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戒念》-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静辉知道王安石即将启用的消息。半天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历史虽然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但王安石步入北宋统治高层地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他负天下三十年的大名果然是无可匹敌,在强调文治的大宋,还能有谁和王安石的名望相提并论?!出任北宋统治高层也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如果范仲淹还活着,也许情况会好的很多,现在老一代的名公巨卿还活着的不过文彦博、富弼、欧阳修、曾公亮、司马光之辈,对王安石均是好评如潮,司马光那句话简直是大大【创建和谐家园】了想要一心中兴大宋的英宗赵曙父子的雄心!”

      蜀国公主看见丈夫拿着哥哥的来信,脸上地神色变换不定。还以为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走到他身旁给他披上了一件薄衣,看过书信后说道:“夫君,王安石先生可是仁宗皇帝累召不起的大人物,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难道夫君是担心这次安石先生还会推辞吗?”

      王静辉抱过蜀国公主默默的说道:“安石先生大名在我辈读书人心中是如雷贯耳,天下有谁不识此君?你放心好了,圣上这次下诏启用王安石。他肯定会答应的!”

      蜀国公主在王静辉的怀中好奇的问道:“怎么夫君还能算到安石先生在想什么吗?”

      王静辉心中也是非常复杂,对于王安石他是十分尊敬的,但那也只是在文学上,他很难想象在一千年后如果让鲁迅来当总统治理国家会是什么样子。他佩服王安石变法图强不惜得罪权贵地勇气,但有些事情不是单单靠勇气和热忱就能够解决的,尤其是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后。深深的感到目前大宋所处的局面要是再经过历史上熙宁变法那样的折腾,恐怕神仙来了也难救。

      对于颍王赵顼信中所提及富弼、曾公亮、欧阳修、司马光等重臣对王安石地评价,王静辉心中更是有些哭笑不得:历史上正是因为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富弼、韩琦首先便远遁他方了,而司马光正是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死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结束后,原本取得的那可怜的成绩,全部都被司马光给否决了,整个变法条例全部被废除。想到这里,王静辉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现在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关系。

      抬头望望天上那轮明月,王静辉叹了口气说道:“安石先生固然有大才,但还需圣上好好把握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愿天下的百姓真的能够为此受得益处!”

      蜀国公主虽然不知道王静辉心中为什么隐约有些排斥王安石,但她是王静辉的妻子,王安石固然是名满天下,名动四方,但离她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自从自己被丈夫的那首“上邪”所打动后,在她的心中就坚定了没有什么能够难道王静辉的信念。虽然丈夫的才学并不被外界士子所知,但她心中非常清楚,即便是那个闻名遐迩的安石先生,也不会比丈夫强到那里去,现在只是看看楚州就知道了,大宋又有那个官员能够在半年之内治理,将一州之地变得如此繁华?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王静辉的脸上显得迷雾重重,但那双眼睛却格外的坚定和明亮,蜀国公主有些痴痴的望着丈夫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不由得将身体向他的怀里凑了凑,感受那坚定有力的心跳……

      同样的明月也照耀着王安石,这个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年的著名文豪此时手中正握着英宗赵曙给他的手诏,上面对他才学满是赞誉之言,这个王安石早就不稀罕了,早在仁宗时代,王安石便已经有这样的待遇了,他现在心中更关注的便是现在的英宗皇帝赵曙与他地养父仁宗皇帝到底有多大地区别,振兴国家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这些对于王安石来说十分重要,他想到了二十五年前仁宗时代地庆历新政。那场由范仲淹和韩琦等人发起的改革。那年他才二十二岁,就是在那年。他高中进士榜的第四名,也曾经被帝国的现状而忧心过,面对庆历新政,他也曾激动过。但这场庆历新政就是由于仁宗地耳根子软,外加当年范仲淹等主持政局的人手软,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亡了,现在留下来的老人也不过是韩琦、富弼而已,但观他们两人这几年的作为,实在是乏善可陈,让他失望的很。

      庆历新政过后,王安石平静的在官场中度过,冷眼旁观帝国的日益衰落,仁宗皇帝也曾对他十分欣赏。但就是因为自己在仁宗皇家宫苑宴请臣子的时候,他的心思在思考别地问题,以至于把旁边用来钓鱼的一盘鱼饵全部吃光,而遭到了仁宗皇帝的猜忌,至此以后没有受到过重用,而他对皇帝的失望,从而一次又一次的谢绝朝廷的征召。

      从韩绛、韩维兄弟的来信中,他得知当今的英宗赵曙和未来帝国地继承人颍王赵顼都可以算得上是锐意进取的皇帝。而且他看到自英宗赵曙继位后,虽然很糊涂的追封自己的生父濮安懿王的名分,中间遭到几乎满朝上下的反对,但却出人意料地解决了此事。这让王安石心中也是很惊讶,因为他从中看到了权谋的身影,没有精确的计算。英宗赵曙想在如此劣势下还能够赢得濮议角斗的最后胜利,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以看得出英宗赵曙决非一个简单的皇帝,在这点儿上是仁宗皇帝拍马也赶不上的。

      至少在现在看来,在王安石的眼中,虽然英宗赵曙旁边这些韩琦、富弼之类的辅政大臣没有什么作为,而赵曙本人却颇有中兴大宋的强烈愿望,在京畿路和楚州试行免役法,这是对大宋原有的一些弊政进行革新,这对于他来说就足够了,他相信以自己才干能够把大宋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让契丹和党项俯首称臣。

