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宋风戒念》-第1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欧阳修三人虽然不懂商业,但显然被王静辉的话勾起了瘾头,司马光问道:“改之,你的意思我们也明白了,你是说单单靠出版这些廉价书籍就能够保证此事长期开展下去吗?你所说的文化产业又是什么意思?”

      王静辉回答道:“司马先生说得完全正确,我想此事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商务印书馆也不打算在这上面赚钱,所以单靠廉价出售书籍不仅可以保本,还可以支付作者的辛勤劳动,其润笔费用也可以让家境贫寒的士子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即便出现了最坏的状态,我想其亏损的缺口也不会太大,以商务印书馆的实力也可以承受的起。至于司马先生问的什么是‘文化产业’,这个解释就比较复杂了,我也是刚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远远还没有成熟,简单的来说,‘文化产业’就是用商业的手法来促进文化的繁荣。”

      其实王静辉哪知道什么叫“文化产业”啊,他也是说漏了嘴,不过好在他虽然不像后世文化商人那么厉害,但也多多少少对此有些了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空白等待着人们去填写,对于王静辉来说,他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对一些事情也只是知道点皮毛,但这也足够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比他更加专业的人了。他在原来那个时空虽然是一个医生不是一个商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最伟大的商人。

      欧阳修听了王静辉的解释后,稍微有些皱眉头,问道:“改之,难不成这道德文章也可以像做生意那样贩卖?”

      王静辉听了欧阳修的话后,才意识到在这些大文豪的骨子里面是极其鄙视商人这一行当的,若不是自己在汴都广有才名,可能自己再富有,他们对自己也是不屑一顾的,这可能就是他们文人那些所谓的“志气”了吧。不过虽然这些文豪很看不起商人,王静辉也并不排斥他们,与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御用文人”相比,他更喜欢这些名垂千古真正的文豪,他不能要求这些从小就接受“忠君”思想的文豪具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但他非常欣赏他们的风骨。

      王静辉笑着问欧阳修:“欧阳先生,学生想斗胆向你问个问题:假设一个贫困的饱学之士,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赏识,自己著书立说,却没有钱来将他的书出版让人得以认识到他的才学,你说他生前的学说能够传播的范围有多大?”

      欧阳修听后默然了,但他还是说道:“照改之这么说,那个饱学之士的学说当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大宋向来注重文治,民间如果有才学之士都会受到朝廷的招揽,当不会有漏才之事。”

      王静辉说道:“我大宋确实对民间有才之士很注重,欧阳老师这么说也没有错,但欧阳老师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让商人来介入其间参加这项运作,让商人和文人之间都能得到实惠,商人可以从中获取他们认可的利润,而文人可以让自己的学说更快的流传,从而让他的才能更快的被朝廷发现,不要等到一个才子虚耗了大好青春,等到他七老八十才被朝廷所招揽。其实学生在文化产业这件事上也只是有个大致的想法而已,而我授意商务印书馆冒着以保本甚至是亏本儿的风险来支持文人出版优秀的作品也只是想在这方面进行先期的实验。当然在这方面如果说我没有私心那也是不可能的,虽然我现在不赚钱甚至是赔本,但我相信如果此事一旦上了良性轨道后,商务印书馆就是文化产业的开拓者,我赚取的利润不但会让人难以想象,而且它将会是长期,这就是我所说的‘三百年’的生意了!”

      “好算计!”司马光第一个认识到王静辉嘴里所谓“文化产业”的意思,虽然他对商人没有什么好感,但这听上去确实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更何况不管事情最后结果到底是好是坏,文人受益总是能看得到的,这才是他所关心的。

      看到眼前这三个文豪似乎都对此感兴趣,王静辉却不紧不慢的问道:“各位先生,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汴都开封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了,你们发现这街上闲散的人员是不是也跟着多了起来呢?”

      欧阳修三人不明白王静辉怎么突然转化了话题,感到十分疑惑,但其中的司马光说道:“改之,听说你刚到汴都还不到一年,你也注意到这点了。我大宋日趋繁荣,这汴都城自大宋立朝后也是多次扩建,以至于城墙的形状已经不是方形的了。”

      司马光说完后,欧阳修和苏轼脸上都露出了一番自豪的神情,而他们却看到王静辉的脸上神情却是让人有点琢磨不透,是嘲弄,是不屑,是惋惜……但总归不是他们预料到的自豪。

      王静辉说道:“司马先生,您说的大部分都是对的,我大宋现在看起来是要比以前繁荣多了,但这城市里面的人口越来越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失去了田地的农民,为了生活所迫来到城市里面寻找生路。”

      王静辉的话听起来固然是有些刺耳,但也是大实话,此时司马光刚才还有些自豪的脸上也不禁泛起了一阵羞红,三个文豪对他的话也没有反驳,毕竟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朝唐之上的皇帝老儿可以被那些没有良心的无良文人用繁华锦绣的歌功颂德式的文章给糊弄过去,但他们这些官员的脑子里面可是非常清楚。

      王静辉说道:“其实如果‘文化产业’这件事最终能够成功的话,从中受益的远不止商人和文人。朝廷会因此及时的发现有用的人才;而这件事本身需要大量的商家参与进来,我的商务印书馆只不过是第一个尝鲜的开拓者,在今后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已。参与其中的商家越多,其雇佣的劳工也就越多,这些整天游荡在街上为生计而烦恼的人家也会因此找到一份养家糊口的活路来,这也就变向的为朝廷养民,维持了这个社会的稳定,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国家!”

