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女主三国》-第4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关羽、张辽、郭嘉率军南下。本来仅仅是军队南下就行了,但是,说刘备不敢袭击冀州北方,并不等于刘备真的就不敢。于是,不仅是军队南下了,而且还将部分百姓、商贾也一并迁移到了漳河岸边。这样一来,声势就大了,行程就慢了。濮阳的吕虔就得到了消息。

      消息报到曹操跟前,曹操聚众商议。

      程昱道:“风传圣上诏封田泽坤总督并、冀、青三州,看来果然是真的。”荀彧道:“无论真假,此番田军携民南下,皆大有可疑。”许褚道:“不用想了。请曹公给我三千人马,拿了敌军之头便是。”曹操道:“仲康不可鲁莽。田润用兵,向来神鬼莫测,岂可轻易开战?况今敌友未定,若将友为敌,岂非太过?”

      夏侯惇道:“前番虎牢关受阻,田润是敌非友。”曹操道:“当初王越能杀你吧?能杀而未杀,是为友也。”“王越?”典韦道,“难道王越投靠了田润?”曹操道:“也不算投靠。王越做了田润的丈夫。怎么,你识得王越?”典韦道:“吾曾与仲康联手约斗王越。”曹操立即追问道:“胜负如何?”

      许褚道:“那次因被人扰局,未能决出胜负。”曹操再问:“有胜算否?”典韦道:“有。但只有两成。”曹操叹曰:“因何天下英雄竟属他家?”典韦道:“曹公无虑。战阵之上,与比武不同。那王越不谙马战,若吾与仲康与马战搏之,必胜无疑。”许褚亦道:“说得有理。再说了,双拳难敌四手,好汉不及人多。若遇王越,士兵们一拥而上,亦可弄他个万箭攒心。”

      曹操沉吟了一下,道:“若是王越行刺于吾,当会如何?”典韦道:“无妨。吾与仲康,昼夜轮流守候。虽非王越对手,然三五十个回合还是挡得住的。届时,兵士可聚而歼之。”

      荀攸道:“曹公您看,由谁增兵濮阳为好?”

      曹操笑道:“公达狡诈。尚未决议增兵,便问由谁领兵。”荀彧道:“不知敌军将帅何人?”曹操又瞄了一眼吕虔的书信,道:“田润之妹田兰为元帅,关羽、张辽为将,郭嘉为军师。”荀彧道:“郭嘉郭奉孝,多谋善断,乃当今贤士也。”

      曹操又问:“适才文若说田润兵此番南下可疑,当可道来。”荀彧道:“彧以为,若仅为挟民南下,则勿需两万军队。若将取我兖州,则两万士卒又太少。故尔不知田润是战是和。”

      程昱道:“那就是战、和均有。故我方亦增兵濮阳。所增之兵不宜少,少了,田润见我势弱,定然攻之。多了,田润以为我有犯冀州之意,势必增兵。”

      “你们说,这田润到底有多少兵?还能增兵嘛?”曹操笑道。

      荀攸道:“确证的消息说,就这两万兵已经歼灭袁绍四五万人马。曹公不可小觑。”荀彧道:“若猜想,则并州之兵,已入田润囊中。攸想,七八万兵总是有的。”

      第二卷 第125章 反反劫营

      六百多里的行程。一般行军五天,急行军三天,但由于携民同行,走了半个月。到达漳河之后,留下了逢纪和审配。这二人的任务首先是招募乡勇,维持治安,安顿百姓。待百姓安顿下来之后,逢纪将率一队乡勇至河内,把河内也管起来。武装的方式同样为就地解决。

      降将眭元随军同行。至黎阳。果然是座空城,县令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城内约有一半的房屋空置。关羽等人就将军队带入城中。

      携民同行是非常劳累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点状况。张三鼓动一帮人不想走了,李四发现自己家少了东西怀疑是王五偷了,赵奶奶的病发作了,刘大妈家的猪又跑了……这些百姓不是敌人,不能随意施以军法。因此就劳力劳心,苦了一路。这一到了黎阳,而且又住进了屋内,自关羽到小兵,所有的人感觉骨头都散了。

