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戒念》-第4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且赵顼在来信当中对王安石才能的夸奖也让王静辉非常担心:半年前曾经风光一阵的御史中丞王陶便是颍王府邸的老人!可以说,颍王府邸的老人不但是颍王的老师,而且也是搭上晋升的快车道,翰林学士的地位已经不低了,再进一步便是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甚至于左右仆射这样真正统治阶层核心官员了!

      熟知历史的王静辉自然不愿意看到王安石搭上这班快车,虽说英宗赵曙对王安石的注意力还没有这么高,不过一旦颍王赵顼有朝一日继位,那带来的后果同样也是非常严重的!古代宫廷政治对王静辉来说是个极为深奥的课题,在这个问题上他甚至不如自己的妻子蜀国公主,平时他自以为自己做事小心谨慎不会得罪人,但蜀国公主就在他身边不时提出意见,他都会接受修改自己的策略,但是现在对于王安石在政治上是越让他晚上台越好。

      王安石在王静辉的心中是拥有巨大破坏力的,这不仅表现在国家经济上,更表现在政治上。王静辉希望自己能够在王安石上台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希望能够利用王安石的破坏力来打破宋朝政治的陈旧传统,这对于他来说不能不说是在进行一场危险的游戏,更像是在走钢丝!

      WWW.xiAosHuoTXT.comt xt ~小 说天,堂

      第一百三十四章 王雱

      王雳来到楚州住在一家环境还算是上佳的客栈中,王安石虽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在这个时候已经坐上了执政第一人的位置,但大宋官员的薪水非常丰厚,翰林学士的薪水足够让他的儿子住上这样的客栈了。此时王雳的生活待遇要与他父亲年幼时候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王安石小的时候父亲虽然也是个小官员,但家境贫困王安石还因此到野外挖野菜来充饥。

      他和王静辉曾经有过两面之缘,但双方从来就没有说过话,王雳甚至认为王静辉根本就不知道有他这么个人存在,不过他却不知道王静辉自涉足政治之后,列入危险人物的名单上头一号便是他,其危险程度要在吕妌卿之上,这还是因为中国历代史学家给他评价:误神宗者安石,误安石者即其子雳,虽然王静辉对这段评价有些不赞同——神宗的急功近利也同样连累了王安石,而王安石发动变法,为了自己家族的安全,王雳施展全谋之术也是为了击倒政敌自保,不过显然这家伙做得太过,但历史上对王雳的那些只言片语已经够让王静辉汗流浃背了。如果他知道王静辉这么重视他,他心中不知道该怎么想。

      王雳并没有按照父亲王安石的安排到达楚州后便立刻去见王静辉,而是安心在客栈中住了下来。王静辉医术高明已经得到了杏林中人普遍的承认,王雳虽然才华过人深受王安石的宠爱,但他的身体却自小虚弱地很,曾经有很多医术高明地郎中都给他医治过。从小到大就没有断过药。但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动不动就要躺上两天。就是这样。这位翰林学士的儿子还是汴都文人社交圈子中地红人,其在红粉堆里面的名声和当今已经开始日暮西山的风流才子苏轼有的一拼。

      王雳来到楚州后的这段日子每天都在酒楼茶肆中度过,听着来往的过客诉说着市井百事,看上去倒是悠闲自在。不过他心中还是非常清楚自己来楚州是干什么的:治病是重要的,但能够看看王静辉对现在时局的态度并且争取他加入到王安石的行列中来是更重要的事情。

      王安石对王静辉的器重都让王静辉的器重有些恼火,想那王雳也是个才华绝顶、心高气傲的人物,王安石几次三番的夸奖王静辉怎能让他服气?!不过王雳一直鄙视王静辉没有好的柬策文章流行,但看到父亲从颍王府邸带出一部分王静辉的写给颍王赵顼的书信策论后,心中确实也对王静辉的才华有些佩服,只是这嘴皮上还硬气罢了,王安石对自己这个儿子自然了解的紧,笑笑便罢了。

      这次王雳来到楚州想亲眼看看王静辉治下的地盘状况如何。治国之术写的再漂亮。如果连楚州都玩不转,那自然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他眼中楚州地繁华和他耳中听到这些“升斗小民”对父母官的评价后,王雳心中才真正的对王静辉的能力有些佩服。

      几天来王雳不仅是在楚州城中四处走动,连附近的农村也逛了几趟,还亲眼看到了正在紧急播种的第二季水稻,听到农户说道今年早稻的收成基本都能够达到三石地亩产后,他也是连连惊讶——就算晚稻收成再差,每亩也能闹个两石。一年的亩产就会轻而易举的达到五六石,这样恐怖的产量完全能够使大宋子民日后不惧任何灾荒!