      王静辉的话令在座的三个文豪陷入了一阵沉思,他的观点在一千年后恐怕连中学生都明白,但放到这个时代对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冲击力的。司马光口中喃喃的说道:“商人也可以为朝廷养民!商人也可以为朝廷养民吗?!……”

      王静辉对司马光这个在熙宁变法中保守派的首脑那一套“节流”的财政理论非常了解,典型的中国封建王朝的国家财政理论,他也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向他灌输一些后世的财政理念,虽然他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是一鳞半爪,但还是托中国后世大学教育中必修课《政治经济学》的福,还多多少少知道其中最最基本的一些概念,他并不指望这些东西能够彻底让司马光财政观念得以改变,但能够影响甚至是改良,他也就非常满足了。他还有一个想影响的人便是现在还待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这个家伙正好和司马光相反,用的是“开源”政策,他的财政观念要比司马光强多了,但他对财政的认识毕竟还处在摸索阶段,在施政的过程中过于暴虐,反而动摇了国家的财政根基,有些竭泽而渔的架势。

      王静辉对他们说道:“我知道在文人的眼中,对商人的印象是十分不好的,但各位先生你们也可以仔细的考虑一下,现在我大宋经历了百年的和平生活,大宋的财政收入中间有一半是商人贡献的,我们眼前汴都开封这一片繁华景色,中间也少不了他们的贡献。”

      “但商人重利轻义,实为不可信任啊!”司马光反驳道。

      王静辉没有直接驳斥他话,说道:“现在人口也比太祖、太宗皇帝在位的时候要多出几倍,相信大家也知道朝廷对于土地兼并的控制并不是很严厉,人口增加而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如何来妥善安置这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可以说关系到大宋稳定的根本!除非朝廷能够下决心来限制地主的土地兼并行为,否则这种趋势将不可阻挡,但这样做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而商人开办的大量的各种作坊能够有效的吸纳这些人口,从而无声的化解这样的矛盾。各位可以简单的想一想:印刷这一本书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摆上书摊来销售,造纸需要雇工、排版印刷需要雇工、装订包装需要雇工、运送贩卖也需要雇工。诸位可以想想:如果‘文化产业’能够步上一个良性循环,这中间将会有多少人会以此来养家糊口?这能够给我大宋朝廷带来多少财政利税收入?这将是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

      王静辉慢慢的走到窗前,把窗户打开,可以看到汴都正在处于节日的喜庆当中,街上的行人也络绎不绝,他背对着司马光他们三个人慢慢的说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转过身来对三个人说道:“三位先生都是饱学之士,当知道这天下众生大多数人还是受到利益的左右,这中间不仅仅是商人,也有官员、平民、王侯……商人也不过是天下芸芸众生中的一群人罢了,商人中间出几个败类这也平常的很,但他们不能代表所有的商人,我也可以算是一个商人,但今天所做的事情也不是受到众人的夸奖了吗?各位都是饱学之士,处事不必这么迂腐,商人是重利,但我们可以以此对商人加以引导,让他们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朝廷和百姓做出好事来,当然他们从中取得一定的利益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农民种田一样。况且商人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可以给我们的敌国辽国和西夏找点麻烦!”

      王静辉说完后看他们都不说话,心想:商人虽然富有,但在中国里上的地位还是非常低下的,即便现在的宋朝不施行抑商政策,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多少改变,从这几个大儒的神情中就能看出这一点。

      不过相对与商人的地位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王静辉所说的最后一句话:商人可以给敌国找点麻烦!苏轼好奇的问道:“改之,你这样说倒是很新奇,商人又不能冲锋陷阵,血撒疆场,他们又怎么能够给大宋的敌国找麻烦呢?”

      王静辉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笑着对苏轼说道:“子瞻兄素有才名,在下记得刚到汴都的时候,就听人家说道:‘开封苏子瞻今天作的词,明天就可以在辽国上京的街头听到人们争相诵读了!’”

      听王静辉这么说自己的才华,苏轼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他忙说道:“这都是大家错爱,哪有这么神奇,倒是你王改之诗词美名已经传遍天下了!”