      王安石独自在书房中心潮澎湃,在书案上的稿纸上写下了《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决定开始出山实现自己中兴大宋的理想。

      王静辉在得到王安石可能会重新受到重用而出山的消息后,他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的部署了。对王安石历史非常了解的王静辉,知道现在他的老丈人英宗赵曙当政,其政治手腕要远比历史上那个急躁的神宗赵顼要稳重的多,王安石就算出山也不能再现他那个时空中短时间就升任为帝国执政的位置,而韩琦、富弼也在汴都开封,虽然两个人似乎还是有些别扭,但他想在王安石这个问题上,有这两个深受赵曙信任的大佬在,王安石也不能崛起的很快。王静辉现在的任务便是为大宋争取时间,缓和现在目前还非常紧张的帝国财政状况。

      只要大宋的财政没有这么紧张,到时候就算英宗赵曙像历史上神宗那样器重王安石,来个“治平版”的熙宁变法,也不会采取刮地皮的方式来折磨老百姓,会将这场变革给大宋带来的动荡降低到一个他可以忍受的范围内。

      历史上的神宗赵顼在继位后,面对父亲留下的这堆烂摊子,简直是一筹莫展,就连春季祭天大典后赏赐给文武百官的银两绸缎都拿不出来,这笔钱放在后世那可是相当于年终奖性质的奖励,不到实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是不会不发的,但在王安石强力干预下,这笔年终奖还是没有发下来。可见当时谁如果能够给大宋弄到资金来缓解糟糕的财政状况,那皇帝肯定会对谁言听计从,王安石出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止王安石过早的推出他的那一套“新法”条例,除了靠朝中那些保守派大员和英宗赵曙理智的压制外,最重要的还是给大宋财政解决其根本问题,那些人固然能够压制王安石一时,但到最后英宗赵曙还是免不了受到财政威胁而启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那套新法和历史上汉武帝启用桑弘羊之辈所提出的“富国”政策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连条例的名称都没有改就搬上来,都是属于“刮地皮”这类的玩艺。

      “打着中兴大宋的旗号,借助国家力量来谋取百姓的财产,那老百姓面对这样的局面简直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有任其宰割。这样的‘国富’不要也罢!”王静辉心里暗暗想到。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零三章 准备

      对于王安石的出现,王静辉的心中还是有所准备的,因为王安石当时在士人当中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声望,在加上历史上王安石心中强烈的效法商鞅的做为,注定王安石肯定不会终老于田园。在王静辉所知道关于王安石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这个老家伙从来就没有自甘寂寞过,不然也不会在金陵为母丁忧期间,不仅和吕家、韩家关系密切,还广召门徒讲学,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变法的骨干都是在这几年丁忧期间他所重点培养的学生。

      如果王安石是蔡京之流,王静辉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暗地里干掉他,毕竟他还有【创建和谐家园】,无声无息的干掉一个正处于丁忧期间缺乏保护的读书人,这个难度并不高。不过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其历史上的作为也确实是一心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奋斗,只是不适合当个政治家而已,要是为此干掉王安石,王静辉还真下不了这个黑手。不过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变了许多,由于王静辉的存在,这只小蝴蝶借用八方风力已经将历史改的面目全非,尤其是本应该去世的英宗赵曙,现在还在紫宸殿上和百官商议国家大计。

      面对远比神宗赵顼成熟稳重多的赵曙,王安石那套为国理财的理论应该暂时找不到什么市场,这就为王静辉从容布局赢得了时间,尽管不会很长,但也足够让他在底下做些小动作了。

      在王静辉的历史的时空中,王安石上任后开始发动熙宁变法的开端。便是他在出任江宁府地时候颁布地青苗法。这项条例是经过他实际检验过的,但王静辉知道正是这个青苗法点燃了新旧两派势不两立地导火索。而王安石的青苗法从实际实施的效果上看,也十分差强人意,当中一部分原因固然是想靠新法推行,趁机进行政治投机的官员讨好上司而歪曲执行青苗法条例。导致民怨沸腾;另外一个原因便是青苗法本身还不完善,并且其适应能力差。当然也是因为青苗法地利息比当时的【创建和谐家园】平均利率要低得多,强了别人的饭碗,得罪了权贵所以才导致受到一些人的坚决压制,这也是上不来台面的一个理由。

      现在王静辉所要做的,一方面努力为大宋财政开拓新的财源,当然前提是不采用刮地皮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如果能像白酒攻略一样顺便打击契丹和党项,那是最好不过的了;第二方面便是他潜心研究很长时间地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条例,挑选切实可行的。抢在王安石掌控大局之前,抢先向他的老丈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实施,这总比王安石在那里启用那些政治投机分子来实行新法要强得多,毕竟有宰辅韩琦等朝廷大佬为代表的稳重派来实施,就算出了什么毛病,也不会形成多大的气侯。

      改良历史上王安石曾使用过的新法条例,王静辉早就在这方面开始做准备了,并且成功地推出了免役法。虽然京畿路试行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麻烦,但在楚州这里却是非常正常,并且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了,相信老丈人赵曙和韩琦等人尝到甜头,只会进一步在此之上进行改良,一边更适合当地情况。而不会贸然废除的,这也在赵顼给他的来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王静辉对比并不担心,只要随时提出修修补补的意见,保证其良性发展即可。