      休息了一日之后,郭嘉找关羽议事。关羽道:“我军远来困乏,且歇两日再议。”郭嘉道:“兵贵神速。焉可一歇再歇?”关羽道:“你不累,自不歇。我累,我歇。”郭嘉说不动关羽,只得退出。

      说是由郭嘉掌握军权。但郭嘉平时都不跟中下级士兵来往,郭嘉说出的话,还得由关羽、关辽转述一道,士兵才会听。因而实权始终在关羽、张辽的手里。倘若田润来了,又或许由上面来了很多官员,对上的时候,郭嘉比关羽、张辽占优。那个时候,郭嘉才有话语权。

      郭嘉又敲开了张辽的房间,道:“文远,歇得可好?我们该找关将军商议军情了吧?”张辽道:“这么早去打扰关将军,恐怕不合适吧?”郭嘉道:“午时都过了,不早了。”张辽道:“午时已过,就快吃晚饭了。这当口去,不合适。”郭嘉一想,若饭前不合适,饭后岂不是更不合适。于是道:“那干脆明早我来找你。”张辽道,行。

      次日,天一亮郭嘉就找到张辽。这次有约在先,没有借口了,张辽就跟着郭嘉来找关羽。到关羽房间坐下之后,张辽先说:“奉孝一早就来找我,问关将军是否派几个侦骑。”郭嘉正纳闷自己什么时候问过侦骑之事,关羽便道:“善。便依军师,派侦骑查探一下濮阳的情况。我军暂且再歇一日。待侦骑回返。再酬情而动。”

      ÀèÑô¡¢å§Ñô£¬Ïà¾à°ÙÀÍù·µÐèÒªÒ»Ìì°ë¡£ÕâÑù£¬ÓÖÍÏÁËÁ½ÈÕ¡£

      侦骑返回,报告说濮阳有兵把守。守将叫吕虔,士兵共千人。城墙有些破败。城门口盘查甚严。郭嘉道:“吕虔,有胆识,好谋略,乃是名士。看得这濮阳得打硬仗了。所幸城墙并非完好,我军尚有可凭。”关羽问:“这吕虔武艺如何?”郭嘉道:“这个倒不知晓。只知道他多次平定过泰山的黄巾。”

      商议之后,达成一致。今日安排,明日进军。所谓安排,便是砍伐树木,准备部分攻城云梯的材料。

      再日,三军出发,向濮阳进行五十里。五十里之后重新整军,多路进发,增加了横向宽度,以防敌军袭击。

      ¾à³ÇÈýÊ®À̽ÂíÀ´±¨£¬å§Ñô³ÇÄÏ¡£½ðµÌ°¶±ß·¢ÏÖÒ»×ù¾üÓª¡£

      关羽唤来前天的探马一问,当时南边还没有军营。关羽道:“悔不听奉孝之言,以致贻误了战机。今时我军该当如何?”郭嘉道:“我众彼寡,宜速攻之。”关羽问:“攻濮阳还是攻军营?”郭嘉道:“宜攻濮阳。分兵以拒军营。”

      张辽道:“不好。我军远来疲惫,敌军以逸待劳,不可战矣。况敌军首尾相顾,攻城则军营之兵抄我后路,攻军营亦然。不若安营扎寨,以不变应之。待敌军出现破绽,我军再一击而胜。”关羽道:“文远此言有理。传令,安营扎寨。”

      郭嘉心里极不舒服。前日在黎阳,关羽就一意孤行。今日更没将自己放在眼里。但是,郭嘉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只是个人恩怨。大丈夫应该公私分明。为全军着想,还得想办法破敌才是。因此郭嘉说:“士兵们安营扎寨。你们哪位陪我去远远地观察一下濮阳及南面的军营?”张辽道:“我去吧。”

      郭嘉心道,张辽这人还行。转念一想,自己那日已经与田兰那什么了,就不能再与张辽太亲近了。于是,郭嘉只点了点头。张辽策马当先而行。郭嘉跟在后面,满脑子想的,都是田兰的光【创建和谐家园】。

      到了近处,遥望濮阳城,城墙的缺口正在修补之中,就快要完成了。郭嘉知道,若彼军远来,我军以主待客,宜深挖沟高筑垒以拒之,而不可轻战。看来,这个守濮阳的吕虔还是深通兵法之人。

