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太平血》-第71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这东王府经过短短时间内的扩建,已经初具规模,萧云贵给东王府选的建址是在满清江宁将军署内,将军署建筑豪华,加之有景色宜人的花园,当年清康熙皇帝南巡江宁时,曾以将军署作行宫。东王杨秀清跟着李以文到了将军署后,一眼便选中了将军署,杨秀清倒也满意萧云贵的安排,便吩咐众人扩建此处,做东王府。

        东王府的扩建很是浩大,东王下令尽收入署外隙地,又放宽围墙,扩大王府范围,并在内兴造一座五层高楼,以了望城内外虚实。历史上杨秀清第一次选中建王府的就是这个地方,后因王府邻近孝陵卫的清江南大营,不断受到炮火的袭击,东王才决定将王府再迁他处。

        经过十余日的连夜赶工,东王府大门已经初步完工,大门前兴建了一座高大门楼,约有五、六号门面宽,四柱密钉铁蒺藜,远在浦口的敌楼均能见之。大门外尚有大炮数门,早晚鸣放,十分威风。太平天国向以黄、红二色为尊贵,因此,内外多饰黄、红二色。东王府大门口用黄纸朱书“东王府”匾,门上有铜环,并糊黄缎,饰以彩色龙、虎形象。大门前有一彩棚,也以黄、红绸绉覆盖,显得分外威严壮观,大门外设大鼓一面,专供民间告状之用,有事无论大小,皆于门前击鼓,内中即有女官出问。

        进了大门,宽阔的院内另有一座四五丈高的五层望楼正在修建,已经建好的东王府内室以外设方厅各一,东曰“承宣厅”,西曰“参护厅”,均为传令官办差处所。另有东殿尚书挂号所。王府附近还有“侍从馆”,负责武装保卫东王府。

        到了东王府内,翼殿的参护在参护厅等候,石达开和曾水源、陈承瑢径直到了承宣厅等候,曾、陈二人陪着翼王奉茶,说东王稍后便来。

        过了片刻,门口亲卫大声喝道:“东王殿下到!”石达开急忙整理衣冠起身侯立。

        只见东王杨秀清头戴金冠,那金冠如古制兜鍪式,左右各一龙,其中近上立一凤,盔顶竖一缨枪,四围皆珠宝缨络,冠额则绣双龙单凤,中列金字东王二字,一身明晃晃的黄缎袍,袍上绣龙八条,脚踏明黄缎靴,上绣金龙,每只靴子上绣七条,很是光鲜灿然,配着杨秀清隽永冷峻的外表,让人不禁肃然。

        杨秀清才踏进大殿,哈哈大笑起来,大声说道:“达胞,想不到你一大早就来了,真是太好了。达胞,看了我这王府没有?觉得如何?”

        石达开微微一愣,小心翼翼的说道:“四兄王府果然气派非凡,东殿的典官们还是用心办事了,短短时日内已经初具规模,实在难能可贵。”

        杨秀清摆摆手,脸上又冷了下来道:“唉,用心办事说不上,你说十遍的事,他们能听进去一遍就算好的了。”

        石达开见曾水源、陈承瑢两人低头不语,看来为了王府扩建的事,两人没少被东王呵斥,心中微感不安,但也不愿过多的提及东王府的内事,上前一步抱拳道:“四兄,小弟一早前来乃是有要事相商。”

        杨秀清走到主位上正要坐下,听到石达开的话,微微回头笑了笑,缓缓坐下说道:“达胞要说的可是圣库之事?”

        石达开微微一鄂道:“四兄何以得知?”

        杨秀清淡淡一笑道:“这几日你接连召见各处库管,筹算钱粮,东殿各处管事所领钱粮皆要你亲自断处,想来是圣库吃紧了,是不是?”

        石达开暗暗心惊,看来在这天京城内没有什么事能逃得过东王的耳目,跟着上前长长一拜说道:“四兄明鉴,如今这天京城内军民百姓不下百万,各处花费每日都是不下数万之巨,加上如今各处王府均在增建,花费更是在……”

        说到这里,杨秀清脸色一沉,抬手打断他的话说道:“达胞,你这话是何意?你只说圣库花销之事,怎么不说纳入之事?前几日西王不是还差人缴了一批钱粮到来么?记得到了天京之后,圣库该有一千二百余万两的存银,粮秣器械更是不计其数,这才进天京几天?圣库就没有银子了么?”

