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妻为大都督》-第5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一番话听得童州连连点头叹息,显然大觉郁闷。

      的确,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一分钱难死英雄好汉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这样做,官家还有诸位相公说不定会动怒的”童州眉头已经皱成了疙瘩的模样,心头甚是动心,但仍充满了顾忌。

      崔文卿轻笑言道:“经略相公啊,又想赚钱又不想担负责任,这样的好事只怕不存在世间当中吧常言道富贵险中求,但凡是求财,就会存在几分不确定的风险,你们是领军大将,常说什么无险不成兵,那我今天也要说上一句无险不赚钱,况且我们又没违背朝廷律法,而且赚来的钱也非中饱私囊,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朝廷即便是知晓,也是情有可原才对。”

      折昭补充道:“经略相公,在下觉得为官一任当造福一方,若是太计较过人得失,何能秉持为政的初心”

      童州闻言一震,轻叹道:“阿昭侄女之言当真是振聋发聩啊我童州乃武将入仕,追求的自然是国泰民安,自己荣辱得失何足挂齿,那好,这笔买卖,我童州一并入伙了。”

      言罢,童州顿了顿,面上浮现出了几分凝重之色:“但朝廷那里不能不管,还是须得有所禀告才行。”

      崔文卿想也不想就接口道:“那咱们可以先给官家以及政事堂诸相公打上一计预防针”

      “预防针”折昭、童州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汇,面面相觑间又同时转头异口同声询问:“什么是预防针”

      崔文卿刚才一不留神,就冒出了现代词汇,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苦笑言道:“这个预防针呢,说的是可以提前预防,比如咱们可以先写上一封模棱两可的奏书,禀告大事之余顺带提及一下咱们准备举债还有发行银票之事,当然,这句话咱们得一笔带过才行,到时候若朝廷追究下来,咱们大可信誓坦坦的拿出奏折对官家和诸位相公说道,看吧,我们可是已经禀告过的,只是你们不曾留意而已,怪我咯到时候你们猜猜官家和相公们会是什么表情。”

      闻言,折昭与童州都觉忍俊不禁,全都笑了起来。

      第一三一章 收个名人当小弟

      笑罢之后,童州拍案定策道:“那好,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不过咱们须得采取先易后难之法,先举债后造钱,阿昭,以我之见,河东经略府就与你振武军大都督府联合发出公文至河东路诸县,告知决定在各地成立河东钱庄一事,并张贴告示向民间借贷。”

      折昭正要点头,没想到崔文卿已是摇头言道:“河东钱庄之名太过普通,以我之见,还是河东银行好听些。”

      童州已经开始习惯了崔文卿时不时冒出的新词汇,虽然他不懂得银行是什么意思,但还是依言点头道:“那好吧,就叫做河东银行”。

      说完之后,童州又笑吟吟的开口道:“另外以老夫之见,这银行还得需要人主事,要不咱们两家分别派遣一人,负责银行事务,不知阿昭侄女意下如何”

      “自当如此。”折昭点头表示答应,目光转向了崔文卿,嫣然笑道:“夫君现在正巧没什么事情做,不如就由你来负责银行事务。”

      崔文卿退无可退,加之成立银行一事本就是他提议的,于是乎点头言道:“好,还请童相公也推荐一人。”

      童州捋须点头道:“一时之间本官尚无合适人选,这样吧,待我今晚想好的人选,就让他来驿馆找你。”

      崔文卿点点头,同意下来。

      翌日一早,崔文卿刚刚起身没多久,正在用早膳当儿,便听见驿丞前来禀告,说是有人正在正堂求见等待。

      崔文卿猜想多半是童州派来负责河东银行事务之人,连忙点头示意明白,丢下碗筷朝着正堂走去。

      脚步刚跨过正堂门槛,崔文卿就看见了堂内正站立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官员,白面微须,神情端庄,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气质。