      但免役法还不能够满足王静辉地胃口,尤其是当他得知王安石即将被启用的消息后,他开始准备推出青苗法了。青苗法的杀伤力更大,但无论是对王静辉还是那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王安石来说,其意义重大,如果他能够把青苗法改良成功,那王安石起步的时候会更加困难,这就是在给他自己争取时间。

      治平四年六月,英宗赵曙和朝廷中枢官员的各位大佬们认为西夏边境可以太平几年了,因为西夏终于如王静辉当初策论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内部权力斗争,后系和帝系争的是不亦乐乎,并且有情报反回来说:李元昊的弟弟,现在西夏帝系党项贵族的精神首领嵬名浪遇终于还是被梁太后和国相梁乙埋给发配到边远的地区任职了。梁太后姐弟的那点儿花样在宰辅韩琦的眼中不值一提,在私下里,韩琦对英宗赵曙说道:“嵬名浪遇必然会在一两年之内死在任上,因为梁太后姐弟要想自己的政权稳固,就必须杀掉嵬名浪遇!”

      有鉴于宋夏边境军事对抗在今后几年当中都会趋于平缓,英宗赵曙还是把陕西宣抚使、判渭州的郭逵召回汴都开封,在宰辅韩琦的推荐下,准备再次授予郭逵同签枢密院事的职位。不过御史中丞王陶上书:韩琦引逵二府,至用太祖出师故事劫制人主,韩琦必有奸言惑乱圣聪,愿罢郭逵为渭州!

      当看到颍王赵顼的来信后,王静辉对郭逵的命运真是感慨万千:宋朝武将活得可能是历朝历代以来最为窝囊的了,虽然自己在原来那个时空中是个军人,但来到宋朝后幸好没有选择武将出身,否则非要郁闷而死。

      不过王静辉在感慨完宋朝武将的命运后,还是决定拉郭逵一把,毕竟他不愿意看到第二个狄武襄出现。实际上王静辉心中还是非常赞同将郭逵留在西北的,虽然西夏对大宋在这两三年内没有什么威胁了,但有这么一个熟知军务的大将镇守西北,那当然是最好的。不过这个御史台的老大王陶显然手太黑了点,郭逵从枢密副使的位置上被削到西北当陕西四路宣抚使判渭州,等完事后干脆就把郭逵的官职再削掉一层,当个一州的判官,级别比自己这个楚州军州事还低。打了胜仗还要被削掉一级官职。彻底变成一个文官,这样做岂不是伤了所有武将的报国之心吗?以后谁还敢打胜仗?!

      王静辉不明白这个昔日颍王赵顼地老师。御史中丞王陶到底想干什么,打击郭逵还可以说成是压制武将,这是大宋文官地传统活动,倒是可以理解。但顺便来弹劾宰辅韩琦,这中间可就说不过去了。王静辉对于这些政治人物之间的龌龊事不感兴趣,也懒得费那写脑筋来思考,但殊不知他身为驸马,有深受英宗赵曙父子和朝中众位大佬地器重,他本身也变成了政治人物了。

      在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当中,王静辉告诉他现在是时候启动那个参谋部的设置了,由郭逵这样有作战经验的高级将领来担任总参谋长正适合,这样同样也是在枢密院这样地要害部门任职,但枢密使这样的顶级军职还是由富弼这样的文官来担任。参谋长是向皇帝、枢密使、执政三人负责。以后因为军功调回汴都开封的武将就让他们进入参谋部,这样也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不至于埋没人才,同时也同样有效的控制武将的发展。

      在给颍王赵顼的信中,王静辉随后附上了一道奏章,这便是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一些的设想地奏章,这是非正式的奏章,青苗法也不过是一种比免役法级别还要低的实验。所以王静辉把这道奏章附在写给颍王赵顼的回信后。

      王静辉心中的青苗法已经和历史上王安石用过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了:他的想法便是让青苗法远离官方的具体控制。他担心自己地改良后历史上的新法条例在推行的过程中,难免还是会受到政治投机分子的关注,就算有朝廷保守派的大佬来进行压制,也无法阻挡官吏们借着推行新法的机会,如虎狼出笼一般糟蹋本已经负担沉重地老百姓。

      毕竟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要造就一批利益既得者。就像王安石变法中崛起的吕惠卿、曾布、蔡京等人一样,这是不可避免的。王静辉也明白如果自己动手来领导这场社会变革,也会有一批人为了利益跟随在自己身旁,但在他心中关键是那些人代表着什么样的阶层,这才是最重要的,他的选择就是刚刚露出资本萌芽的商人阶层。

      在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创立初级银行,这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对金融知识除了最基本的名词外,可以说是一窃不通。不过属于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况且又不是真的让他创建和后世一样的银行系统,只要能够满足他最基本的要求即可,不过这个时代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放贷系统了,尽管是【创建和谐家园】,但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剩下的就慢慢再摸索了,不过这个银行一定是民间资本创立的才可以。