        石达开急忙说道:“圣库之内尚余六百两银子,但天京城内丁口众多,花费甚巨,而且从前圣库之入多半是攻下城池之后,缴获清妖府库钱粮所得,还有查抄那些清妖富户所得居多。如今到了天京城内,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各处都要花银子,又多时未曾出队攻打清妖,所以圣库所入仅靠西王纳献是远远不够的,西殿十余万兵马如今正攻打苏南,西王也需要钱粮,到如今西王未曾从圣库领取半分,反而有所纳献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杨秀清沉吟道:“西殿接连攻下金坛、无锡、常州等地,尚可自给自足,杭州、苏州乃是大城,等打下后也应有不少钱粮供应。”

        石达开摇摇头说道:“四兄,如今我天京大队坐守天京城内,所缺者不是银两而是粮食,最近夏收刚过,清妖截断各处陆路通道,禁止粮食转运,天京城附近田地出产有限,不足以供应都城所需,小弟不得已出高价搜购走私米粮供应,实在是入不敷出。小弟以为当出兵赣省或是北上皖省,一者便是打下湘赣皖南产粮之地,以作都城供粮之用,二来也可拱卫天京,江北清妖虎视眈眈,若是瓜洲、镇江有失,天京便会受清妖兵锋所胁了。”

        杨秀清尚未答话,只听一人在大殿门外笑道:“六弟所言极是。”只见北王韦昌辉也是一身金冠黄袍,金冠上绣了北王二字,大步走了进来,他身后一个国字脸的红风帽红袍的汉子跟着进来,却是天官正丞相秦日纲。两人和杨秀清都是衣着光鲜,而石达开却是素服便装,相比之下,显得石达开、洪宣娇二人很是寒酸。

        石达开见两人联袂而来,心中微微有些欣喜,北王近日和东王不协已经是人尽皆知,他一定也想能够领兵出天京城的,有他二人说话,出兵之事便好说了。

        韦昌辉和秦日纲向杨秀清行了一礼,杨秀清点点头,缓缓说道:“韦正老弟有话不妨之说。”

        石达开听了韦正老弟这四个字,心中昭然,韦昌辉狠心杀了自己亲哥哥向东王表忠心,已然得到了杨秀清的信任,不管东王是否还有所防备,但这一声韦正老弟和从前大不一样,亲疏之间已经高下立判。

        韦昌辉招呼石达开坐下,自己也坐到右上首,秦日纲添为末座,几人坐定,韦昌辉才缓缓开口说道:“我军进城旬月,军兵百姓耗费日增,坐吃山空终非长久之计,小弟以为六弟所言极是,我等当在秋收之前出兵赣省、皖南,攻占产粮之地,方可缓解天京缺粮的局面。”

        杨秀清皱眉说道:“西王不是正在攻打苏南么?”

        秦日纲洪钟般的声音开口说道:“东王殿下明鉴,西王对阵清妖数万,胜负尚不明了,听闻近日清妖从福建、江西调集大批援军准备应援苏南,江北清妖或许也会南渡应援。如今我等出兵时机正好,一来可打乱清妖部署,声援西王的攻势,让清妖不敢从容赴援,二来打下产粮地之后,也可解我等燃眉之急。”

        杨秀清面色阴沉的哼了一声说道:“好一个燃眉之急,天京城断粮了么?你们急着出队到底是何用意?清妖赴援苏南?苏南那边吃紧了么?天京城内尚未安稳,出队打何处?天王谕令你们出队了吗?!”话音才落,石达开、韦昌辉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东王为何发这么大的脾气。

        杨秀清冷哼了一声,说道:“达胞、韦正老弟,城内还有多少勾结清妖的富户没有收拾掉,你们再去查查,据本王所知,还有不少清妖官宦富户都逍遥法外,你们放着这些人继续为祸百姓么?”

