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第2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静辉听后心中也是一片感叹:“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进行防灾工作,但能够有限度的进行也是非常不错的成果了。”不过英宗赵曙对他脑袋的那几句话也是让他出了身冷汗,看着英宗赵曙脸上那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对他笑,王静辉回过头看看颍王赵顼的时候,才明白英宗赵曙已经知道他和蜀国公主之间的关系了:”等老子过了这一关就闭门读书拿状元,赶快把浅予娶回来!”

        宰辅韩琦突然有些为难的说道:“圣上,府库中的存钱已经不多了,如果要是为了防灾,那势必会有一笔不小的支出,还请圣上裁断!”英宗赵曙听后也是紧锁眉头在那里沉思。

        王静辉听到韩琦的话后,看到韩琦在那里也有些叹气,显然这个北宋名相现在是真的缺钱花了,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当口提出来。王静辉费了这么大的劲才走到这一步,当然不会放弃,他想了一会儿说道:“圣上,这雨涝灾害是在下预言的,致使朝廷突然增加了一部分额外的花费,而使圣上为难,微臣心中实在难安,但防灾一事势必进行,否则灾情一起,那朝廷到时候会花费更多的钱来赈灾,对大宋的财政更为不利!微臣稍通商道,也略有家资,此事也是因为微臣而起,所以微臣愿捐出三十万贯给朝廷来进行防灾和建立城市防疫体系,还请圣上成全微臣的一片心意!”

        宰辅韩琦听后心想:“这个才子果然是富有啊!拿出三十万贯连眉头都皱一下,不过有这三十万贯来办事,朝廷都不用出一分一厘都可以办成了。”

        颍王赵顼在一旁说道:“父皇,城内沟渠淤塞严重,韩相正可以借此来大规模的调集人手清理河道沟渠而不引人注目,王静辉所捐三十万贯正好可以弥补朝廷在清理沟渠时所花的费用,还请父皇成全王编修的一片忠心!”

        英宗赵曙说道:“难得你有这一片忠心,朕就成全你了,不管八月有没有大雨,朕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了。韩公,有着三十万贯,防灾的事情可是足够了?如果不够再从府库中拨出一些来使用。”

        宰辅韩琦轻松的回答道:“圣上请放心,有着三十万贯防灾和构建城市防疫体系已经足够了,还会有很大的富余,老臣会善用这笔捐款,不会辜负王编修对大宋的拳拳忠心的!”

        从皇宫出来的时候,早已是繁星点点了,王静辉和宰辅韩琦与欧阳修告辞后,便乘着马车慢慢的向平民医馆驶去。回到书房,他就立刻扑在书案上继续写《物论》,想到英宗老儿虽然给自己一个保命的口头承诺,但实在是难以让他安心,也许历史真的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连自己这个现代人都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还有什么能够让自己惊讶的?所以他在车上的时候便决定尽快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都变成铅字,好让这些知识在自己的脑袋搬家后能够继续流传下去,也许蝴蝶效应能够在这些书中发挥神奇的作用来改变中国历史的宿命。

        正当王静辉在书房中奋笔疾书的时候,管家王福神情古怪的带了一个身罩黑色外套的人进了书房,王静辉一眼就认出了来客居然是蜀国公主!这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意外了,不过他马上就想到了蜀国公主的来意,肯定是她的皇兄颍王赵顼把发生在福宁殿里的事情告诉了她。

        蜀国公主见管家王福退出书房后,便脱掉了她的大外套,露出了一袭白色的宫装,她面色有些担忧的说道:“改之,你太莽撞了!”

        王静辉心中此时只有一片温暖,直到此时蜀国公主才对他显出一片柔情。王静辉放下笔,走到她的身旁柔声说道:“你都知道了?放心,我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蜀国公主叹了口气说道:“改之,你在这件事上有些太心急了!你可以找皇兄商量一下再和父皇说明,这样会好的很多,至少可以让皇兄出面,在防灾工作中可以更为隐秘不让那些大臣知道。不过你现在先和韩琦与欧阳修说了,难保这件事还能这么隐秘下去,如果到时候八月的大雨未来,那你岂不是要遭受满朝大臣的诘难?纵使父皇宽宏饶你性命,但你也会被发配充军的……”说道此处,蜀国公主不禁暗自垂泪了。

        王静辉听后心中也是懊悔不已,蜀国公主说的对,如果像她所说的那样去做,赵顼肯定会代为包庇好,而韩琦和欧阳修的嘴巴的可靠性终究还是差了点。不过当时韩琦对他说城市防疫体系进展太慢的时候,他光顾着着急了,所以便把这个杀手锏拿了出来,现在回过头来仔细一想,还是蜀国公主说的方法最好。

        王静辉柔声说道:“浅予,都是我不好,让你担心了,当时我也是有些着急才没有考虑周全把事情告诉了韩琦和欧阳修。”

        蜀国公主听后脸上也是一红,轻声说道:“事已至此,懊悔也无用了。改之,你的观星之术测得准确吗?如果没有把握,现在回头还来得及,我和皇兄代为向父皇说和,也许会管用的!”

