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妻为大都督》-第28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崔文卿心知这个时候的猪肉不会被如折昭苏轼这样的贵胄人士所接受,笑了笑再次肯定言道:“对,我说的的确是养猪致富。”

      折昭从惊讶中回过神来,好气又是好笑的言道:“夫君,先不说猪肉非是咱们大齐人惯吃之肉,单是这猪肉的味道,就令人难以下咽,百姓们若是大规模养殖,岂不非常愁销路,何谈能够为之致富”

      “对,”苏轼满是忧愁的点头道,“文卿兄,猪肉这东西虽然我从未吃过,然却听很多人说过,这类肉食乃下作之食,只有那些穷苦人家吃不起牛羊肉时,才会稍事吃上一些解馋,而我们大齐养猪的百姓更是少之又少,如何能够凭借养猪致富呢”

      崔文卿笑道:“两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猪肉的味道并不难吃,相反,还非常不错,而目前猪肉之所以会带上腥膻搔臭的味道,乃是百姓们尚未掌握骟猪的技术。”

      ¡°æóÖíºÎÒ⡱ÕÛÕÑÌýµÃ²»Ã÷²»°×£¬Á¬Ã¦¿ª¿ÚѯÎÊ¡£

      听到折昭这个问题,崔文卿多多少少有些尴尬,言道:“所谓的骟猪,通俗点来讲,就是【创建和谐家园】去势,就如同将一个正常的男人变作太监那般。”

      话音落点,苏轼陡然觉得胯下一紧,顿时凉悠悠一片,被崔文卿突如其来的这句话弄得呆住了。

      而折昭毕竟是未经人事的少女,乍听此言娇靥顿时腾升出了两朵动人的红晕,羞得几近无地自容。

      一时之间,正堂内的气氛多多少少有些尴尬。

      崔文卿也知道在折昭面前讨论这个问题有些失礼,然为了养猪致富大业,他也只能直言不讳的言道:“娘子,骟猪关系甚大,咱们既然是认真讨论,那就不要太过规避,就当作普通问题来讲便可。”

      折昭俏脸红晕依旧,美目白了崔文卿一眼,却沉默不语,显然默认崔文卿的说法。

      ¶øËÕéøÎªÅÂÞÏÞΣ¬Á¬Ã¦Ð¦×ÅÔ²³¡µÀ£º¡°¼ÈÈ»ÊÇÒéÊ£¬µÄÈ·²»ÓÃÌ«¹ý¾ÐÀñ£¬ßÀÎÒÔøÌýÎÅÄ®±±²ÝÔ­µÄ÷²÷°ÈËÎ¹ÑøÕ½Âí£¬±ãÊÇÂíÉúÏÂÀ´Ö®ºó£¬µÚÒ»¡¢¶þÄê¼äÔڲݵØÉϽøÐо«ÐÄÆï³ËѵÁ·£¬Ê¹Æä±¥Ê³Çà²Ý£¬±ìÂúÌå׳£¬³¤³öËijݼ´Ñ˸îÈ¥ÊÆ£¬ÕâÑùÔçÈ¥ÊÆµÄÂí½Ã½¡ÓÂ׳£¬¶øÇÒÓÐÁ¦Èá˳£¬ÄÜÄͺ®À䯸ºò£¬±¼ÅܺÜԶ·Ҳֻ³öºÜÉÙº¹£¬ÈκÎÔ¶Õ÷¶¼Ä͵Ãס£¬Äª·ÇÎÄÇäÐÖæóÖíÓë÷²÷°ÈËæóÂíÓÐÒìÇúͬ¹¤Ö®Ã

      ´ÞÎÄÇäЦµÀ£º¡°æóÖíæóÂí¿ÉÊDz»Í¬£¬ÆäʵæóÖíÖ®·¨Ò²ÊÇÎÒÔÚÒ»´ÎżȻ֮¼ûÌý±ðÈËÌá¼°£¬²¢ÑéÖ¤µÄÈ·Èç´ËÖ®ºó£¬ÑÛÏ·½²ÅÄܹ»Ëµ³öÀ´ÉÌÁ¿£¬ËùνæóÖí£¬±ãÊǹ«ÖíÖí×ÐÉÐÊÇÓ×ʱµÄʱºò£¬½«ÆäÑ˸îÈ¥ÊÆ£¬´Ó¶øÄܹ»È·±£³¤´óºóµÄ¹«ÖíÖíÈâÈâÖÊÏÊÃÀ¿É¿Ú£¬²¢Ë¿ºÁûÓÐëþζ³ô棬ÒÔ´ËÄܹ»ÈÃÈËʳÓᣡ±

