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妻为大都督》-第313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直到在座之人根本不懂二三产业为甚,崔文卿话语不息的继续解释道:“所谓第二产业主要指手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第三产业则是商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业等。”

      “这三大产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到时候,随着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大齐的收入便不依赖也不仅限于农业生产收入,赋税自然会接连攀升,而第二三产业的兴起,也会让经济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达到国富民富的目的。”

      说完之后,崔文卿举目望去,所有人已经被他新颖的言论震惊得呆住了。

      还是富弼首先反映过来,激动不已的站起身子,对着伺候在身边的吏员高声吩咐道:“速速取来纸笔,将崔行长所言记下来,全都记下来”

      众人纷纷醒悟,也是想要去寻找笔墨。

      第七七五章 杂交水稻

      崔文卿微微一笑,言道:“要不今晚我将自己今日的言论整理缮写一份,送给大家便可,用不着现在麻烦。”

      富弼欣喜点头道:“如此最好,那就有劳崔郎了。”

      这时候,有人提出异议道:“崔行长,你刚才所言的这些,都是建立在百姓们能够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倘若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又如何能够发展你所言的那第二第三产业”

      童州也是苦笑言道:“吃饱穿暖乃是头等大事,历朝历代都不能圆满解决,就目前而言谈何容易,崔郎之话实乃镜中花,水中月啊”

      此话无异于一盆冷水,顿时就浇灭了富弼等人心头之火,使得他们全都从欣喜中冷静了下来,全都望着崔文卿,静待他的回答。

      崔文卿镇定自若的笑道:“其实,关于这两点,我已经在开始做了。”

      “开始做了何意”童州一头雾水。

      崔文卿开口道:“刚才我已经说过了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要奠定第一产业的基础,首先在于吃饱穿暖,那就是提高粮食生产,提高布匹生产。对于提高布匹生产,前段时间我已经请求朝廷,迁移了不少黎族人前来北地四州,发展棉花种植,改善纺织工具,目前黎族德伦巴郎族长已经率千余族人抵达,正在选址造城于北方长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棉花种植一定能够在河东路一带推广开来。。”

      “至于粮食增产”

      听崔文卿说到这个问题,在场的所有刺史全都竖起了耳朵认真倾听。

      毕竟,此乃一个关系甚大的问题。

      在乱世,粮食乃是价比黄金的存在。

      昔日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齐太祖之所以能够崛起于洛阳,平息中原各地割据军阀,是因洛阳含嘉仓内堆满了数不尽的粮食。

      在别的起义军四处找吃筹穿的时候,大齐的军队顿顿白米饭,哪能没有战斗力

      故而,洛阳存粮便是当年齐军最大的依障。

      即便如今盛世,粮食也是关系到庙堂安稳之重要物资。

      就拿刺史们而言,州郡粮食收获数量便是当年他们考功升官降职的重要依据。

      ÌÈÈôÁ¸Ê³ÊÕ»ñ²»Á¦£¬´ÌÊ·ÃÇËù²»¶¨»¹»áÔâµ½°Õ÷í¡£

      故此,他们才露出了认真倾听之色。

      崔文卿也不多卖关子,沉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粮食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研究出杂交水稻,从而提高粮食产量,达到增产的目的。”

      “杂交水稻”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了阵阵惊叹。

      “甚杂交水稻是何物王刺史可曾听过”

      “没有,本官从未听闻此物之名。”

      “莫非是一种其他品种的水稻诸位同僚可有见闻”

      “本官通晓耕种,却是从不知道此物。”

      “对对对,我也不知道。”

      “本官也是。”

      崔文卿暗暗好笑,心道一声:此乃未来之物,你们知道就怪了,继而娓娓而言道:“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其稻种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富弼乃户部尚书,本掌钱粮收入,听到崔文卿如此推崇这种杂交水稻,陡然精神一振,连忙问道:“敢问崔郎口中的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多少斤”