      又兜了一大圈。上到金堤,由堤上接近军营。远远望去,见其寨门建有雕斗箭塔。营中帐篷的布置也很有法度。郭嘉心里赞道,这领军之人更为了得。驰援濮阳,却不进城,反而屯兵城外,与濮阳首尾相顾,令敌军不得放手攻城。善,真他什么的善。

      看完了,回到军营。这时,正好饭煮好了。郭嘉和张辽就开始吃饭。夕阳的映照之下,炊烟袅袅上升,略微偏移。当上升至两丈左右高度,忽然加快速度,随风而逝。看来,两丈上面有大风。

      张辽顺着郭嘉的目光望去,也有所发现,道:“不好,有风,今夜敌军必来劫营。”郭嘉嗯了一声,表示同意。两人接着吃饭。张辽三扒两口,抢先吃完,就去找关羽了。郭嘉知道。张辽这样急,必为劫营之事。郭嘉暗想,两军对峙,非胜即败。这一次,一定要据理力争。

      郭嘉吃饭的速度比较慢。没敢吃饱,略微再扒了几口,就不吃了。立即起身,向主帐走去。刚进主帐,就见一个士兵往外走。郭嘉拦住士兵,问关羽,可是颁下什么命令。关羽回答是。郭嘉道:“前日将军未听我言。贻误时机。如今我军前来,敌方已到援军。今日我意速攻濮阳,将军亦未听从。适才嘉与文远已经看见,濮阳正在整修城墙缺口。今日攻城,城下已久;明日攻城,伤亡惨重。将军两番独断,现在又没有知会一声,便颁下命令,可有总督示意否?”

      关羽道:“少拿总督来压人。总督是谁?那是我姐。我姐不在,就是我说了算。”郭嘉道:“总督曾言,东线军权尽归军师祭酒,可否属实?”关羽道:“此话倒是不假。但此话是怎么来的奉孝难道不知?原本就是我挂帅东线,只因让兰妹挂帅,怕其不知军情,酿成大错,这才说军权尽归军师祭酒。莫非奉孝不以为那只是个虚名?”

      郭嘉道:“虚名实名,暂且不论。且说说你的命令,看看对与不对。”

      关羽道:“适才文远来报,今夜有风,敌军必来劫营。羽出帐察看,果其然。为防敌军劫营,故颁此令,难道错了?”“没错,”郭嘉道,“但是,到底是什么命令呢?”

      “自然是吩咐各营做假。马步军埋伏在营地周围。营中则悬羊击鼓,挂纸弄影。待敌军来时,一齐杀出。这难道有什么问题吗?”关羽道。

      郭嘉一听,有了把握,心中一定,微笑便浮现在脸上:“不知关将军以前遭遇过劫营没有?”关羽道:“没有。”“那,劫敌军的营寨呢?”“也没有。”“既然如此,关将军怎么就能料定敌军劫营之人会冲进军营里面来放火呢?”“这个……”

      “冲进军营里面,甚至冲进帅帐里面来放火,岂非找死!”郭嘉道,“若我去放火,我就在营外上风之处点火。如何?关将军以为呢?”

      “嗨。关某险些误了大事!幸亏奉孝在此,还可挽回。”关羽道,“依奉孝看来,我军的埋伏,是否应该设在营地的上风之处?”“非也。”郭嘉道。

      “这……这又是何故?”关羽不明白了。郭嘉道:“适才,我与文远去查看了濮阳及其援军的军营。濮阳城正在整修城墙,今夜务必赶工,是不会来劫营的了。要来,就是其援军。现在,风大了些,地面已经有风。刚才风较小,地面只有微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因为金堤。因为金堤把风挡了一下。我军于旷野扎营,金堤对风的阻挡,对我军不严重。而敌方援军的军营,直接设在金堤之下,金堤的影响就严重多了。从敌方援军的布置来看,其统领之人颇晓兵法,行事谨慎。那么,他必然会派遣士兵,随时到金堤之上,查看是否有风。最后,援军统领之人也会得出与关将军刚才一样的结论:今夜有风,敌军必来劫营。”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关羽道。

