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除此之外,萧云贵还让王利宾开办起太平天国第一份自己的报纸,在这个年代必须有自己的舆论武器来占领道德的制高点,这份报纸定名为《苏南时报》,每七天发行一刊,后来在太平军中这份报纸也被叫礼拜刊。
王利宾在历史上也曾经创办过报纸,办报纸萧云贵自然是找他负责,随后又成了西殿舆宣司,由王利宾担任司长,职同总制。出任舆宣司之后,王利宾好像焕发新生一般,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王韬,全身心地投入了他的新闻事业中去。和诏书衙不同,舆宣司更多的是负责太平天国的对外新闻发布和报纸、舆论控制,而诏书衙却是负责各种古籍收集、收藏,官方定制的各种书籍、手册、条例的发行。诏书衙原本是洪韵儿主管,后来交给了李璇玑、傅善祥主管。
有了舆宣司和《苏南时报》,萧云贵要求王韬有意无意的多多在报纸上宣传修建铁路的好处,同时报纸上也多做汉文化的宣传,来打击满清的统治基础。
交待完铁路和报纸的事情之后,萧云贵收到了天王的诏旨,上次是东王来的诏旨,这次是天王来催促西王回京,上次萧云贵以宁波战事吃紧为由拖延了下来,这次宁波大捷的战报已经发往天京,他不能再耽搁下去,便和洪韵儿、李璇玑带着钱江、唐二牛以及千余精锐西殿参护往苏州而去。其余电报、兵工厂、船厂的事宜,萧云贵让王闿运带着徐寿、华衡芳等人商酌办理,不决之事可报西王裁处。
徐寿、华衡芳乃是李善兰举荐之人,萧云贵和洪韵儿也知道二人在历史上的名头,他二人辅佐王闿运办理上海的洋务最适合不过,二人在军政司中也担任要职,职同总制。
花了两天时间回到苏州之后,苏州的疫情已经彻底平息,在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苏州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回到苏州之后,洪韵儿带着李璇玑便去找克利福德去了,克利福德的身份特殊,通过他或许可以得到英国的支持也未可知,所以夫妻俩一商量,洪韵儿决定亲自出马继续拉拢克利福德。
萧云贵把钱江介绍给左宗棠,随后一道说起施政之事,左宗棠拿出天京发来的施政公文《待百姓条例》给萧云贵和钱江看,天京来的诏旨要求各地照此办理,但左宗棠觉得其上荒悖之事太多,并未推行,这份诏旨和条例也被左宗棠锁在柜子里睡大觉。
看完之后,钱江首先便道:“西王殿下,天王这么做,是把天下私产都变为公产,都变为他一家之物,如此倒行逆施,乃是绝人财路,与杀人父母无异,真要是这般推行施政,天国比不能长久啊。”
左宗棠比钱江加入太平军要早,倒也知道太平天国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轻咳一声后道:“钱先生说话过重了,但其言也不无道理。西王殿下,天国起兵以来,打出的旗号便是均田地、共富贵,历来举义起兵者为了号召天下百姓附庸,无不是打出这般旗号来。但人性私利,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绝对的公平永远不可出现。前面咱们四处征战,未有根本之地,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统一分配是有必要,但如今有了自己的地盘后,要经营此地便不能如此办理了。”
萧云贵抬手止住二人的话头道:“两位的话我明白,左丞相做得好,没有按天京的政令办理,否则要出大乱子了。且不说上海,苏杭二州之地内,有多少商家往来,又有多少手工作坊、铺面市集?真要按天条办事,岂不是绝了商家们的商路?”说到这里萧云贵站起身望着屋内的巨大蜡烛冷笑道:“店铺买卖本利,皆系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这是什么道理?”
