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戒念》-第6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报纸的出现一下子便让汴都开封地人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乐趣——读书人可以知道国家大事的进展,也可以自己投稿来议论对时事的看法,当然这种见解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不能违背《新闻出版控制条例》;商人敏锐的看到报纸不显眼的地方登着的广告,认为可以打开自己商号地名气;平头百姓可以从上面看到官府判案的案例。就算你不识字也没有关系,报纸上还专门有白话文的连载小说,可以由别人念出来听听解闷儿,汴都开封所有的酒楼茶肆的老板都敏锐的看到了招揽顾客地新办法,让说数人照着上面的故事来念念就可以了,现在连载的小说是《封神演义》……

      报纸的销量非常好。一万份报纸顷刻间全部售出没有压货,这样的成绩不说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为之惊奇,就是王静辉自己也非常振奋,唯独刘账房心中最不满意——报纸的售价看这样子还可以提高的,这完全没有问题,估计就是三十文钱也会照样能够消化这一万份报纸——汴都人口一百多万,是当今天下富人最集中的地方,价格提高些自然也能够卖的出去。不过在报纸定价上,王静辉还是回绝了刘账房的建议,但同意在适合的时候增加广告数量。

      在第一期报纸上并没有太多的实质内容,第一版正版开宗明义的提出了《大宋明镜报》的办报主张:为民立言、言者无罪、砥砺士风、揭恶扬善、天下为公、复兴儒学、树立法制七大主张;还有朝廷中包括皇帝在内几位最重要的大臣的题词和公开贺信,富弼、司马光、王安石都有;朝廷内部人事变动也登载在报纸上,由编辑部的人简短的做了报道,并且把每个人的生平事迹都详细的刊载上,尤其是对韩琦的生平,报纸更是大加赞扬——第一期报纸便开始隐约的有立场了!

      法制专版中除了对朝廷法令进行详细的讲解外,中间还夹杂了一些真实的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法令。由于朝廷对报纸寄予了很大的关注,为了避免麻烦,三天前报纸刚刚刊印好样报之后,王静辉便把样报拿到宫中让皇帝和大臣们先过目一下,让他们对报纸的大致构成有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其中最受诟病的便是《法制专版》了。

      不过《法制专版》是王静辉特意嘱咐开辟的板块,面对大臣们的疑问他说道:“法制是构成大宋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若是人人都懂法、会用法,那将会大大减少地方官吏的诉讼数量,这也算是教化百姓中的重要方面之一。法令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也要在使用中不断的去修订以满足需要,明镜报专门开辟的《法制专版》可以把原有就法令不合时宜的内容暴露出来,有利于修订新的法令!”

      在王静辉的眼中,大宋法令虽然比较多,但和后世相比便成了小巫见大巫了,大宋法令的内容固然到处都是令一个现代人看不过眼地东西。但它确实是符合当时社会状况地一部法令。不过再好的法令也必须是用得好才行。正如后世中地人一样,不懂法。自己违法了还不知道,他不愿意在这个时代还要看到这些令人扼腕的事情。他对法制专版的期待便是普及法律知识、让宋人能够有比较强烈的法制观念,并且弘扬法律精神。

      现在看来王静辉对法制专版地期待是有些高了,但其精神还是得到了皇帝和众位大臣的谅解——所治下地区的案件诉讼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当地官员的考核成绩。如果能够减少诉讼,这当然是所有的人都乐见其成的事情,不过他们就没有想到当百姓都具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后,不在以人情为解决矛盾而是诉诸于法令,那诉讼案件的数量将会大大提升!当然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会使得这一过程将会漫长无比,王静辉心中对此自然有清醒地认识,他也不指望自己印报纸几年后便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种子既然已经播下去了,勤浇水、勤护理,就等着它慢慢发芽生根吧!

      如果说《法制专版》给大臣们的感觉还是有些疑虑的话,那《道德版》就是重大的冲击了——上面除了一些弘扬道德的老套文章之外。居然第一次报道了御史台弹劾一名侍制贪墨并发送到开封府判决的事件,并且对那名侍制的生平也做了详尽的报道,还表示将会继续关注此事地进展!