        王静辉听后摇摇头说道:“八月必有大雨降临汴都,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此时向你父皇求情,那到时大雨如期而至,这汴都百万居民的性命就很难说了,所以现在就是砍头也决不能退后一步!”他现在和蜀国公主说得斩钉截铁,但他浑然忘记刚才还在像写遗书一样狂写《物论》了。

        看见王静辉说得那么肯定,蜀国公主的也不好再劝他向父皇挽回,不过她倒是被王静辉的话所感动的两眼冒出了崇敬的目光,而此时的王静辉心里还正后悔没有按照蜀国公主说的那样去做呢。

        虽说王静辉打消了蜀国公主的疑虑,但她的心中对此还是存有很大的疑虑,蜀国公主问道:“改之,这世上真的可以通过观星象便可以测风云吗?”

        王静辉没有说话,走到书房窗前推开窗户转身朝蜀国公主说道:“浅予,这个世界上不是有很多事情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吗?就如同我遇到你一般……”他想到自己来到这个时空后,所经历的事情真是让他感慨万分,来到这个时空后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蜀国公主赵浅予,并且还爱上了她,这人间的事情还真是很难说。蜀国公主听后也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中。

         正文 第五十九章 潜移默化

      ------------------------

        第五十九章 潜移默化

        大宋治平二年七月初八,宰辅韩琦以汴都开封城内水道沟渠多年未曾清理以至淤塞严重,蚊蝇孳生,所以下令征集一万人对城内水道沟渠进行集中清理,并且在十天后清理完城内沟渠后又开始对进入汴都城的金水河等河流进行清理淤塞。

        既然把自己的底牌都露出来了,王静辉也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的了,他除了没有告诉周围人即将要发生雨涝灾害外,现在干的都是让周围的人感到很奇怪的事情:原本在平民医馆中有他收养的孤儿还有济民制药等不少人,现在王静辉把这些人都给迁到城外自己的建设的庄园中,整个属于王静辉名下的产业能迁到城外的都暂时迁到城外去,不过好在王静辉的产业当初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灾害的影响,连和徐氏合办的玻璃作坊都选在城外,所以在城内的并不多;平民医馆新招收了四个郎中加上原本的十六个郎中,王静辉将二十个郎中除了每天给人治病外,大多数清闲的时间都集中起来学习他写的那本《瘟疫》,他知道:虽然韩琦把他写的这本书发放到城内每个医馆药房,自己在开封的杏林中也是知名人物,但除了在外科上比较让人信服外,自己写得这本《瘟疫》还真不放在别的郎中眼里,所以他便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来详细指导自己的郎中有关瘟疫的防治的学习。

        朝廷最近的动向王静辉都一一看在眼中,虽然自己现在的处境实在是不怎么样,但看到大宋高层都在借着种种借口来清理淤塞的河道沟渠,来储备粮食、盐、碱等防灾防疫等物资,他的心中还是感到很欣慰。在他眼中每清理出一条河道,那都可以挽救数十甚至上百条人命,所以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他的心也逐渐轻松起来了。

        与朝廷高层最近突然热衷于公益事业不同,这段时间他很低调,每天除了和平民医馆的二十个郎中进行医学上的讨论外,便是每隔几天到城外他挑选出来的学生那里去解答他们积累下来的疑惑,除此之外很少见到他的人,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闷在自己的书房中不出来,连饭菜都是家仆送进去的。不过除了那天晚上蜀国公主听到消息后不放心的来过一趟后,颍王赵顼也在这段时间里好几次光临王静辉的书房,他对赵顼的来访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冷淡,而是有问必答,当然对与这个未来神宗皇帝的问题,王静辉回答是十分慎重的,考虑再三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赵顼虽然现在是颍王,但王静辉从与他的谈话中就能够觉察到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在现在已经对大宋的现状十分不满了,开始产生了变法强国的念头。王静辉对赵顼思想上的一丝一毫的转变都非常重视,他很了解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的历史,从各种二十一世纪的媒体上对这场变法的评论他也记得很清楚,这都拜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正也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变法所赐。

        由于王静辉的出现,原本纠缠整个英宗执政阶段的“濮议”争论迅速被平息,虽然英宗的身体依然不是很好,但他已经开始腾出双手去开始做些实事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八月的大雨降临汴都,他的小命保住后,摆在王静辉面前就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亲自为英宗赵曙诊断身体,用现代医学理论来判断这个短命皇帝到底是得了什么病,能不能治好,要不就是他还能活多长时间;二是趁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事情,对颍王赵顼灌输一些如果变法需要注意什么事项,至于赵顼能够听进多少,他的话能够起多少作用,那恐怕只有老天才能知道了。

        从内心上说,王静辉希望英宗赵曙活的的时间能够长些,毕竟现在的赵顼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政治上与他老爹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从濮议自己给他出主意而惹起了他的反感这一点,王静辉就觉得如果按照历史的发展,即使自己“空降”到这个时代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赵顼一旦碰上王安石,那历史的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太显著的改观。

        王静辉想到这里就不自然的摇摇头,苦笑的想到:“自己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医生不是刚来的时候挺害怕政治斗争的吗?现在怎么也开始考虑这些国家大事了?也许要不是鬼使神差的认识颍王赵顼和蜀国公主赵浅予,并且和他们有了比较深的交往,自己也不会开始慢慢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吧?”