左宗棠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可西王须得再想深一层,我们下面还可以阳奉阴违的把这事糊弄过去,但西王您马上就要入京述职,天京那边在我们这里一定有眼线,要是天王、东王以此为藉口,问西王为何不尊天国政令又该如何应对?在下担忧的事不止如此啊。”
萧云贵阴沉着脸道:“他们看不清大势,老子就单干,反正老子不能和他们一起走上死路。如今苏南已下,我手中有十余万兵马,我还怕他们么?”
左宗棠看了钱江一眼,钱江捋着颌下的山羊胡子沉吟片刻道:“西王,属下明白左相真正担忧何事了。如今西王虽然领兵取下苏南,但百废待兴,需要时日站稳脚跟,此其一。其二,苏南、上海乃是清廷赋税重地,南京城陷后,江南漕运断绝,清廷本想着还有上海海运交通漕运,但上海也被攻下,江南的漕运算是彻底被我们断了,清廷一定会不顾一切夺回苏南。若是这个时候咱们和天京翻脸,那西殿就要独自面对清廷的压力,得不偿失啊。其三,西殿军中虽然大半都是湘徽苏浙等地之兵,但其中精锐骨干多是西王广西老兄弟,西王这时候和天京因为政见不和翻脸,于大义名分上不能占优,难保手下领兵的老兄弟不会心生疑窦,将来兵戎相见必有内忧。此时和天京翻脸,时机远远不到啊。”
萧云贵微微一愣,缓缓坐下身来,单手杵着下巴思虑起来。左宗棠接着说道:“钱先生不愧是广粤名士,一言以蔽之。西王,如今天下大势尚不明朗,天京所带兵甲虽不及我精锐,但满清眼中之钉乃是我们,因为我们占据了苏南这块膏腴之地,要是前面没有天京出面顶着,我们将很难与满清周旋。西王将来要想取而代之,眼下就要暂时忍让,这次回天京最好能说动天京出兵淮泗,打过长江去,吸引清军的兵力。”
钱江又道:“不错,天京政令虽然荒诞不羁,但我们也不是不能挽回。属下以为西王此次回京,当说服天王、东王收回成命,就算不能收回成命,也要许以重利让天京许可西殿可不尊此法令而行。而且要是能说动天京出兵江北,那就是最好的局面了。”
萧云贵哦了一声道:“是啊,前面有人顶着,我们在后面发财,多好啊。嗯,我们可以搞个经济特区,争取苏南为经济特区,不必按天京的法令执行。”看到左、钱二人不理解经济特区,萧云贵笑着解释道:“所谓经济特区,就是特别的区域之意,咱们苏南、上海工商业繁华,与内地大不相同,本王可以此为藉口向天王、东王奏报,请求成立苏南经济特区,特区之内一切法令皆可不安天京成例来办,拥有很大的自【创建和谐家园】。”
左宗棠点头道:“此法甚好,只是要天京答应如此要求,只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萧云贵嘿嘿笑了笑道:“不错,代价是一定要付出的,本王打算向天京许下每年苏南向天京缴纳一百万两银子的钱粮做为许利,换取天京给予自【创建和谐家园】,两位觉得如何?”