      “驸马爷看来是迷上了包拯了!”所有的人心中都浮现了这个念头,他们都知道王静辉最推崇的便是包拯了,皇帝赵顼面对驸马在楚州的功绩想给他升翰林学士,结果遭到群臣的反对之后,便给了他龙图阁直学士的位置,没想到他还高兴地不得了。“以后是不是要给他开封府让他成为真正的包孝素呢?!”皇帝赵顼心中默默的想到。

      此时坐镇开封府的是韩维、韩绛兄弟的二哥韩综。报纸自然也报道了韩综的生平,对他在判天雄军的职位上赶上大水灾“能济一人,予千钱”的事迹大加赞扬。报纸对那个受到弹劾的侍制和韩综的报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件事情本来是件小事,皇帝赵顼自己都有些不记得了,但看到此文后便立时清楚了许多,再一看文章的作者居然是王静辉本人!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王静辉对于惩恶劝善的《道德版》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个版块很容易和《法制专版》一样惹祸上身,他把这个版块报道事件定位在官员贪墨和利用公职侵占百姓和国家财产上,并且必须是御史台正在弹劾的非常有把握的案件上,这样就最大限度的收缩了受攻击的可能性。

      王静辉亲自主笔这篇文章,同时也是为向河北韩家发出善意的消息,韩综是韩家八子中的老二,不过做官上可没有他两个弟弟这么厉害,现在才是开封府的推官,不过过这一次正好赶上那个黑心的侍制倒霉。王静辉若是真的对案件继续跟踪报道,韩综就是想手软也不可能了——这是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若是办好了让人解气——关键是让驸马解气,那好评如潮,他的仕途必将会开向快车道,若是手软判轻了,那麻烦可就大了——暴光天下啊,自己也就马上跟着倒霉了!王静辉相信韩综不是傻子,自然能够看出其中的关节,既惩治那个该死的贪官,又可以卖个面子给河北韩家,这种好事是很难得的。

      事实的发展也正如王静辉所期待的那样:那个侍制被降官发配到岭南去了,而韩综也因为他在大水灾中的表现而被皇帝大加赞扬,成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在这次事件中,人们看待报纸的眼光更加不同了:报纸还具有升官能力啊!

      皇帝翻到最后一版看到是一片连载小说《封神演义》,看过之后再一看作者,居然又是王静辉,心中不禁好笑的很,不过他也发现这几张报纸上文章后面所记的作者名字五花八门,皇帝赵顼指着一个“飘萍”字样向王静辉问道:“爱卿,这作者的名字怎么都这么奇怪啊?!”

      王静辉躬身回答到:“启禀圣上,在报纸上登载文章的人需要选择一个笔名。这也是为了保护作者不受到打击报复而设。报纸上印出来的名字便是笔名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皇帝赵顼点了点头。又问道:“那爱卿怎么不选个笔名呢?”

      王静辉说道:“臣是大宋明镜报地创始者,受到别人地憎恨这是正常的,臣不怕这些!”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又是一个刚正不阿地包孝素!”

      “臣不敢,包孝素一生不畏权贵为民做主。所以死后才能够被百姓记在心中。臣愚钝,但也要以包孝素为榜样,为民多说话,能够让陛下知道天下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从而更好的治理我大宋!”

      不过王静辉并没有因为报纸地出现而就此停下脚步,和皇帝赵顼在御花园中单独交谈中,他也重申了只有一份报纸的危害,表示在时机更为成熟的时候,帮助朝廷刊印发行大宋第二份报纸。

      “朝廷不是有邸报吗?哪里还用得着第二份报纸?”赵顼有些疑惑的问道,在他看来有驸马创办的一份报纸已经够用了。

      “邸报其实就是朝廷下发给各地官员的公文。本身的发行对象狭窄,并不为百姓所知。报纸是喉舌,臣的大宋明镜报是百姓的喉舌,而朝廷的报纸则是朝廷自己面向天下地喉舌,是报纸中的权威!不仅如此,仅仅有两份报纸还是不够的,在民间还需要多家报纸,能够让他们相互竞争。免得报道内容失实,和被人控制,一家报纸很难说得上是公正的,而多家报纸虽然也不能保证这一点,但总好过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陛下在看报纸的时候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同一问题。自然收获也是颇丰的!”

