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没过多久,王濬先到了中军,即刻前来拜见秦亮。两人便在前厅中饮茶,交谈了一会。王濬与其说在述职,不如说只是闲谈。
之前王濬一直在剑阁关,不久前才奉命赶到成都。秦亮已在蜀地呆了一段时间,刘禅公开上降表之后、没再出什么大事,剑阁关也不必再重兵防守。
两人喝的是泡茶,王濬似乎也觉稀奇,但没说什么。这是秦亮找人弄来的、一些峨眉山出产的绿茶干,然后混入少量新鲜的茉莉花,直接泡着喝;没有再像平常一样、加入姜之类的东西煮。花茶果然还得蜀地的最好,控制一下水温、便几乎没有涩味,只有香味与回甘。
等了一会,驻扎各处的诸大将也陆续到了。秦亮的侍卫自然也同等对待,给大伙都泡上了茶。
大伙都只是喝、没顾得上说,唯有熊寿喝了一口便直接嚷嚷道:“嘿稀奇,就是有点淡。”杨威瞥了他一眼:“有得喝就不错了,还
嫌咸淡!”
===第六百六十三章 归途在即===
诸将相互寒暄闲谈,不过在秦亮面前、大伙仍然比较注意言行。
唯有熊寿嚷嚷了一句,杨威则对熊寿骂骂咧咧。他们与潘忠、张猛等人是一样的出身,起初都是被曹爽排挤出中军、然后跟着秦亮去了庐江郡。但杨威熊寿二人在曹爽伐蜀时,曾与秦亮同患难,说是过命的交情、也不为过。
秦亮没管他们,只顾着对文钦等人说道:“剑阁之役,跟着乘木筏走西汉水过来的人,其中有凉州军、汉中都督的人马,还有孝兴的部下,跟着我回洛阳,将士都编到中军。尔等缺额的兵员,再从别处调遣。”
邓艾、文钦、马隆先后拜道:“遵命!”
这时大伙才回过神、秦亮在说正事了,遂转身看过来。
洛阳中军各方面的待遇都会好不少,司州南部的驰道、水路打通之后,将士们回家也要容易一些;所以秦亮才这么安排将士。
剑阁之役是最为关键的一战!当时诸将士没有退路,而且与姜维军交战的两天、几乎是在正面相互消耗,战斗非常残酷;然而诸部将士并没有溃散或哗变,由此可见,前军那些人至少是信任秦亮这个大将军的。
秦亮随即看向刚到成都的王濬,拿出了裴秀制作的那张图递过去,说道:“士治加四品奋威将军号,出任梁州刺史,以领兵备战东吴。”
王濬似乎心里有点准备不足,他愣了一下、才接过地图,立刻抱拳拜道:“仆愿为大将军前驱,定不负重任!”
大伙安静了片刻,随即向王濬道贺。
王濬的官职,确实如同长了翅膀。几年前他还只能跟着丈人讨生活,丈人一死、几无安身立命之地,短短数载,竟然干到了州一级!
秦亮自己便坐过各种官位,当然明白魏朝的仕途情况。其中有几道坎,大多人做一辈子官、也没法迈过!第一道坎是郡守,只要干过郡守、后代便勉强称得上士族出身了,进入仕途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然后正是州一级的都督刺史,稳住的话、将来以三公九卿致仕完全有可能!当年袁绍开口闭口四世三公,家族多么风光便可见一斑。
汉末以来各地割据,恢复了州牧;及至魏朝又重新开始中央集权,任命州牧非常慎重,一般都是刺史。刺史品级待遇不高,但魏朝战争频繁,单任刺史并不常见,一般都要加四品、五品将军号,既有权又有品级。所以都督刺史,都会被人们当作州一级的官员。
王濬回应大伙之时,又不忘向秦亮揖拜,直白地说道:“大将军知遇之恩,仆至死不忘!”
秦亮微笑着说了一句:“汝造的木筏很结实。”
众将也顿时跟着笑了几声。
秦亮没有多言,提醒一句便已已服众。参加了伐蜀战争的将领们都知道、剑阁之役的危险性,多半也明白此役对秦亮的重要!此战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王濬,得到提拔并不奇怪,何况王濬也管过战时后勤。
“玄伯(陈泰)改为梁益都督,蜀地新附,卿勉之。”秦亮接着说道。
陈泰揖道:“仆领命,绝不敢懈怠!”
