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苏轼隔着书案与欧阳修对坐,说道:“学生傍晚从好友那里得来这本东阳郡王府诗词宴会的诗词手稿,看后不禁欣喜,所以才这么晚到老师这里来请老师来点评。这王雱王元泽是金陵王介普的儿子,家学渊源,自从王介普到金陵为母丁忧后,他就独自留在汴都,在汴都与他接触的人都称他为才子;黄庭坚与学生日常来往甚密,他的字写得非常好,而且在汴都文人中也广有才名。至于这个王静辉是学生最不了解的,不过他的诗词据说是半年前由颍王散发出来的,曾经轰动开封,只不过此人素来不露面,一个月前曾将自己所写的诗词合集刊印成了一本《岚山诗抄》,开封的文人士子都争相抢购,也是近年来少有的一件盛事,最近才接受东阳郡王的邀请来参加今天的诗词宴会,不想其诗词才学了得,一杯酒一首诗词,竟连作二十七首,学生读过这份诗词手稿也见猎心喜,特拿过来让老师过目。”
欧阳修作为大宋当代文坛泰斗向来喜欢提携后进,这一点苏轼非常了解他的老师,因为他自己和弟弟就是在父亲的带领下通过欧阳修来结识了当时文坛上一些名流,从而赢得了很大的声誉。他对王静辉的诗词非常赞赏,所以想通过欧阳修来让他结识更多的名流,但他不知道那个被他赞赏有加的王静辉实际上个【创建和谐家园】之徒,大量盗用他将来写的诗词来完成他的成名之路,不过苏轼更没有想到的是王静辉对于盗用诗词出名的想法实在是后悔到家了。
欧阳修也知道自己学生的想法,在内心中他是非常赞赏王静辉的诗词的,所以不用苏轼说,他也会提携王静辉的。欧阳修站起来走到书架旁从书架上抽取了一本书递给苏轼,苏轼一看封面是:《岚山诗抄》。当下就知道自己老师的想法了,也不禁笑了起来……
同样在城西的一个院落中,也参加东阳郡王府诗词宴会的王雱,他手中也拿着王静辉的诗词手稿。王雱在汴都开封已经居住了好几年了,他的才学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而且也被大家称为公认的才子,不过相信今天参加过郡王府宴会的人见过王静辉后,就再也不会有人自称为才子了,这使他的自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不过王雱也不得不承认王静辉这个和他同龄的年轻人在诗词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今天王静辉在宴会上的表现也不得不让那些自诩为才子的文人所折服,连作二十七首诗词啊!这是个怎么样的概念?
王静辉的表现也同样让王雱所折服,尽管他从小就被长辈们所夸奖,长大成人后也是生活在同伴的赞叹声中。但王雱到不至于真的对王静辉的才能服气,毕竟这诗词只是文人才能的一个方向,而且这个王静辉身上没有功名,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他写的经义策论方面的文章出现,这可是衡量一个文人才能的重要指标。相比之下自己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功底,王雱相信在这方面王静辉离自己差的还远呢!
虽然王雱心中暗地里把王静辉鄙视了一把,但他还没有狂妄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地步,他还是坐在书案旁,提起笔给远在金陵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上详细记述了今天在郡王府宴会上的情况和他所知道的关于王静辉的事迹,还随信附寄了一本王静辉前些日子所刊印发行的《岚山诗抄》和今天宴会上的诗词手稿。
就这样,在王静辉还在郡王府的床上醉酒不醒的时候,大宋汴都的文人们都在四处传播他今天在郡王府上的诗词,甚至当夜分散在各处秦楼楚馆中的歌女也在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诗词给唱了出来,这是王静辉所未能想到的。
不过王静辉酒醉终归是要醒的,当他敲着还在发蒙的脑袋从床上坐起来的时候,旁边等候伺候客人的丫鬟立刻奉上了一杯清茶,他现在口干舌燥最需要的便是这东西,接过后一口饮尽,脑袋顿时清醒了很多。
这时王静辉才从房间内的装饰上看出不是在平民医馆内自己的房间里面,旁边和他一起来参加宴会的书童走了过来恭敬的说道:“先生,你已经谁了两个时辰了,我们是否准备回去?”原来书童和马车夫在里郡王府不远的茶楼中等候王静辉的差遣,但左等右等,王静辉还是没有出来,看到很多参加宴会的文人士子从郡王府中走出来各自回家的时候,书童终于忍不住到郡王府中来要人了。不过这次郡王府的门房和管家倒是没有难为书童,一听是王静辉的书童就立刻把他和马车夫一起叫进郡王府,书童则在王静辉的房间中等候他的醒来。
王静辉下床整理了一下衣服对丫鬟说道:“麻烦你代我向东阳郡王道谢,谢谢他今天的热情款待,王某宴会上失态,这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我现在就和书童回去了,还请姑娘带路。”
丫鬟立刻就说道:“郡王吩咐过了,先生醒来就让我们立刻告诉他,您先在这里稍候片刻,我去去就来!”说完便转身快步走出房间,去向她的主子禀报去了。
王静辉和书童看到这样也只好在房间中等候东阳郡王赵颢的到来了,他看到房间内藏书倒是很多,想起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神宗赵顼还特意将颍王旧府的三万四千卷藏书赠给司马光。王静辉想到:这东阳郡王赵颢在《宋史》上也算是出了名的好学皇家子弟,藏书当然可能与颍王赵顼的不相上下,这房间里的书可差不到那里去,所以就走到书架旁细细浏览起来。
当王静辉从中抽出一本书走到书案旁边想坐下来细读的时候,他赫然发现书案上这摆放着一本诗词手稿,第一页便是他今天下午在郡王府诗词宴会上所作的一首词,心里明白过来:在宴会上不是有书童来负责记录客人们所写的新诗词吗?他把手中原来从书架上所选的书放到一边去,慢慢的翻看这本诗词手稿。
王静辉的心中现在可不好受,看了这本诗词手稿后,他非常清楚一个事实:“诗词批发者”的名头他是跑不了了!这在宴会上王静辉所作的二十七首诗词可真是称得上首首经典,连王静辉自己看了脸都有点儿在发烧,“后世的诗词才子们,恐怕你们穷极一生也休想达到我这样的高度了,还是花点时间把精力放在别处吧,在‘梅’、‘雪’这两个主体上,你们是没有什么机会了!”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
王静辉心中正在发烧的时候,东阳郡王赵颢到了。王静辉看到赵颢走进房间便在书案旁给他行鞠躬礼:“殿下好!在下在宴会上多有失礼,还请殿下多多包涵!”
