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左宗棠为西殿左相,兼着户部尚书的差事。华蘅芳任礼部尚书还兼着要筹备西殿科学院的差事,原本肖云贵比较属意李善兰出任礼部尚书的,但这老头潜心钻研学术,无心出仕,也只得作罢,最后李善兰答应帮着西殿开办新式学堂或大学,他来做校长。李开芳转为兵部尚书,还兼着管辖苏州区的兵马,也就是苏州卫戍司令的意思。
吉文元出任刑部尚书,吉文元为人处事公正、铁面无私,虽是武职出身,但他在军中断处案事,无有不服,出任刑部尚书也算合适,只是他的刑案断处思路还停留在老旧的封建刑案思路上,讲究重刑严厉,虽然和萧云贵的思路有些不同,但左宗棠呈言此刻正值乱世,之乱时用重典,吉文元的严酷正好适合,最后萧云贵才定了吉文元出任。
工部虽然有几个司部还没有侍郎出任,算是个空架子,但工部尚书是由徐寿出任,萧云贵也给徐寿特权,只要是徐寿找来的工学人才,西殿可以破格录用。历史上徐寿帮清廷办的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等等就很有成就,加上徐寿乃是不可多得的工学人才,并无其他腐儒那种对洋人科学视之为奇巧淫技的偏见,让他出任西殿工部尚书正好。
而吏部尚书则是由李寿蓉出任,无锡的差事萧云贵打算让别人接任,李寿蓉是跟着王闿运、左宗棠等人一道投入自己帐下的,经历过南京之战和东征,也算是西殿老人,而且才学不在王闿运之下,出任吏部尚书正合适。
西殿中央的构架搭好了,余下便是地方上的官府构架。要想管治好一方,地方政权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太平天国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
萧云贵和左宗棠商议后,重新划定了苏褔省的地方行政区划,更改后的苏褔省省会苏州,置有10郡70县。苏州郡治苏州,与长洲天县、吴县、元和3县同治一城,领10县:长洲天县(由清长洲县改)、吴县、元和、常熟(与昭文县同城治所)、昭文、昆珊(由清昆山县改)、新阳、吴江、震泽、东珊。
常州郡(清为常州府)治武进、阳湖,领5县:武进、阳湖(上两县同治常州城)、抚锡(由清无锡改为抚锡)、金匮(上两县同治无锡城)、宜兴、荆溪(上两县同治宜兴城)、江阴县。
¡¡¡¡Ì««o¿¤£¨¸ÄÇåÌ«²ÖÖ±Á¥ÖÝΪ̫«o¿¤£©ÖÎÉϺ£ÏØ¡£Áì5ÏØ£ºÉϺ£¡¢ÕòÑ󡢼ζ¨¡¢±¦Éº£¨±¦É½Ëù¸Äºó½ðɺÒàͬ£©¡¢³çÃ÷¡£
松江郡(清为松江府)治花亭、娄县。领7县:花亭、娄县、菁浦(由清青浦县改)、奉贤、南汇、川沙、金珊。
杭州郡治钱塘、仁和两县,领9县:海宁、钱塘、仁和、富阳、余杭、新城、临安、于潜、昌化。
嘉兴郡治嘉兴、绣水两县。领7县:嘉兴、绣水(由清秀水县改)、嘉善、海盐、石门、平湖、桐乡。
湖州郡治归安县。领7县:归安、乌程、长兴、德清、武康、安吉、孝丰。
严州郡治建德县,领6县: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
绍兴郡治珊阴、会稽两县。领8县:珊阴(由清山阴县改)、会稽、莦珊(由肖山县改)、诸暨、尚虞(由清上虞县改)、嵊县、余姚、新昌。
宁波郡治勤县,领6县:勤县、义县、奉化、镇海、象珊、定海。
如今的苏褔省比后世历史上李秀成东征后建立的苏褔省要大得多,因此新立的苏褔省郡县划出了10郡70县来。各郡设郡守衙门管治地方,各县设县令,再到乡、村则是按乡官制度编设(详见前文)。另在地方郡县设警察所,负责地方治安,乡村之地设乡兵所,负责地方治安,该地有驻正式兵马的则不受地方辖制,而是直接由兵部和西王府节制。
而各地方的郡守任命多是地方上的人物担任,比如苏州郡出任郡守的却是降了太平的许乃钊,只是许乃钊原是署理江苏巡抚,现在变为苏州郡守,就像是降职了一般,从省长降为市长。不过许乃钊却无怨言,因为他在钱塘的家族都保住了,因他已经降了太平,要是不尽心尽力为太平办事,满清打回来的话,他这种降官的下场可想而知,是以像许乃钊这种满清官吏不降则已,一旦降了之后,便发了疯似的要推翻满清,某些时候表现得更比老长毛还要狠毒。任用降官是一类,因为这些人熟悉地方政务,上手更快,而且萧云贵这么做也有千金买马骨的意思。在十郡七十县的郡守、县令之中,这类人占了三成。