      此议太过令人羞涩,折昭心内虽则满是疑问,然也不好多问,只能目光怔怔的望着崔文卿,静待他的解释。

      苏轼想了想,首先提出疑问道:“文卿兄的意思是将公猪猪仔去势之后,就能确保肉质鲜美,不再有异味对吧”

      崔文卿出身于农村,乃是农民的儿子,自然懂得这些,点头道:“不错,只要去势干净,猪肉一点异味都不会存在。”

      “可是文卿兄,即便如此,猪肉也是百姓们口中的贱肉而已,况且我曾听闻猪仔也不甚好喂养,增肥缓慢,产量低下,何能与咱们惯吃的羊肉竞争”

      “苏兄,你可知农人将一直羊羔养大,一般须得多久时间”

      苏轼略作沉吟,言道:“大概十个月左右吧。”

      “一般能达到多少斤”

      “大概二十五斤至三十斤。”

      “呵呵,其实养猪所费的时间与养羊也差不多,差不多也为十个月左右,但是你可知成猪可达多少斤”

      苏轼想了想,言道:“昔日我曾听别人说过,大概是百余斤左右。”

      崔文卿呵呵笑道:“若是按照昔日的养殖之法,猪仔十个月的确只能达到百斤左右,然若将其【创建和谐家园】去势,再配以我崔文卿专门发明的养殖之法,猪仔生长极快,十个月可达到两百斤左右。”

      “什么,两百斤”未等苏轼表示惊讶,折昭已是惊呼出声了,露出了震撼的表情。

      第七一七章 养猪致富下

      的确,崔文卿所言太过震撼。

      先不说去势之后的猪肉味道究竟是否如他所言,单说他有能够让猪仔十月长到两百斤的方法,便令人大觉不敢相信。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316

      d

      毕竟,这可是增加了足足一倍啊。

      这么说来,重量能达到两百斤的一头猪,几乎相当于七八只羊的重量了。

      若猪仔去势之后没有那种难吃的怪味,且肉质鲜美可口,不用问也一定会对传统羊肉造成巨大的冲击,百姓们养猪致富说不定还真能成功。

      心念及此,折昭和苏轼都是大觉振奋,他们深知崔文卿的为人,也明白崔文卿绝对不会危言耸听。

      折昭当先表明态度道:“夫君,既然你这样有信心,那咱们就不妨试一下。”

      苏轼点头道:“对,羊肉昂贵猪肉低廉乃是惯常之象,若是能够以此扭转猪肉的贱肉之名,倒也是一件不错之事情,而且还有一点,倘若今后家家户户依照文卿兄之法养殖猪仔,穷苦百姓也能经常吃肉的梦想也能变作现实,可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

      崔文卿笑道:“是啊,所以我昨天晚上思谋如何增加异地安置之民收入,增加北地四州钱粮的时候,首先所想到的就是养猪致富。”

      “若真要养猪,夫君可有更加具体的谋划”折昭展颜一笑,出言询问。

      崔文卿言道:“依我目前的设想,百姓们是绝对不会出钱购买猪仔进行养殖的,故而我觉的,还是以河东银行为养殖主体,进行合同养殖、合同收购。”

      “合同养殖合同收购什么意思”苏轼一头雾水,只觉崔文卿所言自己完全听不懂了。

      崔文卿笑道:“合同养殖合同收购两则其实可以混为一谈,先说猪仔来源,咱们购买猪仔的钱由河东银行来出,你们可知一只猪仔价格几多”

      折昭想了想,言道:“大概是五十文左右吧,毕竟猪肉乃是贱肉,猪仔价格非常便宜。”

      “五十文,的确很便宜啊”崔文卿认真思忖半响,“目前异地安置之民有七十万人,以每户十口人计算,也就是七万户左右,每户可养猪两到四头,算起来就需要二十万头猪仔,花费不过一万两银子。”

      折昭言道:“猪仔的价格是很便宜,然咱们从四面八方购买猪仔,运送而来沿途也会死亡不少,必须得多买一些备用才行。”

      崔文卿点头道:“那就买三十万头吧,也就是一万五千两银子,加上沿途运输费用开销,满打满算三万两。”