赵颢对于王静辉的诗词才华十分倾慕,所以对他向自己行什么样的礼节并不在乎,只是摆摆手示意让他坐在一张八仙桌旁,房中的丫鬟立刻给他们上了两杯茶。王静辉这时才细细的打量着坐在对面的东阳郡王赵颢,历史上在神宗登基成为大宋皇帝后,就封他为昌王,此时的他不过比赵顼小了一岁,兄弟两人在模样上比较相似而已。
在王静辉打量赵颢的同时,赵颢也在非常仔细的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王静辉除了诗词方面的才华外,到底有什么值得自己的皇兄对他如此看重?他非常了解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皇兄赵顼,哥哥是个和他完全不同的人。赵顼从懂事开始就意识到自己将会成为这个国家的皇帝,所以在接受同样的老师授课,他们兄弟两人的成绩也都差不多,不过皇兄赵顼比他要用功的多,凡事也要比他想得更深一些,说白了为人也就更实际了许多。赵颢心中当然明白在这一点上他拍马都追不上皇兄赵顼,所以对哥哥赵顼成为大宋未来的继承者这方面他没有任何疑虑,甚至及时有机会他也不会参与进去。
东阳郡王赵颢看重的是王静辉在今天宴会上表现出来在诗词方面无与伦比的才华,而他也深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只是凭借着几首诗词是很难打动皇兄颍王赵顼的,如果几首诗词也能打动皇兄的话,那居汴都已长达七年的苏轼苏子瞻和他的弟弟苏子由早就名动汴都,为什么颍王赵顼对他们兄弟二人没有像对王静辉那样郑重呢?
虽然赵颢很想了解对面座位上的年轻人,但他毕竟是皇子,多年的宫廷生活已经让这个不足二十岁的皇子有着身为皇家子弟所应有的尊严,所以东阳郡王赵颢并没有像街头泼妇一样问长问短,只是以一种雍容大度的皇子气度来和王静辉交谈,谈论的话题也只是限于诗词方面。
赵颢这种做法也让王静辉着实的松了口气:他并不喜欢刨根问底式的审问,更不喜欢对面的皇子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他说话,这是他很反感的。虽然历史书上说东阳郡王赵颢谦虚谨慎、孝行可嘉,但王静辉并不完全相信历史的记载,不过看到赵颢的言行举止,确实让他对这个郡王生出了不少好感。
王静辉对诗词理论功底经过赵顼兄妹的轮番轰炸后已经颇具功底,所以对赵颢的提问对答如流,再加上他“储备”了不少后世文人的经典诗词,这使得赵颢对他更为尊敬。两个人在一个时辰当中交谈甚欢,满足了赵颢的诗词瘾后,王静辉和书童站起来向东阳郡王行礼告辞,回到平民医馆的家中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回到医馆自己的书房中,王静辉也没有什么精神睡觉了,书童给他上了一杯茶后就退出去休息了,这是王静辉的习惯,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东家喜欢一个人在书房里想事情,不喜欢别人在这个时候打扰。
头脑清醒后,王静辉也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可能在汴都这么轻松悠闲的生活下去了,今天东阳郡王王府的诗词宴会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会有更多的宴会或者是文人之间其他什么活动等着自己。虽然自己虽然是抄袭后人的诗词才博得这个才子名声的,王静辉并不在乎那些在外人眼中是自己作品是抄袭的,相反他还是非常自得的,不过他可不想以后天天都过这样的日子。要不是为了明年八月间的汴都雨涝灾害,他早就收拾包裹跑路走人了。
王静辉现在在书房中想的就是怎样避过今后这些源源不断上门来邀请的各式请帖了,这些请帖让他感到很麻烦,由此他也见识到了宋朝文人的小资情节有多么眼中。“可惜他们生在这个时代了,要是放在二十一世纪天天朋友聚会,他们可就要乐翻天了。”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
不好意思,这段时间看世界杯,存稿用光了,不过我会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特紧急奉上一章,以解燃眉之急。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二十七章 新年
第二十七章新年
“不管怎么说,自己现在在开封这文人圈子里面也算是个新贵,这样的身份以后做起事来会方便的许多,总比没有强吧?”王静辉心中暗暗的想到。在王静辉的心中,这些请帖既是好事又是件麻烦事,他喜欢出名但不喜欢被别人骚扰,更何况他整天的被俗事缠身,那还有心情和这些浑身冒着酸味的书呆子一起饮酒作乐呢?