        想到自己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参军的时也是个挺平和的人,但经过团部那些参谋的“思想教育”后,自己也变得愤青起来,回头想想恐怕是个知道中国历史的中国人回到一千年前,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都有种要改变历史的冲动,自己虽然没有这么强烈的欲望,但也不能跳出这个圈子。“怎么不把那几个‘满肚子坏水’的参谋给‘空降’到这里来呢?”王静辉很郁闷的想到,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实力和智力离改变中国历史的“重任”实在是差的太远。

        王静辉还在那里神游天外,坐在他对面的颍王赵顼看到他有些心不在焉,赵顼的心情可就不是那么愉快了,赵顼问道:“王兄,你也看到了,这次为了进行防灾防疫工作,朝廷居然连这样的余钱都抽不出来,你认为如何才能改变现在大宋财政紧张的状况呢?”

        在赵顼故意大声的“召唤”下,王静辉终于回过神来,急忙问赵顼提的是什么问题,旁边的蜀国公主看到这一场景也不禁的笑出声来,而赵顼只能无奈的把自己刚才提过的问题又再向他说了一遍。

        王静辉低头考虑了一会儿说道:“颍王殿下,现在大宋财政之所以这样吃紧是与大宋长期执行的政策和周边国家的状况有着极深的联系的,要改变财政紧张的状况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是圣上及满朝官员如何把握尺度的一个问题。”

        其实颍王赵顼最近经常光临王静辉的书房这是他的老爹英宗赵曙暗中示意他这么做的,王静辉本来就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经过福宁殿那次召见,更使他对王静辉的经历发生了兴趣,所以赵曙通过韩琦、欧阳修和儿子赵顼的谈话,大致了解了王静辉在来汴都这一年当中几乎全部的经历,这中间也主要得益于宰辅韩琦对王静辉背景的全面调查,韩琦甚至还派人专门找到了唐州平氏镇的孙县丞了解有关王静辉的情况,然后韩琦把手头上关于王静辉的一切材料都以书面形式呈送给英宗赵曙御览。

        王静辉可不知道英宗赵曙正在底下秘密调查他的底细,在他的印象中宋朝还没有出现类似于明朝东西两厂和清朝“血滴子”那么强悍的特务组织。不过他实在是低估了英宗赵曙的好奇心,对于这个驸马竞争者,赵曙的对迷一样的王静辉进行了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全面的摸底,但是很遗憾,赵曙让韩琦派出去的人除了不敢进入当地山民都不敢进去的山林外,能够做到的全都做了,还是没有得到什么更加详细的材料。不过令赵曙和韩琦放心的是:王静辉既然能够居住在那个连当地居民都不敢进去的山林里面,并且毫发无伤的干掉一头猛虎,这说明他的师傅可非是凡人能比,从他给朝廷出的计策上来看,他也决不是敌国所派来的间隙。令赵曙万分痛惜的是王静辉的“师傅”居然已经“去世”了,一个王静辉就已经让他们有种捡到宝贝的感觉,那培养他的人该高明到什么程度?赵曙为未能网罗这样的“奇人”效力而感到可惜,不过好在还有王静辉这个“徒弟”。

        不过即使英宗赵曙收集到关于王静辉的资料有限,但他也从这些断断续续的资料里面看出王静辉的才能非同小可,毕竟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凭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的在汴都开封一年内创下了如此家业,而且王静辉也是他所见过的最有远见的年轻人,这点儿倒是富弼说得好:“此人心中锦绣远胜于臣,臣当避路让他一出头而!”看过这些材料后,英宗赵曙、颍王赵顼和宰辅韩琦面面相觑,最后赵曙示意儿子颍王赵顼平时要多多接触这个年轻的才子,把发生在朝廷朝堂上的事情借机会和他说说,看看王静辉有什么看法和奇思妙想。

        颍王赵顼听王静辉这么说,认定他心中肯定有办法来解决现在大宋那糟糕透顶的财政状况,连忙问道:“请问王兄有何妙计来改善现在朝廷的财政状况?”跟着王静辉久了,赵顼的嘴边也开始用起了王静辉所说的新名词,什么“财政”、“商业”、“防灾防疫”、“物资”等名词也开始在他的嘴边上挂着了,连带着韩琦和英宗赵曙也开始使用这些新名词了。

        听着赵顼满嘴蹦着新名词,王静辉自嘲的笑了笑,心想这也是自己给宋朝带来的新变化之一吧!他淡然问道:“殿下,我想问您一下:我大宋财税农业与商业的税收比例是怎么样的?”

        颍王赵顼现在已经熟悉了王静辉的说话方式,你要是想直接从他的最里面掏出答案是不可能的,只能顺着王静辉的竹竿往上爬,而这个才子的心思也太坏,每次等你的顺着他的竹竿爬到头的时候,这厮便来个大反转,让你明白他的答案有多么正确,自己原来的想法是有多么的错误,自己愣是找不出其中的缺点来,经过自己无数次努力,他感到自己这样做是徒劳的后,赵顼的自信心面对王静辉的嘴巴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了动摇,他也便开始按照“王静辉式”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了。赵顼这样的转变也看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也是令他最为欣慰的事情:也许再等上两三年,赵顼在碰到王安石的时候会比历史上原本的结果要好的多,不知道老天肯不肯给我这个机会了!

