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奉系江山》-第2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没错,我也想找机会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只是打通关节需要时间,还要找到合适的学生才行!”

      现在派遣留学生可没有后世那么容易,要和外国政府打好招呼,还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不然中外差距太大,他要是学成不会来,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么!

      “张兄,要不你安排几个人和我一起去美国吧!”巴玉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这次回国,发现咱们在工业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想找个打下手的都没有,我这几天摆弄东西都要自己来。要是可以,你安排几个人给我,我平时尽可能的教给他们技术,然后送去工厂培训,回来之后,当个技工不成问题,也能配合我工作,节省培养的时间!”

      巴玉藻可是真正清楚中西方的差距,在欧洲随随便便就能找到配件工厂,就能招募到合适的工人,而中国则是什么都要靠进口,这么薄弱的基础,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开。

      张廷兰听到他的提议之后,眼前突然一亮,巴玉藻提醒了自己,以往张廷兰总想着派遣留学生,进入大学深造,但是他现在才发现,中国最缺的其实是中下层技术工人,这些技工就好像工业的地基一般,没有他们的支撑,再高端的东西也无法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业品。

      “巴兄,你的提议非常好,我专门设立一个海外学习基金,既资助那些有心报国的理工科大学生,也资助那些想要到西方工厂学习技术的工人。暂时定为五十万,只要需要,可以随时增加,你也帮我留心一下,海外华人青年要是有心回国效力的,也可以纳入资助范围,总之奉天需要一切与工业有关的人才!”

      µÚÆßÊ®ÕÂâÈÖ÷Òâ

      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就是工业实力的竞争,这一点再清楚不过了,张廷兰也将努力方向放在了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上,而建立工业体系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才。

      偏偏这个时候中国又奇缺理工科人才,能与遇到巴玉藻这个大能,张廷兰已经十分欣慰了,他提出的方法也引起了张廷兰的兴趣,派遣留学生还有筹备一下,但是派遣一些年轻的学徒工,让他们见识西方的工业生产,学习一技之长,还是能够办到的。

      况且现在又是一战之中,美国的工业马力全开,也需要足够的工人才行,想到这里,张廷兰已经做出了决定,回奉天之后,要立即选出一批机灵的年轻人,送到美国,不求他们能学到太多,但是至少可以给巴玉藻打下手。

      “张兄,五十万的确能做不少事情,只是这笔钱如何管理,还要斟酌一下。”

      “要不都交给蕴华兄吧,全都由你说了算。”

      巴玉藻一听顿时将脑袋摇晃起来:“使不得,使不得!张兄信任我,我自然是高兴,只是我实在是没有精力管这些了,学业负担就很重,还要照顾一下那些学徒工人,再去管钱,我可没这个本事。”

      张廷兰一听也点点头,这个基金以后会不断扩大,资助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的确需要专门的管理机构,看来自己还要找联系一下弗雷德,让他找找管理基金的人才。

      他们又谈了几个小时,十分投机,邝荣光也彻底心甘情愿的去奉天,同时还还答应在奉天站稳脚跟之后,就去联系其他的留【创建和谐家园】童,争取拉来更多的人才。

      昔日的留【创建和谐家园】童不少都已经功成名就,想要让他们给自己办事,就要有足够大的平台,不然庙小了可容不下这些大神,张廷兰踌躇满志,就准备着回奉天大干一场。

      将大事情谈的差不多了,张廷兰才辞别邝荣光,回六国饭店。一路上张学良也若有所思,他突然问道:“廷兰哥,我要是不和于凤至结婚,会不会也像杨述庆一样卑劣?”

      张学良一生毁誉参半,但是又一点不得不让人羡慕,那就是于凤至和赵四两位红颜不离不弃,堪称人间的美谈,能娶到于凤至那样的奇女子,是张学良的福气。

      “汉卿,你和于凤至仅仅是订婚,与杨述庆已经成亲,且有了孩子完全不同,你有追求恋爱自由的权力。但是你能保证找到更好的么,七大爷力主你和于姑娘的婚事,就是看好了对方,我建议你多了解一下于姑娘,说不定你会愿意呢!”

