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苦战十余日,武兴、阳安门附近每天都在厮杀。双方的部署变化不大,但形势对汉军相当不利。柳隐那边已经做好准备弃守武兴了,姜维的营垒也被推进到阳安门不远、回头就能清楚地看到关楼!
忽然下了一场雨,总算让战火稍微消停了下来。雨下得不太大,断断续续的,却也让空气变得潮濕阴冷,地上是一片泥泞。
按照否极泰来的说法,汉军也总该有个好消息了!比如曹军有退兵的迹象。
这时司马师终于见到了从洛阳赶来的信使,但不是什么好消息,简直就是噩耗!
司马师与蔡弘听完了禀报,他手里还拿着一张帛书,只觉得布帛沉重似铁。他转头看了一眼阳安门城楼,只见姜维正站在女墙后面、眺望着远处敌军的营垒。司马师迟疑了一下,仍带着人上城去了。
几个人见到姜维,见礼时,姜维似乎察觉到了司马师的神色,主动问道:“有什么消息?”
司马师叹了口气,沉声道:“王广投靠了秦亮,上书要推举秦亮为大将军。”
周围顿时死寂一般,唯有远处传来的人声嘈杂。姜维愣了片刻,又道:“洛阳朝廷不只有王家罢?”
司马师又道:“郭太后也是支持秦亮的人。前几年她一直在垂帘听政,据校事府的人说,王凌死后不久,她便在东宫另设了一处地方、专门用于召见亲信大臣,以维持洛阳局面。”
姜维皱眉沉吟道:“郭太后?”
司马师小声道:“当年郭太后在洛阳失踪,迹象便有些诡异。王凌在扬州起兵时,失踪近一年的郭太后却忽然出现在寿春。仆在成都便说过,那秦亮狗胆包天,可能与郭太后早有歼情!”
姜维脸色难看道:“我记得汝说???????????????过。”
但当时姜维完全没有重视,以为只是宫闱秘闻。
司马师道:“王家和令狐愚掌握着洛阳大部分兵权,在郭太后出面之后,又有许多曹魏大臣愿意听她的意思。于是反抗曹魏权臣的人、在洛阳的实力就不够了,一时恐怕难以起事。”
王凌死了差不多一个月了,汉中的秦亮军仍然完全没有要撤退的迹象,司马师等人早先已察觉不对。这会总算是明白了原因,洛阳的威胁并没有预料中那么大,秦亮才敢冒险、在汉中不死不休地打下去!
如果蒋舒投降之事是晴天霹雳,这个消息就是当头雷劈!
上次姜维还破口大骂,此时他竟未有激烈的反应。不过他整个人仿佛在一瞬间、就变得十分憔悴了许多,接着姜维抬头看天,依旧没有说话。
司马师循着姜维的目光,也仰头看了一眼天空。天上灰蒙蒙的,几乎什么也没有,连云层也看不清楚,灰色早已连成了一片。四面的光线也有些黯淡,如同在清晨时分,又像是黄昏。
姜维没有出口的感慨,司马师也大概能猜到:天亡我也!
其实同样前途晦暗的,又岂只姜维?
姜维一旦失势,司马师在汉国的处境也十分堪忧,还有一个汉室的亲戚夏侯霸恨他,没有了姜维的庇护、他在汉国朝廷还怎么自保?
但与姜维的极度失落相比,司马师的心情不太一样。主要是仇恨与愤怒,已经盖过了他对前景的担忧。
以司马师对战场军事的见识,汉中之战打到现在这个地步,基本无解了!魏军夺取汉中、武都、阴平三郡后意味着多大的优势,秦亮会因此役捞取到多大的威望,司马师心里非常有数。
一想到秦亮那样的寒门出身、居然能得到那么大的声威,甚至极可能获取曹魏朝廷的大權,司马师便感觉有说不出的酸楚、以及恼羞成怒。简直是老天不开眼!