左宗棠微微皱眉道:“苏南乃是膏腴之地,只缴一百万两只怕糊弄不过去。”
钱江奸笑道:“西王这个价开得好,正所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咱们可不能一下子说得太高了。”
左宗棠嗯了一声道:“这话也对,但西王自己心中得有本帐,底限在何处才好还价啊。”
萧云贵嘿嘿一笑道:“这次整顿上海关税,想必今年仅上海海关关税一项便可有两、三百万银子的进账,还不算宁波那边的关税,加上其余地方上缴纳的钱粮税赋,就算天京那边要我每年交三百万两本王也能承担。”
左宗棠惊喜道:“海关关税能有这么多么?听闻从前清廷每年从江海关收到的不过几十万两的税银啊。”
萧云贵淡淡的笑道:“清廷那是作茧自缚,不知道商贸税收的好处,加上旗下贪官污吏多如牛毛,才会收入惨淡。不过既然清廷之前收入如此,咱们上报天京的时候也不必说真话。”
钱江阴阴的笑道:“不错,西王此去大可反客为主,可学学刘备刘皇叔,多提提自己的苦处,多诉诉苦水,听闻西王和东王情同手足,和天王也是至亲兄弟,大可以情动之。”
左宗棠呵呵笑道:“钱先生此言不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西王大可大张旗鼓,手下回京的参护穿着也要破烂些,让人看了心生同情。”
萧云贵笑了笑又皱眉道:“要本王装可怜没问题,但本王就怕去了天京之后,被人软禁起来,不能回来就麻烦了。”
左宗棠笑了笑说道:“在下早已经为西王想了几条良策,若天京留难时,可以帮西王脱身。”
萧云贵这厮其实不大愿意回天京去,但眼下状况看又是不能不回去,他就怕洪秀全、杨秀清又来害自己,一听到左宗棠有良策,当即大喜道:“左相快说。”
第二百六十六章 东西联手
左宗棠笑了笑转身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手札说道:“此乃诏书衙收集记载的《天父天兄临凡圣旨》,西王可曾记得起兵之时,天国军师是如何定下的?”
萧云贵回想了一会儿之后,讪讪笑道:“当然记得,当时便是本王代天兄传言的。”
左宗棠点点头展开那手札给钱江看,口中说道:“天王所创的拜上帝教教义的规定,他只称王不称帝,其辅臣也就不能沿用封建王朝的宰相之类的官称,于是天王便有了新朝的官制中设军师为天王的辅臣官称的想法。设军师既可与历朝王朝的宰相等类官称严加区别,又能与天国的官制相契合,也算一个创举。随后天王在西王第一次代天兄下凡传言之机,便向问过,‘太平时军师是谁乎?’”
萧云贵神色严肃的道:“不错,当时本王迷迷糊糊的,醒后来才听人说起,天兄的回答是:‘冯云山、杨秀清、肖朝贵俱是军师’。”
左宗棠嘴角微微一笑,他可不信天兄下凡这种说法,但见西王此刻说来仍旧是一本正经,仍旧咬定他便是天兄下凡的代言人,心中腹诽道,西王越来越厚黑了。但萧云贵的想法很简单,你既然撒了谎,就一定咬牙把这个谎撑下去,就算如何艰难也不能否认自己。
左宗棠也不拆穿,继续装糊涂笑道:“从天王所问的话语可看出,天王起初设军师只想设一人。只因天王所问的是‘太平时军师是谁?’而不是‘太平时军师俱是谁乎?’。其二,天王当时属意的应当是南王冯云山担任军师。当时南王传教立教有功,东王天父下凡有威,军师的人选只能从冯云山与杨秀清二人中选择。若天王想让东王当军师的话,那么他没有必要做任何掩饰,完全可以直接了当地问:‘太平时让秀清任军师可否?’。其实天王心里明白,他要提名让东王当军师,在西王你代言天兄的竭诚拥护的。相反,若是公开提出让南王担任军师,那是无法得到西王你代言天兄的同意。左某这话对吗?”
萧云贵想不到左宗棠能从天父天兄的临凡圣旨记载中推测出当时的情形来,心中非常感到佩服,要知道当时杨萧二人联手上位的事,就连很多老兄弟都不明就里的,当下笑了笑道:“此事与本王回京趋吉避凶有何关系?”
左宗棠缓缓说道:“在下所料不错的话,天王一开始只想有一位军师,可天兄圣旨一下,就变成了三位,其后永安封王之时,更是多了一个北王,变为左辅、右弼、前导、后护四位军师,也就是东南西北四王俱是军师。此时南王早归天堂,只剩下东王、西王和北王三位,翼王虽然才智俱佳,但终非军师之职,才朝中为入中枢。以左某看来,西王领兵在外而远朝堂,东王最喜,盖因东王在朝中能总揽大权,而北王虽为军师,但前面被东王逼迫杀了自己兄长,足见北王在朝中难以与东王争长短。但要是西王回朝,局面就会改变,东王有总揽全局之功,西王亦有南征北讨之劳,东王有天父附体,西王亦有天兄护持,东殿有精锐数万,西殿亦有强兵于外,因此西王殿下一旦回京,东王独大的局面便会打破。按东王的心思,西王最好别回去,要是回去东王一定会想尽办法对付西王。而天王却希望西王回京,他需要有人能在朝中和东王达成均势,此乃历代帝王心术之要旨。”
萧云贵点点头道:“不错,要是本王不在朝,天朝就是东王一人说了算。既然回京是天王喜东王怒,那本王该如何?”
