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天门》-第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胡志军微微点头,接着慢慢向前跨了一步,随后又跨出第二步,整个人从弯道后露了出来。直接面对不远处那人的胡志军没有丝毫大意,手中的枪口始终指着对方,只要对方稍有动作,他的枪就能第一时间开火。先站在原地,望着那人的方向,胡志军又大喊了几声,可当见到对方依旧没有反应的时候,胡志军这才小心翼翼地缓步走了过去。

      那人的位置离他们所在的弯道并不远,大约也就是十来米的距离。不一会儿,胡志军就来到了那人的身边,等走到对方面前时,胡志军似乎看到了什么很诧异的情况,先是咦的一声轻呼,接着就把手中的枪给放了下来,最后甚至还蹲下了身。

      “怎么样了老胡”胡志军过去后好一会儿都没回音,藏身在弯道后的苏逸辰等了会儿后有些忍耐不住了,他试探的探头张望了下,当看见胡志军正蹲在那人面前似乎在观察着什么情况的时候,忍不住就喊问了一声。

      “没事,你们过来吧。”胡志军冲着苏逸辰他们的方向回答道,这时候苏逸辰和万长春才松了口气,两人从弯道后转了出来,急急向胡志军所在的方向走去。

      “这人怎么回事”走到近处,苏逸辰才发现似乎有些不对劲,看着靠着墙壁坐着的那人依旧一动不动的样子,他按捺不住问道。

      “这是一具尸体。”胡志军轻轻回答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伤。

      “尸体死人”苏逸辰和万长春面面相觑,他们谁都没想到会在这地方碰见的居然是一个死人,当他们转到坐着的那人,或者说那具尸体正面,清晰地看见他的面容的时候,发现这人的确已经早死了。

      这具尸体虽然从表面还保持生前的姿势,尸体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也没有腐烂,但尸体的面部,包括身上躯体的各部位都已经风化干瘪,尸体的皮肤呈现出一种酱灰色,皮下的脂肪早就失去了饱满的姿态,和肌肉一起风干收缩起来,就如同被抽去空气的汽球,只余留着外面的皮肤直接贴着骨骼。

      这种样子的尸体初一看去有些吓人,可再仔细看却能够发现这个死者还保持着生前大部分的容貌,从尸体的面貌和灰白的头发来判断,对方的年龄应该在五十至六十之间,死者穿着身灰色的野外作业制服,看起来有些像勘探队的那种制服模样,下身是一条蓝色的长裤,上衣里是件白的衬衣,脖子上围着条黑色的围巾,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在制服的胸口别着一支钢笔,身上还跨着个帆布的包,死者左手戴着一块已经停止走动的上海牌手表,手心向下放在小腹上,右手无力地耷拉在右腿边,靠着墙的头颅向上轻仰,嘴巴微微张开,似乎要和人诉说着什么一般。

      看着这个已经死去的人,苏逸辰和万长春忍不住猜测起这人的身份,同时也奇怪这人为什么会死在这个奇异的通道内部。从对方的穿着和打扮来看,这人似乎是一位野外勘探员,而且很可能还是一位勘探工程师,因为他仅仅只是普通的勘探队员的话也不会随时携带着钢笔,还有那副眼镜和他灰白的头发包括年龄的判断,这些都表现出他和普通勘探队员的不同之处,正当他们心中想着这些问题的时候,胡志军突然间说了一句话,顿时就把他们的吸引力全给转移了过去。

      “你认识他老胡,你没看错吧”万长春很是惊讶地反问。

      胡志军黯然地点点头:“虽然我没见过这个人,但他的样子我的确认识,因为他是林嘉。”

      “你说什么”

      这一下,万长春惊愕的差一点儿把眼珠子都给瞪出来,一把紧抓着胡志军的手:“林嘉你说他是林嘉老胡,你你不会搞错吧”