      王静辉说道:“子瞻兄不用过谦,我不过是个末学后进罢了,你的才华是得到我大宋文人公认的!但子瞻兄有没有想到:如果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书籍借着你苏子瞻的文章在辽国上京大卖特卖会有什么后果?”

      看着王静辉脸上那种有些诡异的微笑,众人都有些摸不到头脑,他继续说道:“在开封我卖上一百文钱一本,在辽国上京我把你苏子瞻的文章卖上四百文钱,恐怕都会有人去抢吧!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廉价书籍在开封不敢卖贵了,难道说我不能在上京卖上它四五百文吗?这就是变相的扰乱辽国的市场,如果我愿意,商务印书馆的印刷机关日夜不停的赶工,就可以把辽国上下所有的印刷作坊都给击垮,到时候从辽国赚取大量的利润不说,那些失去饭碗的商家可就够让契丹人头痛的了!这还只是印刷书籍,我大宋物华天宝,能人辈出,我们大宋商人可以用廉价的货物去冲击辽国的市场,到时候他们的商家大量垮台,辽国损失大量的财政税收不说,还要被他们那些倒闭的商家而感到头痛!”

      听了王静辉的话后,欧阳修他们不禁感到一阵愕然,在他们眼中,王静辉的想法有些太天马行空了,但有不能不说其中有些道理。

      “是有些道理!但……”司马光晚上正坐在书案前写奏章的时候,回忆其白天和王静辉的交谈,不禁感到有些拍案叫绝,虽然他的想法有些上不来台面,但不可否认它非常具有操作性,要比那些只会空口说白话的儒生狂士要强的太多了。

      司马光回到家中就立刻准备给英宗皇帝赵曙写奏章,想推荐王静辉入朝为官,以王静辉的所作所为,承担太祖皇帝御览书籍的刊印发行和【创建和谐家园】书籍就可以让他获得朝廷的封赏了,更何况他免费甚至是付给文人报酬来出版文人佳士的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文人普遍的好感,这更是让朝廷招揽他了。

      www-xiaoshuotxt-c o mt.xt.小..说...天.堂

      第三十章 经济侵略

      第三十章经济侵略

      司马光在奏折中提到了王静辉来到汴都后所作的几件事情:承担皇家御览书籍的印刷发行;将昂贵的书价降低下来让文人士子从中得到了实惠;最重要的便是王静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让他更是赞不绝口。

      不过尽管王静辉和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他们提及了一点儿工商业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但很明显司马光对此不是很感兴趣,这些东西在他的眼中说说还是可以的,但能不能干出来就很难说了,再加上他固有的文人对商人的鄙视,司马光在奏折中对王静辉所说的“文化产业”没有提及半个字,但他也从王静辉的话中看出了他的才华,并且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所以才想到提笔给皇帝写奏章来推荐此人入朝为官。尽管如此,司马光的心底对王静辉的“经济理论”还是有了一定的影子,虽然这对于司马光的影响很小,但也终归还是达到了王静辉当初的目的。

      “还是做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至于今后历史命运的发展就要看老天的意思了!”王静辉自己独自回家后,在书房中对着燃烧的蜡烛自己一个人出神的想着。他知道今天和欧阳修、司马光他们交谈可以说是和牛弹琴没有什么两样,也知道这种事情是急不得的,他有的是耐心去影响、去等待。

      正月二十六这天已经快过正月了,汴都开封过年的气氛还是没有下降多少,还是不时有人登门拜访给王静辉拜年,这中间商人和文人都混杂其中,但两派之间已是泾渭分明:上午是商人的天下,下午是文人的地盘,至于晚上则是根据王静辉接到的请帖来确定到哪家酒楼去招待客人或是接受邀请,这让王静辉有些哭笑不得,但也避免了许多尴尬的事情。

      王静辉昨天把商务印书馆的曾掌柜叫来,通过他联系能够与辽国有关系的书商,让他们上午到“翠玉阁”王静辉请客。请客倒是意见非常容易的事情,商务印书馆的东家请客,汴都开封的书商谁敢不来?只不过曾掌柜对王静辉对客人的要求感到十分不解:怎么和辽国有生意往来的书商呢?王静辉对此也没有和曾掌柜做太多的说明,只是说要和这些书商谈生意,曾掌柜对此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也没有说什么,转身就去准备请帖了。

      其实王静辉是为了那天子酒楼中与欧阳修他们说起用“经济侵略”的办法来扰乱辽国的市场,来给辽国找麻烦的事情。当时王静辉是没有这种想法的,只是顺口说说而已,但事后觉得这样做越想越觉得这样做好处多多。自己的商务印书馆产能过剩,要不是因为先后两次承接了三套皇家御览的巨型书籍,自己的铅活字水力印刷机恐怕就要停工了。

