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对,不走了”许多人也是出言附和,原本寂静一片的人群瞬间就沸腾了。
崔文卿无比欣慰的点点头,言道:“诸位能够有这点觉悟,也不枉费本官一番口舌,然本官见还有许多百姓没有出言应合,亦没有提出异议,这样吧,本官再给大家五天时间进行考虑,五日之后,还想离开的百姓,再到县衙来,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崔文卿此言可谓体贴,不少心中犹豫不定的百姓都是点头叫好。
这时候,有人问到:“崔大人,倘若我们坚持要离开,也不知道朝廷可否能够将我们送回江南”
面对着这个问题,崔文卿没有丝毫的犹豫,坚定不移的开口道:“诸位百姓,朝廷并非善堂,当初异地安置之前曾是以自愿为原则,也是你们自己愿意前来隩州,故而朝廷才担负了你们沿途的开销伙食,倘若要选择离开,对不起,朝廷不会再花上一文钱,还请自己返回江南路。”
此言落点,一片轻轻哗然。
隩州离江南路不下七八千里之远,倘若靠百姓们自己回去,先不说路途遥远,行路困难,单是沿途的花费开销就耗费惊人,足可令人望而生畏。
崔文卿这一句话,可谓是让那些想要离开的百姓茫然无措,都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返回江南。
然此时此刻,却是无可奈何,况且崔文卿也给出了考虑的时间,不少百姓都选择离去,待五日之后再作打算。
第六九九章 蛇之七寸
夜幕降临,百姓们终于散去,县衙复归平静,一轮硕大的圆月挂在了东方城楼上,美丽而又迷离。
舟车劳顿十来日,加之又强忍疲乏开导百姓,崔文卿早已累得不轻,吩咐衙役在正堂内摆上了一桌酒宴,权作慰劳自己一番。
虽说是酒宴,然嗜酒的崔文卿和苏轼都没有喝太多久,当先要做的就是填饱肚子。
的确,一路上,除了在河东路经略府饱餐一顿之外,这二十来天都是风餐露宿,往往一张大麦饼,一块酱牛肉,就应付酬和了一顿,这么多天下来,崔文卿嘴中已是快要淡出鸟来
几番好不容易来到了保德县,自然是大块朵颐,好不畅快。
待饱餐一顿之后,仆役煮来了热茶驱寒,崔文卿几人这才闲聊开来。
苏轼当先笑语言道:“文卿兄,今日你这番话可谓颇得攻心为上的精髓,三言两语就让许多百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308
dÐÕ´òÏûÁËÀ뿪ëTÖݵÄÄîÍ·£¬ÊµÔڷdz£Á˵ᣡ±
苏三微笑言道:“是啊,崔公子先是借惩治县令叶长春,博取了百姓们对他的好感,继而又待那位王老翁客客气气,取得百姓们的信任,最后施以猛药,一席话可谓是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百姓们自然服气。”
听两人交口称赞,崔文卿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微笑言道:“两位啊,其实我也是碰碰运气而已,若遇到不讲理的百姓们,还不是只有一筹莫展,对了,你们可曾注意到,今日有多少百姓表示打消离去之念头呢”
苏轼约莫估计了一下,言道:“大概有三成左右吧。”
闻言,崔文卿长吁了一口气,言道:“已经很不错了,不过咱们得还需让更多的百姓留在隩州,苏兄,你可知道我为何要设定五日之期限”
苏轼不明就里,拱手求教道:“愿闻其详”
崔文卿正容言道:“其实我所要求的这五日,乃是给我们争取留下更多百姓作准备的,在咱们大齐乡间有一个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宗族制,据我所知,这次提出返回江南路的,有许多都是数百人的大宗族,以我看来,只要取得了这些大宗族的支持,自然能够事半功倍。”
苏轼微微思忖,顿时明白了过来,笑道:“文卿兄不愧是高招啊,而且还有一点,这些大宗族彼此之间都有联系,甚至会作出人云亦云之事,一个走说不定所有都会跟风走,而一个留说不定所有也会跟着留,常言打蛇七寸,只要切中要害,何愁不能安抚百姓。”
“对”崔文卿轻轻一掌拍在了椅子上,笑道,“与苏兄合作,真是如虎添翼,这次咱们就打蛇七寸,拿保德县最是强盛的宗族开刀”说完之后,沉声一唤:“李师爷。”
“小的在”时才出来请崔文卿一行进入县衙的师爷跑了进来,满脸谦卑讨好之色。
这位师爷姓李,本是叶长春在县衙内的亲信,目前崔文卿将叶长春就地免职之后,李师爷已是低眉顺眼的表示要跟随崔文卿。
崔文卿心知自己要处理保德县事务,离不开这些地头蛇的支持,加之又确实需要李师爷前来打点衙门里面的内部事务,且了解保德县情况,故而也就留下了此人。