      胡志军叹了口气,抬手从军装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接着把这张照片递给了万长春:“三年前林嘉在沙漠失踪,当时西北军区组织过搜寻工作,781基地也接到了协助救援的任务,这张照片就是当初任务时组织统一下发的,因为一直都没有找到林嘉的下落,所以这张照片也没有收回,这三年这张照片我一直都随身携带着,已经看了无数回了,所以才会认出他来。”

      万长春接过照片,仔细看着照片中的那人,再对照着看着面前的这具尸体的容貌。果然如同胡志军所说的,虽然尸体已经严重风化干瘪,但在保留大部分容貌的情况下,对应着林嘉生前的照片依旧可以辨认出这的确是同一个人。

      万长春慢慢站起身,郑重其事地整整衣着,接着脱下帽子,随后冲着尸体鞠了一躬。

      aa2705221:

      第二十一章 笔记本

      “万老师”

      苏逸辰不知道林嘉是谁,他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所以当万长春作出这个举动的时候有些疑惑不解。万长春等鞠完躬,按捺不住的苏逸辰忍不住就询问起林嘉的身份来,这时候万长春才告诉了他林嘉的情况。

      林嘉是一位在国内非常有著名的学者,他是中国在农业化学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曾经担任过bj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sh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1978年,林嘉调任西北科学院担任副院长和教授,主持西北地区的科研考察工作,在职期间他曾经十多次深入西北腹地进行科学考察,甚至还带队穿越过沙漠进行第一手的科研工作。

      1980年6月,也就是三年前的时候,林嘉又一次带队进入大漠进行科学考察,由于考察工作进行到中途时候,后勤方面出了些问题,队伍发生了严重缺水情况,当时林嘉主动出去寻找水源,可谁想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从而就此失踪了。

      林嘉的失踪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当发现林嘉失踪后科学考察队就地就组织了搜寻,可始终都找不到林嘉的下落,接着,当失踪消息传到西北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后,两院的领导,包括中央首长尤其重视,甚至发动了附近驻军部队在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进行拉网搜寻。可是,最终的搜寻工作虽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可依旧没有找到林嘉的下落,结果就是人不见人,死不见尸。

      林嘉出事的时候,苏逸辰正是在参加银河巨型机集成电路项目中最关键的时刻,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对于外界的新闻报道丝毫没有留意,何况林嘉虽然是国内知名学者、科学家,可他研究的方向和苏逸辰所关注的完全不同,所以苏逸辰不知道林嘉的大名也是正常的。

      但万长春却不同,一方面他和林嘉的年龄相差不远,两人是属于同一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另一方面,同为国内知名科学家,万长春虽然没有见过林嘉,更没直接和他打过交道,但对于林嘉这人是早就有所耳闻,甚至当林嘉失踪的消息传来后,万长春当时还为国内失去了一位如此优秀的科学家而痛惜了一番。

      可谁想到,早在三年前就失踪的林嘉居然会在这个地方发现他的尸体,这个情况简直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难道当初林嘉的失踪和他们一样是遭遇到了意外,从而神秘地落到这个地方的么可就算这样,林嘉也不应该死在这里啊难道在他之后又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些事

      短暂而肃穆的默哀后,万长春缓缓蹲下身子,翻了翻林嘉随身携带的垮包,包里除了一个水壶、一个搪瓷茶缸、一把耗尽电池的手电筒、一只损坏了的军用指南针再加上其它些野外作业使用的的小工具外就没别的东西了,随后万长春把目光注视到了尸体的胸口,伸手轻轻把那支别着的钢笔给抽了出来,当他看到钢笔的笔杆上刻着林嘉的名字时,此时此刻可以确信无疑,对方就是在沙漠中神秘失踪的林嘉了。

