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天唐锦绣》-第78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吞了口吐沫,狠话还是不敢说出口。

        孰料房俊看都不看他们,径自看着那辆拉满竹炭的牛车,轻叹一声。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所有人都愣住。

        魏王府的管事一脸错愕,特么你个二傻子、楞怂货,大字都知道识得几个,这是要作诗?

        围观的官员则是一脸嫌弃,这什么文化水平啊,平仄押韵根本不对头啊……

        便是房府的仆役,也都各个捂脸,很想说一声:二郎啊,咱一贯是以武力碾压的,您直接大嘴巴扇过去就行了,干嘛还要玩斯文呢,不是长项啊……

        房俊却好似对周遭的反应视若不见,继续一脸唏嘘的曼声吟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未进城,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魏王府上绯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管事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嘶……嘶……”

        起先大家还想要看房俊的笑话,直到整首诗听完,那些官员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么特么也太狠了吧?简直是要把魏王殿下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啊!

        头好痛,医生是说缺票严重引起的……咋办捏?

      第134章卖炭翁(下)

        唐初的时候,科举尚未形成定制,官员的出仕大多数还是依靠推荐、征辟,世家大族掌握着大量的重要职位。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官员的选拔体制选上来的官员都是不学无术、尸位素餐的二世祖,相比于普通百姓,无论学识还是素质上,这些世家豪族的后代都更为优秀。

        在这个信息、交通、以及印刷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教育资源是严重失衡的。世家大族依靠着人脉、财富、学识,堆积起庞大的教育体系,对下一代进行精英教育。而寻常百姓人家生计尚且艰难,即无余财、也无精力去学习知识。

        此消彼长之下,世家豪族自是一代比一代优秀。

        在场的外地官员,都算得上是饱学之士,即便再不学无术,自幼生长在学识的氛围之下,也不是山野村夫可以相比。

        作诗或许作不出来,但是鉴赏能力绝对是有的。

        房俊这首诗一出,才思敏捷者自是瞬间便领会此诗的精髓,以及房俊背后的意图,思维迟钝一点的,稍一思索,也是领会。

        如何让一个人的名字流传千古?最直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干一件轰轰烈烈天下侧目的大事,不需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也得震动一时;另一个,便是将这个人的名字写入书籍,与文章不朽……

        显然,房俊作的就是后者。

        这个时代,还不是唐诗绚烂名作迭出的时代,经历了隋末的动荡,社会刚刚稳定,文学同财富一样,尚需缓缓的累积。

        是以,房俊的这首《卖炭翁》让众人心头一震!文字固然浅显直白,没有华丽的词汇堆砌出绚烂的效果,但平淡中却蕴含着灵动的韵律,而且言之有物、骨肉丰满!开篇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的刻画出卖炭老翁的肖像,写出了劳动的艰辛,简直绝了!“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南山”是哪里?自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那里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这是铺垫。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

        依然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堪称神来之笔,这简直是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啊……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老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继续铺垫!

        “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

        当卖炭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他心里想着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在这么一个寒冷的天气,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

        卖炭老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魏王府管事。在魏王府管事面前,还有那“叱牛”声,卖炭老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老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魏王府,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层层铺垫之下,终至高|潮!词句平白的一首诗,将一个卖炭老翁濒临绝境的所有希望一朝落空的悲惨形象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

        围观的官员俱是满面惊讶,无需怀疑,这首诗必然会被在场的官员们随后传至四方,也必然会流传下去……

        这少年是何人,居然跟魏王殿下如此作对?则简直是要把魏王殿下的名声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啊!官员们都懂了这首诗的意图,但是不代表魏王府的几个管事也懂。这些腌臜奴婢,也就是通晓一些简单的算术,充其量识得几个大字,却是没有意识到这首诗即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那个……二郎啊,您这又点过了吧?明明给了两匹绡绸啊,您怎么能说是‘半匹红绡一丈绫’呢,数目不对不说,这绫也没有绡绸值钱啊……再说,这么一辆破马车,顶了天也就三五百斤炭,一千斤他也拉不动啊……”

        魏王府的管事很是幽怨,小声争辩了一句,言辞很是温柔。面前这位可不是什么善茬,敢跟自家王爷“刚正面”的存在,自己这小胳膊小腿的可别挨顿揍,大过年的,犯不上……

        旁边的官员们一齐无语,你特么是个傻子么?这可不是什么绡绸什么绫罗、什么一千斤还是五百斤的事儿好么?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这是要妥妥的将你家王爷的名声摁烂泥里使劲儿踩的节奏啊!