      “阁下莫非就是经略相公推荐而来,担任河东银行要职之人”崔文卿是个自来熟,立即走进去便是微笑一问。

      那年轻官员也是一笑:“这位莫非就是文卿公子在下吕惠卿,职司经略府参军,奉命而来聆听公子差遣。”

      “哦,吕惠卿是吧”崔文卿刚想走上前去,忽地意识到了什么似的神色一变,登时就惊讶大叫道:“什么吕惠卿你丫就是【创建和谐家园】善神吕惠卿”

      崔文卿突如其来的失态高语顿将吕惠卿吓了一条,连忙疑惑言道:“对,在下就是吕惠卿,不过这【创建和谐家园】善神又是何意”

      崔文卿愣愣的注视着他穿越而来之后所亲眼看见的第一个历史名人,颇有些意想不到的感觉。

      他虽不知道现在这位吕惠卿名号是否响亮,但是在原本的宋朝,吕惠卿可是王安石变法集团中的第二号人物,最后在王安石惨遭贬官之后,更是掌握变法大权,继续推行变法,被誉为【创建和谐家园】善神。

      只是可惜这位仁兄大半生都被卷入新旧党的争斗,宦途非常波折,加之又因与原本情同师徒的王安石发生矛盾,最后更借机打压已经贬官的王安石,故此史书认为他背信弃义、祸国【创建和谐家园】,人格低劣。

      苏辙更是说过吕惠卿怀张汤之辨诈,有卢杞之奸邪,诡变多端,敢行非度的评价,因而历朝历代,吕惠卿都被视为有才无德的小人。

      这样一个人居然与自己共同负责河东银行之事,也不知是福是祸了。

      想到这里,崔文卿回过神来,苦笑言道:“在下初见吕参军,有所失态着实抱歉,不知经略相公可有对吕参军说具体负责的事情”

      吕惠卿摇头道:“经略相公只是说让在下前来陪同文卿公子一起负责河东银行的筹建,至于具体做什么事情,倒是没有言明”

      话到这里,吕惠卿却是有所保留。

      说起来,吕惠卿进士及第已有数年,混迹许久方才混得河东路经略府参军一职。

      所谓参军,就是负责出主意想点子的参谋而已,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也让功利心甚浓的吕惠卿大是郁闷。

      今番童州好不容易让他来负责河东银行事务,对于吕惠卿来讲,自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他也想以此大干一场,从而作出功勋成绩,以便能够获得童州的青睐提携。

      原本童州是让他去了之后听从崔文卿的命令行事,但他一来觉得崔文卿年龄尚小,二来认为崔文卿并没有官职在身,故而有所看轻,才没有说出最为重要的话。

      而在吕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60

      d惠卿心中,他更是认为崔文卿该当听他的命令行事才对。

      崔文卿却不知道吕惠卿复杂的心思,点头道:“那好,我就长话短说了,振武军大都督府和河东道经略府决定共同出资组建成立河东银行,这银行的意思与钱庄差不多,主要为经营钱币的机构,待到公文下发州郡县丞,河东银行也会在各地成立相应的下属机构,负责事务运作。”

      吕惠卿心思剔透,已是大概明白了崔文卿所言的意思,点头道:“好,在下明白。”随即精神振奋的问道,“对了,崔公子,不知咱们这个河东银行目前有多少下属”

      崔文卿笑嘻嘻的答道:“这人么,目前就咱们两个,我是河东银行的行长,而你则为副行长。”

      闻言,吕惠卿一颗心直往下沉,暗忖道:什么狗屁副行长,若是只有两人的话,你这行长是上官,我这副行长岂不成了跑腿的了看来今番经略相公有意坑我,这次是上了贼船了

      崔文卿发觉了这厮面色有些不好看,似乎有所退意,心知吕惠卿可是他穿越而来的第一个小弟,且还是一个历史名人,就这么放弃实在可惜了,连忙出言道:“放心,待到各地机构相继成立,咱们银行的人数铁定会如滚雪球般的增加的,到时候吕行长你什么都不用干,每日做些简单的巡视工作便可。”