        王静辉说道:“既然殿下也不知道这个数据,那在下就更没有这个资格知道了,微臣尝闻枢密使富弼大人曾向圣上建议立储,而殿下身为颍王将来会是我大宋帝国的继承人,怎能对自己治下国家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呢?微臣知道殿下心中有大抱负、大理想,但为政者对这些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数据怎能不可不察?就如将军打仗时不能不知道自己手上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一样,微臣还请殿下三思!”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君臣向来都是忽视数字管理的,王静辉对这一缺憾当然是明了于心,所以他早就想找机会来“敲打敲打”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让他知道清楚自己手中本钱再干事的重要性,今天让他抓住这个机会怎能放过?

        颍王赵顼听到王静辉的“训斥”后,不禁气结,但他也毫无反驳的理由,人家说得堂堂正正,这就是自己的问题,赵顼不禁脸上一红,半天才蹦出一句话来:“王兄教训的是,本王受教了!”蜀国公主在一旁看到自己皇兄那个难堪的样子,心里虽然想笑但还是强忍着笑意,神情古怪的问道:“王兄既然有好办法,那就说出来听听吧!”

        王静辉看到旁边的蜀国公主发话了,也感到不能对颍王赵顼这个未来的“小舅子”逼得太狠,所以立刻和声对他说道:“其实我这里也是大致的推断,殿下你看汴都开封这里酒肆旅舍隔壁鳞次,各种商贩数不胜数,城外的码头上南北货船来往不断,我心下猜想我大宋一年的财政收入中的大半倒是要来自商业上的贡献,而农业虽然也很重要,但比重应该是略微低于商业赋税的!不知殿下对在下的推断可认可否?”

        赵顼想了一下说道:“认可,我大宋商业上的赋税确实在农业赋税之上,我虽然不是户部尚书或是三司使,但这点儿我还是认可的!难道王兄说改善我大宋财政状况的关键就在这商业上?”

        王静辉说道:“殿下聪慧,改善我大宋财政现状的关键便是在这商业上!”

        赵顼奇怪的问道:“这天下财富皆有定数,如果如王兄所言一是大力发展商业,但那会使天下的财富渐渐的归于商贾之手,而朝廷的财政肯定会更为紧张,王兄肯定不是指这点;二是便提高赋税,这样确实有利于改善朝廷赋税,不过这肯定会让御史台和知谏院参奏与民争利,王兄应该不会是说这个主意吧。难道王兄心中还有其他良策?”

        王静辉听到赵顼这个“标准答案”后简直是苦笑不得,但心中一细想:恐怕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这个财政命题都像梦魇一样缠绕着古代多少明君良相,即便是王安石这个能够想出“国家调控经济”的奇才,他也同样走不出这个怪圈。王静辉虽然不是学经济的出身,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通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就是个初中生也能够提出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更何况他这个医学高才生呢?现在他正在考虑是否要将一些经济理论写成策论来影响这个时代的人的经济理念了。

        写策论也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来解除赵顼满脑子的疑惑,否则被他给瞧扁了,那以后自己可就不好说话了。王静辉略微沉思了一会儿问道:“殿下,你认为是现在的天下要是和太祖建国时相比哪个更富足一些?如果拿太祖刚建国的时期与唐太宗时期相比哪个更富足?现在和唐太宗时期哪个更富足呢?”

        颍王赵顼沉思了一会儿摇摇头对王静辉说道:“王兄,你的问题太难了,不过我想现在终归是要比太祖刚刚建国那会儿要富足的多吧,至于唐太宗年间实在是没有办法想比较。王兄,你问这个问题是何用意?”

        王静辉说道:“我们暂且不管唐太宗那会儿谁更富足,正如殿下所言,现在要比太祖刚刚立国的时候要繁荣富足的多,那殿下认为支撑现在这繁荣富足景象的钱财是不是要比太祖那个时期的钱财更多呢?”王静辉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小学教师那样来循循善诱的给赵顼讲解这最基本的知识,这种感觉实在是让他很是郁闷。

        不过屋中比王静辉更为郁闷的便是颍王赵顼了,从小到大所有教育他的老师都告诉他这天下的财富是一个定数,但怎么到了王静辉这里就变成另外一个样了呢?

         正文 第六十章 将至

      ------------------------

        第六十章 将至

        王静辉看到赵顼眼中的迷茫之色更是深重,他也不和赵顼斗弯子玩脑筋急转弯的游戏了,说道:“殿下,这天下的财富从来就没有过定数,也不是像那些书呆子眼中所理解的那样,天下的财富就如同这一杯水一样,如果商贾拿走一分利,而朝廷便会少拿这一分利。如果跳出这个圈子,把财富的总值扩大,把这个杯子变成水桶、水缸又如何?这就像当初太祖时期的天下财富成长为现在大宋的繁荣富足一样的道理,请问殿下太祖时期国家财富的一分多还是现在天下财富的一分多呢?”

        听着王静辉这个比喻,赵顼都有些晕头了,他不是不明把王静辉话中的意思,但他从没有在王静辉这个角度来思考过经济问题,各位给他教书的先生都是抱着那本“与民争利”的臭脚告诉他万世不灭的真理,但王静辉的话使他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从根基上就发生了动摇,让赵顼开始反思到底是谁对谁错。

        王静辉看着颍王赵顼那个样子便知道今天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再说自己也不是学历史的,一时间也找不出什么生动而又有说服力的历史典故来有力的证明自己的观点。“看来自己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写一本《简明初级经济读本》来给大宋的统治高层洗【创建和谐家园】了。可惜自己不是学经济的,不然直接把《国富论》搬上来改造成中国特色的不就完了嘛,还让自己这个没有学过经济的人班门弄斧,这是伤脑筋。”他在心中暗暗的想到。

        王静辉说道:“这中间的玄机还多着呢,等有机会我再写个策论集给你,不过老规矩:决不能外泄,上次那两本策论集好像宰辅韩相就看过吧。为了我的名声着想,还请殿下还是把我的策论捂紧点好!”