      说罢之后,崔文卿又是估算了一番,继续言道:“以我之意,这二十万头猪仔可以就这么发放给异地安置之民的百姓们,签订养殖合同,也就是养殖合约,由百姓们进行妥善养殖,每头猪每月咱们支付给百姓一两银子,算作养殖费用,十个月也就是十两银子,也就是说,咱们花费两百万两银子,就可以将这些猪全部养大。”

      “而猪养大之后,咱们在统一进行合同收购,如长到两百斤的猪再支付百姓五两白银,一百五十斤的猪支付三两白银,从而调动百姓养殖积极,算下来,所有一共花费两百八十万两,就能得到大概三千四百万斤猪肉。”

      一听到如此骇然的数字,折昭和苏轼都愣怔了。

      崔文卿问道:“可知目前肉类价格几多”

      折昭时常处理振武军采购肉食的军务,自然知晓,回答道:“就目前北地四郡的肉价而言,牛肉三两银子一斤,羊肉六百文一斤,鸡鸭鹅肉三百文一斤,鱼肉一百文一斤。”

      崔文卿知道大齐禁止杀耕牛,一般世面上所流通的牛肉,都是老弱病残之牛,故而价格非常昂贵,以寻常百姓的收入,自然是吃不起。

      而羊肉乃是主流肉食,五百文一斤的肉价不算太贵,小康之家每月吃上几次还是完全可以的。

      至于鸡鸭鹅鱼肉,则便宜许多,寻常百姓之家都能以此为食。

      将诸多肉价进行比对之后,崔文卿笑着言道:“以咱们三千四百万斤猪肉计算,宰杀之后的猪肉大概有个三千万斤,咱们不对比牛羊肉价格,就对比三百文一斤的禽肉吧,也就是说,光凭这些猪肉,就可以为北地四州带来九百万两的收入,再除去河东银行还款,算宽松一些三百万两,咱们就可以为四州获利六百万两的收入。”

      听完崔文卿这番可谓非常详细的计算,折昭和苏轼面面相觑,心头都是咚咚大跳,震撼不轻。

      光凭七十万异地安置之民,就带来六百万两的钱财收入,实在非常惊人,即便是收税,也最多只能收百万两左右,崔文卿的养猪致富之法,可谓是直接翻了税收六倍之利。

      且还不算百姓们养猪获利的收入。

      实乃非常惊人至极了。

      激动之下,折昭娇靥上泛出了阵阵红晕,就这么思忖半响,轻叹言道:“夫君,你真能保障猪肉能有你所得那么好吃吗”

      崔文卿点头道:“娘子,我可以保证,的确如此。”

      “那你觉得猪肉会在大齐流行起来么”

      “既然猪肉好吃,且价格低廉,自然会受到百姓们,特别是那些吃不起肉食的穷苦百姓的欢迎,肯定会大为流行的。”

      此话崔文卿说的是自信满满,况且他本来也是信心百倍。

      毕竟在他以前那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去除腥膻味的猪肉很快就击败羊肉,成为了数百年来第一肉食,其地位是任何肉食都不能撼动的。

      崔文卿相信历史必有其规律,既然他现在提前发明推出【创建和谐家园】之法,那么猪肉也一定会在大齐真正红火起来的。

      而作为猪肉发展之地的隩州,将来也肯定会成为养殖大州,带来的好处自然多不胜数。

      折昭早就视崔文卿为神人,自然相信崔文卿的话,拍案定策道:“那好,咱们就依照夫君之言行事,开始养猪,夫君,购买猪仔的数量太过巨大,还请你们河东银行多多出力了。”

      “那是自然。”崔文卿点头笑道,“不过购买猪仔只怕须得发动举国之力,到时候还需请安石相公帮忙为上。”

      第七一八章 另外两个办法

      闻言,苏轼为之莞尔,笑道:“堂堂秉笔宰相,为你前去购买猪仔,哈哈,文卿兄可真是大材小用啊。”

      崔文卿失笑道:“只要是能够富国强民,相信恩师一定不会拒绝的,不过在这之前,还需的恩师支持我的免税之法才行。”

      折昭略作沉吟,言道:“免税之事牵连太大,相信也会在朝廷激起不小的争执,夫君,我觉的你现在应该向安石相公修书一封,讲明实情,以便让他能够在朝廷之中支持你。”

      听到折昭的话,崔文卿却认为没有那个必要,笑道:“娘子,离开洛阳之前,我已经拜托恩师为我在朝堂中斡旋了,若他面对朝廷群臣对我免税之法的攻讦,却缄口不言,那么咱这个安抚使也没有当下去的必要了。”

      折昭眉头一皱,问道:“夫君,你就这么相信王安石”