        石达开和韦昌辉对望一眼,看来东王还是担心自己和北王领兵之后又变成另一个西王,当下暗暗叹口气,连忙说道:“东王兄教训的是,王弟失言。城内苟存的清妖,小弟当亲提天兵前往剿灭。”

        杨秀清点点说道:“如此甚好,其实苏南之战西王已有成算,不要我等出队也能应付,如若西王应付不了,定会有求援之语带到,到时候再出队也不迟。现下我等不该着急出队,一切谋定而后动方为上策。而如今金陵百姓也编起歌谣说天京城乃是小天堂,看来也是天意使然我等当秉承天父之意,定都金陵,改号天京,我等当好好经营天京,让天京成为小天堂,成为东方的圣城,方才是教义正途。”

        石达开听了汗流浃背,他此刻猛然明白东王话语之意,他不是怪自己和北王提议出队,而是不想天京出队牵制清妖,东王是想借清妖的手对付西王!从他阴沉的语气可以听出,他对西王兵势雄厚极为不满,想借清妖之手削弱,虽不一定会致西王于死地,但也要西王被清妖打得走投无路,派人来天京求援,他东王才会派出大队相救。看来杨秀清并不是一味贪图天京城的逸乐而不愿出队,他这是要坐收渔人之利,等到西王和清妖两败俱伤,他才会出面收拾残局,当真是老辣至极的谋算啊。

        石达开张开了口想再替西王说些话,但却不知道说些什么,韦昌辉也是苦着脸不敢多言,秦日纲更是低头不语,陈承瑢面露喜色,似乎早就料到一般,唯独曾水源面色着急,但却人微言轻也不敢说话。

        杨秀清不理会石达开,站起身说道:“韦正老弟,秦日纲随本王看看这新王府吧。”韦昌辉、秦日纲当即领命而行。

        杨秀清走过石达开身侧,忽然低声说道:“把你的衣饰换换吧,没一点天国翼王的威风,寒酸得紧,也不怕让人笑话。”说罢直出门去了。

        杨秀清等人走远后,石达开轻叹一声道:“兄弟祸起萧墙却是为了哪般?大好形势非要拱手让了清妖不成?”跟着摇摇头,不再说话,走出大厅,只看着东王府上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不禁也是有些痴了。

      第二百零三章 先手为强

        随着太平天国西殿大军在苏南展开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大清王朝彻底慌了神,一败再败的清军急需要稳定住战线,最起码不能够把苏州、杭州、上海等地丢了。在咸丰帝的严旨申饬下,江北清军的和春部开始准备渡江增援上海,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的王懿德也奏请朝廷,保举老将李廷钰为福建提督,准备派出福建援兵北上解杭州之围。

        李廷钰此人算是一个能征善战的老蒋,福建厦门人,名将李长庚之子,字润堂,号鹤樵。二十二岁承袭三等伯爵,授二等蓝翎侍卫;历任江西南昌城守营副将;九江镇总兵;广东潮州镇总兵;江南狼山镇总兵;浙江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职。后因病不能巡洋,夺职家居。

        李廷钰最为有名的一战便是和关天培一同镇守虎门之战,1841年1月英军突然发动进攻,占领沙角,大角炮台,随后对虎门炮台攻击。当时李廷钰守威远炮台,关天培守靖炮台。他们身先士卒,与数十倍的英军浴血奋战。几次向琦善要求增援均被拒绝。2月26日靖远炮台被攻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第一次【创建和谐家园】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李廷钰还是被誉为【创建和谐家园】战争名将。

        同时清廷在湘赣战场也稳住了局势,四月初,太平天国留守长沙的护国侯胡以晃、林绍璋会同湘潭守将曾立昌、陈仁保;衡阳守将曾天养、何震川等人,出兵五万会攻江西。在天王大队拔师往天京而去之时,清军大将江忠源等人就已经放弃醴陵退守萍乡。胡以晃会同诸将发起南昌战役,意图一路攻克萍乡、宜春、新余、上高等地后,攻下江西省会南昌。

        清军名将江忠源看出太平军来势汹汹,手下兵马不可匹敌,主动后撤至江西上高,胡以晃等轻敌,同时拉长了战线,在上高被江忠源部清军伏击。上高一战太平军大败,老将曾天养在与江忠源部清将塔齐布对阵时战死,五万太平军或死或降,只有两万余人突围。随后在撤往长沙途中又不断被地方团练袭击,回到长沙时只剩下不到万余人。

