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奸雄天下》-第8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炼铁场,等有了地盘后是一定要设立的。悬军海外,海军是根本,而海军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船场支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这造船场也一定要有!另外,在出海之前最好想办法多搞些海船,是买是抢都行!

        对了,人才也是个关键!自己这个集团还是很缺人才的,武夫还多一点,但是文治方面、技术方面的人才还是缺啊!等有了地盘,还得想办法搜罗一些才是。另外,自己的学校也得办起来,真正可靠的人才还得靠培养,最好把大汉族主义的理念和后世的科学技术知识都灌输给学生们……

        最后就是和南宋朝廷的关系了……这个脸皮最好别撕破了!要不然就不方便和南宋商人打交道,也不方便在南宋搜罗人才了。而且,南宋官家毕竟是赵琳儿那个丫头的爹爹。

        想想也真是够头疼的,那么多的事情要做,件件事情都那么扎手。再想想理宗皇帝给自己安排的温柔乡也算不错,有时候都想偷懒一下,放弃救华夏扶天倾的大业算了。

        还好,这个念头只是想想而已。

        就在陈德兴刚想到赵琳儿这个乖乖的小萝莉的时候,船舱外面突然想起了脚步声,然后就看见大个子陈德瑞从外头进来,将一个信封交给了刘阳。

        刘阳接过来一看,脸色顿时闪过诧异,这是锦衣堂的密信,上面还注了火急的暗号——现在陈德兴和刘阳都乘在船上,可没有什么电报电话和外界联系,这封信是锦衣堂的特务用快船送来的!

        刘阳连忙拆开信封,借着船舱里面昏暗的灯光一看,抽了口气就道:“忽必烈派了使团南下,目的是想和大宋和亲……他的儿子真金想娶升国公主!”

        “什么!”听到这个消息,陈德兴胸中一紧,差点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虽然赐婚的旨意还没有下来,但是陈德兴早就把赵琳儿视作自己的未婚妻子了。现在忽必烈还有那个什么真金居然吃了熊心豹子胆,要打自己未婚妻的主意!

        “朝廷方面有什么反应?”陈德兴沉着声音追问。

        “还不清楚,只知道官家准许郝经使团南下,还派了吏部右侍郎留梦炎去迎接郝经使团……”

        舱室当中,安安静静,只能听见陈德兴遏制不住的重重吐息之声。昏黄的灯光之下,只看见陈德兴的脸色阴沉的有点吓人。

        刘阳吸了口气,用细不可闻的声音道:“将主,其实您不当这个驸马爷也好……您的功劳,不当驸马也该有个正任,怎么都能领一州一府的……”

        陈德兴仰头定定的看着舱房的天花板,沉默了一下,再开口的时候,语声悠远,仿佛不是在和刘阳说话,而是和冥冥之中的上苍对话。

        “……大宋现在已经容不下拥兵管民的武人了,蒙古内战已起,忽必烈放低身段遣使求亲……对官家和朝中宰执们而言,眼前的大患已经不是蒙古,而是藩镇了!

        ……而我们霹雳水军又和诸军不同,我们是民族军队,不是官家的军队。现在官家和朝廷不知底细,当我们的国家柱石,等到他们觉察出来,就该把我们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了。

        ……官家和朝廷就算不对付我们,我们也维持不了,霹雳水军的战力不是建立在军将们武艺超群之上的,而是建立在信仰和纪律上的……这信仰、这纪律,都不是牢不可破的,只有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面才可以维持!一旦和诸军和浑浊如墨的官场融合在一起,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和诸军无二了。”

        陈德兴越说语气越是沉重,刘阳也收敛起了心思,沉心静气的听着陈德兴说下去。

        “……所以我们不能留在大宋了,必须要出走……只有远走高丽,打下一块属于我们自己的地盘。有了地盘,我们才能保持自己的信仰和纪律,不被诸军同化。有了地盘,我们霹雳水军才能不受限制的发展壮大。有了地盘……我们才能在蒙宋和议的大局之外,继续和蒙古的战争!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大宋。因为大宋有我们在外发展所需要的人口、资源、市场……只有依靠大宋,我们才能在海东开辟一番天地,才能以海东之地为基础,完成复中原灭鞑虏的壮志。这便是我要迎娶升国公主的缘由……公主是官家的独身爱女,只要公主和我在一起,一个海东、辽东节度使,监高丽国的官职他还是肯给的。

        刘阳,你可明白了?这公主,我就是抢也要抢到手!”

