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赵顼现在最喜欢的便是王静辉能够说出“此事可以轻松化解”的话语,仿佛自从认识王静辉以来,自己想他提出的任何问题还没有他不能完美解决的,这也是英宗赵曙非常赞赏王静辉的地方,不过颍王赵顼也同样很憎恨王静辉这吊人胃口的本事,但他还是问道:“策将安出?”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七十八章 制举
王静辉此时想到的便是德军的三大制胜法宝之一的参谋制度,这种制度在王静辉的眼中不仅可以部分解决宋朝现在军队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问题,最重要的便是可以防止历史上明朝出现的“太监监军”,这才是王静辉所看重的。虽然中国历史上太监来当监军在哪个朝代都有,但在明朝的太监手里发扬光大,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王静辉的印象中,宋朝的太监中最有名的便是这个时期的李宪了,不过李宪的水平可比明朝的同行要出色多了,但这也是个不好的兆头,难保以后宋朝不会出现明朝那样的太监监军。尽管李宪在历史上是个非常不错的监军,但王静辉也想借此机会把宋朝开始有所抬头的太监监军扼杀在摇篮里,恐怕这参谋制度一出,李宪这辈子就没有上战场当监军的机会了。
王静辉沉思了半天说道:“殿下可曾记得在下献给韩相的沙盘?”
赵顼不知道王静辉为什么突然提起沙盘,但他还是点点头说道:“记得,这东西虽然简单,但摆在宫中的那套沙盘让人对边疆的形式是一目了然。目前由边疆的军士到宫中为工匠提供地形,所做出的沙盘也不少了,除了这汴都方圆五百里的地形做成沙盘外,还有与西夏临近的秦、凤、泾源、大顺城一带也做成了沙盘,与辽国接壤的地形还没有呈送上来,所以进度慢了些。改之,你怎么突然问起沙盘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既然有了沙盘。就必须需要有能够看懂和使用沙盘的人才可以!殿下可能会认为这种人很好找,庙堂之上人人都可。但在下认为这样的人本身所具备地条件极为苛刻,这沙盘可不是随便那位大臣都能玩得转地!能够使用沙盘的人,必须具备通地理、知敌我兵情、有很高地军事才能的人才能具备,只有这样的人根据反应上来的军情。才能很好地使用沙盘,为圣上和群臣讲解敌我军情,才不会导致使圣上和众位大臣做出错误的判断,殿下说这样的人好找吗?”
颍王赵顼听后低头想了想后说道:“改之,这样的人翻便满朝文武还真不好找……莫非……莫非郭逵适合这样的职务?但这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若是光是为了讲解沙盘上的敌我力量对比来用郭大人,那确实是大材小用了,不过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也一时半会无法说清楚,仓促之间恐有疏漏。还请殿下给在下一点时间,让我再好好琢磨一下,等考虑周全了,写出道策论供圣上、殿下和群臣参考。”
颍王赵顼虽然想听听王静辉是怎么来一劳永逸的解决类似狄青、郭逵这样的武将入朝为官所受的困境,但他也知道王静辉想出地主意恐怕没有他所说的这么简单,按照以往的惯例,他的方法将可能会是最为有效的,如果王静辉要是现在就能全盘拖出。那他的才华就实在是太可怕了,他说需要段时间,应该是有了主意需要修补,这才合乎道理。不过让赵顼比较迷惑的是:刚才王静辉说虽然有好办法,为什么现在不便实施?
王静辉听赵顼把心中的这点疑问说出来后,反问赵顼:“假如圣上依从了这些谏官地奏章。那你认为圣上最有可能会把郭大人安排到那里去当官?”
赵顼听后为之愕然,这个问题可是太有难度了,当年狄武襄被贬黜京城的时候,是去当地方官,而郭逵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还真不好说。
王静辉笑着说道:“殿下可曾记得几个月前西夏谅祚派遣使臣吴宗的事情吗?那吴宗竟然敢对我大宋出言不逊,可见西夏君臣对我边关已是虎视眈眈。司马大人那道奏章说得好,西夏人是不会放弃对我边关的掠夺的,今年西夏和我大宋之间肯定会兵戎相见,不过看样子也应该规模不大。在下妄自揣测圣意认为:如果圣上以从了那些谏官地奏章,出于保护郭大人的想法出发,最好的安置地点便是陕西四路,应该是个宣抚使的官职。而且郭大人现在是我大宋少有的良将,又对前些日子在下所献的兵器有所了解,估计他可能在陕西四路会再为我大宋创下奇功,如不出意外,殿下年底便可以听到西夏边关传来的佳音了!所以在下以为圣上此时应该对谏官退让,让郭大人回到边关来震慑西夏,这样才是对郭大人最好的保护!”