        上高惨败彻底改变了湘东、赣西的局面,江忠源一日数百里杀回醴陵,复占醴陵城,囤积钱粮兵马,准备和湘西的张亮基、胡林翼等部会攻长沙。胡以晃只得分兵把守衡阳、湘潭、湘阴等要地,并派人向镇守武昌、岳州等地的国舅赖汉英求援,同时奏报天京,请求援兵。

        在接连大败之后,清军总算取得一场上高大捷,咸丰帝马上升了江忠源的官,任命他为江西巡抚,总领赣省军政事,同时命江忠源火速抽调人马掉头东援苏南。

        江忠源也不含糊,他把醴陵等地兵事交给秦定三、开隆阿、常禄等人之后,自己带着楚勇老部下刘长佑和自己的兄弟江忠济并五千人马火速向东开去,五月初十已经兵至黄山,威胁攻打杭州的西殿太平军侧后。

        天京的太平军似乎对增援苏南战场不感兴趣,他们的大队还是按兵不动,只是由东殿国宗杨辅清领一万兵向武昌而去,这支兵马是增援湘赣战事的。按照清军的部署,加上天京太平军没有出队,清军和春、李廷钰、江忠源三路援军要是齐聚苏南,近三万清军加入战场之后,一定会让萧云贵手忙脚乱。特别是江忠源和李廷钰两部清军,江忠源部下楚勇凶悍,李廷钰手下也是经常剿海匪的老兵,又都是名将统帅,加上广东水师即将北上同和春部会合,一定会让萧云贵吃不了兜着走。

        但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这个变化来自于小刀会首领刘丽川、潘启亮、陈阿林等人的加入。当日萧云贵和刘丽川等人商议了上海战事之后,又问起刘丽川福建小刀会的事。

        清末小刀会的兴起其实最早是在台湾,小刀会原是天地会的一个支派,清乾隆时在台湾创立,其后传播到南洋群岛,华侨多加入此会。清道光年间,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归国华侨江源和他的兄弟江发又在本地发展这小刀会。初时不过归国华侨加入,不久加入的人日多,从海澄县傅到漳州府各县,以至厦门,都有会员,于是揭贴反清布告,城乡皆是。随后咸丰元年小刀会传入上海,刘丽川等人才联合各帮派建立了上海小刀会。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上海、福建的小刀会都跃跃欲试,准备起兵响应,两部小刀会平日里都有往来联络,准备同时起兵。

        说起福建小刀的壮大,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这个人叫黄德美,此人乃是福建同安人,家中乃是大富之家。咸丰元年(1851年),江源、江发兄弟从南洋“购有洋小刀数百柄,结为小刀会”,在海澄县珠浦村设武馆,吸收会众,积极从事反清斗争。由于连年受灾,闽南各县粮食失收,饿殍遍地,怨声载道。在龙溪、海澄、同安等县的归国华侨又常受当地官吏及豪绅的敲诈、勒索,清政府又实行虐待政策,使华侨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甚至无家可归。为了寻找出路,许多人参加了小刀会。

        身为大富人家的黄德美有田地在龙溪县浒茂洲,因受海潮侵蚀,粮食失收,佃户无法交租。他派人拨粮赈济饥民,并宣布不收田租。但当地豪绅及钱粮官强迫黄德美交钱粮,于是发生争执、冲突。钱粮官向上奏说黄德美越境迫租,并有私谋作乱之嫌。黄德美对地方贪官污吏心怀不满,不久前盐运使曾迫他充当漳州、泉州府盐商,使他蒙受巨大损失,这次又将浮粮洒在他头上,更激起他的愤慨。于是他联络黄威、江源、江发等人,加入小刀会,决心与清政府抗争到底。

        福建小刀会有了黄德美的加入后如虎添翼,黄德美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小刀会。咸丰二年初,他和黄威到南洋各地联络会员,并购买2700支小刀秘密装运到石美社南门兜。同时设立武术馆,秉烛达旦,苦练武功,广招人马,准备武装反清。三月,在海澄县卓岐船厂修造42艘大沽船;五月又在石码福河船厂造36艘阔头浅船,以备举事之用。咸丰三年四月,海澄知县汪世清派兵偷袭珠浦村,江源兄弟被捕入狱。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其时,太平天国已占领南京,全国反清斗争高涨。黄威与黄德美认为起义时机成熟,便准备派人联络太平天国和上海小刀会举事。