      郭嘉道:“今夜确实有风。但有风并不等于敌军必来劫营。有风,说明敌军有两种可能的行动,一种是劫营,一种是反劫营。若敌军将领带兵不久,立功心急,则会劫营。若敌军将领像关将军这样久经阵战,老成持重,则会反劫营。如今看来,正是后者。敌军不会来劫营,而是反劫营。敌军将在他们军营的上风之处,设下一个埋伏,等待我军上钩。因此,我军就不需要反劫营了,而要反反劫营。我军宜在午夜出动,摸到敌军营寨大门与其上风设伏处之间的地段,设下埋伏。敌军久候我军不至,人困马乏,接近天亮之时,返回军营。这时,我方再挥军杀出,敌军必败无疑。”

      “嘿,真有你的,奉孝!”关羽道,“那么,现在就把命令改成……”郭嘉道:“对,改成睡觉。早睡早起早赶集。”

      援军这边的将领是于禁。于禁,在很多地方与高顺相似。个人武力方面,虽然不是绝顶的高手,但就算遇上绝顶高手,也不会一触即溃。尤其重要的是,还有一定的智谋。这个智谋,说的并不是郭嘉那种设计歼敌的智谋,而是指兵【创建和谐家园】统。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真正能够恪守兵【创建和谐家园】统的,也不过周瑜、司马懿、徐庶、于禁、高顺五人而已。

      以前,很多读三国的人对于曹仁那样的武将带兵总有疑义。曹仁的武功并不咋样,但几乎每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都有他。其实就是因为曹仁的正统兵法比较好。虽然没有于禁那样好,但曹仁是曹操的亲戚,于禁是外人。所以曹仁自然会得到重用。

      武功高的人,如典韦、许褚武功就高。但这两人不能带兵。要带也就只能带二十几个亲卫。兵多了就指挥不过来了。原因就是这两人对正统兵法一窍不通。张飞武功与这两人相当,但张飞会正统兵法,能带兵。

      这个时期,每一个作战单位的最高统率是将军。将军既要管理全军将士的衣食住行、军械器具,又要负责行军布阵、运筹谋略;两军对阵之时,还要与敌将单挑。看看,对将军的素质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点?

      不过还好,于禁就是最合格的将军。于禁不仅有才能,而且为人忠义,执节奉公。每每临战之时,常为士兵之表率,奋勇争先。临敌之时,冷静决断,无有破绽。对士兵非常爱惜,秋毫无犯。论功行赏,决不与下属争功。平时还勤于读书,手不释卷。就不知道长相如何。总之听起来,是一个理想的丈夫人选。

      可惜,这次于禁的对手是郭嘉。

      易中天老师品三国的时候对郭嘉的评价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能与诸葛亮相匹敌。其实,郭嘉这样的鬼才也有相当的局限性。正如田润教田兰的时候说过的:假设你与奉孝两人各率一军相斗,如果你按常理出兵,你的一举一动无不在奉孝的掌握之中,那你怎么能胜呢?所以啊,你就不能按常理。该退的时候偏偏不退,该进的时候偏偏不进。看他郭奉孝怎么设计?

      于禁是恪守兵【创建和谐家园】统的人,十分忠实于牌理,每一张牌都争取打得最好。于是,就被郭嘉料中了。

      第二卷 第126章 女人善变

      蔡琰没有回平定是因为她没有在洛阳。没有收到田润的指令。赵云没有回去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田润的指令。田润的指令是给蔡琰的,以书信方式火漆密封的。如果是军事指令,蔡琰不在的情况下,赵云就会拆开来看。但书信就不同了。

      田润以为蔡琰是闹了什么别扭,就喊了蔡邕,一道下到洛阳。到了洛阳才知道,全不是那么回事。有人报告说探到了南下的道路,蔡琰看路去了,至今未返。于是,田润就带走了赵云,留下了蔡邕。对于洛阳的九千驻军,田润没动。散布于弘农郡其余各地的驻军就更没动了。

