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王静辉接过蜀国公主手中地诗词手抄本,但看封面上书名是《岚山诗抄》。打开后才知道这本手抄诗词集中收录地不仅是他发行过的那本《岚山诗抄》中地诗词,还合集了以往送给蜀国公主的诗词。看着纸页上那手漂亮娟秀的蝇头小楷,这手字可比他的字体漂亮多了,尽管自从空降到这个时代后。他就不断地练字,但终归是不如他们这些从小拿着毛笔长大的人厉害,他看着这本手写诗抄心中流过了一丝暖流,说道:“公主真是费心了!”
蜀国公主轻声说道:“王兄客气了,这只是举手之劳!盼王兄日后佳作不断,考场夺魁……”
王静辉听后就明白了蜀国公主话中的意思,笑着说道:“我自当会努力,定不负公主美意!明年三月考场定不负所望,望公主能够如约而至!”
出乎王静辉意料之外,蜀国公主听到他的话后没有脸红。也没有回避他的目光,而是坚定的对他说道:“王兄大才,浅予在这里先预祝王兄能够考场夺魁!”说完又皱了下眉头,满含深意的说道:“王兄虽然才高,但也须慎行……”
王静辉听后一时不明白她最后一句话的意思,但也明白蜀国公主恐怕是担心自己考场失手,所以才嘱咐自己吧。没等他多想,颍王赵顼便手里拿着一本书。推开了书房门,打断了他还在嘴边上话。
赵顼做到他的旁边,把手上的书放在茶几上,还叹了口气。王静辉看到那本书地封面上是《韩非子》,又看他脸上有些丧气的表情,便笑着问道:“殿下。可有什么烦心的事吗?”
其实刚才颍王赵顼借口出去一方面是因为他想给蜀国公主和王静辉一个单独说话的机会,当了这么久的灯泡,他自己心中也多少知道当这两个人见面的时候,自己插在中间是有多么的尴尬;另外便是今天府中的幕僚收录了一本新编地《韩非子》,颍王赵顼好学不倦,所以便去取那本《韩非子》,不巧真的碰上了老师王陶。
王陶看到赵顼手中的《韩非子》后,便说道:“韩非险刻,背《六经》之旨,愿无留意!”
赵顼看到自己的老师王陶对《韩非子》意见这么大,便说道:“备录藏书之数,非所好也。”这才拿着《韩非子》灰溜溜的跑回来。
当颍王赵顼说完后,蜀国公主笑出声来,而王静辉则是皱紧眉头:这还是独尊儒术那一套,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网络上就有关于百家治国和儒家治国熟优熟劣地争论,不过儒家的名声不太好听,但王静辉心中对此倒不是那么执著,毕竟儒家思想对治国也是有着很大作用的,不然汉朝的统治者也不会同意董仲舒的那一套了,不过运用起来有问题罢了。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秦始皇留着韩非,并且用他的理论来治国,也许中国的历史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不过历史不会存在如果,王静辉也同样不看好这样的观点,想以始皇的残暴,韩非一个人是不会有太大作为的。
颍王赵顼注意到王静辉有些皱眉头,心想他可能对此有什么看法,便问道:“王兄多才,你怎么看《韩非子》?”
王静辉并没有直接回答赵顼,而是反问道:“久闻殿下好学不倦,在下请问《史记》中,在春秋战国时代能得太史公称赞的,以诸侯不敢犯某国多少年的功臣有哪些?”
赵顼还没有回答,蜀国公主便在一旁细数起来:“合纵的苏秦当属首位,合纵六国以抗秦,使秦十几年不敢兵出函谷关,相信没有哪个人能相及的!魏无忌也算一个……还有申不害,好象就这三人了吧?”
蜀国公主说完后,赵顼在一旁点点头,说道:“能得太史公如此评价的人物甚少,不过这三个都当得起!”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读太史公所著《史记》,记得也就这三人有此功绩,苏秦和魏无忌就不用说了,单说这申不害。他便是韩非之前法家‘术’、‘势’、‘法’三派中的‘术’派之宗。而‘法’宗便是和他同一时期的商鞅,至于‘势’宗是赵人慎。赵人慎很少见于典籍。所以他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但另外两宗地商鞅,在秦国变法一举使秦变成当世强国,后来始皇征服天下便是基于商鞅变法之功;这申不害是韩昭候重用之人,太史公称其使诸侯十五年不敢犯韩皆是其功。虽然申不害没有使韩国自此像商鞅那样走上富强之路,但能够取得这样地功绩,也算是一时无二了!而韩非此人是集法家大成者,法家三派各有所重,但被他兼容并蓄著成这《韩非子》一书,在下倒是觉得王师说得有些过了!”
赵顼听后神色肃容的点点头,然后笑着说道:“想不到王兄对法家之学也有所涉猎,想必是精通此道吧?不过始皇终归是用法家治国而失天下,确实是有违儒家治世之道!”
