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太奇妙了!”唐易和毛逐忍不住轻声叹道!
檀香粉燃尽,烟雾随之消失。
“哎呀,忘了把图形拍下来了!”毛逐突然说道。
“拍什么呀,太好记了!一共九条路,正中间一条末端也形成了烟雾圆圈!”唐易应道,“再说了,铜香炉还在咱们手里,随时可以看。”
“这会不会是一张藏宝图?”毛逐突然一拍巴掌,大声说道,“崇祯眼见凤阳皇陵被毁,大明气数已尽,找了个地方把一些宫里的宝贝藏起来了?”
“我说你还真有想象力啊。要是藏宝,必须是十分隐秘之处,藏宝图需得十分详细,不然谁找得到啊!”唐易道,“这只是烟雾形成的象形简图,根本看不出什么来,如果这是藏宝图,那谁也找不到。”
“说的也是啊,我再看看这盖子。”毛逐说着,就直接去伸手拿盖子。
“小心!”
“哎呦!”毛逐忘了这香炉盖刚烧完香,是烫的,这一拿不要紧,直接烫得呲牙咧嘴,所幸抽手快,没烫伤。这个盖子没有钮饰,不好拿,否则要是拿起来,非得把盖子摔了不可。
“什么叫心急吃不了热豆包,你呀。”唐易摇摇头,“等等吧。”
“忘了这事儿了!”毛逐甩了甩手,“你说这事儿,这炉盖得来全不费工夫,这秘密也看到了,结果却看不懂!这一堆小岔路谁能搞明白啊!”
“慢慢来。咱们觉得不知道炉盖在哪里的时候,不也觉得希望很渺茫吗?结果转眼就到手了。这图形这会儿搞不懂,不代表以后没有机会搞懂啊?”唐易劝道。
毛逐仍是有些不甘心,等炉盖凉了,又小心拿了起来,这一次,他看得无比细致,看着看着,他的目光盯在了炉盖合口的内沿处。
“快看!”
第107章 一波又起
唐易循声看去,发现这合口内沿上,居然环绕着半圈小字!
因为这字是阴刻的,十分之小,而且在合口的内沿,确实很不容易看到,毛逐这次特别仔细,里里外外都对着光看了,这才发现。
¡¡¡¡¡°¹ú¿â¿÷²Ð£¬ÖØÆ÷ÎÞ²¹£¬ïÙµ¶Í¯£¬²»åØÆô´¦¡£¡±
这圈小字的意思,如果用制造者的口吻来表述,那大意就是:国库的金银已经空了,重器也顶不了多少用处,面对镔刀和铜炉感叹,哪有闲暇过安宁的日子啊!?
再设想一下,如果是崇祯皇帝,这铜炉自然指的是罪己之事,表示自己犯了错,而这镔刀,应该是要复仇的意思,剿灭贼寇,重整山河。
如果没有铜炉烟雾形成的图形,这么理解就搞清楚了,无非是一个皇帝的感叹。但是,既然铜炉的烟雾形成了一幅图形,而且莫名其妙,看不出什么道道来。那么这镔刀,就很容易让人联想,是不是和这铜炉的秘密有关?