左宗棠一字一句的说道:“西王回京要旨这第一便是,置身事外,不揽朝权!”
萧云贵喃喃道:“置身事外,不揽朝权?此话何解?”
钱江若有所思的道:“左相的意思是让西王千万不可介入天王和东王之争,远离朝堂的漩涡暗涌?”
左宗棠微微颔首道:“不错,天王想用西王为棋子制衡东王,乃是帝王御臣之术,东王在天京势大,不可与其争锋,西王索性置身事外,不揽朝权,可得东王信赖。取得东王信赖之后,西王大可靠拢东王,以从前东西二王的交情,想必西王能够做到,左某的第二策便是切勿摇摆不定,全力联结东王!”
钱江附和道:“左相所言甚是,若是天京之内,东王力保西王的话,便没人敢动西王。西王可联结东王,不涉朝权,东王也可安心,这样东王在朝中把持朝政,西王在外领兵,东西二王联手,天朝之内无人可敌。”
萧云贵微微一鄂,摸着下巴暗自思忖起来,之前自己一直在天王和东王之间摇摆不定,甚至为了避开这个选择题,他从长沙一路避到了苏南,眼下这个问题始终还是避不过去。左宗棠的话意思很明白,全面靠向东王,作为东王羽翼蛰伏其下,这样天王和其他诸王都不是对手。况且自己领兵在苏南为外兵羽翼,东王在朝堂握权御百官,不正是当年萧朝贵和杨秀清密议上位之时,二人商议的策略吗?这档子事萧朝贵的记忆中可是清清楚楚的,所以后来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太平军的精锐可都是在二人手中的啊。可惜后来萧朝贵娶了洪宣娇,冯云山死后,洪秀全又极力拉拢西王制衡东王,因此二人才渐离渐远了。
萧云贵有些迟疑的问道:“要是东王借机安插人手在我们西殿军中该如何?”
左宗棠微微一笑道:“此前西王不是打算创办上海讲武学堂么?稍后学堂成立,西殿上至将领,下至卒长,西王都要他们轮换着入学堂学习,并且重新整编各军,以防手下武将坐大,只要我们整编得宜,达到西王所求,兵为西殿之兵,而非某将之兵,东殿再放多少将官进来,也都是无用的。再者,就算东殿来人能统一军,只要我们断了他的钱粮火器,也就是一只没牙的老虎。”
萧云贵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创办讲武学堂和轮流整训军队的想法就是为了防止在西殿中出现拥兵自重的现象,也是训练军官和士兵尽快熟练掌握热兵器的使用和战法,从而把西殿大军建成近代先进军队。东殿真要派人安【创建和谐家园】来,行啊,先丢到讲武学堂学习个一年半载去,好好洗【创建和谐家园】。而且萧云贵知道天王和东王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会爆发,到时候东王真被天王诛杀,东殿的人马可尽数被自己吸纳掉,靠向东殿没什么不好的。
萧云贵点头道:“左相这个策略好,彻底靠向东殿,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呵呵。那还有第三策吗?”
左宗棠有些为难的说道:“这第三策是有些为难了,是因为西王娘的缘故,要取得东王的信任,西王就要疏远西王娘啊。西王娘毕竟是天王拉拢西王的举措之一,西王要是不疏远西王娘,只怕东王会不信任西王的投靠之举。”
萧云贵哦了一声,问道:“怎么个疏远法?”
