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太平血》-第69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周权暗叹倒霉,自己带队守卡没遇上马老三的那种好事,却偏偏遇上这些瘟神,当下只得陪笑道:“好,您老上马,小的这就带诸位爷回营。”跟着大声回头喊道:“来个人,先行回营通报一声,好酒好菜的备好,京城来的爷们到了!”

        承恩身后一名青年侍卫却忽然说道:“小弟荣禄,乃是琦善大人故交,回京之前想再探望一下老大人,不用劳烦各位兄弟,找个人给我们引路就成。”这青年正是荣禄,只见他冷峻的眼神盯着周权,嘴上虽然说得客气,但眼神和语气却不容别人反驳。周权忍不住打了个冷颤,也没多想便吩咐手下一名小兵引路带着众人往大营而去。

        走在路上,承恩低声问荣禄道:“老弟,为何不让他们回营通报?”

        荣禄淡淡的说道:“肃顺大人让我们来是看看江北大营,这份手令乃是密令,要是他们得了通报提前准备或许我们就看不到什么了。”

        承恩哦了一声道:“原来是这样,那我们为何不干脆微服私访?你还让我们都穿了官服?”

        荣禄摇摇头说道:“【创建和谐家园】官服咱们都进不了大营,再说了要是露出马脚,我们京里的侍卫微服私访江北大营,官场上那些人个个精得跟个猴似的,谁都知道是京里有人想查探他们了。我家和琦善老大人有旧,晚辈探访一下老大人也是应该的,这样堂堂正正的进去,反而不会引人怀疑。”

        承恩竖起大拇指道:“还是你想得周到,初入官场几个月就这么会精打细算,真是不得了。”

        荣禄微微一笑没有答话,心里却暗暗说道:“我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只要肯努力,什么事都难不倒我。”

        一连过了几处清军哨位,所见都是躲在树荫下纳凉的清军,这些丘八们衣裳不整,要么吃茶打屁聊天,要么聚众赌博,见了荣禄等人过去才算略略收敛一些。承恩笑了笑低声说道:“他娘的,这些绿营兵打仗倒也轻松,比爷们在宫里当差还要清闲,在宫里咱们干什么都要躲躲藏藏的,哪像他们这样?”

        荣禄低声笑道:“这就是俗话说的,山高皇帝远,朝廷管不到这里。”

        行到大营北面,这里挖了一道壕沟,后面用土石垒成了营墙,因为是面向扬州的,此处的防御不似面对南方那样严密。木桩扎成的吊桥放下,荣禄等人行至大营门口,一名千总带兵拦住,荣禄只说京中古人荣禄来访琦善老大人。

        那千总看了荣禄的官照也没多说什么,看样子他也不想得罪这些京里来的御前侍卫,便放众人进去。荣禄等人进了大营下马之后,自有马夫前来照付马匹,荣禄和承恩留了几人照养马匹,同时还要看守马匹上他们几个人的私财,自己和承恩带着几名侍卫跟着那千总往琦善的帅帐走去。

        这江北大营之内,除了来往巡逻的兵勇之外,在难看到一个穿着整齐的兵勇,因为天热很多兵勇三三两两的聚集在树荫下、营帐内脱得赤条条的纳凉,就连值守炮位的兵勇也钻到炮管之下躲凉。荣禄看了这副军容,暗暗哀叹,如此松懈的军伍,哪有不败之理?

        领路的千总也看到了,这人倒也心里明白,生怕这些丘八太过丢脸,拿起皮鞭空抽几下,大声喝骂起来:“你们这些懒汉,还不给老子起来?他娘的,装什么孙子?!”

        一群兵勇抱头鼠窜,更有些大胆的兵勇在人群中怒骂道:“李重!你他娘的就是个南蛮湘娃子!别以为陈军门抬举你,你在老子眼里就是个屁!老子是雷大人的兵,不吃你那一套!”那千总李重大怒,追上去要用皮鞭打,那些兵勇嘻嘻哈哈的一哄而散,李重没奈何,只得怏怏的回头继续走。

        荣禄走上前低声问那千总李重道:“李大哥是吗?”

        那李重微微欠身道:“不敢当。”

        荣禄笑道:“李大哥原来是湘人,怎么京片子说得如此流利?”

        那李重轻叹一声道:“小人乃是湖南长沙人,早年赴京赶考数次,均未能高中,在京城多时,也学得京话。”

        荣禄哦了一声奇道:“那为何李大哥不继续科考?反而弃笔从戎了呢?”