只是这刀和炉,差距也太大了,更关键的是,就凭“镔刀”两字,哪里去寻这铜炉上指示的那把“镔刀”?镔刀,无非是精铁打造的刀,又没有什么名头和说法,要找到,简直是大海捞针。
“有多少千古之谜,就这么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看来,这图形的秘密,恐怕是很难破解了。”毛逐摇摇头。本以为意外获得炉盖能了解这个所谓的“惊天之秘”,现在来看,也是惘然。
“也不能这么说,最起码,我们得到了一件完整的明代御用铜香炉,这古玩和历史价值很大。如今之计,只能先把铜炉收好了。至于所谓的秘密,几百年了也没见被破解,我们还是顺其自然吧。”唐易也摇了摇头,说的却是宽心的话。
毛逐一边摇头,一边将铜香炉收起,放进了保险柜。放下铜香炉后,又瞥见了保险柜里的盛放两卷《东莱先生诗集》的锦盒,不由又拿了出来。
“你说,这两卷诗集,我们要不要从老太太手里收过来?”毛逐问道。
“宋刻本当然是好东西,但是怎么开价呢?能捡漏当然最好了,但是这老太太太信任咱们了,开价低了,恐怕良心上有些不安。”唐易拿起一卷诗集说道。
“这行里,多的是两面三刀、心狠手辣的主儿,要不是你眼力毒,运气好,恐怕不是淹死,就是饿死了!”毛逐笑道,“我看,眼不见心不烦,直接给人家送回去吧。你要真按真品收,一千万以上的价儿,就是能吃下来,也够累的,而且你还不一定舍得出手。”
“不瞒你说,这东西我是真想收下来,刚才你说的时候,我还想,实在不行,把那块玻璃种帝王绿原石出了。看着前一阵儿赚了点儿钱,可面对顶级的好东西,还真有点儿捉襟见肘。”唐易盯着诗集,有些出神。
“要说以前吧,咱们总是在博物馆里在电视上看到好东西,现在天翻地覆,不断上手好东西。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了,不仅眼力现在吓死人,这运气也吓死人。我以前真不敢相信,我能拿着这地地道道的线装宋刻本翻看。”毛逐指着唐易翻开的一页,“你看这几个藏书章,明代的李贽,清代的何绍基,看着就过瘾!”
“是啊!这东西先放起来吧,我们再想想怎么办。”唐易应道。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唐易的手机又响起来了。
“喂?”唐易接起。
“那我先把这东莱先生锁起来了啊!”毛逐顺势喊了一声,就去把诗集重新锁进了保险柜。
电话是河野平打来的,“河野先生,正想给你打电话呢。我那朋友确定要买铜香炉了。”
“那炉盖他找到了吗?”河野平问道。
“没有。”唐易很干脆。
“这香炉他买了,没有出手的意思?我可以加价。”河野平复又说道。
“恐怕也没有。”
“那你这朋友,能介绍我认识吗?”
“河野先生,这不符合行里的规矩。我说是朋友,其实你也明白,本质还是买家,我怎么能随便透漏人家的信息呢?不过我看你很有诚意,我可以和他说说,如果他答应呢,我就联系你。如果不答应,那我就不联系你了,你看行吧?就明天,明天不联系你的话,呵呵。”
这一声“呵呵”,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河野平沉默了几秒,“好吧。那再联系。不过你稍等,我还有个事儿。”河野平并没有等唐易答话,就直接说道,“刚才我听到有人说东莱先生,莫不是《东莱先生诗集》?”
“艹!耳朵够尖的!”唐易心里骂了一句,但同时也是一惊,这河野平一个倭国人,懂得还真不少啊,这对华夏人来说都算是一部比较偏的诗集,他居然知道!
“您听错了吧,是东郭先生,就是个小木雕,你听说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吧?就是个故事木雕。”唐易脑子急转,总算是圆了过去。
“呵呵。一件普通的木雕,至于锁起来吗?唐老板,我发现你很有意思,你开门做生意,难道不喜欢发财?这《东莱先生诗集》如果是宋版,我可以出大价钱!这价钱,可比一个万历青花大罐要高得多!”这次,轮到河野平“呵呵”了。
这河野平也挺有意思,收东西不仅不杀价,反而一直就很高调,开口就是“大价钱”。不过细想一下,他一个倭国人,在华夏收东西,而且不是精品看不上,人在异域,求精品不花大价钱还真不好办。
“河野先生说的《东莱先生诗集》,我也只是略有耳闻,没想到河野先生如此熟悉。”唐易模棱两可地回了一句。
“我早就说了,家父最感兴趣的是书画和铜器,我也算家传,不知唐老板手上的是哪几卷?”河野平也不管唐易承认不承认,直接问道。
听到此话,唐易心里一颤,这河野平对宋版《东莱先生诗集》,了解得还真是不浅。这句问话,首先说明他知道多少卷,其次他断定唐易不是一整套。
唐易暗骂,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倭国人怎么就缠上我了?