经王静辉这么一解释后,颍王赵顼立刻豁然开朗,心中对王静辉的才华更是钦佩的五体投地了。赵顼非常通情达理的说道:“王兄过几天就要参加制举科考试了,这策论也不急于一时,你先忙好考试吧,我等着你考场高中!”
王静辉说道:“这样也好,反正下月初四便要大考了,前后也不过几天时间,等我写好后,会让人送到颍王府的,不过策论也只是个建议而已,能不能入殿下的法眼还要等看过之后再说了!”
颍王赵顼呵呵笑道:“王兄策论从未让我失望过,我预祝王兄能够考场夺魁!听说殿中丞苏轼苏子瞻也在这里?”
王静辉说道:“苏兄父亲苏洵先生身患肺痨,在这里治病,现在快要好了,子瞻兄一直在这里照顾苏先生,我也受益颇多。”
赵顼早就听说苏氏父子在这里居住,想要拜访一下苏洵,同时也给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一点单独相处的机会,所以便让王静辉召唤管家带他到苏氏父子那里去。临行前,王静辉还特意叮嘱赵顼要注意和苏洵相处的时间不要太长,苏洵身体虽然好转,但仍然需要多休息静养。赵顼点头知道后。便随着引路的管家王福到苏氏父子居住的那个小院去了。
赵顼走后,书房中便只剩下了王静辉和蜀国公主两个人。刚才王静辉给颍王赵顼出主意地时候。旁边地蜀国公主听的两眼满是倾慕地神色,对于自己心上人那份算无遗策的本事最是崇拜,再加上那份才情,就是自己心目中完美伴侣的形象。心中自是高兴。
王静辉不知道蜀国公主心【创建和谐家园】别着迷于他分析事件时那副成竹在胸的形象,否则他会把赵顼再拉回来重新上一课,以博得蜀国公主心目中地好感。他走到书架前拿下来几个小盒子来到蜀国公主面前,这是他为了讨好蜀国公主而专门找人制作的几个棋牌游戏。
怎么来和心仪的蜀国公主交往,对于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王静辉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问题。王静辉受家教影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虽不奢望能够像二十一世纪男女之间那样爱的死去活来,心中只是盼望着有份平和悠长而又温馨的恋爱,但在这个时代男女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更不要说双方有什么感情交流了。
蜀国公主因为身份所限,王静辉不可能天天把她从皇宫中给拉住来纵情于山水之间。就连见面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机会才可以如愿以偿,这对两个处于思念当中的情侣来说,当真是难熬地很。王静辉也希望能够从蜀国公主这有限的相会当中,最大限度的使双方都能互相了解,以前只有诗词和跳棋作为纽带,这是他所不能满足的,所以他特意将后世那些小棋牌游戏找人做出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小东西来增进双方的好感和了解。
王静辉看到蜀国公主对这些小盒子有些迷惑不解。便笑着解释道:“公主每日在宫中生活实在是乏味的很,而我又不能每天看望公主,所以便制作了这些小东西,希望能够在公主烦闷的时候,聊以解闷儿。这些都是和跳棋类似的棋牌小游戏,很简单地。非常有趣,公主有兴趣来玩玩吗?”
对于王静辉这么体贴细心,蜀国公主此时还能说些什么,两只明月一样的眼睛,似乎迷上了一层轻纱,多日来心中所受的委屈和烦闷都被王静辉这只言片语给消融了。赵浅予轻轻点点头后,便和王静辉坐在茶几前学这些小游戏了。
这些后世的斗兽棋、军旗、扑克牌的新奇玩法很快的便吸引了蜀国公主地眼球,加上她聪慧无比,很快便学会这些棋牌游戏的玩法。这让王静辉不得不感叹曾经同宿舍的“情圣”曾经的指点:要千方百计的哄女孩子高兴。看着笑面如花的蜀国公主,王静辉也不禁感叹情圣这句箴言真是古今通杀。
正当两人玩的高兴,颍王赵顼这个王静辉现在最不欢迎的人还是回来了。赵顼还没有进书房就在门口听到蜀国公主那清脆悦耳的笑声,心中正佩服王静辉讨女孩子喜欢的手段,等他一进门便被满脸都是纸条的王静辉给吓了一跳。细问过后才知道原来王静辉和蜀国公主玩扑克牌,输得满脸都是纸条,赵顼不禁莞尔:这个才子不仅会造兵器,连这讨女儿家高兴的小玩意儿也是精通在行,这份“博学”可真够让人吃惊的了。
拿过王静辉所做的军旗,看着棋面上面刻着什么骠骑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字样,心中很是疑惑,经过蜀国公主这一解释玩法后,也是心中感到有趣,正好做玩具来玩。这就是王静辉改造后的军旗,用这个时代各种武官的称号来代替司令军长的名称,以大吃小,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
赵顼看着妹妹满脸愉悦的笑容,哪里还有今天早上在鱼池旁忧愁的样子,心中对王静辉这哄女孩子的手段也是佩服的紧。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了,赵顼便起身告辞,带着妹妹蜀国公主会皇宫去了。王静辉依然是看着恋恋不舍的蜀国公主上车远去,对着已经消失在长街尽头的马车默默说:“我们会在一起的!”