        房俊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那管事,把那管事吓得下意识的后退一步,这才招手让身后的仆役拿出一小块银子,交给卖炭老翁。

        和颜悦色的说道:“天寒地冻,烧炭不易。老人家这车炭既然卖于魏王府,也不管这两尺绡绸价值几何,胳膊拧不过大腿不是?认倒霉吧……某看你可怜,也别在这儿等着进城了,便买下你这辆马车,赠与魏王府,让他们自行赶车进城,老人家这便回家去吧……”

        卖炭老翁正自黯然神伤、愁苦不已,辛辛苦苦一个月才烧了这么一车竹炭,换来这两卷绡绸也值不了几个大钱,这日子可怎么办?迷迷糊糊的将银子接在手里,顿时大喜过望!这下子,终于可以给家里的老妪请郎中抓药,还能买一只鸡给她补一补,甚至还可以请几个瓦匠修葺一下自家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剩下的钱,依旧足够再买一辆牛车……

        可他不识得房俊,生怕王府的管事不依,战战兢兢的看向那管事。

        管事一瞪眼,斥道:“即是房二郎赏你,接着便是,还不快滚?”

        老翁大喜,拿着银子,顺手又夹着那两卷绡绸,颤颤巍巍的走了。

      第135章大朝会(上)

        管事回身冲房俊拱拱手,谄媚的笑道:“还是二郎仗义!此事小的必会回禀吾家王爷。”在他想来,房俊这是有意和自家王爷修好,否则干嘛出手买下牛车还赠与咱王府?至于作得那首酸诗,听着就一点都不高大上,不过倒也挺对应房俊身份的,还能指着这位棒槌二百五作出什么好诗来?

        围观的官员没人插嘴,大家都对于魏王府的豪横霸道有些看法。此时看着这位管事,都是一脸诡异神情。

        回禀你家王爷?

        呵呵,魏王不扒你的皮都算是仁慈……

        再看向房俊的眼神,也有些不同。

        这小子太损了,估计是生怕魏王府反应过来时候弥补,所以将这次强买竹炭之事坐实了,让魏王府想补救都不行。

        房俊笑得很阳光,没有一点刚刚使过坏水的样子,要多纯洁有多纯洁:“时辰不早,管事赶着牛车赶紧进城吧,若是耽搁了魏王殿下烧炭取暖,怕是不美啊……”

        管事很开心,自觉便是嚣张跋扈的房俊也对自家王爷低头了,挺直了腰板,哈哈一笑:“即是如此,那小的就先行一步。”

        言罢,带着王府的仆役,将那辆拉满竹炭的牛车驱赶着入城。

        守城门的兵卒还要阻拦,却被那值守的都尉呵斥。

        “这辆车虽不是魏王府所有,但刚刚房二郎已将其买下,吾等都已看见,想必入城的诸位官员也都清楚,不会有人闹事鼓噪,且放行吧!”

        兵卒一想也是,便不理会魏王府的车队,跑去城门下指挥交通。

        那都尉摸了摸下巴,看了看跳上马车的房俊,心里好笑,这个房二也太坏了……

        房俊阴谋得逞,暗自得意,却也有些纠结。

        自己怎么一步步的都把自己给弄错乱了?