        颍王赵顼听王静辉把他向父皇呈送策论的事情说破,脸上也不禁一红,但一想到王静辉说要再写一本策论集给他,心中又喜不自胜,转头看到还在轻笑的妹妹蜀国公主赵浅予,心想:“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自从王静辉开始对蜀国公主有好感后,这策论也是一篇跟着一篇自己送过来,想到以前王静辉的作风,真是人心不古……”

        蜀国公主看到皇兄转头看着自己微笑,立刻想到了颍王赵顼心中所想,也不禁脸上有些发烧,低下了头。而王静辉则是最喜欢看到蜀国公主脸红的,也不在意旁边的赵顼,饶有兴趣的看着蜀国公主。而赵顼也颇为知趣的闭上了嘴巴,不再问王静辉其他问题了,反正王静辉的策论给他的感觉一贯是非常全面,几乎所有的疑问都会在里面进行详细的阐述,现在王静辉的策论似乎更像是一本书,下笔万言那是长有的事情,也怪不得王静辉要使用鹅毛笔来写策论了,就他那蜗牛爬的速度来写毛笔字,那一本策论可真够有他写的了。赵顼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怎么走出这间书房,虽然他不知道在这样的场面中“灯泡”是什么意思,但毕竟这种场面还是让他感到有些尴尬,仿佛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最终蜀国公主还是敌不过王静辉的目光,拉着还在发呆的颍王赵顼向王静辉告辞了。

        在送走蜀国公主后,王静辉就顺便乘车到郊外他收养的孤儿那里去看看,他们的学习进度没有被王静辉的迁移计划所干扰。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孩子不愧是精选出来的好苗子,虽然他接手培养的时间还很短,但他们的天赋是非常好的,其中十三个人的定期学习测验成绩明显的对《物论》、《数论》偏移,这使得王静辉感到非常意外,但也同时很兴奋。不过王静辉不会这么快就对这些孩子进行专项培养,因为他们现在的基础还不牢固,各自的天分都没有显现出来,想当年郭沫若考北大,理科科目的分数居然比文科科目高了一大截,最后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却是文科方面的。

        王静辉受过所谓“产业教育”的毒害,所以他要在充分考察了每个学生的资质后,再做决定把他们向什么道路上引导。他决定亲手带出的第一批学生共有二十一名,这个数字不算多,但却是他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件事请。这些学生中除了李管事的儿子要被指定向考科举步入仕途的方向上培养外,其他学生还要通过王静辉详细的审查后,才能够决定其发展方向,无论他们将来是向那个方向上培养,他们无疑都会继承王静辉某一方面的知识,他们便是王静辉的留在这个时空的“传【创建和谐家园】”。有了这些传【创建和谐家园】,王静辉才能肯定的说,以前是自己一个人来影响历史,但等这些孩子长大后或是步入仕途,或是成为某一科学领域的探索者,他们对历史的影响才真正摆到了台面上。

        王静辉培养这些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传【创建和谐家园】”,虽然历时还不长,但他真是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抚养教育的,从身体健康到思想上正常成长的每一个方面,他都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可不希望自己培养出一个人格有缺陷的天才,所以非常注重培养他们平等交流的品格,在这点上他对李管事送来的那个小天才李慎更为严格。

        对于李慎这个小天才,王静辉可是放着有大用的。他已经准备在这次平安渡过此次危机后,为了风光的迎娶蜀国公主赵浅予,他必须全力对付明年的制举科考试,以取得和科举考试头名状元相同等级的第三等名额,从而步入仕途正式插手宋朝的历史进程。按照正常的宋朝历史进程,他在步入仕途后肯定会很快的遇到王安石,为了遏制那个以脾气倔强而著称的王老头儿,他必须寻找几个和自己持有差不多观点的人才来和自己结成一定的政治联盟,而蜀学派的领军人物苏轼便是他最佳的选择的盟友对象,虽然苏轼书生意气十足,在政治上十足是个给自己添麻烦的人,但他和他老爹苏洵却有着无比的号召力。李慎虽然年纪很小,但三年后的科举考试后,他也就能够派上一定的用场了,苏轼并非是一个好搭档,而李慎是自己一手教出来【创建和谐家园】,再继承了自己的一些思想,那做搭档的效果自然要比苏偶像要好的多,苏轼也不过是权益之计,而李慎便是自己手中无敌的利器了。

        王静辉对李慎未来的安排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这种想法也把他自己吓了一跳:什么时候自己变得这么阴险了?以前自己是很讨厌政治的,现在还没有步入仕途呢,就开始为今后盘算了。王静辉意识到自己这种转变后,也不禁摇头苦笑:自己最近的压力可能实在是太大了,而偏偏自己又熟知历史,尽管历史字濮议争论后就开始脱离了原来的历史轨道,但自己老是觉得自己将来和王安石碰头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王安石肯定会耐不住性子自己寻找机会跳出来。