        李重摇摇头说道:“去岁恩科落第,小人在京城里盘缠用尽,只得回乡筹钱,却不想适逢乡里闹长【创建和谐家园】,罗绕典大人在我们乡里组织团练,小人被抽为团丁,就入了团练,罗大人看小人识字,便带在身边差用。后来长【创建和谐家园】攻陷长沙,罗大人带同小人逃出省城,想要汇集援兵反攻,却不想大败,罗大人也被撤职查办,小人便被划入湖北绿营。年初武昌失守,小人跟着败兵被重新整编,最后朝廷抽调江北五省兵勇赴援江宁,小人就被编到陈军门麾下到了这里。”

      ¡¡¡¡ÈÙ»ŶÁËÒ»Éù£¬Çá̾µÀ£º¡°Ïë²»µ½Àî´ó¸çÃüÔËÈç´Ë¶àèî¡£Ädz¾üÃÅ¿ÉÊÇÖ±Á¥Ìá¶½³Â½ð緳´óÈË£¿¡±

        李重点头道:“不错,正是陈大人。”

      ¡¡¡¡ÈÙ»µãµãÍ·£¬±ÕÄ¿»ØÏëÆðÕâ³Â½ðç·µÄÉúƽÀ´£¬Õâ³Â½ðç·ÄËÊÇËÄ´¨ÔÀ³ØÈË£¬µ±Äê´Ó½ËÌìÀí½Ì·Ë£¬ÊÚ°Ñ×Ü£¬»ý¹¦ÖÁ¶¼Ë¾¡£µÀ¹â³õ£¬´ÓÕ÷»Ø½®£¬ÆÆÔôÓڼѸÁÀµ£¬´ÍºÅÒÝÓ°Íͼ³£¬ßªÁô°ÓÓªÓλ÷¡£Ê®ÈýÄֱ꣬Á¥×ܶ½çùÉÆµ÷˾½ÌÁ·£¬ÀÛߪ¶½±êÖоü¸±½«£¬çùÉÆÒÐÖ®£¬ÒÔ¿°Ê¤×ܱø¼ö£¬ßªÌì½òÕò£¬Æäºó»ý¹¦¹ÙְߪֱÁ¥Ìá¶½¡£µ½ÁËçùÉÆÖØÐ³öɽ¶½Ê¦½Ë³¤Ã«Ôô£¬³Â½ðç·ÂÊËù²¿ÈýǧÒÔ´Ó£¬´ËÈË¿ÉÒÔ˵ÊÇçùÉÆµÄÀϲ¿ÏÂÁË£¬ÊǸöÕ÷Õ½¶àÄêµÄ¹ß½«¡£

        转过一处营垒,只见此处一片民房庐舍,此处原是瓜洲外一处驿站,江北大营设立之时,此处也被纳入大营之内。驿站屋舍之间一条街道倒显得极为热闹,这里竟然出现了一条街市,只不过摆摊的和买东西的都是大营内的大清兵勇。

        荣禄看得有些呆愣,只见这些摊位摆得有模有样,有卖新鲜瓜果的,有卖布匹茶叶的,更有的设了赌摊聚众赌钱,还有茶肆说书,唱小曲的,总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摊贩的老板看起来都是一方的将领,要么就是副将,要么就是游击。

        往来其间的都是军中兵勇,他们用饷银买瓜果吃,要么在赌摊聚赌。更有甚者荣禄等人走来时,一名眯着眼睛的兵勇打着哈欠走过来低声说道:“这位爷们,要新鲜的福寿膏么?上海货,绝对够味。”

        李重大怒喝道:“不长眼睛的狗东西,你也不看看,这些是京城来的侍卫大爷!”

        那兵勇丝毫不惧,吸了吸鼻子哼了一声道:“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没破落之前,也是和着京城里一帮黄带子称兄道弟的,御前侍卫?老子见得多了,他娘的谁不爱福寿膏这玩意?”

        荣禄微微一笑,回头对承恩说道:“我看有几个兄弟也是烟瘾犯了,你就让兄弟们去看看,要是价格合适不妨过过瘾。”

        承恩瞪大了眼睛低声道:“这不合适吧。”

        荣禄哼了一声说道:“别以为我不知道,他们几个随身都带着烟膏的,这些人里就你我不沾那东西。”

        承恩点点头,回头对身后几名侍卫说了几句,那几名侍卫兴高采烈的上前买福寿膏去了,原来几间驿站的破茅草房里竟然还有吸烟的烟馆,当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众兵勇见这些京城来的侍卫不但不喝止,反而参与其中,纷纷上前兜售起他们的货物来。荣禄拿起一块玉珏,却见上面还有殷虹的血迹,也不知道这些丘八是从哪里劫夺来的货色,杀了人连血都还在上面。

        敷衍的看了一些货物后,荣禄和承恩好不容易冲破了兵勇们的围堵,跟着李重来到大营中心的琦善帅帐外。此处兵勇都甚是精神,穿戴整齐而且个个都是站得笔直,刀枪明亮,旗号如林,和荣禄等人刚才经过的那条乌七八糟的街市有着天壤之别。

        李重到了营帐外,向守在外面琦善的戈什哈说明来意,戈什哈转头进账禀报,过了片刻后才出来大声喝道:“大帅有请!”