      先前王雳便看过王静辉上书朝廷扩大双季稻播种面积的奏章副本,知道这双季稻也是驸马首先倡议的,自己当时也和朝中有些大臣一样对此不屑一顾,但亲眼见到这样繁忙播种场景后,心中也对王静辉的魄力颇为心折——王安石说到此事的时候提及驸马曾经在这双季稻上花了十数万贯。从卖地到招人无不下了血本,放做是他就算有这笔钱也未必敢这么做,关键是根本就没有想到在这上面投钱!

      “难怪父亲说:‘即便王改之一粒粮食也种不出来,这份心便足以胜过朝中多少醉生梦死的大臣!改之,奇人也!’”王雳心中默默的想到,“单单是解决了这天下百姓的粮食问题,便足以让他名列大宋名臣之列,如果真是让他在楚州当上十年军州事,恐怕这一年前小小的楚州城就会变成第二个汴都开封!可惜!可惜……”

      虽然没有见过王静辉本人,但他的治理水平已经让王雳佩服得很了,毕竟他的父亲王安石便是大宋最好的地方官之一,他也曾为之骄傲过,不过当他看到楚州这番景象后便觉得自己父亲的治理水平要比王静辉差的太多了,这高下之别仅用事实便可以立判,王雳虽然以自己的父亲自豪,但心中此时也是明白这个差别的。

      虽说不知道那个驸马爷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到底会不会助自己父亲一臂之力,但人才难得的道理王雳还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有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相助,父亲之事何愁不成?!可惜他是个驸马,终究在朝中不能起太大作用,但久闻驸马足智多谋,虽然涉足官场时间不长,但人脉关系确实广泛的很,有这样的人在父亲身旁出谋划策也是好的!”此时的王雳才下定决心帮助父亲笼络住王静辉这个人才,单看这楚州今日之景象便可以知道驸马不是个简单的人。

      几个月前王静辉和王安石曾经在汴都开封见过一面,算起来王安石还是非常失礼的,虽然面对这个年轻的“寒暑派”首领有些政见不同,但王安石似乎并没有感到王静辉对他强烈排斥,这使得王安石父子心中如王静辉当初的想法一般都存了一丝想包容对方的侥幸心理。不过王静辉清醒的要比他们早多了,只有王安石向他看齐,他早知历史地结局是怎么一回事,加上王安石那有名地倔脾气。王静辉心中此时已经绝了这个天真的念头。

      王雳在楚州城逛了段日子,大致了解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对王静辉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便写下一张拜贴乘车去知州府求见王静辉。对去求见王静辉,王雳心中还是非常有芥蒂的,他知道自己和王静辉是同样大的岁数,况且他自命不凡。让他上门去拜访王静辉,心中多少感到丢了面子,不过他身上虽然有功名,同时又是翰林学士地儿子,但也比不上王静辉的名头大——人家可是大宋立朝以来最年轻的学士,还是驸马都尉,这样的身份虽不放在王雳的眼中,但礼制上却是尊贵无比,不要说是王雳,就是王安石到了楚州也是求见的份,不由得他不低头,更何况自己来楚州的两项任务都算是有求于王静辉。

      “大宋最年轻的学士?!哼!我一定会比他更强!”王雳在马车上暗暗的想到,不知不觉当中,他已经把王静辉立做是他要超过的目标了。不要说是王雳,就是近日王静辉的声望和作为已经成为大宋年轻学子向往的目标,这有点像当年苏轼兄弟得到欧阳修的赏识一样,不过声威更盛了许多,现在整个大宋的年轻学子有多少和王雳一样把王静辉立做是自己奋斗要超过的目标。这也是数都数不清的了。

      令王雳心中好过许多的是知州府的门房接到王雳的请贴后,没过一会儿便急匆匆的赶回来将他带入知州府,看着大门内花厅中等待王静辉接见的其他众人,自己心中也不仅得意洋洋——王静辉也是听说过自己的名头的,自然不敢怠慢!

      王静辉自然是知道王雳的名头,不过是在他以前生活过时空的历史书中得知的。王雳这个小子的“丰功伟业”和“辉煌战绩”能够名列他开出的危险人物名单的首席,他自然不敢怠慢了!不过令他奇怪的是王雳不好好在王安石身边呆着,怎么大老远没事跑到楚州来找他干什么?

      按照王静辉所知道的历史,王雳可是王安石身边类似机要秘书的角色,在熙宁变法当中就是守在王安石身边出谋划策,就是在王安石因为大旱灾下野回到金陵的时候,他也是守在汴都开封暗地里做些小动作,和吕妌卿、章淳、曾布分裂新党功不可没。就这么一个在熙宁变法起到特殊作用的重要人物,而且还是擅长阴谋诡计而著称的王雳,王静辉接到他的拜贴后立刻反思自己在楚州有什么违法乱纪和侵犯宗室戒条的事情,不过他还是立刻先让门房把王雳带到后花厅接见,要是让这么一个心高气傲、小心眼儿的人久等了,还不知道怎么恨自己呢!