        但因为上海小刀会被官府突袭,一夜之间上海小刀会土崩瓦解,前来联络的福建小刀会人手也陷在上海城中被杀,自此便断了消息。

        萧云贵听了刘丽川的话后,马上想到上海小刀会的教训,既然福建小刀会的江源、江发兄弟被抓,福建小刀会只能马上起事,而不是瞻前顾后的等待,否则只会像上海小刀会一样,落得个被突袭剿灭的下场。

        虽然萧云贵还不知道清军三路援军的部署,但他本着搅浑水的想法,马上交待刘丽川、潘启亮、陈阿林三人准备马上南下联络福建小刀会起事。

        刘丽川等三人马上答应此事,萧云贵当即封刘丽川为金三正将军,潘启亮为木二总制,陈阿林为水副九壬九监军,并和白泽堂的何滨一道带着数十人马上赶往福建,联络福建小刀会起事。

        萧云贵之所以抢先下手,除了怕福建小刀会也像上海小刀会一样被剿灭之外,也是想为将来拿下苏南之后向福建进兵打下伏笔,同时他也是存了私心,宁可西殿先入为主,把福建小刀会这股势力笼络到西殿麾下来,也不愿福建小刀会最后被天京太平军吸纳。历史上福建、广东的小刀会、天地会起义失败后,这些人四处流亡,最后被太平天国收留,改编成花旗军。

        所谓“花旗”,是专指1855年在江西加入太平军的原广东天地会、福建小刀会等起义军。他们都是因作战失利,各路义军分头散去,其中一支号称十万人,在周春、葛耀明、陈荣、邓象、卢纬、翟火姑、谭星、谭富、李鸿藻、陈显良等率领下,北上进入湖南郴州、桂阳、茶陵、兴宁、安仁等地活动,这年秋天因湘军和团练的压迫,纷纷从茶陵取道永新、安福、分宜、万载进入江西,适逢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自湖北三路入赣,两军于当年阴历十月十九日在万载会师,不久“花旗”的名号就出现了,此后“花旗”便成为这支起源于广东、福建,在江西成建制投入太平军的天地会部队的专用番号。

        萧云贵很想收拢这些人马,而且将来南下福建之后,接着就可以进入广东,要是能收服福建小刀会,对占领福建全境和继而南下广东绝对大有裨益。萧云贵走一步看三步,他甚至联想到了南下福建的人随后还要继续往南和广东天地会取得联系,以求能联络到更多的起义会党。也好在萧云贵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否则等三路清军援兵到来之后,西殿太平军的苏南战役很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不得不说萧云贵的当机立断又一次打乱了清军的部署。

      第二百零四章 商贸之路

        刘丽川、潘启亮、陈阿林同何滨等十余人是搭乘一艘英国人的商船离开上海的,萧云贵找了教堂里的英国人帮忙,那位英国商人威尔伯非常乐意船上多些人,因为萧云贵大笔采购了他商船上的货物。这些货物包括棉布、砂糖、胡椒、咖啡、粮食等等,甚至包括商船上面走私的一批军火和一批烟草,凡是萧云贵觉得有用的东西都买了过来。至于船上的大箱【创建和谐家园】,萧云贵只是采购了一、两箱做为药用,威尔伯也不介意,这些东西在上海总会找到卖家的,不愁卖不出去。

        威尔伯的商船是一艘巴底摩尔型号的快速帆船,19世纪初,东西方贸易进入全盛时期后,英美等国造了不少这种快速帆船用于运送新鲜茶叶,如果你的商船能载着新鲜的茶叶抢先一步回到伦敦,那等待你的将会是一笔重利。随着中国几个商港的开埠,英国的快速帆船开始大量运送中国茶叶和澳洲羊毛,快速帆船的使用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七十年代,当蒸汽船出现后才被逐渐淘汰,但有时候这种船在风速、风向和洋流都有利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轻松跑出24节的航速来。

        威尔伯也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外国商人,自从太平军到达上海之后,虽然列强秉承了其所谓的中立态度,但下层商人们之间流传的还是关于叛军是一伙强盗的说法。从英租界控制的黄浦江面达到徐家汇的黄浦江面其实不过一小段航程,但很多商人还是听从领事馆的忠告,没有逆流而上和叛军进行交易。