      我国有四大发明,有四大美女,四大才女,还有四大天王、四大名著、四大名捕等等。关于喜欢“四”的问题就不讨论了。这里只说与蔡琰有关的部分,即四大美女和四大才女。

      毫无疑问蔡琰是美女。历史上,匈奴抢劫长安,掳走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其中蔡琰被左贤王看中,并且还纳为王妃。也就是说,蔡琰不仅是这些妇女当中最美的,而且还美得把那成千上万的妇女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ÄÇô¡£²ÌçüÓÐõõ²õÃÀÂð£¿

      吕布有二妻一妾: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及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我们知道,妾的地位是次于妻的。吕布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这里貂蝉为妾,至少有先来后到的原因,很容易让人理解。但吕布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这就不好理解了。曹豹之女后来,怎么反而居上了?于是,可以证明,貂蝉的美丽,不足以弥补她失贞于董卓的缺陷。

      蔡琰当时可是嫁过人的。克夫的说法左贤王可以不在乎。但女人失贞,左贤王一定知道。既然蔡琰是匈奴人抢来的,那么匈奴人就不止抢了这一次。左贤王以前一定有别的女人。而蔡琰,在那么一个语言不通的环境里,满腹的才学是用不上的了,就只剩下了美丽。然而,蔡琰就凭着这剩下的美丽,做了王妃。

      Õâôһ±È£¬ÎÒÃǾͻᷢÏÖ£¬²ÌçüµÄÃÀÀöÒ»µã¶¼²»±Èõõ²õ²î¡£

      美人,不管她有多美,说成绝世美人,其实都只是夸张赞誉。世界上的美人,不可能全部集中起来让人评点。就算勉强集中起来了,却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很难达成一致。要全天下都信服你是绝世美人,是不可能的。如果与前朝相比,与古代相比,在没有照片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了。

      貂蝉成为四大美人之一,是因为貂蝉符合真正的美人标准。真正的美人标准是:美人首先一定要有足够的美。比如现代明星之中,范冰冰、刘亦菲就可以,而某些冠以“国际巨星”头衔的明星就还差得远。其次,美人自身不能强大,不能像男人一样。穆桂英、秦良玉只能算巾帼英雄,不能算作美人。再次,美人一定要与历史重大事件有关,要在事件中起关键作用;这样,文人墨客才会吟颂,史记才会记载,也就能青史留名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牺牲个人利益,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起到积极的作用。体现心灵之美;如果起的是反作用,像包姒、妲己那样的,只能称为祸水。

      于是,我们会发现,西施、王昭君、貂蝉完全符合真正的美人标准。杨玉环与标准第四条不符,但她运气好,遇到李白、白居易等文坛圣手;在有人歌颂的情况下,在为了凑足“四”的前提下,也因此而列入了“四大美人”。

      不过,杨玉环与妲己不同,她并不是祸水,安史之乱中她并没有丝毫直接的责任。其次,杨玉环固然比赵飞燕胖,但不可能像人们想象之中的胖。杨玉环是天下第一舞者,今已失传的霓裳羽衣舞需要连跳六天,普天下只有她一人能跳。天下第一舞者,正如今日的杨丽萍,不可能胖到哪里去。

      西施复国成功。貂婵虽然成功离间了董卓与吕布,但重振汉室的大目标并没有因此而实现。与二者相比,王昭君的目的是和平,是消除战争,胜过了西施的复国与貂婵的复辟;其光明的手段,更是有别于二人的阳奉阴违。所以,王昭君比她们更加优秀、更加美丽。

      圣人云:“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民间也有句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可见姻缘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卑微之人,与大户人家结亲叫做攀高枝;豪门之女与贫寒书生结亲称为下嫁。但无论高攀还是下嫁,门户之别总不能相差太远。王昭君当时是什么身份?是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妹。而当时。匈奴乃蛮夷之乡。蛮夷,指未经教化的野人,或者说尚且不能算作人。公主再怎么嫁错了,终归是要嫁人的。而呼韩邪,只是一个未经教化的野人头领,连人都不算,又怎能嫁给他?

