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魏芳华》-第9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于是祁家迁到了舒水北岸,先分了七十亩地。

      一开始祁大心里“咯噔”一声,觉得完了,这下交不完的田税!如今这世道根本不缺地,主要是缺人,分的地太多了耕不过来,田税却是照亩数收的!

      但事情完全不是想的那么回事。首先从六安城里,源源不断的白米被调运了过来,直接分给兵屯。不是借、是给,没说要还。

      当时已经入冬了,本来家里余粮不多的祁大,立刻就吃了个饱。

      接下来就是修城寨、恢复耕地、修水渠、挑粪堆肥,反正干不完的活,但也吃不完的饭。

      没人告诉祁大为什么要干那些活,反正屯长说怎么干、他干就是了,干完分米。祁大一边干活,一边还寻思新任郡守是不是傻了。

      今年初,祁大家首先得到了一把奇怪的犁,屯长说东西是官府的。但屯长又没说要钱粮,反正给他们家使用(据说民屯那边,新犁与官牛只能一起租,还要加税)。祁大用这把犁耕地,发现十分省力,比原来的大犁好用很多。原来七十亩地,并不多。

      到了夏秋,祁大惊奇地发现,一亩地竟然收成了三四石米!

      更神奇的是,田税仍旧照亩收石数,而且兵屯田税比民屯更低。一来一去,相比以前,每亩地增收的部分粮食、并没有交田税。

      官府的人也不吭声,没人说要加税,使得祁大每天吃饱喝足、家里还有余粮没吃完。

      果然刚到竹编泥糊的院子外面,祁大碰到洗衣裳回来的妻子,妻子正好提起这事:“夫见过太守面,太守是不是比以前的官糊涂,屯户多收了谷,他怎么没加加税?”

      祁顿时大笑道:“汝大字不识一个,还说太守糊涂,哈哈!”

      妻子虽然不识字,但是吃进口的东西多少,她算得一清二楚,能细致到有多少升米。

      妻子一脸不解。

      祁大遂道:“庐江有过多少任太守,手下还有一群舞文弄墨的军师,汝算得过他们?秦太守就是想让我们吃饱,不然去年运那么多粮来干甚?”

      妻子问道:“秦太守为何要如此?”

      祁大脱口道:“想让我们卖命哩!卖命就卖命,反正我们的命也不值价。”

      妻子道:“夫忽然懂大道理了。”

      她恍然道:“对了,门槛

      祁大没学会多少字,但见妻子把自己看得那么高大

      ,他只能硬着头皮去看。石头上有几个模糊的字,祁大还真的认识其中的三个,便念道:“孝子(跳过)之……”他猜道,“墓!”

      他立刻说道:“这是块碑,放在这里不吉,一会便抬走。”

      妻子的眼睛瞪得很大:“夫真会识字!”

      祁大不以为然道:“不识字,我空闲时在地上写什么?”

      这时妻子才忽然想起了有事:“小姑来了。”她马上又小声道,“来借粮的。刚才吃了三碗饭,还没吃饱,锅里没有了,她把米汤也喝了大半。”

      祁大听罢毫不犹豫道:“今年的粮食有剩余,得接济一下他们家。”

      妻子脸上有点不情愿,但也没多说。

      祁大刚走进院子,便见到一个蓬头垢面、衣衫破旧的年轻妇人,正是他的亲妹。妹吃了三碗饭后,精神好像不错,见到祁大、她立刻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脆生生地叫道:“阿兄!”

      老父与弟弟还在外面干活,阿母听到喊声,也走了出来。老【创建和谐家园】人都围着祁大,虽然他不时就会耽搁、并不是每天种地,但家里人都知道,能吃饱饭是因为祁大在郡守麾下做私兵。

      祁大先走到堂屋,在上面的席子上坐下来,在军寨里学的姿势很是板正。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妹回去告诉妹夫,屯上让你们堆粪,便去学着做,真的能多收粮。那个新犁,你们也去租,再叫屯长多分点地。到处都不缺地,只要你们敢多要,屯长就敢多收田税。最后总要多得一些谷。”

      妹用力点头:“我们听阿兄的话。”

      妻子道:“我再去煮锅饭,夫吃了要下地。”

      待妻子去了灶房,阿母立刻伸出枯瘦的手,小声说道:“汝妹能背动多少米,汝给她多装一些。”

      祁大干脆说道:“下回叫妹夫来,妇人能背多少?”