        当萧云贵找到教堂里的传教士和李斯特中士,向他们说起需要进行贸易时,李斯特推荐了自己的老朋友威尔伯。由于上海打仗,陆路和长江水路断绝,上海的贸易受到了影响,往日贸易买家都躲在租界里惶惶不可终日,威尔伯千辛万苦运来的货物居然销售不出去。李斯特得知萧云贵的需求后,马上派自己的两名士兵回英租界去通知好友威尔伯。

        当看到李斯特的亲笔信后,威尔伯决定冒险试一试,他带上了几乎所有的货品,在旁晚时分驶向南方,快速帆船细长的身躯沿着黄浦江来到漕河泾入黄浦江的水口处。让威尔伯想不到的是,在河港叉旁简陋的草棚内,他见到的是太平天国的三号大人物。

        和第一次与文翰勋爵交易不同,萧云贵这次要吝啬许多,他亲自上船查看了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之后,和刘丽川、陈阿林等人商议起来。刘丽川、陈阿林等人好歹是在大上海混过多年的人,这种商贸交易见得多了,威尔伯见几个人都是贸易行家,也不好意思胡乱喊价,所报货价倒也公道。

        萧云贵用随军携带的银两进行了交易,威尔伯很喜欢萧云贵带来的十足纹银,于是双方在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进行了交易。萧云贵得到了一批物资补充,棉布和粮食是急需的,多了青浦义军数千张嘴之后,萧云贵就地采购粮食解决吃饭问题,总好过又从无锡运粮过来。而棉布可以缝制衣物,青浦义军也需要尽快换掉那身褴褛的衣物。砂糖也是急需的,有时候一些热糖水能救下一个失血过多的伤兵性命;胡椒?萧云贵也只是打算用来改善一下口味,况且胡椒的数量也不多;咖啡和烟草就纯属于萧云贵自己需要了。

        相比之下商船上的军火就很少了,威尔伯的商船毕竟不像哈米尔士号是一艘战舰,所以能买到的火药、火炮和火枪不多。看到叛军首领对军火需求如此之大,威尔伯当即表示回到租界之后尽量收购军火再来交易。

        萧云贵当即表示只要军火的质量好,不论多少火炮和火枪还是火药、铅子他都全要。于是威尔伯就决定自己留在上海搞军火交易,他的商船返回厦门、广州等地采购更多的军火。就这样萧云贵要求威尔伯带刘丽川等人到厦门去,威尔伯对这个大主顾当然非常照顾,当即表示一定把人安全带到,清军是不能随便搜查英国商船的。

        就这样刘丽川等人当晚就登船南下,按照这艘快速帆船的航速,估计几天后就能到达厦门。

        随后萧云贵和李善兰聊起天来,他希望李善兰能推荐一些人手过来帮忙,通过这次交易萧云贵发现他需要尽快找些熟悉商贸的人来帮忙,随后和洋人的贸易往来会越来越多,太平军会需要这种人才的。

        李善兰当即推荐了两人,这两人是亲兄弟,祖上是跑南洋海运的商人,一个叫陈辉祖,一个叫陈辉宗,两人都在英租界的怡和洋行里做事。两兄弟初回国内时,多得李善兰帮忙,因此长年在海外的两兄弟未沐皇恩,在李善兰的劝说下加入太平天国也不是什么难事。

        萧云贵大喜当即写下聘书请李善兰招揽两人过来,同时命人联系贵云商号的朱昌琳和宝庆商会的何元伦到上海来,打算和他们商议之后,在上海成立太平天国对外贸易的外事商馆。

        而李善兰这边,萧云贵大方的给了一大笔资金,算是给他研究科学之用,请他多多招募有学识和对西洋科学有兴趣的人才加入,为将来成立科学研究院作准备。同时萧云贵也让李善兰用这笔资金多多收购西洋科学书籍,找人翻译西洋科学著作,为成立图书馆最准备。萧云贵甚至还打算先收购教会学校做为太平天国第一所西式学堂,最后教堂的传教士说教会学校是教会的财产,他无权做主出卖,萧云贵才暂时作罢。但萧云贵打定主意,等上海战事一完,建立学校和派出留洋学生的事一定要尽快实施。

        随后的几天之内,威尔伯陆续介绍了几位商人带着丰富的商品前来交易,除了大量的军火之外,粮食、布匹、药材是太平军收购得最多的商品。洪韵儿、李璇玑、姚远等人拔营前来会合之后,整个教堂周围成了叛军的大本营。一条土路从曹洋泾一直到教堂区,成了战时上海最为繁茂的贸易之路。

        女人还真是天生的购物能手,洪韵儿甚至购买了一台没用的钢琴,相比之下萧云贵觉得她买的摆钟、刀叉餐具、洋蜡等等还有些用处,钢琴用来做什么??