王静辉笑道:“殿下此言差矣!秦国虽然自商鞅变法而强盛,但始皇残暴失天下。以至于后世之人把这笔帐算到了法家地头上,这实在是冤枉的很,不过当时法家也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秦国的律法苛严,致使亡国,这中间法家也是有一定责任地。但殿下熟读史书应该知道,那汉唐不也是用儒家来治国,最后也不是失去天下了吗?所以在下读史稍有心得。窃以为治国之道不能单靠一种学说来支撑,应该像韩非那样兼容并蓄,集各家之优点为大成,这才是一条相对走得通的路!”
赵顼听后非常迷惑,因为他从小到大所有的老师都是教他儒家经典,心中自然是信奉着儒家思想。况且宋初宰相赵普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范。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他,儒家治国也不是完美无缺,这让他实在是有些接受不了,但王静辉最后那句“兼容并蓄”也使他心中很是赞成,要不然他还读什么《韩非子》有什么用?
王静辉看到赵顼迷惑的样子,知道一时半刻是无法让一个从下就受到儒家教育的人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的,便开口说道:“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真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出海而国家富……”
赵顼听后就明白王静辉正在背诵《韩非子》中《大体》的一段,这一段内容其实是韩非非常推崇老子的思想而写地,韩非还写过《解老》、《喻老》两篇专门来阐述老子的思想,这点儿他倒是知道的。不过王静辉对书中的段落捻之即来的本事,还是非常让赵顼佩服的,至少给他的感觉,王静辉拿古人的话来做引用地本事是越来越强,真是不知道这个才子的脑袋是用什么做的,怎么记性如此之好。
王静辉笑着说道:“我听闻就是孔圣人也要到老子那里去听课的,而韩非也是借鉴了不少老子的东西。殿下,在下想说的便是这些圣人和学者,他们地思想其实多少都继承了很多人的学说和主张,即便是法家与儒家这么对立的学说,在某方面还是有很多观点相同的。古之圣人大贤况且如此,我们这些后来者还有必要这么看重自己学的学问必须是哪一家的吗?”
颍王赵顼听后才变得豁然开朗起来,王静辉并没有把法家学说说得比儒家更强,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你不可能仅凭几句话便可以改变他的信仰,毕竟儒家学说经过了几百年后的统治,已是主流,王静辉也没有这个心情去和赵顼辩论两家学说谁强谁弱,这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他是聪明人,不会去干这样不讨好的傻事。与其和赵顼辩论,倒不如自己转换话题,让他认识到历史上这么多家的学说,每家学说都是互相影响、交杂其中的,兼容并蓄才是主流。反正自己有的是机会,现在先在赵顼的思想防线上开个小裂缝,以后再慢慢去影响他,改变他吧。
赵顼心中虽然还在迷惑,不过王静辉的话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他也是熟读史书,很少会看到历史上某个有作为的皇帝会真的全盘照搬儒家的那一套,在其执政中终究会在一些大事地抉择上采用有违儒家思想地手段来管理国家,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成效。这本身就是证明在管理国家上,并不是一个学派地思想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秦失天下而忘固然是因为其残暴不仁。这中间也少不了法家自身的问题。王静辉并没有回避,也不为法家极力辩护。而是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这种治学胸襟与自己地老师王陶相比,之间的差距立刻在赵顼的眼中显现出来。
虽然颍王赵顼很想在儒家、法家的问题上和王静辉聊一聊,奈何王静辉心中已经打定注意避而不谈了。以后在慢慢在文火慢炖眼前这个还很急躁的颍王赵顼。因为这种学术思想上的事情可不是自己一纸策论能够解决的。王静辉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在同龄中人也可以算得上少有对古文有些造诣了,但刚才那番话他可是说不出来的,这些都是他广泛背诵经史典籍后,以自己一个现代人眼光对其分析后的结果。
在司马光地策论中,王静辉见识了古人的卓越见识后,他想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如何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虽然自己有着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可以很快的便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背下来,但终归没有这个文化积累地过程,怎么看都是自己处于下风。不过他更在意的便是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的见识。虽然刨除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他比不上司马光的战略眼光,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使得他具备这个时代与众不同地辨析能力,这是司马光他们拍马也赶不上的。与其想办法变成和司马光他们同样的人,不如在思想上保留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这才能在一帮儒生中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所谓那些经史典籍不过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罢了。
颍王赵顼看在这个问题上从王静辉的嘴里掏不出什么东西了,而蜀国公主也似乎不愿意在这上面帮忙。只好作罢,转而询问了王静辉一些关于“经济理论”的问题。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后,最令自己得意的便是成功的向北宋统治高层推销了自己的“经济理论”。虽然过程实在是让人有点身处梦中的感觉,但终归是成功的影响了英宗父子和韩琦、富弼一些大臣的治国思想。虽然这种影响还很微不足道,但王静辉有的是时间来慢慢运作,他相信只要自己给他们出的参考建议一直有效下去。总会改变他们的治国思想。
给赵顼推销了一会儿“经济攻略”后,王静辉感到一阵倦意涌上心头,今天他实在是太累了。蜀国公主看到王静辉面色疲惫后,便轻拽哥哥的衣角,赵顼会意后便站起身来说道:“今天真是多亏王兄帮忙为国出策,真是有劳王兄了!”