王静辉想到这里苦笑的摇摇头:不管怎么样,今后自己是脱离不了这个圈子了,这样的聚会肯定是非常多的,想到后世驸马王诜那样的家世还由于和苏轼他们接触过密而受到牵连,所以不必要的宴会和聚会能免则免的好。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了,这是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所渡过的第一个春节,汴都春节的气氛可要比二十一世纪的春节浓厚多了,大街小巷里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来到这个时空的时间也不短了,王静辉已经创下了不小的家底,但由于他老是忙于别的事情,自己还没有像其他宋朝富贵人家那样有自己的府第,还是住在平民医馆他的书房中。李管事和刘账房曾经提醒过他好几次是不是该买个现成的府第或者干脆买块好地皮建设自己的家园,但王静辉每次都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他们也没有办法。
由于过春节,王静辉提早安排了他的雇工回家过春节,商务印书馆和“神火”煤火行留下个看门人,完全停工放假回家过春节,而制造蜂窝煤的地方由于储备了很多的存货,只留下了城中的配送人员,自己的大本营——平民医馆在春节中由于病人比以往少了许多,所以他就让那六个坐堂郎中轮流换着值班,剩下的全部回家过年。
雇工们临回家过年前都领到了由王静辉亲自发给他们的大红包,这让他的雇工很感动:自己的老板即慷慨大方又有人情味。这种方法也不是王静辉独创的,这还是他在当学生的时候在一家日资企业里面打工体验生活的时候,那个日本老板在给员工发年终酬劳的时候,亲自给工厂里面每个员工发放红包还鞠躬。王静辉虽然对日本人没有好感,但并不完全否定日本人的一切,至少在这方面很让他佩服,所以也就顺手拿过来了。(注:本人很讨厌日本人,本书中没有把北宋的国都开封称为东京而改为汴都或是开封就是如此,所以不要骂我)
看着昔日人来人往的平民医馆突然一下子清静了不少,王静辉还真没有反应过来,他让刘账房把城外的孤儿也都给接回到医馆里面住,反正医馆里面的空房子很多,空着也是空着,倒不如利用起来让大家都聚集到一起过年还热闹点。孩子们虽然都很年幼,但也知道如果没有眼前这个东家,自己多半是无法挺过这个寒冷的冬天的,所以对王静辉格外的尊敬,都很乖巧。
除夕这天,大家都忙活着收拾屋子准备迎接新的一年,平民医馆里面也是一片忙碌的身影。王静辉孤身一人来到这个时空,到没有什么顾忌的,他也没有大户人家过春节那样需要拜祭祖先,只需要把医馆这里收拾干净就可以了。王静辉也出来一起和大家收拾院子,大家见自己的东家平时也没有什么架子,但看到他亲自干这些原本是仆从干的粗活的时候,也都纷纷劝他回去,只不过拗不过他所以也就散开了。
在二十一世纪虽然还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和贫富之分,但王静辉可没有这么多顾忌,在他眼中这些家丁不过和他是雇佣关系罢了,除此之外脱了衣服进澡堂,谁还能分辨的出来你是皇帝还是贫民?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眼前这些人拥有支配的地位,还是和他们一起收拾自己的家园。就这样王静辉治平元年的除夕就是和医馆中的众人在一片嬉闹中渡过。
最让王静辉感到熟悉的便是这个时代的烟花爆竹了,虽然这时候还没有礼花弹这样的品种,但王静辉在街上和众人一起燃放烟花的时候觉得好象是身处原来的时空一样,那美丽的烟花虽然经过一千年的轮回,在他的眼中也变得格外亲切起来。
如果要问王静辉什么时候最能体现这一千年前世界第一都市风采的时候,他肯定会告诉你是在春节的时候。刚刚大年初二,王静辉和刘账房带上礼物乘坐在马车中去珠宝店徐老那里去拜年,路上王静辉透过车窗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出来访亲寻友拜年的人们络绎不绝;大街两旁的酒楼茶肆都纷纷开张营业,这是和王静辉原来时空有所不同的,在二十一世纪虽然一些饭店也推出了年夜饭项目,但大多数餐饮行业都是在初八才开门的,不光是酒楼茶肆今天都开门营业,道路两旁还有许多小商贩挑着装满各种货物的担子沿街叫卖;最吸引人眼球的便是在大相国寺这段御街上那些杂耍艺人了……
同在车内的刘账房看到王静辉掀开车窗的布帘不时好奇的向外四处张望,心中不禁好笑道:东家虽然平时很能挣钱,就是商场老手也不过如此,但此时看来也不过是个孩子罢了……“东家,你还是第一次在汴都过春节吧?”刘账房说道。
王静辉扭头看到了刘账房微笑着问他,他也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刘先生,我也是第一次在汴都过春节,从来没有见过这里这么热闹。”说着刘账房掀开窗户的布帘向窗外的街道上给他介绍开封过春节时候的各种景象,王静辉边听边看这号称天下第一都城的景象,就好像他第一次来开封的时候,自己徜徉在御街上一样。
王静辉因为开了济民制药、商务印书馆和神火煤火行,也理所当然的是这开封商界中的一员了,而且还是非常有名的商人了,相对开封文人来说,开封的商人更了解他一点儿。并且王静辉开办的这三家实业进出货都比较大,尤其是中药和书籍,开封和这两样有关系的商人谁人不知王静辉啊,所以来平民医馆给王静辉拜年的商人格外多,他们大多都是来趁着过年给王静辉拜年的机会来和他旗下的产业搞好关系的。
从大年初二王静辉从徐老那里拜年回来后,平民医馆的门槛都快被这些人踏平了,搞得门房和厨房的师傅们抱怨不已。因为王静辉和这些商人接触后认为这些商人可要比那些之乎者也的文人要可爱多了,所以他很热情的招待了这些拜访者,厨房的师傅们一年到头何曾有过这样的繁忙,反映到管家王福那里后,王静辉也觉得厨房压力太大,在加上登门拜访的这些人都是吃遍全中国的主儿,虽然嘴上不说,但王静辉也明白这宴饮的菜肴实在是不在这些商人的眼里,所以也就把欢宴的地方转移到汴都中的各大酒楼中去,这让厨房中的大厨们弹冠相庆,松了口气。