崔文卿点点头,问道:“李师爷,也不知道这次前来隩州的异地安置之民,可有大宗族集体而来的”
李师爷久在县衙,对于这一切自然是了若指掌,闻言点头哈腰的言道:“启禀钦差大臣,据小的所知,去岁保德县共安置江南路百姓三万两千人左右,其中以整个宗族前来的百姓,共有两万三千人上下。”
崔文卿听明白了,问道:“那不知这两万三千人中,又以何等姓氏为最”
李师爷捋须想了想,言道:“保德县最为出名的大宗族,当属江东陆氏一个旁支宗族,足足有一千人之多。”
苏轼听得一阵咋舌,惊讶道:“江东陆氏乃是书香门第,历朝历代门内所出的王侯将相多不甚数,这次居然有旁支异地安置前来隩州这是什么道理”
李师爷解释道:“苏大人,相信你也应该知道江东陆氏多居住在苏州一带,而苏州正是洪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据说这支陆氏旁支一来与陆氏大房相隔甚远,二来人丁过多且勉强温饱,已经算不得是书香门第,这次遭遇水灾之后,陆氏族长才决定全族前来隩州。”
崔文卿点点头,问道:“那这次陆氏是否也想要返回江南路”
李师爷笑道:“不瞒崔大人,陆氏可谓是最为重要的发动者,许多小宗族唯陆氏马首是瞻,故此才闹出了这么大的风浪”
苏轼笑着建言道:“文卿兄,看来陆氏就是蛇之七寸啊。”
崔文卿颔首道:“不错,那好,咱们明日就出发,前去会一会这个陆氏”
决定之后,崔文卿苏轼等人便下去歇息。
而与此同时,在保德县外的一座宽阔荒凉的庄院内,正有几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王堂主,今日新来的钦差大人似乎有些不简单呐,三言两语就将这些百姓打发离去了,白费咱们一番功夫。”
¡°èîèһ¸ö³õ´Î鮵Äã¶Í·Çà¶øÒÑ£¬ËùÓÐÑöÕ̵ÄÒ²²»¹ý¼¸·ÖÔËÆø£¬·ÅÐÄ£¬´ý¼¸ÌìÎÒ¾ÍÈÃËûºÃ¿´¡£¡±
“怎么,莫非王堂主已经有所定见”
“那是当然,你们且附耳过来。”
一阵窃窃私语落点。
“哈哈,这个办法高啊。”
“不错,但是那陆小娘子是否会就范呢”
“哼,她有把柄抓在咱们手中,容不得她选择,况且她也不是非常想要返回江南么,这次咱们也算是志同道合。”
“但是堂主,他们必定是江东陆氏啊,尝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èîèÈôÊÇÔÚ½ÄÏ·£¬ÔÛÃÇ×ÔÈ»ÄÃËûÃÇÎÞ¿ÉÄκΣ¬È»ÕâÀï¿ÉÊÇëTÖÝ£¬¼´±ãÊÇÄǽСÄï×ÓÔÙÊÇÁ˵ã¬Ò²Ö»ÓÐÌý´ÓÔÛÃǵİڲ¼ÁË¡£¡±
´º·çºôÐ¥¶ø¹ý£¬ãýÃðÁËÕâЩà¯à¯Ö®Éù£¬ÖÕ±äµÃ²»¿ÉÎÅÒ²
第七百章 前往陆氏庄院
翌日清晨,崔文卿早早起身,在县衙内用罢简单的早膳之后,就与苏轼、宁贞同路,一道向着城外的陆氏庄院而去。
来到北门,崔文卿并没有急着出发,而是折转向西,前去了护卫营地。
昨日,朝廷所赐的百余护卫并没有跟随着他们同路进城,而是在童擎的带领下,驻扎在保德县西南的一处草原河谷中待命策应。
当崔文卿一行抵达的时候,可见幽幽河谷中已经矗立起了十来座牛皮帐篷,恰如草地上生出的巨大蘑菇。
童擎年纪轻轻不假,然安营扎在倒是颇有章法,虽然在大齐境内,且还是在能征善战的振武军驻地,但他还是安排了一应的防御措施。
整个营地全是用木栅栏围上一圈,围裹得严严实实,毫无懈怠。
而营门正前方矗立着一排排拒马木障,随后便是一个负责警戒看守的十人队,烈烈战旗飘荡长空,只要是遇到敌人奇袭,营内的士卒很快就能做出反应。
见状,崔文卿满意的点点头,看来将这支百人护卫队交给童擎统领,倒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
当下也不迟疑,纵马走入了营中。
此刻,童擎正在营地内歇息,听到崔文卿到来,自然是非常高兴,连忙出了中军大帐亲自迎接。
“哈哈,文卿姐夫,你可终于来了,我还以为你会在保德县内呆上几天呢。”见到崔文卿,童擎便露出了笑容。
崔文卿拍了拍他的肩头,失笑言道:“你以为这大冷天的我愿意出城来么没办法,这安抚使就是一个劳碌命,走吧,带上几个人,陪我一道去一个地方。”
童擎点点头,连忙安排去了。
苏轼淡淡笑道:“怎么,有宁护卫同路而去,莫非文卿兄还有什么不放心之处居然还要带上护卫”
崔文卿笑道:“依我看来,隩州百姓升乱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有备无患总比措手不及好,况且遇到危险,宁贞一个人只怕也是应付不过来。”