第108章 倭人底细
“河野先生既然说我手头有诗集,怎么不先猜是一整套?”唐易心想,既然他这么了解,索性就套两句话。
“不管是沈公雅刻本,还是黄汝嘉刻本,如果手头有整套,那恐怕是国宝了,唐老板估计没来得及出手,就会被贵国的有关部门盯上。”河野平不阴不阳地笑了起来。看来他真的很了解,两种宋代刻本居然都说得分毫不差。
“河野先生,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我们泱泱华夏,有法有度。”唐易回应道,“若是祖传之物,私人所有,这些都不存在。”
唐易说的倒没错,这古玩买卖,偷的抢的出土的,和走私贩卖沾了边,才算是违法。他说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这两卷诗集,这出自大宅门,典型的传承有序的东西。
“唐老板,咱们也别绕弯子了,什么时候见个面,可以谈谈价钱。就算铜香炉的事儿黄了,要是这事儿成了,也是皆大欢喜。”河野平仿佛已听出来唐易这是在套话,也不争辩,直接切入正题。
“真是东郭先生的木雕,若是有宋代刻本,我这小店哪里镇得住啊。河野先生,要是没什么事儿,我先挂了。”唐易也想收场了。
“好吧,你可以考虑下。再联系。”河野平说罢,竟然也不啰嗦,直接挂了电话。此人的确很是精明,从来不做无用功,这时候多说无益,他也不拖拉。
见唐易挂了电话,毛逐走上前道,“这事儿怪我,不该顺势喊一句。没想到,一句东莱先生,他居然就能扯出这么多。”
“我也小看这个倭国人了。他现在肯定是不信我说的东郭先生。”唐易轻轻敲了敲桌子,“我看,得打听下了这个倭国人的底细了。”
“嗯?”毛逐抬头看了唐易一眼。
“明天带上这两卷诗集,分头拜访一下秦老和方老。”唐易缓缓说道。
“好。听你这意思,是先去秦老那里?”毛逐问了一句。
“对,秦老久涉江湖,而且泛古堂还有海外征集部,可能会对这个倭国人了解得多。”唐易顿了顿又说道,“明天正好关一天店门,防止河野平不请自到。”
当晚,唐易和秦老、方老通了电话,约好上午见秦老,下午见方老。
一夜无话。第二天上午,唐易和毛逐带着锦盒,又到了秦老的“洞天福地”。
一番寒暄之后,宾主落座,这东西自然是要先让秦老过目的。这其实就算是个礼物,只不过这个礼物不是送,过目就是礼,有了这个礼,问起河野平来也算有个由头。
“难得的真品啊!”秦老看完一卷诗集,又拿起另一卷,“这宋代刻本,用的是麻纸或皮纸,这也为能保存到今天打下了基础。这字体虽然是印的,但墨质精良,且不失书法的风采,仿宋仿宋,直到今天,这印刷字体仍是对宋版推崇备至!”
“谢谢秦老指点!”唐易在一旁说道。
“行了,你的水平我又不是不知道,你不过是卖老头子一个人情,让我欣赏一下罢了,难不成还真来找我鉴定?”秦老摆手一笑,“过几天泛古堂的秋拍预展,你来看看吧。”
“就是您说的清三代的瓷器拍卖会?不是要到9月吗?”唐易接口问道。
“秋拍是在9月,不过预展提前一个月也很正常,要给卖家留出思考和筹集资金的时间嘛!至于拍品,主要是清三代的官窑器,不过加上别的也未尝不可,你这两卷宋刻本要是来拍,我是热烈欢迎啊。”秦老笑道。
唐易笑了笑,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把其实还没拿下这两卷诗集的事儿说出来。
“对了秦老,您听说过东京史料馆吗?”唐易见秦老欣赏完了诗集,出口问道。
“嗯?”秦老看了一眼唐易,“难不成阁宝多的生意,这么快就做到海外去了?”