王静辉是从未来到这个时空的,他很明白北宋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前夜,由于北宋的统治阶级采取不抑制商人和对土地兼并不干预的政策,使得大量无地可种的破产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打工一族,这其实就是变相的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翻版,不过相对英国的圈地运动,宋朝的政策更为平和的多,至少只要肯吃苦耐劳,寻求一个饭碗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也间接促进了北宋的城市化发展,以至于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就能出现像汴都开封这样有近二百万人口这样的超级城市,远远的站在了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的巅峰。而此时北宋的财政收入中的商业税也前所未有的超过了农业收入,自北宋灭亡后直到辛亥革命前的这一千年当中,中国的财政收入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想到这里,王静辉看着在“瑞福楼”厅中这些欢饮的富商们,默默的想到:“他们也是一支潜在的力量,虽然在政治地位上非常低下,但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来说要比那些大文豪要大的多,只要能够加以引导、培植,很难说有一天他们可以和这些文人士子有一较长短的能力。”
王静辉不禁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吓了一跳,因为他是无志与政治斗争的,“虽然不想当官,但也不能眼看着那个王安石一上台就把国家搞得天怨人怒吧?虽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的改革使得北宋的政治环境迅速恶化,国家实力大打折扣这也是明摆着的。”他在内心中给自己找了个借口。尽管王静辉心中有了这种想问鼎政治的想法,但这也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他甩了甩有些发沉的脑袋,把这种可笑的想法驱除出去后,便混在这些富商中间周旋去了。
在过年期间,来拜访王静辉的文人一开始也不少,毕竟是新一代汴都诗词大家的代表,并且他的诗词受到了不少大家的称赞,就连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首领也对此称赞不宜,所以慕名而来的人还是不少的。但让王静辉奇怪的是这些人越来越少,最后才想到:自己热心招待来访者是无差别的,文人和商人在宴会上共处一堂,双方没有什么共同语言,甚至是彼此互相鄙视。商人逐利的特性让他们可以放下架子前赴后继来到他这里,而这些书呆子可摸不下这个面子,认为和这些“食肉者鄙”的商人共处一堂是对他们的侮辱,他们此时也想到了王静辉的另一个身份——汴都开封的大商人,这让这些清高的文人渐渐地对他开始疏远起来。
王静辉想通这一节后,也不禁对这些非常有“气节”的读书人感到好笑,虽然感到可惜但也没有办法挽回,事实上他的心中正渴望这些来访额文人能够给他一些空间,毕竟和他们聚会除了做诗词、说风月以外没有一件正经事,所以也就乐得他们的疏远。不过王静辉也清楚宋朝的文人圈子还是非常有气节的,只有少数儿败类因为金钱而折腰,相比之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人可是少有这种气节和精神,比例上刚好与之调个。
王静辉虽然没有把这些文人放在眼里,但最起码的尊重还是必须的,毕竟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史上,文人的政治地位是远远高于商人的,尤其是在宋朝这样的环境中,文人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的,否则即便你权势再大,连皇帝都要对这些读书人礼让三分,如果得罪这样一个阶级,其后果可想而知。
为此他还专门抽出两天在开封最大的酒楼中摆宴来答谢这些曾经给他拜年的文人,在宴会上他还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本刚刚编纂印刷出来的《唐诗三百首》来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们,这也让这些文人感到王静辉是十分尊重他们的,更重要的是王静辉在宴会上对他们宣布:如果哪位文人写出非常出色的诗词文章,交给商务印书馆通过审核后,可以以个人专辑或者多人合集的方式出版,甚至可以获得相应的稿酬。
这个消息对于这个时代的文人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虽然宋朝的出版业是十分发达,甚至是苏偶像今天在汴都写出的诗词,明天就可以在辽国的上京街头传诵,这虽然很夸张,但也说明了宋朝传媒的力量有多大,但雕版印刷的成本极为高昂,能够靠出版书籍赚钱的文人只有苏偶像那个级别的文人才可以,但毕竟能够达到这个级数的文人还是凤毛麟角,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他们也不能获得利益,他们也不在乎在这上面有所斩获了。但古代文人的志向之一便是可以让他们的作品流传与世,为此很多人不惜自己掏腰包费出版作品,但这样富有的文人还是很少,更多的文人的优秀作品都被时光所埋没了。