      写给颍王赵顼的信便是写给英宗赵曙的信,在这点上王静辉是十分清楚的,这也是他的便利之处:他可以装傻充楞,把一些不适合现在传统的东西写进去,原来拿诸葛亮和曹操开涮也曾有过,英宗赵曙也不过拿它当成一种学术上的交流而已,自己冒得风险要小得多。

      以前赵顼曾经要求过王静辉写一些关于经济方面的东西,但他一直没有在意,这次为了能够让赵顼,甚至是他背后的老丈人赵曙能够明白关于青苗法一文中做法的含义,他特别详细的解释了成立民间银行的作用和必要性,并且阐述他这样做的原因:大宋目前的吏治状况实在是很差劲,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就算有好的强国方法在他们手中,也会变成祸害老百姓的尚方宝剑,与其用他们还不如启用商人阶层来办事。以来商人阶层更容易受到朝廷的掌控;另外就是他们要想赚钱只能在朝廷画的圈子里面靠规则来赚钱,这样也可以受到更合理的监管,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具体实施人不是官方,也好划清责任,该是谁的黑锅谁来背,减少朝廷的政治风险。

      仔细检查过策论中的毛病后,王静辉便把策论交给蜀国公主来誊抄,准备发送出去。王静辉所写的文字材料全部都是由蜀国公主来操办的,因为他地字虽然还可以看得过眼。但他嫌用毛笔写字速度太慢。所以原件都是用鹅毛笔写地,然后由蜀国公主这个贤内助来誊抄一边发送出去。

      蜀国公主给王静辉誊抄策论和信件慢慢的增多。也开始有些明白丈夫心中地想法,也知道丈夫额头上那“川字”皱纹显现越来越多的原因。在随丈夫来到楚州的这几个月,她也在看着楚州的变化,更是对王静辉才干所倾慕。虽然王静辉日常皱眉思考地时间越来越长。但写给赵顼的信件和策论中的用词还是让人忍俊不禁想发笑,这哪里是状元郎写的东西,不过她从字里行间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丈夫对治下百姓的劳心费力。

      王静辉和汴都开封之间的联系是由枢密院富弼亲自按照英宗赵曙的意思布置的,开始的时候还认为有些小题大做,但时间长了,虽然他没有权力先行审查信件,但也知道这个驸马爷似乎充当了一个智囊的作用,每当朝中有什么比较大地事情发生,这条线路上总会繁忙几天,从楚州驸马那里传来的消息也很受英宗赵曙的重视。几乎甚少有被驳回的时候,这也让富弼赞叹王静辉的才干。当富弼接到英宗手谕让他赶去福宁殿议事,他立刻意识到今天福宁殿议事的内容肯定和昨天楚州驸马的来信有关系。

      英宗赵曙端坐在御案之后,参加福宁殿议事的极为官员除了宰辅韩琦、枢密使富弼外,其他几人也都是参知政事,赵曙看人都来齐了,便把御案上一本厚厚地折子递给旁边的太监,交到底下的大臣来阅览。富弼等人一看那本折子的厚度便知道肯定是出自王静辉的手笔。和他那少见的“硬笔书法”一起都快成为他地招牌了。

      对于殿中这几个帝国重要的大臣来说,王静辉的奏章和策论已经不是很陌生了,虽然王静辉远在楚州,但由于英宗赵曙对他的看重,几乎每隔上不到十天,皇帝都会把他们弄到福宁殿来开会。然后根据会议的结果在紫宸殿或是垂拱殿百官议事的时候宣布,这半年多来几乎成为一个惯例了。

      这一次王静辉寄送来的策论是关于建立帝国军事参谋部,关于成立参谋部的事情,几个大臣都知道,而且他们心里都清楚王静辉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把成立军事参谋部的事情重提,为的便是几天前御史中丞王陶反对英宗赵曙任命刚刚从西北调回汴都的郭逵出任同签枢密院事,没想到英宗赵曙居然把这件事传到楚州去了,这份重视让所有的大臣,包括韩琦在内都有些眼红。

      对于成立军事参谋部,身为枢密院老大的富弼心中对此还是很有戒心,毕竟是分他的权,对此富弼心中还是很郁闷的。不过驸马这份“非正式”奏章的内容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在其权力划分上更尊重原有枢密院的功能,但更加突出了参谋部的专业性,其成员都必须是在边疆服役过有统兵经验的将领,枢密院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文官系统的手中,参谋部最重要的职能便是向皇帝和帝国大臣根据战报和消息提供可以选择的对策。

      看过这份奏章后,枢密使富弼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这样的参谋部并没有多大的权利,在他看来更像是个收容所,专门来收容那些边疆立功后立刻被文官打压的那些将领,对此他心中也是觉得有愧那些立功将领,便说道:“老臣窃以为按照驸马的设想来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是个良策,这样也能够让那些在边疆立功的将领回到汴都后,不至于马放南山,对我大宋很是有助力!”

