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如此天堑,却没有影响秦亮的心情。反倒让他渐渐地、又多了几分放松的感受……反正没有水军,不存在错失战机的问题,大规模的战事可以告一段落了。
有句话说得好,江山在德(善于用斧头敲人脑袋)不在险。如果东吴不修德行,单凭一条大江,迟早挡不住魏军!
只不过目前秦亮没有多少想法,首先没有准备渡江的船只,连足够的油船小舟也没有。其次要渡江作战,稳妥的做法、还是要先掌握一部分制江权,至少需要一支勉强可以与吴军抗衡周旋的水师。
否则风险太大了。一旦吴军还没到一触即溃的地步,君臣尚存抵抗的意志,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节节抵抗,过江的魏军补给就是个大问题。吴军都不需要击败渡江的人马,耗也耗不了多久,魏军就得不战自溃!关键是没有退路,去的时候好好的、回不来了。
何况,秦亮也不想急着发动旷日持久的战争,国内的问题、才是眼下最急迫的事!
但吓一吓大魏吴王,还是能想到办法的,可谓是虚虚实实,自行分辨。省得吴军再像以前一样蠢蠢欲动,随时等着机会威胁魏国。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了一声呼唤:“大将军!”
秦亮转身时,便见杨威和熊寿从斜坡上走来了,呼喊的人正是熊寿。好像很久没见过面了似的,两人都走得急。秦亮也立刻迎了上去。
来不及见礼,秦亮便伸出两只手、分别抓住两人的手腕,用力握住道:“卿等真是我的左右臂膀!”
一身肌肉的熊寿,马上把另一只手也伸过来,按在了秦亮的手背上,脸都要笑烂了。
而杨威的脸色变红、情绪憿动,却还比较沉稳,他开口道:“大将军似屯长,仆等如甲士。进退章法、全赖大将军坐镇中间,仆等冲杀在前,只是尽到了职责。全局之胜,仆不敢居功!”
“哈哈哈……”秦亮没忍住大笑几声,“有功当赏,我定不亏待。”
身边的部将参军等人,也受到了气氛的感染,或陪笑、或是面露莞尔。
杨威又道:“当年仆等人如丧家之犬,幸得大将军收留,得以立功封侯,身居高位。仆岂不唯大将军马首是瞻,为大将军冲杀在前?”
熊寿想了一会,开口道:“杨伏德说得对!仆记得,当初大将军用于礼聘的钱财,还是借来的。”
此言一出,大伙都笑看着熊寿,暂且没有吭声。
秦亮却爽朗地笑道:“如今看来,那点钱财送得值阿!”
众人听罢又发出了笑声,这时人们才相互见礼寒暄,一阵谈笑风生。
没一会,杨威便道:“仆等追击至大江西岸时,又抓到了个侯爵敌将,名叫潘翥。”
秦亮道:“带上城来。”
杨威应了一声,便走到墙边,对着城内大声吩咐,叫
敌将的手臂被绑着,上城之后,随即弯腰道:“败军之将,久闻秦将军威名。”
秦亮听到这里,嘴角顿时露出了一丝笑意。倒也不是嘲笑,毕竟不是谁都抱着舍身取义的想法。
但秦亮没有劝降潘翥,毕竟投降容易的人、往往反叛也很容易,动辄欲拜义父者,更要注意。真要劝降他,恐怕反而是个隐患!
潘翥没听到回应,又主动问道:“不知秦将军是否听说过隐蕃?”
秦亮恍然道:“知道此人,不是已被吴国人杀了吗?”
潘翥道:“当年仆不知隐蕃是祁县王家的人,便与之交好,曾是至交。”
周围的魏国文武终于忍不住、发出了几声笑声。大伙都看出来了,潘翥不想死!
秦亮却不愿意收服此人,杀了也没多大问题,不过好像也没有好处。这种士族的生死、在东吴是有人关心的,杀降将的事传到吴国、多多少少会增加吴国士族抵抗的决心。
秦亮没有笑,观察了片刻潘翥。潘翥也闭嘴了,站在原地沉默下来,脸上的惧意也渐渐加深,仿佛在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就在这时,秦亮忽然想到了此人的用处。他的目光顿时平和了几分,转过头问潘忠:“志为认识他吗?”
潘忠庶民出身,应该与吴国大族没什么关系,同姓的人本来就极为常见。
果然潘忠道:“禀大将军,仆不识也。亦未尝听闻同族之中、有人迁徙东吴,应该没什么关系。”
秦亮听罢,对潘翥说道:“既然如此,过两天、汝还是回东吴去罢。顺道给吴国主带一封信去。”
潘翥似乎松了口气,忙道:“仆谢秦将军不杀之恩!”
秦亮不动声色地说道:“此番吴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抵挡大魏王师。待我布置更多兵力、准备好战船,立刻便将百万大军、四路南征,定克东吴!汝回去劝劝吴国主,看清形势、面对现实;不如早降,仍能封侯食邑,不失为富家翁。还能减少两国军民伤亡,岂不善哉?”
