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吴采尔满心只有崔文卿,微微看了目瞪口呆的苏轼一眼就已经移开了视线,颔首嫣然笑道:“是啊,姐妹们正在排练猫步,公子若有空闲,还请不吝赐教。”
崔文卿笑道:“指教可是不敢当,其实说起来你们现在才为走秀的高手。”言罢指着苏轼说道,“这位苏公子对内衣秀非常有兴趣,还请采尔姑娘表演一番。”
“好。”吴采尔没有半分犹豫就答应了下来,走入众女之间拍手言道,“各位姐妹,今日公子带着友人前来观摩吾等走秀,还请大家能够拿出平日里在走秀台上的风采来,认真为公子表演一番。”
“好。”众女娇声允诺,一片咯咯笑声,明媚的美目全都落在了崔文卿和苏轼身上。
苏轼虽为青楼常客,但还是生平首次被十来个姿色各异的女子所瞩目注视,且这些女子还衣衫单薄,足可让人血脉贲张,让历来豪放的他,也忍不住有些不好意思了。
反倒是崔文卿见怪不怪,丝毫没有半分局促窘迫,拉着苏轼走进院中。
两人来到院内案几前坐定,众女排成四排,站在了案几之前,娇声作礼:“奴家见过两位公子,请公子欣赏奴家走秀表演。”
能够成为维密宝贝的女子无一例外身姿较好,此际行礼时峰峦高耸,将露未露,直看的苏轼移不开眼来。
随后,音乐声渐起,众女开始走秀表演。
只见她们或单独一人,或双人同路,踏着高跟,走着猫步,长腿错落而行,柳腰款摆如浪,行至案几前俏然而立,双手叉腰展现无尽风姿,也展现出无尽自信,饶是崔文卿的见多识广,也忍不住为维密宝贝们这段时间的训练成就大声喝彩,更别提苏轼这个从未见过表演之人。
表演结束,众女们全部含笑而立,吴采尔更犹如一朵最美的牡丹花朵,立在最前方。
崔文卿倒还好,苏轼早就已经看得面如猪哥,久久没有回神,显然还震撼在表演的天地中。
“苏兄,你觉得我这群维密宝贝表演得如何”崔文卿轻声询问。
苏轼恍然回神,一幅叹为观止的表情,忍不住击掌叫好道:“今日得见维密宝贝的表演,才懂得世间竟有如此精彩的演出,崔兄啊,在下今日正是大开眼界。”
崔文卿哈哈大笑道:“还是苏兄有眼光,不知你是否觉得这样表演起来有些放浪形骸”
苏轼认真想了一下,笑道:“就实而论,在下觉得这种内衣秀表演,只会被风流士子以及商贾们所接受,并非是因为表演本身不精彩,而是当前的主流只怕不易接受这样前卫大胆的表演。”
崔文卿认同点头道:“是啊,所以说内衣秀还是有着一定局限,不过我们表演内衣秀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专注表演,而是为了博人眼球,扩大内衣知名度,这一点倒是足够了。”
苏轼听出了崔文卿的意思,笑问道:“崔兄莫非是想将内衣秀带到京师洛阳去表演”
“正有此意。”
“哈哈,那可是旷世之举,相信整个京城必定会为之震惊的,在下正是无比期待那一天。”
结束对服饰店的参观了解后,崔文卿在城内鹏云楼内备置了一座酒宴,与苏轼边吃边谈。
“不知苏兄觉得我这家阿玛尼服饰店如何呢”
面对崔文卿的提问,苏轼斟酌半响,方才想到了一番较为贴切的说辞,微笑叹息道:“怎么说呢,大齐服饰店虽则许许多多,然有着崔兄阿玛尼服饰店这样创举精神的店面,相信再也找不出第二家来,光是裤衩以及内衣,就可谓是前无古人了。”
崔文卿颔首笑言道:“苏兄见解不错,说起来,我崔文卿别的什么不行,然这标榜立新,开拓创新却是一点不差,光是那维密秀,就已经可谓震撼俗世眼光了。”
听他提及内衣秀,坐在一旁默然无语的苏三忽地抬眼望向了他,面颊依旧微微有些泛红,双目目光却是怒目而视,显然还未从刚才那番震撼中回过神来,依旧不能接受那样放浪形骸的事情。
“的确如此啊。”苏轼颔首一笑,继而目光微微一闪,装着漫不经心的言道,“国朝乃礼仪之邦,万事皆有起法度,是为祖宗之法不可违,朝野乡间均是守旧守俗,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如崔兄这样的大胆之举,的确是一个另类,要论开拓精神,实乃与朝廷中的变法派一般无二。”
“你说是安石丞相”崔文卿一笑,继而摇手言道,“在下均是小打小闹而已,目的也只为赚取钱财,何能与朝廷变法派相提并论。”
“那崔兄觉得变法派如何可曾有所了解”
“倒未详细与闻,莫非苏兄知晓”
苏轼点了点头,一脸认真的言道:“变法之事,古来今有,从亘古论之,夏商周三代不同制,春秋五霸不同法,特别是战国七雄争霸,均是以变字为本,李悝变法使得魏国称霸中原,吴起变法使得楚国崛起南方,乐毅变法使得燕国击败强齐,申不害变法使得韩国成为劲韩,邹忌变法使得齐国富甲一方,而商鞅变法,更是改变秦国积弱积贫之窘状,使得虎狼秦国西出函谷关,一举席卷整个天下,到得汉代,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此,强国之道,均在一个变字,国家变则兴,不变则亡。”
说完这番话,苏轼微微气喘,他说这番话的目的很简单,便是为了试探崔文卿能否在思想认识上,接受变法。
待会还有一章加更,请大家多多投票哦,还有月票,这段时间是双倍,投一票就可以用双倍力量支持布衣。
第二一八章 变法者生加更求票
酒肆雅间内,环境清雅,酒菜飘香,苏轼正认真的望着崔文卿,静待答复。