      吕惠卿无可奈何,只觉现在若是回去对童州说自己不做,只怕一辈子都再也得不到童州的重用,只得咬了咬牙甚是郁闷的言道:“那好,在下自当恪尽职守,协助崔行长做好各项事务。”

      崔文卿满意的点点头,笑道:“目前咱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为河东银行建章立制,并梳理相应规矩,厘定开业计划,至于人手和店铺方面,就留给经略府与大都督府去操心。”

      吕惠卿苦笑颔首,只得懵懂懵懂的当上了这个河东银行的副行长。

      尽管至始至终,他都不知道河东银行究竟是干什么的。

      今天家中有点急事,就更一章,有空再补。

      第一三二章 银行开张

      两日之后,由河东路经略使童州与振武军大都督折昭共同签署成立河东银行的公文,经过快马飞传,立即就传遍了河东路所有的州郡县城。

      各地州府县衙接到文书后,立即按照上面的具体规定以及相关要求,周密布置起来。

      与此同时,两封分署河东路经略府以及振武军大都督府的奏书,也由快马送去了洛阳,飞到政事堂秉笔宰相尚书令王安石的案头。

      所为政事堂秉笔,乃是指首席宰相,一般均由最为德高望重者担任,具体负责政事堂相应事务,并直接对天子负责。

      王安石今年五十出头,正值老来谋国的盛年。

      他头戴长翅乌纱帽,身着剪裁得体的紫色官衣,灰白的长发长须当胸飘拂,古铜色的大脸棱角分明沟壑纵横,面颊上面两道深深法令纹使得他看起来不怒自威,气度非凡。

      此际他正捧着折昭上呈的奏折认真细读,两道眉头紧紧皱起,犹如两团疙瘩一般。

      折昭这封奏折是专程前来哭穷要钱的,奏书上列举出了一条又一条急需用钱的名目,直看得王安石太阳穴发胀,满脑子都是钱币在飞旋舞动。

      振武军钱财窘迫他是知道的,甚至还因朝廷财政对振武军一直没什么拨款,而心存愧疚。

      但是这能又何等办法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目前江南的数百万水灾灾民急需安置,钱粮衣食都需要朝廷来出,为了防止明年的水灾,黄河长江更需修筑堤坝,这也是一项巨大的开支。

      而在秦凤路一带,吐蕃人会同回鹘人虎视眈眈攻略甚急,熙州、秦州具以失陷,关中路经略使种世衡一天来了七封告急文书,声称朝廷再没有钱粮来援,长安府就会不保。

      王安石深知朝廷窘境,在这个要钱无钱,要人无人的时候,只得含着热泪写了回书,让种世衡务必挺住,即便战死至最后一兵一卒,也不能让吐蕃铁骑攻陷长安府。

      然而,就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摄政太后还要筹办六十大寿寿宴,并下令各地进献生辰纲,让本就拮据难支的钱财更是雪上加霜。

      王安石无计可施,只得苦苦支撑着朝廷的运作,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实乃艰难备至,也让他大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