      王静辉的话在赵顼地心中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却也是大实话,这让赵顼对他的妹夫心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钦佩——好话人人都会说,但要是做起来便困难了!王静辉给自己办的报纸套上绳套也是为了自我保护,把鸡蛋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暂时看起来风光的很,但难保以后不会蛋打鸡飞,尤其是王安石在历史上还成立过特务组织来防止不利言论,现在双方只是对峙而已,很快更大的暴风雨就会来临,他不得不做好先期准备。

      欧阳修到了华英书院后,确实是极大地提高了书院的知名度——想当今天下的文豪苏家三父子、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几乎都是出自他的门下,这么一个人坐镇华英书院确实使书院变成了天下士子心中向往的圣地。

      王静辉现在也没有什么职务缠身,生意上的事情都委托给徐氏去代为管理,到最后干脆自己赚的钱也懒得数了,等到用钱的时候直接朝徐氏伸手便是了。除了每天陪伴妻子和孩子之外,他每天就是读书或是到郊外的华英书院去走走看看。

      华英书院中除了欧阳修之外,还有一批常驻的知名学者,如王安礼、周敦颐、程颐等人,这些都是后世看来宗师级别的人物,要不是程颢现在还在做泽州晋城令,“二程”早就被他聚齐了。不过没有关系,王静辉并不心急——王安石变法后程颢会向他靠拢,直至产生政见分歧被贬黜,到时候就是程颢进入华英书院的时候了。

      王静辉想聚齐“朱程理学”的创始者,并不是对朱程理学有多大的好感,相反在后世他们的学说饱受诟病,甚至顶上了“使中国走向愚昧”的大帽子,他还没有这么偏激,在他看来这是对程氏兄弟和还没有出生的朱熹是不公平的。正如没有美国研发原子弹,核电厂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为人类造福一样,程氏兄弟只是思想先驱者,他们的学说不过是被统治者所利用罢了。

      虽然这个比方不是很恰当,但王静辉想要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倒是真的,不过现在看来是比较困难的——程颐整天板个死面孔,面容严肃,让人很难亲近,就连王静辉也不愿意和他多打交道。他现在心中只期盼这程颢早点倒霉被罢黜,好到他这里来——据说程颢这个人还是比较开朗的,容易打交道。

      蜀国长公主产后是由王静辉亲自开方调养身体的,身体恢复的很快,太皇太后非常想念她,所以身体恢复后便开始抱着他们的宝贝儿频繁的进出慈寿宫了,有时候两三天都不回来,这让王静辉对曹老太太颇有微词——这不是破坏人家家庭和睦嘛!不过他也想趁这段难得的清闲时光,好好整顿发展一下华英书院了,自书院成立后自己就没有下多少功夫,好在王安礼一直坐镇书院,平时苏家三父子也常来帮忙讲学,慢慢的汇集了人气。老这么麻烦人家让他很不好意思,现在该轮到他这个后台老板出面负责书院的发展了。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六十八章 传警

      自王静辉开始将华英书院投入使用后,这几年它的建设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具体负责此事的李管事和刘账房不明白王静辉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扩建书院,按照平常人的理解,现在书院的规模已经能够顶得上四五个书院了。最要命的便是书院建筑大量采用了水泥,几乎都是二三层的建筑,这么一折合起来,华英书院的规模可以抵得上七八个常规书院的规模。

      书院建筑群太过庞大,以至于无法使用围墙,内部分为教学区、学生寄宿区、讲师居住区等等;书院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师资力量雄厚,当初王静辉刊印发行《梅雪》的时候,就曾经委托新成立的《梅雪》评审委员们都借助自身的影响力来召集当世博学之辈来书院讲学,甚至是像王安礼那样干脆常驻书院。

      当时的评委成员加上后来的王安石,中间大部分人除了自己是士林中备受尊重的学者之外,自身也都是官员。他们结交广泛,和当世的名儒都有私交,王静辉的华英书院建立之初就打着扶助贫困学子的旗号,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再加上《梅雪》月刊经过两年的积累,成为大宋学界最有名望的学刊,在上面发表文章的人也都很承情,所以只要是常年定居在汴都的士林名流几乎都到过书院来讲学。