第二类地方人物便是地方的头面人物,比如出任绍兴郡守的何文庆、宁波郡的黄春生等人,何文庆、黄春生都是帮着太平军攻略地方的义军,他们除了助太平军有大功之外,其实从前的身份也是一方豪强,黄春生家中就是颇有资财的地主。这类人在十郡七十县的郡守、县令之中,也占了三成。
剩下的就是第三种情况,第三类人就是太平军中自己的老兄弟,像朱锡能就卸了军职,转为杭州郡的郡守。而王闿运出任太玱郡郡守兼任上海军政司司长,却是特例,因为上海的地位实在是太特殊,上海直接面对非常复杂的洋务,必须有王闿运这样的人坐镇。而宁波郡的郡守虽然是黄春生,但宁波军政司的司长萧云贵任命的却是从厦门救回来的刘丽川,刘丽川这人后世历史上占领上海后,在治理上海时也是颇有能力,就连洋人也承认小刀会在占领上海期间,依旧百业兴旺,治安极好。
萧云贵这么分配官职也是迫不得已,满清在苏南、宁波等地的吏治已经被彻底摧毁,太平军要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自然得重头开始,而西殿一大票人都是打战厉害,治理地方却真不见得比满清那些贪官高明多少。用萧云贵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缺少地方干部啊,想想也是,后世太祖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一下子就占了那么大的地盘,饶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各个根据地还是缺少地方干部,很多干部都是从部队转职过来的。
鉴于人才的匮乏,萧云贵、左宗棠、洪韵儿等人商定要尽快开始西殿在苏南的科举考试,吏部要开展短期的文官培训班,相信两边一起下手,在过半年时间,缺少文官干部这个现象才会得到扭转。
也不是没有读书人来投奔,而是来投奔的读书人相对于庞大的西殿中央、地方政权人才需要而言,实在太少。而且来投奔的读书人,才学也参差不齐,甚至还有读八股文读得失心疯的,这种人也不敢用啊。而更多的读书人其实还是在等待和观望,其实苏南、江浙之地读书人很多,但他们对于太平天国这个新生的朝廷还有戒心,同时也怕满清会反攻过来,到时候自己要是出仕过长毛,那整个家族的下场可想而知。
是以萧云贵知道这种事必须得花时间,开太平天国自己的科举就是告诉天下的读书人,太平天国已经立国,让读书人能继续有做官的途径。
而在开科举之前,无论是苏州西王府中央政权,还是各郡县地方,都必须先把政府职能运作起来,恢复地方重建和治安,是眼下最要紧的事务。倘若哪一个官员差事办得不好,吏部也可以每年考核后更换官吏。
西殿各级官员除了本职有钱粮俸禄外,像职同检点、指挥这样的虚衔还有一份俸禄,甚至还有恩赏丞相,也就是受封恩赏丞相的还可以拿到丞相一级的俸禄。萧云贵一上来就祭出【创建和谐家园】,也明确西殿要肃清吏治,在惩治贪官之上,西殿的手段很是严苛,在萧云贵眼中看来,贪一两银子和贪一千两、一万两没有分别,你一旦贪了,下场就是点天灯,这也是唯一一处萧云贵没有更改天京法令的地方。
于是乎,在西王府正殿召开的西殿新年大会上,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了各项官职调动、任免之事。在事前,萧云贵、左宗棠、洪韵儿等人就和当事人提前通过气,很多人都单独谈过话,是以宣布任命后,没有多大的波澜。第二天进行的便是政策议定,而一开始就让这新政的政策讨论进入了一种白热化的争吵之中。
第三百章 盛会初始
这一天苏州西王府内外热闹非凡,从府外照墙、大门、仪门一直到正殿百余步建筑群内,随处可见三三两两前来参与苏褔省新政会的西殿将官们。