      第一百九十七章 故人情分

        琦善已经老了,在满清这个医学并不昌明的时代,六十七岁的年纪已经算是高寿的老人了,一个历经嘉庆、道光、咸丰的三朝元老,此刻正有气无力的斜靠在帅帐内的软椅上,手中的丝绢捂在长满老人斑的脸上,剧烈的咳嗽着。

        荣禄的心情很复杂,这个老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人们记住他的过多还是卖国贼这几个字,在荣禄看来,这种看法有些不公平。琦善之所以被历史如此评价,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战派林则徐的对头,琦善是主和派的,在对待【创建和谐家园】战争的态度上,琦善希望的是主和。

        林则徐与琦善迥异的历史形象表明了人们朴素的道德诉求,同时也回答了【创建和谐家园】战争该不该打的问题。对于侵略者,要打,这是一个民族道德的要求。但如果抵抗注定要失败,打了损失更重,是否还应抵抗?这是个政治问题。一个好的政治家不应是个盲动者,他考虑的应当是如何才能使国家受到最少的损失,如何避免无谓的牺牲。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放弃抵抗,因为很多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更是一个政治家的职责,很多时候一个民族需要用重大的牺牲去捍卫其道德尊严、精神诉求。从短期来看放弃抵抗求得一时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一个丧失斗志、受到精神污辱的民族才是最可悲的。从这点来说,【创建和谐家园】战争必须要抵抗。但如果暂且忍辱负重,而求励精图志,奋发图强,暂且的苟安其实方为最佳选择,与“天朝”相邻的日本十多年后对待“侵略”所采取的态度而后对日本的影响,无疑是最好的例证。但清王朝所处的“国情”决定了其只能采取前一种方式。实际上,即使是抵抗,【创建和谐家园】战争还是有赢的可能,那就是采取100年后中国对待日本的方式。

        可以说琦善已经做了一个人臣该做的一切,但偌大的满清王朝,不论外交还是用兵,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说了算,那就是道光皇帝。是战是和,琦善作为臣子只能俯首听命,满清这种王朝是万万不可能发动什么人民战争来对付英国的,所以不管是战是和,琦善都和林则徐一样,逃不过一个罢官抄家的下场。

        “仲华,咳咳,原来是你啊。”琦善老迈的声音打断了荣禄的思绪,他和承恩上前再一次见礼后,荣禄道:“老中堂安好,小子到江南办差,便顺道前来给老中堂请安。”

        琦善好不容易咳嗽听了,喘息几声,眯着眼睛看了看荣禄,又看了看承恩,问道:“这位小哥是……”

        承恩急忙上前打个千自报了家门,琦善哦了一声道:“原来是伊勒通阿的子孙,也算是功勋之后。”说到这里琦善轻叹一声道:“我等都老了,这大清江山还得靠你们这些年青人帮衬着替皇上分忧,咱们做奴才的这辈子也不指望什么,也就是想着能把大清江山妥妥当当的安稳住,也算能到九泉之下见列祖列宗了。”

        荣禄拱手道:“老中堂古稀之年还领兵出征,实在令晚辈等汗颜呐。”

        琦善苦笑道:“我这把老骨头就打算交代在这了,旁的也没多想。”跟着望着荣禄笑道:“前阵子长毛伪西王攻陷江宁之后,兵锋正盛,坊间流传出太平王杀王的【创建和谐家园】箴言,老夫当时还在纳闷,这是谁玩得这一手挑拨离间,后来老夫才知道原来是你小子。”

        荣禄微微吃了一惊,这【创建和谐家园】的箴言本是他想出来的造谣之计,目的就是想挑拨太平天国那几个王爷之间的关系,他动用的是上虞备用处的侍卫收买地方帮派、地痞的造谣,原本还想着此事做得隐秘没人知道,想不到琦善却知道了。

        琦善见荣禄面色微变,淡淡一笑说道:“老夫纵横官场几十载,这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要有些人脉,否则在官场这趟子浑水里怎么身败名裂的都不知道,你们粘杆侍卫此次南下的事,老夫也是知道的。”