      妹听到这里,顿时“哇”地一声大哭了出来。

      阿母伸手抓住她,“嫁出去了也是自家人,都惦记着汝。”

      祁大拿麻袋给妹装好了米,放在她的竹背篓里,因为她还要走很远路,祁大便不挽留,早早送她离开村子。

      祁大在家里干了一天多的活,第三天天刚蒙亮、他又走路去了屯寨,像往常一样跟着屯长操练。

      太阳刚升起不久,祁大便看见一队人骑着马来了。当前穿着黑色官袍的俊朗白面官员,正是秦郡守!

      屯长急忙弯着腰上前揖拜。

      郡守以手拿剑,拍马来到这边,中气十足地大声道:“汝等没上过战阵,但记住我的话。战阵之上,单独一个人只是待宰猪羊!唯有依靠身边的弟兄,团结结阵,同进退、共生死,方能获胜,亦可保命!”

      众军跟着屯长应答大喊:“喏!”

      屯长拱手道:“仆等定当谨记府君训话。”

      祁大对这个郡守很有好感,觉得郡守是个实在人。大家心里都有数,就算脑子不聪明,肚子感觉饿不饿总是知道。

      不过郡守很匆忙,说几句,在远处驻马看一会便离开了。

      ..

      ===卷二 第一百八十八章 巧则巧===

      秦亮回到了庐江郡,先花几天时间把各地的部曲私兵、兵屯巡视了一遍。

      大魏的总兵力约在五十万人左右,大多数是平时种地的兵屯、否则军队粮食不够吃,其中扬州都督王凌节制的兵力有【创建和谐家园】万、包括庐江郡的两万多兵屯。

      扬州是对抗吴国的最重要前线,徐州、荆州的地位也要次之;无论攻守,扬州都是控扼水陆的战略要地。所以扬州的淮南淮北地区,兵屯比例极大,布置了重兵。

      正因兵民比例超常,所以大量的兵屯平时都在种地,只有少数兵马轮流戍守和训练。

      (历史上毌丘俭可以出动六万精兵北上野战,诸葛诞则在寿春聚兵十五万,正是扬州前线兵屯比例高之故。不过那时朝廷已有警觉,从北方迁来了一些错役屯兵到淮南,诸葛诞都督扬州时、北方士兵愈多,对抗朝廷时战斗意志不强、光吃饭不想打仗,还容易跑路。)

      大魏朝廷若要在扬州方向发动大规模战役,需要沿汝水淮水、颍水、涡水等水道调粮,才能把扬州的大量兵屯都召集起来。否则以扬州的人口,养不起不种地的十万大军,王凌和诸葛诞麾下,常备兵不超过三万人、主要是中外军。

      其实以朝廷能控制的人口,也养不起五十万大军作战。军队大多时候只是在种地,魏国国力能同时调集二十多万人,已是比较极限的行动。

      秦亮作为扬州治下的庐江郡守,情况与王凌类似,庐江郡作为前线有屯兵两万余,理论上他可以动员两万多兵马,纸面兵力远超内地的郡。

      但庐江郡照样养不起那么多兵,实际常备兵力大概有四千,主要是防守郡城六安。以前庐江郡的规矩是兵屯的五分之四轮休,五分之一戍守、还经常不足额,所以平时只有四千兵。

      庐江郡南部是无人区、两国隔离带,中北部则是屯兵基地。

      秦亮在庐江郡堆肥、造曲辕犁,费劲折腾了一年多,照样无法把两万多屯兵全部召集起来训练。庐江郡的地盘和人口,本来就不足以支撑这么大规模的军队。

      不

      过秦亮还是想到了办法。便是在屯兵轮戍六安城的时候,对原先的组织进行整编训练。

      以前驻扎六安城的人马大概有四千人,现在秦亮发布政令,戍卫减少到近三千人。在这帮兵马聚集到六安之后,他便把近三千人重新编成一个战斗单位,仍照此时的习惯称作“部”,相当于混成旅。

      秦亮很早就发现,魏吴蜀在战场上、都是大兵团建制,组织比较松散。这会正好有机会,把兵力组织成两三千人的混成旅。

      两万余众兵屯,可以得到七个混成旅,加上在舒水屯田的郡守部曲,秦亮纸上能有八个旅。

      他还提拔了大量底层武将,把郡县的佐吏派出,教武将们识字。又与有经验的武将一起,教武将们行军布阵的技术性手段……

      都尉马钧确实有才能,以前他发明的织绫机、龙骨水车都很实用,朝廷也给了他封赏,辟为给事中。

      但他后面改进的连弩、轮转发石车,确实没多大用。

      起初秦亮还有点好奇,后来马钧在六安都尉府造出了实物,秦亮才再次加深了对初中物理的信任。

      像军队用的单发弩大多是蹶张弩,大半身的力量都用来开弩储蓄势能。而连弩那点力气储存的势能,威力必然大减,否则就破坏能量守恒定理了。不管做得多么精巧、都无法突破物理规律,何况现在的材料也不太行。