        王静辉是个八○后一代的人,从小受过的教育和自己读过的书使他对于王安石这一比较具有传奇人物有着说不出的感觉。不过他读过的历史书上关于熙宁变法的内容可以得知,王安石在政策上肯定是不会和自己一条路的,王安石的经济政策那时有着明显国家经济色彩的政策,是抑商的,而自己虽然不是学习经济出身的,但也知道要想国家富强,那经济政策必须要放开,单凭这一点,他和王安石便有很大的分歧,更何况这老家伙的脾气和熙宁变法最后的结局也让自己无法和他站到一条战壕了里面去。

        至于濮议提前被英宗赵曙搞定,这可能会使英宗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为了父亲的名分而被反对派大臣搞得焦头烂额,能使他的寿命长些,但王静辉毫不怀疑王安石终究会出现在北宋统治高层,一方面他“身负天下重任三十年”的名望会使皇帝不断的邀请他入朝参政;另外一方面王老头儿现在还正在金陵丁忧的时候不忘教导自己的学生呐,他出现在政坛上只是早晚的问题!

        王静辉看到时间马上就要接近八月了,历史上的雨涝灾害随时都会发生,他还是有些不放心这些他心头的宝贝疙瘩,所以特意抽出时间到这里再看看。他在为学生解答完学业上的疑问后,便把负责这些学生饮食起居的负责人员叫来,再一次重申了这些孩子的伙食标准,并且让厨房加大了食物的储备,在夏天肉是放不下去的,王静辉就让厨房卖腌肉,多购进鸡蛋,来保证这些孩子的营养。不过对于这些孩子王静辉也不是采用溺爱式的培养,他们每天都要参加一个时辰的劳作,来培养他们的品质。王静辉还专门给这里留下了一个郎中,这个郎中是经过他培训过有关瘟疫的治疗和预防的郎中,到时候雨涝灾害一至,王静辉怕自己一时照顾不到这里,所以便专门从平民医馆那里抽调一个郎中来负责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并且留下了足够的药物和防止瘟疫的物资。

        大宋治平二年八月初三,虽然进入八月后滴雨未下,但任谁看到那悬浮在汴都开封天上浓厚低矮的乌云,都十分清楚大雨将至。而在平民医馆中的王静辉也站在院中抬头仰望着天上的乌云,脸上一片阴沉:王静辉以前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听的最常见有关水的自然灾害便是由于降雨量猛涨而导致江河水位暴涨从而造成洪灾,当年他在看《宋史》的时候读到汴都开封雨涝灾害的这一段还在想怎么只靠下雨便可以把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给淹了呢?现在他也开始犹豫这场雨到底会下多大了。

        不过好在在宰辅韩琦以疏通河道淤积为由清理城内河道沟渠,甚至是连城外的一些河道也被顺带清理了,城内部分已经完成,但城外河道清理也仅仅是开了个头而已,但是王静辉对这样的工程进度已经非常满意了。像汴都这样超级城市,虽然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其地下地面用来排水的沟渠暗河的规模也是及其庞大而复杂的,韩琦拿的又不是自己的钱,花起来真是可谓不计成本,在这一个月当中动用一万多人来清理城内排水网络中成年累月所淤积杂物,整整忙活了二十多天就完工了,以至于这一段时间整车整车运送到城外的淤积物穿过汴都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所散发出来的恶臭可着实的让汴都的居民喝上一壶,意见极大,尤其是城东富人区,要不是宰辅韩琦力压下这些意见,这项工作还真不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到现在唯一没有完成的便是遍布全城的监控系统了,不过这相对来说是件非常容易完成的工作,但是为了不使消息外泄,这件工作先暂时搁置了下来。不过宰辅韩琦已经征得了英宗皇帝的同意,如果雨涝灾害真的发生了,那将会雨停的第一时间通过枢密使富弼调动守卫汴都的禁军,立刻按照事先划分好的区域全城巡逻,一边救灾,一边监控全城居民是否有患上瘟疫的人。

        王静辉的平民医馆内此时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管家王福和刘账房正在指挥医馆除了坐堂郎中以外所有能干活的人忙着把位于一楼的药材、粮食等物搬上楼房的高层,他们接到王静辉的指令便是这次大雨会很大,凡是位于一楼怕被水浸泡的东西全都给搬到楼上去。好在药房的独立楼的二楼本身就是储藏药材的地方,就这样把一些杂七拉八的东西搬上高楼层也着实的把他们给忙得团团转,现在属于王静辉名下的产业可以说是严阵以待。

        在汴都开封城中与王静辉同样脸色阴沉抬头望天还有皇宫中的英宗赵曙、颍王赵顼和相府中的宰辅韩琦、参政知事欧阳修。虽然这漫天的乌云压城在夏季是常见的景象,但他们听了王静辉提前预警后,自进入八月后他们每天都会在院子中抬头关注天气的变化,因为他们今后一段时间的政治命运也多少和这场王静辉预言中的大雨相挂钩。