      旁边的赵公公看到王静辉的脸色接到拜贴后有些难看的紧,还正在奇怪驸马平时无论见什么人都稳重的很,好象是胜券在握的样子,怎么一个没有官职的人来拜访就让他有些失态了呢?借着帮王静辉在镜子面前整理衣冠的时候,赵公公向书案上拜贴瞥了一眼看到王雳,便知道这是来客的身份了,虽然不知道为何王静辉这般紧张,但心中却已经把一些让王静辉心寒的东西剔除掉了。

      王静辉所使用的玻璃镜子是老丈人嘱咐制镜作坊特制的,有四尺高、两尺宽,当初一共试制了三十块这样的镜子,但成功仅仅才十三块,为了表示恩宠,老丈人特别拿出一块送给王静辉夫妇,后宫分得七块,满朝大臣分了五块,这等恩宠可是让郭逵都有些嫉妒了,来信曾经打趣过王静辉,御史也曾上书英宗赵曙说此等恩宠过当,但老丈人推了一手太极——送给蜀国公主的……

      王静辉从镜子的反射当中看到赵公公的头朝书案上一扭又立刻恢复到正常,他知道老丈人把他外放不是没有后手的,至少这个赵公公不仅是来保护书房文件的,恐怕更是监视自己的重要人物,连林护卫见了赵公公后,脸色都变得有些古怪,从来不踏足书房这个院子,可见这个赵公公身份和使命可是非同一般。这才想到自己刚才被王雳的请贴有些吓蒙了,表现得让赵公公动了疑心,王静辉漫不经心的说道:“赵公公。帮我好好看看这衣冠可是周正?今天来地客人可不一般,是名满天下翰林学士王安石地儿子王雳,他也是个大有才名的读书人,年纪和我一样大,才思敏捷过人,万万不可让我在他面前堕了面子!”

      赵公公和王静辉夫妇相处近一年。和他们两口子说话地次数多了,也不像刚来的时候一番低头谦恭不肯说话了,尤其是蜀国公主走之前曾经私下里和王静辉郑重嘱咐过,一定要善待赵公公,有空和他多说说话,赵公公当年服侍仁宗皇帝,见多识广要多听他的,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王静辉知道自己地老婆聪慧过人,从小在宫中长大,要论起搞好人际关系。就是十个他绑在一起也不够看。“老婆的嘱咐要记牢!”王静辉后世,自然把这条不二玉律牢记心中,不会吃亏的。

      赵公公笑着说道:“老奴当年是听说过王安石的名头的,在金鱼宴上还见过他,当时他可是真把那盘金球鱼饵给吃了个干干净净,想来这几年他的名声更盛了吧?!”赵公公有些不屑的说道,“他的儿子老奴也听说过,说是堪比苏家兄弟的大才子。不过整天披头散发的行走于秦楼楚馆,倒是惹得那些莺莺燕燕地欢心!”

      王静辉听赵公公的口气,好似对王安石父子的评价实在是糟糕至极,估计也是当时王安石太不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了,惹恼了仁宗皇帝,他也不好说什么。淡淡的说道:“想来也许特立之人必有与众不同之事吧!”

      赵公公说道:“驸马这身衣冠乃是俊杰之首,自然不用担心弱了那王雳!”

      王静辉笑道:“借公公吉言,至少不要在王雳面前丢了宗室的面子才好!公公可愿意和我去见见那王雳,王大才子?”

      赵公公嘴边一翘,略带讽刺的说道:“老奴不便外出,还是守在这书房吧,要是有负对圣上所托,老奴可是担待不起、百死莫赎的!”

      王静辉感到赵公公似乎很是看不起王雳,心中也不在意,自己对王雳虽然有所顾忌,但想到今时今日自己的身份实在没有必要把他看在眼里,不过对这个“小阴谋家”还是要重视的,心中也不禁笑道自己真是胆子越来越小了,想自己还没有任何权势的时候,便开始从幕后调动力量抗住了汴都开封那次大灾,不要说小小一个王雳,就是王安石站在他面前也没有什么好怕的。

      王静辉在赵公公的帮助下整理好衣冠便走出书房前往后花厅。王雳身上虽然有功名,老爹也是朝廷重臣,但他可不是朝廷官员,按照宋朝礼制自己在后花厅来接待他也是合情合理,也显得自己对他的重视,要非要人,完全没有必要请进后花厅,这前后花厅接见客人,相随不过百步之遥,但亲疏重视地关系却是表露无疑。

