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妻为大都督》-第28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而如陆氏这样的大家族,正是抓住了此点,才能裹挟民怨民意,有勇气对抗朝廷的政策。

      此乃一个死结,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百姓们为了利益虽则不对,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而真正受益的,却是这些大家族,他们才是让异地安置之策生乱的根本所在。

      第七一四章 惊世憾俗之法

      城楼之上,崔文卿卓然而立,恰如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一般,面对着前面黑压压的百姓。

      “我知道,诸位父老乡亲都是受到了大家族的裹挟才来交农,错不在你们,也很明白你们是绝对不可能放弃佃农之身,舍弃低廉的粮税选择留在隩州”

      听到崔文卿这一席话,百姓们心头的愤怒渐消,全都目不转睛的望着他,静待下文。

      说到这里,崔文卿的嗓音渐渐转为了高亢:“所以,我想到的一个办法,准确说来,非是办法,而是我崔文卿用自己的官场前程,用自己的项上人头,为大家作一个承诺,那就是这次前来北地四州安置的江南路异地安置之民,全都免除赋税五十年这五十年内朝廷永不征税”

      话音落点,全场响起一片倒抽凉气之声,百姓们面面相觑,却又难以相信,然崔文卿的嗓音却是清晰的响彻在他们的耳边,一时之间,他们都以为是自己不小心听错了,毕竟千百年来,何有王朝会免除粮税一说。

      崔文卿也只有自己这个办法太过惊世骇俗,所以他再次肯定重复:“诸位父老乡亲,你们没有听错,本官说的是免除异地安置之民赋税五十年”

      “哗啦”一声巨大的骚动之声,恰如钱塘海潮陡然来临,带着千倾巨浪般卷过了黑压压的人群,整个天地瞬间就被惊呼惊叹的嗓音所填满了。

      “免除赋税且还是免除赋税五十年”

      何其震撼何其匪夷所思也何其惊世骇俗

      从华夏大地有史记载一来,赋税一直都是朝廷聚财的主要手段。

      千万百姓恰如蝼蚁一般,在各自的土地上努力耕种,每年收获粮食之后,按照朝廷规定的赋税,缴纳一部分粮食给官府。

      恰如聚沙成塔,堆土成山,从各地收拢而上的粮食,便成为了朝廷钱财的基本保障。

      故而九品中正制之前的秦汉以及春秋战国,衡量官员等级便是以俸禄多少石为标准,所谓的“石”便是粮食的计量单位。

      到得如今大齐,虽则商业税逐渐兴起,在赋税收入中占据着一定比例,然农业税依旧占据朝廷每年中收入的七成还多,可以说,农业税也是大齐赋税的根本。

      历朝历代虽在天灾【创建和谐家园】有过减免过灾民赋税之事,然也多为一年两年,最多也没有超过三年。

      没想到崔文卿一开口,就减免异地安置之民赋税五十年。

      五十年几乎等同于一个甲子,足可令一个呱呱落地的婴童变作老态龙钟的老人,免除五十年的赋税,将为异地安置之民带来难以想象的福利。

      而且听崔文卿的意思,不仅仅是耕种农人的农业税,就连异地安置之后从事工匠商贾等业的百姓,也会得到五十年的赋税减免。

      此话带来的震撼还在久久持续着。

      人群当中的折昭已经完全被崔文卿突如其来的这番言语弄得呆住了。

      按照折家与齐太祖曾经的约定,折家归顺大齐之后,府州、麟州、隩州、丰州名义上归为朝廷管辖,然在赋税方面,则是全部由折家开支。

      这笔赋税最为主要的,便是用于振武军的开支,其中粮税更是确保振武军军粮所在。

      如今崔文卿狮子大开口,直接免除北地四州七十余万百姓五十年的赋税,也就是说五十年内,这七十万人不会上缴一文赋税给折家。

      折昭虽然不善于算筹计算,然也可以肯定的是,这笔被崔文卿所免除的赋税乃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折家的赋税也会受到较大的损失。

      “这个魂淡,如此重大的事情,居然都不与我商量一番再作决定”霎那间,折昭放心暗怒,大觉崔文卿太过鲁莽草率。

      而且崔文卿这个承诺未经振武军大都督府的同意,也未经朝廷的同意,这样先斩后奏之事,相信在朝堂之上一定会极起更大的滔天波澜。

      人群最面前,陆若萱已经彻底呆住了。

      她傻乎乎的望着城楼上意气风发的崔文卿,只觉自己生平的认知霎那间为之崩塌倾覆,竟不敢相信居然会有这样完全算得上是荒谬不堪的承诺。

      倘若当真免除赋税,那依附着各大家族的这些佃农,不用问也会全都变心,毕竟朝廷已经免除所有赋税了,只要是正常人,都不会愿意再向大家族缴纳钱粮。

      而少了这样的利益关系,这些佃农自然不会再按照大家族的意志行事,返回江南路之事更是无从谈起,也变得遥不可及了

      然最令陆若萱害怕的是,免除赋税之后,原本是属于陆氏的两千佃农也会离心离德,彻彻底底离开陆氏,少了每年佃农缴纳钱粮的这部分收入,陆氏岂不更加岌岌可危了

      想到这里,陆若萱只觉自己周身上下渐渐变得冰凉一片,一股无以言说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315

      d的恐慌之感深深的笼罩了她。

      崔文卿默默然的注视着城楼下的混乱之象,嘴角却是溢出了一丝苦笑之色。

      若不是情非得已,他岂会选择这样完全称得上是极端的免税之法,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也只有这个办法能够迅速平息隩州乱像,从而彻底阻断百姓们返回江南路之心。

