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韩琦说道:“改之,你在给我的奏章中对城市防疫体系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最近实施以来速度很快,城市防疫体系所需要的药材、钱粮储备已经开始,现在速度比较慢些罢了不过总归还算顺利。不过老夫有个疑问:按照你给我的奏章中所言,必须今年在汴都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防疫体系,为了尽快完善这个防疫体系,老夫已经通过朝廷将汴都城内所有医馆药房的郎中都在紧急的研习你所写的《瘟疫》一书,下面的官员反映上来说这太催人了,各医馆和药房的郎中对此意见很大,而且他们对你在书中所记述的一些东西也感到很迷惑。我们是不是可以将这个速度放慢些,等到明年构建完成?”
王静辉听后想到果然是城市防疫体系出了问题,这速度是要求的快了些,不过也没有办法啊。王静辉为了确保自己那点儿可怜的历史知识在这个时空中还能继续有用,他大量阅读了许多史书,确定了这个时空的历史和自己原来那个时空的历史几乎是一模一样,更何况英宗赵曙亲政和濮议都已经如期发生,虽然现在还没有下大雨的迹象,但他坚信这八月的雨涝灾害肯定会如期降临汴都开封。
不过王静辉下午对着韩琦的请帖思考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也注意到了他写给韩琦关于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的奏章中有一处硬伤:速度。他太高看这个时代国家政治机器的效率了,即便取得了韩琦的全力支持,仅仅在汴都开封构建一个能够在发生瘟疫时起到监控、防止作用的简易防疫体系,以这个时代的行政效率而言都是很紧张的。
面对韩琦的疑问,王静辉没有多言,他从袖子中掏出了几页写满字的稿纸双手恭敬的呈送给韩琦。韩琦很疑惑的结果王静辉手中的稿纸,拿到眼前粗略的一看,不过他马上就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了。
如果你说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最怕什么,你可以举出多种答案,但最有威力的答案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国家内部的造反起义。这样的观点在北宋没有被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干掉前,在皇帝和大臣当中是非常流行的,不过如果是纯粹的武装起义,在宋朝君臣当中不会受到什么重视,毕竟太祖、太宗创立的能够招降一切武装反叛力量的厢兵制度,起义不会对宋朝有什么影响。但如果起义的背后有什么白莲教一类的邪教在支持,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王静辉递给宰辅韩琦的这份策论正是用佛道两教的兴起和东汉末年黄巾首领张角创建“太平道”的故事来写的策论,在策论中他陈述佛道两教之所以快速兴起传播,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教义吸引徒众;另外一方面便是这些传道的僧人和道士起初本身也精通医道,百姓入教很大程度上相信他们能够解决自身的病痛的干扰,但佛道两教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所以不会为患。不过他又用张角创立“太平道”的故事来说明,一旦发生大范围的瘟疫流行,极可能会被已经不见天日的邪【创建和谐家园】众利用,从而兴风作浪形成气侯,而此时建立防疫体系却能极为有效的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这是王静辉冥思苦想一个下午才想出来的一个好办法,一旦国家统治高层顺着他设好的“套”往里钻,那国家力量来构建防疫体系的力度肯定会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这就是王静辉所需要的效果。并且以“邪教”为借口,他以后还可以打着“维护国家社稷安危”的旗号来大力推行科学,谁让这些邪教招揽徒众最有效的两个方法就是喝符水来包治百病和一些类似魔术的“法术”呢?王静辉见正在看策论的韩琦的眉头越皱越紧,心想任你韩老头儿奸猾似鬼也好,还是英明无比也罢,总之你也要喝我这盆洗脚水!
旁边的欧阳修也看见韩琦的脸色有些不对,还以为王静辉给韩琦的稿纸上写了什么妄言呢,所以也好奇的凑过去看王静辉策论中的内容,不过他和韩琦一样,也是越看越心惊。
王静辉看火候差不多了的时候,对正在思考的韩琦说道:“韩相,能够发生东汉末年黄巾作乱的事情无非就是东汉君臣昏庸导致了民不聊生,这样的情况下肯定会有人站出来犯上作乱,另外就是百姓疾苦,而张角之辈便乘机用什么声称可以包治百病的符水来收买人心,使得他的势力能够快速增长,最终成为祸患。如果当时能够有比较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来支撑的话,张角也不能发展的如此顺利!”
ww w . xia oshu otxt.co mt.xt.小`说`天.堂
第五十七章 天机
王静辉停了停,用眼角偷看了一下韩琦和欧阳修,发现他们都竖直了耳朵听自己讲话后,才继续往下说道:“当然当今我大宋君臣清明,自不是张角那时候的汉灵帝君臣所能比的,但如果发生了一定范围内的瘟疫流行,势必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这种‘别有用心的人’在野便是张角一流的异端邪教,如果在朝的话……那便会借着瘟疫流行的当口来职责圣上和大臣在某件事上的失德,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王静辉清楚的记得历史上曾经就有人借着汴都开封被雨涝灾害所侵的机会,向英宗赵曙和韩琦等“皇考派”发难,这给当时还处于濮议下风的“皇考派”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虽然现在历史上持续十八个月的濮议争论已经提前被“皇考派”们给摆平了,但如果八月的雨涝灾害如期而至的话,那“皇伯派”的支持者也会借着“天意”的名头来小小的折磨一下英宗赵曙和韩琦。如果再加上瘟疫流行,那对于那些残留的反对派们来说就更加美妙了,所以王静辉在说给韩琦听的话中有意无意的透露一个信息:你和赵曙赶快努力吧,如果真的有瘟疫发生的话,那还可以依靠防疫体系将瘟疫的规模控制到一个可以忍受的范围内,不然的话,你就准备接受御史台老大们的弹劾奏章吧!