      富弼身为枢密使,是大宋在军事上最有发言权的人,往日都是宰辅韩琦首先说话,但今天讨论设立军事参谋部,这完全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枢密使对此最有发言权,所以他先开口也是理所当然,而且富弼作为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发言也是最有权威的,直接决定了王静辉这份策论的命运,就算英宗赵曙反对也要费些周折才可以,因为大宋的高级官员都有一脉相承的“怪癣”,搞不好会辞职的,像富弼这样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如果他要是选择辞职,在政治影响上会令英宗赵曙很难堪的。

      英宗赵曙听到富弼的话后,心底也踏实起来,他心中早就在惦记这个参谋部制度了,王静辉几个月前针对郭逵被御史台弹劾的事件而提出的参谋部制度甚合他的心意,参谋总长的职位也是属于枢密副使的级别,这样不算亏待这些在边疆拼死拼活保卫大宋的武将了。

      www.xiAoshuotxT.cOMxiaoshuotxt。com

      第一百零四章 议事

      既然连枢密使富弼都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的建议都没有什么异议,其他几位文官更是说不上话了,宰辅韩琦由于当年自己对待狄武襄的问题上心中有愧,有了这个军事参谋部,可以很大的避免狄武襄事件的重演,再加上提出这份策论的人正是在自己的义子,他当然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英宗赵曙见这几个朝廷重臣都同意建立军事参谋部后,也满意的点点头,这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剩下关于参谋部的结构和功能,王静辉的策论中都有详细的记述,他们根本不用费心在那里瞎琢磨,审议了其中的款项没有什么违背大宋传统的问题后,便原则上以这个策论所提出的框架准备着手建立军事参谋部了,不过在此之前当然会在后天的紫宸殿百官议事的时候把这个消息抛出来,有了这几位重臣的同意,其他大臣也说不出什么,通过那是肯定的。

      既然成立帝国军事参谋部已经成为定局,那这个新成立的机构最高领导便是还在汴都开封家中叹气的郭逵了,参谋总长的位置非他莫属。当初就是因为英宗赵曙贸然启用郭逵出任枢密副使,才使得他成为文官眼中的靶子的,差点儿把他逼向第二个狄武襄,英宗赵曙对此也是心怀歉意,这个位置当然属于他了。

      领导参谋部的参谋总长在大宋军方的地位仅次于枢密副使,虽然只是对皇帝、枢密使、宰相三人负责提供军事分析,权力有限的很,但这个职位对于从边疆立功调回汴都地将领们来说。更是一种荣耀。除了少数人喜欢当个知州、判官、节度使外,大多数还是希望能够在军事上一展所长。继续和军队保持联系。在这些立功将领地眼中,参谋总长或是能够进入军事参谋部,这是对他们统兵能力的一种肯定,尽管现在看起来这个参谋部更像养老院。

      福宁殿议事后。在家中地郭逵很快便得到了他即将出任第一届帝国军事参谋部参谋总长的职位的消息,心中喜不自胜,这样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最为美妙地,打了胜仗被削职在武将心中是很受打击的,尽管他知道参谋总长没有什么权力,但地位却是枢密副使,名声上可比出任渭州判官要强得多,这也是大宋压制武将的传统,在这点上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郭逵当然知道这个成立军事参谋部的设想是驸马王静辉所提出来的,想到驸马。他现在也是非常关注,因为自己和同样要出任副参谋长的陆诜能够在西北宋夏交战的时候,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这中间没有王静辉改装的武器,是十分困难地。毕竟还是属于冷兵器作战时代,王静辉所改良的大威力火器在郭逵等将领的眼中还是远不如高速发射的床弩威力大,尽管西夏皇帝谅祚最后是被地雷给炸死的,但没有操作简便。发射速度快的床弩,大顺城很难面对几万西夏精兵幸存下来。

      在得知自己的命运没有什么大碍后,郭逵现在最想做的便是和身在楚州地王静辉取得联系,看看这位驸马爷心中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贡献出来,当初王静辉给他这几件东西的时候,那种“挤牛奶”的痛苦经历。到现在还让人想发笑。

      福宁殿议事讨论的不仅是王静辉再次提出建立帝国军事参谋部的问题,还有另外一项——青苗法,这是王静辉专门为拖延王安石而准备的。王静辉知道英宗赵曙早就对他地参谋部设想表示同意了,唯一的顾虑便是枢密使富弼不愿意看到枢密院的职能被分割,会以辞职来抗衡,所以在重新修订参谋部职能的时候,再次削减了他设想中参谋部职权,以降低富弼反对的可能性。王静辉知道富弼岁数已经很大了,再加上他曾经在濮议当中和英宗赵曙与宰辅韩琦唱对台戏,如果不是考虑到富弼巨大的政治声望,他的辞职会是赵曙非常乐意见到的。

      王静辉希望等到富弼离开枢密院后,再找机会加强参谋部的职权,尽量完善参谋部的职能,让它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到时候没有富弼这样强势的政治人物来阻挡,这样参谋部的进程会更快,而现在也只能暂时充当“养老院”,来收容那些文官眼中容不下的武将了。

      王静辉写的关于青苗法的“非正式”奏章,还有后面附上的关于帝国现今经济状况的分析,这些让当初接到信件的颍王赵顼欣喜不已——王静辉当上驸马后,很少这么大方的。当他仔细阅读后,又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对于借助商人的力量来达成治国目标的可能性,他心中存在着巨大的疑惑,不过王静辉的策论总是能够给他新的启发和灵感,并且策论中对于实施方法也写得很完善,心中虽然很疑惑,但总体看起来却是非常的合情合理。颍王赵顼当然知道英宗赵曙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当军州事是为了什么,但他还是希望王静辉能够离他近点,最好还是在驸马府和他做邻居最好。