秦亮一边点头道:“玄伯留守蜀地,我便比较放心了。”一边又打量着鬓发花白的陈泰。
魏朝都督二州的大将,有各级官员分权,并不具备像西晋藩王出任督军的那种威權,但秦亮当然也不愿意、把都督蜀地的重要官位交给有隐患的人!
陈泰此人凭借其父陈群的威望,平常不太愿意去巴结权贵,立场却应该没有大问题。
有时候,人还是要看关键时刻的选择!当初王凌忽然薨,秦亮在汉中进退两难,位于关中后方的陈泰,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主动向秦亮表明了态度。不仅提到了他的好友傅嘏,还明确地表示大将军是国家肱骨,愿意继续听从大将军的将令、唯大将军马首是瞻。
另外陈泰要比邓艾懂征治,除了带兵作战,他也不是个残暴的人、常有怀柔手段。如在雍凉任上,士族亲朋曾托陈泰去捉羌族人做奴婢、他便没有答应。
因此秦亮为了尽快稳定蜀地,才要陈泰改任梁益,而没有选择邓艾。
这时秦亮站在了邓艾的旁边。他对邓艾实非不信任,邓艾之前的问题、主要是可能抢功。
他遂开口道:“由士载来接任雍凉都督、驻守长安。”
邓艾似乎预料到了、他去都督雍凉比较合适,但刚才大概还不确定,听到这里他也露出了喜色,忙深揖道:“大、大将军……重用,仆感怀……之至!”
秦亮扶了他一下,不过有些话不好说出来:朝廷执政者想提拔的人,即便没有大功、也总会有理由。但若一个人只有功劳、定没什么鸟用,搞不好还要被人挵死。
从邓艾面前走过,秦亮又看向马隆:“孝兴此次是漂流西汉水的前锋,累功可以去扬州做刺史了。”
马隆瞪圆双目,用力抱拳道:“仆谢大将军恩赏!”
秦亮这才回顾左右道:“今日并非论功行赏,不过我军新据有蜀地、须要立刻安排职责,免得误了公事。封赏是朝廷的事,应有封爵食邑。”
诸将纷纷附和,“大将军言之有理!”“大将军为辅政大臣,自当为朝廷分忧。”
实际上秦亮也没有说错,官职本来就会时常调整,包括品级高低的变化、也是正常情况,并非都是因功晋升或罪责贬斥。朝廷封的爵位或许更重要,食邑的收入往往能超过俸禄,关键是可以世袭!M..
以魏国的情况,今天是凉州刺史、明天就可能回去做尚书了。而爵位食邑却不同,增邑削减都有功过理由,相比之下更加牢靠!
秦亮又道:“比如志为(潘忠)、仲若(文钦)在涪县之役中功劳也很大,因要居守原职、等待朝廷安排,此时便无须多说。我回洛阳朝廷之后,再为大伙请功。”
潘忠侧目看了文钦一眼,率先说道:“治军、部署皆由大将军,末将不过是奉命执行大将军的军令,实不敢居功。”
涪县之役时,正是潘忠部最先突破蜀汉军中路,他不过是说得谦虚罢了。文钦斜着眼睛回应潘忠的目光,现在果然不好再说什么。
只要没有当场吵起来、秦亮便不用在意,他只说道:“上了奏表,太后与诸公自有论断。伐蜀之战既已结束,仲若便先回凉州管好兵马,等着调令。”
文钦拜道:“喏!”
这时秦亮看了一眼外面偏西的太阳,遂道:“稍后诸位去阁楼厅堂,一起吃晚饭罢。”
于是傍晚时秦亮又与诸将宴饮。不过食物比较简单,有酒有肉,几道菜便可以算宴席。
天黑之后、秦亮刚准备歇息,忽然又收到了胡奋从东边送来的消息!成都城门已经关闭,信使是坐竹筐进的城,连夜将军报送到了县寺。
胡奋走米仓道出击,本来是佯攻蜀军,分散蜀国的注意力。等到刘禅投降、传诏各地,胡奋因此顺利进入了巴西郡宕渠,接着欲往巴东郡劝降罗宪。
当时东吴的西陵督步协,果然遣将,以援救蜀汉国的名义、向白帝城进发。罗宪拒绝吴军通过白帝城附近的水道,吴军却继续进军,他遂率军占据险要位置、以杛弩等兵器攻击吴国战船!吴军遭受了一些伤亡,只得暂且退走。罗宪随后送信给胡奋,表示愿意接受成都的军令、带兵向魏将投降!