      王雳坐在后花厅中,觉得王静辉也没有轻看了他,让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旁边有个小厮给他镇上茶水后,便退立在花厅一角等待召唤,王雳则是四处打量这不大的花厅,这里虽然装饰很简单,但他可是眼界极高的人,看出这花厅中处处的不凡:四壁上所悬挂的书画作品无一不是精品,苏轼、蔡襄的书法虽然并不稀奇,但难得的是两人专门为王静辉所写,下面的落款都让王雳心中一动。

      苏轼倒是好说,至交好友都可以轻松的得到苏才子的墨宝,甚至苏轼有个友人喜欢吃牛肉,干脆每隔几日便到苏轼那里求上一幅字画用来换钱买肉吃;但蔡襄已经过世,蔡襄生前虽然诙谐无忌,但治下严明颇有政绩,若是自己没有两把刷子,绝对得不到这个老家伙的青睐,想求墨宝那是万万得不来的,更不要说蔡襄能够为一个人专门写一幅字作为勉励了,若是按照蔡襄的标准,这大宋官员中能够得他墨宝的不过十数人而已。这也让王雳心热得很了,甚至在想:苏轼的字画那能跟蔡襄同挂一室?!他不知道王静辉原来生活的时空中,苏轼的名气可是远远大于蔡襄的,甚至会把苏黄米蔡四家中蔡襄认成臭名昭著的蔡京。

      王静辉走到花厅门口,看到一名身穿宽松白袍,披散头发的年青人背对着自己正在欣赏蔡襄送给他的那副《江城子》,猜到这便是王雳了,便走上两步高声说道:“元泽兄,半年未见,安石先生可好?!”

      ww 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三十五章 互算

      王雳听到声音后便知道王静辉来了,便轻摇折扇转过身看着王静辉,跟随在王静辉身后的李慎看到两个人后,第一个感觉便是两个人正好是相反的:王静辉衣着偏紧身,头发严密的匝起,给人利落谨慎;而王雳是宽袍大袖,满头披发,让人感到狂放不羁,颇为洒脱。

      王雳刚要拱手给王静辉行礼,王静辉便快步走到他的身前笑着说道:“我与元泽年龄相仿,就不用讲究这么多俗套礼节了。早在东阳郡王府我便认出元泽了,但那时俗务缠身不便拜访,以至于拖到现在,多次与元泽失之交臂,这是可叹!”

      王雳乃是心傲之人,给王静辉行礼也是看在这次任务的份上,能不低头自然是最符合他的心意的。王静辉一番话说的是声情并茂,也让他心中多少产生了一些好感,却不知道王静辉对他的本事“佩服”的紧,生怕这一个礼下来便让他心中记仇,那可是大大的不妙,王静辉后世,心中对这些礼节看得非常轻,面对长者行礼他是无话可说,但同龄之间相互行礼,在他眼中便是可有可无了。

      王雳也笑着说道:“改之诗词名满天下,想不到楚州也在你的手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元泽心中着实佩服的紧!”

      王静辉也知道自己当年提出地策论都是危险系数极高地东西,要是拿出来公开发表不仅敌国的有识之士会对此重视,说不定自己地小命也会断送在上面。因此士林当中曾经给他起的“独腿文人”的外号。他也是知道的。今天王雳说他“诗词满天下”显然是对他的一种贬低,而且自己称他为“元泽兄”。这家伙居然也就这么坦然接受,对自己直称“改之”,看来史书中关于王雳的气焰连程颢这样敦厚的长者都看不惯是真实的了,但这些东西在他眼中都不是重要的。心中也不在乎王雳的暗中讽刺。不过这倒使他见识了王雳的高傲自大,也难怪历史上这个家伙的周围除了“衙内钻”依附于他的权势外,便只有敌人了。

      王静辉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地喝了一口茶问道:“听闻元泽兄一直久居汴都,怎么想起来到楚州了?”所谓“无利不起早”,他心中一直在想王雳的来意,多半是集中在王安石的授意,要是以王雳的本性,是绝对不可能主动拜访一个人的。

      王雳也没有过多的矫情,直接从袖中抽出一封信交给王静辉说道:“改之,这是家父写给你的亲笔信。”

      王静辉接过信件。旁边的李慎立刻从花厅地一角取来裁信刀双手递到他的手中,慢慢的裁开信封抽出信件坐在一旁看信。王安石在信中无非是感谢王静辉给他这么多的手稿参阅,从中获益良多,希望今后能够对一些问题深入讨论云云,最后才道出了王雳此次来到楚州的目的:王雳从小身体多病,大相国寺的智缘【创建和谐家园】与王安石交好,曾多次为王雳诊治,断定这是心病。听闻王静辉在医道上素有盛名,对这种病症有独得之秘,所以在智缘【创建和谐家园】的推荐下,王雳来到楚州寻求他的帮助,希望王静辉能够施展妙手来治好王雳的病症,信的最后还附上了智缘【创建和谐家园】对王雳病症的一些看法。