      “大哥,如果六哥真的喜欢上了于姑娘,那么他们到底算是包办婚姻,还是自由恋爱?”张廷枢也凑热闹的说道。

      “的确是分不清,有个合适的伴侣相伴一生就足够了,何必拘泥那些形式上的东西呢!”

      “大哥说得真有道理,不过你什么时候给我找个嫂子啊?”

      张廷枢虽然说得是玩笑话,但是张廷兰也差不多到了娶妻的年纪,这年头结婚都早啊,十六七岁抱儿子的遍地都是,只是张廷兰还真没想好要找个什么样的。

      他们说笑着回到了六国饭店,张廷兰向老张介绍了邝荣光和巴玉藻的情况。能够招揽邝荣光这样的大才,张作霖当然十分高兴,老张在几个月前就上书袁世凯,希望能在奉天建立一所国立师范学校。

      目前中国只有五所国立师范学校,如果第六所落户到了奉天,对于奉天的教育发展是一个大好事,老张甚至提议让邝荣光出任校长。

      “我年轻的时候,没读过几天书,人生一大遗憾,以后奉天都要拿出大笔的钱,让想读书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就算少养几万兵,也要办大学。”

      张作霖这个草莽英雄对于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张廷兰也十分感慨,老张执政东北之后的确是这么做的,县市政府要将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十拿出来办教育,投入之大超乎想象。

      不过从效果来看并不好,奉天没有培养出急需的工业人才,工厂之中依旧要大量聘用日本技师,离开日本人的帮助,东北的工业就几乎玩不转。

      这就和重视文科,忽视理工有着重要的关系,老张把钱投出去了,但是却没有管好这笔钱,换句话说,就是张作霖太信任那些读书人,认为教育要足够的自由,结果把钱都浪费在了错误的方向,没有收到足够的成效。

      奉天的底子很薄,就算拿出财政的百分之四十,也很难满足教育的需要,因此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实用人才的培养上面,重点发展师范,理工,以及医学之类的专业,为奉天的工业化提供人才,至于文史之类的专业则要放一放,张廷兰突然觉得很有必要和老张谈一谈教育的问题。

      他正在思索着呢,张学良则是绘声绘色的将痛骂杨述庆的情况说了出来,老张听了之后,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廷兰,杨教授是知名学者,未必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吧,对于有学问,有本事的人我们还要尊重,人家是国士。”

      老张这一批军阀对于读书人都有相当的尊重,执政后也给予他们太多优待,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因此听到张廷兰痛骂一个教授,他本能的反对,只是张廷兰地位特殊,如果换成别人老张只怕就要开骂了。

      “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水也可泛滥成灾,淹没数省之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泽被苍生,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一切都在一个度。”

      张廷兰把嘉靖皇帝的黄河长江之论拿了出来,放在眼下的情形,正好十分合适,学术要自由,教育也要重视人文,但是一方面要看所处的时代,一方面要控制程度。

      如今中国被枪炮打开了大门,九州国土任由洋人横行,黎民百姓饥寒交迫,这个时候自然要将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与强国有关的东西上面,靠吟诗,靠写文章是赶不走侵略者的,只有铁血,只有枪炮才能振兴国家。

      而带来先进武器,强大的军力的就是理工科人才,就是工业化的生产能力,这个时候再把宝贵的资金投在文科上面,实际上是对民族的犯罪。

      “七大爷,这些文人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就比如繁简字之争,繁体字书写认读都困难,一个人要想熟练使用繁体字,至少要五年时间。对于普通人家,他们根本无法让一个孩子五年的时间不做任何事情,光是读书,这就是一道无形的大门,阻断了普通人求知之路,只有那些家庭殷实,有读书传统的人家的后代才能识字学习。”

      张廷兰说到这里,老张眼中突然闪过一丝精芒,神情有些痛苦,张廷兰正好说中了他的心事,老张年轻时靠着先生的施舍,才念了一段时间的私塾。不只是他,张作相也是如此,只念了两三年私塾,就不得不放弃学业。

      “七大爷,如果使用简体字,只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能认全常用字,学会基本的读写,也能够继续深造。如果大范围的推广简体字,很多普通百姓的子弟就能够入学读书,他们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偏偏有一大批文人死命的阻止,他们说什么文化传统,说什么书法美观,说什么造字法,不论有借口多少,我只总结一点,那就是提高门槛,垄断知识!”