      一位令无数人至今牵挂的科学家,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学者,他的遗体在这个地方被发现,这让在场的三人感慨万千。虽然,他们不知道林嘉究竟遭遇了什么,也不清楚林嘉究竟是怎么进到这地方来的,可不管怎么说,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入土为安,让林嘉的遗体如此躺在通道中终究是一件很不合适的事,为此万长春建议把林嘉的遗体稍作安置,这个建议很快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苏逸辰主动脱下自己的外衣,在胡志军的帮助下把林嘉的遗体稍作包裹,准备一起移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安置,等之后有机会的话再想办法把他的遗体给带出去。可当他们刚抬起林嘉的遗体时,只听到哒的一声轻响,低头一看,一本笔记本静静躺在地上。

      这是一本很普通的笔记本,封面还印着“工作手册”四个烫金的字,只是这四个字由于时间的原因显得有些黯淡了。笔记本应该是属于林嘉的,而且被他塞在怀里,所以之前万长春并没发现,而当他们抬起遗体的时候这才从怀中意外地掉落出来。

      “等等”万长春连忙喊了一声,俯身捡起笔记本,下意识地翻开看了看。看了几页,他就发现这个笔记本的内容是林嘉用来进行记录工作和日记的时候,顿时扬了扬眉。

      眼下暂时还是需要先安置林嘉的遗体,万长春按捺着心里的好奇,把笔记本先收了起来,等三人搭手把遗体抬到原来进来的岔路口,找了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放下遗体,这时候万长春这才拿出笔记本继续翻阅。

      林嘉是一位严谨的学者,而且他的专业更是农业化学方面,同时对地质勘探也深有研究。由于长期的户外科学考察,养成了他随时记录的习惯,所以这个笔记本里详细记录着他进行考察的许多细节,包括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地质结构等等各方面的数据。

      从笔记本的最初日期来看,应该是林嘉调任到西北科学院时开始记录的,万长春对于前面的内容只不过是粗粗阅览可下,接着就快速翻到后后面,当他翻找到1980年6月11日的时候,万长春的目光顿时一紧,因为他知道这一天就是林嘉失踪的前一日。

      “6月11日,天气晴,气温7至38度。今天是考察队进入沙漠的第五天,我带着小王和小唐对这片沙漠进行厉行的资源和条件调查,结果很不乐观,由于近些年西北沙漠化的加剧,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非常严重按照出发前的资料记载,这附近应该有暗河存在,但是我们搜寻之后并没有找到这条暗河,甚至连沙漠中遗留的植物迹象都没发现,也许这条暗河已经干涸,或者因为沙丘导致的地形的变动发生了偏移,考虑到这一点,我决定明天向东继续前进,如果暗河发生偏移的话,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东边。”

      “6月12日,天气晴,气温10至395度。今天是考察队进入沙漠的第六天,根据昨天的决定,我带领队伍向东继续找寻那条暗河,在队伍前进20公里后,我们终于发现了沙漠中植物的迹象,虽然这只不过是几棵早就枯死的胡杨,经过取样分析,胡杨枯死的时间并不长,最多也就是四五年的时间,从这点可以完全证实了资料中所描述的暗在是真实存在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距离胡杨向东12公里的地方我还发现了几株活着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好消息,仙人掌的发现表示暗河并没完全干涸,也许继续往东搜索就会发现沙漠中的绿洲。

      按照我的设想,考察队应该继续向东再一次搜索,可这时候老马告诉我,队伍携带的水和汽油已经快耗尽了,老马建议考察队暂时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同时通过电报联系部队求援。经集体讨论,我勉强同意了老马和同志们的建议,亲自起草了电文,由发报员小萧发送了电报,半小时后,部队方面很快回电答应了我们求援请求。

      扎营完成,我躺在帐篷里始终无法入眠,队伍缺水的情况是比较严重,可我认为还是可以坚持一下,因为在即将发现绿洲的情况下向部队求援是件很不慎重的决定。虽然作为队长,我个人尊重集体意见,可要知道由部队派车送水过来这需要耗费很大一笔费用,以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这笔钱足够用于考察队干更多的科研工作。