颍王赵顼在皇宫离与蜀国公主分手后,便向太监问明英宗赵曙正在福宁殿批阅奏章后,便让太监领着他去面圣。见到英宗赵曙后,颍王赵顼便把和王静辉商议的过程详细地向英宗赵曙做了汇报。赵曙听后长时间沉吟不语。
沉默了一会儿后。英宗赵曙说道:“王静辉此人真是算无遗策,颇有当年武侯之风。连朕心中对郭逵地安排都能想到,真是令人称奇!不过听你刚才所说,王静辉是认为郭逵这次绝对不能在汴都待下去了?”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的意思也是这样认为地,不过他想到的是借着郭逵这次出京。正好安排在与西夏对抗的陕西四路上出任宣抚使,这样一边守卫边疆有位朝廷可以放心的将才,另外郭逵对新武器有一定了解,让他带着这些武器一起走,在抗击西夏骚扰地时候会更有把握。我想等王静辉参加完制举科考试后,把策论完善呈送上来,如果朝廷看着可以施行的话,那郭逵就会在边疆积累军工再次回到汴都,担任一个新的职务,这个职务肯定是王静辉策论中以解决像狄武襄和郭逵这样的官员一入枢府便遭众臣猜忌而设立的。”
英宗赵曙对王静辉这次的策论很重视。因为祖宗定下的法制就是抑制武将,这才导致有太多的人都栽倒在枢密院,结局最让人扼腕的便是仁宗时代的狄武襄,竟然因此遭到贬谪后忧郁而死,而郭逵现在地处境与当年的狄武襄相比算起来已经是不错的了。如果王静辉的策论能够使英宗赵曙成功的解决这个困扰大宋文武官员百年的死结的话,那功劳可想而知,就是连赵曙也要感谢他。当年狄武襄的遭遇不仅使武官人人自危,文官集团也是扼腕不已。连仁宗皇帝得知最后地结局后,也是后悔的到临死也念念不忘。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曙对此也是唏嘘不已,自当上皇帝后也是希望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赏识提拔郭逵,反而还是走上了老路,这怎能让他不对此忧虑?
英宗赵曙沉默良久后默默的说道:“再过七天便是大考了。就看这个才子表现了,希望他莫要朕失望……”旁边的颍王赵顼听清后先是愕然,后是替自己地妹妹蜀国公主感到高兴,心中也不禁期待几天后在馆阁中举行的制举科考试了。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初六,英宗赵曙继位三年来第一次制举科考试终于开考了。早在去年朝廷便把开制科的消息已经传达到全国了,各地自认为有才的士子都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汴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制举又称制科,习惯称为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初六这天,王静辉整理好衣装后,便带着考试用的笔墨纸砚出发到秘阁参加考试,他现在已经准备充分的不能再充分了。今天在秘阁先考“过阁”试,试题是与进士科相同,都是诗词墨义和经帖,这项考试对于王静辉来说简直是毫无困难,看过题目后,便用毛笔龙飞凤舞的答卷了。
墨义经帖在王静辉的眼中看上去更像是后世的简答题和填空题:《论语》中孔子的话“作者七人矣”,考得就是这“七人”的姓名。这样的题目对于可以把书倒过来背诵的王静辉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倒是诗词项目的答卷让他踌躇了半天:三国。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考卷上要求词调不能用水调歌头,这让王静辉想起苏轼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改之,这诗词就不用再考虑水调歌头了,你那‘明月几时有’已经让人没有办法在这个词牌上出头了,估计考官是不会出这道题了……”
王静辉苦笑着看着试卷想到:真是让苏子瞻给不幸命中了。不过更使他为难的便是诗词题目是三国,这个题目可真是够刁钻的,想来想去还是苏轼那首“大江东去”最合适这个题目,但那是自己曾经的禁区,因为他想留下这篇名垂千古的佳作成就苏轼古今宋词第一人的名头,所以看到这个题目倒是让他为难了。
www.xiaoshuotxt.com>txt
第七十九章 新生
苏轼是王静辉最崇敬的大文豪,他对于苏轼是格外敬重的,要不然他也不会费这么大力气去治疗苏洵了,因为王静辉相信只有避免由于苏洵的故去而使苏轼免去那关键的三年丁忧时间,会极大改变苏轼坎坷的命运,当然在他心中,苏轼不是一个适合当官的人,因为他的那张嘴实在是没有把门的。
王静辉对着试卷楞了半天也没有下笔,这时同考场的一名士子已经交卷了,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时间犹豫了,因为交卷速度在考试中也占了很大的优势,他清楚的记得宋朝初期就有谁先交卷谁拿状元的先例,虽然后来打击过这些“快手”,但交卷速度仍然是状元的重要考量之一。王静辉用毛笔沾满墨后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完后,他立刻交卷走出了考场。
