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妻为大都督》-第154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µØÆ¦Á÷Ã¥ÄãÈϵÃËûÃÇ¡±´ÞÎÄÇ侪ÑÈÒ»ÎÊ¡£

      纳兰冰冷笑言道:“浑身刺青,行止粗鲁,污言秽语不断,武功却烂的一塌糊涂,不是地痞流氓是什么”

      崔文卿恍然笑道:“原来如此,还是纳兰姑娘目光如炬啊,不过我也不知道何时招惹了他们,大概是有人觉得我太过招摇,想要出手教训我一顿了。”

      说罢之后,他忽地想起一事,笑问道:“对了,上次在府州,你为何不告而别呢说起来你还欠我一百两银子呢”

      纳兰冰冷哼言道:“你那都督娘子如此厉害了的,一个人就解决了军武堂的杀手,我不离开难道还等着被她抓么至于那一百两,今日我救了你一次,咱们就算两清了。”

      崔文卿一脸不愿的言道:“纳兰姑娘,一百两银子可比我崔文卿值钱多了,要不你把那些壮汉找回来再痛揍我一顿,还是把银子还给我如何”

      一听此话,纳兰冰顿时为之气结,却见这厮正对着自己一阵挤眉弄眼的,才明白他是开玩笑而已,没好气的言道:“做梦吧,况且今日我可不止救你一次,说不定还会救你两次呢。”

      崔文卿一愣,笑问道:“救我两次什么意思”

      纳兰冰冷冷笑道:“来了这么久,你难道就没有觉得这艘画舫有些不妥么”

      “不妥不觉得啊”崔文卿大惑不解。

      纳兰冰摇头轻叹道:“你们呐,真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公子小姐,这艘画舫上满是明教的妖人,不用问也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居然还胆敢乘坐此船游玩洛河”

      “什么明教”崔文卿陡然色变,几乎可以是惊叫出声。

      纳兰冰眉头轻皱,压低嗓音道:“你且小声一点,难道不怕把妖人们引来么”

      ´ÞÎÄÇä¶îÍ·ÒÑÊÇð³öÁËä¹ä¹Ï¸º¹£¬ÒòΪËû¶®µÃÃ÷½ÌÕâÁ½¸ö×ÖÔÚ´óÆëÒâζ×Åʲô¡£

      在金庸所写的武侠小说当中,明教乃是一个亦正亦邪的武林门派,在元朝末年有着不俗的作为,更是挑动了天下大势,据说就连朱元璋,都是出自明教当中。

      然而在华夏真正历史上,明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教。

      这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隋唐年间传入中土,在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发展信徒,在唐高宗年间被陈硕真利用起义,随后就成为了大唐朝廷公认的邪教。

      唐朝西平郡王陆瑾执政之时,对摩尼教大肆打压,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而改称明教。

      自此以后,明教因相信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来临,故敢于造反,屡有反抗朝廷之举,唐末天下大乱时,割据江淮江南一带的几位军阀,背后便有明教支持的影子。

      直到大齐立国之后,朝廷依旧对明教采取打压之态,江南路诸多州郡更以防控明教为首要任务。

      朝廷这次之所以会同意折昭的异地安置之策,最大的考虑便是担心江南路灾民被明教之徒利用,成为明教反抗朝廷的工具。

      而作为穿越者,崔文卿更是知道明教的厉害。

      在他那个空间的历史上,自北宋末年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皆曾发生明教造反之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方腊起义。

      其后明教又与弥勒教、白莲社相结合,从而演变成明代末年之白莲教,“明王”出世之说,犹流传于民间,成为反抗者心中神圣。

      第三六九章 报信

      这个有着完整宗教教义,擅长蛊惑人心的教派,实在不容小觑,故此崔文卿听罢纳兰冰之言,才会如此的震惊。

      好不容易平定心绪,崔文卿正容问道:“纳兰姑娘,你当真看到这艘画舫上有明教【创建和谐家园】”

      纳兰冰颔首言道:“我以前也曾与几个明教人士为友,对明教还是大概了解,只能说,这艘画舫早就被明教之徒给控制了。”

      崔文卿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思忖半响猜测道:“今日画舫上全是我们国子监的太学生,这些明教之徒难道有别的用心不成其中莫非还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纳兰冰淡淡言道:“这些事情留给朝廷去考虑便是,你在这里瞎操什么心眼下还有逃走的机会,要不我送你离开如何”

      没有半分犹豫,崔文卿已是摇头言道:“不,高能还在画舫上,况且还有我那么多的同窗,岂能丢下他们独自逃命此非大丈夫所为”

      听罢此话,纳兰冰倒是有些敬佩,笑道:“没想到你这人半点武功也不会,却还有着几分铮铮傲骨。”

      崔文卿苦笑了一下,随即收敛笑容正容言道:“纳兰姑娘,我再麻烦你一件事如何”