      王静辉家大业大,财政支持力度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虽然这些来讲学的名流都是志愿到这里来的,但他还是制定了相应地报酬标准。按照常驻和客座等不同标准来付给名流相应地报酬。应当提到的是这个时代地文人还是非常有气节的:大多数来讲学的名流基本上都不要这些报酬。这也是因为他们对金钱淡薄的态度和他们本身就不缺钱地缘故。

      华英书院现在看起来还算不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倒是更像一个惠善机构。在校有近六百多贫寒士子在学习,他们的食宿都是免费的,教师也是热心的名流来充任,固定教师和流动讲学的人各占一半。现在书院这个运转模式在外人眼中还是非常不错的。但在王静辉的眼中可实在不像个学校的样子,弄成今天这个样子也是他实在没有什么时间来亲自打理书院事务有很大的关系,对此他也无话可说。

      不过现在王静辉已经有时间了,况且书院是他播撒火种地地方,在这里喊着“打倒孔夫子”这样的傻事他是不会干的,这也不切合实际,纵观后世那些历史悠久的世界名校,哪个不是教会创办的,【创建和谐家园】教之于中古欧洲和儒家之于现在的宋朝都是一样的地位,是社会的基础。任何想动摇儒家根基地行为都是不自量力的,王静辉也没有这个“雄心壮志”。

      “共产主义应当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处理……”王静辉这段时间脑子里面老是回想起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马哲邓论老师的“谆谆教导”。“嗨!儒家理论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嘛!”他地嘴里嘟囓着。

      王静辉尽管不是专门学历史和文学出身的,但由于中医的渊源和家教的影响,他对历史和古代的一些思想还是有个大致了解的。他也知道现在所处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儒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流派众多、【创建和谐家园】辈出、新说迭起、阵营庞大,对后世影响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按照他的理解。现在虽然儒家学派占绝对统治地位,但其内部学术思想分化严重,没有像后世统治者一样独尊“朱程理学”,而是正处在混战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儒家英雄”辈出的时代,他王静辉也想在这里面插上一脚,把这潭水搅得更混。要知道皇帝和大臣们平时讨论朝政的时候言必出孔子,开国相公赵普则是更干脆:半部论语治天下。

      瞧瞧人家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人,他们那个不是在朝廷命官的前头还有个“经学【创建和谐家园】”的名号?!王静辉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支点,他那恐怖的记忆力使他在这几年里面遍读了几乎全部的学术经典,和众位大臣讨论国事的时候,在引经据典上即使面对司马光等人他一点儿也不落下风,所欠缺的不过是火候罢了。

      王静辉需要学术上的名气,士林给他的评价是最长于诗词,策论次之,学术全无,他那个盗版苏轼的“寒暑派”虽然影响是有了,但追随和支持者太少了。在他看来这样的评价也倒是公允至极,但他不会这么就此甘心的,王安石借着推行变法的机会创立了自己的新学,而他的使命相比王安石更为沉重有意义——要把他所知道的现代科学知识融入到现有文化体系当中,他需要给所谓的“雕虫小技”找一个光明正大的名份,然而要取得上层意识上的突破,这一切都需要他成为像王安石、司马光那样的经学宗师才可以。

      想要做经学【创建和谐家园】,这谈何容易!司马光他们都是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专攻一门才有了自己的成就,王静辉想要按照他们的路子走也未必不可能,以后世千年的经验再配合他那恐怖的记忆力,希望是非常大的,不过他可没有这个时间等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重在掺和嘛!”王静辉想起自己在部队的时候,一举办什么活动,即便不是自己的所擅长的项目,大家都报名来当搅混水的角色,他现在就要当那个搅混水的人!