部将们听得热血沸腾,立刻有人附和道:“大将军攻无不克,大魏王师一旦渡江,横扫东吴,指日可待!”
而参军贾充、王浑,属官阿童等人都未作置评。潘翥则面露难堪之色,只能沉默不言。
秦亮也不再多言,叫人带走潘翥,他也与大伙一起走下了城墙、回到羡溪城中的官寺。
这时贾充才道:“自从孙吴称帝之后,两国便断绝了使节往来,今大将军若遣使去建业劝降、或遭吴国主杀害。放降将回去送劝降信,正是高明之举。”
秦亮以为然,回到官寺便写了一封亲笔信。劝降是假,恐吓一番孙权是真……因为孙权若非真的走投无路、战火已经烧到了脚背上,不太可能投降。
不出几日,后方的王飞枭便送来了军报。濡须山、七宝山二城的吴军出城之后,未行交战,便循着七宝山脉西麓跑了!沿路丢盔弃甲,被俘者甚众。
从徐塘出发的吴将朱据,听说诸葛恪战败,也不再恋战、果断沿着濡须水退兵。东关关城的守军,随后向群山中突围,军队跑散,也是大多都被抓住了。
一旦大规模的会战失败,就是这样的下场。军力损失惨重,士气低下,原先本来可以守住的地盘、也更容易被攻占!
因此王飞枭已率军南下,趁势攻取濡须水西岸的襄安、临湖等城,收取诸葛恪屯田留下的人口。王飞枭是扬州都督,扬州军是东线首当其冲的前线主力,让他们补充人口物资、用于边防,并无不妥。
秦亮遂决定,带着羡溪的大军、架浮桥渡过羡溪,换地方向东北方向继续进军,乘胜攻打大江北岸的吴国城池。以图扫蕩劫掠历阳、乌江、阜陵、堂邑等地!
同时命令王飞枭,派人沿涂水道路、向前线大军运送补给。
不久,秦亮率大军抵达了老山。按理军队应该走老山北麓东进,但秦亮知道,江北一时间组织不起来、能与魏军野战的军队,便大摇大摆地从老山南麓进军。
此地的位置,正对着建业城!
吴国的都城,只隔着一条大江了。江面同样十分宽阔,烟波渺茫之间,人们只能远远地看着对岸的建业、或是石头城的城楼影子。
“攻灭东吴,一统河山……”魏军人群里,忽然传来了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将士们来到这个地方,便是士气大增!
自从蜀汉关羽战死、夷陵之战精锐尽丧,之后吴国其实才是对魏国最有威胁的势力!魏吴之间近些年来交战频繁,虽然吴军多次北伐、一向没多少战果,但魏军历次进攻吴国、也是损失惨重。只有吴国的国力人口,才是牵制魏国的主要力量。
而此刻魏军的兵峰、简直有一种兵临吴国都城城下的声势,将士们的情绪自是振奋。
但不知,吴国君臣是否来到江边观望,看到了大江西岸连绵的魏军人马阵仗、以及如云的旌旗?亦不知吴国人见到敌国人马、已在都城眼皮底下,作何感想!
===第五百六十五章 长线钓大鱼===
先前秦亮带兵刚渡过羡溪,便派出了信使、回洛阳送奏书,并带去了家书。
上书大意是,臣等于东关、羡溪大破吴军,吴将诸葛恪以下十万大军,几全军覆没。并与扬、青、徐、豫中外军一道,尽扫江北东吴之地十余城!往昔我国一旦有事,东吴贼军便威胁殿下、陛下,如此情势,已然一去不复返。
这种捷报会大肆宣扬,内容有所夸张,但没有多大的毛病。
譬如十万大军这个人数,是吴军自己号称的,可怪不得秦亮夸大其词。诸葛恪全军崩溃,实际上陆续坐船跑路的人、仍然非常多,但秦亮用了一个“几”字,也算恰当。
在写奏书的时候,秦亮军还在羡溪附近,尚未东进至建业对岸。不过吴军方遭大败,不太可能再调兵与魏军角逐,所以提前写上“尽扫”也问题不大。
况且只要有那么一回事就行了,不必写得太过严谨!
十一月初,奏书便已送达洛阳。
最近朝廷内外、正叫一个议论纷纷,许多人还上了贺表歌功颂德。然而皇帝曹芳不仅没有庆贺,反是十分着急!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矛盾,对国家有利的事,不见得符合朝廷的利益;即便对国家朝廷都有利,也不一定与个人的愿望一致。
曹芳很快就在西堂留下了夏侯玄、诸葛诞、郑冲等大臣议事。
但这次觐见,几个大臣说话都非常谨慎,气氛异常沉闷!皇帝不问、他们便不
说一句话。看这情况,若非不愿抗旨、估计某些人根本不想来觐见。
连夏侯玄也显得寡言少语。他们心事重重,不是被淮南魏军的威势吓到了,毕竟那是魏国自家的军队;至少夏侯玄是因为另外一件事!