      因为商务印书馆的缘故,使得书市上的书籍价格下降了五分之一,这就让汴都开封附近许多规模较小的印刷作坊纷纷破产,大一些的印刷作坊原本就承受这江浙一带印刷业的巨头钱、燕两家的压迫,再加上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在本地突然崛起导致书价下降,他们也对此有些苦不堪言。虽然这些小印刷作坊的破产只是小范围的,也没有掀起什么浪花,但王静辉从曾掌柜的嘴中偶尔得到这个消息后,就专门指示过曾掌柜把书籍价格稳定在单价三百文左右,不要继续降价挤压剩下的汴都附近的印刷作坊了,以防止恶性反弹。曾掌柜见东家说得也有些道理,再加上承接皇家御览书籍的印刷不仅利润更高,而且印刷任务繁重,所以就没有顾得上普通书籍印刷这一块市场。现在皇家御览书籍的印刷任务已经完成,曾掌柜也开始再王静辉的耳边不停的抱怨来年的生意怎么做了。

      王静辉从“锦湘阁”和欧阳修他们交谈回来后,便琢磨着把这祸水北引,让契丹人去承受这中书籍倾销的风险。江浙一带的大印书商由于距离辽国的运输距离比较远,所以把书籍运到辽国去销售在价格上不是契丹人的对手,但商务印书馆则没有这种隐忧。

      “你们辽国的军队不是号称三天便可以到达汴都开封的城墙下吗?那好,我用四天的时间把书籍运到你的上京去贩卖,打垮你的出版业!”王静辉想到这里,嘴角不禁漏出一丝笑容。王静辉曾经偶然读过一篇新闻,说的是关于俄罗斯胶卷的价格非常昂贵,就因为它没有自己的胶卷生产企业,而中国至少还有个乐凯在抵抗外国货,所以中国可以得以使用廉价的胶卷。这篇报道的真实度在王静辉的心中有些怀疑,但至少能够说明一个问题:如果辽国的印刷业被自己给打垮了,那辽国市面上书籍的价格可就是自己说了算了!

      在辽国卖书可不是任何一个书商都能够有这样的资格的,在大宋的地盘上,你可以在汴都开封印刷书籍运到海南岛去卖都可以,只要你能够承担的起其中的风险,而到辽国去卖书那是国际贸易,这些商家都是得到官府的特殊许可的。好在书籍这东西不像铁制品和粮食那么敏感,获得这种“贸易出口”的资格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由于大宋印刷业的中心在江浙一带,距离辽国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远了,做这样的买卖实在是不划算,除非他们能够把印刷书籍的成本降到和商务印书馆一样,否则就是“出口”到辽国,也只能和对方的同行打个平手。

      虽然大宋对辽国“出口”书籍利润低下,但并不代表没有人去做,不过就是少罢了。曾掌柜经过仔细挑选,来“翠玉阁”赴王静辉的宴会的书商也不过只有三个,但对于王静辉来说这些就足够了。

      三个书商的老板来到翠玉阁后,还很纳闷怎么这个开封第一印书狂人会给自己下帖子请自己来吃饭呢?自己过年的时候可是给他拜过年送过礼,平时没有得罪过他的地方啊?正当他们内心还在嘀咕的时候,王静辉在曾掌柜的陪同下走进了他在翠玉阁提前订下的单间了。

      他们相互打过招呼问好后就进入宴席了,在饭桌上讨论问题谈生意这个习惯是中国人的传统,即使这个传统在一千年前的宋朝也不例外。王静辉在酒过三巡后,就直截了当的把自己想把自己商务印书馆要贩书到辽国去卖的想法向三个正在战战兢兢的书商说了。

      其中一个姓陈的书商看来是他们推举出来的头儿,陈老板说道:“王老板,向辽国贩卖书籍这也没有什么困难,我们三家也都干过,但我们以前从江浙的钱、燕两家进货先运送到汴都在运往辽国,这中间距离太远,刨除损耗、运费后,可以获得的利润十分微薄,甚至是亏本儿也不稀奇。自从你开了商务印书馆后,书籍的价格是降下来了,这样的进货价格贩运到辽国我们还是可以得利的,但贵店所印刷的书籍大都是《太平御览》那样的皇家御览书籍,《论语》这样的大宗书籍很少,只能在本地范围内出售。不过我们也试着贩运了一百多套《太平御览》到辽国,确实好卖,获利不少,这还是承蒙贵店的照顾!“

      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采用的是铅活字水力印刷机来印刷书籍,但这一消息还不是在外界广为流传,只是有些内行通过其印刷的字体猜到可能是使用活字印刷,但泥活字的印刷效果还很差,所以也就推翻了自己的假设。外界的大部分书商还是以为商务印书馆故意降低价格来冲击市场呢,再加上商务印书馆只是在开业的时候大量出售了一批大宗普及书籍后,以后的出货量就大大减少,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王静辉笑着说道:“商务印书馆印刷书籍是采用了完全不同于流行的雕版印刷的技术,其产量大,成本低,排版快等优点是现在其他印刷作坊广泛采用的雕版印刷所不可比拟的!去年商务印书馆之所以出货量比较低一是因为我们承接了皇家御览书籍的印刷;二是因为我们初次出货,价格很低以至于汴都周边的一些小印刷作坊为此而倒闭破产,这让我于心不安,所以就减少了出货量,把书籍的价格稍微往下压了些。”