王静辉这样做也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宋朝写诗词的高手遍地都是,其中不乏一生有上千首作品的人,甚至还有上万首的宋词高产作家,但流传到后世的就这么可怜的几首代表作,其他的都失传了,这让他感到十分惋惜。王静辉也不指望能够把所有的宋词作品都给记录下来,但希望能够尽量多的把其中优秀的作品给保存下来,这也是多少对那些被他【创建和谐家园】诗词的后世作家的一种补偿吧。
参加宴会的文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兴奋非常,纷纷答应王静辉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出来。最后在王静辉的倡议下,希望在座的文人把这个消息传递出去,让更多的文人都知道这个消息,并且希望大家能够公推出几个知名人士作为评判,对呈送上来的作品进行评选,评选的结果交给商务印书馆来进行再次审核后,就可以发行了。王静辉还不厌其烦的给他们解释商务印书馆的审核机构是由朝廷的官员进驻的,评选出来的作品不仅要求文笔优美,还要尽量对朝廷时政不要有过多的涉及……
虽然王静辉对作品评选的尺度浪费了许多口水,但结果是让他感到极为失望的:文人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的地方就是谈论朝廷时政的利弊,想让他们不写这方面的东西能行吗?不过王静辉也没有太在意这点,毕竟商务印书馆只是花钱印刷销售书籍就可以了,审核机构是朝廷官员进驻,让他们去和眼前这些两眼冒金光,一心想要自己作品流芳百世的文人互相干仗去吧!不过赵匡胤给他的儿孙立了个好规矩啊:文人不以言论获罪!两边到时候哪方面出事都牵扯不到商务印书馆身上来,对于胜负的结果,王静辉表示很是期待……
自从参加酒楼宴会的文人口中传出商务印书馆可以免费甚至是有偿来刊印文人士子的文章以来,王静辉的名字又再一次在文人圈子里面身价倍增起来,所有自持才华横溢的才子都摩拳擦掌准备一显身手。开封比较有名望的文人也开始积极运作此事,当然这些有名望的文人要么是当代大儒,要么就是像欧阳修那样自己本身就是朝廷的【创建和谐家园】,由他们出面办事自然是风调雨顺,大宋自开国以来,每代皇帝都是以兴文世为己任,政治高层的倾向就是如此,有谁还能在这件事情上作梗,除非他敢站在这个时代所有文人的对立面上去,如果真有人敢这么做,恐怕王静辉都要佩服死他了。
春节期间是访亲拜友的最佳时节,很快这个消息传遍了每个读书人的耳朵里,王静辉的商务印书馆已经作出了这样的承诺,就等他们拿出好的作品让商务印书馆开动印刷机器刊印了,而文人现在最急着要做的事情不是搜集好的作品,而是推举出大家都比较心服口服的评审团来。一份评审团名单终于在正月十三这天摆到了王静辉的桌面上,当他拿起这份名单的时候,眼前不禁一亮: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
看完这份名单后,王静辉不禁长叹一口气:“超级豪华阵容,这些可都是一帮当仁不让的牛人啊!”据说王安石也应该在这份名单上的,但他现在还在老家金陵为老母丁忧,再加上这家伙虽然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但还远不如后世给他在文学上的肯定那么高,所以就落选了。
不好意思,现在足球赛事紧张,也影响到了我的更新,希望大家多多担待,至于有许多读者对本书一些漏洞所作出的指点,戒念在这里先感谢大家了,这些建议虽然都是指出本书的缺陷,但这种留言才是戒念最需要的,感谢流氓龙、夏天小猪、刚会游泳的鱼……等世界杯过后,我会写个总结贴上来,尽可能的回答书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连写稿都很紧张了,实在抱歉……下辈子说什么也不当球迷了,要当就当……球员好了
w w w. xiao shuotxt. co mt!xt-小说天\堂
第二十八章 文联
第二十八章文联
成立这样一个类似后世文联的组织的事情在开封来说还算是件大事的,虽然这个有着近二百万人口的超级城市能够完成系统的私塾教育的人的比例还非常低,但由于文人的特殊地位,尤其是评审团的几个成员本身就是朝廷的重要官员,使得这件事在新年中的开封显得格外的耀眼。
在正月十五这天,王静辉在“锦湘阁”中设宴招待了这十三个评审团成员,也终于见到了后世闻名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四个人,当然其他九个人来头也不小,比如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光,“他现在还是知谏院,等到濮议斗争后,他最起码也是个御史中丞了吧?嗯,未来御史台的老大,这可要好好巴结他一下,省得他给自己的商务印书馆找麻烦!”王静辉心中默默的想到。
这些人可都是王静辉来到这个时空后最想见到的名人,别的不说,这“唐宋八大家”的名头在后世可是如雷贯耳,爷爷在教他古文的时候,没少读他们的作品,当然在这上面吃的竹鞭也最多。这八大家里面苏轼、苏辙、曾巩可以说都是出自欧阳修的门下,而苏偶像他老爹苏洵的出名也是和这个老头儿有密切关系,不过苏洵现在好象正在病床上,没有什么精力来干这件事了,要不然这个评审团中又要多出一个“唐宋八大家”的成员了。苏洵现在当什么官王静辉可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个大器晚成的名人现在正在和别人一起和写《太常因革礼》,明年写完书后就要去世了。
“苏洵是苏偶像他老爹,这个人可不能不救,虽然不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尽尽心力也好。如果不巧被我治好了,等把王安石也拉过来后,那这个评审团可就真的是史上留名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个曾经在评审团中干过,想不闻名都很难啊!可惜韩愈和柳宗元生在唐朝,我就是有心也没有这个力量啊!不过苏洵这个老家伙据说是个好战的热血老头儿啊!”王静辉不禁在那里有些幻想这个超级豪华阵容的评审团了。
