是出于自己本身的医道水平给英宗赵曙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妥地建议。如果王静辉知道了这件事,恐怕也会对这名闻名已久的医道大家所具备的品质而感慨不已。
问对后,孙用和在英宗赵曙的示意下退了下去,英宗赵曙转头看看站在旁边的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说道:“怎么样?两位爱卿,你们认为如何?”
枢密使富弼说道:“臣以为孙先生所说的都是务实之言,虽然有些方法孙先生也不明白其中缘由。但他说的好:‘既然在平民医馆使用后,对瘟疫的症状确实有用,那就应该推广使用!’,臣以为应该让所有汴都开封的官员都应该清楚知道这些防治瘟疫的方法!现在刚传上来的消息说,禁军昨天在东城区巡逻的时候,发现显谟阁一个侍制的家中有人患上瘟疫隐瞒不报。结果家中有十三人包括那名侍制都患上了瘟疫,在把这些人送往监控点接受医治的路上,有一人死亡!幸好这名侍制只是个挂名的闲官不用上朝,要不然这麻烦可就大了!”
宰辅韩琦也躬身说道:“臣同意富公所言!正如王静辉所言:西城区原本是居住条件最差、最容易爆发瘟疫的地方,但现在严格按照王静辉所提出的办法来防治瘟疫,那里的状况已经开始好转,甚至都有瘟疫患者康复,反观其他城区,瘟疫是愈演愈烈。前几天只是一个富商家中家人患病,现在都变成馆阁侍制了,若再不采取措施,后果难以预料,还请圣上慎之!”
英宗赵曙也略微沉思了一会儿:既然这些方法都是平民医馆所使用过的,并且那里都有治愈康复的瘟疫患者又活着走出来了,那就说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也许正如这个才子所言:这瘟疫可是不会分辨你是否是权贵,真是沾之即亡啊!
紫宸殿上,英宗赵曙摆出了一幅铁青的表情,而韩琦和富弼更是一脸肃容,底下的百官看到后心中都不禁一凉:又出什么事情了?!
韩琦按照王静辉出的主意,一上来便由他站在紫宸殿中大声说起刚刚从汴都城内各处防疫监控点传上来有关瘟疫蔓延的一些数据:每个城区又有多少人感染瘟疫,又有多少人死亡。这些数字一声一声似是榔头一般敲打着殿中百官那脆弱的心弦。这还不算完,韩琦最后宣布了一名显谟阁侍制隐匿家人病情,致使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家人染病,并且现在已经死亡一人的消息,这更是使那些心中还【创建和谐家园】积极防疫的官员心中发冷。
宰辅韩琦的话声刚落,英宗赵曙便开始宣布:那名隐匿病情不报的显谟阁侍制抹去官职功名,待到身体康复后逐出汴都,永不录用!今后如果再发生此类事件,皆按照“大不敬”的罪名移送大理寺收审!
治平二年八月这场在紫宸殿中展开的百官议事,只有英宗赵曙、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和参知政事欧阳修寥寥几人发言,但语气之严厉,处理之迅速果决。惩罚之重。这是遍历仁宗朝五十年来所未有过的。但没有任何官员敢在这个关口上提出反对意见,连知谏院、御史台都闭上了嘴巴。这中间诚然有参知政事欧阳修凭借私谊和司马光沟通过。并且取得了司马光地共识,所以遭受地阻力会小点以外,重要的是那名显谟阁侍制家中患病地消息极大震撼了百官,而且英宗赵曙对那名侍制处置手段也颇狠。要不是太祖皇帝立下祖训,保不准那名侍制会人头落地。
不过面对英宗赵曙的震怒,百官心中想想也就释然了:如果有人身患瘟疫上朝,不仅旁边的官员小命会受到威胁,就连皇帝也很难免啊!看来晋人那条家人患上瘟疫,本人百日内不准上朝的规矩还是很有道理地。
“仁义固然重要,还是自己的小命要紧!”朝中百官大多数人在心中都立刻有了这么一个概念。看到英宗赵曙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份《瘟疫防治常识》的小册子,所有的官员,不管是对防治瘟疫持积极态度的,还是持消极抵抗态度的。都在家中开始实行起来。
在这些官员榜样的力量下,一时间其他三个城区的防疫工作突然变得好做起来。面对这一情况,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都有些哭笑不得,而在颍王赵顼的眼中则是对王静辉对人性的把握而想出地办法赞赏不已,后来英宗父子单独说起此事来的时候,赵曙也再次让赵顼多接触一下王静辉,他认为自己的儿子还是太嫩,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在一旁影响他。恐怕赵顼的成长会更快点,要比儿子读死书强的多,更何况这个才子还是自己也很满意的驸马竞争者,蜀国公主赵浅予也对这个才子有些情根深种,英宗赵曙现在有些想成全王静辉和自己女儿蜀国公主赵浅予之间的这份情意了。
不过在英宗赵曙突然想到王静辉和自己女儿的事情,也不禁有些叹气。在他地心中这个才子无论从那方面来说都要比自己同龄的儿子强的多,可惜就是没有一个好家世和出身,本人又不愿意入仕,这个不识抬举的举动曾经让英宗父子两人很是恼火。好在为了蜀国公主,这个才子才要靠制举科,希望能够博取一个好出身能够得到自己的赐婚,好让蜀国公主风风光光的嫁过去。不过这个才子虽然才高八斗,但大宋人杰地灵,才高八斗地读书人海了去了,他就真的有把握力压群雄独摘魁首?!