      老张何等精明,他只是没有往这方面想而已,张廷兰点破之后,老张豁然开朗,没错,那些读书人的确有着自己的算盘。繁体字难学难写,耗费时间长,普通人家承受不起,自然就只有他们的后代能够去读书学习,他们这个圈子的竞争压力就小了很多。

      纵观民国,父子兄弟都为文化名人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是垄断知识的结果。而后世教育普及之后,这种情况就没有了,即使父辈名望卓著,子女不努力,一样会被淘汰,贫家子弟和富人虽然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有些吃亏,但是放在民国,他们连入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明白了,明白了,这些读书人果然心眼儿太多!”老张苦笑着说道:“廷兰,你脑子就是机敏,看得透彻啊,以后奉天办教育就要推广简体字,美不美观老子不管,老子只管实用。”

      张廷兰在北大大闹一场,很快就成为了最大的新闻,著名教授被无名小辈挑战,绝对是爆炸性的东西。

      当时在场的学生凭借着记忆,将两个人的对话都写了出来,尤其是张廷兰所说的东西,更是尽可能的做到一字不漏,全部登载在了报纸上,杨述庆也呼朋引伴,联络了一大批文人,开始写文章,讨伐军阀崽子污蔑教育,玷辱学者,一时间这股舆论风潮之大,竟然超过了对君宪的讨论。

      这让张廷兰都始料未及,大太子袁克定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特意找到了张廷兰。

      “廷兰,还是你有本事,这么多年,那些教授指着鼻子骂我们,我们却不知道怎么还击,你可是给我出了一口气啊。”

      “大公子,我认为对付这些文人,不必打,也不用怕。而是要去争,争夺舆论权力,不能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得太好了,廷兰,我眼下有点难处,你帮我想个办法吧!”

      第七十一章好消息

      袁克定一直为了把老袁推上皇帝宝座而煞费苦心,他自认为已经摆平了大多数对手,唯一让他如鲠在喉的就是学界。这些家伙天天写文章,批评君宪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还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袁世凯这些年的执政的弊病,二十一条,甚至是出卖光绪皇帝的事情都搬了出来。

      面对汹涌的民意,袁大公子是一筹莫展,他也找过一些御用文人,包括杨度在内,让他们写文章发动反击,结果收效甚微,他们反倒也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张廷兰大骂杨述庆的事情登上了报纸,袁克定仿佛是突然找到了救星一般,想求他给自己指一条明路,彻底夺回舆论掌控权,不过张廷兰建议他正面争夺,袁克定却早就没有了信心。

      “廷兰,我也不是没想过和他们进行辩论,在报纸上展开论战,结果无一不是大败亏输,因此我才想你给我想个更好的办法。”

      “大公子,这些文人又不是一个两个,你手上要是没有足够可用的人才,就凭着我的本事,累死我也辩论不过他们。依我看不妨就用行政权力让他们闭嘴,比如制定新闻出版条例,淘汰那些胡说八道的小出版社,然后针对大型的出版社进行新闻管制,什么样的文章能够登载,什么样的不能登载,都要有个规定,违反规定,就进行惩罚。”

      新闻管理是各国通行的手段,而且中国如今四分五裂,各种声音充斥社会,很不利于集中力量,因此新闻管制势在必行。张廷兰说完之后,袁克定也陷入了沉思之中,不过他又摇了摇头。

      “廷兰,这么做就怕有人说我们打压言论自由,只会引来更大的反对啊!”

      张廷兰一看一脸难色的袁克定,心中也十分鄙夷,这位大公子典型的既想吃,又怕烫。有心当皇帝,却没有铁腕独断的勇气和魄力,也难怪老袁只做了八十三【创建和谐家园】帝梦,袁克定完美的诠释了坑爹二字。

      “大公子,言论自由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要为自己的话负责。”张廷兰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只见袁克定还是犹犹豫豫的模样,完全是烂泥扶不上墙啊。

      “大公子,我还有一个掩耳盗铃的办法,不知道你愿不愿听?”

      “什么办法,不妨说说!”

      “大公子,你要是管不住文人的嘴,你可以遮住大总统的眼啊!”