在乘马车回家的路上,王静辉的精神不高,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考试发挥不佳而垂头丧气,实际上这场考试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这首念奴娇一出,哪里还有通不过考试的道理。王静辉还是在为抄袭那首赤壁怀古而感到有些内疚,毕竟来到这个时空后自己抄袭的诗词作品实在是太多了,本来那首“明月几时有”已经让苏轼失去的够多了,这下连他的赤壁怀古也给一窝端,苏偶像还能不能成为豪放派词人的开山鼻祖,这就很难说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静辉一想到现在由于他的影响,宋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大为改观。已经不是历史上同时期地政治格局了。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进入朝堂介入这些是是非非,苏轼地命运也肯定跟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苏轼以后可能还会因为地嘴巴不牢而招祸,但有自己在旁边护佑,应该没有机会发明“东坡肘子”了。想到这里,王静辉心头轻松了许多。心中也不禁笑骂道:“抄了就是抄了,反正那些诗词也没有少抄,都抄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可犹豫的。以后如果老天开眼,让我能够顺利改变宋朝的历史宿命的话,连苏轼都做不成‘东坡肘子’,以后那些原本是中国地文学史璀璨的星座还不知道有多少没有了呢,与其让他们默默消失,还不如拿来给我争名气的好!”
秘阁考试阅卷速度很快,十天后便发榜公布下一关殿前御试的名单。王静辉毫无悬念的排在了榜首。同时那首“大江东去”的念奴娇也传遍了汴都文人的耳朵里。所有的文人都被这首念奴娇给惊呆了纷纷传抄,一时间大有“汴都纸贵”的苗头,连英宗赵曙的嘴边上也不时念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最有意思地便是苏轼知道赤壁怀古是王静辉过阁试上所做后,跑到他的书房里痛心疾首的对他说道:“改之,恐怕这‘赤壁怀古’一出,念奴娇的词牌也被废了!”
这时关于王静辉的各种传闻也成为汴都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当中人们的热门话题,这时所有的人才得知王静辉这次参加制举科考试的推荐者竟然是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这多少让所有地人都大大的羡慕了一把:只要王静辉的成绩不算差,能够取个第四等的成绩,一旦入朝为官,有这两个群臣领袖护佑,那岂不是平步青云?不过看这个才子在过阁试上的表现,就是拿个第三等状元也亦非难事。
三月二十二。在过阁试半个月后,御试在皇宫垂拱殿门前广场上举行了。王静辉虽然也先后进过两次皇宫,但去的都是福宁殿,垂拱殿是大臣朔日上朝地地点,大气磅礴的气象可不是福宁殿所能比的了的。王静辉坐在首座正对着垂拱殿的大门,深吸一口气:“浅予,只要过了这一关,我们便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日子里面,王静辉就根据英宗赵曙父子的性格来预测试题,因为最后御试的考题和“抡才大典”的状元考诗词墨义经帖有很大不同:一道策论,这也是宋朝自开国来到现在国家选拔人才贯彻太祖太宗皇帝以策论选士精神的唯一体现了。一篇三千字以上的策论,对于考试的士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王静辉也一样,所以为了以防万一,王静辉也借鉴了苏轼传授的经验,根据统治高层的执政态度来扣题。
对于后来成为神宗皇帝赵顼的性格,王静辉通过历史资料和他的接触不难判断,赵顼有着强烈的中兴大宋的想法,而他老子英宗赵曙可就不好说了,但王静辉还是压在了中兴的题目上,毕竟历史上英宗赵曙被濮议给拖惨了,胜利后没有几天便一命呜呼,就是有这种想法也没有机会实现,现在历史的格局已经改变,从与赵顼的接触中,王静辉感觉到英宗赵曙绝对不会再延续仁宗时代的芶且偷安的政策了,如果他的寿命够长,难保不会在他这一任上会有大动作。
王静辉翻开御试试卷:国无九处之蓄曰不足,无六斥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国也……他看过后一抹微笑浮现在他的嘴角:御试策论题出自《中庸》王制篇,这句话正是讲国家经济储备的题目,虽然不是自己准备的变法题目,但他在这方面也是下了苦功的。