      思来想去,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就在东边不远处就会有绿洲,只要找到水源,我们缺水的情况就能得到缓解,也能够省却这笔不菲的费用,所以我决定趁着部队还未出发的空隙出去找水源。”

      看到这里,万长春眼框渐渐湿润了,因为他知道就是这一次找水从而导致了林嘉的失踪,但他怎么都没想到,林嘉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独自离开营地找水去的。当年他得知林夹失踪的消息时,惋惜和感叹之余同样也有着疑惑不解,他怎么都搞不明白作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一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为什么会在沙漠中莽撞地一个人跑出去找水呢而当看了林嘉的记录后,万长春才恍然大悟,深深理解了林嘉当时做出这个决定的想法。

      aa2705221:

      第二十二章 林嘉的笔记(上)

      万长春聚精会神地看着林嘉的工作笔记,这时候苏逸辰和胡志军走了过来,站在万长春的身边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这本笔记本,当看见上面所写的东西后,他们的眼睛就再也挪不开了,三人一起注视着笔记本的内容继续往下看。

      万长春伸手翻过又一页,当他翻过这一页的时候心里甚至有些复杂和期盼,因为在这后面的记录如果不出所料,那就应该是林嘉离开营地后所遭遇的一切了。

      “6月13日,天气未知,气温未知。这是一次奇异的经历,昨天夜里我留下了纸条后走出营地,向东找寻绿洲和水源,当我走出大约7公里左右,翻过了一处沙丘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前面有一片小小的绿洲,这个绿洲的出现证实了我对于地下暗河存在的判断。而且当我来到绿洲前又发现,在绿洲的中央居然还有一座古井,这座古井可以证实这片绿洲曾经是有人类在这生存过的迹象。

      发现了古井,这让我很是高兴,因为这代表着队伍水源缺乏的困难彻底解决了,只要把这消息带回营地,然后向部队方面发报就可以省却运输的费用。由于时间还比较充裕,我打算在这片绿洲考察一下这里的地貌情况,尤其是那座古井的历史,也许能够由此推导出沙漠和暗河的历史和地理演变情况,谁想就在我准备进行工作的时候,四周突然就起了风暴,这场风暴来得很是蹊跷,甚至毫无预兆地出现,而且短短几分钟内风暴就大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沙漠中的风暴在这些年的科研考察中我曾经经历过不少,可从来没有像这次风暴那么可怕,铺天盖地的狂风使人根本无法站立,狂风卷起的沙子像海浪般扑来,为了躲避风暴我最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用绳子栓住自己的腰,另一头绑在古井边的岩石上,然后藏身入井中暂时躲藏,因为不这样做的话,也许不等风暴平息我就无法再支持下去了。可谁想到,让我这样做后却发生了让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意外,因为在我刚进入井中不久,拴住自己的绳子莫名其妙地就断裂了,绳子的断开使得我一下子就掉入井里,我试图挣扎着,也想借着井壁努力爬上去,可不知道什么原因,上窄下宽的井底内的似乎有个很强大的旋涡,把我用力地向下扯。

      当井水无情漫过我的头顶时,我甚至以为自己即将淹死在井中,这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既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坚持继续向东搜寻的决定,因为如果我坚持了这个决定固然可以找到这片绿洲解决水源问题,可同样的,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会导致整个考察队遭遇到极大的危险,最终损失就是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整支队伍了。幸好现在营地离这里有些距离,希望这场风暴不会波及到营地方面,同志们也都是安全的。同时,我也有些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在夜间出来找寻水源,从而遭遇了这场风暴。主席曾经说过,人总是会死的,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例外,我林嘉只是个普通人,当然也怕死,可除了死之外可我的心里却还有许许多多的牵挂。