英宗赵曙想到这里也不禁摇摇头,想到:现在蜀国公主赵浅予已经笈颜,盯着这门婚事的人多了,如果王静辉考场失手,那可是大大的不妙,自己还需想个别的法子来成全这两个人!英宗赵曙自然知道婚事不能自己作主的苦处,自己女儿有中意的心上人,他也不愿意做这棒打鸳鸯的恶人,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想出什么头绪,摇摇头后索性放到一边。
英宗赵曙连续两次摇摇头,这个动作让旁边站立的宰辅韩琦等人有些摸不到头脑,还以为赵曙对什么事情不满意,所以出声询问。英宗赵曙听后也不禁有些好笑,但他并没有把刚才心中所想的事情说出来,这毕竟是自己的家事,能不让外臣插手就最好不让他们知道,否则又是件麻烦事。
自从紫宸殿百官议事,英宗赵曙对那个倒霉的显谟阁侍制雷劈了一顿后,其火爆的手段和摆在所有官员眼前的事实,都让身在汴都的官员有些不寒而栗,为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和身家性命所着想,汴都开封的防疫形势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那些曾经参加过紫宸殿议事的高级官员的影响下,低级官员也开始按照那天发的《瘟疫防治常识》的小册子上面的东西做,而低级官员的行为也可是影响了和他们有接触的富商权贵,富商权贵又影响到周围的普通百姓……
这么一层一层的影响下去,三天后汴都开封的防疫形势就大为改观,虽然每天还是有数字报上来又有多少人患病,又有多少人死亡……但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等人的心中反而没有几天前那样焦躁不安了,毕竟从西城区平民医馆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这一切都已经是瘟疫最后地疯狂了。用不了几天新传染地人数和死亡人数都会逐步降低,直到等到王静辉所说的天气变凉后。瘟疫传播能力减弱,最后被平息。不过王静辉地话却让现在英宗赵曙等人有开始在院子中观察天气变化如何了,宫里的人最近都很奇怪圣上和韩相等人怎么对天气变化这么上心了?如果王静辉此时知道英宗等人心中千盼万盼天气转冷,他会笑破肚皮的。
不过王静辉现在可是笑不出来了。虽然现在汴都开封的防疫形势已经进入了他最理想中地全民防疫状态,基本上可以说大局已定那是迟早的事情,与历史上二百年后金朝统治下的汴都曾经发生过一次【创建和谐家园】死亡超过八十万人的恐怖数字相比,现在死亡人数还不足一千,这在历史上也恐怕是头一遭了,尽管每天还有数十人死亡,但防疫到了今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这已经很让王静辉满足了。
王静辉之所以笑不出来,是因为现在汴都开封城中盛传王静辉是神医华陀转世,专门来帮助人们对付这次瘟疫的。没看见前几天王静辉开的平民医馆居然一次就治好了二十多个瘟疫病人吗?你见过城中别的医馆里面有活人还能走出来吗?
这样的造神运动通过禁军军官传到自己耳朵里面后,王静辉有些哭笑不得,不过现在平民医馆工作量又加大了不少,这倒是真的。平民医馆有瘟疫患者康复地消息像插了翅膀的信鸽一样,很快便传遍了汴都开封,这里已经成为汴都所有瘟疫患者康复希望的所在,甚至有些手眼通天之辈居然让别的城区的患者也住进了平民医馆的瘟疫隔离治疗区。
对于这样的现象,王静辉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只有听之任之,但他拒绝了要给这些走后门儿进来地病人予以特殊“关注”,为了防止二十一世纪时所遇到的那些歪门邪道的事情在自己的平民医馆中发生,王静辉还特别声明:任何人进入平民医馆都会得到同样的照顾,不会有亲疏有别这样有损医德医风的事情出现。这也着实有些让对方有些恼火,但无奈地是王静辉现在是汴都开封风头最劲的郎中。况且风闻他和颍王赵顼的关系非比寻常,在瘟疫肆虐的当口,也没有那个不长眼的家伙敢来触王静辉的霉头。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现在已经进入十月了,由于汴都开封上下的都积极防治瘟疫,九月中旬这种努力便显现了巨大的作用,再加上天气慢慢转冷,这一切都让瘟疫肆虐的苗头在慢慢平息,每天新传染的病人和死亡人数都大大降低,民心也大为稳定下来。到了十月十三这天,破天荒的没有死亡人数和新感染的人数报上来,这一好消息使得阴沉了一个月的英宗赵曙的脸色也好转起来,朝中大臣在紫宸殿中议事的时候,气氛也缓和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