左宗棠迟疑片刻道:“最好是和离。”
¡¡¡¡ÏôÔÆ¹óàëµÄÒ»ÉùÕ¾ÆðÉíÀ´µÀ£º¡°ÍòÍò²»¿É£¬Àë»éÎÒ²»¸É£¡¡±
钱江摸着下巴的山羊胡子道:“那要不和西王娘演一出戏,让西王娘假作被西王气走,回娘家去,那也可行。”
萧云贵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那和离婚有什么分别?”这厮才得到幸福生活几天,哪肯轻易放弃温柔乡?他抬手止住二人道:“这是本王的家事,我自会想办法解决,要取信东王有的是办法,拿自己老婆来取信别人,本王做不出这种事,此事休要再提。”
左宗棠见西王所说坚决,也不好再劝,当下话锋一转,又说起回京的安排来。左宗棠在苏州攻下后就派李左车带了数百西殿参护回天京,入守天京的西王府,同时也派了大批的白泽堂密探潜入天京,和原本就在天京城内的密探联合起来打探消息,同时调动谭绍光、罗大纲领兵屯镇江、金坛等地,准备随时接应回天京的西王。外面有兵接应,内里又密探探听消息,加上天京西王府的千余西殿参护和随西王回京的千余精锐,想来可保无虞。毕竟真有人想对付西王的话,也必须考虑苏南数十万军民和数百万百姓的反对之声,何况西王在天京军民心中也是大有人望的。
说完细节之后,左宗棠接着说道:“西王此去天京,除了述职之外,要尽量结好朝中之人,要尽量争取到苏南独立施政的权力,同时尽量鼓动天京方面出兵淮泗,有大军在江北牵制清军,我们苏南才能免受南北夹击之苦,最好能破去江北大营,让清军无法从容调兵南下,又让天京方面挡在我们前面,此为上上之策。”
钱江颔首道:“正是,若能说动东王再起一兵西征川贵,我军便可安心应对江西、福建东南之兵,那就更好了。”
¡¡¡¡ÏôÔÆ¹ó°¡ÁËÒ»Éù£¬ÄѵÀ»¹ÊÇÒªÏëÀúÊ·ÉÏÄÇÑù£¬ß¥¶ÞÌ쾩·½Ãæ·¢¶¯±±·¥ºÍÎ÷Õ÷Ö®ÒÛÂð£¿
第二百六十七章 地方政权
苏州西王府内,萧云贵和左宗棠、钱江说完回京之事后,又商量起苏南政事来。如今苏南战事基本平复,恢复地方农务、商贸、建立地方政权等事务已经提上了日程。无锡等地光复较早,在那边太平军已经开始地方政权的建设,守土官、乡官已经派驻到地方。
在地方乡村还是按照太平军制,每二十五户编为一个两司马,四个两司马编为一卒,其后是旅、师、军的编制。分别由二十五户选出自己的两司马管理二十五户,这两司马负责这二十五户的户籍、田数、人丁统计,以及所有杂事的办理,相当于一个村干部。卒长也是选出来的,相当于村长,其后的守土旅帅分设正副两名,一名由西殿派人出任,一名由当地人选出,其后的师帅、军帅也是如此。
如此编制可以很快的把户籍、田数、人丁、赋税等等基础数据统计清楚,也便于地方管理。但西殿与天京方面不同的是,除了军队之外,在地方萧云贵没有设立圣库制度,除了到守土军帅这一级设有一个总圣库负责收取这一个军户百姓的赋税钱粮、地方百姓的捐纳、还有收缴治下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家财。这个圣库也负责支应该上缴的钱粮赋税,同时还要支应地方上的财政支出。每个军约有一万户,算得上一个镇的人口数量。
在无锡、金坛、镇江等地实行之后,西殿太平军减免地方钱粮赋税,并且将地方上因为战争出现的无主之地和没收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土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但赋税还是要交,按田地的好坏分为九等纳钱粮,纳完田赋后,其余的归农民自己,并不用全部上缴圣库。无锡、金坛、镇江等地人口虽不及苏杭稠密,但人口却不降反增,先期抄没的土地和无主之地已然有些不够分的了。