      想当捣乱分子,就必须有个目标——正如【创建和谐家园】要搞破坏一样,拉登大叔选择了美国世贸大厦来做目标,他王静辉的目标也不惶多让——“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后世的老中医大多都上过私塾,有着深厚地古文功底。王静辉地家族长辈也不例外。尤其他的爷爷还是个晚清地秀才,爷爷非常精通这些儒家经典。有时候也拿出来和一些长辈卖弄卖弄,虽然当时的王静辉对此不屑一顾,但还是在旁边听着他们的争论。

      在以前的时空中王静辉没有学习过《尚书》,《尚书》是他来到这个时空后才下功夫读地。但他爷爷曾经告诉过他《尚书》有今古文之分,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也在遭难的行列里,直到西汉初期皇帝才下令朝廷选派得力人才朝那些硕果仅存的老儒生那里去学习《尚书》,那个主张削藩而死的晁错便是当时学习者之一。晁错他们整理出来《尚书》便是《今文尚书》,而《古文尚书》则是东晋人弄出来的,后世的考据学派就对《今古文尚书》的真伪引发过长达千年的争论,点燃导火索的便是“朱程理学”理学创始人之一的朱熹。

      王静辉不齿朱熹地为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来盗版朱熹的成果。朱熹怀疑《古文尚书》是东晋人的伪作,这就给他指明了方向。而爷爷当初卖弄的那几句话便成为他具体的行动指南,他现在所要做的便是找出《古文尚书》是伪作的证据,不用多,他只需要开个头引发争论便足够了。

      华英书院远比当时一些如横渠书院等老牌书院成立的时间短,但《梅雪》评委会成员地号召力却在当时来说是“超级豪华阵容”,简直就是“儒学梦之队”也不为过,来华英书院讲学或者常驻的学者名流也是很多。王静辉可以把《尚书》从头到尾一字不错的给背下来,但若是论理解那比欧阳修他们可差远了。他便在书院中找寻那些大儒们学习《尚书》,还利用看病复查的借口,到欧阳修的家里面向他讨教自己在学习《尚书》中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古文尚书》,只要他不明白,就会找人刨根问底地问个清楚。可怜书院那些讲学的名流被他闹了个鸡飞狗跳,几乎招架不住,也只有欧阳修才能够稳如泰山的回答他每一个问题。

      整整一个半月,王静辉过的就是这样研究《尚书》和陪伴妻儿的日子,也不理会朝堂之上的纷纷扰扰,这让新旧两派的大佬们惊异不已,连皇帝赵顼都在怀疑自己的妹夫是哪根筋搭错了,几次招入宫中面圣。中间虽然恰逢春节,但他还是过着同样的日子,不过就是作为驸马陪蜀国长公主进宫拜见了太皇太后等一干皇室成员。

      在这一个多月中,朝中新旧两派之间的对峙也是越来越严重,参知政事唐介几次和王安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可想而知:老唐介确实已经是老朽了,面临王安石出色的口才,结果给气病了,王静辉还专门到唐府去探望,给他治病调养。而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两人之间的友谊已经不能够遮盖他们在政见上的分歧——本来属于中立的司马光终于开始慢慢倒向了保守派的一边。

      对于这一切,王静辉也都知道,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新旧两派代表不同的利益,这种关系到自身荣辱的事情,任谁都会倾尽全力去投入其中相互博弈,司情,谁也组织不了,就是王静辉再怎么做也是徒劳无功,况且这个过程是必然的。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疏远甚至是以后发展成决裂、势不两立,这都是必然的事

      春节过后,王静辉还继续闷在家中研究《尚书》,一天一个太监传赵顼手谕让他速速进宫面圣。王静辉看到来传信的太监是时常收取他好处的林安,便在路上拿出十贯交钞塞到他手里问道:“林公公,不知道皇上这次叫我去是有什么紧急要事吗?”现在王静辉已经习惯在进宫前从太监的嘴中来打探皇帝的意图了,好提前做准备。

      林安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太监,也多次来过驸马府通传皇帝手谕,对驸马的大方也十分感激,便说道:“驸马爷,今天圣上脾气有些不好,好象是跟西夏人有关。具体事情小的也不是很清楚!”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一阵默然:党项人现在还能够翻得起什么风浪?不是早就被打垮了吗?难道西夏的后族与皇族的内讧完满解决了?他地脑子中在不断地回想有关西夏的问题,不过怎么想也想不出什么头绪来。不一会儿皇宫便到了。来到福宁殿,王静辉看到司马光、富弼、文彦博和王安石他们都在,知道这件事小不了,所以在行礼之后便站在司马光一边等待皇帝赵顼来说明话题。