崔文卿略微思忖了一下,言道:“其实在下觉得,从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当中可得出一个结论。”
见他说到这里话头止住,半响没有开口,苏轼忍不住询问道:“不知是何等结论”
“变法图强者生,循序守旧者亡”崔文卿一字一顿的说出了这番话,脸上神情以说不出的认真。
“变法图强者生,循序守旧者亡”苏轼轻轻一震,显然对崔文卿这样肯定变法,否定守旧之言震惊住了。
苏三双目中更是射出了惊疑不定的目光,怔怔的望着崔文卿,显然想听他如何继续说下去。
作为崔文卿,有着这样的认识并不奇怪。
他昔日也算喜好历史,对于与大齐身处同一年代的宋朝,还是有着一定了解。
其实说起来,宋朝可谓是华夏封建时代最为富庶的朝代之一,甚至许多学者认为在宋朝,华夏还曾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
然只可惜,当时宋朝当政者循序守旧,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更对变法人士诸多打压,让原本有着改变曙光的宋朝彻底失去了希望,从而沦为异族人口中猎物,就连徽宗钦宗两位皇帝都被金人掳去。
南宋之后,宋朝更是困守江南不思进取,被蒙古人的铁骑踏破了山河,崖山一战十万军民投海,中原大地第一次被异族统治。
后世更有“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点。
可以说,宋朝很大程度是败亡在不思进取,循序守旧上面。
而后来明清两国沉浸在煌煌中华之梦中,同样不思进取,继而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的国门,才使得中华大地的仁人志士猛然醒悟,只有改变才能救国。
即便到得当代,不也整日谈改革,谈创新么
故此,身在大齐的崔文卿自然对变法派大力支持,对守旧派极为排斥,说出了刚才那两句话来。
看到苏轼怔然的神情,崔文卿罕见没有了微笑,正容言道:“如今大齐,可谓积弱积贫,军力疲乏,我听都督娘子说过,朝廷财力更是连应对一场天灾都会非常乏力,倘若大起战事,用钱更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当此之时,以安石相公为首的变法派寻求改革,乃求变图存之举,在下虽则远离庙堂,然在心内却非常支持,苏兄,你乃新科榜眼,知书达理,满腹才学,可谓我大齐朝堂内的精英少壮派,难道你就没有想明白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99
d变法的好处么”
苏轼本就是变法派年轻官员中的第一人,听到崔文卿如此认同,心内不由大是振奋感慨,亲自端起酒壶为他斟满一杯,举杯慨然言道:“崔兄之言,真乃说到在下心坎上面,人生难得一知己,今日当与崔兄浮一大白,在下先干为敬。”言罢,已是仰头饮干。
崔文卿也毫不犹豫的一口饮尽,用锦帕抹去了嘴角溢出的酒汁,笑语言道:“其实说起来,在下还不知道安石相公办法具体内容,还请苏兄能够告之。”
闻言,苏轼笑容顿时僵硬在了脸上,傻乎乎的望着这个自己刚认定是知己的男子,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崔文卿居然还不知道具体的变法内容
那他刚才还这样支持王安石相公
此人莫非只是凭安石相公的名气,才选择支持他么
心念及此,苏轼心内又起了几分心思,淡淡笑言道:“变法之事,起于大佑二年,其时当今官家刚刚即位称帝两年时间,深感朝廷诸多弊端,命令当时还为中书侍郎的王安石起草针对时弊的建议,王安石奋笔疾书,书写建言二十七条,涉及国政方方面面,官家深以为然,立即任命王安石为中书令,统摄变法。”
“这么说来,到得如今,变法已经开始了六年时间呢”
“对,不多不少刚好六年。”
“那成效如何”
面对崔文卿的这个问题,苏轼不由苦笑了一下,轻叹一声言道:“远远不尽人意。”
“啊为何”崔文卿连忙询问。
苏轼怅然一声长叹,言道:“安石相公的变法,涉及面太广,针对的利益集团也太多,首先一条改革吏治,便是因为大齐官员数目太过庞大,远远超过了本有人数,使得朝廷财力不堪重负之由而提出,但因要淘汰多余官员,更对许多身居爵位的王孙贵胄有所影响,故此推进起来倍感乏力,光此一条,几乎已经将变法派推向了所大齐官员们的对立派。”
崔文卿皱眉苦思,言道:“以安石相公的天纵奇才,难道还没看出这么浅显的问题,竟会这样盲目树敌”
“这崔兄就有所不知了。”苏轼正容言道,“所谓变法,必须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改朝廷陈规旧习,妄想改变各种既定制度,无疑是刻舟求剑之举,没有一支心存变法、支持变法、投身变法的官员力量,变法也无从谈起,故此,变法必须首改吏治,然只可惜,变法派遇到的阻力太过庞大,故此才推行缓慢,只得徐徐图之。”
听到这里,崔文卿隐隐有些明白了。
据折昭说讲,当今官家陈宏年少即位,朝廷大事一直把持在谢太后的手中。