        刘阳重重点头,喃喃道:“将主雄心壮志,属下誓死追随,属下这就亲往临安打听消息!”

      第222章 郝经的道理

        琴声荡漾,却是中正平和,让人听得如沐春风,偶尔一个滑音,又如燕子抄水,溅起点点波纹。

        窗外,正是草绿花红,波漾荷碧。数十个穿着对襟长衫的儒者,坐在扬州城内一处豪宅荷塘旁边的花厅当中,一脸肃然,静静的听着北地名儒郝经在厅中抚琴唱诗。一个个都是神色俨然,点茶的清香同时在花厅当中幽幽飘动。

        “春雨江湖夜,东风花柳寒。举头不见日,何处是长安?

        岁月缠星节,乾坤绕血盘。控拳纷愈甚,排难古来难。”

        一首五言律诗吟唱完毕,琴声也嘎然而止,郝经神色淡淡的,轻轻点头致意。

        这次郝经使团在扬州得到了相当高规格的接待,下榻的不是破破烂烂的馆驿,而是夏贵在扬州城内的私宅。而到了扬州之后,郝经照例不急着南下,而是继续交游士林。就借着夏贵的宅子,天天诗会酒会,和一票淮上才子对酒当歌,好不风雅。

        而今天来访的,则是李庭芝和留梦炎这两位重臣,新科进士陆秀夫也跟着一块儿来了,他现在是李庭芝的幕僚。有一位状元和两位进士坐镇,跟着郝经一起南来的亳州儒生便显得不堪了,诗词的功夫比之南朝的村秀才都强不了多少,竟然一个个都官服幞头,让在座的扬州士子们很有些不屑。

        但是这位北地名儒郝经的诗词功夫,却是连留梦炎这样的南朝诗词大家都忍不住要叫一声好的。

        不过留梦言他们这次上门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和郝经斗文。说实在的,儒生到了李庭芝、留梦炎、陆秀夫这种级别,是不会将诗文当成斗气的手段,作诗是情操,是风雅,是抒怀,可不是武人间比较武艺。

        李庭芝他们前来,名义上是来恭贺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这个大汗当然是非法的,阿里不哥稍后也会在和林依据蒙古祖制召开库里台大会出任大汗。蒙古内战,将在南北两个大汗之间展开!

        不过对大宋而言,两个大汗的内战绝对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儿。这段时间,官家上朝的时候,脸上都是带着笑的,心情更是好的不行。所以特别下了旨意,让留梦炎去给蒙古使团道喜。

        “郝学士的琴好词更好,若是生在大宋,大概早就东华门外唱名成为吾辈中人了。”

        说话的是留梦炎,他缓缓而道,气度优雅,面孔上还带着欣赏和惋惜的表情,仿佛不能和郝经同朝为官就是人身一大憾事一般。

        陆秀夫听郝经抚琴唱诗的时候摇头晃脑,似乎沉浸于中,现在睁开眼睛,却是一叹:“吾曾听人言,如今的北地已经是十丐九儒,孔子、孟子之学早已扫地,如郝学士这样的宿儒,当是凤毛麟角吧?”

        虽然《光复》报上整日在抹黑蒙古,说什么孔子、孟子之林也被北虏掘了,孔孟之经早就不能念了。但是陆秀夫这样的人物岂是一份小报能忽悠的?而且,临安城毕竟不是霹雳水军大营,那里是有言论自由的,真相无法掩盖。所以陆秀夫只说十丐九儒,没有提及其它。

        郝经容色闲雅,静静地端坐在那里。一个执【创建和谐家园】礼的北地儒生给,正在轻轻的帮他摘指套。听着陆秀夫的话儿,他只是淡淡一笑。

        “如郝某这样的儒生,末说在北地,便是在大汗(指忽必烈)帐下,也是车载斗量。如姚公茂、许仲平、赵仁甫、刘仲晦、杨正卿、杨知章、宋周臣、商孟卿、窦汉卿者,皆当世大儒,郝某不如也。若说北儒有何不如意者,便是大蒙古国尚未开科取士。吾等北儒想要报效国家,只有靠举荐一途。”

        李庭芝本来一直没有说话,嘴角一直弯着,说不出的阴沉,听着这位北地大儒的话,他只是嗤的一笑:“便是得了举荐也是三等汉,不过是蒙古的奴仆,何足称道?”