王静辉终于看到了颍王送客的曙光,虽然旁边有蜀国公主作陪,但赵顼这个家伙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灯泡,谈论的话题也大多是些无趣严肃。本来今天他就够累的了,现在总算是看到了赵顼送客的曙光,立刻起身说了些应景的话后,就借故离开了。不过在他走之前,由蜀国公主单独送他到门口,还郑重的把那本她誊抄的那本诗词集交到王静辉的手中,两人默默无言,虽然王静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蜀国公主今天似乎有些忧愁,但他知道蜀国公主正在盼望着他能够考场夺魁,对她轻声说道:“公主保重,等我回来!”
赵浅予听后美目一亮,在清冷的月光的照射下,更是显得流光溢彩,说道:“王兄保重!”
马车载着王静辉在深冬汴都的街道上缓慢行驶,虽然天气比较寒冷,但还是没有挡住这个时代汴都居民夜间生活的兴致,街上还是人来人往,两旁的酒楼瓦肆热闹非凡。不过这都没有吸引王静辉的视线,他在马车中借着街上昏暗的灯光,看着手上蜀国公主送给他的手抄本。虽然他不清楚为什么今天晚上见到蜀国公主的时候,她的情绪似乎比以前低沉了许多,但他能感到赵浅予对他深情丝毫没有减少。
王静辉可以算得上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猜不透公主为什么情绪有些低沉,但他还是预感到两人之间巨大的差距,肯定会少不了一番波折。
“唯一的办法便是考场夺魁,对新科状元赐婚不是件掉价的事情,群臣也不会有太多阻拦,只要英宗英宗一赐婚,什么问题都会解决。自己和浅予的未来就看我考得怎么样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虽然王静辉今天很累,但回去后他并没有睡觉,而是对着那本手抄诗词集呆坐到天亮……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七十六章 装备
天亮后,王静辉走出书房,在院子中打了一路太极拳,这还是他爷爷教他的,这个习惯在他来到这个时空后也没有改变,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管家王福虽然没有学过武术,但也看着王静辉在打一种非常奇怪的拳路,也和医馆中的坐堂郎中一起跟着王静辉学打太极拳,感觉精神确实比以前好了许多,也不禁赞叹自己的掌柜连打拳都会养生。不过这次他来到王静辉的院子不是为了和掌柜一起打拳的,他的身后跟着一名戎装军官。
管家王福本来是想打断王静辉练拳的,不过那名军官制止了他,而是在一旁仔细观看王静辉打拳。王静辉打太极拳的时候格外入神,等到收势后才发觉院子里面还站了两个人,看到王福身后那人孔武有力,一身戎装便知道肯定是富弼或者郭逵派人来找他改造守城装备了,便说道:“这位军爷是枢密院派来的吧,在下换身衣服便跟随你去!”
那名军官抱拳说道:“在下李卓,身为三衙都虞候,奉枢密副使郭大人所命来请先生。先生有什么不便之处可自行处理后随我去见郭大人!”
王静辉读《宋史》或是《宋史演义》的时候,就对北宋的那套文武官员的官职给弄得一塌糊涂,大量的虚职闲职夹杂其中,让人感到北宋的官职体制实在是一堆浆糊,心想好在自己不是研究宋朝历史的,否则光是那堆官职名称就会让自己知难而退。不过李卓应该不是虚职,这三衙都虞候可是个从五品武官。在北宋三衙禁军中的位置也算是高的了。只次于三衙长官和副都指挥使。
王静辉连宋朝地最高军事长官富弼和郭逵都见过,自然不会对一个都虞候失了风度。向李卓拱手行礼后,他便走回书房中又换上一身衣服,坐上马车跟着李卓前往前往汴都外城墙,枢密副使郭逵现在就在那里等候王静辉地到来。
在平民医馆的门口。王静辉正准备上马车地时候,那个都虞候李卓却走到他的身边说想和他同乘马车,他虽然感到奇怪,因为他看到门口除了一小队禁军士兵外,还有一匹高头大马,说明这个李卓来的时候是骑马的,怎么会想和他同车而行呢?不过王静辉心里虽然很奇怪,但还是非常客气地让他上了自己马车,车夫轻扬马鞭,马车便载着王静辉和李卓向目的地驶去。后面还跟着那队李卓带来的士兵。
在去玄武门的路上,从李卓的问话中,王静辉琢磨出这个武将为什么弃马乘车的原因了:原来李卓自身武艺在禁军中很有名气,平时也时常找人比试武功,禁军是宋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而驻守汴都的禁军更是宋军中精华中的精华,里面南拳北腿的人多了,李卓到处和人比武。日子长了自然对武术套路非常有眼光,不过他今天早上看到王静辉打地那套太极拳非常感兴趣,想问问这套太极拳的出处。
想通这一关节后,王静辉心中不禁捧腹大笑:自己在别人眼里居然成了武林高手了!王静辉在心里笑过便罢了,当然不会在李卓面前如此失礼,他也准备好了一套说辞:太极拳是他在行医过程中结合武术和道家养生之法而创立的。并非某个大侠所授。太极拳虽然有攻防招势,也可用来实战自卫,但最重要的便是养气修身……一套说辞将李卓这个武痴给糊弄的一愣一愣的,看着李卓傻眼的样子,王静辉差点儿就忍不住当场笑弯了腰。这下子不管太极拳是不是张三丰所创,都变成王静辉的原创了。