      三个书商听完王静辉的话后,后背立刻流汗了:他们也听说过因为商务印书馆的关系,一些小作坊因此而倒闭破产,但没有想到这还是人家手下留情的结果。陈老板说道:“如果商务印书馆能够保证出货量,在价格上能够让我们满意,我们三家愿意为公子贩运书籍去辽国出售!不知道王公子的商务印书馆的出货量有多少?价格怎么样?”

      三个书商今天也是看明白了:即使他们不答应商务印书馆贩书到辽国,凭借王静辉的财力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自己组织辽国的销售渠道,书籍这东西又不是兵器和粮食,朝廷控制的严格,朝廷还巴不得把书籍买到辽国去,也好树立自己文治的声名。与其竖此大敌,还不如自己把这件事接下来,一方面让这个年轻的东家承自己一个人情;另外一方面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出货价格要远远低于江浙一带的书商,就是把书贩运到辽国去卖,也会获得非常丰厚的利润,当然这个前提必须是大宗交易。

      王静辉听后笑着不紧不慢的对三个书商说道:“各位老板,你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除非我商务印书馆没有印书的纸张了!你们想要多少呢?当然价格好商量,你们要的越多,我这里的出货价格就越低!”

      三个书商听了王静辉的话后又是吃了一惊:有多少就有多少?这口气未免太大了吧!不过想想人家商务印书馆连《太平御览》那样的一千卷的超级大部头书都敢上千套的印刷,这种实力可是自己从来不敢想象的,即便是财大气粗的江浙的印刷巨头都不敢干,他现在说这些话也许是真的,管他是不是真的,只有钱是真的!这可是笔实实在在的大买卖,放着这些钱都不挣,自己连自己都不会原谅!

      陈老板说道:“好!王老板既然这么爽快,我们也不能这么孬种!我们三个回去后就商量一下进货的多少和种类,定下来后就立刻给王老板你回信!”

      王静辉慢慢的喝了口茶说道:“三位老板多谢了!价格嘛好商量,我在这里给你们一个底:这《论语》在市面上你们书商进价可能是在二百三四十文制钱的价格上,你们订货如果能够超过五千本的话,我给你们二百文的价格,其他的书籍照此类推!”

      三个书商相互看了一眼,他们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兴奋的神采:现在《论语》在辽国的市面上一本差不多在四百多文上,王静辉给的价格算是极为优惠的了,这简直就是白送钱嘛!

      王静辉又继续对他们说道:“在这里我先向三位透个底,你们都知道商务印书馆要无偿刊印本朝才子佳士的优秀文章了吧?”

      三个书商马上点点头说道:“听说了,王老板果然是好手笔,是不是你有什么困难,要我们帮忙?”他们还以为王静辉说这件事打算来敲他们竹杠的,不过相对于马上就要到手的财富来说,这个竹杠他们还是能够承受的起的。

      他们没有想到王静辉不是趁机来敲竹杠的,王静辉说道:“这件事我已经妥善安排好了,这到不需要各位慷慨解囊了,在这里我倒是先谢谢你们了。相信你们也知道,本朝的才子的文章在辽国也一样受欢迎,甚至到了苏轼苏子瞻今天在汴都开封写词,明天上京的大街上就可以听到歌妓在传唱的地步。苏大才子也是这件事评审团的成员,还有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人也都是负责这件事呈送上来的文章的评审。你们想想有这么一帮人共同推荐的文章,想必其文才也是冠盖一时了!你们说我们把这些书籍运到辽国去卖,销路怎么样?”

      三个书商也是常年在江湖上跑动的主儿,当然是闻声知雅意,立刻就明白了王静辉的想法,说道:“不就是把书运到辽国吗?这个好办,我们包下了!”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应承下来,这也算是生意上有来有往,互相给个面子,这个面子无论如何也是必须要给的。

      王静辉说道:“这种书籍比较特殊,我在大宋地界上定价在一百文钱一本【创建和谐家园】,你们从我这里订购贩运到辽国,价格上你们可以自己来订,不过我想从你们的利润里面抽出两成,这不过分吧!”

      三个书商立刻就答应下来,在这件事上他们只能是有赚无亏的生意。一百文钱,这么低的价格,而且又是得到大宋文坛泰斗们首肯的文章所汇编出来的书籍,想不好卖都难。虽然他们对要让出两成的利润感到有些肉痛,但相比自己可以看到的利润,这就算不得什么了!