而此时的韩琦和欧阳修,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宰辅,另一个是参政知事,看了王静辉这篇策论后,就没有王静辉那么轻松了,别的不说,他们可是这次濮议争论中的关键人物,如果真的如王静辉所说在这个濮议初定的当口不巧有【创建和谐家园】的话,那所有的折子都会冲他们两人去的,到时候处理不当难免要落个去职的下场。
宰辅韩琦说道:“嗯,改之这篇策论论证严密,写得好!我会再写一道奏章上书圣上,请求加快城市防疫体系的建设!”
王静辉说道:“韩相明鉴,其实第一次在汴都开封这样天下第一城中构建城市防疫体系确实所遇到的问题多,而且实行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不过同样也算是一个样板,抢在今年雨季来临前先建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防疫体系,也会积累不少经验,以后在整个大宋国土上扩大推行的时候,也好有个参照。”
宰辅韩琦还是看着王静辉给他的策论,有些紧锁眉头,不过他还没有忘记提出其他问题:“改之,下面的官员反映说很多郎中在读了你的《瘟疫》一书后,对其中的一些内容感到非常不解,最大的疑问便是你在书中所提到的:瘟疫是由一些人眼看不见的小虫子所引起的,这和前代名医著作中有很大的差别……”
王静辉请韩相让管家把他带来的礼物送上来,很快韩琦管家就带着一个小包裹来到书房,王静辉打开包裹,里面装的便是一套玻璃茶具。这套玻璃茶具可不是市面上能够买到的,其透明度几乎与王静辉卖给萧远封那只几乎不相上下,由于王静辉和徐氏定下的策略便是走高端路线,而不是扩大生产进入普及,所以就是旁边的韩琦和欧阳修看到这样的茶具,也对其不禁心动。
王静辉将将桌上的温水倒进杯中少许,然后从韩琦手中拿过策论的稿纸平放在桌子上,对韩琦和欧阳修说道:“两位大人请看!”他们两个人对着盛了水的玻璃杯往下看去,策论上的小字体在他们的眼中放大了许多,他们看过后都有些疑惑,不知道王静辉是什么意思。
王静辉解释道:“两位大人,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我们看不到想不到的东西,我在《瘟疫》一书中所写到的引发瘟疫的虫子就是必须借助工具才能看得到的。两位大人刚才也看到了字体在盛水的玻璃杯下会变大,但这样程度的放大还远远不够,晚生正在制作一种玻璃镜片,它可以把沙尘放大无数倍,自然也就可以看到引发瘟疫的小虫子了,不过这需要时间!现在我已经做出了可以将物体放大六七倍的镜片,如果年老的人眼睛看东西不好使的话,可以借助这种镜片来翻看文书,如果两位大人有兴趣的话,你们也不妨试试看。”
自从王静辉把制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任务布置给玻璃作坊的宏叔后,宏叔凭借着无尽的财力和徐氏时代积累下来的珠宝加工手艺,居然取得了另王静辉十分惊讶的成果,虽然离显微镜、望远镜所需要的镜片差的还远,但已经能够制作放大倍数在十倍左右的放大镜了。在得到这个消息后,这些工匠的智慧实在是让王静辉刮目相看,他当即给宏叔去信,让宏叔从他的分红中扣除四百贯钱钞,奖励这些与制作放大镜有关工匠,并且还许下了诺言:谁能够制作出他满意的镜片,会得到一千贯的奖励!
王静辉的许诺虽然到现在也没有兑现出去,但玻璃作坊中那些有制作放大镜经验的工匠们已经在奖励的【创建和谐家园】下,正在日以继夜的改进磨制玻璃毛坯的工艺,并且按照王静辉的提示向玻璃熔液中开始试验加入微量的铅粉。在见识了放大镜后,王静辉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聪慧的工匠在今后不长的时间里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镜片给制作出来。一千贯的奖励足以使一个三口之家过上小康的日子,但对于有百万身价的王静辉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但就显微镜和望远镜在军事、医学和天文上的革命性作用来说,就是让他付出一万贯的代价,他也非常乐意。
经过王静辉这么以解释,韩琦和欧阳修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韩琦笑呵呵的对欧阳修说道:“改之这里倒是有不少新奇之物,永叔兄,有了这种能够放大字体的镜片,你以后看文章就不用这么吃力了!”