      皇帝赵顼显然现在还在气头上。脸上浮现着怒容,见到王静辉来了,脸上地神色缓和了许多,便让旁边的内侍将桌上的两本奏章递给王静辉。旁边的司马光等人脸上地表情也是不一样,王静辉一看便知道他们来的比自己早,估计事情比较棘手争论起来,才把自己也给召进宫来一起商议。

      王静辉打开奏章才发现这是一本西夏文的东西,不过好在后面有译文,上面的大意:如若不归还数万西夏战俘还有恢复每年的岁币,那西夏将要发动战争。后面一本奏章是来自陕西的奏章。上面说的是西夏最近频繁骚扰允城一带,不过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云云。这两份奏章王静辉看过后,便合上交还给旁边的太监。

      “爱卿看了这两份奏章可有什么想法?”

      “臣想问一下,这两份奏章是否是同时送来的?”

      “陕西四路宣抚使地奏章刚刚呈上来,西夏的使者也到了汴都呈送国书。”

      王静辉听后心中便有了计较,说道:“臣不通边务,也不敢妄言,不知各位大人是如何看待此事的?还有辽国最近有什么动态没有。比如边境频繁调动军队,或是辽国使臣在下面大放厥词之类?”

      赵顼有些愤怒的指着下面的几位大臣说道:“几位大臣的想法都是一致的:认为朕刚刚继位,天下民心思定,不宜与之对抗!”

      王静辉向王安石他们看看,王安石在这件事上采取这么保守的意见倒是太令他意外了——历史上正是他发掘了王韶才能够收复熙河,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历史上地强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避让。要知道这几年大宋对西夏是整体占优啊!如果说是司马光建议皇帝的话,那倒是有这个可能,王静辉读过的史书中没有少了司马光这些“前科”,放到现在估计也会一样。

      与赵顼的愤怒相反的,王静辉在这个时候居然笑了起来,这与福宁殿内的气氛大不相同,犹如水滴进入了油锅中,让赵顼君臣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以为驸马这段时间在家里看书看傻了。

      “圣上,几位大臣所说地也都是事实,党项人正是看到了我朝新旧交替,局面未稳的时候才来敢趁火打劫。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但在下想请问彦国先生:西北军备比以往如何?”

      彦国是富弼的字,富弼说道:“守城有余,攻之不足!不过有驸马所献的火器和【创建和谐家园】来守城,想来西夏攻城是很困难的!”

      “君实先生,敢问那批俘虏给我大宋修路,状况如何?”

      “那些俘虏都是上好的劳力,现在延安府到洛阳的路段已经完工,可以放他们回西夏了,若是旧居大宋,恐有碍于非议!”

      王静辉说道:“圣上,正如彦国先生所言,我大宋在最近这几年当中,对西夏还是要采取守势的。”说完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其他大臣都有些如释重负的表情,他加重了语调继续说道:“但这并不代表大宋就要忍气吞声、被动挨打,有些仗我们还是要坚定决心要打的,而且不仅要打,还要打好、打胜,防守的胜利越大,西夏和大宋要条件的声音便越小,更有利于我们恢复实力!”

      他的一番话让赵顼来了精神,但同时也遭到了各位大臣的反对,面对这么多张嘴,他心里面也直叫苦,不过若是在此事上答应了西夏,那以后大宋的麻烦可就大发了,所以誓死不在嘴上后退一步:“这两份奏章是同时而来的,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党项人有意这么安排,来给朝廷增加压力!试问现在大宋火器正在源源不断的生产、积累运送到西北边疆,那里的士兵也是在摩拳擦掌抓紧操练。两年前谅祚准备充分,以数万精兵扣大顺城,我们都没有后退一步,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如果对党项人让步,那将会被天下人所耻笑,我皇颜面何存?!”

      ww 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六十九章 顶缸

      “朝廷财政紧张,要打仗便要花钱,朝廷没有多余的钱粮来支持西北,这仗该怎么打?!”司马光有些生气的说道。

      “宣抚使的奏章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党项人袭击的都是边远防备不足的村寨。纵观西夏自元昊以来那次不是兵临大顺城后再来要挟我大宋?为什么独独这次不一般?这说明西夏也没有做好准备,况且西夏内部朝廷分化严重,皇族的贵族领袖嵬名浪遇前年便死在了任上,想要这么快一致对外,想那梁乙埋兄妹还没有这个本事!”王静辉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简直是一对天生的绝配——司马光喊着“节流”,王安石则是“开源”,这个时候司马光出来在军费上发难是肯定的事情。