苏轼微微颔首表示认同,心内却有些不以为然,暗忖道:这文卿兄为何竟变得愈发谨慎呢,去老百姓的庄院而已,能够遇到何等危险
当下也不多言,待等待童擎挑选了二十余名骑马护卫,一行人这才出了大营,朝着官道向东而去。
陆氏庄院建在保德县东南,由于乃是举族迁移而来的江南大族,加之又是江东陆氏旁支,故而当初保德县县令叶长春为陆氏挑选了一处不错之地。
这片土地位于黄河岸边的宽阔平原上,虽比不得江南路鱼米之乡那样物产丰沛,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保德县数一数二的好地。
按道理来说,取得这么好的一块土地,陆氏理应对朝廷感恩戴德才是。
然也不知道为何,这次提出返回江南,陆氏乃是最为坚定的一个,崔文卿实在不明白为何陆氏还这样不满足,难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不成
带着这样的疑问,马队已经拐上了通往陆氏庄院的夯土小道。
可见小道两边全都是开垦得甚是规整的耕田,许多农人正躬身其中种植小麦大麦,可闻山歌声声,耕牛哞哞,实乃一片火热的场景。
崔文卿本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见状不由想起了当初幼时在农地里干活的情景,一时之间不由感概中来,满是怀念。
如果这些农人不叫嚷着离开隩州,这一幕看起来将会是多么的安居乐业,惹人羡慕啊。
可惜的是,农人们的心却没有真正扎根在隩州这片土地之上,此番种种,实乃诚为憾事
这时候,负责领路的李师爷开口说道:“崔大人,眼前这些农夫,全都是依附陆氏的佃农,根据官府的名册,足足有五百户上下,按照每户五口人计算,也就是两千五百多人了。”
崔文卿听得一阵咂舌,惊讶道:“这么说起来,连起陆氏那一千多人,陆氏岂不是控制了三千多农人”
“差不多吧。”李师爷点点头,“不仅如此,这些佃农均视陆氏为主,听起号令,按其行事,长期以来陆氏一直非常令叶县令头痛,这次幸蒙安抚使大人亲至,相信一定能够解决困扰保德县的这个【创建和谐家园】烦。”
崔文卿淡淡一笑,自动过滤了李师爷最后的马屁之言。
坐镇保德县处理乱民一事,离不开如李师爷这样通晓情况的地头蛇相助支持,崔文卿用人向来不会拘于常理,倒不会因为李师爷的拍马奉承和见风使舵而不重用他。
一路上,宁贞听崔文卿等人说了不少,倒是对隩州的乱想隐隐知晓,虽不是那么愿意开口,但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些农人全都是自由之身,且前来隩州之时朝廷也已经为他们安排了土地耕种,为何他们却还要依附于豪族大姓,甘愿作其佃农呢”
闻言,苏轼微笑解释道:“哈哈,宁护卫你就在中枢对于农人们的事情不甚了了,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减免赋税啊”
“减免赋税何意”宁贞好奇追问。
崔文卿心知宁贞出身贵胄,岂识农人纳税之苦于是乎轻叹一声言道:“昔日大唐盛世之际,西平郡王陆瑾主持朝政改革税制,将大唐从过去的租庸调制税收变作了“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大齐承袭唐制,所以目前也实行的两税法,每年税收按照户籍人数以及耕地数量进行征收。”
宁贞明白了过来,仍旧还是有不解之处,问道:“但是即便如此,与农人们甘愿成为佃户有什么关系呢”
崔文卿笑道:“怎么会没有关系,关系可大了,据我说知,宁护卫你们家中乃是开国郡公之爵吧”
宁贞的祖父乃是跟随齐太祖南征北战的重要谋士,后来也成为了大齐开国后的第一位尚书令,目前虽然已经病故,但开国郡公之爵依旧继承了下来。
故而面对崔文卿的询问,宁贞点点头。
第七零一章 赋税的问题
小道之上,几人策马慢行,马蹄声亦是不疾不徐。
崔文卿继续开口道:“既然是开国郡公,想必宁护卫家中也有田畴食邑吧”
这一点宁贞自然知晓,点头言道:“昔日开国论功,太祖皇帝曾赐在下祖父良田千亩,就在离洛阳城不远的黄河岸边。”
“那你可知你们所有的这片田地每年缴纳赋税几多”崔文卿又是一问。
宁贞想了想,言道:“我曾听爹爹说过,似乎是每年粮食所产的一成半,也就是说,每收获十石粮食,需要缴纳赋税一石五斗。”
崔文笑问:“那你可知平常百姓需缴纳多少赋税”
对于这一点,不了解情况的宁贞自然是懵逼的,摇了摇头表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