他们一体都穿了太平天国的袍服风帽,人人没了那金钱鼠尾的辫子之后看起来似乎都精神了起来,就连许乃钊等降了太平的清廷官吏也是一样,他们挺直身子,在相熟官吏的互相介绍下,和其他地方来的西殿官员互相认识着,随处可闻“哦,原来兄长便是某某某,小弟某某某真是久仰大名”之语。这里没有满清的官阶称呼,只有好似平等的兄弟问候,但太平官阶大的一般以兄自居,许乃钊却不知唤了多少声兄长了。
西王府府大门面阔三间四丈有余,进深三丈余,为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柱上置阑额枋,架平板枋,施三参单昂斗拱,承檐桁,架抹角梁,置斗拱,托下金桁,承角梁。梁枋彩绘均被涂刷,原是清廷皇宫才能用的龙凤彩绘新鲜艳丽,显然是才绘上去不久,柱础均为青石覆盆式。
从大门口开始往里,两侧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两千余名西殿参护严阵以待,内外护持着西王府。负责西王府内外警卫差事的李左车和唐二牛两人更是睁大了眼睛,严查细访,就怕出什么事。
而更外面整个苏州的太平军巡防从前几日起,也更加的严密起来,李开芳调动了近万太平军兵卒巡城,足见此次盛会的空前。
西王府大门后为石板广庭,东西廊庑各宽七间,隔庭相对。正殿与后堂均硬山顶,各面阔三间,以纵深五架的卷棚顶穿廊过渡,连结为一整体,平面呈工字形,故俗称工字殿。
正殿高约四丈,面阔六丈有余,进深五丈。前置步廊,额枋上置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上置连机承檐桁。廊柱头置丁字科前出挑承檐桁,后出梁垫承月梁。步柱间共设海棠花格心长窗十四扇,裙板浮雕云龙,绦环板饰以云凤纹。殿内梁架结构似厅堂抬头轩贴式,步柱与金柱间作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架大梁,连后双步檐廊。
明间后步柱间设屏门,后堂面阔五丈,进深三丈,后置步廊。梁架圆作,与正殿扁作相异。正殿与后堂的梁、枋、桁间均饰有彩绘。后堂与后殿之间辟小院,有东西两厢相对。后殿硬山顶,高同正殿,面阔三间。前设步廊,额枋上设平板枋,列一斗三升斗拱。廊柱有置单面出跳的丁字科。步柱与金柱间设船篷轩,金柱与后步柱间架大梁。后步柱之间设屏门十八扇,门枋与后步枋间设垫板,以引条分隔为九方,皆绘有壁画,内容以鹿、鹤、虎、豹、狮、象、鸳鸯、绶带鸟、白兔、花猫等鸟兽为主,配以树石花草,各有寓意。
正殿按照太平天国谕制规定,除了是西王主持西殿军政大事之地外。还是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因此称为西府圣殿。
三声礼炮响过之后,西殿大小将官按照官阶鱼贯进入正殿。正殿虽然宽阔,但西殿各地官员悉数前来,正殿内还是显得挤了些。除了中间留出丈余宽的通道外,两厢放满了杌子,杌子上编了座号,各官员进门时交了公文官防后,便有西殿参护给个标号,各人手持标号各自找座。
如此排班也是萧云贵和洪韵儿商议好了的,西王府引赞、承宣等人数有限,招呼不过来这么多的官吏,便事先编号座号,各自入座便是了,都是统管一方的将官,这点规矩还是能守的,否则也没资格进这西王府。但很多将官不明所以,看这样子西王会一上来就赐座了啊。
殿内安有宝座台基,台基为七级台阶,这台阶比东王府的八级、天王府的九级台阶要少,金漆木雕虎纹宝座高踞在七层台级的座基上,宝座后面背倚雕虎髹漆屏风,宝座左右两侧陈设有太平有象高香几、甪端香几,宝座前面丹陛的左右还有四个香几,香几上有三足香炉。此时,西王府几名女官上前,在炉内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于是殿内香烟缭绕,颇显肃穆凝重。
各官吏入座之后,西王府女承宣李璇玑从后堂出来,立于台阶外沿,贝齿轻启,如黄莺般的声音道:“西王殿下、西王娘上殿!”
各官吏急忙止了窃窃私语之声,一起站起来,堂后转出西王和西王娘及数名薄书记手来。西王呵呵大笑着径直走到阶前,众官一起要行大礼,西王却抬手止道:“咱们西殿议新政之事,正所谓新人事、新作派,我天国欲尽复周礼,而故汉唐之风气并无这跪拜之礼,咱们这新政头一新便是革了这跪拜之礼,如何?”