      王昭君和亲乃天下第一人。而且面对外使的和亲要求,王昭君挺身而出,和亲乃出于本意。王昭君在当时就能够突破等级观念,认识到和亲对于和平的重要意义,并为后代的和亲作出示范,其胸襟,可比日明。

      朝庭有感于王昭君的自我牺牲,让王昭君自选嫁妆。王昭君选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各行各业百姓一百名,书籍十车。王昭君是要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带到匈奴,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胸怀,广若宇宙。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等人受命和亲,步王昭君之后尘,且和亲带来的和平非常短暂,故她们如过江之鲭,不值一提。

      因此。四大美人排序为:王昭君、西施、貂婵、杨玉环。王昭君才是千古第一美人。

      很明显,历史上的蔡琰,不符合美人标准的后面两条。因而只被列入“四大才女”。

      正如“四大美女”当中有凑数的杨玉环一样,“四大才女”也有凑数的情况。蔡琰、李清照、卓文君三人,是“四大才女”当中公认的前三人。第四位,则在上官婉儿与班昭两人中摇摆不定。目前倾向前者的,貌似更多一些。

      ²Ìçü£¬²ÌÎļ§£¬ÄË´óÎÄѧ¼Ò¡¢´óÊé·¨¼Ò¡¢´óÒôÀÖ¼Ò²Ìçß֮Ů¡£×ÔС¶úå¦Ä¿È¾£¬¼È²©Ñ§ÄÜÎÄ£¬ÓÖÉÆÊ«¸³¡£¸ü³¤ÓÚ±ç²ÅÓëÒôÂÉ¡£¿ÉÒÔ˵²ÌçüÓÐÒ»¸ö·Ç³£ÐÒ¸£µÄͯÄê¡£¿Éϧʱ¾ÖµÄ±ä»¯£¬´ò¶ÏÁËÕâÖÖÐÒ¸£¡£

      十六岁,蔡琰嫁给河东世族的大学子卫仲道。夫妇二人非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咯血而亡。蔡琰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嫌她克死了丈夫,百般**虐待。最后,蔡琰在父亲的反对声中,回到父亲的身边。

      董卓伏诛后,蔡邕枉死狱中。长安大乱,蔡琰随即被匈奴掠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这年她二十三岁。此后,蔡琰居南匈奴一十二年,育有二子。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曹操派周近为使,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

      嫁给董祀之后,夫妻间感情并不好。蔡琰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心中嫌弃蔡琰乃三嫁之女。只是迫于丞相的授意,不得不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诛。蔡琰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琰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蔡琰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最后也生有一儿一女。

      蔡琰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六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这是我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学术界评论其“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其中的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堪称别具一格。

      三国战乱,经书史册十不存一。在天下稍定之时,蔡琰仅凭心中的记忆,就默写出四百多篇,无一遗误。被史学界赞为“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

      自古道文无第一。一方面指,文人们都很谦虚,都不敢说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无人敢自认天下第一。另一方面指,文人做文章,拿出来比较,总是难分高下,各有各的好,无法分出胜负,所以说文无第一。“四大才女”谁高谁低,也是这个道理。蔡琰排在“四大才女”之首,其实是因为她的命运最凄惨的原因。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婚姻却如此不幸,命运却如此坎坷,令人一想起就不禁扼腕叹息。

      说到这里,中国古代的“四大巾帼英雄”就很荣幸地登场了。她们是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

      这里面,穆桂英是虚构的人物。就其成就来说,后三人都做了元帅,而花木兰则未能独当一面,仅仅回朝之后,被封为尚书。就其战争对象来说,花木兰打突厥,穆桂英打辽国,梁红玉打金国,都是与异族作战,唯独樊梨花打的是长安,属于内战。于是,很多人都说,“四大巾帼英雄”的排序很混乱。

      其实,“四大巾帼英雄”的顺序,是按照知名度来排的。一点也不乱。

      “四大才女”比起“四大巾帼英雄”如何?当然,没有比过,也无法比。如果“四大才女”与“四大巾帼英雄”对打,必然是后者胜。但是,历史上却通常只认可前者。

      这是因为,历史是由男人书写的,是由统治阶级书写的。在男人的眼里,女人有才,所做的事情就应该像“四大才女”那样。在统治阶级的眼里,“四大才女”是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而“四大巾帼英雄”则很可能是要造反的。