以镇江为例,此地地处江南运河北端,乃南北往来要冲,太平军来前有二十八万人口,太平军攻陷镇江后,逃难的百姓达到了数万人,这些百姓有逃往苏杭的,也有躲入山中避难的,大都是听信满清的谣言而盲目出逃的。西殿太平军入主镇江后清点人口,只余二十三万左右。随后苏杭上海爆发战争,附近的流民百姓又有涌向镇江、无锡等地的,加上太平军的宣传和安抚工作成效显著,先期躲入山中的百姓们又回来,人口一下激增至三十三万之数。随着满清在江北倒行逆施,广派募捐,江北百姓多有逃往镇江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当中没有土地的赤贫者就达到了十一万人。
镇江时有耕地二百四十万亩左右,太平军收缴的土地和无主之地约有八十万亩,其余的土地还在中农、富农和一些地主手中。在中农、富农和地主手中的土地供养了十余万的百姓。太平军将八十万亩土地按好坏搭配分给没有土地的十一万百姓,人均分到的土地面积达到了七亩左右。按照历史经验,这个时候的耕作水平,养活一个人至少需要四亩土地,少于这个数字,农民就会生活得很艰难,更不要说缴纳粮赋了,就是灾害一来,年成不好,吃饱饭都成问题。人均七亩土地的分配,也仅仅稍稍高于四亩这个生存基本线而已,而且镇江附近的土地也并非全都是产粮地,还有一成左右的耕地是桑林或是其他农作物的田地。好在镇江商贸繁荣,有近三万人在镇江城内做工或是跑生意,没有从事农业,因此人均分到的土地大有缓解,好的一些地方人均分到了十亩地。但江北的流民还在源源不断的南逃而来,造成了当地的土地越来越不够分了。无锡、金坛等地人口更多,无锡乃是大城,仅无锡城人口就达四十余万。人人都说江南富庶,但富是富了,人口也多啊。
王闿运在治理无锡时,曾经向萧云贵上书,萧云贵和左宗棠、王闿运讨论之后,在无锡推出了几项举措,以做试点。一是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可以分给农民耕种,太平军减免一年的赋税,并提供农具、谷种、耕牛等,随后按田出产的十分之一纳粮。但这项举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时值清末,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开发,能开垦的耕地差不多都开垦完了。后世历史学家和农业学家研究后发现,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现代耕地面积是相差不大的,甚至有些地方的耕地面积要比后世还多,因为后世经济发展,很多地方退耕还林、耕地征用等等,所以导致耕地面积比清朝时期的还少。反正一句话,能开垦的土地不多了。
其二就是由圣库出资,收购中农、富农和地主手上的土地,收购之后变为国有土地,再以较低的田赋分给农民们耕种。同时王闿运告知地主和富农们,一旦发现他们手中耕地荒芜,太平军将无偿没收这些土地。这项政策倒是较为平和,地主、富农们都能接受,加上很多佃农都去耕种分到的土地,还有一些佃农跑到太平军开办的作坊去做事,导致地主、富农们手上工作的佃农人数减少,他们不得不出售一些顾不及耕种的土地给太平军,一旦土地无人耕种,荒芜之后,太平军是会毫不留情的没收土地,因此还不如卖掉这些土地。
其三就是在无锡、镇江发展航运、矿产、纺织等等手工作坊,招收无地的农民为工人,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同时让地主、富农们手下的佃农减少,逼迫他们出让土地。