      “说吧。”纳兰冰倒是很爽快的点头了。

      崔文卿言道:“现在也不知道画舫大厅里面的情况如何了,纳兰姑娘你武功高强,能不能请你将船上有明教之徒的事情告诉国子监的师长,方便他们及时离开。”

      纳兰冰想了想,笑道:“好吧,我就替你走一趟,你且在这里呆好不要乱跑,我去去就来。”言罢,步履轻捷的转身去了。

      在贼子们的监视下,司马唐上得系在画舫边上的一艘小船,脱离画舫朝着岸边飞快去了。

      船快桨急,这艘乌篷小船很快就抵达了洛河北岸,司马唐心急如焚也不迟疑,未等小船在停稳,便一个箭步冲下了船头,飞快朝着不远处堤坝而去。

      今夜乃中秋佳节,按惯例朝廷依旧是开放了宵禁,容百姓们上街热闹庆祝。

      而维持城内治安,负责洛阳城守卫的左右金吾卫也是骑兵四处,处处可见金吾卫的高头大马以及甲胄骑士。

      待司马唐刚刚冲上堤坝,就立即看见正有一对金吾卫在不远处巡逻。

      见状,他顿时大喜,连忙快步匆匆的跑了过去,张口便唤道:“诸位军士,本官乃兰台校书郎司马唐,有要事禀告。”

      金吾卫领头的乃是一个伙长,当他看到一个年纪轻轻的,且自称为兰台校书郎的男子大步跑来,立即挥手示意所属骑兵止马,冷冷问道:“大人何事但说无妨。”

      司马唐也不怪这位金吾卫将领语气冷然,如他这样的卑微小官,洛阳城不知几多,对于见惯了达官显贵的金吾卫来说,自然算不得什么。

      稍事喘息理顺呼吸,司马唐连忙出言道:“敢问这位军爷,不知今夜你们金吾卫乃是何人当值领军”

      金吾卫伙长略微愣怔了一下,这才言道:“乃是左金吾卫郎将杨正武将军。”

      “杨家的人,这就好”司马唐长吁了一口气,连忙言道,“我有紧急大事须得禀告杨郎将,还请今夜速速带我去见他。”

      听到此话,金吾卫伙长立即轻轻点头,伸出手来将司马唐拉上了马背,一并朝着位于洛水北岸的左金吾卫大营去了。

      左金吾卫大营位于洛阳宫东城承福门外的空地上,司马唐在金吾卫骑兵的带领下纵马赶到的时候,负责今夜值守的杨正武顿时就惊讶的睁大了双目,笑问道:“司马贤弟,你如何来了”

      昔日折昭就读国子监居住杨家的时候,司马唐可没少往杨府里面跑,故此杨正武自然认识他。

      不过这位当朝状元郎在中秋之夜不去吟诗作对,欣赏明月,这么急匆匆的跑到军营中来作甚,实在令他倍感费解。

      “杨兄,城中出大事了。”直到现在,司马唐的嗓音依旧带着丝丝颤音。

      闻言,杨正武脸膛一沉,还以为是几个纨绔子弟大打出手,扰乱治安,顿时冷笑道:“有何大事司马兄且说,我们金吾卫一定对于扰乱稳定的狂徒严惩不贷。”

      司马唐点点头,惨白着脸言道:“今日国子监九十余名太学生参加诗词雅集,坐上一艘画舫游玩洛河,没想到画舫中竟是混入了匪人,他们挟持了所有的太学生,还连杀了几人,说是要与朝廷谈判。”

      “什么”司马唐的几句话恰如一声惊雷,顿时惊得杨正武脸色大变,当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没想到在天子脚下的洛阳城,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城内居然混入了匪人,且还挟持了太学生,当真算得上是一个轰动至极,骇然听闻的消息。

      而且更让杨正武骇然的是,今夜乃是由他率领两千金吾卫在城内当值,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值守将军自然是难辞其咎

      心念及此,杨正武脸色陡然变得苍白无比,额头也是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整个身子轻轻颤抖了起来。

      见杨正武也是慌乱无措,念及小妹安危的司马唐语带哭声的言道:“杨兄,人命关天,况且我的小妹司马薇还在船上,亦是被歹人挟持着,还请你速速发兵,把他们解救出来啊”

      杨正武大感头昏脑重,深深几个呼吸强迫自己先且冷静了下来,问道:“你说歹人现挟持了太学生们所乘的画舫且现在那艘画舫还在洛河中航行”

      ¡°¶Ô¡±Ë¾ÂíÌÆÁ¬Ã¦ò¥Êס£

      “那你可知道歹人有多少”

      “不知道,反正据我们所看见的,就不下二十来人,领头的乃是一个头戴钟馗面具之人,我听见那些人都唤他为旗主。”

      杨正武身为武将,自然比司马唐更为了解许多情况,闻言脸色更是大变,沉声言道:“旗主莫非是明教匪人这下可麻烦了。”

      司马唐惊声道:“就是那个在江南道一带活动的邪教”