王静辉也笑着说道:“两位大人乃朝廷重臣,每天要阅览的奏章多不胜数,放大镜虽小但确实能够减轻大人阅读奏章之苦,等晚生设计的老花镜能够制作出来后,它要比放大镜更为好使,因为它是专门为年长者眼花而设计的。”
放大镜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件非常新奇的玩意儿,三人的话题也渐渐的聊到这些能放大物体的镜片上去了,不过王静辉的心思还是放在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上,他对宰辅韩琦说道:“韩相,这防疫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除了我在奏章上所述的那些要点外,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晚生观城内水沟湮阏岁久,夏季高温正是蚊蝇滋生之地,晚生在《瘟疫》中曾说过,这种地方最容易造成疫症发生,要是今年雨水多的话,那很可能就会在汴都城内发生瘟疫,后果堪忧,还请韩相和欧阳大人明鉴!”
现在王静辉也只能尽量给韩琦他们多打预防针,让他们对今年夏天雨季的情况能够严肃对待了,果然韩琦说道:“改之说的好,这些沟渠淤塞不堪必须要清理了。不过现在夏天都已经过了一半了,这天气也非常好,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吧?”
王静辉听后肃容说道:“韩相不可被现在这种天气所麻痹,可知‘天有不测风云’?晚生也曾和师傅学习过一些星象之术,但也能观星而知大致的天气变化,今年到现在为止雨水还算是正常,但晚生观天象得知八月必有大雨降至汴都,所以斗胆请韩相早作准备!”
韩琦和欧阳修听后都愣住了,而刚才书房中谈兴甚浓的三个人都闭口不言,王静辉是因为在等韩琦的反应,而韩琦和欧阳修则是听了王静辉那观星象而知天气的话后就呆住了。王静辉这么做也是出于无奈,现在城市防疫体系的进展实在是让他不是很满意,而史书上记载的这场大雨连皇帝老儿的皇宫都给淹了,那平民受到的损失岂不是更大?想来想去,他想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火烧赤壁的时候就是观天象来指挥鲁肃草船借箭的,他不知道诸葛亮是否真的有能耐来预测天气预报,但借着这个名头总算不过分吧?他也只有借着观星象的理由朝韩琦通风报信了,至于韩琦信不信,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了。
宰辅韩琦虽然是北宋名相,但他可没有和王静辉一样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培养。儒家说“天道远”不可信,但孔老夫子也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话,虽然王静辉所说的理由是“夜观星象”,在他眼中这和“鬼神”之说是有些区别,他也不能否认这世上真的有能够靠观天象便能测风云的能人奇士,毕竟在中国历史的各种典籍上,都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也不能否认,不过他心中对此非常怀疑,但韩琦心中还是犹疑不定的问道:“改之,此言当真?!”
王静辉此时已经走到这般田地,后面也没有什么退路了,他现在的想法很矛盾:一是盼望老天真的在这个时空中发生了转变,没有雨灌开封的场景出现;另外一种想法就是期盼着八月的大雨如期降至,只有这样才能维护自己在周围人一贯对他的好感。韩琦一旦相信他所说的话,那剩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肯定会建议朝廷全力防灾,到时候大雨未至,不仅王静辉再没有机会娶蜀国公主来做老婆了,恐怕还要搭上自己的一条小命来平息朝中众臣的愤怒。
“这可真是进退两难啊!”王静辉此时心中哀叹着,不过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就算大雨未至,自己的脑袋被那些大臣拧下来泄愤,自己也顾不得了,在这么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里面,一旦发生雨涝灾害,不仅淹死的百姓不计其数,紧随而来的瘟疫更是会夺去更多人的性命。
王静辉平复了一下自己心中的波澜,庄重的对韩琦和欧阳修说道:“两位大人,在下所学的观星之术乃是先师所传下的密法判断极准,尤其是对引起大灾的情况更是预测准确,不过极为折寿不可轻用而已。近日晚生心中极为不安,观星所知八月必有大雨降临汴都。在下也知道这件事说出来极为骇人听闻,但为了汴都百万百姓的性命,晚生愿以项上头颅作保,望韩相和欧阳大人早做准备!”
王静辉此时心中也没有别的办法,就算自己说的天花乱坠,韩琦和欧阳修也不见得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便把自己的退路一封,用自己的脑袋作保了,毕竟大灾一至,那尸体可就满城了。
不过宰辅韩琦乃是宦海沉浮几十年的人物,虽然王静辉说的如此决绝,但在他的心中仍然还是很难下定决心。虽然韩琦和王静辉接触不多,但从他所知道的王静辉是绝对不会拿这件事来开玩笑的,尤其是他还用了自己的脑袋来担保下个月肯定会有大雨降临汴都,但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韩琦在书房中来回的走动,突然他停了下来高声对屋外叫到:“屋外何人当值?”
韩琦的老管家打开门进来躬身说道:“相公书房待客,老奴怕下人服侍不周,所以仅老奴一人当值,相公有何吩咐?”
宰辅韩琦看见身前躬身的管家,原本凌厉的眼神马上就缓和了许多,对管家说道:“韩安,你在韩家从小长大,也跟随我做了二十年的管家,你还是到后堂小院中独自住一个月,那里备好米粮,要是韩府传出什么我不愿意听到的话语,你就不用出来了!另外叫外面的人备轿,老夫要进宫面圣!”