      袁克定顿时眼前一亮:“这恐怕不行啊,我爹天天都要看报纸,已经成为习惯了。”

      “完全可以让大总统看希望看到的东西,不妨在报纸上动点手脚么。”张廷兰似乎听说过袁克定为了说服袁世凯,特别印制了一堆假报纸,老袁一看全都是支持他登基的,因此就心花怒放,结果外头骂他的报纸依旧满天飞。

      袁克定眉头皱了起来,在地上转了几圈,突然眉开眼笑,一拍张廷兰的肩膀,笑着说道:“廷兰,你的想法很好,回头就给我爹单独印制几份报纸,这样他就看不到那些讨厌的文章了。”

      袁克定越想越高兴:“廷兰,这个办法太好了,你就留在北京吧,就负责给我出谋划策,等到大总统高升一步的时候,你就是太子辅弼!”

      面对这位太子爷的许诺,张廷兰没有丝毫喜悦,这家伙完全是拿他老爹开玩笑,他就不想想皇帝的宝座是那么好坐的么,他老爹就亲手把孤儿寡母赶了下去,如果不把隐患都消除了,就算当上皇帝也坐不稳啊。

      袁克定不管这些,直接就去给老袁印制特别的报纸去了,袁世凯奸雄一辈子,结果到头来被儿子给忽悠了,想想也真是有趣。

      不过张廷兰很快也笑不出来了,他的那番论调,最初登上报纸之后,得到不少人的赞许,一夜之间,杨述庆名声扫地。但是紧接着事情就发生了逆转,报纸上开始铺天盖地的出现对张廷兰不利的文章,这些人甚至把老袁牵扯了进去。

      他们说一个年轻人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外国掌故,说什么都信手捏来,还清楚杨述庆家庭情况,很显然这是有预谋的,是提前调查,然后唆使一个年轻人冲锋陷阵。紧接着他们又说张廷兰鼓吹理工科教育,提倡埋头苦干,其实就是让所有人都变成哑巴,变成聋子,变成牛马一样只会劳动而不会思考的工具。

      是新时代的愚民措施,谁想要老百姓变得愚蠢呢,很显然就是袁世凯,袁大总统,他要当皇帝,惧怕天下的舆论,因此他才想要用一个年轻人去污蔑杨述庆教授,去诋毁新思想,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杨述庆就是这样被算计了。

      很快这些说法就充斥在了报纸之上,打击的重点也从张廷兰这个无名小卒变成了袁世凯。张廷兰这等人看到这些报道之后,也是目瞪口呆。

      “廷兰哥,这帮家伙什么意思啊,感情博学多识都是罪过了,他们就从这个无限发挥,简直是岂有此理!”

      张学良看着这些报纸,也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这帮读书人太厉害了吧,张廷兰完胜了第一场,结果随后就被人家搬回来了,他们已经不屑于搭理张廷兰这么个无名小辈了,他们把火力全开,直接攻击袁世凯。

      “汉卿,你还没看明白么,我当初就对杨述庆说过,你不能从业务上击败对手,就从道德上面搞臭对方,他们现在就用的这个办法啊!”

      “的确,他们不说你讲话的内容对错,他们说是有人指使的,这就变成了阴谋,杨述庆那个家伙也被一带而过,变成了受害者,只怕过一段时间,他又能人模狗样的出来骗人了。”

      事情之所以会变成这个样子,也是张廷兰戳到了这些读书人的痛处,张廷兰质疑杨述庆的做学问的方法,并且举出了大量的例子反击,实际上现在多少学者都是如此,他们就靠着举几个似是而非的例子,然后草率的得出结论。

      如果张廷兰的说法被社会广泛接受,这些学者就麻烦了,他们要天天去调查统计,要去查询学术期刊,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要用复杂的数学模型去分析数据,这个工作实在是太麻烦了,他们也不愿意受这个累。

      另外张廷兰提倡理工科,如果国家真这么办了,那就意味着教育经费要想理工科倾斜,这无疑是动了文人的奶酪,他们是绝对不愿意接受的。

      当然张廷兰提出最让他们恨入骨髓的就是说他们还达不到旧道德的标准,想要骂人就要先保证自己没有问题,如果道德出现问题,还怎么骂人啊。另外张廷兰有揭露了西方社会的不足,这简直就是挖了这些读书人的祖坟,让他们几乎发疯。

      其实杨述庆之类的文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他们的手法很简单,就是先确立一个完美的形象,然后再去对比现实,说社会如何如何黑暗。在【创建和谐家园】战争之前,他们用夏商周三代作为标杆,其实大家都清楚,三个有奴隶制存在的朝代,真能有那么多的优点,真能超过历朝历代么!

