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议事还没正式开始,堂中仍是一片嘈杂、闹哄哄的。此时司隶校尉一职空缺,没人来主管秩序,最有资历的三公高柔、蒋济
,自己都在那里说话!
司徒高柔的年龄、比司马懿还要大几岁,也比蒋济大,已有七十好几,但他的身体还不错。反而是蒋济老态龙钟,手脚都不麻利了。宦官专门给蒋济搬来了一张坐榻,别人都是跪坐在席位上、只有蒋济垂足坐在榻上。
其实现在就像在议事了,因为文武百官三五成群谈论的内容,大多就是淮南战役、以及东吴派人来洛之事。正是今日的议题。
这真是洛阳最近的热门话题,兴许不用朝廷下诏、人们私下里也有兴致谈论!
大将军秦仲明率军饮马大江,威逼东吴皇帝孙权。此事不仅在吴国极为震撼,在魏国同样如此,尤其孙权竟派人私下里议和、亦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高柔便在蒋济面前,说起了一件往事:“犹记明皇帝刚登基那会,接见过一个吴国投降的人。问曰,汝在江东、听到中原地区谁可称名士?降者答曰,仆听说过李安国。”
老年人喜欢回忆,蒋济果然点头道:“我记得这件事。先帝因此召来李丰见面,后来还把公主下嫁李丰之子。”
高柔遂感慨道:“是阿。”
可见吴国在大魏皇帝眼里,正是最受重视的国家。连同在东吴出名的人,皇帝都额外看重。
北方逃难去东吴的人很多、吴国的人口依旧比不上魏国,不过其地盘确实很大,已经扩张到交州、夷州那边去了!吴国一边与魏国争霸,一边是在吊
打周边各族。
虽然大魏一直不承认东吴的地位,但魏吴之间的多次争战、都是有来有回,人们早已默认那是一个可以分庭抗礼的国家!
孙权更是与太祖武皇帝打过交道的人,比大魏明皇帝的辈分都高,资历摆在那里。
因此孙权愿意主动表态议和,哪怕只是指使臣子私下里来洛,对于魏国朝臣们来说、仍不失为一件轰动的事!若非孙权真的感受到了威胁,恐怕不愿意轻易松口。
此番魏军击败诸葛恪十万大军,比起夺取汉中三郡之战、战果不见得更大。然因孙权的态度,在洛阳造成的舆情、却是更大。人们已能想象,大将军秦仲明在羡溪之战中的摧枯拉朽之势、有多么吓人!
高柔长期干刑律,对兵事的理解、不如蒋济,遂问道:“吾听到一个说法,大将军下令弃守合肥,乃与扬州王公翼密议的一个计谋?”
蒋济知兵,可谓大魏老将,他想了想道:“这样的言论,也算说得通。合肥一向是要害之地,让诸葛恪先得手,确实可以起到、诱敌大战的作用。”
周围还有几个旁听的官员,听到蒋济的话、顿时一脸恍然,仿佛掌握了某种不对称的信息和真相,隐约还有些许满足感。
但究竟是怎么回事,谁又能确定?
人到得差不多了,高柔这才转头道:“各位同僚,开始议事罢。”
旁边的年轻官吏也帮忙大声道:“司徒高公请诸位安静,
开始集议。”
众人这才回到各自的席位,渐渐安静了下来,然后向坐在侧首的三公执礼。大臣们手里拿着木牌,面前无案;唯有负责记录的书佐面前有木案,还有宦官站着旁听。
三公九卿是不会先表主张的,否则会影响别人的言论。何桢不久前才从幽州刺史任上、受召回来做尚书,这时他便先说道:“公台明鉴,在下以为、可趁机逼迫吴国主答应条件,放弃帝号,向我朝称臣。”
周围的人顿时一阵交头接耳,如果真能办到,当然不错!大魏皇帝的合法性,除了法理本身,得到周边各族各势力的臣服承认、也是途径之一。
但夏侯玄立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吴国主不可能答应,否则派遣正使前来、岂不更好?”