萧云贵意气风发,想着一上来震个虎躯,是以突发奇想的来了这么一出,到让阶下的左宗棠和萧云贵身后的洪韵儿大吃一惊,左宗棠暗想这西王怎么忽然来了这么一出?洪韵儿却暗自跺脚,这【创建和谐家园】又是哪根筋不对了?
话音才落,许乃钊微微上前一步道:“西王殿下欲复周礼,然周礼也有记述三跪九叩之礼,拜天地君师父,用三拜九叩大礼此乃周礼,而天朝之内,见上官跪拜行礼乃是上下尊崇之别。西王殿下欲施恩于臣下,可单独规制,而在大典之上,此法不可尽废。”
许乃钊的意思很明白,跪拜乃是一种上下之别的尊崇,西王你要是觉得要繁文缛节,在私下场合你自然有权力不让人行这礼节,而在正式的官方场合,这个东西还是必须的。
萧云贵这才发现自己挑了个【创建和谐家园】烦出来,自宋代以前并无跪拜之礼,基本上是作揖。至于跪,那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是非常重大的仪式才用的。宋亡时,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他说“南揖北跪”,跪是你们胡人的风俗,我们南人是作揖的。从元以后,跪拜礼似乎就成了常例,到了清代更是,草民见官即跪。而太平天国也没有革除这一陋习,前面燕王马夫见到东王国宗就是没有跪拜行礼才惹出一个马夫案来。
萧云贵自然不知道周礼也说过跪拜之礼,也无从辩起,一旁洪韵儿急忙圆场道:“西王的意思是这跪拜之礼就不必向他而行,跪拜大礼行天地君师父,拜天父、拜天王行此礼。而我西殿欲行新政之事,也就不必墨守成规。况且周礼大行之时,君臣都是跪坐于地,要跪都是一起跪着,难道时至今日,尽复周礼,大家也要都跪坐么?今后西殿的跪礼除了拜天父、地、天王、父母、师父之外尽废。许乃钊,西王也不是您老的师父吧。”
众官一起轻笑了起来,在轻笑声中,许乃钊微微颔首,丝毫不以西王娘的调侃为意,到觉着西王娘给了自己台阶下,当下也不再做声。
当下西王和西王娘回各自座位坐好,萧云贵做了正位,洪韵儿坐在下首,转身回坐的时候,洪韵儿瞅了萧云贵一眼,很是给了他一个瞪眼。萧云贵脸皮厚如城墙,连红都不红一下,依旧笑呵呵的坐了下去。
众官一起行了作揖大礼后,李璇玑清声道了声免礼,看座。众官一起回到位置上坐好,随后一名西殿引赞捧上一个台盘,上面都是一份份的官照,李璇玑展开黄绸开始宣念西殿的官制,并将官照当场核发。
当中大多数将官都知道自己新的官位是什么,就连许乃钊也知道,西王回到苏州后的第二天就找他单独说过话,苏州郡的郡守虽然是降了他原在满清的官位,但在许乃钊看来,这苏州郡绝不是那么简单,西王之志也不仅限于此,这苏州郡今后说不定会向应天府那样,成为龙兴之地也说不定的。是以众官都作揖拜谢后,各领了官照。
领官照却又有一个小细节,李璇玑念完之后,引赞将一傫官照奉上,西王亲自起身,让众官一个个上到阶上来,将官照发到各官手上,无论官职大小!
整个过程西王没有再问大家意见,众官也没有再发表什么意见,发完官照后,萧云贵朗声说道:“各位要么是西殿中枢,要么是苏福一方大员,咱们苏福一省初立,名为苏福就要本着给百姓们谋福利之心去办差,前面我不管你们打的什么主意,从今日起既然领了官照,当细看官照后面印制的官吏细则,什么事该干,什么事不能干都明明白白的写了。各位当牢记,为完臣之节,为天国尽忠,为百姓谋福!”