        郝经却容色不变,只是笑道:“大蒙古于我北人乃是国家,大汗于我北人乃是君父。蒙古人、色目人与我北地【创建和谐家园】乃是兄长。蒙古人乃是长兄,色目人乃是次兄,父亲视长兄嫡子贵与庶出的幼子本是人之常情,此乃长幼之序。难道幼子可以因为父母不够喜爱而忤逆不孝了?

        至于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一国之中,总有高低贵贱,便是南朝之人,不也有三六九等?有些人出身官宦人家,呱呱坠地就得荫补做官,有些人出身贫苦农家,终日劳作还缺衣少食。难道低贱贫苦之民就不要忠君爱国了?就该揭竿起义,行陈胜吴广之事了?”

        “蒙古岂是【创建和谐家园】的国家?”在座不知道是谁冷哼了一句。

        郝经听了只是一笑:“蒙古如何不是吾北地【创建和谐家园】之国?昔日绍兴和议,淮河之北,皆是金土,北地已为宋主所弃,吾等北人自然不再是大宋子民。如今蒙古代金而起,得上天庇佑,据有北地,自然是我北地【创建和谐家园】之主。吾北地【创建和谐家园】自当奉蒙古大汗以君父之礼,此乃人臣人子之本分,若不遵循还能算人吗?”

        这道理说得很正,言之凿凿。同样的理,张弘范也有一肚子,不过在霹雳水军的【创建和谐家园】大营里可不敢乱说,要不然准备被人活活剥皮!但是郝经现在是蒙古使臣的身份,自可以放心大胆的放毒。

        “……子不言父过,民也勿言国之不公。因为天下没有绝对无过之父,没有绝对无公正之国。父有过不是子不孝的借口,国不公也不是民不忠的借口。为人子者当知父母养育之恩,一饭一衣,皆是恩养,当尽心竭力以报。为国民者当知国不存则民难活,只要有饭吃有衣穿就当感激国家君父之恩,不可因为他人过的比自家好一些就以为是国家君父处事不公。”

        这话说得大义凛然,在场的大宋诸君都不由眉头紧锁。郝经的话……很有道理,而且切中要害!切中的是陈德兴极力鼓吹的大汉族主义的要害!

        陈德兴抬出的是民族,郝经则用国家回敬。大蒙古国内的汉族应当忠于大蒙古,大蒙古是国,忽必烈是君父,爱国忠君乃是天经地义。至于大蒙古国内汉族人的三等人地位,则是不应该计较的。因为国家君父是高于人民的,人民应该为国尽忠,为君效力,而不是和国家君父讲条件讲待遇。在郝经的道理里面,北地【创建和谐家园】都是大蒙古国之民,理所应当效忠大蒙古国,效忠忽必烈大汗。

        而陈德兴的道理,则是将民族抬到了至高的位置之上,把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合二为一,将汉族和中国等同。如此便将据有北地,对北地【创建和谐家园】实行压迫政策的大蒙古国至于侵略者的地位。

        这两种道理自是各有千秋,如果让陈德兴和郝经来辩论,估计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而李庭芝和留梦炎却是哑然无语,因为大宋朝廷的立场就是“南北两国论”,恢复北地的梦早就不做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庭芝、留梦炎当然不能说北方汉地是大宋神圣领土,北方【创建和谐家园】都是被占领土上的宋国人民云云的。

        至于陈德兴的那一套极端大汉族主义的理论,李庭芝和留梦炎虽然知道,但也不以为然,根本不可能拿这种粗鄙不堪的道理去和郝经辩论了。

        因而他们俩人竟然一时无语。

        郝经得意的一笑,眼光流转,将在场诸人的表情尽收于眼底。伸出大手,接过了【创建和谐家园】递过的茶盏,抿了一口。

        “蒙古人和【创建和谐家园】,虽有上下之别,但并非不共戴天,实乃是兄弟之族。北蒙南宋,唇齿相依,亦是兄弟之国。虽然有所争斗,也是为了一统四海,合兄弟之国为一,使蒙古、色目、【创建和谐家园】,永为一家……”

        啪一声,却是陆秀夫忍无可忍拍了桌子:“郝学士欲使普天下【创建和谐家园】永为三等汉吗?”