      思忖半响,王安石提起笔向折昭回书,大意自然是朝廷也很困难,让她务必坚持的话。

      刚刚忙完他又拿起了童州所写的奏书细读,刚看得一眼,太阳穴又是忍不住痛了。

      原是童州也是前来哭穷的。

      王安石耐心而又仔细的将童州书写的奏书看完,不禁大感棘手难办。

      河东道乃大齐抵御西夏、辽国的脊梁,断不能就这么塌掉,也不能因为缺少钱粮之事而陷入乱局。

      王安石犹豫良久,觉得在这个节骨眼上,朝廷于情于理都应该拨付一些钱财方为上策。

      毕竟童州向来官声极好,可不像种世衡那个喜欢耍账的老流氓,他说缺钱,那是肯定缺钱了。

      不过好在童州在公文最后禀告了一个筹钱的办法,那就是向着民间大商借钱度日。

      王安石虽不知道那些大商怎会借钱给朝廷,但总归是聊胜于无,于是乎也就大笔一圈,表示同意了。

      处理完厚厚奏书,王安石大概心神疲惫,他站起身来负手走到窗棂前,却发现外面早就是黑沉沉一片了。

      他仰望着渐渐升上树梢头的明月,回想起自己内有政敌掣肘,外有诸事烦扰,不禁怅然一声叹息,感概低语道:“独木难支也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进入腊月,寒风凛冽,河东大地满目冰雪,河东银行也在这时候正式开业了。

      说是正式开业,此话却有些牵强。

      盖因各州各县也只是将银行的场地人员配齐而已,勉强能够维持运作。

      而位于太原城的河东银行总行,只是买了一间钱庄用来办公,所有人员均是从河东路经略府以及太原府内的吏员中抽调而来的。

      这么着急开业的原因并非是崔文卿等人急功近利,而是买粮之事实在迫在眉睫,所需银两也必须尽快凑齐才行。

      崔文卿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他穿越之前本是自己开公司的小企业家,加之有自学自考经济管理硕士,对于后世银行的基本业务,以及部分流程还是知晓,特别是对于民间融资机构那些套路更是了熟于心。

      在百忙之中,崔文卿利用七天的时间以讲课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抽调到银行工作的吏员,并派遣他们立即奔赴各州郡各县城,指导当地河东银行分支开业事宜,以及具体的业务程序。

      这一天是腊月二十一日,在一阵鞭炮声中,河东银行总行匾额上挂着的红绫翩然滑落,露出了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写的正是“河东银行。”

      面对着前来围观的人们,崔文卿慷概激昂的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讲述了银行的大概用处,讲述了银行即将要开展的具体业务,并请诸位百姓能够多多支持,前来借钱给经略府以及振武军大都督府。

      太原城的百姓还是首次听到如此新颖的事情。

      要知道历朝历代,朝廷遇到财政困难的时候,向百姓横征暴敛的居多,很多时候都是冠以借钱的名号,实则为借钱不还,民众即便有心申冤,也是毫无办法。

      在东汉末年以及唐朝末年的时候,朝廷为了镇压起义军,更是直接向城中大商们借钱,然而后来直到改朝换代,这些钱也是没有收回来的。

      故此,众百姓们还是心有疑惑。

      崔文卿自然想到了此点,站在银行二楼凭栏前的他却是一笑,亢声言道:“我知道这里有些人相不过河东路经略府以及振武军大都督府,认为朝廷借钱多半是有借不还,但是这种情况,却只是存在政治【创建和谐家园】,朝廷言而无信的时候,如今我大齐,政治清明,官家贤明,政事堂的诸位相公更是个个公正严明,处事公道,断不会出现借钱不还之事。”

      此话一处,倒也有不少人纷纷点头。

      第一三三章 慷概陈词

      的确,目前大齐朝廷可谓非常关心庶民疾苦,以尚书令王安石为首的宰相更是励精图治,推行变法。

      而且王安石为政言而有信,不偏不倚,民间更用古代秦朝变法的商鞅喻之,可见王安石在民间的口碑的确是非常之好。

      故此对于大齐朝廷,大部分百姓还是充满了信心的。

      不过借钱可非小事,弄不好就要赔了进去,现在听了崔文卿的话,不少人还是心存疑窦的。

      崔文卿顿了顿,继续言道:“相信对于府州折家,大家都不会陌生,自从开元盛世以来,折家一直为大唐镇守云中要地,抵御北方骑兵入侵,民间更有但有折家儿郎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名言,正是因为有了这句誓言,无数折家儿郎命丧沙场,马革裹尸而回,但是不管流再多的血,受再多的累,折家将都屹立不动,如同巍巍长城般守住了中原北边屏障,筑起一道血肉城墙”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4 18: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