各将官一起领命,跟着翻开官照的后页看到,上面雕版印文非常清晰,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到把太平天国如何处置【创建和谐家园】、渎职等等的规条记得明明白白,让众官都不由得心头一凛。
许乃钊暗暗点头道,西王这是要肃清吏治,但看着严苛之法,似乎比明初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啊。
随后看看时辰已经到了午时,西王吩咐大家在西王府用饭,下午各郡县、各司部各自聚拢,互相熟悉,互相探讨各自差事今后该如何开展,定于明日正式开始议政。
第三百零一章 苏福田丁
翌日清晨,西殿百官再次到西王府聚齐,这次分坐便是按着各部司、各郡县分处而坐,各部司长官、郡县长官身边都带了厚厚的文稿、书案,当中有众人昨日议论的心得,还有一些自己准备的文书资料,看得出大家伙的劲头都很高。
今日的朝会是由左宗棠主持,西王府正殿上,两厢各是六部尚书的位置,左宗棠左相的位置在阶下首位上,左宗棠整了整朝服,正正风帽后,起身朝西王微微一礼,萧云贵面带笑意的示意他开始。当下左宗棠清了清嗓子朗声道:“我天国建朝初兴,天王定都天京,西王奉旨东征,如今得赖天父庇佑,西王统领有方,将士百官用命,于苏南、江浙驱逐胡奴,复我【创建和谐家园】衣冠。今苏南、江浙之地刀兵已息,天王诏令西王坐镇苏州,建苏福一省,又诏令西王专断苏福省军政官民大事。苏福省新立,此地工商百业兴旺,天王特照准西王所请,在苏福省颁行新政,安居百姓、复兴农事、整顿工商、兴旺百业。今本官受西王封命,为西王府左相,总领各项新政事务。”
萧云贵看了看洪韵儿,跟着朝她邪邪的一笑,恶俗的带头鼓起掌来,阶下百官也只得跟着鼓起掌来,倒向后世的工作大会一般,领导讲话自然要鼓掌的。
左宗棠微微一鄂,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萧云贵忍住笑向左宗棠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左宗棠等掌声稍停,这才继续说道:“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苏福省新立,这头等大事自然是农事,自去岁开始奉西王令,各地便开始清查土地人丁之数,是为摸清家底之数。今各地田地人丁口数已然查实已然查实备细,苏福省共有肥瘦田地三千六百五十余万亩,人口军民百姓、男女老少共计一千八百四十余万口……”
说到这里萧云贵起身打断道:“左相所说之数乃是一个大概之数,本王听闻此次核查田地人口之数时,民间多有瞒报田数和丁口之数的,各位同僚可知此事?”
各郡县官吏们和负责此事的西王府官吏闻言之后,都是忍不住心中一震,苏福省各地此次做人口普查和田地丈量之事,民间的确多有瞒报的,或瞒报人口,或瞒报田数,总之最后汇到左相手中的数目是不够准确的。
萧云贵没等百官答话,接着说道:“此次田地人口之数核查,是为了摸清咱们自己的家底,咱们这苏福省到底有多少田地,要养多少人口,要知道这些数目,咱们才好对症下药,要是实数不准,失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这次因为核查时日较短,本王也不怪大家伙,但本王有言在先,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今后西殿所有需要的数目必须准确,再有虚报、瞒报的,本王决不轻饶!还没有把乡官两司马制度建到乡里村里的,等这次大会过后,拍马赶快给本王建起来,乡官两司马一个管二十五户人家,按理说这计人口丁数最是容易不过,层层上报上来,最多也就是些许误差,本王今后不想再看到万余、千余这样的字眼!”
众百官吓了一跳,一起躬身领命,许乃钊却是心中暗想,这天朝的乡官制度的确狠辣,到和康熙年间的保甲之制有得一比。
跟着萧云贵负手踱了几步道:“左相刚才说的数目大家也听到了,三千多万亩的田地,江浙、苏南之地多山多水,田地虽然肥沃,但田地较少却是实事,江河湖泊就占了不少地面去,再加上山地丘陵等不适宜耕种之地,苏福省的田地的确也就那么多,本王估摸着就算把实数报上来,也就四千万亩上下。而要养活多少人呢?一千八百余万口!这还是不完全之数,还有漏报、瞒报的未计入在内。大家伙想过没有,养活一个人要多少亩田地?”