        此言一出,荣禄不禁吓得汗流浃背,想来也是,向琦善这样的三朝元老,在朝中不说眼线遍布,那也是他想知道的事,花点功夫便能探知,自己这样的小角色坐下之事,他怎么可能查不到?粘杆侍卫本来多数就是满清贵胄子嗣组成,当中是琦善亲戚也不在少数,只要琦善想问,那就一定能查出来。想到这里,荣禄知道琦善一定知道自己这些人此行的目的,也不知道琦善是如何想的,要是他想出手对付自己这些粘杆侍卫,只怕也很容易。

        琦善眯着眼睛自顾自的接着轻叹道:“肃雨亭此人做事,恣意妄为,不顾后果,为了讨皇上欢心,他是什么人都敢动,什么事都敢做,但偏偏又不懂得圆滑,今后必定会吃大亏。仲华,你祖父塔斯哈乃是老夫旧部,老夫任驻藏大臣时,他在老夫麾下任职,你母亲又是我博尔济吉特氏之人,你也算是老夫的孙儿辈,你父亲、叔父都战死沙场,家中就你这么一个独苗,原本你在宫中任侍卫,将来外放也不失为一条路子,但现在跟着肃雨亭干这些见不得人的事,得罪的人多了,将来必遭人所恨呐。”

        荣禄脑中一轰,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听到这里再也不迟疑,双膝一软拜倒在地,口中说道:“老中堂,请看在先祖份上,救晚辈一救。”承恩一看,也跟着跪了下去。

        琦善呵呵笑了笑,咳嗽几声,苍老的手略略一抬,示意一旁侍候的听差上前将两人扶起。

        琦善温言说道:“老夫便是念在与你祖父的情分上,今日才见你们的。老夫这江北大营说句实话,每日里要进多少钱粮,要进多少器械,要进多少药子,那可都是白花花的银两。朝中那些人看着眼热得紧,多少御史言官、多少宵小之辈都盯着此处,只盼着老夫哪一天行差踏错,便可一举参倒老夫。可仲华啊,老夫如今还能好端端的在这里和你说话,不就说明白一点,老夫所凭者乃是一个势字。只要瓜洲的长【创建和谐家园】还在,就没人能动得了老夫。”跟着又长舒了一口气道:“朝廷传旨的人不知出入我大营多少次,老夫也从不遮掩营中一些丑事,他们能不回去向皇上禀报么?皇上睿智,难道就不知道天下绿营兵烂到何种地步么?仲华啊,其实朝中不但皇上清楚,满朝文武都清楚,肃雨亭又何须让你们枉自跑着一趟呢?老夫想来,他一者是想找个愣头青捅破此事,就算不能扳倒老夫,也能在朝中铲掉几个异己,二来嘛,便是把身边不听话的人借手除去,你南下之后干的事,似乎都没有向他明示,但事情干得又不错,你这是遭肃雨亭忌恨上了啊。”

        荣禄听得汗流之下,看来自己自己为聪明,其实根本及不上肃顺这些官场中人,当下怔怔的说不出话来。

        琦善喝了口热茶,跟着剧烈地咳嗽几声,吐了口浓痰,一旁听差的急忙用痰盂接了,琦善顺了口气接着说道:“仲华啊,老夫也想救你,但想听听你心里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荣禄拱手后斟字酌句的说道:“老中堂明鉴,小子只是奉命办差,绝没有不敬老中堂的意思。其实正如老中堂所说,小子南下之后,所见到的绿营兵勇也大多如此,军纪废弛,战力低下,遇贼即逃,遇民则扰。晚辈所忧虑的并非自己的得失,小子是在担忧社稷江山之祸福,靠这些不堪大用的绿营兵是不能打败长【创建和谐家园】的。”

        琦善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示意荣禄继续说下去,荣禄胆子略略一振,接着说道:“晚辈想来,如今八旗绿营不堪大用,也只有各地兴办团练自保,各地乡里多办团练,长毛寸步难行,逐渐缩小从贼之势,购买西洋先进火器以充军备,操练各地团练新兵徐图进剿,须得花上十年时间,方能平定这长【创建和谐家园】。”

        琦善眯着眼睛,手指轻叩椅背忽然问道:“各地办团练,这钱粮从何而来?”