“这倒不是,前几天有个倭国客人到我店里来,留了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东京史料馆。”唐易解释道。
“噢?是谁?河野家的人?”秦老立即接口道。
“对,叫河野平。”
“他买你什么东西了吗?”
“他是看上了我那个崇祯罪己铜香炉,只不过我说朋友拿走了,没有卖给他。”
秦老点了点头,也没有问“我说朋友拿走了”是真拿走了,还是托词,接着说道,“这东京史料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也是一家古代艺术品公司。会长叫河野太郎,这河野平是他的儿子。”
“看来秦老您和这东京史料馆打过交道?这河野太郎看来水平不低啊。”唐易连忙问道,心想,河野平说起他父亲时很推崇,而且,能轻松拿出万历青花大罐这样的东西,水平可想而知。
“河野太郎虽然是倭国人,但是却通晓华夏历史,古玩方面也造诣极深。我从他手里收过一件康熙青花将军罐。这东京史料馆背景很深,据说河野太郎和倭国皇室的人都有关联。”秦老说道。
“这么说,这河野平也是个华夏通喽。他为什么不常驻燕京,反而老在山州待着?”唐易一见秦老如此了解,干脆就把自己的疑问全都抛了出来。
“山州虽然不及燕京,但文化深厚,交通便利,也是古玩荟萃之地。还有一点,倭国驻山州总领馆的总领事和河野太郎交情不浅。”秦老介绍道。
“噢!”唐易点了点头。
秦老又嘱咐道:“虽说在咱们华夏,他们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是如果和河野家的人打交道,最好多加小心,毕竟不是一般的倭国人。”
“这河野平的水平确实不一般,似乎懂得很多,他在电话里听到毛逐说了个‘东莱先生’,结果就猜测我有诗集,还说可以出大价钱。我给搪塞过去了,就说他听错了。”唐易把这事儿又说了一遍。
“这两卷诗集,还有那铜香炉,确实不宜流出国门。”秦老神情郑重,不自觉地又拿起了诗集欣赏。
“第七卷,第八卷……”突然,秦老敲了敲额头,仿佛在思考什么事情;过了一会儿,他放下了诗集,“你们稍等我一会儿,我去查个资料!”
第109章 独缺两卷
秦老如此匆忙,让唐易和毛逐面面相觑。
“这第七卷和第八卷难不成还是特别版?或者是什么错版,由此特别珍贵?”毛逐小声说道。
唐易白了他一眼,“你以为这是邮票和纸币啊,这是雕版印刷,一刻一个版,有错误早就发现了,不会等到装订成书。要说真有什么特别珍贵的地方,倒是有可能是某个人的藏书章。”
“藏书章倒是有几个名人的,不过秦老这样的大家,也用不着查资料啊!”毛逐却道。
“说不定有的印章用了别号,咱没认出来……”唐易正说着,只见秦老匆匆从书房走了出来,连忙打了个噤声的手势。
秦老手里,拿着一本最新出版的《宋刻本稽考》。
“你们看!”秦老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的图片,赫然正是《东莱先生诗集》。而根据下面的文字介绍,《东莱先生诗集》目前出现过的,确实有两种版本,一种就是华夏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黄汝嘉刻本,而另一种不用说,自然是这沈公雅刻本。
但是接下来的文字,却让唐易和毛逐的嘴巴合不上了,这沈公雅刻本已知的馆藏地,竟然是倭国内阁文库!
最关键的是,这倭国内阁文库所藏的沈公雅刻本的《东莱先生诗集》,独独缺了这两卷!第七卷和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