韩安躬身平静的说道:“老奴服侍相爷几十年当知道相爷的规矩,老奴这就收拾东西到后院!”说完便转身出去了。
韩琦什么也没有说,只是一挥手示意管家韩安下去。等韩安走出书房后,韩琦对着还在有些【创建和谐家园】的欧阳修和王静辉说道:“此事事关重大,万万不可走漏风声,两位还是和我一起进宫面圣,请求圣裁吧!”
王静辉躬身说道:“晚生也因为此事非同小可,所以身旁无任何人知道,今日说来,全凭韩相作主!”说完后他听欧阳修也保证此事不会被泄露。
韩琦听后点点头,随即三人乘轿直奔皇宫面见英宗赵曙。由于王静辉的官职太低还不能够像宰辅韩琦和参政知事欧阳修一样能够进宫和皇帝议事,所以被安排在外面听宣召见。
皇宫福宁殿中,英宗赵曙正坐在殿中的御案后,而宰辅韩琦、欧阳修和刚才也碰巧在这里的颍王赵顼站立在御案前,英宗听完韩琦的陈述后,面色阴沉的在思考了一会儿对韩琦说道:“韩公,此事当真?!”
宰辅韩琦可以说是英宗赵曙在朝廷百官中最为信任的人,当初仁宗驾崩,当时的曹皇后传韩琦和欧阳修等人共议皇子即位事宜,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曙听到曹太后让他继位的时候,竟然变色的说道:“曙不敢为!”还是韩琦抓住他胳膊说道:“承先继志,乃得为孝,圣母言不可不从!”然后就把黄袍披在他身上。就这样英宗赵曙成了宋朝第二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这中间英宗对韩琦的信任也不是一句两句能够了结的了。
宰辅韩琦上前躬身说道:“此事实在是让匪夷所思,但又不可不信!”
英宗赵曙好奇的问道:“韩公此言何意?”
韩琦回答道:“圣上,首先这观星象以测风云古已有之,只是这种人比较难寻罢了,所以说王静辉精通此道也不是说不可能;其二便是此事无论准确与否都与他无害也无益,他虽然也是朝廷官员,但七品校正医书局编修比之九品官都不如,他又三番五次的谢绝朝廷授官,准备自己去靠制举科,所以说就算事成也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不过相反他还以性命作保,以他平民医馆一向扶危济困的作风,这样做也不稀奇;最后便是一旦王静辉一语成谶,那他的性命是小汴都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是大,万万不可不防!老臣以为天下人无非为利而来往奔波,此事对王静辉来说没有半分好处,相反还要搭上一条性命,这样的傻事任谁都不会去做的,除非……除非他所言定能成真!”
宰辅韩琦说完后,福宁殿中一片沉默。韩琦身为百官之首所说的话极为有分量,但最有分量的解释就是:汴都雨涝对王静辉没有半分好处,他还要冒丢命的风险,这实在是让人不得不重视!况且王静辉给殿中四人的印象非常好,尤其是颍王赵顼,他知道王静辉已经死心塌地的要追求蜀国公主,并且为此去考明年的制举科争状元让妹妹风风光光的嫁过去,在这样的当口,他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王静辉会在这样的事情上骗人,更何况他还要搭上一条命。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五十八章 忧虑
颍王赵顼说道:“父皇,儿臣以为韩相说的有道理,此事对王静辉无半分好处,还要让他冒着天大的风险,他如果是个正常人就不会来趟这滩浑水,所以他必有所其他原因,我看还是先把他传上来问清楚再做打算。如果他所言属实而我们有没有去做什么事而预防,那到时灾害真的降临汴都,会死伤无数的!”
韩琦和欧阳修听后点点头附议,英宗考虑了一会儿说道:“就依各位爱卿所言,先将王静辉宣上殿来问清楚再做打算!”说完便传司礼太监把还在宫外等候宣召的王静辉带进来。
不一会儿王静辉就被带进福宁殿,自从来到这个时空,他还是第一次进入皇宫看到英宗,面对自己内心中准定未来的岳父大人的时候,他有点儿发蒙了:不知道面见英宗的时候该怎么行礼。他和颍王赵顼交好但也只是行躬身礼,遇到韩琦等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不知道看见英宗该行什么样的礼节。颍王赵顼以前曾跟英宗赵曙说过王静辉似乎很不愿意行跪拜礼,所以当英宗看到王静辉入殿看见他后有些不知所措,所以就大度的说道不用行跪拜礼了。
待王静辉躬身谢礼后,英宗赵曙又仔细询问了王静辉一遍他观星象测风云的事情后,问道:“你能肯定八月必有大雨将至吗?如果预防雨灾,朝廷该怎么去做?”