        荣禄答道:“各地可自筹钱粮,于各处设关置卡,从商人生意中一两银子抽他一厘钱。在商贾目中,千中抽一、不关痛痒,并可转嫁买主。而我则滴涓之水,汇集成河,可养十万百万之精兵。兵精粮足,洪杨焉有不灭之理?如是便有钱粮了,此策名唤厘金。”

        自从太平天国起兵以来,咸丰帝似乎第一次知道,富甲天下、金碧辉煌的皇家也有财尽用窘的时候。到处罗掘,千方筹措,使咸丰帝从1850年至1853年7月,总共弄到了近三千万两的银子供应前线,换来的是太平天国攻陷江宁,漕运几乎断绝。而到了此时,咸丰帝已经山穷水尽,户部存银仅29万两,就连京官京兵的俸饷也都发不出来了。满清深深为钱粮之事而发愁,琦善也不例外,江北大营之内拖饷欠饷之事稀松平常,所以也才有那些兵勇劫掠百姓,在营中开设市肆赌摊之举,那些人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荣禄的这个厘金主意让老辣的琦善也眼前为之一亮。

      第一百九十八章 厘金之策

        清廷之所以自太平天国起兵以来一败涂地,最后连南京也丢了,除了八旗绿营兵腐朽不堪用之外,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钱粮的问题。清朝的财政体系是一种相当落后的制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是固定的,约银四千万两,主要来源于地丁钱粮;每年的支出也是固定的,近四千万两,主要用于官俸兵饷。其基本特点就是量入为出,而由此引出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弹性。一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政者没有钱去开办新的事业,而一旦遇到天灾【创建和谐家园】,如水灾、旱灾、蝗虫、战争、瘟疫,政府的收入锐减,支出剧增,往往会引起财政危机。

        这种制度最初推行时,似乎效果还不错,康熙、雍正两朝明主的精心管治,使户部的存银最高时达到七千万两,但经好大喜功的乾隆帝大手笔开销,到嘉庆帝时,存银已经不多了。川楚白莲教起义、张格尔叛乱、【创建和谐家园】战争,再加上黄河多次决堤,清政府的财政已陷于窘境。咸丰帝一上台,就想清清自己的家底,管理户部事务的大学士卓秉恬向他奏报称,国库存银仅八百万两,而且“入款有减无增,出款有增无减”,入不敷出,为数甚巨。

        战争是吃钱的怪兽,其消耗量大得惊人,清廷为了镇压遍地都是的起义军,可谓是花钱如流水。可清政府财入的匮乏,似乎没有影响咸丰帝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他从户部银库中支拨,从各地封贮银中调解,从内务府“私房钱”中发给。与先前和之后的列朝皇帝不同的是,咸丰帝动用皇家私产时毫不顾惜、毫不心疼。兵部尚书桂良奏称,内务府存有金钟三口,重两千余斤,值银数十万两,请销熔以补军费。他立即命令内务府查明,派六弟奕訢亲自监熔。结果这三口乾隆年间由宫廷工匠精制,镌有乾隆帝御制铭文,分别重八百斤、七百斤、五百八十斤的世界超级工艺品,被熔为金条、金块共计两万七千余两。户部奏请将宫廷园林中多余铜器发出,以供铸造铜钱。他又命令内务府查明,结果圆明园等处存放的今天绝对是上等级文物的铜瓶、铜炉、铜龟鹤等228件,化成了8747斤铜料。

        对于咸丰帝多次从内务府发银的谕旨,使总管内务府的各位大臣都处在不理解的也要坚决执行的思想境界。到了1853年5月,也就是西殿太平军开始东征之后,内务府终于向咸丰帝亮出了红灯,存银仅四万一千两,再也不能支付皇室以外的任何开支了。

        年轻的咸丰帝似乎第一次知道,富甲天下、金碧辉煌的皇家也有财尽用窘的时候。到处罗掘,千方筹措,使咸丰帝从1850年至1853年7月,总共弄到了近三千万两的银子供应前线,换来的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而到了此时,咸丰帝已经山穷水尽,户部存银仅29万两,就连京官京兵的俸饷也都发不出来了。至此,咸丰帝再也没有什么招术了。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琦善的江北大营,起初的琦善部兵马南下时,钱粮供应尚算稳定,但随后越来越少,直接导致那些绿营丘八将官们不得不想着方的捞钱,哪里还有心思进剿?虽然对面瓜洲的长【创建和谐家园】不过四千余人,琦善也只能按兵不动,他知道眼下这种士气和状况强行出兵,除了大败之外,不会有第二种可能发生。

        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钱粮上,咸丰帝在财政匮乏的情况下,只能是听任臣子们的摆布。而为了救急,臣子们的建策无不毒辣万分,咸丰帝只能一一照办不误。

        这些大臣首先想到的就是节流,官兵减俸减饷从1853年起,根据户部的提议,咸丰帝先后降旨,将京内外文官武弁营兵的俸饷扣发两成,以后又多次扣减。因为已经减少的俸饷,也经常欠发,尤其是京城以外的前线。到了后来,俸饷中又搭发大钱、银票、宝钞,那更是名不副实了。官弁的俸饷减少,决不会使他们自甘生活无着。于是,他们更变本加厉地朘刮百姓。早已【创建和谐家园】的吏治更是坏到无以复加。长期欠饷的清军士兵,多次因闹饷而起事,不少人干脆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土匪勾当。