      一瞬间,在我的脑海中,闪过了无数的回忆碎片,有亲人的、有同志们的,也有我所热爱的科研工作的,最大的遗憾是无法再进行我的研究了,而且,对于我的爱人和亲爱的孩子们,我这个不怎么称职的丈夫兼父亲要对你们说一句对不起。

      我的遗言最终没有用上,因为在我沉井底失去知觉后,当又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居然没有死去,更没有来到所谓的阴曹地府或者西方人常说的天堂。

      清醒过来的我还活着,非但活着还躺在一片很柔软的草地上,四周的微风席席吹过,天上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就连我的衣服上也没有什么水迹,仿佛之前在井中遭遇的一切就是一个噩梦。

      但理智告诉我不可能有什么噩梦,之前发现的绿洲,包括那场不可思议的风暴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根据考察队前进的路线,要离开沙漠地区还有300多公里的路程,从这点来看根本不可能从沙漠中一下子就来到草原上。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在做梦,但胳膊上的掐印和神经感管反馈的疼痛都告诉我面前的一切同样也是真实的。可为什么我明明是在风暴中意外坠落井中却来到这片草原上呢这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稍做休息,我就起身打量着四周,准备判断一下所在的位置,然后再想办法通知考察队或者院里自己的情况,免得同志们担心。”

      这一段的日记看得苏逸辰三人面面相觑,他们怎么都想不到林嘉会是如此来到这个地方的,沙漠中的绿洲,绿洲中的古井,还有风暴的突然出现和绳子的意外断开这些虽然和苏逸辰他们所遭遇的有些不同,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发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意外。

      同时,林嘉出现在这个地方的具【创建和谐家园】置从记录来看是和万长春他们差不多,同样是在草原上。这个情况,却让苏逸辰有些疑惑不解,因为无论是林嘉、万长春还是胡志军他们三人都是在进入这个地方后在草原上苏醒,可为什么偏偏自己却是例外呢

      万长春翻过这一页,继续往下看,谁想到后面一页林嘉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上面只是粗粗写了几句简短的话,比如在搜寻中,或者暂时无法判断位置等等,而且在这些没有头绪的字句里还掺杂着“不可思议”、“奇怪”、“完全不可能”之类的语句。

      这些杂乱无章的记录林嘉写了足足四天,直等到第五天,也就是6月18日的时候,笔记本中的记录才变得正常起来。

      “6月18日,天气未知,气温未知。经历了连续四天的搜索和对比,我得出了一个让自己都无法相信的结论。可以说,这四天里,这个地方给予我的惊愕是我这五十多年人生中从所未有过的,我简直无法用准确的语句来形容现在激动的心情,因为这一切都是让人难以置信。

      可是,这一切又都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存在就在我的眼前。起初,当我准备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对所在的位置进行定位的时候,先是发现指南针完全失去了效果,开始我以为是指针消磁的问题,所以我拆开了指南针利用摩擦原理给指针进行加磁恢复,可结果依旧是这样,指针的偏向依旧严重,甚至打着圈根本无法定位,仿佛四周一个强大的磁场,或者说在一片有着磁铁矿的那种情景。

      指南针的无法使用,让我只能放弃它,从而改用天上的太阳作为参照物进行定位,但我很快又发现这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头顶上的太本就不变化位置,几个小时过去,始终高高悬挂在一处,仿佛从未挪动过一般。这让我很是疑惑不解,难道太阳不再是东升西落而变成固定的么或者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规律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行成同步不变的情况这简直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嘛。

      接下来,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可思议情况,当我把目光从草原转移到不远处的森林时,居然在森林那边看到了高大的蕨树,一时间我以为自己是不是眼花了,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可当我走近细看的时候发现这都是真的,不仅仅是一棵蕨树,森林中有着无数棵,它们的科目虽然有着不同差异,但从我的专业可以轻易判断它们的的确确是早在第三代末期就已经从地球上彻底消失的巨型蕨类植物。我的天这么多活化石居然还能生存到现代这简直是太奇怪了。”

      aa2705221:

      第二十三章 林嘉的笔记(中)

      林嘉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农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很优秀的地质学家,在这方面的学识远比主攻应用物理、数学和电子方面的苏逸辰要强的多,就连德高望重的万长春教授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也远不如林嘉。所以,当他们看到林嘉所写的这些字句时同时神色变得尤其认真,至于胡志军,他只不过是好奇林嘉的死因,想从这个笔记本里找出林嘉之死的答案来。

      “巨型蕨类植物,包括一些大型蕨类植物的发现使得我诧异万分,紧接着我的目光又被那两棵巨大的几乎不可能的巨树所深深吸引,作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的科研工作者,我简直无法形容自己内心的惊愕,据我所知,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巨树存在的,因为植物的生长从理论上讲虽然没有限制,但在空气、土壤、营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植物在现实情况下依旧有着许多局限性。

      世界上高大的植物存在不少,有些植物,包括那棵在美国所发现的巨杉它虽然已经超过了常规植物的直径和高度,可从植物学专业来解释,它还是在一定的生物合理范围内,只不过这个数值已经快接近极限了。

      而在我面前的这两棵巨树无论从直径和树高来判断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极限,就如同我之前说认识的那样,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长是受到了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简单的一点,也就是地球的引力会成为抑制植物无限制生长的最大因素,因为当一棵树木每往上生长一寸,从树根部分吸收的养分和水份就需要通过树木内部的脉络向树冠和树梢进行传送,同时树叶在阳光下进行光和作用也需要对整棵树的各部分进行营养的调解,而当树木生长的越高,这种传送的距离就会越长,从而也就越困难,这个因素如果用数学方面来表达,是呈几何增长的,从而也就限制了它的生长。

      何况,树木的高度同样也代表了它根系部分的发达和地下的深度,这可以根据植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判断。而当我对于这两棵树木进行仔细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奇迹。因为当我初步计算出来的数据摆在我的面前时,我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话,别的都不用说,仅仅是树木内部脉络的发达和输送养分包括水份的巨大压力就足以使得整棵树的树干从内部像无法承受压力的蒸汽锅爆裂开来。

      但是,事实又摆在我的眼前,这使得一切的计算数据成了毫无意义的东西。而且我仔细搜寻了头脑中所有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也依旧无法判断这两棵树究竟是什么树木。

      由于身边缺乏必要的仪器和设备,虽然我对于这两棵树的好奇心远大于那些巨型蕨类植物,却无法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最初,我试图用携带的铁器去割开树皮看看它的内部,从而找寻些答案。可令人失望的是,这两棵树的树干和主枝异常坚固,铁器根本没能剖开它的表面,这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以坚硬著称的铁桦树,或者说它的坚硬度比铁桦树更要强些。

      这虽然是我提前就预料到的,因为没有如此坚硬的特征就根本支持不了它内部发达的脉络和所产生的压力。虽然心里有些遗憾,可证实了这一点倒也是个发现。放弃了继续对这两棵巨树徒劳无益的研究,我把目光投向了草原,此时此刻我又突然发现地面的青草似乎有些异样。很快我就证实了自己的判断,那些看起来平常的青草,包括草原中盛开的一些奇异的花儿全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些草本,而且从我所了解的一切资料里也没有它们的任何记载。”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苏逸辰和万长春同时默默交换了下眼神,草原的情况是他们所忽略的,虽然他们和林嘉的科研方向不同,作为更加专业的林嘉能够判断出这点来也是正常的,可仅仅从这点来看,就显示出林嘉对于科研工作的认真和细致,不由得令他们心中感慨。

      这一日的篇幅比较长,林嘉写了足足有三页文字,其中详细的写了他发现四周的异常后所做的初步研究和判断,同时在后面的篇幅里林嘉也写到了他所观察到这个地方除了植物和他一个人外就再也没有任何动物的迹象,这个蹊跷的现象也让他疑惑不解。