一个屋子里面的十四个人,当中就属王静辉最年轻,但他还是看到了有三个年龄稍微比他大点的年轻人站在一群五六十岁的老者中间。“苏偶像!”王静辉的脑海里面滑过了一丝亮光,苏轼是他来到这个时空后最想见到的大文豪,虽然他现在也不过是二十七八岁,但他的文章已经名满天下了。“这两个年轻人肯定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两个了,不过哪个才是苏轼呢?”王静辉有些愣神儿了,毕竟他也没有见过苏轼长得什么样子,虽然眼前这两个年轻人长像上还没有双胞胎兄弟那么夸张,但王静辉可分辨不出来哪个是哥哥苏轼,哪个是弟弟苏辙。
正当王静辉还犹疑不定的时候,这三个年轻人中的一个走到他的身前一拱手道:“你就是商务印书馆的东家王静辉王改之吧?在下苏轼苏子瞻!”
王静辉听后连忙拱手作揖说道:“苏兄,我正是王改之!”然后向厅中其他人行礼后说道:“在下不过是末学后进,对各位文坛前辈久仰多时了,今日一见也算是平生所慰!”
由于王静辉在东阳郡王府的诗词宴会上大发神勇,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人早就读过他所有的诗词作品了,年少出名难免有些年轻气盛,他们也都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但看到王静辉之后才明白这有多么可笑:眼前这个年轻人看上去一点儿也没有这个时代文人那种从骨子里面流露出来的傲气,平凡谦恭,如果不是他身上的衣着打扮还有一张比较英俊的脸庞,他们还以为碰上了一团和气的店掌柜。“果然是个商人啊!”几个评审团成员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么一个想法。
由于苏轼苏辙兄弟比王静辉大不了几岁,他们也是年少出名,而且王静辉的诗词写得又是格外的好,所以便对他显得格外热情,拉着王静辉的手向他介绍这厅中的评审团成员。这十三个人除了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五个人是他知道的外,其他的八个人中最让他吃惊的是一个青衣中年男子,通过苏轼的介绍,他居然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
对于王安国,王静辉可了解的不多,不过王安石这头倔驴在主持变法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却是站在了欧阳修这一边的保守派,实在是让人出乎意料。不过此时的王安国在这些人当中算是最平庸的,别人多少还都有个官职,而唯独他跟王静辉一样还是个布衣,不过他的诗词在汴都开封的文人圈子里面受到了极高的评价。由于历史书上对王安国描述的少之又少,所以王静辉并不清楚他的底细,只知道他是在神宗继位后由朋友韩绛等人推荐赐了个进士出身,后来当的官职也不大,吕惠卿上台后找个麻烦把他罢官回家,可以说他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平淡的很,但是他的人格倒是很让人尊重。
不过让王静辉迷惑不解的是:王安国的诗词在后世可没有几首啊!他也就知道一首《清平乐》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王安国写出来的,所以也就没有敢抄袭。听苏偶像话中的意思,这个王安国的诗词在汴都还不是一般的火爆,他也是从金陵为母丁忧后回来没有几个月,但是得到了众人的推崇,所以进入了这个评审团。“据说他生前还写出了《王校理集》但后来失传了,又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才人啊!这个王安国不仅诗词水准好,人品更好,倒是可以列为交往的名单,但这家伙对谁都是有点冷冰冰的,不太好接触。”
“王安石那个老家伙正在金陵借着为母丁忧的理由拒绝朝廷的累次召唤,这可是为他争足了清流的赞扬,在声望上甚至超过了许多老辈,被时人所称道,顺便还教出了吕惠卿、蔡卞、李定、龚原等新党骨干,为他几年后出山可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英宗不行去世,神宗刚刚继位后,金陵王安石已经呼之欲出,这才是谋定后动啊!这个老家伙看来都是算好的,看来神宗继位后他是肯定会受到重用的……”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听到王安石的消息,心中一时感慨。
苏轼又给他介绍其他人,但中间除了一个晏几道是自己知道的外,其他七个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但他们的名头都是在汴都文人圈子里面很牛的人物,王静辉也都很恭敬的向他们行礼。
在宴会上王静辉和年龄相近的苏轼和晏几道坐在一起,让他有一种正在做梦的感觉,由于他没少抄袭苏轼和晏几道的诗词,心中总是有些愧疚,尤其是苏偶像,王静辉更是歉疚的很:他几乎把苏轼后期的作品抄了遍,真是不知道等苏轼后期政治失利的时候,他还能写出什么样的千古绝唱来……
身为主人,王静辉出于对这些文豪的敬重,让欧阳修坐了主位,但他还是第一个举起酒杯来对他们说道:“在下不过是个末学后进,希望各位前辈还要多多指点!相信各位前辈都已经知道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的目的了,各位前辈都是由汴都的文人士子公推出来的,相信由你们担任评审团来评价呈送上来的作品是最公正不过的了,在这里我先敬大家一杯!”