随即有人附和道:“芍陂之役后,我国与东吴的战事、一直没有真正结束。之后还有吴军攻打相中诸地、我军攻打江陵等后续作战。双方陈兵边境、准备大战之事,更是频发。如今魏军在羡溪大获全胜,不如趁这个机会答应休战,以使荆、扬、徐等州得到休养生息。正始年间以来,两国争战不断,如今我国可以坐实胜利的结果了。”
夏侯玄的主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判断、孙权称帝之后不可能再称臣了!众官都各抒己见,反正集议的结果并不是决策,按理只是参考意见。
但若集议结论、能与
决策一致,实行的时候阻力通常会更小。
===第五百六十八章 求和本身===
朝臣们在集议时,郭太后已在北侧的阁楼中。她没有亲临朝堂,但随后不仅能看到书佐的记录,还能从宦官口中听到描述。
此时她又展开了秦亮的奏书。其中有一句,我国一旦有事,东吴便威胁殿下、陛下,如此情势已一去不复返了。
郭太后想起,之前召见秦亮时提起过,吴军陈兵边境、威胁自己的事。想到这里,她的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不禁露出了一丝笑意。
在这种公诸于众的奏书里,没想到秦亮还能写两句、让人会心一笑的内容。
几次陈兵威胁郭太后的孙权,如今却被逼迫得主动求和,郭太后心里自有报復的快意。
但如果打败东吴的人不是秦亮,而是曹爽或司马懿,甚至是王凌,她估计还会感到畏惧!唯独秦亮比那些人都要厉害,却完全没让她害怕。转念一想,若非秦亮坐在那个位置,郭太后此时也不会坐在朝堂内,她大概早就去永宁宫居住了。
就在这时,大长秋的谒者令张欢入内,站在珠帘外面躬身道:“禀皇太后殿下,大将军司马王康到了。”
郭太后放下奏书,说道:“叫他进来罢。”
张欢拜道:“喏。”
没一会,王康便埋着头,趋步上前,在珠帘外面伏拜、行稽首大礼,口称“殿下千寿”。
珠帘遮挡了部分视线,不过门口迎光,郭太后看外面会更清楚一点。她看得出来,双手紧握牌子的王康十分緊张,遂好
言道:“王司马免礼。”
郭太后听说过,这个王司马是秦家庄园上的庄客出身。这样的人,如今竟能入宫觐见殿下了,估计他以前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不过王康是秦仲明的亲信,其实秦仲明才是更有权势的人。或因王康早已习惯与秦仲明朝夕相处,他才会在郭太后跟前、显得更加緊张。
王康忙道:“臣谢皇太后殿下。”
隐约可见他手里木牌上写着字,显然是有备而来。
郭太后遂问道:“王司马送诸葛竦到洛阳的?”
王康的口齿还算清楚,“是,臣此行乃奉大将军之令。”
郭太后问道:“大将军是怎么说的?”
王康深吸了口气,依旧紧握着牌子,看了一眼道:“大将军与仆谈论过此事,殿下可作参详。如何决策,恭请殿下听纳大臣意见定夺。”
郭太后道:“大将军的意见,我还是很重视的。”
王康看了一眼默默侍立在一旁的张欢。张欢经常去大将军府走动,王康这个大将军司马应该是认识的。
这时王康便道:“大将军之意,两国之间分歧太大,终究还是要攻灭东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此番东吴密使前来洛阳求和,只因吴国君臣一时被震慑了、才会派人试探我国的态度,谈不出什么结果。但求和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事,殿下可把此事宣扬出去、使满朝文武皆知。”
他稍作停顿道,“而今诸臣正在朝堂集议,此事已经办成了
。”
郭太后听到这里,犹自笑了一下。秦仲明的想法倒是与她不谋而合,能逼得孙仲谋遣密使求和、本来就能叫魏国人振奋,并因此让秦仲明的威望声势大增。
所以孙权想要密议,郭太后却没想保密,收到了诸葛诞的奏书、她随即就召集了满朝文武商议!
郭太后好奇地问道:“卿与大将军谈了些什么?”
王康弯腰道:“有关对东吴的总体大略。以前羊叔子做大将军长史之时,便曾多次商议过此事。
大将军府目前谋划的方略,是凭借大魏的优势国力,在荆、扬、徐等地准备充分之时,突然从东到西全线出击。使得吴军全面承压,因国力兵力不足而完全崩溃,一战定鼎乾坤,反而能减少两国连年争战造成的伤亡。”
郭太后听到这里,隐隐有一种压迫感袭来,秦仲明果然是能做大事的人。
郭太后“嗯”地发出一个声音。
王康继续说道:“殿下或可向东吴提出一些条件。去帝号、称臣受封、朝贡、送质子,许诺不得出兵侵扰我国既占地区。”
郭太后道:“孙仲谋既已称帝,再要他称臣朝贡、送质子来洛阳,应该不会同意。”
王康拱手道:“殿下英明。吴国主必定不愿答应这么多条件,但也不要紧,因为他答应了之后、也一定不会遵守。除非魏军渡过大江,真的去进攻建邺,否则无法迫使吴国主实际让步。不过那时让步还有什么
用呢?”