        随后大臣们想到还是大开捐例,卖官鬻爵开捐是满清应付财用不足的传统手法,自康熙朝开创后,几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咸丰帝的父亲道光帝对此种手段颇为痛恨,每次召见捐班官员皆容色不悦,曾经发生过因捐纳官员应对粗俚而退捐罢官的事例。他在私下场合对一名科举出身的官员坦露过心迹:“捐班我总不放心,彼等将本求利,其心可知。科目未必无不肖,究竟礼义廉耻之心犹在,一拨便转。”

        道光帝虽对此不满意,但为了财政之需仍不得不为之。咸丰帝没有他父亲的那种道德上的顾忌。他需要银子,管不了那么许多。为了吸引富绅大商投资官秩官位,他根据臣子们的意见,来了个减价大拍卖。1851年,他将1846年的捐例核减一成,打了个九折收捐。至次年底,户部收账为银三百万两。1853年,再减一成,按八折收捐,当年户部收得六十七万两,户部得数甚少。户部所获捐银的减少,并不是当时收捐总数的缩小,这主要是捐银大多被地方官截留了,这些银子的去向无非就是地方官用于朝廷欠发的钱粮之用,似乎也怪不得那些无米下锅的地方官吏。

        接着大臣们又建议铸大钱、发银票、制宝钞,当时中国的货币是白银、铜钱双制式。银按成色以重量为计,钱由清政府铸造。为了用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财富,咸丰帝批准了臣子们铸大钱的奏议。1853年4月起,户部开始铸造当十铜大钱,即1枚抵10枚制钱。除了朝廷的户部外,又有13行省先后获准开局铸造大钱。为了直接获利,各处并不全是开矿炼铜或进口洋铜,而是往往熔毁原值一文的制钱,改铸大钱。即便如此,铸铜钱仍嫌成本太高,当时的铜资源十分有限。

        也是1853年4月,咸丰帝批准发行银票,即“户部官票”,面额有一两、三两、五两、十两、五十两不等。除户部外,由户部监督的官银钱号,也发行了数量惊人的京钱票,面额有高达一万千文者!这种近乎无成本的纸币,获利惊人。如宝钞一张,工本费仅制钱一文六毫,造百万即可获利百万,造千万即可获利千万。除了户部外,京外16省区也开设官银钱局,发行“局票”。

        从世界金融史来看,从以重量为计的贵金属货币,发展到以数量为计的贵金属或金属货币(如金圆、银圆、铜钱等),再发展到纸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从清代的经济规模和商品交换的总量来看,纸币的出现本非坏事。事实上,民间钱庄票号发行的各种票据也弥补了此种不足。但纸币的发行须有完善的金融理论来指导,须有周密的设计,其中相当数量的保证金及严格控制的发行额,已是今日使用纸币的人们耳熟能详的决定性原则。

        可是,咸丰帝也罢,奏请发行银票、宝钞的官员也罢,他们并无近代金融知识,更无改造清朝落后的货币体系的构思。他们只是为了应付本无能力承担的财政开支,而滥用行政权力发行根本不准备兑现的大钱、银票、宝钞。毋庸多言,如此无【创建和谐家园】空头发行毫无保证的纸币,其后果必然是恶性通货膨胀,这与直接掠夺人民无异。

        滥发通货的后果,立刻就显现出来,琦善等老臣也不是不知道,但咸丰帝装着看不见,琦善很明智的也选择了看不见。但从1853年5月满清财政危机大爆发之后,前方将帅们再也收不到由户部拨来的实银,顶多不过是一纸他省协饷的公文。而各省对此种非分且无休止的指拨,根本没有能力完成,只能是推诿不办。久而久之,此种皇皇的指拨协饷的命令,成了一纸并无效用的具文,将帅们别指望凭着它就可以弄到银子。

        在这种情势下,筹集军饷似乎已不再是朝廷的义务,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战区地方官的责任。咸丰帝在国库一空的现实中,只让前方将帅打仗,不肯管也没有能力管前方的供给了。

        于是,既然朝廷不负责军费,地方如何筹饷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朝廷管不着也管不了的事了。于是,在战区各省,筹饷成了地方官诸般政务中的头等大事。除了湖南、湖北等少数省份用整理本省财政的方法,增加财政收入,许多省份的办法是利用各种名目加捐加税,其中有四川的按粮津贴和随粮捐输;江苏、安徽等省的亩捐;广东的沙田捐;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的漕粮折色。往往实征是其定额的数倍,多收的款项成为各级官吏“中饱”的渊薮。在国库日虚的同时,许多官员腰包日盈,战争给他们带来了发财的新机会。然而,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规模,限定其产出。农业税再怎么增加,毕竟数量有限。过度的搜刮使小民赔累不起只得铤而走险,只得跟随太平军起义造反,更加加剧了太平天国的声势。