      “对。”崔文卿肯定点头,历史证明,王安石在人品方面的确没话说,他自然非常相信。

      见状,苏轼喟叹道:“恩相能够有文卿兄这样堪称知己的学生,相信一定会老怀大慰的。”

      折昭却是白了崔文卿一眼道:“也不知王安石灌了什么迷魂汤给你,算了,就依照你的想法行事吧。”

      崔文卿点点头,正要出言,苏轼已是急不可耐的问道:“文卿兄,养猪致富乃是你所想到的三个办法之一,也不知后面还有何等良策”

      崔文卿笑道:“我为北地四州所想到的第二条致富方法,便是种棉致富。”

      “种棉致富”苏轼露出了一个惊诧之色,“文卿兄的意思,莫非是种植木棉木棉乃御寒之物,咱们大齐许多地方都有种植,即便是咱们发动北地四州大规模种植,也是拾人牙慧而已,何谈能够种棉致富”

      “苏兄,你错了。”崔文卿摇了摇手,笑道,“你说的这个木棉我自然知道,乃是充填枕褥、衣物从而达到御寒的棉絮,也是咱们中原千年以来冬日御寒首选,然我口中的种棉,非是种植木棉,而是种植一种叫做棉花的作物。”

      “棉花什么东西”苏轼登时就一头雾水。

      折昭蹙眉言道:“据说西域等地的百姓不善种植木棉,故而种植从天竺大食传来的舶来品棉花,夫君所言的棉花,可是就是西域的这一类作物”

      崔文卿点头道:“对,正是此物。”

      闻言,折昭失笑了,言道:“夫君啊,根据文献记载,那棉花种植极少,产量低下,除了西域之外,很少有人用之来当作御寒之物,你这样大规模种植,即便有所产量,但又如何能够撼动丝麻木棉的地位只怕到头来别说赚钱了,说不定还会亏损不少。”

      崔文卿笑道:“娘子,在目前看来棉花的确如你所言那般,非是主流,然我觉得将来棉花一定会力压丝麻木棉,成为百姓们织布制衣首选之物。”

      “何以见得可有真凭实据”折昭正容一问,显然想要刨根究竟。

      崔文卿长吁一口气言道:“其实要论棉花种植纺织技术,西域并非领先,目前棉花技术最为高超的,乃是居住在崖州的黎人,他们才是棉花纺织业发展的始祖。”

      苏轼皱眉道:“崖州乃是中原王朝流放人犯之地,从来都是蛇虫鼠蚁横行,满是穷山恶水,而那些黎人也全都是未经开化的蛮夷,他们有文卿兄所言的这么厉害”

      崔文卿淡淡笑道:“不管是【创建和谐家园】还是黎人,劳动人民的智慧始终是无穷无尽的,故而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觑,只要我们能够从黎人手中学的先进的纺织技术,再种植棉花,待过上几年,纺织业一定能够在北地四州大力发展起来的,到时候还怕不能赚钱乎”

      崔文卿相信自己的推断。

      毕竟在他穿越之前的古代历史上,棉花种植正是宋末元初开始发展,特别是黄道婆改良了纺织技术,更使得纺织业突飞猛进,而江南也成为了纺织业的渊薮,其地位数百年来也未曾发生改变。

      就目前大齐历史,离宋末元初不过两百年的时间,崔文卿相信崖州黎族人手中的纺织技术,已是卓有成效了。

      故而棉花种植,完全值得一试。

      只要成功,那铁定便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折昭和苏轼听崔文卿所得这样煞有其事,不由信上了几分,折昭询问道:“那敢问夫君,咱们要如何从黎人手中获取纺织技术呢”

      崔文卿笑道:“依我之想,最好还是能够迁移一部分黎人前来北地安居,由他们传授种植棉花的经验,传授棉花防治技术,咱们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展壮大棉花纺织业,娘子,你觉得黎人会愿意来咱们北地四州么”

      折昭苦笑道:“黎人所住的崖州位于中原最南端,而咱们北地四州,在中原的最北端,两者之间相隔几近万里,只怕难矣哉”

      苏轼笑道:“我倒觉得黎人生存环境恶劣,来北地四州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崔文卿点头道:“对,而且只要黎人愿意前来,咱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异地安置之民待之,赋税全免,且还对种植棉花给予一定的钱财补助,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定会有人前来的。”

      折昭想了想,言道:“那好吧,不过迁移黎人之事关系甚大,夫君最好还是请求安石相公帮忙。”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8 22: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