他接着说道,“以目前的形势,外部压力、可能反而会转移东吴内部的问题。因此殿下可以考虑,对吴使稍微松口。暗示密使,若想要维持现状,即便东吴不愿意称臣,至少也不能主动挑起战端、企图袭扰我国夺占之地。”
郭太后用庄重的声音道:“大将军的建议,我已知晓。”
王康遂揖拜道:“臣请告退。”
张欢马上从旁边走过来。王康随即后退了几步,然后跟着张欢出门。
郭太后在这里等了一阵。待朝堂那边的集议结束了,张欢又留下了度支尚书诸葛诞、带到阁楼中觐见。
诸葛诞见礼时,张欢掀开了珠帘一角,将书佐记录的文书送进来了。
珠帘外诸葛诞的声音道:“臣拜见皇太后殿下,恭祝殿下凤体安康。”
郭太后回应了一声免礼,隔着珠帘观察了一下诸葛诞,不动声色道:“大将军还是重视公休的。”
垂目看着下方的诸葛诞、脸上的神情微微有点动容。这倒让郭太后不甚理解,她刚才说那句话,只是为了安抚诸葛诞而已。
因为具体议和之事、最好还是要让诸葛诞出面,以亲戚私交的名义。
郭太后见状,试探了一句:“文皇帝在时,孙仲谋便曾遣使称臣求和,结果答应的事一样没做到。如今朝廷也没多少必要、与吴国人议和。不过既然大将军愿意看公休的情面,听听吴国人的说辞也无妨。”
诸葛诞道:“
臣家在魏地,仕于魏朝,必不敢因亲戚之情、而废国家大事,更不敢有负殿下、大将军信任。”
郭太后想了想,问道:“卿以为,是否答应吴国人求和?”
诸葛诞拜道:“只有吴国主称臣纳贡,重新遣使来京,方可名正言顺地修复关系。”
郭太后道:“如此最好。但要告诫吴国主,不能出尔反尔,像当年一般、一旦战事稍缓便翻脸不认。他们若敢出兵侵扰我国所占之地,定不轻饶。”
诸葛诞道:“臣请将殿下之言、转述于同族侄子,即东吴将军诸葛恪。”
郭太后应了一声,忽然又道:“公休应有真才实学,不然大将军亦不会如此看重。”
不管诸葛诞以前干过什么事,至少他现在还在朝中为官。郭太后这样一说,比起让诸葛诞只对王家马首是瞻、总要好一些。
诸葛诞听罢,缓缓深揖,拜道:“臣谢恩告退。”
……诸葛公休回到朝堂,此时前来议事的大臣们都已离开。他独自往南走到尚书省庭院,没见到尚书右仆射夏侯玄,遂也带着佐吏出宫了。
公休当年最好的朋友,便是邓飏与夏侯玄。
邓飏是被司马家除掉的,以夏侯玄与曹爽的关系,夏侯玄估计也危险。公休确实被吓到了,他也可能会被划入同一个圈子、遭到秋后算账!
后来王凌秦亮等人起兵反抗司马家,公休十分佩服;但在他眼里强弱明显,扬州军简直就是在送死,
根本不可能成功。未料一个多月之后,情势便已骤变!
那时公休的心情是崩溃的,明明什么都不做、处境就能改变,却因为自己多此一举,反而站错了地方!家破人亡的恐惧,才让他慌不择路、病急乱投医,对长女说了一些话。
其实以当时的情况,公休的做法也谈不上是下作。
长女是司马家之妇,秦亮带兵攻入洛阳,司马家的妇人就是敌方家眷、战利品而已。秦亮把诸葛氏救出来,公休让她去致谢,那是自己知趣……兵荒马乱的时候,失败者别说保住名节,命都保不住。看看曹爽之妻刘氏的悲惨遭遇,便知道了。
是被一群乱兵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婬辱、然后斩首,还是私下里去报答一个有恩之人更羞耻?
没想到正大光明的两次联姻、都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是对秦仲明无意间的主动示好,作用极大!之后秦仲明便信守承诺,多次帮住过公休。
小女诸葛淑回来就说了,王公渊想休妻,全靠秦仲明从中劝说,危机才得以化解。毕竟扬州勤王之役,几乎就是靠秦仲明在前线打赢的,秦仲明的意见、对王家自然很有分量。
其实公休也不知道,长女去见秦仲明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后来没好意思问;诸葛氏也不说,只说秦将军许诺过了、会保住妹妹在王家的名分,保诸葛家无虞。
不管怎样,大将军秦仲明很给公休情面,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