        “如此当然最好!”郝经振振有词道。

        郝经顿了一下,提高了嗓音:“北地【创建和谐家园】虽是三等之人,但是大蒙古国却是四海万邦之中头一等的国,所以我们北地【创建和谐家园】乃是一等国中的三等人,虽然不能和一等蒙古、二等色目相比,但是比起大蒙古之外的弱国之民,不知道要强多少!”

        李庭芝和留梦炎都瞪大了眼睛,脸上的怒气升腾,要不是儒家经典读多了,自有养气功夫,大概就要把拳【创建和谐家园】了。

        郝经却轻轻一笑道:“这番道理是我们北地【创建和谐家园】的,你们南人不明白也不奇怪。我们也不强求你们明白,但是你们也不该在小报上成天登些污蔑大蒙古的文章……若是在战时也无可厚非,可如今已经南北和议,再放任小报胡言,可就要伤两国和气了!李安抚、留侍郎,在下说的不错吧?”

        李庭芝冷哼一声,看着郝经投过来的目光,只是淡淡道:“我们大宋素来是放开言路的,小报上登的东西只要不犯忌,朝廷是不管的!”

        “不管?”郝经微微点头,“也就是说,我们北人也可以在临安办个小报说些北地的事情?”

      第223章 拿出诚意

        郝经提出的要求,自然没有得到回复。南北虽然议和,但终究不是什么兄弟之邦。留梦炎、李庭芝怎么会允许蒙古方面在临安办小报?

        但是郝经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他无疑是今天这场诗会的赢家!美化大蒙古民族政策和宣传北地儒学的目的已经达到,至少两淮地方上的士子很快就会知道北方不是什么阿鼻地狱,北儒也有做官入仕途的可能。

        更会知道,北方的【创建和谐家园】是一等国内的三等汉,他们都是以身为大蒙古国的贱民为荣!

        “伯常先生,您的一番话,可真是让那些南儒哑口无言,让我等北儒扬眉吐气啊!”

        刘孝元举起酒杯,笑眯眯的对着郝经道:“晚生贺伯常先生一杯!预祝先生此去临安,以三寸之舌,压服江东群儒,再扬吾大蒙古儒生之威名!”

        三寸不烂,舌辩群儒!郝经忍不住也有些眉飞色舞,仿佛已经看到江东人物在他面前哑口无言了。笑着举杯和刘孝元一碰。

        郝经笑眯眯的一口咽了杯中酒:“明经,你在江东日久,想来已经接触了不少名儒,可知如今的江东,谁可以称得上风流人物?”

        “江南名士,素称风流,可是当得人物二字的,却是寥寥无几。据晚生所知,在临安才子之中《光复》报主笔文文山可称人物。以一首《落梅》名扬江左的刘后村也是人物。今日来访的留汉辅同样算一号人物。另外,陈德兴之父陈君直也是个人物……”

        “陈德兴之父?”郝经皱皱眉,心想一个陈德兴已经很讨厌了,怎么这陈德兴还有个父亲也是人物呢?

        “文武两进士,素有知兵之名,现任起居舍人,崇政殿说书。有消息说,陈德兴将尚升国公主,之后就会让陈君直入枢密院,任副承旨兼知武学。”

        “枢密院副承旨兼知武学?”郝经摇摇头,“武学不是归国子监管的吗?怎么让枢密院副承旨去知武学了?”

        “武学要归枢密院了,贾似道和王坚都上了奏折,提出要按照霹雳水军随营武校的法子改革武学,要让武学名副其实。所以南蛮官家就想把武学划归枢密院,让教出陈德兴的陈君直去管办。还顺手给陈君直一个副承旨的差遣,估计本官也要转一转了。”

        说到这里,刘孝元忽然一顿,思索着道:“伯常先生……如果南蛮官家真的把公主许配给真金王子,这陈德兴的驸马可就泡汤了!他要是不当驸马,这兵权可就能接茬掌握了,对我大蒙古怕不是好事吧?”