王静辉此时已经没有刚刚见到英宗赵曙那股新奇劲了,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圣上明鉴:下官所用的观星之术乃是先师所传,只有在大灾将至前才会引动心神感应,施术之人才可以根据感应来观天象以避其灾祸,此术巧夺造化十分灵验,不过极为折寿,就是我也不可轻用。”
王静辉现在已经开始为了调动国家力量进行防灾,不得已来哄骗皇帝了。他也曾经考虑了由于他来到这个时空会引发蝴蝶效应而使历史改变,王静辉也认同这点,认为自己的介入会改变一些人的命运,但还不至于到连天气情况都会跟着改变的境地,所以对于即将到来的雨涝灾害,他在回答英宗赵曙质疑的时候语气非常肯定。更重要的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自然灾害频频爆发的高峰期,这次如果使用“观星术”来作为解释的话,以后他还可以正大光明的拿出很多次灾害预警消息,就不用像这次这样这么费力了。
王静辉看到英宗赵曙在御案后正在凝神听他说话,然后继续说道:“下官虽然是朝廷官员,但大多数时候更是个为人治病的郎中,至于朝廷怎么防灾,下官对这些事情是不怎么在行的,也不敢妄言来扰乱圣上和各位大臣心中的防灾计划。不过身为一名医者,下官对如何防疫倒是十分在行,我认为现在距离大雨到来的时间不多了,朝廷应该紧急疏通城内的各条水道、沟渠以利于排水;将粮食、药材等物资除了要储备充足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水,防止发生水侵霉变。”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说道:“疏通河道、沟渠确实当务之急,这点儿没有错;囤积粮食药材防水也是要加紧办的,你还有什么建议吗?”听到英宗赵曙这么说话,殿中颍王赵顼等其他四人都不禁有些惊讶:难道皇上居然相信王静辉的话,也认为一个月后必有大雨降临汴都?!
不过此时的英宗赵曙倒不是全因为王静辉“观星象”得知的预言,他和韩琦考虑的差不多,都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才不得不早作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都是被认为上天对皇帝不施行仁政或者办错事而降下的惩罚。濮议争论虽然以英宗赵曙胜出而平息了,但他也敏锐的认识到,如果王静辉口中的雨涝灾害如期发生,而自己有没有做有效的预防的时候,那在政治上会让他和韩琦陷入极大的被动。御史台和知谏院会以这次雨涝灾害为由来攻击自己对濮王追封的正确性,甚至会让已经煮熟的鸭子也飞了,这是英宗赵曙所不能忍受的,所以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静辉这个时候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只要你英宗赵曙相信就好!”他也不多想继续说道:“从医者的角度来说光是做到上面这两条还是不够的,毕竟如果真的发生雨涝灾害,灾害过后,那些淹死的牲畜和人的尸体都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必然会引起大范围的瘟疫!所以下官建议朝廷能否利用城中的军队在灾害过后立刻在全城将这些尸体收拢起来,并且建成焚尸炉进行火化,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减少【创建和谐家园】的可能性!”
颍王赵顼在旁边疑惑的问道:“为什么要建焚尸炉火化?难道土埋不可以吗?”
王静辉说道:“颍王殿下有所不知,正是这些动物和人的尸体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才会酿成瘟疫的流行!如果雨涝灾害来的急来的猛的话,所淹死的动物和人必不在少数,在处理这些尸体的时候,下面的人员会为了图轻省便捷不会进行深埋,那些尸体照样会孳生病菌流行成疫!最为保险的办法便是火化,只有火化才可以以最快最安全的方式来处理尸体,并且还能防止这些尸体传出病菌!收集尸体不能只是收集家畜和人的尸体,就是连老鼠、猫、狗之类的尸体也必须收集上来。并且将这个汴都城划分成小的区域,分别派出专人来负责呈报所辖区域住户的人员死亡情况和死亡原因,这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患上瘟疫的人。一旦发现有人患上瘟疫,必须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瘟疫传染给他人造成瘟疫流行酿成大祸!”
英宗赵曙说道:“你提的这几条建议都不错,朝廷会让人处理的。不过瘟疫真的能够控制并且治疗好吗?”
王静辉说道:“依照现在的医学水平来治疗瘟疫确实很有困难,但在水灾后发生的瘟疫不过两三种而已,而最为常见的一种疫症便是‘霍乱’,此疫症靠患病者呕吐和排泄等污秽之物污染水源以大规模快速传播,一旦染上此病的患者便上吐下泻不止,直至使人脱水而死。不过此疫症也不是不能救治,除了给病人正常服用药物外,还需要让病人喝掺杂了盐或者糖的开水,其患者的衣物要用加了盐或者碱的开水沸煮后才可以再次穿着,依照这样的方法,只要病人在得病前身体不是很瘦弱而且患病后能够及时发现,基本上都能够救治过来。所以在预防水灾过后的瘟疫时,也要储备大量的盐、糖和碱面,这些东西都是在治疗和防止传染瘟疫的时候非常有用物资,还有就是针对瘟疫而进行对郎中的专门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圣上,瘟疫有很多中,虽然难以治疗但也不是说没有办法防止和控制,在下著有《瘟疫》一书对其进行详加阐述,按照上面所述,基本上对大多数瘟疫疫症都会有效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宰辅韩琦在一旁说道:“王编修说的关于盐、碱等防治瘟疫的一些物资已经开始在臣所上书的城市防疫体系开始实行的时候囤积了一些,不过只是糖由于价格较高而且存放不易,所以不变储备太多;并且关于对郎中的防治瘟疫的培训也开始进行了一段日子了,主要是以王编修所著的《瘟疫》一书为教材。”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考虑了一会儿说道:“王编修的话我暂且信了,不过此事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朝廷是不会通告天下的,这件事只是由你们几个人知道就可以了,不可再向外泄露,以免引发不必要的骚乱和麻烦为有心人所乘,到时候你王编修的脑袋恐怕等不到大雨降至汴都,就早已人头落地了!不过这防灾之事可是刻不容缓,韩相,此事朕就托付与你,你可以借着别的事由来暗中操作此事,这诸位爱卿都清楚了吗?”