        洪韵儿没有向萧云贵解释,只是瞪了瞪眼,萧云贵还是乖乖的付账,时光好像回到从前,他还是那个花钱如流水的大少爷,身旁跟着的是女友一样。

        到了后来,萧云贵甚至发现洪韵儿偷偷收藏了一套白色的西洋婚纱礼服,要知道白色是太平军的大忌,她居然偷偷的就藏了起来。跟着洪韵儿还给自己、李璇玑和周秀英都挑了几套其他颜色的西洋女装。让萧云贵哀叹一声,女人啊女人,真是什么时代都一样啊。

        得到大批军火补充的太平军没有急于攻打上海,宝山、吴淞、高桥的战役也很顺利,千余绿营兵和地方团练没有抵抗多久,林启荣、周立春等将顺利占领黄浦江的入海口。

        萧云贵等了几天,他让各军把新购入的火炮、火枪分发下去,开始大规模的训练太平军兵士运用火器的战法,李斯特中士和巴里特下士被萧云贵聘请过来,做起了临时的军事顾问,帮助太平军练兵。

        接连几天都没有得到清军增援上海的消息,萧云贵一度以为清军放弃了上海,自己留城诱敌的计划失败了,但才过了一天,惊人的消息就一个接着一个传来。

        首先传来消息的是正在攻打杭州的李开芳、林凤祥二人,赣省清军江忠源部两天前攻下了杭州外围前哨余杭,李开芳亲自领兵和江忠源在五常打了一仗,双方都没占到什么便宜,就各自收兵。江忠源部五千楚勇并数千地方团练兵马占据余杭、闲林、仓前等要地,接连出队攻打太平军营垒,又派兵威胁德清县,袭扰攻打杭州太平军的补给线。李开芳统兵一日内三战江忠源,也未能击溃清军,双方对峙起来。林凤祥、李开芳担心杭州城内的向荣部和江忠源里应外合突围,马上向苏州和上海求援。

        直到此时萧云贵才知道胡以晃在上高兵败之事,急怒之下他破口大骂:“不怕敌人强大,就怕队友蠢如猪!洪秀全、杨秀清,你们两个小人!胡以晃兵败这么大的事你们都有种瞒着我!亏老子还供应了大批粮食过去!白泽堂!这些人都是干什么吃的?!非要等清兵刀架到脖子上了,你们才知道吗?”

        屋内只有洪韵儿在,看到萧云贵看完林凤祥的信函后发那么大的火,她连忙拿过信函匆匆看了几眼,跟着上前柔声劝道:“白泽堂成立时日尚短,大批人手都派在苏南、上海等地,情报网想要建立起来可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到的,你也不能太心急。至于洪秀全、杨秀清没有向我们透露上高之败,我想他们或许是碍于面子,也有可能是成心想让我们吃败仗。通过此事看来,天京那边对我们的猜忌之心还是没有消除,反而有扩大之嫌,也好在出了这事,算是提醒我们,天京方面是不大可能给我们援军的,除非有一天西殿战败或是你我亲自跑到天京去求援,否则天京那边是不会给我们一兵一卒的援兵。”

        萧云贵恨恨的说道:“老子宁死也不会去求那两个鸟人!求人不如求己,我算看清楚了,将来就靠我们自己了!江忠源算什么?他不来还好,来了老子一并收拾了他!”