        “哼,他当了驸马对大蒙古才不好!”郝经咬咬牙,“这陈德兴的跋扈在南朝是小有名气的,南朝的祖制是以文御武,跋扈武人什么时候会有好下场?他若是尚了公主,任凭哪般跋扈,南蛮官家都会护短。虽然不得掌大权,但是人总是在的……这陈德兴是天纵奇才,不过年余就练出了8000霹雳水军,难保将来他不再花上一年半载练出第二支霹雳水军!若是南朝真到了存亡之际,驸马不得掌权的祖制还算什么事情?”

        刘孝元点点头。这事儿,还是郝经想得周到。陈德兴这种人,最好是除掉,留在世上终是个祸害!

        正商议的时候儿,就听见外面敲门的声音,然后就是郝经的一名【创建和谐家园】拿着一份名帖探头探脑的进来:“先生,门外有一个姓梁的南儒拜访……先生是不是要见一见?”

        郝经取过名帖一看,拧眉问刘孝元:“扬州梁崇儒……明经可听过此人的名号?”

        “什么?梁崇儒?他不是贾似道的门下客吗?”刘孝元诧异一声,“他来做什么?”

        郝经一笑,站立起来,整了整衣袍,对刘孝元道:“我亲自去迎他!他想做什么,见了面自然知道!”

        ……

        梁崇儒是扬州名士,随贾似道东归途中,路过瓜洲的时候就请假回了扬州。也没有惊动什么人,便服、轻车、简从,悄悄而来。现在又是漏夜来访,自然是要说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但是他也不是要卖国投敌,他现在贾似道的幕僚,此次西征途中虽然尽帮倒忙,可最后还是沾了陈德兴的光分润到了功劳,贾似道已经和他说了,回临安后就帮他转京官(要连升几级)。前途一片大好,当然不会想去北地当三等汉。

        所以他今晚来访,真是为了国家……至少他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大宋这一国,已经被25年的战争折磨到了崩溃的边缘。财政拮据,民生痛苦,武夫横行,隐约已经有藩镇之祸。现在需要的是与民休息,是渐收藩镇之权,是恢复以文驭武的祖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和蒙古保持和平的基础上。

        如果能有25年的和平,大宋就能缓过口气儿了……

        “梁先生,不知漏夜来访,有何见教?”

        斗室之内,就是郝经和梁崇儒二人。刘孝元的身份可不适合见梁崇儒——他现在大小也是个名士,回了临安一定有见梁崇儒的时候儿。

        梁崇儒一笑,摆摆手道:“见教不敢,只是有一个小小的提议。”

        郝经提起了精神:“不妨道来一听。”

        梁崇儒沉吟一下,眼睛一眨也不眨的看着郝经,沉声问道:“伯常先生,我只问你,大蒙古是真心要和我大宋交好的吗?”

        斗室之中,一片静谧。郝经脸上笑意也收敛起来,他迎着梁崇儒敏锐的目光。缓缓开口:“梁先生想必是明白人,老夫也就不打诳语了……大汗和南朝议和不是真心也非假意,而是大势所趋!时也,势也!老夫以为,你们南朝和大汗议和,一样也是时势所迫吧?”

        梁崇儒默然,又开口问道:“如是忽必烈汗灭了阿里不哥一统了蒙古,忽必烈汗想必就要做蒙哥汗没有做成的事情了,是吧?”

        郝经脸上浮出一丝笑意,神色轻松的道:“……南北终究是要一统的,不是北并南,就是南伐北。南朝若是能善用10年之期内修德政,外练精兵,未尝没有北定中原之日。”

        这番话说得实在,梁崇儒听了却是冷冷一笑,看着郝经:“内修德政非十年不可见功,这精兵……却无需再练,陈德兴麾下便有20000众,北伐中原是不够的,但是自海上袭扰北地,让忽必烈汗无力吞灭阿里不哥却是够了!”

        “陈德兴不是要当驸马吗?你们南朝的祖制老夫知道,这驸马……什么时候可以掌兵了?”

        梁崇儒仰天大笑:“祖制不能改改么?当今官家只有一女,贾相公又是公主的舅舅,还有什么信不过陈德兴的?只要他们二位信得过,陈德兴如何不能掌兵?”

        这话的确不错!陈德兴没有看到,但是梁崇儒却已经想到了。陈德兴若是娶了公主,手中的兵自然是要先交出去的。但是以后能不能再次出山,打破赵宋300年的祖制,则全在理宗皇帝和贾似道。如果他们二位一致认为陈德兴可信可用,如何不能派出去打蒙古?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9: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