胡奋兵少,又担心吴军还会来攻打白帝城,故回信、叫罗宪暂且仍驻守巴东郡。胡奋则领兵先去江州受降、占据上游,同时派出信使,急报成都!
秦亮了解到情况,叫祁大送走了信使。他观望了一眼夜空,外面的天色早已黑尽,依稀的光线乃因有月亮。
没一会祁大回来复命了,秦亮便点了点头,随口说了一句:“我们启程回去的日子,也快到了。”
祁大揖道:“仆将提前准备路上的用度。”说罢掩上木门退走。
秦亮却没有立刻到塌上睡觉,又拿着书信凑到油灯下、看了一遍。
罗宪应该不是诈降,因为到了这种时候、投降魏国才是明智的选择!反正都要屈膝做降臣,如果投降吴国、以后跪两次,何苦来哉?
胡奋暂时只能做郡守,因为他父亲胡遵是徐州刺史,魏国没有父子各领一州的事。不过到时候论功行赏,应该给胡奋封侯食邑。秦亮与徐州刺史胡遵没有多少来往,但胡家后代已经拉拢妥当。
先让胡奋就地出任巴郡郡守,驻军于江州,这样可以控制支撑巴东前线的粮草辎重、甚至兵员。等到新任梁州刺史王濬前往,率魏兵抵达江州,蜀地东面防线自然就稳住了。
秦亮目前还不想对东吴用兵,正急着想赶回洛阳,他最关心与期待之事、仍是在魏国朝廷的名位!他自认并非因为有多大的野心,只是走到了这一步、不得已而为之。
===第六百六十四章 秋雨来时===
新任的梁益二州官员、以及雍凉都督,都只是代领行事职责,暂时不算正式官位。
除了因为朝廷的流程要走一遍,也缺少一些合法的凭据,比如诏书王命,只有大将军印信的文书、东西不全。
不过大伙都知道、这就是正式任命!往后只是补全手续而已。诸将相信秦亮的许诺,而且也愿意信。只要有大将军的军令,大伙可以调动留守的魏军将士,立刻就可以行使授权了。
秦亮遂开始准备回程,中军各部人马分批从驻地出发、走金牛道先去关中。
费承要出任犍为郡太守,并不随军去洛阳,只要他二弟费恭一家、要相随蜀国主刘禅前往。不过费恭所在的队伍,与刘禅刘璿等不是一路,而是与秦亮中军同行;他的妹妹费氏,自然也被安排与费恭家人在一块。
临近出发,秦亮又与谯周见了一面。
在此之前,秦亮便亲自见过了谯周的学生之一、弱冠年纪的陈寿,因为秦亮对陈寿挺有兴趣,便多谈了几句。以至于同行的原蜀汉官吏,都对陈寿有些刮目相看。
秦亮召见谯周,并非因为谯周是劝说刘禅投降的人、亦与他在益州士林的地位无关;而是因为刚知道,谯周精通谶纬术!
在这种神秘学方面,本来杜琼的造诣更高,但杜琼已经死了。听说谯周与杜琼一起探究过知识,秦亮才只能见谯周。
谶纬术之中涵有阴阳五行说,秦亮便提到万物生于无,无中有阴阳两种气(或曰真空量子涨落),正粒子阳气不知什么原因、占据了上风,故生万物。
谯周却认为,秦亮所言者道家,接着从各家学说、对比治国之道。然秦亮完全不想与谯周谈什么治国,他纯粹只是对阴阳学感兴趣,于是感觉鸡同鸭讲。谯周显然不是他要找的那种人!
秦亮要找的是天生的奇人。因为他在蜀地听闻,世上有一些人不是靠想象来编造的理论,而是真的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有人能看到经络,由此描述出一些复杂的东西,正常人却怎么也检测不到。
他又想起了陆凝的师父,却忘记叫什么名号了。而且蜀地官员、也不知道当地有什么神奇的道士,可谓名不见经传。
现在看来蜀地大多人、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与魏国的情况无异!
大概只是蜀地种稻谷的多,魏国种麦粟更常见、却也不是没有稻谷。至于凤凰山之类的神仙,秦亮同样没亲自上去看,平原上的一座小山,能有什么神仙?