        虽然宗旨都是为了解除跟高阳公主的婚约,但先是自污败坏名声,接着又搞出一些发明弄出老大声响,再在齐州无意间剿灭刘黑闼的余孽立下大功,这已经与原本的路线天差地别。

        好吧,咱也可以凭借功劳与李二陛下讨价还价。

        可现在又狠狠的黑了魏王李泰一把,依着李二陛下那护犊子的性格,还不得恼羞成怒?要知道,这个时期的李二陛下很有可能是倾向于将太子之位传给李泰的!自己如此败坏李泰的名声,可以想见李二陛下的愤怒。

        恐怕立再大的功劳也没毛用啊……

        还怎么讨价还价?

        不往死里揍一顿都是好的……

        ********贞观十三年的正旦,虽然天色才刚刚泛白,长安城里已是万家灯火,喜庆佳节。

        自从李二陛下登上皇位、改元贞观一来,天下风调雨顺、吏治清明,强大的大唐府兵东征西讨,平定天下、扬威域外,国泰民安、物阜民丰。

        盛世之兆,已悄然来临。

        老百姓是最实际的,他们不会去管你是怎么得来的皇位,偷也好、抢也罢,哪怕杀兄弑弟、逼父退位,都没关系,老百姓不需要一个道德完美的圣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让大家吃饱饭的皇帝!杨广让我们没饭吃,那就造他的反!你有多大的丰功伟绩,跟咱们没关系!李二让我们吃饱饭,我们就跟着李二干,你喜欢干啥都没关系!老百姓就是这样,质朴而现实。

        太极宫前的御道、广场早已人满为患,三省六部各司官员全体出动,将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的外地官员亦或者番邦大使聚拢起来,等待进入太极殿觐见皇帝。

        如此多的官员,自然不可能一次性的全部被皇帝接见,所以整个大朝会是有固定流程的。

        若是按照房俊这个现代人的认知,最重要的自然应该是各个番邦异域的“国际友人”,家事再大,也大不过这些友人嘛,国际形象是很重要滴……

        然而,大错特错!

        第一波觐见皇帝的,是各地的封疆大吏各州刺史,其后是各州府的地方官,最后才是“国际友人”。

        按照流程排下来,“国际友人”进殿的时候已经过了未时,从早晨过来等候皇帝接见,这期间都要站在太极宫外的广场上,没米没水,饿得前腔贴后背……

        至于会不会引起“友邦惊诧”、“国际舆论”?呵呵,大唐从皇帝到群臣再到寻常百姓,从来不担心这个。

        大唐人明白,尊重也好、交情也罢,不是用嘴说出来的,更不是所谓的“礼仪之邦”感化出来的,而是大唐府兵手中的陌刀杀出来的,用胸膛里的鲜血换回来的!

        咱就是这么安排,不爱来你就回去,没人请你来!不服那就干,干到你服为止!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煌煌大唐,光耀千邦,就是这么霸气!当房俊的马车来到礼部门外,看到一溜儿黄发碧眼的歪果仁恭恭敬敬的排队,等候礼部官员安排觐见的顺序,心底很是有一股豪气冲天而起!

        这才是一个有脊梁的国家!对于房俊此次献曲辕犁一事,已经跟老爹房玄龄交流过,房玄龄也认可了他在大朝会上献礼的做法。毕竟吉时佳期能够锦上添花,更能让这份功绩最大化。

        房玄龄事先已经同礼部打过招呼,礼部官员虽然不知其中详细,但是房玄龄的话谁敢怠慢?

        房俊的奏折送入礼部,当即便有一位员外郎迎出来,房俊下了马车,跟那官员寒暄几句,那官员便亲自安排房俊的觐见顺序。

        如此堂而皇之的插队,还是引来一些人的不满。

        “大唐如此慢待吾等友邦大使,简直有辱斯文,岂是待客之道?”一人卷着舌头,操|着一口别扭的汉话,愤怒的说道。

        房俊看过去,却见这人穿着一件三角形大翻领长袍,领缘缀有圆形饰物或纽扣,衣领开口处露出些许里面衣服的前襟。袍身修长,皆束腰带,袖长过手,袖口镶以花色锦缎,看上去颇为华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2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