      显然是一个玩笑,不过是这些清流名士利用了人们不愿意揭祖先短的弱点而已,就连皇帝都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到了【创建和谐家园】战争之后,再去说什么三代之治,显然已经过时了。

      因此他们就把西方设为完美的对象,然后随便抓到一个中国的阴暗面,就说你看西方如何如何,全然不管西方是否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好。这种工作实在是太简单了,根本不用什么思考,因为中国的落后,所以他们骂的越狠,名声就越大,说得越过分,就越能得到支持。

      张廷兰显然把他们的手法看得通透,而且给揭露出来,结果就触到了这些文人的痛处,中国古代不是那么不堪,西方社会也不是那么好,这还让这些人怎么骂人,怎么混饭吃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读书人意识到张廷兰这些观点的杀伤力之后。

      他们都坐不住了,因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誓死要把张廷兰的论调封杀住,保证他们的权威和饭碗。

      “汉卿,老袁都奈何不了这些文人,咱们更没有办法,只是咱们都要注意,有朝一日,真要主政一方,千万不能被这帮读书人忽悠了,要真正为了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考虑,要想方设法增加他们的福祉!”

      张学良用力的点点头,正在谈话之时,老张笑着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份文件,他往桌面上一摔,笑着说道:“廷兰,你看看吧,英国佬同意和咱们合作了!”

      战争时期的效率果真不同一般,朱尔典向奉天的英国领事馆发起了通知之后,他们很快就去考察了张廷兰提到的几个工厂,又和王永江谈了谈,虽然他们还看不起奉天薄弱的基础,但是他们也承认,奉天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朱尔典得到报告之后,很快就和国内联系,促成了这个合作计划,头一批的订单就有五十万英镑之多,另外英国又答应给奉天提供一批机器,帮助扩大罐头工厂,让产量早日突破百万,另外还答应援助一个发电厂!

      张廷兰看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喜之色,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了!

      第七十二章截杀

      英国投资能让张廷兰的兴奋的原因不只是打开了欧洲市场,更多的是引进了英国的势力,至少能牵制一下日本,必要的时候还能把美国势力引入,日本一家独大的局面对奉系实在是太不利了。

      “七大爷,咱们也该准备着回奉天大显身手了吧。”

      “你就不怕袁世凯把你留在北京。”

      “当然不怕,老袁没这个胆子了。”张廷兰笑着将一沓子报纸送到了老张的面前:“老袁要是把我留在北京,不是坐实了那些文人的指责么,我替他冲锋陷阵,老袁酬功答谢,到了那时候,就是黄土泥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老张也看了几眼报纸,眉头紧皱,他叹口气说道:“当年杨景镇先生让我免费跟着他读书,识了字,涨了不少见识,我对这些文人从心底敬重,不过这两天的事情真让我失望啊!”

      “不论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利,这些文人也不例外,当他们的私利与国家发展冲突的时候,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顾及私利,扯国家的后腿,以后回到奉天,对这帮人也不能掉以轻心。”

      老张点头称是,这次述职也差不多结束了,老张也准备着动身离开北京,他们来北京的时候就是几个人加上警卫,回去的队伍就庞大了不少。

      首先就是宋仲义的工厂还有工人,得到了张廷兰的资助之后,他将扣在天津港口的机器全部运走,装上了火车,直接运往奉天,工厂之中的机器也拆卸下来,也要全都运到奉天,宋仲义已经知道了张廷兰和英国达成协议的消息。

      因此他深感时间紧迫,他让家里人暂时留在北京,负责低价处理家产,他则随同张廷兰一起赶往奉天,工厂的三百多名工人也在高额薪水的吸引之下,纷纷同意前往奉天工作,光是把这些人和机器搬到奉天,就要花费五万大洋的搬迁费。

      但是不论是张廷兰,还是张作霖都心甘情愿,有了这个工厂,奉天的纺织业一下子就从手摇纺车变成了机械化大生产,付出这点代价简直太值了。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15: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