上月皇帝曹芳曾去太学辩经,其间忽然问、诸葛孔明是不是忠臣。太学生答,蜀虽伪朝,但孔明尽心辅佐其主,当然是忠臣。
皇帝以为然,说孔明成为忠臣,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独掌大权之时、仍让刘禅亲政。
身边的冗从辐射李涛便说了一句,若是大将军秦仲明请陛下亲政,则可比诸葛孔明之忠,当为大魏忠臣!
但这个话题在最近几年,几乎已是不可触碰之事。尤其是曹芳大婚后,无论曹爽、还是司马懿辅政,抑或是王凌上位,朝中都没人去提,连夏侯玄也没敢说。
一个小小宦官、竟然在太学中当众说了,多半是因为皇帝自己想说的话!
夏侯玄不太清楚,皇帝曹芳的胆子为何那么大。夏侯玄自然心系大魏社稷,却与皇帝曹芳的关系不怎么亲近,便未曾单独与曹芳密谈过此事。
按照夏侯玄自己推测的原因。之前有不少懂兵事的官员认为,东关附近、地形复杂,魏军吃过好几次亏,损失最大的一次刚过去三年。因此曹芳判断,此番淮南之战、秦亮得不到多大的战果?
加上魏军占据了几十年的合肥,竟然在今年失守了,乃因大
将军秦亮亲自下令弃守。故此一直都有些非议,夏侯玄就曾质疑过、还是当着秦亮的面!
于是曹芳才想到趁此机会,设法为亲政造势?这几年的兵変,可能把许多朝臣吓到了,但那些太学生无官无职,很多半大小子,引发舆情倒并非不可能。
不到二十岁的皇帝、与那些老奸巨猾的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大概是考虑事情不够全面,容易顾头不顾尾。
但从另一方面看,自从李丰许允等人发起莿杀、后来毋丘俭又起兵勤王,皇帝曹芳与秦亮之间、其实已无妥协的余地。现在韬光养晦已经太晚了,无非是坐以待毙而已!所以夏侯玄也不能说,曹芳的作为完全是错的。
这时曹芳主动开口道:“我听说,东关易守难攻,为何吴国会迅速溃败?”
稍等片刻,曹芳把目光停留在了诸葛诞的身上。
诸葛诞虽是度支尚书,但琅琊诸葛氏的人、大多知兵,诸葛诞就曾做过扬州刺史。边地刺史,必加将军号,是要带兵打仗的。
公休这下没法不吭声了,他揖拜道:“禀陛下,诸葛恪为东吴大将军,定然是聚集了吴军主力、与我军决战,方致速败,否则战事不会进展得那么快。”
曹芳皱眉问道:“诸葛恪不是年少成名,不是东吴名将吗?”
公休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开口道:“先前大将军秦仲明下令、扬州军弃守合肥,恐怕因此鼓舞了吴军主将,使诸
葛恪增加了信心。”
此言一出,几个人都朝公休侧目。夏侯玄也转头看过去,感觉十分惊讶,他同样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之前夏侯玄一直认为,弃守合肥、根本就是一个败笔!
尤其是秦亮主动送去军令,不是画蛇添足、便是想保王家,总之会让威望受损,亦不利于声势。
夏侯玄完全没想到,原来后手竟是东关大战?为了迷惑诸葛恪,这线也布得太长了罢?
果然曹芳也十分诧异:“弃守合肥,竟是计谋?”
公休道:“此事必定对诸葛恪的决策有影响。但原因不止于此,正如陛下所言,东关地形利于吴军,而且附近都是吴国之地;诸葛恪主动选择战场,更多了几分战胜我军的胜算。”
刚才沉默寡言的郑冲等人也说话了,觉得公休的说法有点道理。
公休的见识受到鼓舞,便又道:“大将军秦仲明善治军,亦擅长聚兵决战。当初他在庐江郡,便把几乎无用的屯兵、操练成了精兵,竟可与洛阳中外军对阵。
伊阙关之役、巨鹿之役,秦仲明无不是聚集主力,与司马懿、毋丘俭正面决战。诸葛恪的精兵,多半还比不上洛阳中军、幽州军勇猛,只是占了水军之强。因此秦仲明自然要想方设法,欲与诸葛恪决战。”
他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此役诸葛恪败得那么快,便是中了秦仲明的阳谋;既然合肥要害之地能得手,诸葛恪自然认
为、也有机会击败秦仲明!若非如此,诸葛恪只要凭借东关地形、城池,不断与魏军周旋,恐怕此战将会变得旷日持久,吴军也很难折损那么多人了。”
曹芳许久无言,终于挥了一下手。诸臣遂拜谢告退,陆续离开西堂。
人们走出殿堂时,才发现外面已经下小雪了。空中雪花纷扬,刚才在里面一点声音也没听到,但远近的重檐上、古朴的瓦上已渐渐铺上了一层若隐若现的白色。
郑冲与满伟走在前面,夏侯玄与诸葛诞默契地在后面,并肩沿着台阶下去。两人结交多年,关系本来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