王静辉听后心中也是一片感叹:“虽然不能明目张胆的进行防灾工作,但能够有限度的进行也是非常不错的成果了。”不过英宗赵曙对他脑袋的那几句话也是让他出了身冷汗,看着英宗赵曙脸上那淡淡的若有若无的对他笑,王静辉回过头看看颍王赵顼的时候,才明白英宗赵曙已经知道他和蜀国公主之间的关系了:”等老子过了这一关就闭门读书拿状元,赶快把浅予娶回来!”
宰辅韩琦突然有些为难的说道:“圣上,府库中的存钱已经不多了,如果要是为了防灾,那势必会有一笔不小的支出,还请圣上裁断!”英宗赵曙听后也是紧锁眉头在那里沉思。
王静辉听到韩琦的话后,看到韩琦在那里也有些叹气,显然这个北宋名相现在是真的缺钱花了,要不然也不会在这个当口提出来。王静辉费了这么大的劲才走到这一步,当然不会放弃,他想了一会儿说道:“圣上,这雨涝灾害是在下预言的,致使朝廷突然增加了一部分额外的花费,而使圣上为难,微臣心中实在难安,但防灾一事势必进行,否则灾情一起,那朝廷到时候会花费更多的钱来赈灾,对大宋的财政更为不利!微臣稍通商道,也略有家资,此事也是因为微臣而起,所以微臣愿捐出三十万贯给朝廷来进行防灾和建立城市防疫体系,还请圣上成全微臣的一片心意!”
宰辅韩琦听后心想:“这个才子果然是富有啊!拿出三十万贯连眉头都皱一下,不过有这三十万贯来办事,朝廷都不用出一分一厘都可以办成了。”
颍王赵顼在一旁说道:“父皇,城内沟渠淤塞严重,韩相正可以借此来大规模的调集人手清理河道沟渠而不引人注目,王静辉所捐三十万贯正好可以弥补朝廷在清理沟渠时所花的费用,还请父皇成全王编修的一片忠心!”
英宗赵曙说道:“难得你有这一片忠心,朕就成全你了,不管八月有没有大雨,朕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了。韩公,有着三十万贯,防灾的事情可是足够了?如果不够再从府库中拨出一些来使用。”
宰辅韩琦轻松的回答道:“圣上请放心,有着三十万贯防灾和构建城市防疫体系已经足够了,还会有很大的富余,老臣会善用这笔捐款,不会辜负王编修对大宋的拳拳忠心的!”
从皇宫出来的时候,早已是繁星点点了,王静辉和宰辅韩琦与欧阳修告辞后,便乘着马车慢慢的向平民医馆驶去。回到书房,他就立刻扑在书案上继续写《物论》,想到英宗老儿虽然给自己一个保命的口头承诺,但实在是难以让他安心,也许历史真的会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连自己这个现代人都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还有什么能够让自己惊讶的?所以他在车上的时候便决定尽快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都变成铅字,好让这些知识在自己的脑袋搬家后能够继续流传下去,也许蝴蝶效应能够在这些书中发挥神奇的作用来改变中国历史的宿命。
正当王静辉在书房中奋笔疾书的时候,管家王福神情古怪的带了一个身罩黑色外套的人进了书房,王静辉一眼就认出了来客居然是蜀国公主!这实在是让他感到太意外了,不过他马上就想到了蜀国公主的来意,肯定是她的皇兄颍王赵顼把发生在福宁殿里的事情告诉了她。
蜀国公主见管家王福退出书房后,便脱掉了她的大外套,露出了一袭白色的宫装,她面色有些担忧的说道:“改之,你太莽撞了!”
王静辉心中此时只有一片温暖,直到此时蜀国公主才对他显出一片柔情。王静辉放下笔,走到她的身旁柔声说道:“你都知道了?放心,我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蜀国公主叹了口气说道:“改之,你在这件事上有些太心急了!你可以找皇兄商量一下再和父皇说明,这样会好的很多,至少可以让皇兄出面,在防灾工作中可以更为隐秘不让那些大臣知道。不过你现在先和韩琦与欧阳修说了,难保这件事还能这么隐秘下去,如果到时候八月的大雨未来,那你岂不是要遭受满朝大臣的诘难?纵使父皇宽宏饶你性命,但你也会被发配充军的……”说道此处,蜀国公主不禁暗自垂泪了。
王静辉听后心中也是懊悔不已,蜀国公主说的对,如果像她所说的那样去做,赵顼肯定会代为包庇好,而韩琦和欧阳修的嘴巴的可靠性终究还是差了点。不过当时韩琦对他说城市防疫体系进展太慢的时候,他光顾着着急了,所以便把这个杀手锏拿了出来,现在回过头来仔细一想,还是蜀国公主说的方法最好。
王静辉柔声说道:“浅予,都是我不好,让你担心了,当时我也是有些着急才没有考虑周全把事情告诉了韩琦和欧阳修。”
蜀国公主听后脸上也是一红,轻声说道:“事已至此,懊悔也无用了。改之,你的观星之术测得准确吗?如果没有把握,现在回头还来得及,我和皇兄代为向父皇说和,也许会管用的!”