富弼由于公事繁忙所以这次就没有来,而郭逵想见识一下王静辉在军械上地才能,所以便一大早就到了北门中的玄武门卫所,这个卫所有着非常全面的守成武器装备,而且距离三衙禁军指挥衙门最近。卫所指挥使早就按照郭逵的意思,将守城士兵所使用的各种武器都摆放成一排,各种武器五花八门,看得王静辉眼花缭乱。
“怪不得听说宋朝发明的武器种类极多,光是火药武器便有上千种之多。这守城是宋军拿手好戏,大到投石车,小到一个手持【创建和谐家园】,这一排算下来也有三十多种,这中间火药武器也不过只有四五种,郭逵地意思是待会儿再专门看火器。”王静辉看着这些武器心中暗暗的想到。
其实王静辉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对那些诸如原子弹、导弹之类现代化的杀人机器一点儿也没有兴趣,由于看过网上那篇评点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的贴子后,才对兵器感兴趣,不过还是局限于古代的冷兵器,没承想自己莫名其妙的来到宋朝后,这点儿兴趣也成了他的法宝了。不过当他看到宋军将士使用的武器后,他的这点优势似乎就没剩下多少了。
王静辉随着郭逵走到一台床弩前,听着一个看上去是负责兵器制造的官员讲解这台床弩。其实当他看到那台个头儿明显偏大的床弩的时候,他就认出来那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作神臂弩,如果在齐射的时候是非常壮观的,射出的专用弩箭甚至可以牢固的钉在城墙上,士兵可以借此攀爬城墙;当然这东西用来守城,绝对是攻城一方的恶梦。
那个军器监的技术官员在介绍完床弩的性能和威力后,也非常遗憾的说道:“床弩威力虽大,但使用的时候也是颇为费事,两张弓床弩需要四人操作,要是三张弓的大型床弩非要八人甚至是十人来才能使用,这种床弩也得名八牛弩。”
王静辉昨天仓促想到的机构正式针对【创建和谐家园】的,在高中物理课上学到的那点儿机械知识中,无非就是介绍了几种基本地机械机构地概念而已,但这对他来说已是足够。王静辉从袖子种抽出一张纸递给郭逵说道:“郭大人。还需请个识货的人来看看。下官日间思得一种机关,可解这神臂弩使用费事地问题。把这个机关加在神臂弩上,两三人即可使用一张床弩,省时省力,并且这个小机关也可用在小型手弩上。不过效果没有这么明显罢了。”
郭逵接过王静辉那张画着机械机构示意图的纸张,但他看不懂这上面的意思,便把图纸交给那名负责解说的军器监官员。王静辉走到他地跟前,指着图纸来给他解释上面所画的荆轮机构的用途和安装位置,这名军器监官员果然是个识货的,听了他的讲解后大喜,想立刻就回军器监把荆轮机构做出来,安装在大型床弩上。
郭逵虽然不懂机械,但从那名军器监官员脸上兴奋的表情上可以看出,王静辉所画的机关确实非常有用,所以就嘱咐那名官员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把这种机构做出来。安装在神臂弩上以实验其效果。
其实床弩的机械传动也可以使用齿轮传动,不过由于齿轮材料和制作精度问题而使王静辉知难而退了,即便是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地水力活字印刷机还继续采用硬桃木制作的齿轮来传动,每隔一个月都会修理一次。不过王静辉并没有放弃齿轮传动,只是先搁置起来,等以后有了好的钢铁材料后来替代齿轮,那装备武器的威力还会向上增长。荆轮机构简单易于制造,其门槛要比齿轮传动要低。并且使用在床弩这种武器上优势要大得多。
在那名官员走后,王静辉叫郭逵把左右随从遣退后,对他说道:“郭大人可还记得下官昨天面圣时所说的火药吗?”
郭逵哪里能够忘记,今天他把王静辉叫来的重要原因便是为了王静辉手中的【创建和谐家园】,连忙催促。王静辉又从袖子中拿出几张纸,郭逵看见后便想接过来。但王静辉却把手向后一收,郭逵捞了空。
王静辉慎重的对郭逵说道:“郭大人,正如昨天我在面圣地时候所说过的那样,如果这几张纸落到敌国手中,那便是对我大宋一场灾难,所以还请郭大人慎重,对火器的生产一定要严加保密。这几张纸上除了记载了火药的最佳配方外,还有其提纯办法和几种从来没有过的火器设计及使用方法,就摆托大人了!”郭逵见王静辉说的如此慎重,在接过纸张重重地点了点头后,仔细看看上面所画的是何种火器。郭逵不懂【创建和谐家园】,但他身为领兵作战的将领,对火器的种类还是非常清楚的,王静辉所设计的火器便是地雷、手雷、和攻城、袭营所使用的炸药包,炸药包对郭逵来说并不陌生,现在宋军种就有这种武器装备,但地雷和手雷却是他第一次见到,十分惊奇,感到这次陪王静辉收获颇丰。
在得到了郭逵的保证后,王静辉又从袖子中掏出几张纸说道:“郭大人,刚才除了看到这些守城兵器外,我还想看看大宋将士身上的兵甲如何,我这里还有一种兵阵,是根据古书种秦国兵阵演化而来,是专门以步兵对骑兵的一种兵阵,相信可能会对我大宋有所帮助!”