      免税五十年也将为每家每户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只要不是面临重大的天灾【创建和谐家园】,足可以令百姓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面对这样巨大的利益,相信百姓们一定会愿意留在隩州落地生根的。

      心念及此,崔文卿大觉振奋,暂时没有去理会此事传到朝廷会极其多大的波澜,继续高声补充道:“只要诸位父老乡亲愿意留在隩州,那么五十年免税立即生效,从今年开始,大家就可以不用缴纳赋税了,另外五十年之后开始重新征收福税收时,大家也可以选择离开隩州返回江南,朝廷绝对不会再行阻拦”

      话音落点,百姓们激动不已的情绪顿时被点燃了,平原上变成了一片欢闹沸腾的海洋,“朝廷万岁”“官家万岁”“崔大人千岁”的呼唤泯灭了所有的一切。

      第七一五章 顺利解决

      保德县外,声浪如潮,人声鼎沸。

      崔文卿默默然的注视着下面的一切,及至声浪稍消之后,这才压了压手示意百姓安静下来,高声言道:“诸位父老乡亲,现在本官已经阐明了朝廷政策,免税五十年的机会可谓是非常难得,是走是留悉心尊便,愿意留在隩州的百姓,就请你们放弃交农,收回自己的农具,朝廷以及隩州官府一定不会亏待你们。”

      喊声落点,百姓们又是响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不消片刻,终于有百姓走出了人群,来到那座农具小山旁拿起了一副农具,虽然他无法找到原本自己所交农的农具,但只要看起来差不多就行。

      有了第一人,很快第二人、第三人也是走出,渐渐,越来越多的百姓鱼贯而出,恰如黑压压的潮水陡然分出了道道细线,而那座农具小山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慢慢减少。

      除了部分大家族最是紧密的族人,至少有九成九的百姓都已经拿回了自己的农具,也没让崔文卿吩咐,全都兴高采烈离去。

      见状,崔文卿暗暗松了一口气,再看城楼之下,就只剩下了百余不愿意留在隩州之人,而这些人都是大家族族人,最中间的赫然便是陆氏族人以及陆氏族长陆若瑄。

      此时此刻,陆若瑄已是面如死灰,娇躯颤抖得犹如秋风中的落叶,若非她生性坚强,说不定就要软瘫在地。

      崔文卿心知不可能劝得陆氏这些人回头,冷哼一声也没有再说上一句话,与苏轼一道下得城楼而去。

      城外,折昭一双好看的娥眉紧紧蹙起,及至多久方才一声喟叹,打马一鞭带着护卫骑队也是入城而来。

      回到县衙,崔文卿和苏轼在堂内坐定饮罢一口热气腾腾的酽茶,对视一眼,却是相顾苦笑了。

      稍作沉吟,苏轼轻叹言道:“文卿兄,咱们免税可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认可,如此一来,只怕会有些麻烦。”

      崔文卿点头道:“是啊,若不能想出后续解决之法,朝廷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但是文卿兄就你所想得那些增加隩州钱财收入的办法,能成功么我怎么感觉有些不靠谱似的。”

      “放心吧,只要咱们能够以此实施,别说是隩州原本的赋税收支,就连多余的钱财我都能赚回来。”

      见崔文卿如此自信,苏轼莫名其妙也生出了一份信心满满的感觉。

      他所认识的崔文卿,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经商奇才,不说别的,光是崔文卿玩闹一般所经营的那间阿玛尼服饰店,就已经成为了洛阳城内生意最是火爆的店铺。

      不知有多少达官贵族家中的贵妇仕女,为求一件旗袍不惜耗费千金,这与崔文卿卓越的经商能力以及高超的商业手段,是完全分不开的。

      安知崔文卿不能凭借他所想到的那些妙法,为隩州获得巨大的钱财收入。

      正在苏轼悠悠思忖间,突闻外面马蹄声急,似有一支马队直冲县衙而来。

      尚未等崔文卿和苏轼回过神来,突闻把守门外的卫士高亢宣呼:“振武军大都督、上柱国折昭驾临保德县。”

      “呀娘子来了”崔文卿愣怔一下之后顿时露出了欣喜之色,对着苏轼笑吟吟的言道,“苏兄,咱们一道前去迎接折大都督到来。”