“看来自己给颍王赵顼上了一年的“经济课”终归还是有些成效的,至少在策论这道最后的关口助我爬过去。”王静辉想过后便轻沾墨汁用小楷在试卷上奋笔疾书起来。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二十八,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让颍王府邸乱做一团,每个人都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怀胎十月的向王妃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颍王赵顼的长子,只要他能平安长大。很可能将会是大宋的储君。未来地帝国地皇帝,所以每个仆从都不敢疏忽。谨慎的做着自己该做地事情。颍王府中到处都是报喜或者是端盆忙碌的人影,不过当中最郁闷的还是太医了,因为他刚才慌乱的表现让颍王赵顼极为不满,要不是有两个受过王静辉精心训练地产婆在镇守在向王妃床边。这个小生命可能现在已经可以告别这个世界了。
“果然还是王静辉想得周到,否则可就麻烦了……”颍王赵顼一边用小拇指逗弄着躺在向王妃身旁的小家伙,一边心有余悸的回想刚才王妃分娩时的危急状况。由于皇宫中派出的太医和产婆糟糕的表现,让当时的赵顼如热锅中的蚂蚁,而那两名产婆在向王妃刚开始感觉有些不适的时候,便非常有经验的指挥府中仆役布置好产房,在产婆和太医还在争论王妃是否要分娩地时候,她们早就做好接生的准备了。这多少让有些慌乱的赵顼平静些,毫不犹豫的换上这两个产婆来接生。向王妃很顺利的便诞下了一个婴儿,这让赵顼欣喜若狂的同时。也在心中非常感激王静辉能训练出这么好的产婆。
当得知颍王妃平安生下一个男婴的消息时,英宗赵曙地脸上也兴奋的有些潮红,立刻赐下一大堆的各种药材补品和赏赐,要不是旁边的老太监告诉他现在颍王府上下已经被闹腾的不可开交,他恐怕就要摆驾颍王府了。朝中的各位大臣贺喜地奏章也不断的传送到英宗赵曙的案头,让他合不拢嘴。
此时王静辉在平民医馆的书房中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看着满城春色。默默的说道:“这下子可真的要变了……”
虽然向王妃生下一个男婴,在这个时代来说,一个孩子长大实在是太困难了,帝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但这在王静辉还是非常高兴,他会加强那两个产婆关于婴儿护理方面的知识。尽最大可能保障这个孩子成长。“也许是一代明君,也许是想哲宗那样的昏君,更有可能是个像仁宗那样平庸的皇帝,这又有谁能告诉我呢?”王静辉苦笑的摇摇头,把这些烦恼甩在一边。
“历史的发展是不可知的,尤其是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封建时代,皇帝的言行更是会放大到影响一国兴衰的地步。还是多准备点保险措施吧,免得这个让自己费尽心力的小家伙把这个时代搅得不可收拾!”王静辉想到这里,便又回到书案旁,继续写他给赵顼那篇建议成立总参谋部的策论。
王静辉对这篇策论是相当重视的,按照以往的惯例,他的策论只要是行之有效的话,基本上都能够被英宗父子采纳,所以这次是格外的慎重。既然文官把持枢密院来分武官的权力出任国防部长,那就让这个总参谋部来充当美军联席会议的角色,继续把这份权利摊薄,来分枢密院的权利,免得碰上不会打仗的枢密使遇到战争的时候瞎出注意,让富有前线指挥作战才能的将领来给统治者当参谋,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这份策论的立足点。
对宋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王静辉知道,宋朝统治阶层为了防范边疆重臣,几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一旦前线将领立下重大军功,按照宋朝的惯例肯定会有文官进言圣听,召回将领离开军队许以【创建和谐家园】,以后他基本上就是做个富家翁的前途了。
防范手握重兵的将领作乱固然是件好事,但宋朝人的做法就有些太过了。王静辉的策论中就是把这些召回来的将领组成总参谋部,负责训练新兵、培养军事人才,在国家边疆有警的时候,根据反馈上来的信息借助沙盘来模拟推演,给皇帝和大臣以最专业化的建议。而且在对外用兵的时候,皇帝可以从总参谋部中挑选自己信任的人来担任监军,可以根据前线战场的状况来给领兵作战的将领以决策上的参考,这总比皇帝派个外行的太监当监军来指手画脚要强得多。由此还可以衍生出前线作战参谋部,这样也可以降低由于将领个人考虑不周而引发的灾难……
“这样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多少也算是个进步,总比宋太祖赵匡胤搞的那套要强得多。至少那些立下战功的将领还有个地方发挥自己地余热。给皇帝专业化地军事建议,这也比只懂得之乎者也的儒生强得多。”王静辉放下笔再次审核策论时默默地想到。