其四就是大力发展商业,无锡城内原本只有两处市集,太平军到来之后规定,但凡城内临街之所皆可开办店铺,只需到无锡太平商务司办理店铺执照便可经营,也是按照营业额收取商税。如此一来,开始出现有些地主或是富农在城内开办商铺经营生意的。几项举措推广之后,才算是缓解了一些土地矛盾。
同时各乡村两司马一级也没有像天京那样强制设立什么礼拜堂,只是在军一级上设立了太平上帝教的礼拜堂,你有信太平上帝教的,可到军级礼拜堂做礼拜,其余村中旧有的庙宇、道观、祠堂等等都任其自然,西殿太平军并不强求百姓们改变信仰。各级两司马需要出五名男丁,组成自己的乡兵,也就是太平军自己的地方团练。平时乡兵还是耕作的农人,但他们得到太平军配给的武器和特别的号衣、旗帜,每个礼拜做三次军事训练。平时保护村坊,就像村联防治安队一样,一旦有战事,这些乡兵就可变成预备役人员,也就是民兵的性质。每个民兵每月由地方军一级的圣库发给一定的津贴,并不供养这些民兵。
其实在满清治下之时,各村各乡的青壮们也都有各自的组织,各宗族各大姓按照一定的形势把族内的青壮组织起来,平时也是保护自己村里人不受别人欺负,村丁乡勇就是这么来的。太平军到来后,改了一些制度,把这些松散的村丁组织起来,变成了自己的民兵。从前保护村坊乃是义务,如今还有正规的武器、号衣、津贴可领,这些村中的青壮们自然是趋之若鹜。
缓解土地矛盾和乡官、乡兵制度的建立,得以让西殿太平军的地方政权快速建立起来。如今苏杭上海等地攻下,情况又有变化,变化就是人口变多了,土地还是那么多,任何事情只要人一多,问题就会变得复杂。
和左宗棠、钱江商议后,萧云贵还是决定先按无锡的办法推广,先建立地方政权,并做基础的数据统计,他想要知道要解决苏杭等地的土地问题,他需要分多少地出去,需要投入多少购买土地,苏杭二州现有的工商业又能解决多少人的生计问题,最后若实在容纳不下,马上就要修铁路了,修铁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会需要很多的劳力,萧云贵不介意招募一大批人做为筑路工人。
议论完政事后,洪韵儿、李璇玑回到府中,克利福德倒是跟他一起回来了,这小子在民间收购了一大批的艺术品。小到民间自制的刺绣手绢,大到石工雕刻的大理石碑,这家伙居然收集了几大车五花八门的物什,都带了回来,乱哄哄的搬入府中来。
萧云贵有些好笑,上前想问个明白,还没开口,克利福德上来就给萧云贵一个拥抱,他非常欣喜的说道:“西王殿下,非常感谢您的礼物,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精美的艺术品,没一样都凝结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心血,你看这个手绢,居然两面刺绣的图案都不一样,上帝啊,这是要怎样的别具匠心才能够做到。”
克利福德拥抱的这个动作非常危险,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要不是洪韵儿及时组织唐二牛等人,只怕会有十余柄大刀和火枪向他袭来。
萧云贵呵呵笑了笑说道:“只要你喜欢,本王可以让人带你去见识更加精美的艺术品,还可以去江西景德镇观看瓷器的制作。”
克利福德很是高兴,没口子的答应,但萧云贵话锋一转道:“可惜景德镇还在野蛮的满清手中,本王需要得到英国武器出口的许可,有了英国的武器,我们可以打败满清,这样你就能畅通无阻的到达景德镇。”
克利福德点点头说道:“西王妃已经和我说过这件事了,西王殿下,我在苏州看到了贵军的善举,在这里的民众们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去掉了辫子看起来不那么像奴隶了。我回到英国一定会促成此事,我们都是文明开化的人,必将取代野蛮粗俗的人,我会帮助太平天国的,我喜欢和你们打交道!”