      “对,”杨正武点了点头,口气无比凝重,“明教乃是由明王统领,其下有左右使,金木水火土五行旗,天地风雷四门,不用问前来之人应是五行旗旗主的一个,身份以算是比较高了。”

      第三七零章 司马光

      金吾卫大营,当司马唐听到杨正武之言,急得眼睛都快红了,颤声问道:“那这可怎么办”

      司马唐杨正武细细琢磨半响,言道:“目前画舫正在洛河中航行,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攻打不便,而且现在有九十多太学生还在船上,也让我们投鼠忌器,故此,我们得立即把这个消息禀告政事堂知晓,容丞相裁决。”

      “好”司马唐也知道这么大的事情杨正武也不敢随意做主,连忙点头言是,“事不宜迟,还请杨兄陪我一道前去政事堂。”

      杨正武点点头,连忙出得大帐干脆利落的翻身上马,与司马唐一人一骑,朝着皇宫疾驰而去。

      皇城政事堂位于尚书省内,乃是朝廷宰相们集中办公的地方,也是整个大齐的政事中枢之地。

      如今能够成为大齐宰相的,除了流比哄哄的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之外,更有负责大齐财政的计相,枢密院枢密使两人。

      同时,按照朝局实际,天子也可以制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派其他大臣入阁为相。

      故此除了上述几位实权宰相,大齐另外的宰相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尚书欧阳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院承旨董陈宇,以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副使谢君豪。

      由于须得时时刻刻处理紧急事务,故此每日政事堂内,都会留下当值宰相。

      今日当值宰相乃是中书令司马光。

      作为一个自小就被邻里乡亲誉为“神童”的人物,司马光可谓是大齐负有盛名的名臣。

      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被誉为是难得的少年奇才。

      更为让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在司马光十三岁时,他随父亲司马池从洛阳出发,前往利州出任转运使,在秦岭栈道上遇到了一条巨蟒。

      在护卫均是相顾失色的情况下,司马

      妻为大都督 分节阅读 169

      d光沉着冷静地手持利剑,扎进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滚下了深不可测的栈道下边河道,这才通行无阻。

      经过这件事之后,司马光名声更盛,十八岁科举一朝及第,其后出任地方为官,这一呆就是十多年。

      及至太宗年间范仲淹秉政,待见识了解了司马光的才华后,便将他调至洛阳为官,并赞叹他和王安石均是可安大齐的良才。

      如今,范仲淹早已经挂冠而去,正如他说言,他所欣赏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均已经成为了大齐宰相。

      只可惜这两位均有着惊鸿绝艳之才的宰相却因为皇位传承,和变法之争势同水火,不得不说诚为憾事。

      其时黑夜渐深,皇城内灯火迷离,银辉片片,层层叠叠的宫殿恍若相连的深山峡谷,弥漫出一股秋日的萧瑟冷意。

      司马光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书案前处理公务,幽幽灯火照射出昏黄之光,也照在了他满是沟壑的老脸上,伴着这个名臣度过了无数次这样的夜晚。

      便在这个时候,马蹄声急,似乎正有快马向着政事堂冲来。

      司马光久经政事,自然知道皇城内不得骑马之规矩,能够纵马皇城,且还是深夜,不用问也是有紧急军情禀告。

      略微思忖了一下,司马光断然起身,绕过长案从旁边的衣架上摘下了自己的官帽,双手戴在头上正冠肃衣,没有因值守而有着丝毫的衣冠不整。

      这便是司马光,秉性严厉而又古板认真,与王安石的洒脱豪放大不相同。

      待到一切准备完毕,司马光来到了庭院,已是见到两人正在政事堂吏员的引领下大步而来。

      门廊下的灯笼散发着微弱的光晕,却让司马光很轻易的看清楚的来人,毕竟这个身影对他来讲实在太熟悉了,脱口便沉声询问道:“子健,这么晚了还来政事堂意欲何为”

      子健正是司马唐的字,他快行数步来到了屋廊之下,望着站在这里的父亲司马光,登时就露出了焦急不已的神情,疾声道:“爹爹,城内出大事了。”

      司马光一见来者除了司马唐之外,更有今夜金吾卫值守将军杨正武,顿时就脸色一沉,颔首言道:“不急,走,进来说。”

      司马唐点点头,与杨正武一并走入司马光的公事房之内,他根本就没有落座之意,张口便如竹筒倒豆子般连声言道:“爹爹,今晚孩儿与国子监太学生九十余人乘坐画舫出游洛河,没想到却被一群不知身份的匪人劫持,现在匪徒们以这些太学生为要挟,想要与朝廷谈判,故此派孩儿前来报信。”

      “什么”饶是司马光的冷静,闻讯也不禁勃然色变,霍然站起正容言道,“有匪人劫持太学生多久的事情”

      司马唐急声回答道:“就在半个时辰之间,因有几个太学生不听从匪人之言,已经惨遭杀害,爹爹,这可是几十条活生生的生命啊,而且小妹也在那艘画舫之上,还请你立即想办法将他们救出来。”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0 17: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