许乃钊闻言心头一惊,自己从前皓首穷经,苦心读书考八股,高中为官之后多是苦心钻营为官之道,地方庶政之务多有钱谷师爷帮忙筹划,一时间还真不知道养活一个人要几亩地的。
阶下众官里其实有不少人也是知道的,但都不敢起身说话,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见西王,西王那凶恶的面相加上破锣嗓子,但是让人一惊一乍的,都不敢起身答话。
倒是宁波郡的郡守黄春生颇有胆气,起身答道:“回禀西王,属下早年在乡间薄有田产,也有佃户农家跟着属下混饭吃,倒也知道养活一个人,至少要有四亩田地,少于此数则多会挨饿。”
萧云贵点点头道:“黄郡守说的不错,今后咱们西殿议事大家可畅所欲言,言者无罪!”跟着他顿了顿接着说道:“不错,四亩地是底限,只能填饱肚子的底限,还有穿衣用度呢?还有柴油盐茶呢?四亩地只是底限!刚才左相说的大家都听到了,三千多万亩地养活近两千万丁口,人均不足两亩地,这地怎么分?按照天京的《天朝田亩制度》这地怎么分?嗯?怎么分都不够养活人的!”
说到这里,殿上一时间静悄悄的,没人出声。苏浙虽然富庶,但人口也比其他地方稠密,田地不够分的情况和其他地方其实是一样的。许乃钊暗暗心想,这西王倒也务实,从前太平打出的口号是均田地,这口号从陈胜吴广那时候就喊道现在,什么时候均过田地了?况且照眼下这情形,就算按人头均分,这田也是不够的,难道还能变出田地来分不成?
上海军政司的王闿运站起身朗声说道:“西王殿下,苏浙之地虽然田地不够分,但历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左相适才所说的一千八百余万口中,靠田地吃饭的其实只有五成,其余三成是靠工商百业吃饭,还有一成是盐漕水上混饭吃的,还有一成就是富户佃主。况且历来苏浙之地的田地也不全都是种粮,多产茶叶、生丝等物,这些货物与洋人易银钱后,再麦米粮用度的。”
萧云贵呵呵笑着说道:“壬秋功课做得不错,这些数字都是记牢了的。不错,刚才本王的确有些危言耸听,其实一千八百余万军民百姓并不都是靠着田地吃饭,他们中有在城中营商的,有运货的,有跑船的,有做苦力的,还有当兵吃粮的,这些是什么?就是百业!”
“咱们苏福省搞新政,为什么?就是因为天京原来定下的均田地、百货归圣库,这些策略不合适咱们苏福省,咱们苏福省一大半人口其实都是靠工商百业过活的,要是百货都归到圣库,那大半人口要吃饭找谁去?”萧云贵说的话都是大白话,听得许乃钊暗暗摇头,草莽出身就是草莽出身,一点文词修饰都没有,但这大白话倒是个个都听得明白,许乃钊倒也极为受用,的确按天京那种做法其实是复了周朝之时,天下田地百货都归大王所有,百姓再无私产,那如何得了?
萧云贵说这些无非是向广西那些老兄弟说的,当年起兵只是,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田同耕、有钱同使这几句深入人心,西殿新政就必须把这些人的心思扭转过来。所以萧云贵才会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争得天京允可苏福省新政的支持,才要花时间去做调查,他要说服的正是自己的那些老兄弟们。
兵部尚书李开芳眼见西王眼角余光不时的往自己身上看来,知道西王是想自己起来接个话,事前西王就找自己长谈过,也知道这新政的核心无非就是要打破圣库制度,允许军民百姓有私产这一条,有了这一条为基础,其他的新政推行起来就都好办了。
当下李开芳起身一礼道:“西王所言甚是,苏福省百姓多半是靠着工商百业过活的,若是百货余钱皆归圣库,百姓无以为生,如何能养活这么多百姓?况且自从西殿从长沙出征以来,沿途百姓纳献圣库也都是自愿而为,并未依照《待百姓条例》而办。是想清妖治下之时,百姓们年景好时,尚有余粮余钱在手,怎么到了咱们天国就丝毫都要上缴圣库呢?”