萧云贵看了看洪韵儿,洪韵儿向他俏皮的眨眨眼,看来洪韵儿已经把这小子搞定了,一个有爱好的人很难搞定吗?不难,投其所好就行了,看来有了克利福德的支持,太平天国在英国那边的评论也会有很大的改观,毕竟有人帮自己说话了,而且这个人不简单,他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第二百六十八章 互为互补
“西王殿下,童强胜童兄弟来了。”唐二牛浑厚的声音飘来,打断了萧云贵的思绪。
洪韵儿微微一笑道:“咱们的白泽堂堂主来了。”
萧云贵点点头道:“让他上来吧。”跟着微微皱眉说道:“韵儿,你说这白泽堂的名字是不是太江湖气了,要不改成情报司呢?”
洪韵儿摇摇头道:“白泽堂童强胜用的多半是江湖人物,倒也不用改,我到觉得可以再设一个情报司,这个情报司咱们放在明面上,和白泽堂互为互补。有时候一个消息也需要印证一下才知真伪不是吗?”
萧云贵笑了笑道:“韵儿,你也越来越腹黑了。”跟着轻叹一声道:“不知道为什么,人的权利越大的时候,就越不相信别人了。”
洪韵儿白了他一眼道:“我没你腹黑,我只是说上个双保险好一些,你看历史上的蒋光头不也是搞了中统、军统两套情报机构,美国不也是搞了中情局、调查局好几个系统吗?我们增加一个,就大大减少遗漏重要情报的机率,不是说信不过谁。”
萧云贵扰扰头道:“那你有好的人选吗?”
洪韵儿双手抱胸道:“钱江不错,这人有才智,只做幕僚可惜了,由他牵头成立情报司可行。”
萧云贵微微皱眉道:“钱江?他靠得住吗?”
洪韵儿撇撇嘴道:“靠不住你还事事都找他商量?”
萧云贵盘算了片刻道:“加个双保险,把周兆耀调往情报司,做钱江的副手,呵呵,我这不是腹黑,只是要保险一点啊。”
说话间,童强胜已经到了,他身后跟了一名四十余岁的汉子,头裹红巾,穿了一件红袄,长得甚是威猛。
二人上前见礼后,童强胜引荐道:“西王殿下,这位便是罗汉帮的帮主徐耀,清妖围剿上海小刀会时跟属下一起突围来到镇江的。”
萧云贵呵呵笑道:“徐大哥果然相貌堂堂,先前只在公文往来上看到徐大哥的事迹,如今见了真人,才知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徐耀跟随童强胜到了镇江之后,他收拢罗汉帮部众千余人投效太平军,现隶为罗大纲手下部将,统领陆师一军,职同总制。在镇江时,太平军多次引军援对岸的瓜洲,和江北大营的清军作战,徐耀也多次领兵出征,颇有功勋,萧云贵在往来公文中多次见到徐耀的名字。而徐耀投了太平之后,颇得罗大纲赏识,罗汉帮也算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罗大纲原来也是天地会的人物,因此格外看重,颇得重用。徐耀也钦服太平天国善待百姓,驱逐胡奴的做法,更加佩服西王战无不胜的名号,很想见见西王,因此萧云贵和洪韵儿从苏州到镇江之后,便上书请见,萧云贵当然也想见见这位帮主,算是笼络一下这支新归附的义军人心。
徐耀见萧云贵毫无架子,一副自来熟的样子,心生感激,口中连连谦逊起来。随后萧云贵详细问了徐耀罗汉帮帮众在军中的情况。
徐耀抱拳道:“西王殿下,罗汉帮原有数千帮众,但在上海城中失陷不少,属下只收拢了千余帮众,愿意投效我天兵的便加入军中,不愿的罗大人已经发给遣散费,让他们回乡为民。属下等已经成了天国圣兵,现下已经没有了罗汉帮,只有镇江西殿的左二军。”
萧云贵心中暗想,这徐耀还挺小心,当下笑着点点头道:“好,军中供应可足?吃得可好?”
徐耀答道:“吃得好,隔天都有顿肉食,只是在外打仗时吃得不怎么讲究,有时候一连打个几天,后面的粮食送不上来,黑豆什么的也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