      此乃官场迎送之礼,苏轼自然不会拒绝,点点头跟随着崔文卿一道迎出了正堂。

      刚走入前院,可见折昭已经是绕过了影壁,步履轻快而来。

      见状,崔文卿连忙迎了上去,颇觉惊讶的笑道:“娘子,你怎么到保德县来了”

      虽然心头满是焦急,折昭依旧露出了笑意:“听闻夫君遇刺,我自然要来保德县看看,然没想到刚至城外,就见到了百姓交农之事。”

      崔文卿笑道:“交农之事已经解决,那些农人也都全部回去了。”

      听到此处,折昭却是笑容尽敛,正容言道:“夫君,免税五十年之事,你可有上报朝廷知晓”

      “没有。”崔文卿如实摇头。

      折昭脸色一变,口气忍不住带上了几分指责之意:“免税五十年乃何其大事,夫君未曾经过朝廷同意就作出了如此承诺,肯定会在朝堂之上激起惊天波澜,到时候如果朝廷怪罪,又当如何是好”

      崔文卿叹息道:“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交农之事情况紧急,何能有时间上报朝廷知晓决断况且我已经想到了一系列的扑救措施,问题应该不会太过严重的。”

      “还不会严重”折昭气极反笑,言道,“夫君,倘若当真免税五十年,那么前来北地四州的七十万异地安置之民,五十年都不会向朝廷缴纳一文赋税,你可知道朝廷的损失会有多大振武军的损失会有多大这么大的罪责别说是你,就连我也承担不起”

      折昭此言可谓是实话。

      若是其他钦差大臣冒然作出了这样的承诺,折昭想也不想就会立即上报朝廷,说不定事急从权之下,还会直接当场扣下钦差大臣。

      然这位钦差大臣可是崔文卿,也是她的夫君,故而她不能这样公事公办,必须想办法将问题影响减至最小,并与崔文卿一道共同承担责罚,这也是折昭目前唯一能想到的解决之法。

      听到折昭的话,崔文卿却是笑了,言道:“娘子,你如何对你的相公这样没有信心,难道我是这样鲁莽为事的人么”

      苏轼也在一旁帮腔道:“对,在确定实施五十年免税政策之前,文卿兄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谋划,全都是他昨天晚上想出来的。”

      折昭瞪了崔文卿一眼,疑惑问道:“夫君,你真的有后续办法”

      崔文卿一笑,点头言道:“娘子,虽然我下令免除异地安置之民五十年的赋税,然我也想到了如何利用这些异地安置之民,以其他方式赚取钱财的方法,我相信这些赚来的钱财比起赋税来,只多不少,说不定还会超出许多,足可保障官府收支。”

      听到崔文卿这一席话,折昭精神大振,连忙问道:“究竟是何种方法劳烦夫君告之。”

      崔文卿笑道:“不用急,娘子,咱们进去慢慢谈便是。”

      第七一六章 养猪致富上

      保德县县衙正堂之内,崔文卿、折昭、苏轼三人各坐八仙桌一端,话题渐渐展开。

      折昭心内疑惑深深,张口就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夫君,你究竟有何妙法,可以提升北地四州的钱税收入莫非还是准备依靠河东银行发行贷款聚财乎”

      崔文卿笑着摇了摇手,言道:“娘子,银行之业所赚取的钱财虽然很多,然却无法保持五十年内持续不断的收益,且银行业所富的乃是朝廷,而非百姓,故此,我又想到了三条生财之法,可以为北地四郡的百姓,特别是江南路异地安置的百姓获得巨大利益。”

      苏轼哈哈笑道:“文卿兄妙计连连,还不快快为我们拆解一番这三条妙计为何”

      折昭轻轻点头,虽没有开口,然炯炯目光却是盯着崔文卿不放,自然是静待下文之意。

      崔文卿也不多说言语,直截了当的开口道:“我说想到的这三条办法,全都是为百姓们设想,先说第一条,便是发动百姓们养猪致富。”

      “养猪致富”苏轼和折昭同时一惊,露出了不解之色。

      崔文卿口中的“猪”乃是百姓们较为通俗的叫法,而在官方语言中,“猪”一般叫作“彘”,亦或是“豚”,均是代表猪的意思。

      自两晋南北朝之后,养猪业渐渐兴起,特别是在南方百姓的家中,也有人会养猪。

      然因猪肉腥膻搔臭,故而猪肉被誉为是贱肉,价格也是非常便宜,寻常富贵人家根本就不会吃猪肉,而猪肉通常都是那些穷苦百姓打牙祭时偶尔吃一点而已。

      就拿目前大齐来说,主流肉食还是以羊肉为主,至于猪肉虽然也有贩卖,然数量极少,且完全上不得台面。

      故而当听到崔文卿所养猪的时候,折昭和苏轼都是一幅惊讶之色。

      崔文卿心知这个时候的猪肉不会被如折昭苏轼这样的贵胄人士所接受,笑了笑再次肯定言道:“对,我说的的确是养猪致富。”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8 2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