而谢太后垂帘听政,党羽无数,就连折惟本也是她在振武军当中的亲信,朝堂之内更是不消多说,故此陈宏几乎已经被谢太后架空。
王安石昔日本是陈宏之师,陈宏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自当也有想要夺回皇权之意。
只可惜陈宏始终没有什么势力,支持乏力,才使得变法派在变法当中屡遇挫折,变法之路举步维艰。
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深得谢太后信任,成为变法派极大的阻力,双方更是在朝堂内明争暗斗不休。
折昭更对崔文卿说过一则秘闻:谢太后有意罢黜陈宏天子之位,另立齐王陈轩为帝,只是摄于陈宏乃是太宗皇帝指定继承者,故此才一直隐忍未发。
朝廷看上去虽则是变法派和保守派在争斗不休,其实也是两派幕后的官家陈宏和谢太后在争斗不休。
第二一九章 暗自神伤
崔文卿想了想,觉得如今形势与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非常相像。
而陈宏与谢太后,也如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一般无二的相像,同样是年轻天子,同样是听政权后,同样是权力争夺。
但唯有一点很是不同。
王安石不是康有为。
无论是政治智慧,还是政治手段,亦或是对君王之忠诚,对变法事业之忠诚,王安石都强过康有为太多太多。
总而言之,这一场既涉及国运,又涉及皇权争斗的大事。
还有一百多年,蒙古人便要崛起踏破中原山河,以成吉思汗子孙们的强悍势力,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正面抗衡,华夏命运危在旦夕,作为一个穿越者,难道他就忍心看到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么
不,既然他崔文卿穿越而来,就一定不能坐视异族人的铁骑踏破山河,必须在蒙古人席卷而来之前,将大齐打造成为一个不弱于汉唐的强盛国家,这才有可能抵御住外族入侵,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时不我待,对,就如此般,支持王安石变法,让大齐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
心念及此,崔文卿目光渐渐坚定了起来,找到了穿越以来活在大齐的最重要意义。
似乎感觉到了崔文卿的不同,苏轼皱眉询问道:“崔兄,你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崔文卿淡淡一笑,继续言道,“只是想起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而已,对了,不知苏兄如何看待安石相公的新法”
苏轼想也没有多想,展颜笑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苏轼这番话自然是表明了想要投身新法建功立业之心,让崔文卿大是振奋,颔首笑道:“这么说来,我与苏兄真算是志同道合之士,当痛饮三百杯为贺。”
“对,痛饮三百杯,今日不醉不归。”苏轼拊掌大笑,直觉崔文卿这个人着实大对他的脾气。
说来就做,一坛一坛的美酒接二连三端了上来,崔文卿和苏轼相坐对饮,犹如长鲸气吞河川,根本就没有半分停歇,直看得旁坐的荷叶以及苏三睁大双目震撼不已。
及至喝到黄昏时刻,饶是崔文卿的了得,此际也忍不住有了几许朦胧的醉意。
他心中牵挂一事,心知这件事苏轼肯定知道,于是乎忍不住出言询问道:“苏兄,昔日你们在国子监就学的时候,阿昭她与司马唐的关系非常要好吗”
苏轼一听此话,不禁笑了起来,言道:“文卿兄啊,我知道你想要问甚,实话告诉你,以阿昭当年那个性子,只要是脾气相对之人,关系都算不错,至于她与司马唐,呵呵,只能说是襄王有心而神女无梦吧。”
崔文卿愣了愣,却是有些不敢相信,言道:“司马唐如此优秀,居然都督娘子从前都没有动心,这也未免太过了得。”
“其实阿昭的性子可以说是非常与众不同,与其他女子大不一样,她根本不喜欢那些琴棋书画,唯好舞刀弄棒,乃是国子监当之无愧的女魔头,昔日国子监内曾有许多贵胄子弟结成帮派欺压其他学子,阿昭就读不过区区两年时间,便将所有帮派都收服了,那些贵胄子弟还尊她为老大。”
“老大阿昭竟如此厉害”崔文卿听得是膛目结舌了。
“对啊,”苏轼苦笑了一下,“昔日她独力打得四十多个纨绔子弟的战绩,更是成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神话,现在国子监内还流传着折昭的传说”
崔文卿这才知道自家娘子昔日居然如此的厉害,没想到她却是只字未提。
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姐早已不在国子监,国子监却依旧流传着姐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