      王静辉看他们答应下来,也很高兴的说道:“各位老板果然是够爽快!今后你们就是我商务印书馆的亲密合作伙伴了,我会让商务印书馆在各个方面给予各位最优惠的便利条件,为了今后合作愉快,我们干了这杯!”

      其实王静辉要求分瓜书商贩运汇编书籍的两成利润也不是放进自己的腰包,他现在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进账,这样速度的积累财富是极为惊人的,仅仅两次承接皇家御览书籍的刊印发行就给他带来了不下一百五十万贯的收入,更何况还有从玻璃产业上的每月上十万贯的收入和济民制药、神火煤火行每天都会产生的财富,这两成利润再多他也不会放在眼里。他之所以要瓜分这两成利润,一方面做后备资金;另外一方面就是拿来做稿酬的。虽然不能事先对辽国市场的利润进行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汇编书籍的销量将会是大宋和辽国市场总和,这样就大大保障了这件事的顺利进行。

      在王静辉心目中,这种汇编数家作者文章的书籍在定位上是属于后世月刊的地位。如果他在现在这个阶段就火烧【创建和谐家园】的开印报纸,那可真是个无底洞了。虽然宋朝文风鼎盛,但真正能够受到教育的与总人口相比,这个比例还是太低,只有大力开展普及教育,才能够培养报纸的市场基础,但这可不是一两天拿钱就可以砸出来的,王静辉的家产虽多,在全民普及教育面前也只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看。

      虽然有些遗憾,但王静辉对此并不沮丧,他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去慢慢的推动教育的发展。他现在只想做今天有实力,能够做到的事情。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三十一章 安排

      正当那三个获得“国际贸易出口权”的书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而高兴的合不拢嘴的时候,身处皇宫紫宸殿中的英宗赵曙的心情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正月还没有过去,大宋帝国繁重的政务已经让英宗赵曙早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精神了:宋夏边境又传来烽火,夏主谅祚又强词夺理骚扰边境;可这还没有完,许、蔡两州因为旱灾,灾民又闹饥荒了,今天君臣刚刚商议好赐两州钱钞十万贯,任命户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中所写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排版中的错字,所以改为户部员外郎)李希逸为提举赈灾……

      英宗赵曙将紧急事件处理好后,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后随意拿起了书案上的一个奏章,这是参政知事欧阳修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描述了王静辉的功绩和才学,并且大力推荐了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此等贤才。

      这已经是英宗赵曙看过第n份关于招揽王静辉的奏章了,而推荐的官员也是高低有别,从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苏轼到知谏院司马光,从参政知事欧阳修到三司使、给事中蔡襄,等等不下十几份奏章,就连宰相韩琦也上书保荐王静辉,这是他执政以来非常罕见的事情。

      赵曙早就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得知了王静辉的一些消息,颍王赵顼也极力看好王静辉的才华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也从儿子那里知道王静辉最讨厌的便是做官。正因为如此,英宗赵曙面对着这十几份奏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是当宋朝皇帝倒霉的地方了:皇帝最怕的便是有才华而偏偏又屡召不起文人,这种人又不好对他用强,不然的话反倒成全了当事人的名节,不过屡召不起又是很不给皇帝的面子,让皇帝很扫兴,这又成全了当事人的贤才的名声,这中间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个现在还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

      这种痛苦还真是宋朝皇帝,尤其是北宋皇帝所特有的烦恼,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英宗赵曙曾了解过,王静辉是那种绝对不喜欢做官的人,他已经反复试探过王静辉,到后来王静辉知道赵顼的真实身份后,干脆就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看来王静辉不想当官是铁了心了。英宗赵曙这几天一直压着这些奏章不肯批复,最大的顾虑便是怕王静辉也来个屡召不起,那他可就惨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奏章上所保荐的理由也不同:苏轼、司马光、蔡襄认为王静辉诗词才华绝世,当世无人可比;参政知事欧阳修却认为王静辉精明强干并且乐于助人,收养孤儿,很有春秋战国时代隐士钟离子和叶阳子的风范,朝廷应对此人嘉奖委任官职;而宰相韩琦却是看中了王静辉那手医术,他的奏章上说王静辉能开刀治病,并且仗义疏财,有古之神医华陀的风范,并且所写的医书经过手下的太医验证后是没有问题的,而校正医书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恳请皇帝一定把他请过来……英宗赵曙感到越来越头大,所以干脆叫内侍把颍王赵顼找来。