      “以臣看来,西夏不过是在装腔作势罢了,他们的皇帝都死在我大宋将士手中,只要我们严厉的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党项人自然无可奈何!要知道西夏的对外贸易全部都攥在我们的手里,粮食、盐巴、茶叶这些都是党项人生活所必须的,如果说我们准备的不充分,那已经受到围困的西夏国内更没有办法来支持一场真正的战争!朝廷不必在为此而另外划拨战争军费,只要摆出一个样子来,便足够吓【创建和谐家园】项人,当然还有宋夏两国之间的贸易现在就要停止,不要让一粒粮食流进西夏,看看党项人拿什么来和我大宋作对!”

      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王静辉所说的话——这都是大实话,以前大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强悍的经济能力也会成为打击敌国地一样神兵,但通过这三四年来王静辉多次建议。朝中大臣都已经看到这看似不起眼地生意往来确实能够制约对手。

      经过王静辉的一番分析后。司马光也觉得西夏并没有什么实力来攻击大宋,就算到了再糟糕地境地。学着驸马那套来个坚壁清野、封锁贸易,用不了几个月党项人就该窝里反了!况且富弼作为枢密使深通军事,虽然对宋军的评价不怎么样,但他能够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来说大宋守城是没有问题的。那便是断断不会出问题。

      “臣以为恢复岁币不可,但无故截留俘虏恐怕有失妥当,况且现在洛阳到延安府地道路已经修整完毕,可以送回西夏去了!”司马光也认为恢复岁币是件很丢人的事情,虽然在这个问题上王静辉是主张对西夏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和他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他也不已为意。他更关注的是俘虏问题,自从谅祚死后,西夏就一直没有放弃把这些俘虏弄回国内的想法,几乎每次冲突中都会将俘虏问题涉及其中。他不想要这个麻烦,况且就连西夏文书中对大宋扣留俘虏有碍“圣人之道”,这让他看着很脸红。

      王静辉笑着说道:“以臣看来,今天这两份奏章和宋夏边境的紧张气氛归根结底便是这几万俘虏!不过这也正说明了西夏梁乙埋兄妹两人处境比较艰难,若是把这些俘虏交换给西夏,那后族便立时会站到上风来压制皇族,短时间内结束西夏内讧的状态也不是没有可能。单单就这一点,臣认为万万不能放他们回去。否则也许是明年,这些俘虏又会残杀我大宋边民了!”

      对于这批俘虏的归宿,大宋内部已经不止讨论了两三次了,不过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当时的英宗赵曙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这上面——他本来就被驸马说服了,天底下上哪里去找这么多免费地民工?!争论就争论吧。就这样在两派的唾沫星子之间,连接延安府和洛阳的大道完全修整一新。

      以司马光他们的眼光自然能够看到这些好处,但他们受不了的便是“有违圣人之道”的评语,他们代表的是“正朔”,反而蛮夷上的国书中居然批评他们,这实在是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话虽说如此,但总是这么拖着也不是个办法,还需要想出一个两全之策来应付这本奏章!”曾公亮在旁边淡淡地说道。

      王静辉听后低头沉思了一下说道:“曾相所言及是!圣上,臣这里有个法子不知道可不可以。”

      赵顼笑着说道:“改之先说来听听,让几位相公好好参详一番便是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臣的办法便是把这些西夏俘虏全部都给卖了!”

      他的话一出口,福宁殿中的众人有种立刻绝倒的感觉:这家伙还真不愧是个商人,什么都能卖啊!

      王安石立刻出列说道:“臣以为此策不好,先不论其他,单单就是这些俘虏可都是西夏的精兵,民间若是给买了去,那惹出祸端更是麻烦!”

      赵顼这个时候也在快速地计算着,看到驸马安稳的神色,便知道他后面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说道:“爱卿还是把你的想法完完整整的说出来吧,免得着急!”