此时枢密副使郭逵快要被王静辉掏袖子的动作给折腾的发狂了:这个才子的袖子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拿出来?!不过此时他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王静辉给他的兵阵图上,这张兵阵图是王静辉根据亚历山大长枪矩形重装步兵方阵画出来的,据说采用这种重装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可知轻骑兵,但据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秦国早就有类似的长枪步兵方阵来克制游牧民族骑兵了,所以王静辉就借秦军这支中国古代历史上战斗力最为凶悍的部队的名头来贡献长枪矩形兵阵。
但王静辉对此时的重装步兵还是很犹豫的,因为他也没有经过古代冷兵器作战的场面,不知道这种排兵布阵的方式能不能有效的克制骑兵所以底气不足。不过他知道北宋末年宋军步兵装甲中就出现了重达三十公斤著名的鱼鳞甲,有这种装备在加上领先世界的军工水平,大宋的禁军不难训练出一支优秀地重装步兵方阵。在他地马匹攻略还没有起到作用前。这也是他所能够想到克制轻骑兵的最好办法了。当然还有【创建和谐家园】弩。不过这个东西虽然他见过也玩过,但还需要他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现在马上就要靠制举科了,他拿不出这么多精力来干这个,只能先靠后安排了。
郭逵增经作为一线作战将领,兵法战阵是他最熟悉不过地了。更何况王静辉在纸上对重装步兵战阵说明的非常详细,他一看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武将出身的他通过这幅兵阵图,对王静辉的才华更是惊叹不已。在宋朝普遍浓重地扬文抑武的思想下,原以为读书人最好不过像苏洵那样还有点实货,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增添自己的谈资而翻两下兵书罢了,还真没想到会冒出王静辉这样的异类,居然通过史书再现了秦军步兵方阵,更由此参考现在宋军的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成重装步兵方阵。郭逵不知道王静辉剽窃了秦军和亚历山大步兵方阵的成果,还以为王静辉是个通才呢。
郭逵迫使自己的眼睛从兵阵图上移开。又开始紧盯着王静辉的双手和袖子,希望这个才子能够给自己再带来一份惊喜。王静辉也注意到郭逵老是盯着自己的袖子,他摆摆袖子笑着说道:“郭大人,下官暂时想不出什么更好的主意了,再过三个月,在下还要参加制举科考试,这段时间是没有多少精力来思考更好地机构和火器了,等我摆脱这些俗事后。定会给郭大人送去更好的东西!”
郭逵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了,今天他收获的东西已经很多了,虽然那个叫什么荆轮机构、【创建和谐家园】及其新设计的火器效力还不清楚,但手中这份重装步兵战阵图确实自己识得出价值的东西,这足以让自己高兴半天的了。郭逵不好意思的说道:“让改之见笑了,望你能够考场夺魁。你我也好同殿为臣,为我大宋效力!”
王静辉听后,心中却是回想到:宋朝历史上仁宗时代的狄青也是武将出身就任枢密使地职位,况且狄青战功卓著而且深得仁宗皇帝的信任,就是这么一个人还经不住文官的打压,眼前这个郭逵战功不如狄青,受英宗赵曙的信任更是不如狄青,估计很快就要到某个地方去钓鱼了吧。不过郭逵还是有些本事的,在神宗时代他又获重用出任对抗西夏的将官,并且战功不错,也可谓是咸鱼翻身了。
“等我和你同殿为臣?这个难度太大了,只怕你坚持不到那天,就会被文官那些铺天盖地地弹劾奏章给淹没了……”王静辉心中默默的说道。无论是狄青还是郭逵,甚至是稍晚的王韶,身为武将生于这个时代是一件让人极为惋惜的事情,不过也正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来了这手,才使得宋朝成为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武将篡位事件的朝代,使得宋朝的老百姓渡过了百年的和平时代。
王静辉恭敬的说道:“谢谢郭大人的抬爱,下官会努力的,定不负大人之期待!”两人又寒暄了一会儿,王静辉便起身告辞了,毕竟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他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准备应对考试,毕竟是关系到他的终身幸福的大事,他自然不敢疏忽,虽然那些应考的书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但他还是要熟读所有的现在他所能够找到的经史典籍以备万一。郭逵今天的收获颇丰,也就没有再留客,但以他枢密副使的身份来说把王静辉亲自送到门口,这对王静辉这样没有权势的小官来说,已是荣耀至极,尽管这并不放在王静辉的眼中。