      因此,除了“四大才女”,我国历史上才女多如牛毛。这是统治阶级的鼓励方向,也是男人的鼓励方向。巾帼英雄,则被认为犬行猫道,多管闲事。个别巾帼英雄,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调剂一下枯燥的生活。巾帼英雄多了就不行了。所以,巾帼英雄通常在民间传颂。

      有那么一个人,是统治阶级不愿意提起的。她就是武则天。

      ¡¶¾ÉÌÆÊé¡·¶ÔÎäÔòÌìµÄÆÀ¼ÛÊÇ£ºÎôÑÚ±ÇÖ®²÷£¬¹Å³ÆÆä¶¾£»ÈËåéÖ®¿á£¬ÊÀÒÔΪԩ¡£Îäºó¶áµÕ֮ıҲ£¬Õñºí¾øñßñÙÖ®¶ù£¬ÝÏõ°Ë齷Ϳ֮¹Ç£¬Æä²»µÀÒ²ÉõÒÓ£¬Òà¼éÈ˶ʸ¾Ö®ºã̬Ҳ¡£È»ÓÌ·ºÑÓÚÔÒ飬ʱÀñÕýÈË¡£³õËäêò¼¦Ë¾³¿£¬ÖÕÄܸ´×ÓÃ÷±Ù£¬·ÉÓï±çÔªÖÒÖ®×ï£¬ÉÆÑÔοÈʽÜÖ®ÐÄ£¬×ðʱÏܶøÒÖÐÒ³¼£¬ÌýÖÒÑÔ¶øÖï¿áÀô¡£ÓÐÖ¼ÔÕ£¬ÓÐÖ¼ÔÕ£¡

      《新唐书》改成了: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说是武则天的恶罪,还不至于犯死罪。

      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看来,武则天并不是历史上所说的坏人。她不仅是好人,而且还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四大巾帼英雄”基本上都是武将。即使有所谋略,智力均不出众。“四大才女”则皆文弱。要她们当军师,通过学习兵法、积累经验之后,或许能成。要她们上阵厮杀,就不行了。以武则天的资质,与“四大才女”类似,能打仗,不能厮杀。于是,我们发现:“巾帼英雄”等于“打仗”加“上阵厮杀”。

      “武则天”等于“四大才女”等于“打仗”等于“治理天下”不等于“上阵厮杀”。

      本书的蔡琰,在十一岁的时候,就受到不能上阵厮杀的伪巾帼英雄田润的影响,学习了兵书战策,学习了治理之道,已经能够指挥复杂的战争了。那么,她会不会发展为武则天?

      第二卷 第127章 巨大鱼饵

      蔡琰绝对不是没有思想的人。仅就文学而言。好的文学作品,就必须具有思想。这就要求作者平时要关注生活、关注身边、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善于观察,勤于总结,增加人生的感悟。并且,还要大量阅读他人作品,将自己导入他人作品之中,间接地经历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丰富自己的阅历。因此,蔡琰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从小受蔡邕的影响。长大之后,又受到前人作品的影响。其中最大的,还是田润的影响。

      ÔÚÕâ¸öÄê´ú£¬Í¨³£Å®×ÓÊ®ÁùËê³ö¼Þ¡£Ê®Ò»Ë꣬¾ÍÊÇÊÀ½ç¹ÛÐγɵÄÖØÒªÊ±ÆÚ¡£ÕýÔÚÕâÑùµÄʱÆÚ£¬ÌïÈó³öÏÖÁË£¬´øÀ´ÁËÁ½Ñù²ÌçüƽʱûÓмû¹ýµÄ¹â²Ê¡£Ò»ÊÇÅ®ÈË¿ÉÒÔ±ÈÄÐÈ˸üÇ¿£¬Õâ°üÀ¨ÌïÈóµ±Ê±Æ½¶¨»Æ½íµÄÕ½¼¨ºÍ³öÈÎÏØÁîÁ½¼þÊ£»¶þÊÇ»»¸ö½Ç¶ÈÏëÎÊÌâ¾ÓÈ»Äܹ»±ð¿ªÉúÃæ£¬ÕâÖ÷ÒªÖ¸ÌïÈó¾ÍÅ®È˵±¹ÙµÄÎÊÌâÓë²Ìçü±çÂÛµÄÊÂÇé¡£´ËǰµÄ²Ìçü£¬ËùѧµÄ֪ʶÒÔ¼°¶ÔÊÂÎïµÄ¹Û²ì½Ç¶È£¬¾ùÀ´×ÔÓÚ²ÌçߵĹàÊä¡£µ±²ÌçßÈÏΪŮÈ˲»Ò˵±¹ÙµÄʱºò¡£²Ìçü×Ô¼ºÒ²Í¬ÑùÈÏΪŮÈ˲»Ò˵±¹Ù¡£ÌïÈó±çÓ®Á˲Ìçߣ¬Êµ¼ÊÉÏÒ²±çÓ®Á˲Ìçü¡£