王静辉听后摇摇头说道:“八月必有大雨降临汴都,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此时向你父皇求情,那到时大雨如期而至,这汴都百万居民的性命就很难说了,所以现在就是砍头也决不能退后一步!”他现在和蜀国公主说得斩钉截铁,但他浑然忘记刚才还在像写遗书一样狂写《物论》了。
看见王静辉说得那么肯定,蜀国公主的也不好再劝他向父皇挽回,不过她倒是被王静辉的话所感动的两眼冒出了崇敬的目光,而此时的王静辉心里还正后悔没有按照蜀国公主说的那样去做呢。
虽说王静辉打消了蜀国公主的疑虑,但她的心中对此还是存有很大的疑虑,蜀国公主问道:“改之,这世上真的可以通过观星象便可以测风云吗?”
王静辉没有说话,走到书房窗前推开窗户转身朝蜀国公主说道:“浅予,这个世界上不是有很多事情连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吗?就如同我遇到你一般……”他想到自己来到这个时空后,所经历的事情真是让他感慨万分,来到这个时空后真的没有想到自己会遇到蜀国公主赵浅予,并且还爱上了她,这人间的事情还真是很难说。蜀国公主听后也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中。
w w w/xiao shu otx t.comt,xt,小,说,天,堂
第五十九章 潜移默化
大宋治平二年七月初八,宰辅韩琦以汴都开封城内水道沟渠多年未曾清理以至淤塞严重,蚊蝇孳生,所以下令征集一万人对城内水道沟渠进行集中清理,并且在十天后清理完城内沟渠后又开始对进入汴都城的金水河等河流进行清理淤塞。
既然把自己的底牌都露出来了,王静辉也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的了,他除了没有告诉周围人即将要发生雨涝灾害外,现在干的都是让周围的人感到很奇怪的事情:原本在平民医馆中有他收养的孤儿还有济民制药等不少人,现在王静辉把这些人都给迁到城外自己的建设的庄园中,整个属于王静辉名下的产业能迁到城外的都暂时迁到城外去,不过好在王静辉的产业当初选址的时候就考虑到灾害的影响,连和徐氏合办的玻璃作坊都选在城外,所以在城内的并不多;平民医馆新招收了四个郎中加上原本的十六个郎中,王静辉将二十个郎中除了每天给人治病外,大多数清闲的时间都集中起来学习他写的那本《瘟疫》,他知道:虽然韩琦把他写的这本书发放到城内每个医馆药房,自己在开封的杏林中也是知名人物,但除了在外科上比较让人信服外,自己写得这本《瘟疫》还真不放在别的郎中眼里,所以他便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来详细指导自己的郎中有关瘟疫的防治的学习。
朝廷最近的动向王静辉都一一看在眼中,虽然自己现在的处境实在是不怎么样,但看到大宋高层都在借着种种借口来清理淤塞的河道沟渠,来储备粮食、盐、碱等防灾防疫等物资,他的心中还是感到很欣慰。在他眼中每清理出一条河道,那都可以挽救数十甚至上百条人命,所以随着工程进度的加快,他的心也逐渐轻松起来了。
与朝廷高层最近突然热衷于公益事业不同,这段时间他很低调,每天除了和平民医馆的二十个郎中进行医学上的讨论外,便是每隔几天到城外他挑选出来的学生那里去解答他们积累下来的疑惑,除此之外很少见到他的人,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闷在自己的书房中不出来,连饭菜都是家仆送进去的。不过除了那天晚上蜀国公主听到消息后不放心的来过一趟后,颍王赵顼也在这段时间里好几次光临王静辉的书房,他对赵顼的来访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冷淡,而是有问必答,当然对与这个未来神宗皇帝的问题,王静辉回答是十分慎重的,考虑再三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赵顼虽然现在是颍王,但王静辉从与他的谈话中就能够觉察到这个未来的神宗皇帝在现在已经对大宋的现状十分不满了,开始产生了变法强国的念头。王静辉对赵顼思想上的一丝一毫的转变都非常重视,他很了解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的历史,从各种二十一世纪的媒体上对这场变法的评论他也记得很清楚,这都拜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正也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变法所赐。
由于王静辉的出现,原本纠缠整个英宗执政阶段的“濮议”争论迅速被平息,虽然英宗的身体依然不是很好,但他已经开始腾出双手去开始做些实事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八月的大雨降临汴都,他的小命保住后,摆在王静辉面前就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自己亲自为英宗赵曙诊断身体,用现代医学理论来判断这个短命皇帝到底是得了什么病,能不能治好,要不就是他还能活多长时间;二是趁自己现在还没有什么事情,对颍王赵顼灌输一些如果变法需要注意什么事项,至于赵顼能够听进多少,他的话能够起多少作用,那恐怕只有老天才能知道了。
从内心上说,王静辉希望英宗赵曙活的的时间能够长些,毕竟现在的赵顼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在政治上与他老爹相比实在是差的太远,从濮议自己给他出主意而惹起了他的反感这一点,王静辉就觉得如果按照历史的发展,即使自己“空降”到这个时代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赵顼一旦碰上王安石,那历史的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太显著的改观。
王静辉想到这里就不自然的摇摇头,苦笑的想到:“自己这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医生不是刚来的时候挺害怕政治斗争的吗?现在怎么也开始考虑这些国家大事了?也许要不是鬼使神差的认识颍王赵顼和蜀国公主赵浅予,并且和他们有了比较深的交往,自己也不会开始慢慢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了吧?”