      崔文卿大概估计了一下,回答道:“杂交水稻的亩产应在八百斤左右吧。”

      “什么八百斤这这这怎么可能”大惊之下,富弼的舌头都有些打结了,老脸上更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色。

      而在场的刺史们也是一片倒抽凉气的声音,显然都被崔文卿说出的如此骇然数字惊得呆住了。

      就目前大齐水稻产量来说,一般为三百斤左右,达到三百五十斤就要算作高产,如今崔文卿居然说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能够到达八百斤,如何不能这些人震撼绝伦。

      富弼立即意识到了杂交水稻能够为大齐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又惊又喜之下连忙上前一步抓住了崔文卿的衣袖,急声道:“崔郎,这杂交水稻何在倘若能够量产,我大齐将来当可粮食充盈也”

      崔文卿苦笑道:“富弼大人,就目前我朝农艺水平而言,想要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无异于痴人说梦话,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历经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方能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粮种。”

      闻言,富弼整个人恰如被一盆凉水陡然浇下,心内顿时拔凉拔凉的,满腔激动也是化为了乌有。

      然,崔文卿接下来的一席话又立即让他欣喜若狂了。

      “目前咱们虽然无法培养出真正的杂交水稻,然却可以寻得杂交水稻的替代品,听闻在遥远南方的占城国,有一种品种十分优良的水稻,其种早熟高产、耐水耐旱、外形精美、煮后味香、出饭量高,虽不能达到亩产八百斤,然以在下估算,达到六百斤理应误差,朝廷若是能够派人前去引进这种稻种,相信可以使咱们大齐的稻谷产量上升两到三成。”

      崔文卿此话并非空穴来风。

      在他前世宋朝,正是引入占城稻的先期。

      相传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审知为闽王,建立闽国。时值中原大乱,闽中相对稳定,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开展对外贸易,将原产于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进闽中,在福建各地都有种植。

      宋史食货志称:“占城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江淮、两浙稍旱,水田不登。次年五月,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赐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

      后来,真宗皇帝还把种植方法雕版印刷,命转运使张榜示民,其后又取种于玉宸殿,与近臣在开封试种占城稻。占城稻耐旱、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而且生长期短,真宗皇帝把收获的占城稻在庙堂展示给百官。“天禧二年公元1018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观刈占城稻。没过多久,占城稻就占据了中原绝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著名的高产品种。”

      第七七六章 五个一百万

      即便是到了崔文卿穿越之前的现代,占城稻种植依旧占据主流,只是被更改了名字,称作了籼稻。

      ¶ø¾¬µ¾ºÍô̵¾£¬ÕýÊǵ¾¹ÈµÄÁ½¸öÖ÷ҪƷÖÖÖ®Ò»¡£

      “你说,这种亩产惊人的稻种在占城”富弼显然听过占城之名,连忙开口询问,脸上满是认真之色。

      崔文卿点点头,言道:“的确如此,若能将之占城稻引入中原,实乃利在千秋之壮举。”

      富弼愣了愣,猛然大笑道:“好好,有崔郎此话,本官就放心了,回朝之后立即就派遣使臣出使占城,求取这种稻种。”

      崔文卿轻笑颔首,继而言道:“待取得占城稻种后,我在令人进行杂交水稻之培育,不管是花费一年还是十年,甚至是一百年,都要争取将杂交水稻研制出来。”

      此话落点,群情振奋。

      便在此刻,崔文卿站起身来,高声宣布道:“另外,河东银行志在报效朝廷,服务万千黎民,决定在十年之内,以五个一百万支持大齐农业建设”

      闻言,众人全都疑惑不解,童州询问道:“敢问崔郎,何为五个一百万”

      崔文卿伸出了一个指头,正容言道:“第一个一百万,是河东银行将投入一百万两大力发展棉花种植。”

      未等众人回过神来,他又伸出了第二个指头:“而第二个一百万,是河东银行将投入一百万两大力发展畜牧养殖。”