话音才落,一旁的吉文元就站起身道:“李尚书此言差矣,虽然百姓余钱余粮都缴圣库,但一应支取也都是在圣库中,天下万物归公,天下乃是一家,阖家共用一家之物天经地义之事啊。”
看到吉文元跳出来,萧云贵丝毫不觉得奇怪,这吉文元虽然公正无私,但也就是太过公正无私,太过古板,是以西殿之内的老兄弟中,以他为首的一伙人从前就常常上书西王,要西王遵行天京的各项政策。虽然吉文元等人认死理,但这些人对西王和西殿却是绝对忠心的,这一点从白泽堂的打探中可以知道。萧云贵也明白一个团体之内,总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这些意见和看法出发点都是为了这个团体好而已,是以萧云贵并没有放弃吉文元这些人。
跟着李开芳马上反唇相讥,吉文元也毫不示弱,两人争辩起来,跟着西殿老兄弟分为两帮人开始热闹的争辩起来,一方还是希望天下一家,一方却希望能有私产,相互争执不休。
左宗棠忍不住起身大声喝道:“西王殿上,朝议之时,尔等如此争执,成何体统?!”左宗棠自从加入太平军以来,上马管军,下马治民,湘人的那股子狠辣劲倒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李开芳、吉文元这些广西老兄弟也多为畏惧于他的,因为左宗棠背后有西王鼎力支持,而左宗棠为人也是铁面无私。有一次甚至和李开芳大吵起来,左宗棠还真打了李开芳的军棍,事后广西老兄弟们都说左蛮子就是惹不得,是以西殿上下都敬服左宗棠。这时候左宗棠一声断喝,两边都各自坐了回去。
萧云贵一直坐在宝座上看着两帮人吵闹,见左宗棠出来喝止后,笑了笑起身说道:“咱们先定个调子,既然是议新政,就是要变法,从前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咱们就要变,这样才是新政嘛,要还是原来那一套,咱们西殿还议什么新政?直接照着天京一干法令办不就结了?”跟着萧云贵看着吉文元等人温言说道:“天下为公,说得很好,百姓们要取用圣库之物,你们百般核查是否需用,还百般校对是否合用,但你们所有管着圣库的扪心自问,要是我西王要取用圣库内之物,你们哪个敢来查本王需不需用?合不合用?嗯?!”
此言一出,殿上顿时静得出奇。
第三百零二章 田亩均制
西王府正殿上,萧云贵那句话在高高的屋宇间飘荡着,人人心头都是一凛,吉文元更是心中一突。在筹建西王府之时,所耗费的钱物颇多,当时吉文元就听手下人私下议论过,这王府建盖得如此豪华,却不知花了圣库多少钱物。当时吉文元呵斥了那些人,但听来总不是滋味,随后这笔钱却是西王自己出的,也不知道西王从哪里弄来的银子,吉文元偶然听过西王和魏鹤林、朱昌琳等人合伙开办贵云商号,或许这笔钱是从那里来的。
当西王补上这笔钱之后,吉文元松了口气,虽然天京也有各王逾制,西王是能从圣库中享受到更多的钱物供应,但要是风气一成,其他的侯相将官也按天京那种大兴土木的来干,西殿的圣库也会支应不起,好在西王自己弄来了银子补上。
可现在西王又说起王侯从圣库中支应之事,明显就是再说这天下一家的说法大有漏洞,凭什么天下百姓的钱物都要集中到圣库,而天国的王侯将相却能享受比普通百姓多十几倍甚至是百倍的供应?
西殿上下都知道西王从未多拿圣库一两银子,西王夫妇还是照旧领着自己的一份圣库供应,而王府上参护、女官等人的供应则是按人头在圣库实领自己的那一份俸禄。西王虽然是在说自己,但吉文元明白西王是在暗指天京那些大肆兴建王府的王侯们,民间百姓为了从圣库中领取油盐等物而奔波于圣库司,而位高者却是每月供应有余,更别提天京那些一座比一座奢华的王府了,吉文元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残酷的实事。
左宗棠清咳一声打破了殿上的寂静:“上古之史,虽多蒙昧难考,然即周、秦以来之书,推究上古之状况,亦往往有端绪可寻。盖自蒙昧进而至于开明,其中勤劳者多劳,而于部族中便可多得,而懒惰者往往只能分得少份,如此富者、贫者之差距,必经若干年岁之蜕化,始渐即于完成。今世天国制度,病其拘牵束缚,欲一切破坏,以求上古中廓然大公之境,实则是在压制勤者之勤而扬惰者之惰。而民之思想,具是趋利避害,趋利而行,无私产则无利,无利则惰。私产自上古分现以来,相沿至于数千年者,要必有其不得已之故。诸位臣工大可细想回来,上古茹毛饮血之时,部族也是按着勤者多分之要行事,而如今百姓勤者和惰者所分得之物却是一样,辛苦一年家中也无余银余粮,那咱们天国岂不是还不如上古部族么?”