      第二百零五章 坏事连连

        看到萧云贵暴怒之余,口中大放厥词,甚至连江忠源都不放在眼里,洪韵儿贝齿轻启缓缓说道:“如今乃是乱世,乱世之内本来就充满了背叛和不讲信义,你身为一军主将,千万不可意气用事,该服软的时候还是要服软,即便眼下我们的兵力能和天京那边分庭抗礼,我们也不能做出头鸟。要是清廷那边认为我们的威胁比天京还大,首先要剿灭我们,那我们就惨了。”

        萧云贵气闷的坐下身,单手支着下巴思忖起来,洪韵儿走到他身旁给他倒了一杯咖啡接着说道:“眼下还只是知道江忠源带兵来救援,还有江北大营那边还没收到消息,假如福建、广东还有清军援兵开到,我们西殿兵马再强也是双拳难敌四手的。”

        萧云贵皱眉道:“那怎么办?”

        洪韵儿微微一笑斜身坐在沙发的扶手上,轻轻靠在萧云贵的身旁道:“我觉着吧咱们不妨学学汉高祖和明太祖,西楚霸王和汉王的故事想必你也清楚,汉王当年为了避让楚霸王,宁可躲到蜀中,甚至烧了栈道。明太祖当年在诸多义军之中也不算最强的,但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让蒙古铁骑的矛头没有直接对向自己,等到适当时机,明太祖才发兵北伐,一举定鼎天下。这说明咱们前期一定要蛰伏,宁可忍一时之气,为将来展翅高飞做准备啊。”

        萧云贵蓦然片刻道:“我们把南京都让出去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洪韵儿缓缓说道:“南京让出去,换来的仅仅是天京方面没有刁难我们西殿,但毕竟西殿雄兵在手,要换了我是天王、东王,也会想借着清军的手来削弱西殿。以杨秀清的手腕,他一定会这样做。”

        萧云贵重重的哼了一声道:“那还要怎么做?”

        洪韵儿银牙一咬道:“我们俩要得回天京一趟,当面向天王和东王陈说利害,换取天京出兵牵制其他地方的清军,要是其他地方的清军一窝蜂的涌来苏南,我们非吃败仗不可。”

        萧云贵没好气的说道:“我不回天京去,老子好不容易才离开那两个神棍,我不回去求他们。”

        洪韵儿皱眉说道:“我说了半天你还不明白啊,就算明知回去劝说之后,天京还是会不肯发兵,我们也要回去,我们回去是一个姿态,让天京其他王爷将领、军民百姓们看清楚,西殿在外拼死拼活的打仗,为天国开疆扩土,又得到了些什么,会叫的孩子才有奶吃,这个哑巴亏我们不能因为意气就合水吞下!”

        萧云贵有些明白过来,摸着下巴说道:“我有些明白了,既然他们想借刀杀人,那我们就来个祸水东引,最后逼得他们不得不出兵,最好能说动天京发动北伐,把清军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跟着又有些担心的说道:“要是我们俩回去,他们把我们扣下怎么办?”

        洪韵儿抿着嘴道:“这的确是个难题,我们得先到苏州外围和左先生商议一个万全之策才行。”

        说话间,又有军报送到,这次是白泽堂童强胜从镇江送来的消息,萧云贵急忙展看信函一看,眉头皱得更深,看完之后把信函递给洪韵儿叹道:“江北的清军动了,和春部八千余人今早从扬州出发,往泰州而来,料想这部清军要以崇明岛为依托,辅以广东水师的红单船南渡长江前来解上海之围。”

        洪韵儿接过信函看了起来,萧云贵负手走来走去,烦躁的说道:“李秀成的兵马估摸着也到了无锡,本想着江北大营的兵马南渡应援,我可以让李秀成的兵马赶到上海来,一定能把和春同广东水师一口吞掉。但想不到摆了一桌酒席,却来了两伙客人,难办啊。”

        洪韵儿皱眉道:“你打算怎么办?事到如今也不可能不面对吧。”

        萧云贵沉吟道:“如今上海外围我们有七千余兵马,加上青浦新军六千余人,对阵和春的八千人和广东水师也不该落在下峰,我打算派李秀成南下杭州,会同林凤祥、李开芳和江忠源、向荣斗斗法。再从镇江、无锡等地抽些兵力出来,尽快结束苏州之战,这样我们就能抽出更多的兵力对付清军。”

        洪韵儿点点头说道:“的确如此,但苏州有悍将张国梁和江苏巡抚许乃钊亲自据守,城内原有清军八千余众,张国梁又带入四千老兵,加上许乃钊在城内招募的勇营,城内兵力怎么也有两万以上,攻打苏州的兵马只有三万六千余人,还是不能形成绝对优势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8: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