回到平民医馆后,王静辉的生活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在二十一世纪高考的那段岁月,除了每天要给人看病教学生外,连自己的生意也全面下方到几个手下的手上,彻底坐上了甩手掌柜,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备考,这多少让经过无数次考试的他有些时空错乱的感觉。
王静辉准备备考这段日子,也把同在平民医馆的苏轼给折磨的够呛。现在苏洵的病情已经让人十分乐观了,经过王静辉的治疗和休养后,苏洵看上去和正常人差不多,现在苏洵父子三人向王静辉提出要回家休养的要求,都被王静辉以各种理由给拒绝了,与苏洵的病情已有极大的改善相比,苏轼的老婆王弗的病情虽然趋于平缓,但王静辉手中没有什么特效药,一旦发病只能看老天的意思了。每天王静辉来到苏轼一家的院落中,他在看完病后就拉着苏轼来谈论考试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苏轼也常常考较他。诗赋自不必谈,两人在这方面都是一时无二,主要是苏轼来提问王静辉考试范围内书籍的内容,面对对答如流的王静辉,苏轼对他的记忆力感到十分吃惊。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七十七章 两难
王静辉在忙着淮备考试的时候.除了培养自己的学生,对那些招收上来的十五个产婆加大了培训力度,毕竞他还要靠这些产婆来避免二十年后新皇登基年幼靠太皇太后向氏垂帘听政的局面出现.这可是马虎不得的。颖王赵顼和蜀国公圭也不时的来他这里,虽然王静辉能够感觉牵赵顼兄妹眉宇间有忧虑.但他也不好出言相问。王静辉借着和颖王赵顼谈话的机会、谈到了王妃向氏已经有八个月生孕的事情.然后开出副安胎养神的药方拾赵顼.更向赵顼介绍了他所训练的那十五个产婆的事情。
赵顼虽然不懂医术.但听王静辉的介绍后.也明白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产婆可以很好的保障胎儿出生,并且用来询问就医的女患者病情.也避免了以往郎中和患者之间的尴尬,不禁夸奖王静辉心细如发。王辉也顺势向赵顼推荐了两个产婆.希望他们能够伴随在向王妃身边,可以随时照顾快要生产的向王妃。
赵颈对他的关心倒没哨想这么深.颖王身为国之储君,王妃怀孕对于赵宋皇室当然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颖王府邸自然可以在有事的时候轻易的便可以传昭专善妇科的太医来拾王妃诊治。不过正如王静辉先前介绍招收培训这些产婆时所说的那样,毕竟太医医术再高也是男人,诊治中间有很多不便,赵顼也深恐担心到时会出现什么差错.以至让自己
后悔不及。况且这两个产婆是王静辉亲手【创建和谐家园】的、赵顼对于他的医术水平.心中是非常推崇的,所以便欣然按受了这两个产婆进驻颖王府耶陪伴在向王妃身旁。这也让王静辉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至于能够起多大作用.就看老天的意思了。
时间径不知不觉到了大宋治平三年的二月月底了.在这段日子里,郭逵和富粥根据王静辉地建议,上书英宗在金明池湖中一偏僻小岛上设立火药生产作坊。平时都由禁军分成三班倒,日夜严加防范对火药哨不良企图的人。荆轮机构也被出成功的制造出来并且共装在神臂努,人力上和射速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原来需要八个人才能焦用的操纵的三弓神臂努,现在其的如王静辉当初向他们介绍地那样.只用两三个人便可以轻杜的使用神臂努了;新【创建和谐家园】也被验征其爆炸威力是最佳配方.王静辉直按便犯【创建和谐家园】最佳配方给了郭逢,在历史上直到北宋最后几年宋朝的军工专家们才将硝在火药中的比例提高到七成。
二十一世纪随便那个对火药哨点兴趣的人都知道【创建和谐家园】最佳配方。再牛一点儿的甚至可以白己做出【创建和谐家园】油或是黄色炸药、王静辉然知道更大威力地爆炸物怎么制作.但一方面他手头没哨材料.另外一方面他要全心投入到考试中去,没哨这么多时间来研究炸药。对于这时代来说.扶照最佳配方做出来的黑火药,威力已是足够大了。至少以满足富粥和郭逆对火药威力的需要了。
“…扶照此法所做出的火药充之铁壳之中,点火发作.声震雷.热力可达半亩之上,牲畜皆碎尽无迹,甲铁皆透……”枢密副使享道兴奋的在拾英宗的奏章上写下他对王静辉提供的新【创建和谐家园】威力地价.这是扶照王静辉设计的地雷和实验方法轻试爆后得出的结果。
现在郭逵的日乎很不好过,静几天知读院邵亢连疏奏劫:“租宗故例.抠府参用武臣,比如曹彬父子。及马知节、王德用、狄青。勋名威望、卓越一时,乃可无傀。郭逵奸按小才.岂勘大用?乞改易成命!”这样的弹劫奏章在英宗赵曙御素之上还哨很多份,这让郭逢感到很大的压力,希望自己能够在枢密副伎的位置上干出点成绩。好减轻种压力.能够让皇帝继续信任自己.而王静辉所献的改进弓努的机关和最佳黑【创建和谐家园】的哨效性,正是自己现在所需要地。再加上新式地重装步兵矩形兵阵正在操练过程中,者样乎效果不错,这多少拾郭逵又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踏实了不少。