左宗棠的话意思很简单就是无私产就不能激发百姓生产的热情,众人听了之后都在反复咀嚼无利则惰这句话。
洪韵儿款款起身,走到阶前来清声道:“左相所说不错,天国之内有无数百姓人家组成,包括在殿上的各位。而今天京已经颁布婚姻之令,各人都可与家人团聚或完婚成家,这样才能繁衍人丁,让天国兴旺。而上古之时,男女婚配成家之后,私产便会产生,一家之内若是家徒四壁,何以为家?有屋有田有私产,这才称之为家。圣库之制并非说完全不可取,而是以眼下来说,并不适宜。我华夏历来以农为本,农者需要田地,唐代均田,故有贞观、开元之治;明初裁抑豪强地主,因而国富民殷。反之,如土地集中于巨富官绅手中,农民失所流离,则莫不酿成大规模农民起义。而至秦末陈胜吴广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宋代钟相等人提等贵贱、均田地,明代李自成以均田免粮起义。其所思所想,无不都是农者均田之想,而并无取缔私产之想。如今咱们苏福省要安居百姓,要鼓励工商,首先就要允可百姓有私产。百姓们跟着咱们打清妖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能分到一亩三分地么?可眼下是什么情况?地是分到了,可种出来的粮食都要缴到圣库去,这对于农者来说又有何意义?我等若是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离败亡之日也就不远了!”
洪韵儿说的是实话,从秦末农民起义以来,至清咸丰初,农民起义可谓是多如牛毛,但从没有向太平天国这样,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从而发展到一个非常极端的。圣库制度和男女分营制度破坏了私产和家的概念,在满清这种即将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动的。它在这个时候根本起不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所以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在江西、安徽等地不得不重新实行满清的旧例,照旧纳粮,允许地主继续占有土地收取地租。
萧云贵见吉文元等人都默然无语了,最后一锤定音道:“从今日起,西殿圣库司名字不改,但不再是发放钱粮给百姓的圣库,也不再是收缴百姓余银余粮的圣库,苏福一省允许军民百姓拥有私产,圣库今后就变为西殿的公用司库,库管各地的钱粮税收,只用于供养西殿军兵官吏以及地方建设之用!各郡县圣库也如此操办,苏州圣库总司监管各地,按照原本收取百姓的余银余粮照策发还百姓手中,已有支取的折价后奉还,若有超支领取的本王垫上!”
西殿圣库每一笔缴入都有细账,当时萧云贵严令圣库司把每一笔从百姓身上收缴的钱粮都记录清楚,就是为了今后还与百姓之用,每收到一笔钱粮,圣库司都会开具收条给百姓。而百姓每在圣库领取一次钱粮,圣库司自然也会登记清楚,因此萧云贵下令将圣库收取百姓的钱粮退还,若百姓有过领取的,圣库折价后退还,如果已经超支了的,萧云贵自己拿钱补上。而圣库收缴的旗人、贪官污吏、跟随满清的土豪劣绅的钱粮却是不退还的了。
殿下一众百官一起起身领命,西王英明的喊声一起喊了出来。其实除了西殿老兄弟之外,很多新近加入天国的官吏们一直都在惴惴不安,就像许乃钊、黄春生这些人,他们在家乡都是薄有家产的,像许乃钊在钱塘老家还是有数百亩良田的,他一直担心自己的田产会被充公,现下好了,西殿允许有私产,这意味着自己的田产保住了,更加坚定了许乃钊跟着天国干下去的决心。
随后左宗棠接着说道:“圣库退还钱粮之后,百姓耕种所得按田地肥瘦程度纳粮。”
吉文元听了之后又道:“虽然圣库制度更改,但均田之事还是要办,属下以为田地还是要分的。”
萧云贵点点头道:“不错,你且听左相细细说来。”
左宗棠摊开一个长卷文书朗声说道:“这次各地丈量田地后,苏福省共计有田地三千余万亩,上面也说过并非实数,但其中仍有半数以上的田地为无主之地,而且有主之地所持也都是清妖颁行的旧有田契,与法不合。户部特制定《苏福省田亩均制》来均田分地。”
许乃钊等有田地的官吏一听,面色登时有些难看起来,暗暗想道,还是躲不过去啊。
但听左宗棠将那《苏福省田亩均制》念出来后,众人又转忧为喜起来。
《苏福省田亩均制》乃是萧云贵、洪韵儿和左宗棠自从打下武昌后就一直在琢磨的东西,直到前些日子才趋于完善,整个均制虽然内容很多,但核心思想就是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