      其实不用看那个什么智缘【创建和谐家园】的诊治说明。王静辉就可以百分百的断定王雳是患有心脏病,这倒是和三国里面的那个周渝相似,难怪在历史上王雳会在正当壮年的时候早逝,这也是他心胸狭隘所致。

      想归想,但王雳的身体状况他还是要摸清楚的,这个人对王安石影响如此之大,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清楚的:王安石的两条腿——一个是改革内容的策划,一个便是强力压制反对派,这两条腿都离不开王衙内,尤其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压制反对派,甚至是新党内部的矛盾,王雳的“权术”功不可没。

      王静辉看过信后把信件折好,交给旁边的李慎说道:“慎儿,把这封信交给赵公公,他知道该怎么处理!”只要是和他有关系的所有文字材料,都是赵公公来负责整理归档的,王静辉只是在开始的时候给他一些建议来更好的分门别类保存,这些文件的安全也自然由赵公公来负责。王静辉心中知道这个驸马掌实权是如此的艰难,最好的办法便是全部敝开自己的秘密,让老丈人和汴都那里的一通善于“捕风捉影”的谏官明确的知道自己都在干些什么,这样才是真正的保命之道。

      这话听在王雳的耳朵里面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王静辉居然能够得到圣上的旨意来驱使阉人!这让他极为震惊,这需要圣上多大的“宠爱”?!怪不得驸马能够在楚州这里闹的风声水起,而汴都朝堂之上那些刮燥的声音却如此之少……

      王静辉并不知道王雳的脑袋里在想些什么,淡淡的说道:“元泽兄,介甫先生已经在信中说的很明白了,既然先生这么看得起在下的医术,说不得我也要献丑了,请元泽兄把手伸出来,在下给你把把脉!”

      王静辉将手指搭载王雳的手腕上诊脉,很明显的心脏病脉相让他在短时间内便可以确认了,不过王雳的病症可比苏轼他老婆王弗轻多了,这也可能是他家境不错,从小便看医生多方调理的结果,王弗的身体看上去很正常,但突然发作搞不好就要了她的命,其危险系数要远比王雳高的多。王弗和王雳的病症表现虽然不同,但在王静辉的眼中起治疗手段也差不了多少,智缘【创建和谐家园】给王雳开出的方子就已经很对路,没有必要再做修改。自己能够拿出来地便只有一再改进的速效救心丸了。

      “元泽兄,你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碍。智缘【创建和谐家园】所开的药方已经是非常好了,你所做的便是安心静养,不能动气,情绪上要稳定。不可操劳过度即可!我这里有一种自己调配的药丸,已经在很多人身上都试用过,对你地病症非常对症,估计配以【创建和谐家园】的药方长期服用,效果会更好!”王静辉给王雳诊断后说道。

      王雳对自己虚弱的身体也是极为重视。希望早日能够摆脱这种受折磨的日子:如果有个好身体,那加上自己的才华,就不难在这个时代中干出一番大事业!他问道:“改之,我这病有办法除根吗?”

      王静辉说道:“元泽兄,就在下医术经验来看。你身体所患的病症全部都因为你的心脏不是很好,这种病症单凭药石之功只能够做到控制病情调理身体之用,若是想要彻底消除病灶,在现在看来那是不可能的,相信智缘【创建和谐家园】也会这么看!”

      王雳听后心中虽然也曾对王静辉的医术抱有一丝希望也被他给打破了,王静辉和智缘【创建和谐家园】说的简直是一模一样。智缘【创建和谐家园】和王安石地交情非比寻常,对自己病症的评价绝对不可能有所欺瞒。这结论和驸马说的相同,所以驸马在这件事上也是尽力了。

      王雳勉力说道:“正如改之所说,智缘【创建和谐家园】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元泽还是非常谢谢改之施手诊治!”

      王静辉对旁边的李慎说道:“慎儿,去药房把给苏夫人的药丸拿来一份!”李慎听后立刻走出花厅到后院药房去取药了。

      不一会儿,给王弗专门配制的速效救心丸便到了王静辉的手上。他对王雳说道:“在下如果说在医道上还有些独得之秘的话,便是在制药上面了。这种药丸名曰:‘速效救心丸’,功效快,服用方便,元泽你可以随时携带在身上,这药丸的味道也胜过汤药,不会有苦味的!”

      王静辉的济民制药作坊是大宋最大的中成药出产的作坊,在杏林中地名气很大,几乎所有的药房都有济民制药所出产的中成药,现在郎中开方子的时候也会直接开出相对应的中成药。这些王雳自然是知道的,他接过盛药丸的瓷瓶说道:“这次真是麻烦改之了!”