      当福宁殿中的朝廷重臣看过王静辉写的青苗法草案后,心中都各自有自己的算盘了,实施青苗法可与成立军事参谋部完全不同。现在大宋的【创建和谐家园】行业可谓是利益巨大,放贷利息基本上都是三成起价,大多数都在四到六成,甚至翻番也不足为奇。

      这几个人当中除了欧阳修等少数人与这方面没有瓜葛外,其他人的家族或是背后的势力那个没有沾过?尤其是身为三司使的计相韩绛,河北韩家是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每年从农民手中收取的利息可是一项家族最主要的财源之一。虽然王静辉的方法看起来绝对是个良策,对农业生产肯定有促进作用,但韩绛升职到三司使后,便越来越觉得王静辉在楚州所实施地新方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地话。很可能会推广到全国,家族的根基在河北。这当然不可避免,对此韩绛心中还是有所计算地。

      与韩绛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但在福宁殿中,韩绛与其他几个朝廷重臣相比。其影响力实在是太微弱了,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对此虽然有影响,但还不足以动摇根基;而司马光和欧阳修根本就不在乎这些,相比起来他们两人是这些人当中最不在乎的;赵桀,韩绛等人因为利益关系太重,所以有些反对,但宰辅韩琦还没有说话呢,哪里轮到他们?对于韩琦的权威,虽然他们地家族势力深厚,但他们可没有王陶那个老家伙这份勇气,所以选择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虽然王静辉写的青苗法实施的草案所用的办法让他们有些摸不准,但每个人都能够看到青苗法中的好处,不过这不仅会严重侵犯了【创建和谐家园】行业,连带着对热衷于土地兼并的人来说也是一次打击。现在在宋朝,农村盛行【创建和谐家园】,利滚利是较为常见的利率,实施上已经成为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对帝国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但中间牵扯的利益很多,所以宰辅韩琦在这个问题上拒绝发言。

      司马光看到有些冷场,没有人肯站出来说话,便向前一步说道:“圣上,臣以为青苗法实为良策。仁宗朝时,当时权知庆州地李参。就要当地农民自己估计麦栗产量的盈余,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为‘青苗钱’;几年前江宁府王安石也曾使用此法,百姓都皆称良法。驸马这本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折子,其内容和李参与王安石所采用的青苗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驸马考虑的更为周到:由商人联合组建钱庄向百姓借贷,利息三成由朝廷来对其监管,而朝廷能够从这三成利息中获取一成来填充国库。以臣看来,李参和安石之法虽然有效,但必须由能吏来执行,若是选人不当,便会如驸马文中所言:官吏便如虎狼一般借着这个机会来糟蹋百姓。而驸马的青苗法则避开了各级官吏,交给商人来办理,如果违反法例,那其惩罚也是能够让这些商人很顾忌的,所以老百姓不会因其受害,只会得其利,这实乃善法,臣请圣上批准驸马在楚州来试行,以驸马之老成稳重,定会有更好的消息传来!”

      如果王静辉在福宁殿地话,他做梦都不会想到首先支持他的人居然是司马光,在他的印象中司马光可是不折不扣的保守派领袖,对王安石新法的痛恨在历史上王安石辞相后,不管好坏将新法连根废除这种做法就能够看出来了。王静辉在写青苗法草案的时候,最担心地便是受到韩绛所代表的大地主阶层的反对,其次便是这位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了。

      司马光自然有他自己的想法,对于王静辉所提出的青苗法他是非常有好感,他自然知道李参和王安石在任上所实行的那套青苗法,当然可以算得上是良法,但那也是在有能吏掌控的前提下才可以。虽然司马光是属于非常保守的那一部分,但现在无论是保守派还是进取派的划分并不像历史上王安石执政时候那样分的泾渭分明,并且即便是保守派也是对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的,不过行动起来更加稳重而已。

      王静辉的青苗法中,朝廷几乎是处在绝对有利的位置上的,它并不去具体实施,而是在幕后监控放贷商人,这样官吏就没有办法从中来插手,避开了现在大宋糟糕的吏治现状。而且在王静辉的策论中还详细解释了如何规范民间商人的贷款机构的细则,从朝廷监控到农民还贷都写的清清楚楚,这样青苗法的主要对象便只有农民和商人,规避了朝廷在此之中的政治风险。司马光对此非常欣赏,这样打击的对象便是日益猖獗的【创建和谐家园】现象还有那些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农民也会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利益,朝廷也能从中凭空获得一笔非常丰厚的赋税,这样的好事他当然同意了。

      英宗赵曙听后,额头上已经拧出“川字”地眉头舒展开来。他看到这份策论后。对青苗法地好处当然非常清楚,虽然对于策论中。王静辉提出整合民间的商人建立银行地作用很不明白,但心中隐隐约约的觉得还是因为现在的吏治问题,也对他的良苦用心非常感动。满意归满意,要想让青苗法获得通过还是非常困难地。作为大宋的皇帝,他当然要考虑类似韩绛这样势力极大家族的反应,但这青苗钱估计如果推行到全国的话,每年会高达百万贯,这对于他的诱惑是致命的。司马光能够站出来为王静辉说话,也算是解开了现在的困局,毕竟谁都不愿意桶这个马蜂窝,由司马光来干正合适。

      此时福宁殿中像韩琦、富弼这样对自己没有什么多大影响的大臣自然是不冷不热的说两句赞成的话,但难受地便是韩绛了,平心而论在他眼中对青苗法还是非常赞成的。但一想到自己的家族的利益,这就让他有些犹豫了。韩绛想反驳,但这篇策论结构严谨,简直是滴水不漏,各个方面考虑的都非常周到,想挑毛病也是一时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这让他怎么反对?