      王静辉笑着说道:“蛮夷之人居然也会使用如此圣人之言来要挟我们,当然这个名声是难听了,当初是臣一力主张留下这些俘虏的,结果让皇上担当了天下的骂名,这是臣的疏忽。这一次干脆由臣来出钱把这些俘虏统一买下,原来负责监视他们劳作的军队也不用撤,一如以往,不过这些俘虏便成了臣的奴隶,外面的人想怎么骂便怎么骂,若是臣能够牺牲这点儿虚名换来大宋几年平安,那也算是值了!”

      所有的人也不仅愕然:这确实是个可行的办法,也不用担心引发王安石所说的那样的动乱,以后这些俘虏便是驸马的私人财产了,想骂的人也不会冲着皇帝,都让驸马一人消受了。一时间福宁殿中的气氛多少有些怪异。

      “此策到也可行,不过在这个时段上卖掉俘虏恐怕不太适合吧?!”曾公亮说道。他知道驸马家里面有地是钱。买下这些俘虏也不成问题。更何况还是当今皇上地亲妹夫,皇帝也不会狠宰自己妹夫一刀吧?他倒是非常支持王静辉这看似有些荒谬的主意。恐怕这也是解决俘虏问题地最佳途径了。曾公亮的话算是开了个好头,富弼、司马光和王安石等人心中也觉得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便都点头同意了。

      福宁殿议事之后,王静辉被赵顼留下来在后花园说话。

      “韩琦、富弼这些当年‘庆历新政’的老臣。他们现在确实都老朽了。两份奏章便要逼得朕恢复岁币,昨日问彦国先生地时候,他居然是‘愿圣上专治内政,二十年内口不言兵!’,真是不复当年之勇了!”赵顼把手放在栏杆上,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拍拍栏杆。

      王静辉说道:“圣上,彦国先生他们的想法自然是有其道理的,‘二十年口不言兵’这句话听起来是很刺耳,但确实也是中肯的建议,毕竟大宋现在需要的是革新内部弊政来发展自己的实力。当然是能不打仗便是最好不过的了。”

      赵顼也是发上两句牢骚,不过他没有想到驸马居然还赞同富弼的“二十年口不言兵”的说法,一时间有些反应不过来了。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事有从经,从权。彦国先生所谓地二十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范围,而是说明大宋内部确实需要好好去调整,以振兴国力,况且臣也和圣上曾经说起过——边疆上的小恩小惠不能够牵扯太多的精力。我们要争取一次全其国,而不是像汉武帝那样打上几十年的仗,到时候百姓生活肯定的会议困苦不堪,大宋将会由此走向衰落的!”

      赵顼点点头,说道:“但愿如爱卿所言,不过这西北之事朕还是有些放心不下。爱卿可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教朕?”

      王静辉笑着说道:“圣上可能忘记了,圣上手中还有一张王牌没有使用呢,臣敢担保,若是圣上打出这张王牌,不出三年,大宋将会有一个养马地好地方了,同时也能够勒紧吊在西夏脖子上的绳套!”

      由于王静辉把扑克牌改造后引入了宫中,这项游戏立刻受到了欢迎,赵顼虽然不常玩,但也知道手中最有力量的牌便是“王牌”了,不过他心中也是糊涂的紧,想象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怎么看也不像能够稳定西北边疆的人物。

      王静辉看到赵顼皱眉头地样子,便笑着说道:“圣上可能忘记了一个藩邸旧人——王韶王子纯!圣上已经把他藏了这么久,现在是该启用他的时候了!”

      他这么一提醒,赵顼立刻想到了王韶,这个时候他还在帝国参谋部郭逵的手下当差呢,昔日王静辉把王韶介绍给自己的时候,心中也不禁被王韶熟悉西北战事所动,王韶和王静辉一起上的那《平戎策》至今让人读起来拍案击节,看来是自己疏忽了,连这么一个人才都没有想到!

      赵顼说道:“朕看过你们两人和写的《平戎策》,端的是精彩无比。改之,难道现在是到该用《平戎策》的时候了吗?”

      王静辉说道:“不错!圣上,现在我们应该做准备了,第一步便是谋取熙河,凭借那里的天然优势,一年至少能够增添两万匹好马,其他牛羊牲畜无从计算,等到时机成熟后,便是请秉常小儿到汴都居住的时候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08: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