      王静辉笑着摆摆手说道:“医者父母心,这本是我辈医者应该做的,元泽不必放在心上!如果元泽最近没有什么事情的话,在下希望元泽能够留在楚州一段时日,一来让在下略尽地主之谊;二来也好向元泽多多请教,介甫先生乃当世奇人,元泽家学渊源必能使我获益良多;三来我也好给元泽更好的诊断,以便开出几道对症的方子来治疗,也好使元泽你的身体更加健康!”

      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之后,会汴都开封的机会便大大减少,苏轼老婆的病完全在靠自己专门特制的速效救心丸和留守在平民医馆的【创建和谐家园】在支持。这速效救心丸乃是后世达仁堂的镇店之宝,哪是这么容易被仿造的?!自己也不断的根据这个时代所保存的各种珍贵的医学典籍不断改进药方,有王雳这个个现成的实验对象,哪里肯放过?!

      “王雳对王安石极为重要,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总比放他回到王安石那里更安全,这小子的政治嗅觉和手腕极为厉害,有他在王安石的身边当参谋,那对于王安石的崛起是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样也算是压制一下王安石吧!王雳这种人虽然有着不凡的才华,但天性凉薄,也不指望他能够对自己感恩戴德,至少也可以打好一定的关系,日后他决定对自己的时候能够念在今日的香火情,别下手太狠!”王静辉心中想到。

      王静辉还以为王雳大老远跑到楚州来是专门为了治病,没有想到自己留下王雳正和他的心意——人家还想收他做小弟呢!王雳也不知道王静辉留下他一方面是为了给他治病,充当他的试药先锋;另外就是不让他回到自己老爹的身边,断了他给王安石出谋划策的机会。两个人一个是真正地披着羊皮地狼,另外一个则是刚刚头脑开窍的小狐狸。不过王静辉和王雳相比,自然是那头狐狸,而且无论是在哪个方面。他和王雳相比都显得太嫩了,他也唯有靠比王雳多出来的那千年的见识来和王雳斗上一斗。

      王雳笑道:“改之为我的事情真是太费心了,真让元泽心中有愧。在下也看过很多改之写的策论,自然也有很多流传在大宋士人中间那些诗词。心中对改之地才华也是倾慕的很,既然能够有机会和改之一起畅谈,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虽然两人同龄,但王静辉在王雳眼中不过是个孩子罢了,如果自己要是有王静辉这两下子,那打死他也不会去当驸马,这不是自掘坟墓吗?!不过任王雳狡猾似鬼,还是喝了王静辉的洗脚水,他可不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驸马虽然计谋权术的水平和他相比像个婴儿,但也并非没有算计他的心思。对于自己的一切,王静辉虽说不能了如指掌,但对他的危险性,王静辉的心中可是自东阳郡王府见过他一面后便一直保持最高警戒。

      双方都像将对方置于自己地手下当这个大宋棋盘上的棋子成为自己的大助力,但相对于王静辉的顺势而为,王雳和王安石显然在棋局开始的时候便太不现实,所以落了下风,置于最终的结局却是谁也不能预料的。王静辉需要王安石对大宋旧有不合理制度的破坏力。但并非是要想完全控制住王安石按照自己地设想去做,他不需要这样没有自己思想的棋子,而且依照王安石的倔脾气和王雳的脑袋这显然太不现实,王安石和王雳则是要求更高——他们需要一个完全听话的驸马,按照王静辉的外圆内方地性格,这显然更加不现实,况且王静辉早知道王安石这么闹下去。历史的最终结局是什么,自然不愿意跟着王安石一起走向覆灭——除了王安石以外,其他人可都是被历代的史学家给打进了“佞臣卷”啊,这个危险连王静辉自然不想去承担了!

      王静辉不想把自己定位和王安石一样成为大宋的救世主,在这个时代一个在政治上声望极高的驸马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就算老丈人和赵顼对自己的信任再高,那些御史谏官也会自发的把自己搞臭,就算是一个持强硬立场的皇帝面对宋朝百年来固有的政治制度,也不可能肆意妄为,若是用来全力推进改革,历史上神宗的教训就已经够深刻的了,更何况自己只是一个让人瞩目的外戚驸马身份?三人成虎的教训,王静辉还是知道的。

      减少摩擦的办法便是互相了解,后世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便走了弯路,通过日本来缓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力,透过日本来让世界了解中国,但后来才发现这么做简直是做无用功,最后干脆自己走出国门主动去寻求理解,甚至在外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其效果才是最好的,这样的做法可是又省钱又省力的良法,这样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