      “第三个一百万,河东银行将投入一百万两,开展杂交水稻之开发育种。”

      “而第四个一百万,是河东银行将投入一百万两,改善改良现有的农具耕具纺织器具,鼓励创新。”

      说到最后,他伸出了第五个指头,正色言道:“最后一个一百万,河东银行将投入一百万两,在河东路一带新修水利田地。”末了总结道:“如此五个一百万,便为我崔文卿以及河东银行对天下的承诺,也是对朝廷的承诺十年之内,必定会专款专用,使大齐农业种植更上台阶”

      铿锵有力的话音落点,不仅是在场的所有刺史,就连富弼以及童州,都已经吓傻了。

      五个一百万两

      何其大的手笔何其高的气魄真是挥洒金钱,财大气粗。

      要知道大齐全年赋税总收入也不过一亿万两左右。

      没想河东路一间普普通通的银行,居然承诺十年内无偿拿出五百万两来,支援大齐农业建设。

      如此大的手笔,自然令刺史们感到了非常的震惊。

      经过短暂的愣怔之后,猛然间,大厅内欢声如雷,喝彩连连,显然所有人都是激动了。

      当然,有人伤心就有人发愁。

      听罢崔文卿的话,吕惠卿就很发愁。

      因为刚才眼前的这位崔行长,几句话就送出去了不少银子。

      那可是足足五百万两啊

      堆在一起堪比一座银山,没想到就这么轻而易举的送出去了

      想到这里,吕惠卿的心更是犹如滴血般难受。

      然他不知道的是,崔文卿此举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也是他早就准备加以实施的事情。

      从远处来说,他既然为王安石的学生,那就铁定为变法派的核心人物,此生都将为了变法事业而努力,为了华夏免受异族的侵略而努力。

      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会发展农业支柱型产业,改变甚至是淘汰落后产能,投入巨资正当其所。

      从近处来说,这也是他为折昭以及北地四州的百姓必须去做的事。

      况且现在猪仔养植已经铺排开始,棉花种植也已箭在弦上,剩下再用个三百万两,也就不足为道了。

      况且这五百万两乃是十年内的总投入,算上去一年才花费五十万两而已,以河东银行目前的财力,完全可以承担。

      所以,崔文卿才做出了以上决定。

      没过几天,河东银行“五个一百万”就如同飓风般席卷了整个河东路,许许多多的老百姓都是耳闻。

      城市里,乡野间,百姓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大谈“五个一百万”之好。

      特别是听说河东银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农业科学基金会”的组织,将会对耕种厉害的农人,善于改善农业工具的工匠,以及善于纺织的妇女提供资金奖励,且奖励不菲的时候,百姓们对河东银行以及崔文卿的欢呼声顿时达到了定点。

      要知道从古到今,有谁这么尊重耕种农人有谁这么尊重手工艺人又有谁这么尊重纺织妇女

      如此从没有过之壮举,实乃称得上是开天辟地,也称得上是敢为人先。

      总之一点,所有的农人、手工艺人都是群情振奋了。

      消息传到京师洛阳,也在朝廷之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面对昔日崔文卿所作所为均遭到不少的口诛笔伐之情况,河东银行的这“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343

      d五个一百万”却是让朝臣们纷纷称赞不已,也使得作为崔文卿老师的王安石更是与荣俱荣。

      就连官家陈宏,也在公开场合大是赞扬了崔文卿数次,称其为少有的能臣贤臣。

      ¶øµ±Î»ÓÚëTÖݾüÓªÖеÄÕÛÕÑÓëÎÅÈç´ËÏûÏ¢£¬È´ÊÇÈ̲»×¡¿àЦÁË¡£

      “这个夫君啊,做事情总是这么高调,五个一百万,呵真是好大的手笔”

      瞧见折昭轻笑摇头,站在旁边的穆婉不由微笑问道:“那大都督,姑爷这么做莫非不对么”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20 0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