        随后各省地方官的眼睛转向富绅大商。对付他们的办法,就是劝捐。按照原来的捐例规定,各省将捐银数额交到户部后,再转行吏部,最后经皇帝批准发下标明捐得何种官爵的凭照。这种办法需时多日,往往银子交上去后,很久没有下文,还要花银子打点以催促办事胥吏。为了提高效率,咸丰帝应地方官的请求,命吏部直接下发空白凭照,由地方官自填,定期汇总上报,大方的把国家官位当成商品来批发。从此,捐官捐爵成为一手交钱一手发照的直接生意。这种高效率一时性地促发了“官爵消费者”的购买兴趣;同时,地方官握有空白凭照,不必再等户、吏两部转文,也以军需欠饷为由将卖官鬻爵的捐银截留。

        上门劝捐已属给面子的客气,不给面子的带兵勒捐也已见多不怪。许多绅商畏惧官府的权势,只得一捐再捐,用白花花的银子去换几张空头官衔的黄纸。绅商遍遭勒索之后,又有官员将目光注视到在外面做过大官发过大财的回乡在籍官员身上。这些做过真官的家庭,本来就看不起捐班,对空头名衔毫无兴趣,可无奈于地方官一再劝勒,也不得不交出部分家产。

        以上种种手段琦善和他手下将官、幕僚们都商议过,劝捐等手法也开始运用,好在扬州盐商富户较多,劝捐得的钱粮尚算可以,所以江北大营的维系也还没出大的乱子,但琦善也知道这种方法用一次两次可行,劝得多了,富户们也会被榨干的。所以他对荣禄说的办团练、练新军、买洋枪洋炮等建议不怎么感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怎么筹得钱粮。

        荣禄这小子提出的厘金让琦善眼前一亮,这种方式似乎比以上那些不靠谱的手段要可行得多。但琦善不知道的是,厘金在原本的历史上首行区域就是自己的江北大营,创办者乃是自己麾下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和他的幕僚师爷钱江。

        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諴奉旨帮办扬州江北大营军务,主要任务是筹饷。这可是一件极难办顶费力的差使。可他的一个幕僚钱江,当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向雷氏出了一个主意,派官兵到各水陆要冲去设关卡,对通过的货物按其价值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品过境税,当时又被称作“行厘”;另对开店销货的各商人按销售额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业税,当时又被称作“坐厘”。厘捐的交纳者亦可同其他捐纳者一样,领到捐得何种功名的部照,只不过这里面再也没有自愿的色彩了。

        1853年10月,雷以諴首先在里下河设立机构,向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派厘助饷,最初的标准是,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雷以諴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哪里想到在半年之中,共收钱两万串。次年4月,他向咸丰帝奏报,此种方法既不扰民,又不累商,数月以来,商民无事。他还看出了此种方法的长期稳定性,奏折中称:“且细水长流,源源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于是,雷以諴一面宣称自己将在里下河各州县推行此法,一面提议由江苏巡抚和南河总督在各自防堵的区域里,“照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

        咸丰帝收到这一奏折后,便下旨江苏巡抚、南河总督等各就当地情形安当商酌,若事属可行,亦可照雷氏的方法变通办理。这是咸丰帝第一次对厘金一事的表态。

        1854年5月,雷以諴收到谕旨后,便在泰州设立分局,大张旗鼓地抽厘助饷。厘金的范围从大米一项扩大到各类粮食、家禽、牲畜、油、盐、茶、糖、碱、棉、丝、布、衣物、酒、漆、纸、药材、锅碗及各类杂货,可以说,没有一种商品不抽厘。此外,对银号、钱庄亦按其营业额抽厘。江苏巡抚、南河总督大约也在是年下半年开始设卡抽厘。到了1855年初,有人向咸丰帝奏报“大江南北捐局过多”,可见其发展规模之迅速。

        1854年底,钦差大臣、降调内阁学士胜保发现了厘金的特异功能,上奏宣扬其种种好处,并请下旨各地仿行:可否请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会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胥吏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份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协拨各路军饷之需。

        由此决定开始,满清治下各省督抚可以针对本省情况定夺,酌量抽厘。朝廷的这一决定,将征收厘金的权力下放到各省督抚手中,这对胜保的建策是一种修正,但对征收的方法及标准,均无明确的规定。户部对此并无通盘的设计,咸丰帝更是懵懂不清。他脑子里想的只是要弄到银子来应付缺口极大的军费,至于银子的来由,他不想过问,也弄不清楚。由此,各省纷起仿办厘金。