英宗赵曙把原本是洼源路副都部署的郭逵,一下子捉拔到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事这样高的位置,也是听闻郭莲原是范仲淹的得力助手.军功卓著之故。不过现在郭逵的处境多少让赵曙想到了仁宗时代白大持狄青地遭遇.狄青可以说是仁宗执政时代一大遗憾.就连赵曙也为之托腕。现在郭逵的境遇很让赵曙担心他也步上狄青的旧途,本来在议较量中,他把吕诲、范纯仁和吕大防给贬到外地去钓鱼.已轻够让自己内疚了.这次要是因为提拔郭逵而把他拾害了.那岂不是让郭逵冤砰,英宗赵曙推开御案上那些弹劾郭逵的奏章,拿起郭逵写的那份关于按照王静辉建议改造兵器后效果的奏章,这篇奏章上除了对改造后武器性能有一个完整详实的报告外,字里行间还透露着郭逵对王静辉才华的欣赏。赵曙想起这个文质彬彬而又多少有些倔强的才子,嘴角微微一笑:“此子值得自己争取一下!”他心中默默的想到。
赵曙想到前几天到慈寿宫去拜访曹太后的时候,曹太后对自己谈起蜀国公主的婚事的问题,他的眉头又紧锁了起来:曹太后对自己说了几个名门子弟,按照家世来说确实是上乘之选,尤其是跟随太祖征战天下的灭蜀功臣王全斌的六世孙王诜更是驸马的上佳人选,而王诜的祖父王凯也是真宗时代名臣寇准举荐的将军,西夏征战多年积累无数军功,王诜本人也是名扬汴都的画家。这样的家世出身的王诜自然得到了曹太后地大力推荐,如果没有王静辉地出现,赵曙自然是非常中意这样的驸马人选。
赵曙年到中年。膝下只有三子三女。大女儿夭折后蜀国公主就是公主之首,她受到地关注更多些也是自然的。不过王静辉的出现使蜀国公主的婚嫁出现了很大地变故。由于赵顼对自己亲妹妹的宠爱,使得原本待嫁的蜀国公主在偶然中居然认识了自己的心上人,这本来就使赵曙感到为难的了,而王静辉胸中那份才华更是让他和韩琦等人心折。连武人出身的郭逵也对他赞不绝口,他原本是想等王静辉考场夺魁后就准备将蜀国公主下嫁给他的,但曹太后的意见又使他犹豫不决。
由于赵曙是养子,在继位之初就和曹太后之间有间隙,多亏韩琦从中调节才得以弥合。这次蜀国公主的婚事更是他与太后之间搞好关系的重要机会,如果否定了太后地意思,那于颜面上实在是不好看。可是赵曙还是没有对曹太后明确的表态要将蜀国公主下嫁给她推荐的任何一个驸马人选,因为他曾对儿子赵顼默许过,如果王静辉能够取得制举科考试头名的话,那他就会赐婚状元郎。他在等待,也在犹豫。
在英宗赵曙犹豫不决的时候,蜀国公主也在皇宫的鱼池旁木然发呆。虽然天气慢慢的转暖,但鱼池的水面上仍然结着一层薄冰,赵浅予一个人盯着结了冰地水面,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连颍王赵顼站在她背后都没有发觉。
赵顼的一声叹息打断了蜀国公主的遐想,扭头看见赵顼似笑非笑的看着她。显然是猜中了她的心事,如花的面容上飞起一抹红晕。赵顼说道:“皇妹心情欠佳,还是随我出去透透气吧!”
难得颍王赵顼没有在这个时候来取笑她,蜀国公主一听赵顼要让自己和他出去,便知道要去找王静辉,心中也有点儿激动。这段时间王静辉加紧复习功课准备考试。赵顼兄妹就很少去平民医馆找他了,蜀国公主也非常想念王静辉,但知道他现在苦读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和自己厮守在一起,所以也就忍下想去见他地冲动,一个人时常发呆。
等蜀国公主换好装束后,两人便乘马车一起向平民医馆驶去。当他们到达医馆的时候,管家王福知道两人身份尊贵,便先行将他们带到王静辉的书房,然后去苏轼住的那个院子叫王静辉去了。赵顼兄妹两人有差不多半个月没到这里来了,进入书房后,看到王静辉的书案上堆放的都是书籍,知道这个才子最近正下苦功温书。赵顼看到蜀国公主眼中的一抹忧色,便说道:“改之大才,只要稍微用功,定能够考场夺魁,皇妹勿忧!”
蜀国公主叹了口气说道:“只要他能够有这份心思便足矣了,怕是这段日子苦了他了!”
颍王赵顼听后也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的妹妹情根深种,若是王静辉无法考场夺魁,恐怕就是父皇也不能拖着她的婚事不松口了,想来胜负就在此一举,心中也不禁有些担忧,正想开口安慰一下蜀国公主的时候,就见王静辉兴冲冲的跑进书房来。
本来王静辉在给苏轼的老婆诊脉开药方后便可以回来的,不过他又让苏轼来对他所学功课进行提问,以检验自己的学业程度。苏轼知道他要考制举科,所以也没有抱怨,耐心的给予指点,只是王静辉那厮记性实在是太好了,制举科考试出了诗词需要根据题目来发挥一下外,无非就看谁背书背的好,这两项恰恰是王静辉的强项,苏轼手里拿着几本书翻来覆去的提问,最后干脆让王静辉背书,没想到他真的能把书从头背到尾而不错一字,这可把苏轼折磨的够呛,好在管家王福来找他,否则苏轼真的要下逐客令了。
王静辉听说赵顼兄妹来了,便扔下正在摇头叹息的苏轼,一溜儿跑回书房去了,刚进入书房便找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蜀国公主,两人呆立了良久,然后从他的嘴里蹦出了一句让赵顼绝倒的话:“公主,你来了?”