      大约进行了两三小时的初步考察外,林嘉决定对这个地方进行搜寻。在搜寻之前,他还做了一些准备,在森林那边采集了一些可以食用的蕨类植物和一些果实,甚至包括那两棵巨树上生长的红色果实林嘉也采集了几颗,这倒不是用来食用的,只是打算用来研究。

      做完这一切后,在湖边把水壶灌满,选定一个方向后林嘉就出发对四周进行探索,这一次探索就进行了足足四天时间。

      “四天里,我走过了一片接着一片几乎一模一样的草原,同时也经过几乎相同的森林,它们似乎都按照一种奇异的规律像被人种植和排列在这个地方似的,这让我感觉很是奇怪。同样奇怪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两棵巨树,整个世界姑且把它称为世界吧里其它一切都是重复,惟独只有这两棵巨树是单独的存在。

      起初,我以为这个世界是没有黑夜的,因为天上的太阳几乎一直存在,可是我错了,我后来才发现它同样也有着黑夜,只不过黑夜的来临和我们常见的日起日落不同,太阳并不是从东方升起又在西方落下,而是挂在天空的太阳渐渐黯淡后逐渐形成了一片皎洁月光。这简直是太奇怪了,看起来就像是太阳转眼间变成了月亮那样,就如十五的明月似的高高悬挂在天空。至于夜空的星星,在黑夜里同样也有,可这星空看起来也有着很大不同,我根本就找不出熟悉的星星在哪里,甚至连最容易辨认的北斗星都寻找不到它的位置。

      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比例也有不同,黑夜显得有些短暂,按照我的手表显示这里的黑夜大约只持续了五个小时,剩余的时间全部都是白天。不过还好,黑夜和白天的轮换依旧是24小时,花了四天的时间,我向前走出了近200多公里,最终的尽头没有没看见,只是看见了一片浩瀚的海洋,但和肃静的森林、草原相同,这片海洋同样是如此的安静,甚至安静的有些让人害怕。

      因为没有出海的船,我更没有打造船只的任何工具,所以我无法去探索海洋的另一边是什么。沿着海岸线我望着大海思索了许久,最终决定再挑选一个方向向前走,希望能够找到不同的地方。”

      6月18日的部分结束了,当翻过这天的最后记录页时,苏逸辰和万长春神色都有些凝重,林嘉的探索似乎没有什么结果,而且草原的尽头居然是一片安静的海洋,这个结果也让他们有些意外。

      接下来的6月19至6月29日的十天里,笔记本的记录都是林嘉沿着海岸线继续向天搜寻的记录,记录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从中可以看出林嘉并没有找到什么不同的地方,仿佛他所经过的一切地区都是相近类似的样子。

      直到6月30日的这天,林嘉在记录中写到,他绕着海岸线最终走回了原来出发的海滩,重新又看见了他在海滩边一块岩石上所做的标记。此时此刻,林嘉能够确定,他所在的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孤零零在海洋中的大岛,同时按照他的估算,这个大岛的陆地面积大约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面积之大几乎是海南岛的三分之二。

      新书需要大家支持冲榜时期力求推荐票力求收藏

      aa2705221:

      第二十四章 林嘉的笔记(下)

      求推荐票求收藏

      2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苏逸辰和万长春忍不住面面相觑,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这个地方会是如此广阔,如果再加上林嘉所看见的海洋,也许这个最终数字还要翻上许多倍。

      无比的震惊从心底涌起,苏逸辰和万长春根本无法想象究竟是谁建造了这么大的一个世界,而且从林嘉之后的记录里可以看出,林嘉也在怀疑这个“世界”的来源,但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又无法得出结论。