想到自己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自己还没有参军的时也是个挺平和的人,但经过团部那些参谋的“思想教育”后,自己也变得愤青起来,回头想想恐怕是个知道中国历史的中国人回到一千年前,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都有种要改变历史的冲动,自己虽然没有这么强烈的欲望,但也不能跳出这个圈子。“怎么不把那几个‘满肚子坏水’的参谋给‘空降’到这里来呢?”王静辉很郁闷的想到,因为他感到自己的实力和智力离改变中国历史的“重任”实在是差的太远。
王静辉还在那里神游天外,坐在他对面的颍王赵顼看到他有些心不在焉,赵顼的心情可就不是那么愉快了,赵顼问道:“王兄,你也看到了,这次为了进行防灾防疫工作,朝廷居然连这样的余钱都抽不出来,你认为如何才能改变现在大宋财政紧张的状况呢?”
在赵顼故意大声的“召唤”下,王静辉终于回过神来,急忙问赵顼提的是什么问题,旁边的蜀国公主看到这一场景也不禁的笑出声来,而赵顼只能无奈的把自己刚才提过的问题又再向他说了一遍。
王静辉低头考虑了一会儿说道:“颍王殿下,现在大宋财政之所以这样吃紧是与大宋长期执行的政策和周边国家的状况有着极深的联系的,要改变财政紧张的状况说难不难,说易也不易,关键是圣上及满朝官员如何把握尺度的一个问题。”
其实颍王赵顼最近经常光临王静辉的书房这是他的老爹英宗赵曙暗中示意他这么做的,王静辉本来就给他留下了太深的印象,经过福宁殿那次召见,更使他对王静辉的经历发生了兴趣,所以赵曙通过韩琦、欧阳修和儿子赵顼的谈话,大致了解了王静辉在来汴都这一年当中几乎全部的经历,这中间也主要得益于宰辅韩琦对王静辉背景的全面调查,韩琦甚至还派人专门找到了唐州平氏镇的孙县丞了解有关王静辉的情况,然后韩琦把手头上关于王静辉的一切材料都以书面形式呈送给英宗赵曙御览。
王静辉可不知道英宗赵曙正在底下秘密调查他的底细,在他的印象中宋朝还没有出现类似于明朝东西两厂和清朝“血滴子”那么强悍的特务组织。不过他实在是低估了英宗赵曙的好奇心,对于这个驸马竞争者,赵曙的对迷一样的王静辉进行了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全面的摸底,但是很遗憾,赵曙让韩琦派出去的人除了不敢进入当地山民都不敢进去的山林外,能够做到的全都做了,还是没有得到什么更加详细的材料。不过令赵曙和韩琦放心的是:王静辉既然能够居住在那个连当地居民都不敢进去的山林里面,并且毫发无伤的干掉一头猛虎,这说明他的师傅可非是凡人能比,从他给朝廷出的计策上来看,他也决不是敌国所派来的间隙。令赵曙万分痛惜的是王静辉的“师傅”居然已经“去世”了,一个王静辉就已经让他们有种捡到宝贝的感觉,那培养他的人该高明到什么程度?赵曙为未能网罗这样的“奇人”效力而感到可惜,不过好在还有王静辉这个“徒弟”。
不过即使英宗赵曙收集到关于王静辉的资料有限,但他也从这些断断续续的资料里面看出王静辉的才能非同小可,毕竟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凭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的在汴都开封一年内创下了如此家业,而且王静辉也是他所见过的最有远见的年轻人,这点儿倒是富弼说得好:“此人心中锦绣远胜于臣,臣当避路让他一出头而!”看过这些材料后,英宗赵曙、颍王赵顼和宰辅韩琦面面相觑,最后赵曙示意儿子颍王赵顼平时要多多接触这个年轻的才子,把发生在朝廷朝堂上的事情借机会和他说说,看看王静辉有什么看法和奇思妙想。
颍王赵顼听王静辉这么说,认定他心中肯定有办法来解决现在大宋那糟糕透顶的财政状况,连忙问道:“请问王兄有何妙计来改善现在朝廷的财政状况?”跟着王静辉久了,赵顼的嘴边也开始用起了王静辉所说的新名词,什么“财政”、“商业”、“防灾防疫”、“物资”等名词也开始在他的嘴边上挂着了,连带着韩琦和英宗赵曙也开始使用这些新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