写好策论后。王静辉并没有急着把它交到赵顼的手里,一方面因为赵顼刚刚当上父亲,朝中官员的拜访足矣踏破颍王府邸的门槛,这个时候送去难免赵顼不会重视;另外一方面。枢密副使郭逵地命运已经定下来了,就算郭逵要辞去枢密副使的职位来当总参谋长,也要等今年他摆平西夏再说。王静辉思来想去,还是扣下了策论,等过段日子在往上交差,也好在这几天中对其再加工补充。
“史书上记载,正是今年西夏国主谅祚亲率大军骚扰大宋边境,才会被射中一箭,不知道有了新式装备的郭逵,能不能在这场冲突中干掉谅祚呢……”王静辉不无恶意的在诅咒谅祚早死。只要谅祚一死,那西夏的统治高层就会分裂成后派和帝派来互相内斗,这样多少能够让大宋喘口气。
颍王赵顼这一当上父亲,虽然是件好事,但可把王静辉和蜀国公主可拖惨了。本来王静辉想趁着考完试这段轻松的日子来和蜀国公主多见见面的,但赵顼一有孩子连他自己忙得都找不到北了,哪还顾得上这对苦命鸳鸯,不要说是见面。连两人互相传递情义的诗词也无法传递。无奈下王静辉和蜀国公主只能苦苦的等待了,他们在等待王静辉发榜的那一天,希望能够凭借这状元郎地名声来彻底结束这种“地下党”的生活。
虽然还不知道自己考试结果怎么样,但王静辉心中对自己在这次考试中表现很满意,同时他通过试题也确定了英宗赵曙不是甘于寂寞的人,赵曙虽然不像历史上的神宗皇帝那样扯起变法的大旗开始埋头大干。但显然比他历史上的继位者神宗要聪明的多,开始零敲细打对某些方面进行先期改良。
想到这里,王静辉看看他写的那本关于建立参谋制度地策论:“呵呵,没想到英宗赵曙会借着处理郭逵来对大宋现有的军制进行变动,聪明!要是一上来便对经济下手,牵扯的人实在是太多,绝对会遭遇狙击。虽然加入参谋制度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但至少会使大宋目前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现状有所改善。”
历史上记载英宗赵曙体弱多病,王静辉现在虽然只见过他一两面,虽然面色不是很好,但还不至于那么弱不经风。“只要英宗赵曙能够多活上几年,那大宋地历史将会有彻底的改变。英宗的政绩就是再平庸,至少在执政上是非常稳当的,从历史上濮议较量的过程上来看,赵曙是个谋定后动的人,只不过当时他没有想到反对派的力量是如此坚决而已。守成固然是平庸的代名词,但总比一味的锐意进取而导致好心办错事加速灭亡的好。”王静辉想到。
既然能够确定英宗赵曙本人是个不甘寂寞的主儿,王静辉就趁着自己难得清闲的日子,开始依照历史上王安石策动的熙宁变法的有关条目进行分析,试图想分析出王安石的利弊得失,好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拉赵曙一把,让他在国家改革中能够少犯点错误,达到富强大宋的目的,让底下这些贫苦百姓少受点罪。
王静辉不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他在二十一的专业和这些完全搭不上边,但他是未来人,见多识广而且又清楚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这就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完成了迎娶蜀国公主的心愿后,就是步入仕途也很难进入大宋的统治高层。宋朝统治者对防范外戚的警觉一点也不比防范边疆重臣差,尽管按照宋朝的传统惯例,第一人及第,不下十年便能升至参知政事这样的辅相职位,驸马的名头非常荣耀,但自己当上驸马的同时,也就是和参知政事和枢密使这样的关键职位说再见的时候了。
王静辉想到这里心中便苦笑道:“这是否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呢?自己是因为蜀国公主而觉醒的,但也正是因为蜀国公主自己无法在仕途上能够发展到顶峰。看来我还真不是当官的命,好在我也不想成为诸葛亮那样的一代名臣贤相,在宋朝这个陌生的时代中,身边能够有个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富贵满堂也没有什么不好。再说自己和英宗父子的关系现在看上去还不错,自己的建议也都能借别人的嘴巴来说出来并且施行,这难道不好吗?不过就是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罢了。”
ww 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八十章 参谋
大宋治平三年四月初十,才坐上枢密副使位置没有几个月的郭逵终于顶不住以知谏院邵亢、御史吴申、吕景的弹劾,自己朝英宗赵曙递交了请求罢免的奏章。当赵曙接到郭逵请罢的奏章后,这几天孙子诞生给他带来的喜悦全部被一扫而空,皱着眉头坐在福宁殿中,虽然自提拔郭逵这半年来,他顶住了文官如潮水般的弹章,但这样终究不是办法,就是宰辅遇到御史的弹章也会自动请辞,更何况郭逵?