颍王赵顼虽然在心中腹诽王静辉视自己如无物,但也明白这段日子两人没有相见对他们可是莫大的折磨,所以也就没有在意,轻咳一声说道:“王兄。许久未见。近日可好?”
王静辉此时才想到屋里面还有赵顼这个灯泡的存在,脸上一红。连说:“还好!还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眼睛却盯着面若红花的蜀国公主。
颍王赵顼看到王静辉这个样子,虽然心中有些气结,但也只是苦笑不已:这个才子平时可是心思敏捷侃侃而谈。怎么见了蜀国公主后就变成痴呆了?放下心中所想,便和王静辉寒暄起来,询问他学业上地事情。
过了一会儿王静辉地注意力才从已经把脸快要低到地面上蜀国公主那里转移到颍王赵顼身上,他知道赵顼在这个时候来找自己肯定是有事,不是寻常拜访,不把这个灯泡的麻烦解决了,自己和蜀国公主在一起总觉得有些别扭。所以王静辉喝了口茶稳了下心神,便问道:“殿下无事不登三宝殿,今天来找在下可是有什么疑惑?若是能够解决定不推辞!”
颍王赵顼听后心中赞到:这个才子可真是上道,在这么没头没尾地闲聊下去。自己就要快变成痴呆了,好在他先张嘴了。赵顼苦于找不到话头,见王静辉自己挑起了话头,当然是打蛇随棍上,从袖子里面掏出一道奏章的副本,说道:“王兄可真知我心,你先看看这道奏章吧。”
赵顼递给王静辉的奏章正是知谏院邵亢弹劾郭逵的折子。他打开奏章后一看,便知道肯定是御史台或者是知谏院弹劾郭逵地折子。因为上面没有署名,所以王静辉不知道这份奏章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与英宗赵曙一样,看到今日郭逵的遭遇,王静辉也想到了十年前北宋名将狄青的事迹,不同的是他心中的矛盾和赵曙不同。对于北宋抑制武官这一策略,后世评论褒贬不一。而王静辉看到的是正因为这一策略才一改汉唐时期武人飞扬跋扈的气焰,使有宋一朝二百年都没有受到武人乱国的事情发生,但这一政策的同时也使宋朝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对于这种矛盾,王静辉地心中说不出是好还是坏,相对来说他更倾向于赞成宋朝这一国策,毕竟他是从二十一世纪来的,在未来时空中,文人出任国防部长这一职位也不是新鲜事儿,那个臭名昭著的战争贩子美国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不就是文官吗,而且这也是一项潮流。但可惜的是他在一千年前的宋朝,赵宋可没有后世美国佬这么不可一世,宋朝这一国策与它的国力不相称,在以后可是给它找了不少麻烦。
赵顼看到王静辉紧锁眉头,知道这是件非常让人棘手的问题,但还是问道:“此事王兄怎么看?”
王静辉抬起头反问道:“圣上是怎么看地?”
颍王赵顼只好把英宗赵曙的担心说了出来,王静辉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们的担心都是一样的,十年前大将狄青的事情就曾使仁宗皇帝抱憾终生,这种事情不能在郭大人的身上发生!其实郭大人现在地处境圣上也有一份责任,正如奏章上所说的那样,郭大人军功确实要比狄青差了许多,这也给谏官抓住了把柄。其实就算郭大人军功能够达到狄青那样的程度,也不行,想当年狄武襄何等的受仁宗皇帝信任,但最后的结局也不是客死他乡?!”
王静辉的话让颍王赵顼心中也有一番羞愧,他本人也时常憧憬能够创下汉武帝那样的武功,尤其是宋朝现下的局势和王静辉的长期影响让他渐渐的放弃了这种奢想。不过他内心中还是非常偏向鱼善待武将,避免狄青事件的再次重演。
王静辉看赵顼有些低沉,继续说道:“殿下也不必担忧,其实我也非常赞同太祖太宗皇帝立下这样的规矩,毕竟这项政策非常有效的压制了自汉唐以来武人跋扈的气焰,使得大宋百姓避免了内部兵祸,可以安享百年的和平生活。其实当年狄武襄的经历完全可以避免,当然现在郭大人的处境也可以轻松化解,不过现在时机不是很成熟,暂时不宜实施而已。”
赵顼现在最喜欢的便是王静辉能够说出“此事可以轻松化解”的话语,仿佛自从认识王静辉以来,自己想他提出的任何问题还没有他不能完美解决的,这也是英宗赵曙非常赞赏王静辉的地方,不过颍王赵顼也同样很憎恨王静辉这吊人胃口的本事,但他还是问道:“策将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