        如果雨涝灾害如期而至,英宗父子的境况最多变得差一点儿,多翻翻御史台的呈上来的奏章罢了,但宰辅韩琦和参政知事欧阳修可就没有这个命了,他们的政治对手正在千方百计的寻找他们的过失,如果王静辉一语成谶,那很可能被政治对手利用来弹劾他们,到时候他们也只有黯然请辞一条路可走了,所以他们两个人对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这也在情理之中。当初王静辉就是看到这一点才给韩琦和欧阳修施加压力,让他们加大力度来推行城市防疫体系的建设的,因为他们两个人可是“濮议”的中坚力量,那些皇伯派的人败的不明不白,哪里会死心?如果天降大雨而成灾,那在他们上书给英宗皇帝赵曙的奏章中肯定会有:“雨水为患,此阴乘阳之沴。”之类的进言,那他们支持英宗追封生父濮王名号的举动便成为有干天和,是失德之举,这顶帽子可就扣大发了。

        而同样在皇宫中关注天气变化的还有蜀国公主赵浅予,她现在可以说是对王静辉情根深种了,当然要关心自己心上人的命运,不过此时她的内心也和王静辉差不多,既希望真的会出现雨涝灾害,以使王静辉解脱不利的境地;不过又怕要是大雨真的来了,尽管韩琦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但恐怕受难的汴都百姓肯定不在少数,此时连她自己都说不出是什么心情。

        八月初四,虽然天上阴沉的都快要滴出水来,但汴都城内的商贩们似乎并不在意天气如何,还是抓紧时间迎来送往,街上的行人也因为这几天阴天天气凉爽了许多都从家中跑出来到街上逛逛,使得街上的行人居然也有不少。

        不过今天老天不想持续前几天那样微风阵阵的凉爽天气了,随着天际一个炸雷的惊响,往日凉爽的微风突然如川剧的脸谱一样骤然变作了狂风大作,天上的乌云也在狂风的催动下变得有些暴躁起来,就像开锅的水一般翻腾不已,狂风卷起街上的尘土迷茫了行人的眼睛,天色显得更加阴暗无比,甚至于有些人在屋中点起了烛火来照明。正当行人往家赶而商贩正忙着收摊的时候,豆大的雨点从那天上翻腾的乌云中倾泻下来,伴着狂风扫荡着天地间一切的物事。

        正在垂拱殿和大臣议事的英宗听到那一声惊雷的时候,双手不禁颤抖了一下,转眼朝殿下的颍王赵顼和宰辅韩琦看去,发现他们的脸色突然变得犹如天上的乌云一般阴沉无比,在他们三人的心中同时突然蹦出了四个字:终于来了!

      ¡ï±¾ÊéÓÉÎÒ²»ÖªµÀÂÛ̳£¨bbs.wbzd.net£©¡°Î²Î²Îr¡±ÖÆ×÷¡ï

         正文 第六十一章 雨至

      ------------------------

        .第六十一章 雨至

        当开始下雨的时候,王静辉还在平民医馆中在手术台旁知道胡全汉为一个病人做阑尾炎手术,但天色很快的阴沉下来,使得手术室内的亮度变得和黑夜差不多,王静辉见此情景立刻叫停,从旁边的小柜子中取出十几棵蜡烛点亮后分别安置在手术台的周围,使得手术能够继续进行下去,不过这次是由王静辉来接手剩下的手术了,因为今天是胡全汉第一次做这样的“大手术”,王静辉怕他误伤了病人腹部的大血管,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所以才半道接手完成手术。

        在昏黄的烛光的照耀下,王静辉的双手上染着病人体内滲出的鲜血,非常熟练的给病人缝合伤口,上药止血、消炎、包扎,雨点打在窗户上的声音仿佛是与他无关的:“予成,做手术的时候虽然说郎中心神切忌被打扰,但在手术中有些情况往往是人不可能预料到的,所以也要求我们必须心如铁石,否则手术刀下的病人很可能因为我们的手已颤动而命赴黄泉!这点你以后一定要注意!”

        胡全汉在刚打雷那会儿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并且当时天色黑的极快,仿佛一盏明灯被掐灭屋中马上就陷入黑暗当中一样快,不过好在王静辉及时叫停,胡全汉立刻就在手术台上连小拇指都不敢动,生怕自己的手术刀碰到什么大血管,到时候不可收拾。这样的中断在过去他还在练习解剖动物的时候便经常遇到,那时候刚开始自己还有些不服气,结果弄死了两三只动物后,自己就再也不敢善自作主张了。

        当手术完结后,王静辉也不像往常那样给胡全汉讲解手术中的要点,而是急匆匆的脱掉手术服,洗干净手后便直奔自己的书房。其实在惊雷响起的时候,他的心也跟着着急,但手术台上还有一个病人正在做手术,胡全汉又是第一次做这样“复杂”的手术,鉴于这个徒弟曾经在动物解剖联系中就失手弄死过几只,他实在是无法放心,所以便半道接手完成手术。

        大雨才下了没有半个小时,院子中的积水就已经没过了脚背,好在建平民医馆的时候,他便设计了回廊来连接各个建筑物,所以他的身上倒是没有被雨水打透,但此时他的心情可有点儿非常坏:因为历史上这场大雨还是终于如期到来了,至于能不能减少它所造成的破坏,这才是王静辉现在最关心的。