      为此王静辉邀请王雳住在紧邻知州府的“育才院”中,他从楚州带来的孤儿便是在这里接受他的全方位训练和教导。他想让王雳知道自己是怎样培养这些孤儿的,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样的内容,虽然不指望王雳能够助他一臂之力,但王静辉想这是取得王雳理解的最好方式,对于王雳这种心志坚定的人,任你说破天也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反而是柔风细雨的做法更有效,双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互的谅解,这便是王静辉心中最大的目标了。

      王雳对王静辉的安排没有什么异议,他从客栈中搬到王静辉安排的宅子中,这片宅院面积极大,他所居住的房屋也是宅子当中最好的院落。王雳搬进宅子后才发现这里和他同住在宅子中的还有几十个十五六岁的孩子,这才知道王静辉是他们的老师。不过经过一段时日的了解后,让他迷惑的是王静辉只对其中一部分人讲解考科举的知识,其他诸如医学、术数、物理等学科,他是不懂的。

      王雳知道王静辉是在培养自己的人才,王静辉是王安石和他非常关注的人物,对于王静辉曾经在汴都所做的种种事迹都很了解,实施上大宋立朝百年来从来没有那个驸马能够像王静辉这样受到如此之多的关注。对于驸马培养自己的人才,王雳是非常了解的,因为自己的父亲王安石在金陵借着丁忧的机会便广收门徒培养属于自己的变法人才以备后用。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三十六章 科举

      最让王雳感到奇怪的便是王静辉就是在给那部分考科举的孩子讲课的时候,也没有涉及到很多他最擅长的诗词知识还有现行最通用的经义。待王雳把心中的疑问问出:“改之为何不教这些孩子经帖墨义呢?这可是考科举的主课啊!”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些孩子原本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我看他们可怜所以才收留下来的。你说这天下读书人能在考场扬名者有几人?除了考科举之外读书可曾能够养活一个人?”

      王雳本是心思通透的人,王静辉一反问便知道了原因,笑着说道:“天下读书人不知繁几,但每三年一次大考能够鱼跃龙门者甚少!”

      王静辉说道:“在下收养他们、教这些孤儿读书,如果其中真有天资绝佳者自然会让他们深入学习,但天资绝佳者甚少,为了他们以后生活安定,能够自食其力,所以便教他们一些杂学,好能够让他们早日独立生活!”

      王雳手中的折扇一收在手掌中轻拍一下说道:“改之此乃真善举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过奖了!其实就是这些继续深入学习的资质上佳的孤儿,在下也是有考虑的,之所以不授以经帖墨义这些常规考试项目,还是因为这些东西害我辈读书人甚深!”

      王静辉知道历史上王安石对宋朝的科举制度考经帖墨义的意见极大,以至于在变法之初便开始着手强力改革。他是后世之人,对这科举制度自然是深恶痛绝。但凡事都有个过程。科举制度就是再差劲,以他现在的能量来推翻它是一件不可能完成地任务。现在还不是淘汰科举制度地时候。与其费力不讨好的去做无用功,还不如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更加现实些。现在地科举考试考的便是经帖墨义,都是看谁能背谁就有把握考场夺魁,远不如宋朝立朝的时候。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想来以王安石地见识绝对看到了这一点的弊处,历史上他便是改经帖墨义为策论,虽说也是为变法摇旗呐喊从中选拔他所中意的人才,但总比选上来一堆书呆子要好的多,所以王静辉想借这个由头来博取王氏父子的初步好感。

      王雳听和惊讶的问道:“本朝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怎么经帖墨义会害读书人呢?!”

      王静辉知道王雳是故做姿态来试探自己,所以笑着说道:“诗赋经帖墨义之学,于国于家并无半点用处,无非是陶冶情操,不学也罢!想太祖太宗时便是以策论取士。这些人才即便诗赋没有什么传世之作,但却奠定了大宋今天繁荣的基础。”

      王雳笑道:“改之可真是有识之士,不过本朝庆历年间也曾【创建和谐家园】过诗赋经帖,久而久之这习惯可是不好改啊!”

      王静辉说道:“事在人为嘛!不过当今学子为了鱼跃龙门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这几项上,要是骤然改变恐怕会遭来士林的反对,还是缓图之。”

      王雳说道:“计将安出?”

      “诗赋经帖等考试项目已经都用了几十年了,绝对不能骤然变革,先将策论取士加入科举考试中。每三年一次大考,所以只需要两次考试便可以用策论来逐步替换掉诗赋经帖,这样反弹会小的多。在下想大宋终归是有识之士比较多,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科举考试项目的不合理,但骤然【创建和谐家园】已经考了几十年地项目,想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所以用这种渐进的方式会争取这部分人的理解,到时候阻力会小的许多!”王静辉不疾不徐的说道。

      王雳听后邹着眉头说道:“时间太长了,中间发生什么变故也不好控制!”