“来人,传颍王!”司礼太监听到大殿内传出皇帝略带愤怒的声音,连忙向颍王府跑去。
当颍王赵顼带着蜀国公主匆匆忙忙赶到王静辉的书房的时候,王静辉正和平民医馆的一群郎中因为一本医书的见解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看到双方面红耳赤的样子,赵顼苦笑的示意管家王福自己会在书房等他后,便拉着蜀国公主去王静辉的书房了。
王静辉听王福说颍王和那位“公子”结伴来找他,便扔下那群好斗的公鸡,整理了一下衣装便赶到书房。还没等王静辉的【创建和谐家园】坐热,赵顼便开门见山的问道:“王兄,你答应给我的策论写好了没有?今天枢密副使郭逵向父皇上了请辞的奏章!”
面对一反常态的赵顼,王静辉摇摇头在心中哀叹道:“看来这家伙的急脾气还是没有变多少,连寒暄几句都给省了,自己的影响真是失败……”虽然心中有些恶搞的想法,但看在赵顼实在有些心急。王静辉便走到书案前把那份这几天几经修改的参谋制度地策论拿出来交给赵顼。
颍王赵顼接过策论后便打开翻阅。而王静辉也趁着赵顼看策论地机会,把这几天自己填写的一些小词拿出来给蜀国公主看。这些小词是他自己填写地作品,绝无抄袭,虽然文才还有些拙劣,但词中深切的思念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蜀国公主的眼上蒙上了一层轻纱。
还没有等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柔情蜜意,颍王赵顼拍案而起,把旁边这两个正在眉目传情的鸳鸯给吓了一跳,王静辉还以为自己地策论在哪里犯了赵宋祖宗的传统,而蜀国公主担心的是自己的心上人的策论哪里得罪了哥哥。
颍王赵顼看到两人的目光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王兄策论精彩,顼喜不自胜有失利之处,王兄还请见谅!”
王静辉听后,心中的石头算是放了下来,笑着说道:“殿下过誉了。这只是在下一点看法而已,在策论上胡言乱语让殿下见笑了!”
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这套谦虚的说辞早已经习惯了,他知道眼前这个才子不愿意露出锋芒,不想让人来过多地搅乱自己的生活,在这点上让英宗父子十分赞赏。赵顼笑着说道:“王兄就不用在这里谦逊了,你的本事父皇和韩相他们都清楚。这篇策论读起来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不过本王没有王兄大才,在父皇那里问对恐有疏漏。还是王兄随本王入宫走一趟吧!”
王静辉心想随赵顼进宫走一趟也好,要不然凭这篇策论,英宗等人要是理解有问题,搞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还不如不搞,自己虽然不是个军事专业人才。但对参谋制度的理解恐怕在这个时代也是顶尖的,由自己在一旁补充说明,效果也会好点,说罢几人乘坐马车驶向皇宫。
还是在福宁殿,英宗赵曙怀着极大的希望仔细阅读了王静辉写地关于设立参谋部的策论后,便让太监传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到福宁殿议事。当韩琦和富弼来到福宁殿的时候,看见站立在一旁的王静辉,便明白皇上把他们这么急着召回来可能是因为这个才子又写出什么策论了,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后,便向英宗行礼。
英宗赵曙也没有客气,直接把郭逵上辞章的事情说了出来,也谈到了十年前仁宗时代名将狄青的遭遇,说出自己对由太祖太宗皇帝立下地规矩对武将的处理的担忧,非常担心日后还会有善于统兵作战的将领会重蹈狄青的覆辙,但祖宗立下的惯例也十分有道理,至少自立朝百年来没有武人手持重兵作乱。英宗赵曙说完自己的想法后,开心就好整理便把王静辉的策论交给赵顼,赵顼把策论交给韩琦和富弼阅览。
韩琦富弼都是仁宗朝的老人,他们也经历过狄青那次事件,尤其是韩琦,当年正是他和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发现了狄青的才能,并且加以赏识提拔,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由于种种流言蜚语使得他也非常担心狄青功高震主,篡夺权位,而和群臣一起上了弹劾狄青的奏章,在狄青死后,他也是后悔不已。今天英宗赵曙以狄青之事来喻郭逵今之处境,虽然两人相差甚远,但这中间的意思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枢密使富弼看过策论后,心中却是另外一种想法,因为谁都看得出来:王静辉的策论中提出建立总参谋部的建议,其实就是将枢密院的权利进一步分化摊薄,如果真的实行下去建立这么一个机构,那大宋的政治局面将会打破枢密使、宰辅统领百官的局面,尽管总参谋长的职位也不过是参知政事的样子,比不得枢密使职位这么显耀,但对于枢密使绝对是分权。他的眉头也随着策论的进一步阐述而皱得更紧了。当然富弼的眼光也不会这么短浅,他也看到参谋制度的众多好处,他自己也曾被监军折腾过,并且对狄青等将领的遭遇感到同情,如果按照王静辉策论中所说的那样去做,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可见王静辉写这篇策论也不是针对枢密院而来,纯粹就事论事而已,这在他心中也是有数的。
当策论又回到英宗赵曙手里地时候。他问道:“两位爱卿。看过这篇策论有何高见?”