      英宗赵曙看到周围大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对声,便批准了王静辉关于在楚州试行青苗法。韩绛此时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但心中总算是解脱了。他明白向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完全有权力像李参和王安石那样不必向朝廷请示便可以在楚州试行青苗法。但此时不同往日,英宗赵曙越来越表现出一个有为皇帝的作风,他把王静辉弄到楚州就是为了实验不同地方法来推广到全国改革弊政,王静辉今天在楚州试行。如果效果显著很可能会被推广到全国。不过韩绛现在似乎就感到这部青苗法肯定会得到推广,那份策论的体制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简直如流水帐一般,条条框框居然写得这么清楚,有这样的策论,再加上这个驸马爷的能耐,如果试行后没有效果才怪呢!

      几天后,王静辉在楚州接到了颖王赵顼和英宗赵曙两父子的来信,老丈人赵曙地来信很简单:朕已准了你的奏折,盼早日回复佳音。而赵顼的来信就比较长了,对那天福宁殿中议事的过程都写了出来,从赵顼的信中,王静辉知道这次得罪的人比上次试行免役法得罪的人还要多,来头更大,至少河北的韩家是跑不了了。

      河北韩家这样的名门望族,王静辉当然不会忽视,他也了解了一下韩氏家族的历史,这个时候他所知道的韩家要比他原来在书上知道的多多了,而且他记得韩家在历史上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也分成了两派,现在看来倒是韩家有意为之。韩绛在历史上是追随王安石的,这个当初太子赵顼的老师,经常在给赵顼上课讲解经义的时候,总是为王安石延誉。

      想到这里王静辉也十分纳闷韩绛应该是支持青苗法的,如果换了他弟弟韩维反对,这才是正常的,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如王安石,不值得他在政治上追随自己的缘故。

      “呵呵,历史上大概韩绛也没有想到最终他还是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上。我又不是当宰相,让他追随自己干什么?!”王静辉自嘲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想得实在是太多了,照自己这么搞下去,除非自己的老丈人赵曙突然暴毙,王安石最多也就是个翰林学士或是参知政事而已,远远不能达到历史上的权势水平。

      现在青苗法得到了英宗赵曙的批复后,王静辉就开始准备实施了。其实在王静辉的心中,楚州不是一个试行青苗法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在这里发生最严重的灾害便是在仁宗时代发生的旱灾,而现在自己把楚州的水利问题已经搞定了,而且这里已经普及了耐旱的占城稻,就算再次发生大旱灾,王静辉也可以毫不费力的渡过灾害。青苗法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在农民受灾的情况下进行借贷,以渡过灾年,不至于流离失所。

      不过在楚州施行青苗法有一大好处便是这里由于是鱼米之乡,农民借贷的利息最少是四到六成,还没有想西北或是河北那样能够达到翻番的地步,将借贷利息降下来应该不会引起【创建和谐家园】者们的反弹,这样可以使他能够聚集商人筹集更多的资金参加自己的计划。

      想到中国历史上的晋商票号,王静辉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晋商的票号现在恐怕要改姓了!”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一百零五章 银行

      银行在王静辉的心目中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就算这次他在楚州失败,他也会一个人来单干,现在大宋的【创建和谐家园】水平是在是让他心惊胆战:最低便是四成,高的可以达到百分之二百,这样恐怖的利率远远超过了他的常识,在他的眼中这也是一项暴利行业,自己定在最低利率,其回报也是十分惊人的。况且银行的作用在王静辉的印象中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减缓土地兼并的速度,还可以对工商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要想使大宋富强兴盛,王静辉还需要很多工具和平台,而银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凭借着银行这个平台,尽量的隔绝官吏和百姓之间的经济来往。虽然在现在看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利率似乎让商人阶层有些吃亏,但从长远看将利率维持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其实也在为保护商人自己。

      王静辉曾经仔细研究过历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居然已经懂得用信用贷款的方式来【创建和谐家园】经济的成长。这在他的眼中是十分惊奇的,要不是自己来自一千年后的时空,有着现代社会的经验,要不然在这方面还是赶不上王安石那超前的经济理论的,就更不用说司马光等保守派了。

      司马光虽然在经济理论上的水平赶不上王安石,但司马光的一部《资治通鉴》几乎确立了中国人对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见解,他在历史上反对王安石变【创建和谐家园】是建立在对帝国历史脉动地精确理解和把握之上地,所以他的反对代表了大多数。具有令人敬畏地力量。若不是神宗赵顼对王安石有着不一般的信任,王安石早就完蛋了。

      颖王赵顼给自己的来信中提及司马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他地青苗法摇旗呐喊。这么说虽然有些夸张,但王静辉至少能够肯定司马光对自己的“试点”策略还是非常赞成的。对于这个将会在二十年之内叱咤大宋政坛的风云人物,虽然不是“唐宋八大家”,但其领导的史学派却是让王静辉从心底就非常敬重。况且司马光本人也是非常同意对大宋进行改革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开始的时候支持王安石,但对大局的把握和结果的预测使得司马光最终站在了王安石的对面,对于这样地人,王静辉肯定是要结交的,以便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