        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广泛推行开始,为枯竭的省级财政输了血。按照清朝的财政制度,一切财政收入均归于朝廷,各省、府、州、县要弄点钱,只能在“耗羡”等名目上打主意。自1853年夏天之后,朝廷财政已拨不下军费,本无正当财源的省级财政却要负担为数甚巨的各军营军费。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征收渠道,谁也不肯将此交到朝廷财政去。厘金由此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大财源,由各省督抚所把持。也就在这一时期,厘金渐渐脱离了“捐”的范围,明确了“税”的身份。

        如果用今天眼光,厘金当属于商税。它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必然。尽管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商税经常成为国家的主要税种,特别是宋代,商税超过一千一百万贯,成为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但自明代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朱元璋出身于农家,限于其个人的经历,认识不到商业的意义,国家税收主要为地丁钱粮,即农业税,商税反而减弱了,满清承袭明代做法,商税一事上也所获甚少。可以说厘金制度的建立有着巨大的意义,厘金从1853年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实行,它为今后中国民国百余年军阀割据的战乱提供了资金活力,各省的军阀不无都是通过厘金来获得钱粮供应他们获得武装力量,武装力量又保证了这些军阀对治下百姓收取厘金的权利,所以中国的乱世在清灭亡之后,一直存在了数十年,求其根源便是这厘金制度所带来的危害。

        荣禄也不是不清楚厘金制度可能带来的后果,但他现在双目赤红,为了上位他已经顾不得着许多了,反正这个策略就算自己不提出来,再过数月也会被雷以諴和钱江所创,既然都是必定会出现的东西,自己用来上位又有何不可呢?

        果然当荣禄说完之后,琦善坐直了身子,饶有兴致的说道:“仲华此策却有过人之处,稍后老夫让营中帮办筹措钱粮的江苏布政使雷以諴雷大人过来,你和他好好商议一下,拟定个章程出来,老夫好上奏朝廷。”

        荣禄面露喜色,上前叩拜道:“老中堂明鉴,小子虽然年青识浅,但乃是将门之后,父叔皆死于长【创建和谐家园】之手,小子只愿留在大营内帮办军务,恳请老中堂代为奏请!”

        琦善呵呵笑着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亲自扶起荣禄道:“将门虎子,你祖父又是老夫麾下旧将,自然会看护于你,你提的这厘金之策甚好,老夫也想留你下来,老夫随后便上折子奏请皇上,将你外放,留在老夫营中帮办军务,老夫手下也需要几个贴心之人啊。”

        荣禄大喜,承恩跟着跪下也说了想留下,他也知道自己一旦回京便会成为肃顺的眼中钉,荣禄都不回京了,肃顺的一腔怒火只怕会发在自己的身上。荣禄也替承恩说了好话之后,琦善当即答允,荣禄便连同侍卫中和自己、承恩交好的蒙古八旗子弟扎布多那可也一道留了下来。

        随后江苏布政使雷以諴到来,和荣禄谈了两个时辰,荣禄将厘金制度中的一些成熟章程直接搬了过来,让雷以諴眼前大亮,马上召集他的幕僚们一道商议,最终商议出了一个厘金章程来呈报琦善。由于荣禄把雷以諴麾下幕僚钱江的厘金之策盗用了,直接导致刚刚投入雷以諴麾下的钱江手足无措,当晚钱江便带着自己半成品的厘捐之策草稿离营出走,另投别处去了。

        琦善得了厘金章程之后,细读之后大喜过望,当即上折奏报,同时设宴招待荣禄等人,席间又将营中诸将给荣禄引荐,琦善以荣禄为自己旧部子孙弗照,纳为自己心腹看待,营中诸将都不敢小瞧荣禄等人。于是荣禄便靠着进献厘金之策解决江北大营钱粮筹措之事留了下来,开始踏上领兵征战的路途。

      第一百九十九章 班门弄斧

        得到琦善上奏保举之后,荣禄和承恩打发其他的粘杆侍卫回去复命,两人和扎布多那可便留在江北大营帮办军务。

        翌日早晨,用过早饭后,琦善差人来唤荣禄前去大营商议军务。荣禄和承恩两人留下扎布多那可看守行李,两人穿戴整齐后急匆匆的赶到琦善的帅帐内。

        到了帐内,只见琦善、直隶提督陈金绶、布政使雷以諴等人都在,荣禄和承恩上前问安行礼之后,琦善咳嗽着示意两人坐到末座上。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3 1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