席上众人都很高兴的举起了酒杯共饮美酒,出于文人的心理,他们的内心中还是很得意的,毕竟是由大家公推出来的代表,自身的才学也得到了大家的公允,尽管在座的这些文豪都是成名已久,但仍然很兴奋。
宴会上大家只是相互敬酒,并没有说到什么实质问题,王静辉也就乐得自在,当然吟诗作词是少不了的,令众人失望的是,虽然大家都极力怂恿,但王静辉并没有像在东阳郡王府宴会上那样诗兴大发,他只是做了两首比较应景的诗词。
直到掌灯时分,宴会才结束,众人都满意而归,而欧阳修、司马光、苏轼三个人却没有和大家一同离去,他们留下了王静辉在偏厅要上了一壶清茶想和他做深入的交谈。王静辉看到这阵势立刻就蒙了:他还以为宴会就这样顺顺当当的过去了,根本就没有想到三人会在宴会后留他。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三个人欧阳修是文坛首领,苏轼是自己非常崇拜的人,而司马光是知谏院,更是自己以后要交好的重要目标,更何况这个老家伙正在进行《资治通鉴》的撰写,这本书可是对后世帝王治国方针有着很大影响的书籍,王静辉甚至有过去影响他的想法,当然这种想法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现实,毕竟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选择放弃。
居首座的当然还是年龄最长、声望最高的欧阳修,司马光和苏偶像还有那个远在金陵的王安石算来算去都可以称得上是他的门生,这便是主持科举考试主官的好处了,他欧阳修没有当过一天的老师,但就凭借着主持过四次科举考试,便弄得门生满天下,也难怪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古文运动从而获得成功了。
王静辉还从没有这么近距离的观察欧阳修,看到苏轼和司马光也进入偏厅后,他问道:“在下在这里先感谢诸位为商务印书馆出版各位文人的作品而多方奔走,以后还需要诸位多多费心了!不知三位前辈留下在下有何指教?”
苏轼听后笑着说道:“改之,你不用这么拘束,我只比你痴长几岁而已,‘前辈’这个称呼我可不敢接受,倒是欧阳和司马两位先生可以称得上,如果承蒙不弃,你今后就称呼我子瞻或是苏兄就好了!”“还是苏偶像够豪爽!”王静辉心中暗暗赞叹道。
欧阳修也笑着说道:“还是子瞻说得好,王公子也不用和我们这么客气!这次多亏你慷慨解囊,才能使众多文人的优秀作品得以刊印发行于世,我们三个代表所受益的人在这里要感谢你了!”说完他们三个人站起来朝王静辉作揖行礼。
王静辉立刻站起来拦住他们说道:“这只是我分内之事,哪还有什么功劳?各位先生太见外了!”说完四个人又坐回原座。
王静辉说道:“我大宋经历了百年的和平,文人佳士层出不穷,其诗词作品当可与大唐盛世相可媲美。但我观古籍所论,大唐诗人作品流传至今的也不过其全部的十之一二,大多数都已经失传了,我不想千百年后我大宋文人作品也像大唐文人那样失传,所以我才想到用这种方法把现在名家作品中的优秀精华刊印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存这些珍贵的作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让当今想我这样的末学后进拿来诵读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司马光说道:“王公子,这样做固然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据我所知刊印书籍花费巨大,王公子虽然富有,但你能够长期承担这种花费吗?如果王公子感到为难,我们几个已经商议过了,可以拿出一部分,并且我们几个还可以上书朝廷,不出意外的话朝廷也会分担其中的一部分,虽然不多但也好减轻你的负担。”
王静辉说道:“各位先生,你们就直接称呼我为改之就好了。至于出版这些作品,请各位放心,这件事绝对会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已经让商务印书馆做好了长期的准备,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都做了最充足细致的准备。正如我先前说过的那样,进过你们评审后通过商务印书馆评审机构的作品,不仅出版费用完全是免费的以外,最优秀的作品我们还会给作者予以丰厚的润笔费用,鼓励这些文人继续写出更好的作品。”
王静辉看到他们脸上还有些迷惑不解的神情,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我虽然身上没有背负功名,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文人,但我还是个商人。各位可能很疑惑我一个商人为什么要做这笔明显是亏本儿的买卖,除了我本身是个文人希望优秀的作品能够流传于世,让后人有所借鉴外,我还希望那些家境贫困的读书人能够在科举考试外还能够靠写文章来养活自己。当然这些归根到底都要看商务印书馆有多少钱来支持这件事,各位都是读书人,买书也当是一件平常事,学生想请问各位老师一个问题:一本书需要多少钱?”