      “司马光才是更加接近自己思路的人,相比王安石那个倔强的老头儿,司马光更适合跟自己合作,而王安石这个偏执狂还是尽量减少他的杀伤力,尽可能的让他做他的唐宋八大家更合适些。”王静辉心中默默地想到。

      王静辉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历史的变化。他记得王安石在被神宗赵顼启用后很快便由江宁府升任到翰林学士,然后到参知政事。而现在老丈人赵曙并没有像他儿子那样这么急躁,没有因为王安石滔天的声望和众多大臣的推荐而快速将他调入汴都开封的中枢机构,看样子王安石还要在江宁府待上一段时间了。

      王静辉把赵顼最近地来信都在书房中整理了一下,分析了一下最近汴都开封最高层的动向后,除了自己那个便宜义夫宰辅韩琦的处境似乎不是很妙,其他的都还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影响英宗赵曙对他在楚州的信心。王静辉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取得成功。把楚州的政绩搞上去,便可以保持英宗赵曙和朝中重臣对自己的信心。王静辉现在的奢望很小,他知道王安石当年做不好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也不见得能够强到哪里去,对于青苗法能否在全国推广,他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期望,他现在的目标便是发展新行业。容纳更多的劳动力,给大宋寻找新的财政增长点,并且为帝国庞大的厢军找饭碗,为财政节流。

      “开源与节流并举才是王道,只要财政朝着好的方向转变,将来的社会变革中才能更加温和。”想到这里王静辉心中也不禁叹了口气,自从参与改变历史进程后,他的心就一直很疲惫不堪,每天都尽心竭力的思考大宋的未来,但他的能力实在是很有限,面对历史这个看不见摸不到的庞然大物,他已经不止一次在心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力。不过现在看来效果还很不错,至少自己提供的各种方法一起上,居然能够缓解了大宋国内和国外的紧张气氛,历史到现在虽然还有些依稀的模样,但已经改变了太多,谁也没有办法预知下一步历史会走向何方。

      在接到英宗赵曙批准王静辉在楚州试行青苗法的第四天,徐氏的李管事来到楚州拜访了王静辉。对于李管事的到来,王静辉十分惊讶:本来他写信给刘账房带上他培养的十八个会计人员和五十万贯资金南下楚州,准备用这些资金和人才作为成立银行的骨干,但没有想到刘账房没有来,倒是李管事替刘账房带着资金和人员到了楚州。

      “珍泉兄,你怎么来了?刘先生呢?”在给李管事倒上一杯茶后,王静辉不解的问道。

      李管事喝了一口茶笑着说道:“改之,刘账房已经接到你的来信了,他一切都好,不过我们看过信后觉得你提到‘银行’的生意大有可为,现在徐氏有大量的资金无处使用,与其在那里堆放着发霉,还不如拿出来跟着你发财。在和徐老商议后,徐氏决定也跟进一把,刘账房年纪大了,所以便由我过来了!”

      王静辉坐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银行’的生意可不好做啊!珍泉兄就不怕赔本吗?”

      李管事笑着说道:“改之做生意会亏本?呵呵,我还真没有听说过!我和徐老商量过了,徐氏这次出三十五万贯,如果可以往上加的话我这里就给徐老写信让他追加!”

      李管事的话倒是让王静辉很纳闷:说是“银行”地生意。不如说成【创建和谐家园】。两者之间现在还没有什么本质上地区别,但自己成立银行的利率可要比【创建和谐家园】低多了。就这样地生意徐老还要插上一脚?如果说是加强两家的联盟,出个十万贯也够意思了,没有必要出这么多啊?!

      看着王静辉那有些疑惑的神色,李管事说道:“改之。你可记得两家合办的粮店生意?现在已经发展成有十三家分店了,我们需要更多地粮食。当初在蔡、许两州买的土地所产的粮食已经渐渐的跟不上供应的速度,如果向别的粮商购进粮食,所花的成本太高得不偿失。前段日子你写的信中说成立银行吗?我们可以贷款给那些农民,如果他们到时候换不起债务的时候,就采用在蔡、许两州我们用过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多会儿还完贷款地本息再归还土地,这样既能按照你的意思来救助灾民,还可以让自己盈利了。那十五家粮店现在每个月都能够带来三万贯的收入。楚州这里的地可要比蔡、许两州好多了,到时候生意开展起来后,我们赚的钱更多!”

      王静辉听后一时脑袋短路了,等他醒过味来后不禁大声赞道:“好!珍泉兄你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他没有想到困扰自己很长时间的还贷问题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解决,这样一来虽然谋利虽然少,但却避过了还贷难的问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自己很久前提出来地,自己居然没有想到。心中不禁赞叹李管事他们不愧为商场好手,居然联想这么丰富,自己空有领先他们千年的见识,但在这方面无论如何是赶不上他们的。

      随即王静辉根据李管事的提醒,逐渐的完善了他心中“银行”的架构,它如果要胜任自己提出青苗法地要求。不仅要有充足的放贷基金,而且还要有粮食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银行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像李管事那样把购买来的田地和粮店流通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担心粮食会积压在自己的手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1 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