      王静辉心里想到:“就是因为你们父子两个人急于求成才会把好事办砸!”心里想归想,他还是温言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试想天下读书人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虽然到不至于连策论都写不出来,但终归不是他们所长,还是需要给他们一定地时间来准备。若是急于求成骤然改考,那定会被天下读书人所嫉恨,到时候才是容易从中多生变故呢!”

      王雳似乎天生就是个玩扇子的高手,一把折扇在他的手中玩得上下翻飞,似乎正如他的思维一样敏捷利落。“啪”的一声,王静辉通过几天与王雳的相处知道这是他心中有些想法表现的先兆。

      王雳说道:“看来改之对大宋科举考试制度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喽?”

      王静辉笑着说道:“元泽兄,说来惭愧,在下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刚才不过是你问起后咱们两人聊到这里所发的一点儿牢骚而已,不过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应该变上一变,观近几十年大宋官员不乏类似晏殊这样大词人,但能够堪称能吏的便是百里无一了!为了大宋以后的发展培养有能力的官员,在下倒是想向圣上进言慢慢的开始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了,不知道元泽兄对此有什么忠告?”

      王雳说道:“前段时间我还在汴都的时候,便和家父谈及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其中倒是和改之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诗赋经帖墨义对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用处,无非便是多几个无病【创建和谐家园】的词人罢了!不过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这速度可不能太慢,而且罢诗赋经帖墨义后,该以哪几本书做为考试的基准,这中间又是一个问题!”

      “相对于冒着得罪整个士林的危险来强行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必然会遭到空前的反对,这也许会重蹈庆历年间地覆辙。所以缓缓图之相对起来更有效果。也更容易得到士林和朝堂上有识之士地支持!至于选哪几本书作为取士之法,这倒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论语》必须居于首位——本朝赵普相公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孟子》、《易》、《诗》等经也可入列。”

      王静辉所列地这几本书中《孟子》是专门说给王雳听的,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王安石治《孟子》,估计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在《孟子》上面比王安石更有资格发言了。而至于科举制度改革到底是激进还是缓进的问题上,相信自己把态度表明。就是他老子也不会有什么办法——此时地王安石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不如自己,他现在不过是个翰林学士,还不是历史上神宗赵顼手下的参知政事!

      王雳听后虽然知道王静辉所列的《孟子》似乎是在向他们父子示好,但也感到了王静辉在这件事上态度坚决,基本体现了他“寒暑派”的行事风格——稳妥。王雳也对这种想法是非常赞同的,毕竟能够减少风险便减少风险,但科举大考每三年才一次,就算真的如王静辉所说的那样顺利,那要见到成效也需要六年甚至是九年以后了,这个时间跨度太长了。王氏父子希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培养一批今后能够用得到的人才,王安石虽然借着丁忧地机会在金陵收了几个有着同样志向的年轻人做学生,但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便有些心急了。

      王静辉看到王雳邹起的眉头,知道他对自己这种渐进式的做法不满意,说道:“元泽兄,所谓欲速则不达,我辈年龄远比富韩之流要年轻的多。若不能够及时掌控自己,说不得不仅事情会前功尽弃,而且也会使自己声名受损!更何况你我年龄尚轻,只要我们能够推动车轮向前行走,终究会平稳到达终点!”

      王雳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虽然他听不进去王静辉的“渐进”之策,但也明白在这个问题上只能是王静辉来做主导,自己的父亲虽然也能上书言事,但满朝上下谁都知道这个驸马一出手几乎很少有被驳回的可能,不能不承认由驸马去办这件事成功地可能性要远比自己父亲去办高的多。

      “有总比没有的强!等阿父一朝掌权便不会有这么麻烦的事情了,现在还是需要这个‘寒暑派’的驸马来做事!”王雳心中有些无奈的想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驸马地重要性,感到过去几天和王静辉相处的时候自己对驸马的态度实在是不够恭敬。想到临来楚州的时候,王安石曾经嘱咐过他要对王静辉态度谦恭,虽然年龄和自己差不多,但无论是在官职还是地位上都是和王安石差不多的,所以王雳现在才为自己这些天的言行举止有些后悔,不过好在这个驸马随和的很,从来不摆什么架子,对自己也是十分尊重,这让王雳心中感到安心了许多。

      王雳对王静辉拱手说道:“改之兄此策甚善,国家之福也!”

      这几天和王雳相处的时候也让王静之有些恼火,毕竟这小子是历史上是有名的目中无人,没有想到居然这么无礼,自己和王安石都可以平起平坐,王雳按礼自称“学生”也不为过的,不过刚才王雳向他示好的举止倒是把他给吓了一跳,还以为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08: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