        福宁殿中,宫娥们早已把蜡烛点起,数十支粗壮的宫烛燃着懒洋洋的光焰,勉强驱散了殿宇内的阴暗,映照着殿中英宗赵曙、颍王赵顼、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和参政知事欧阳修五人。枢密使富弼本来是不知道王静辉预言八月大雨这件事情的,但今天垂拱殿议事的时候,殿外突将暴雨绷紧了英宗赵曙和宰辅韩琦的心弦,英宗赵曙还不自禁的快步走下御案到大殿的门口观看雨势,只见漫天的瓢泼大雨横扫天地的景象,这一举动甚至让满朝的文武百官有些不理解,只有在场的颍王赵顼、韩琦和欧阳修才知道英宗赵曙担心王静辉的预言已经逐步的变成了现实。

        在百官退朝后,英宗赵曙便把枢密使富弼同韩琦、欧阳修、赵顼一同留了下来,此时枢密使富弼才从英宗赵曙的口中得知一个月前王静辉预言汴都将要在这个月遭受雨涝灾害的侵袭的消息,但他也明白赵曙直到此时才告诉他这个消息的用意,心中也没有什么芥蒂,而是详细询问了当时的情况后,这才知道宰辅韩琦最近一个月为什么大张旗鼓的清理河道沟渠,而且所花的费用是从哪里来的。

      ¡¡¡¡ÊàÃÜʹ¸»åöÉÏǰ¹ªÉí˵µÀ£º¡°Ê¥ÉÏ£¬Äã¿ÉÊǵ£ÐÄÄÇÍõ¾²»ÔÒ»Óï³ÉÚߣ¬½ñÌìµÄ´óÓê»áÄð³ÉËûÔ¤ÑÔÖеÄÓêÀÔãê¶¼Â𣿡±

        英宗赵曙坐在御案上沉重的点了点头,说道:“以现在的雨势,恐怕那个才子说得可能是真的!”

        宰辅韩琦说道:“圣上勿忧!我们虽然没有把这件事透露出去,但这一个月来,有王静辉的捐款,臣得以召集人手清理汴都城内河道沟渠,连城外的主要河道也清理了一段可以使灾情得到极大的缓解!而且臣也使用了这笔钱财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药材、碱面、盐巴等抗灾防疫之物,想必这场大雨带来的灾害不会很严重!”

        听了韩琦的话后,英宗赵曙紧锁的眉头有些舒展开来,而旁边的枢密使富弼又说道:“圣上,如果雨势还要持续很久,那汴都城内的官私庐舍肯定会经不住大雨的侵袭而毁坏。而臣尝闻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还请圣上多做准备!”

        宰辅韩琦接过话说道:“富公放心,现在汴都城内已经建立一个城市防疫体系,专门负责城内瘟疫的控制、治疗,但现在这个体系还刚刚建成,有许多还待完善的地方,这次如果真的有瘟疫发生,那还需富公这里帮忙。”

        富弼好奇的问道:“韩相既然有完全准备,还需要我做什么?既然灾害当头,我身为圣上的臣子,只要能够做到,但不敢辞!”

        英宗赵曙似乎被韩琦的话减轻了心中的担忧,对富弼说道:“富公,这城市防疫体系也是出自王静辉的策论,他似乎早已料到今天所遇到的灾害。韩相身为校正医书局提举是他的上司,所以他向韩相上书建议提早建立这个城市防疫体系,如果雨涝灾害真的降临汴都并且顺利渡过的话,这个才子倒是当居首功!他也曾提出这个城市防疫体系刚刚建成不久,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完善,但灾害不等人,所以他建议朝廷在危急时刻调动守卫汴都的禁军用以抗灾防疫!”

        枢密使富弼听到英宗这么说后躬身应答道:“此策甚妙,臣附议!如果雨势加大且持续时间长,臣当尊陛下圣命调动禁军前去救灾!”

        宰辅韩琦说道:“王静辉还曾献策说等到雨停后调集禁军,按照汴都开封的街道划分区片进行巡逻,一边救灾,一边监控所属街道中人家有无人员牲畜死亡,一经发现立刻上报,这样可以及时控制瘟疫的发生和蔓延。”英宗听后准许,而富弼也是赞同。原本散朝后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回家了,但事出紧急,英宗便把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留在宫中,以便及时对灾情进行反应。

        枢密使富弼经过这次庭议后,对王静辉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朝廷中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如对西夏、辽国的政策和策略哈清理汴都城内沟渠河道淤积防备大灾等事情的背后无不掺杂着这位才子的身影。再加上随着王静辉来到汴都开封定居的时间越长,他的传奇经历也开始慢慢的散发出去,这使得开封的百姓桌头又有了许多谈资。

        王静辉进入富弼的视线也有一段时间了,这些市面上的消息当然瞒不过他的耳朵。更何况王静辉自从让玻璃作坊制作了象棋和跳棋后,宏叔经过仔细了解发现这也是条发财的路数,所以征得了王静辉的同意便开始用玻璃来生产象棋和跳棋并且附上玩法的说明,使得这两项游戏立刻风靡了整个汴都,尤其是跳棋给住在深宅大院中的闺中女子带来很多乐趣,深受她们的欢迎,这连富弼的后院也没有幸免,不过富弼看过后也只是飒然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当然玻璃作坊生产的玻璃象棋也成为汴都官员孝敬上司必杀武器,富弼贵为枢密使,他也收到了几副,学会了象棋的新玩法后,他倒是对这项游戏很有兴趣,时常找人来下上几盘以解闷儿。在回想了有关王静辉的种种传闻和作为后,富弼决定找个机会去接触一下这个才子,看看他到底有没有传闻中那份才学。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8 01: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