苏轼说道:“改之,你说的话倒是让我们有些不解,不过你这么做不管怎么说也是意见大好事,一本书的价钱价格差距很大,不过就以《论语》这样非常常见的书来看怎么也需要三四百文钱才可以,最近书籍价格下降,差不多也需要两三百文。”
王静辉说道:“子瞻兄莫急,你们听我好好解释。刚才你说道最近书籍价格下降,这正是由于我们商务印书馆开业所引起的。印刷书籍虽然其雕版刻印、纸张、雇工所需要的成本极高,但买卖书籍是非常赚钱的,以江浙一带的钱、燕两家大书商的规模和实力,书籍成为他们谋取暴利最好的工具。实话告诉你们吧,商务印书馆采用了以往完全不同的工艺来印制书籍,其速度效率和成本是那些雕版印刷所不能匹敌的。如果不是怕把采用老式雕版印刷的作坊大批破产倒闭,现在的书籍的价格最多有八十文制钱就足以了!像《论语》这样大宗书籍,其成本也不过三四十文钱而已,如果纸的价格再降低的话,其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
听过王静辉的话后,欧阳修、苏轼和司马光都大吃一惊,印刷书籍其中的猫腻是他们这些才高八斗的大文豪所不清楚的,但三四百文钱和八十文钱书价的差别即使是傻瓜也能看出其中的差别。
王静辉说道:“可能有许多人都会质疑我授意商务印书馆去做一个精卫填海的事情,将文人优秀作品免费出版,这种事情除了能够给我在朝廷面前争取到一定的好处外,从头到脚完全是一个败家子的事情。甚至有人更会认为我这么做除了讨好朝廷以后,就会中断这件事。”
欧阳修他们听后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心中想到:除此之外你还能获得其他好处吗?欧阳修、司马光他们不了解王静辉的为人,正是怕他在讨好朝廷后,便撂挑子走人不干了。但他们也没有别的好办法,所以才留下来和王静辉打算来一次比较公开的交谈。他们认为王静辉做这件事对大宋文人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其中所花费巨大,即便是大宋第一等富人也不敢轻易尝试,所以为了这件事能够持续下去,不惜把自己来掏腰包,甚至是上书朝廷来拨下专款来支持。但他们也知道朝廷现在财政紧张,即便拨下专款也是杯水车薪,他们也想了解一下王静辉的真实想法,今后好做打算。
wWw。xiaoshuo 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二十九章 文化产业
第二十九章文化产业
王静辉说道:“我是个读书人,但我也是个商人,商人做生意要谋取利益这是肯定的,不过我王静辉所做的生意可不是光是看着眼前利益的生意,有些生意要有远大的眼光,甚至是要做三百年的生意!”
说道这里,同坐的三个大文豪也被王静辉的言论震撼了:三百年的生意?!就凭给人出书?!
现在欧阳修、司马光和苏轼脸上的表情十分可笑,但王静辉可不敢在这个时候笑话他们,于是就慢慢解释:“各位先生,我刚才所说的商务印书馆的新式印刷技术可以降低书籍的售价,这可以保证我所印刷出来的书籍要比市面上的书籍便宜,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想买书,只用花费一百文钱就可以买到。为了不破坏书市现在的平衡,像《论语》等大宗常用书籍就不能再降价了,否则我大宋的书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会有很多人为此失去养家糊口的饭碗,这样就不好了,我也正在想办法即降低书籍的售价,让想读书的人受益,而又不会对其他商家造成冲击办法,所以这种售价只有一百文的书籍只能是商务印书馆刊印文人优秀作品的书籍。在这种书籍上的盈利会有每本二十文左右,我用这笔利润来支持资助文人继续写书、出书。”
说完王静辉喝了一口茶补充的说道:“对于这种书籍,其内容由于是经过严格评审过关后的优秀作品,所以大家都很认同它的质量,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只要是大宋的文人士子肯定会对其追捧,我们不难想象其销量也是不会差的,至少也能够维持这件事不断的循环下去。这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这也只是眼前的利益,其中除了印刷成本外,我不会在这上面赚取一文钱的利润,这一百文钱一本的单价也是商务印书馆所能够承担的底线,但更重要是这件事能够弘扬我大宋的文治,更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
欧阳修三人虽然不懂商业,但显然被王静辉的话勾起了瘾头,司马光问道:“改之,你的意思我们也明白了,你是说单单靠出版这些廉价书籍就能够保证此事长期开展下去吗?你所说的文化产业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