      颍王赵顼很快便来到了紫宸殿,对英宗行过礼后,英宗赵曙把推荐王静辉入朝为官的奏折摆给他看,赵顼很快的便把这些奏折一一浏览了一遍。赵曙看他把奏章全部看过一遍后,问道:“顼儿,你看过奏章后有什么想法?”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胸中有才,这样的人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显露出来的,如果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人站出来推荐他,那到令孩儿生疑了,不过有这么多人来推荐他,并且推荐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这倒是我大宋立国以来的第一人。”说完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王静辉确实是个奇才,这些奏章上所说的也都没有错,没有谎报王静辉的经历,说起来还是我认识他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朝廷官员,不过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给他什么样的官职,而是如何去招揽他!此人虽然除了诗词才华外,还是个医术高明的郎中,也还经商算是个家产不少的商人,但他外心性高洁,一心不肯为官,以孩儿的眼光来看这倒不是他做作,到时候又来个屡召不起,恐怕会有损咱们皇家朝廷的面子!”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说:“我之所以这几天压下这些奏章,考虑的就是到时候王静辉不肯【创建和谐家园】,这可是件麻烦事!皇儿,你和他有来往,有什么好办法吗?能不能私下里去找他谈谈?再看看他的口风,他是否愿意出来做官?”

      颍王赵顼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便被他的才华所打动,有意推荐他入朝为官,但他早就百般推辞了,这个时候再去探问,恐怕还是这个结果。”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有些沮丧,默不作声。颍王赵顼看到父皇的样子说道:“但此事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据儿臣观察得知,王静辉此人对外界最为闻名的诗词似乎并不是很在乎,他经商赚了不少钱,但他也不是很在意,更多的钱用来投入医馆,减免贫困百姓的医药费用,据闻平民医馆每月光是药钱便有三千贯以上的亏空,还有他属下的商务印书馆最近打算免费为本朝的才子刊印其优秀的文章,可见此人乐善好施并不是徒有虚名。不过他更在乎的便是他的医术,他对皇家馆阁中所收藏的医书非常感兴趣,曾经叹息不能借阅。儿臣看到这里有宰辅大臣韩琦的奏章,他保荐王静辉进校正医书局。虽然这个保荐位置不是很恰当,但这个官职将是最能吸引王静辉的官职了,其他的官职想要授给王静辉的话,肯定会遭到他的拒绝,所以儿臣以为还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这样一是他不会拒绝,二是可以堵上朝堂上众位大臣的嘴。”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虽然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相对他的才子之名有些不是很对口,但也解决了王静辉屡召不起不肯入朝为官的风险。赵曙就让颍王赵顼去办这件事,并且写好了诏书给赵顼收藏,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即便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还是有一定的拒诏的风险,不如让颍王赵顼以朋友的身份再次访问王静辉后,再下诏书,这样更为保险些。

      此时,王静辉正在询问刘账房关于蔡、许两州灾情的事情,他虽然读过很多关于宋朝的历史,但对宋朝期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所知道的很少,除了今年汴都要发生雨涝灾害外,还有导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旱灾加蝗灾外,他知道的很少,像许、蔡两州现在发生的小范围的灾害,恐怕也只有《宋史》或是《续资治通鉴》这样专门写宋朝的历史巨著上才会有记载了。

      不过王静辉知道宋朝所处的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大范围的灾荒不断,各种自然灾害也都粉墨登场,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几乎每年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干脆一起上,就连下场大雨,都把皇帝老儿的皇宫给泡在水里,这平头百姓损失可就更大了。

      王静辉为了应付这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在城郊买的地上就建好了粮仓,慢慢的储备粮食,到现在为止,粮仓中已经储备了五万石粮食,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粮食一直处在可以食用的阶段,他除了在粮仓的设计和管理上下功夫外,还在汴都附近开了三家粮店,以保证粮仓中粮食新鲜,这无形中又使他成为一个粮商,而且还是个大粮商。

      为了粮仓的建设,王静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这五万石粮食的价格虽然在他并不放在他的眼里,现在米价大致在五六百文钱一石的水平上,总共不过花费了不到三万贯制钱,但这粮食可不是海水,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如果王静辉收购粮食的速度过快,很容易引起汴都开封附近,甚至是整个京畿地区的粮价暴涨,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而且很容易引起朝廷官员的反感,甚至是给你口上囤积居奇的帽子找你的麻烦。所以从王静辉有钱开始收购粮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七八个月,才囤积了这五万石粮食。这样的速度显然让他感到不是很满意,下一步王静辉甚至想从大地主那里收购土地己种粮了。

      许、蔡两州距离汴都不算远,而王静辉听刘账房说朝廷已经拨下十万贯钱钞用来赈灾,他也想为此做点什么,至于夏天的雨涝灾害到不至于用五万石粮食这么多,主要是需要大宗的药材,所以王静辉让刘账房从粮仓中拨出一万石粮食运送到许、蔡两州去开粥棚来赈灾,再从账面上拨出两万贯钱钞到南方去购买各种现在灾区急需的各种赈灾物资运送到这两个州府去发放给受灾的贫民。如果不是考虑到自己拿出更多的钱去赈灾容易引起朝廷的忌讳,王静辉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去赈灾,不过他想到了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虽然这是清朝统治阶层为了丑化明朝而虚构的故事,但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自古以来富可敌国的人总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为了自己的脑袋着想,还是打消了这种诱人的想法。