      诸葛亮拿去对付南方山林里的无甲野人,可能还有用。放在中原大阵上,简直像挠痒,关键还很费箭矢、制造箭矢也不容易。

      还有马钧造的轮转发石车,同样的原因,一次性放几十枚石头,靠两个人转动大木轮的一点能量,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那些木轮传动机构还容易坏,放在没有避震装置的马车上、走一段路就没法用了。

      难怪马钧后来在洛阳造东西,没人想理他,年轻的裴秀喜欢抬杠,还与马钧多次争执。

      不过如此情况不能全怪马钧,古人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不一样。马钧也确实有天赋,从他造出的织绫机和翻车,便可见一斑。

      后来秦亮给的曲辕犁图纸,马钧也在完善之后很快造出来了。还有四轮马车,秦亮记不清转向装置的具体构造,马钧花了几个月时间、也琢磨捣鼓了出来,继续再改进一下可靠性、应该就能实用。

      秦亮来到都尉府、与马钧交谈时,寻思马钧也是个执拗的人,于是说起转轮发石车,秦亮便比较委婉,“确实很精巧,原先的投石车,几十个人在前面拽绳子,很费力,效果同样不太好。”

      他只想用“同样”的词,暗示转轮发石车也不怎么样。

      果然这么一说,马钧反而一脸思索、沉吟道:“巧则巧也,尚未尽善。”

      秦亮心说:方向都是错的,怎么尽善?靠人力畜力的时代,连发武器本来就是邪道。

      他便提醒道:“不如换个法子,多注重投石的力量,虽然慢、但投得远杀伤大,不失实用。”

      马钧一时未言,伸手摸着胡须。他的脸颧骨低,面相看起来奇怪、原因就是胡须,人中位置的胡须十分浓密,下巴却很稀疏。

      秦亮又道:“原先的投石车就像弓,几十个人同时发力、同时投出石弹。只要像弩一样,便能事先蓄积力量,在瞬间释放。扭力、重力都可以利用。回头我先想出个大概,有劳德衡完善、试造。”

      马钧点头道:“也好。”

      秦亮又道:“对了,德衡对木轮传动颇有心得,船上能不能装上轮桨?”

      马钧寻思了一下,说道:“应该可以。”他接着笑道,“将军亦颇有心得,近段时间来、已有几样新物面世,仆不如将军。”

      秦亮随口道:“我只是在前人的智慧上、做些总结而已,与德衡的才能无法相提并论。”

      马钧或许以为他在谦虚,秦亮却只是说实话。

      靠自己创造,能发明一两样东西、便是很天分的人,比如马钧。秦亮在这方面没什么天赋,不过是【创建和谐家园】已经见过的东西、难度根本不是一回事。

      ===卷二 第一百八十九章 故技重施===

      辞别马钧,秦亮又前往隐慈管的“绢仓”。看天色,这是他今天回府之前、去的最后一个地方。

      天气很冷,雪还没下、却是湿冷,秦亮在细麻袍服里面穿了三件衣裳。

      马车直接驶入院门。停下后,秦亮刚走出尾门,立刻见到了迎接的隐慈。隐慈道:“府君这边请。”

      这座宅邸原来不是官府,也无阁楼,里面还有个院子、秦亮从来没进去过。他甚至连正屋也没进两次,今天也是一样,在隐慈的带引下、径直去了西边的厢房。

      刚进门,一个陌生男子便从席子上站了起来,不断打量着秦亮。

      秦亮转头看向隐慈。

      隐慈道:“这位便是马庆,原钟离县令的族子,乃马县令亲近之人。”

      “哦。”秦亮顿时恍然。

      之前秦亮与隐慈商量过,最终还是决定让使者混在商队里面。好不容易才见到了马茂,使者带去了秦亮的劝言,劝马茂不要在吴国搞事,成不了、会白白送命。

      使者跟着商队回来、说马茂当时非常惊恐,以为密谋已经泄|露了。其实秦亮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是猜的。以前有个叫隐蕃的魏国人在吴国就干过,秦亮据此猜了一下,没想到马茂还真的想故技重施!

      也许这就是摸仿莋案。

      但这么干就能行的话,孙权怎么活到了六十多岁?

      隐慈道:“此乃庐江郡守秦将军。”

      马庆揖拜道:“庆拜见府君。”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04 1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