      接下来的记录比较枯燥,基本都是林嘉在这个世界的探索记录,其中有着许多对于地质、植物包括土壤方面的资料记录,但这些记录中林嘉同样也写到,根据他的专业角度来判断,许多问题都有这不可解释的奇异之处,除了是人工方面的因素外,自然界是绝对不可能产生这种地貌现象的,这也是林嘉无法解答的一面。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也就是笔记本中的记录写到7月20日的时候,林嘉终于重新返回了原来所出现的地方,也就是靠近两棵巨树的这片草原。站在巨树下,林嘉用复杂的目光抬头仰望着,神色中带着疑惑。

      “我从挎包中拿出一颗果实,这颗果实是从巨树上摘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腐烂,也不像放久了的普通果实一般表面逐渐失去水份从而变得皱巴巴的样子。反而,它的表面依旧光滑如夕,甚至由于放的时间长了还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气,这股香气很好闻,很让我有一种咬上一口尝尝味道的冲动。最终,我考虑了下,决定吃上一口试试,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我发现除了我自己之外就没有任何人了,一个人的孤独和寂寞是让人会发狂的,与其这样下去变得发疯还不如在死前品尝一下这果实的滋味,就算它是有毒的,那也是让我早点解脱而已。

      可当我咬了一口果实后,果实的滋味却令自己有些惊奇,这果实并不难吃,甚至于味道还很不错,清香中带着浓浓的甜味,吃起来的感觉和苹果没什么区别,甚至在味道方面比我吃过的任何一种苹果都来得干脆可口。

      几口吃完了果实,有些疲倦的我静静躺在草地上,把手枕在脑后,抬头看着巨大的树冠。我不知道这果实会不会让我送命,但现在想来不太可能,既然如此就让我休息一下吧,也许一觉睡下去,不是永远不再起来就是再一次苏醒。

      我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因为我的手表前几天莫名其妙地坏了,可能是因为这里有磁场的原因所至,而在这个地方我又没办法找工具修理,只能凭着经验去估算时间了。当醒来之后,我的脑子有些发蒙,当然不是吃了果实的原因,是因为我做了个古怪的梦,在梦中我梦到了一个熟悉的名人,这个人全世界大部分人基本都听过他的名字,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牛顿。

      传说中的牛顿爵士就是躺在剑桥的一棵苹果树下思考问题,被熟透了的苹果砸到了脑袋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我为什么会突然做起这个怪梦来呢难道是因为之前吃的果实味道有些像苹果么这让我有些自觉好笑,可当我坐在草地上像个傻瓜一样大笑着的时候,突然间一个假设从脑海深处冒了出来,这个假设一下子把我自己都给惊呆了,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会有这种奇怪念头的难道是真的疯了么”

      呆呆的看着这两颗巨树,还有树上挂着的红色果实,我突然间就想到了苹果。不过,这苹果和普通的苹果可不一样,而是一种西方人人皆知的“苹果”。

      如果说,人类所知的最有名的苹果是什么,那绝对不是我们平常吃的小国光之类的苹果,最有名的苹果当然属于圣经中所描述的伊甸园内那两棵苹果树上所结的苹果了。

      虽然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我的祖母却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创建和谐家园】徒,小的时候,当我启蒙后,不认识字的祖母经常会拉着我的手,让我帮她念诵圣经,直到十四岁时祖母去世那年为止,这段经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所以,对于圣经的内容我不陌生,其中关于伊甸园的描述我也记得非常清楚。

      伊甸园,本来的意思是指“乐园”,而它在拉丁文中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关锁的园子”。创世记中是这样写的: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有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这段描述虽然有着神话的夸大其词,可我突然间发现。除了金子、珍珠、红玛瑙这些外,其余的和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却如此相象。圣经中写着: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对于这个所谓的“东方”和“伊甸”这个地名,历史学家一直都认为是在中国,对于这点西方学者们,包括神学家们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可奇怪的是从西方古代文献来看,上古时期的西方和东方之间没有什么交往,可为什么圣经中会如此明确指出伊甸园会在东方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5 0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