      ²Ìçß¶Ô²ÌçüµÄÓ°ÏìÊÇÖ±½ÓµÄ£¬ÕýÃæµÄ¡£Í¨¹ý³¤ÄêµÄ²¸Óý¡¢·´¸´µÄ½»Á÷£¬ÈòÌçü´òÏÂÒ»¸ö»ù´¡¡£Õâ¸ö»ù´¡£¬ÍêÈ«ÊDzÌçߵġ£µ«ÔÚʮһËê֮ǰ£¬ÓÉÓÚ²ÌçüÄêÓ×£¬²ÌçßÔÚÊÀ½ç¹Û·½Ãæ¶Ô²ÌçüµÄÓ°Ïì²¢²»´ó¡£×î´óµÄÓ°Ï죬ʵ¼ÊÉÏÊÇÖÇÁ¦µÄ¿ª·¢¡£Õâ·½ÃæºÁÎÞÒÉÒå²ÌçßÊǷdz£³É¹¦µÄ¡£²ÌçüµÄÖÇÁ¦£¬Ë䲻˵¹Å½ñÖÐÍâ¾øÎÞ½öÓУ¬µ«È·Êµ´ïµ½Á˳£ÈËÄÑÒÔÏëÏóµÄ¾³½ç¡£

      ¾ÍÔÚ²ÌçüÕýÒªÐγÉ×Ô¼ºµÄÊÀ½ç¹ÛµÄʱºò£¬ÌïÈóÀ´ÁË¡£ÌïÈó¶Ô²ÌçüµÄÓ°ÏìÊǷdz£¾Þ´óµÄ¡£µ«ÊÇÌïÈó¶Ô²ÌçüµÄÓ°ÏìÈ´²»Ïñ²ÌçßÄÇÑù£¬ÌïÈóµÄÓ°ÏìÊǼä½ÓµÄ¡£

      没有自己世界观的儿童是非常听家长的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成了少年,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个时候,家长就发现,自己的孩子骂不服、打不怕,长反骨了。蔡琰同样经历了这样的时期。以前完全听话的蔡琰逐渐地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完全按照蔡邕的吩咐办事了。只不过,由于蔡邕和蔡琰之间的父女情深,强烈的亲情,盖过了“反骨”生成的逆反作用。

      ²ÌçßÈòÌçü¿´¾­Ê·£¬²ÌçüÈ´ÕÒ¬ֲ½è±øÊéÀ´¿´¡£²ÌçßûÓÐÇ¿ÐÐ×èÖ¹£¬¶øÊÇÈìֲÒÔ±øÊéÉϵÄѧÎÊÈ¥¿¼½Ì²Ìçü£¬ºÃÈòÌçüÖªÄѶøÍË¡£Ë­Öª£¬²Ìçüһѧ¾Í»á£¬Ò»»á¾Í¾«£¬Â¬Ö²¸ù±¾¾ÍÄѲ»×¡²Ìçü¡£²Ìçß½Ó×ÅÓÖ°áÀ´Á˻ʸ¦áÔ¡£»Ê¸¦áÔͬÑùï¡Óð¶ø¹é¡£²ÌçßÓÖÈ¥ÕÒÀîÈ壬ÀîÈåµ¹ÊÇÄÑסÁ˲ÌçüÒ»¶Îʱ¼ä¡£¿ÉϧºÃ¾°²»³¤£¬ÀîÈåÒ²¾ÙÊÖͶ½µÁË¡£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3: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