反倒是凤凰水上的驷马桥,秦亮离开成都时、又仔细看了一会。因为刚进城时,他不确定这道不起眼的石桥、便是司马相如走过的那道桥。
秦亮所在的中垒营一路人马,七月下旬离开了成都。大群人马走大路回去,等穿越米仓山、秦川,走过关中平原,然后过潼关时,已是九月初了。
……最近陆续有军队从西边到达了洛阳,正是伐蜀回来的中军人马。许多百姓都跑到了西阳门那边去看,加上大市在内城西门外,这几天西阳门内大街附近,简直是人山人海。
世人应该想看、蜀汉国主君臣被捉回来的场面,不过当然看不到。那阿斗并不会像平常败军之将一样示众,更不会被关到囚车里、让人们围观。
获胜归来的大将军仪仗、人们倒是有可能碰巧看到。有关大将军灭国之战的事迹,最近到处都在说!世人早已习惯了三国鼎立的认为,忽然天下少了一国,自然是让目不识丁的人都津津乐道。魏国大将军秦亮的声威,此刻亦达到了一个顶峰,许多人都觉得,若能亲眼见识一下威仪、也是可以拿来说道的幸事。
大将军秦亮的行程,至少朝廷大臣是知道的,因为大伙须出城迎接。
王家宅邸的玄姬等人、便也从公渊那里听说了。她算一下时间,大概明天上午,仲明就会到达洛阳!
当着公渊令君他们的面,玄姬什么都没表露出来,甚至看着还有点走神。但是玄姬心里的情绪,已是起伏难平。
此时快到傍晚了,一想到回房睡一觉、明日稍迟一些起来,很快就能见到仲明,她又是高兴、又是心慌!有时候她就是这样,整整半年都能熬过去,偏偏最后一晚上会觉得尤其煎熬。
玄姬早早地回到了东边的庭院,天还没黑,她便上了那栋熟悉的阁楼,来到后窗旁边、看着外面的青瓦屋顶。仿佛在那屋顶上,会出现白色显眼的豆腐。
就在这时,忽然筒瓦上传来了“叮当……”清脆的声音,玄姬心下不禁“咯噔”一声,听到这么大的雨点、自然感觉要下大雨!
果然没一会,“哗啦”的雨声便笼罩在了空气中,木窗外的青瓦也变得苍白模糊了。
没想到,深秋季节、居然还会下这么大的暴雨。众军到了司隶,定不会冒雨赶路,这下要耽搁行程了!本来可以预料的确定时间,却变成了一个模糊的大概估计,玄姬顿时闷闷不乐。
偏偏这样的心情,没法对任何说,哪怕是令君、或者亲近的侍女也不好说,否则非得叫人笑话!
雨越下越大,没有停息的迹象。许久之后,玄姬只得走下了阁楼,正见一个侍女站在屋檐边上。玄姬留意看了一下,见那侍女拿着一把伞、正在时轻时重地刮天井中的积水,不知是在玩耍、还是清洗雨伞。
大雨已在天井中的砖地上聚成了水洼,侍女的伞每朝后面一拉,那清澈的积水便会被刮起来、甚至浇到了天井外面。
侍女们时常会做一些无聊的事,不知道她们是在做什么。但越是让人猜不到的事,越会叫人下意识多想!
玄姬马上将目光挪开,转头看向了亭子旁边、雨中的树枝。那棵树的叶子已经掉了,但树枝不是枯枝、还是活的,在风雨之中,它迎风翘立,即便被风吹弯之后、立刻又会弹回来,非常挺拔有力,姿态分外倔强。
侍女终于发现了玄姬,急忙收起雨伞,屈膝道:“见过女郎。”
玄姬的脸有点烫,没有问侍女在做什么,她只是点了一下头、便立刻回房去了。
其实对于重逢,她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不限于那种事。但越是直观的东西、越是容易叫人等不及,她不能去想,一记起来便会反复回想。
天色渐渐黯淡,但果然还是太早了,玄姬躺在塌上、很久也毫无睡意。她一会平躺,一会又侧过身来,却始终找不到舒适放松的姿态,感觉有点重,还不如微微平摊开那么轻松。辗转反侧了很久,她想了各种各样的往事,总算是睡着了。
等到玄姬一觉醒来,竟发现天色已然大亮!
她睡眼惺忪地坐了起来,然后听到外面一片安静、偶尔传来几声麻雀的叫声,遂立刻起身,顾不上梳妆、穿着一身白色里衬便打开了木门。忽见厢房的屋顶上,一缕橙黄的阳光、让瓦顶的颜色仿佛也变浅了!雨后天晴,空气明净而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