      但是王静辉又不肯这么就算了,毕竟他打下这么大的家产,除了供自己衣食无忧以外,想的最多便是接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贫苦百姓。以前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父母让自己看电视最多的节目便是那些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新闻纪录片,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医风医德才这么做的,但那个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力量,做不了什么事情。现在可不同了,自己虽然不是大宋第一富人,但也算得上是个家产不小的富商,自己完全可以做的更多。

      王静辉把已经快要陷入暴走状态的刘账房好言送出书房,临别的时候还要对刘账房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丝不差的执行自己的决定。刘账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东家这样做是个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但他觉得一下子花出这么多钱实在是有些过火,所以才苦劝王静辉要收敛、要节约。但王静辉总是以一句话就打发了他:“我现在衣食无忧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还不如拿出来多做点好事,以后省的后人说我为富不仁了……”

      打发走了刘账房后,王静辉自己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中对着蜡烛发呆,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天才的想法:收购土地。能够想到这个法子也是多亏了他对河北韩氏家族历史的了解,河北韩氏家族中最出名的便是韩亿和他八个儿子中的韩绛、韩维、韩缜三兄弟了。韩亿王静辉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还算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在历史上远不如他的儿子有名,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韩绛三兄弟在朝廷中担任【创建和谐家园】外,其他的五个儿子则是在家当地主。

      韩亿这五个在老家当地主的儿子靠着父兄在朝廷当官的名头,趁着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机会,大肆兼并土地,其家族前后二三十年都是河北有名的大地主,可比同样在朝为官当宰相的韩琦家族厉害多了。这帮家伙趁着灾荒时节百姓逃荒的时候,依靠当地官府势力,把那些逃荒百姓的土地无偿的纳入自己家族的地产,还大量低价收购那些破产农民的土地,短时间内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处心积虑,横征暴敛,金国人南侵,到时候最终还不是无偿奉送给了金国人!”王静辉想到这里心中不无讽刺想到。

      王静辉想的办法是收购土地,虽然也是兼并土地,但他并不是想做憾事兄弟那样的大地主。他想把收购到手的土地再返还给农民手中耕种,当然也要上交粮食作为地租,但却省去了自己囤积粮食会引起粮价暴涨的风险。虽然这样囤积粮食的速度会比较慢,但终归使其耕种的农民受益。

      办法是想好了,不过派什么人去执行却是让王静辉着实的头痛了一番,刘账房因为自己花钱如流水,已经陷入暴走状态了,现在派他去显然有些不合适,但自己身边又没有其他可以信赖的人去做这件事,这让他有些头疼了。

      “身边能做事的人还是太少了,等着有机会一定要多培养几个才行!瞧瞧人家王安石,平时就多注意人才储备,连为母在金陵丁忧的时候还讲经授课,连皇帝老儿的诏书都不管,即给自己挣得了名誉,又顺便培养积累了一批变法人才,等到变法一开始,他那个‘三司条例司’里面几乎都是自己的好友和学生,虽然这些人的历史评价都不怎么样,但至少也有个帮忙跑腿的。”王静辉心中哀叹道,大骂王安石有点儿不厚道,不知道王安石如果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

      “还是去找自己的老朋友徐氏珠宝店吧!”王静辉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个令人尊重的徐老板,记得刚来开封的时候要不是有这么一个诚信前辈来帮自己,自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第二天一大早,王静辉就上了马车直奔徐氏珠宝店去寻求徐老板的帮助。由于昨天晚上王静辉就让管家王福差人给徐老板送信让他今天留守在家中,自己有要事相商,所以王静辉一到徐氏珠宝店,就被在门口专门等候他的小厮招呼领进了珠宝店后院徐老板的书房。刚进书房,王静辉就看到了专门等候他的徐老和他视为己出的李管事李珍泉。

      “徐老、珍泉兄,好久不见!”王静辉非常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行礼,想到自己刚来汴都开封时候,自己人生地不熟,要不是得到他们两个人真心相助,哪己的今天,所以和他们说话,王静辉心中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

      见到王静辉来拜访自己,徐老和李管事也非常高兴,热情的回应了他。徐老说道:“改之,有什么要紧事,昨天晚上还专门让人送来了拜贴?”

      见徐老这么干脆,王静辉也没有多说客气话:“徐老,晚辈这次来一是好久不见徐老,来看看您;另外不知徐老听说没有,许、蔡两州受灾,我听刘账房说朝廷专门拨下了钱钞十万贯专门用来赈济两州的灾民。”

      李管事说道:“这件事恐怕整个汴都开封都已经传开了,也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年各地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可苦了那些百姓了!怎么,改之想捐出点家产用来赈济灾民吗?”

      王静辉说道:“还是珍泉兄了解我,我是有这个想法,不过此事我还需要徐老和珍泉兄帮忙啊!”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4 15: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