枢密使富弼朝王静辉问道:“改之这篇策论写地好,不过策论中这个参谋制度是不是和枢密院的职能有所重复呢?”
王静辉知道建立参谋制度如果说要遭到反对地话。首先是来自枢密院,毕竟这是在从枢密院手中分权,便说道:“富公,这篇策论只是小子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而已。让富公笑话了。学生在策论中说明过:参谋部是设在枢密院之中,由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来担任,由参谋总长来兼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参谋总长和旗下地参谋只有在边疆有警的情况下为圣上和各位大臣来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供专业的军事建议来供大家做决策,其本身没有兵权,平时参谋部最大的作用便是在建立的军校当中充任军事教官。如果说参谋部与枢密院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职能上除了在培训军事将领方面以外,并没有和枢密院有任何职能上的重复。”
赵曙问道:“本朝已有兵学。设立军校又有何用?”
王静辉答道:“微臣尝读史书,三国曹魏时曹植上书中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之言,自先秦起如秦国王翦家族、蒙氏家族,楚国的项氏世将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将门的出现,即便是在本朝设立兵学后,也依然有开国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羽,玮、泫,杞,荀及琮,惟有杞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地“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地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地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得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王静辉的策论中他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太祖实行文治压制武将这一政策很有问题,但王静辉却是非常支持这样的政策的,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大将在外用兵自重甚至是造反的先例,唯独本朝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百姓也就少受些兵祸之苦。
不过王静辉在建立军校的建议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可以允许文人报考军校,一方面也是给文人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进身途径;另外便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将领。不过这一条好象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会让士子们对此望而生畏,但王静辉认为正如医学吸收了大量落榜的士子,其人才素质要远比以前学医人员要高,所以医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军事方面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策略来发展。很少看到历代名将纯粹是个武夫地。能够成为统军地将帅之才,其本身必然也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不过英宗赵曙心中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赞成。
要是真地把军校建立起来,消灭或者大大削弱了‘将门’的影响,那可真是以绝后患了。而且军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出身不同的领兵作战地将领。这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也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促使赵曙来决定建立参谋制度的重要砝码,与皇帝良心上的自责相比,这样的实惠更能让赵曙动心,赵曙不是傻子,当然能看到其中对皇权巩固的好处,他一定会咬钩的。
果然赵曙听后站起身来在御案旁走来走去,沉思了半天也没有说话,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又说道:“爱卿此策果然是良策,军校必须建立!不过爱卿在策论中说到可以使用参谋部中的人员来当监军是何用意?”
王静辉听到赵曙称他为“爱卿”就知道赵曙基本上要按照他策论上地内容来建立参谋制度了,他又不是官迷。对这“爱卿”两字含义也没有在意,说道:“圣上,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使用内宦来充任监军,相信不仅是微臣对此不满,所有的有识之士和将领恐怕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东汉末年,献帝宠信宦官出任监军,而宦官爱财常向将领索要财物,至此酿下大祸。前车之鉴犹未远。但不派监军又会难以使人安心,所以微臣建议从参谋部中选取忠心参谋,以这些参谋为基干组成前线参谋部,给领兵将领提供军事建议,这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前线倒戈的作用。微臣窃以为这样远比使用内宦做监军要好得多,请圣上明鉴!”
英宗赵曙听后看看韩琦和富弼。他们两个人也点点头表示太监当监军弊处实在是太大,在他们看来这篇策论中最大的亮色便是改善这一条,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到实处,那可以使后世多少名将跳出这个怪圈,这样的好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所以两个人都极力说此策好,再加上英宗赵曙本就不是个昏君,也明白此中厉害,所以除了军校的建议外,这个监军问题就是他最赞成地建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