===第四百八十二章 尚未结束===
雨已经停了,空气却依旧潮濕,又湿又冷。这样的天气,寒意仿佛无孔不入。
姜维沿着走马谷行走,步行了一阵、进得阳安门,靴子上已全是泥泞。他爬上了城楼,累得张嘴喘息着,忽然间感觉、身体好像一下子就变差了不少。
正喘着气,高处一阵刺骨的寒风、便扑面而来,仿佛有形之物压到他的脸上,他顿时感觉有些窒息。
姜维抬头看去,整个天空都笼罩在灰蒙蒙的云层之中,仿佛不是云,只是雾霭。连天空也显得很低,叫人更加压抑。
鬼天气!姜维暗骂了一声。雨停了却不出太阳,而且天气很冷,这泥泞难行的路、三两天都不一定能干透。姜维想起粮道,这种路面上运粮、显然会非常困难!
汉军在陇右地区的粮草不少;可惜因为蒋舒的投降,大部分粮草都落入了敌军之手,只有建威督等地的少数囤粮才被自己人烧毁了。
虽然汉中平原物产丰富、更方便耕作,????????????????但姜维在陇右搞的军队屯田更多。毕竟之前北伐要走陇右,而不能从汉中直接进攻关中,在陇右就地屯田、能减少运粮损耗。
现在陇右几乎全失,姜维军主力在阳安关对峙,粮草只能从西南面的关城运来。道路泥泞,姜维还得留意前线的军粮。
不过从关城的囤粮调运,至少距离比较近。如果时间一长,单是姜维部主力就有好几万人马,关城的存粮也不够,最终就得从涪县、成都等地调粮,那距离就更远了!
姜维在城楼里刚坐下来歇息、想到粮草,张翼好像知道他在想什么似的,愤愤地开口道:“关城的粮草耗尽之后,便得大量征召百姓,从涪县调粮了。翻越米仓山,千里运粮阿!”
周围的人皆无言以对。
姜维知道,前线的情况一直都有人报往成都。尤其是武都郡失守的大事,现在成都可能已经知道了。
此时成都对姜维不满的人必定非常多!但是有胆量主张退兵的人、可能没几个,众臣肯定是想,要姜维自己把所有责任都扛下来。等一阵子,就看皇帝会不会下旨让他退兵。
姜维的心情非常复杂。他常常不敢去想后果,关乎大汉朝廷的国运!在此之前,他确实没有仔细去想过,一场大战下来、竟会改变整个天下的形势!
张翼见没人理他,又说道:“此时的局面,几乎已变成了建安年间的汉中之战。”
廖化点头道:“是有点像。”
姜维翻看地图,听他们这么一说、暗自也认同。起码两军对峙的位置,与当年相差不远。
张翼道:“不同的是,此番贼军聚集了更多兵力,兵马也更强。”
这时张嶷也开口叹道:“并且此役打了几个月,现在是兵马疲惫、士气受损。用兵已老,再想像当年一样进攻突破,不太容易办到了。”
姜维看了一眼张嶷,心道:建安时汉中之战,汉军也不是靠大战击退了曹军。同样是对耗,曹操坚持不住自己跑了,损兵折将最多的时候、反而是在秦岭山中被围追堵截。
不过姜维没有多言,因为他十分清楚,现在汉军耗不过曹军。
建安中,曹军是从河东运粮,粮道一千五百里;现在曹军是从关中调粮,只有数百里路,还有褒水和沔水水道。
还有变化更大的事情。当年诸葛丞相坐镇成都,筹措督运粮草,益州本地人都决心举全国之力、支持攻打汉中,一时间男女人口都号令了起来;而现在,谁还能像当年一样,有能耐把益州士族百姓全都召集起来、拼命往前线运粮?
姜维沉默良久,终于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转头对张嶷道:“挑选人马,从定军山出发、前往北山,设法袭击烧毁贼军的粮草!”
张嶷迟疑了一下,仍旧抱拳道:“遵命!”
……数日之后,地面总算干透了,但寒风依旧。无数人马在前面踩踏活动,风一吹,尘土是漫天飞扬,远远看去、只能看到朦胧的????????????????尘土中活动的黑影。先前一整天都没有出太阳,傍晚时分,西南面的天边倒出现了一片赤红的晚霞。
秦亮站在原地观望了许久,朦朦胧胧之中、已能肉眼看到阳安门的城楼。
“秦将军!”后面传来了一声呼唤,秦亮转头看了一眼,看见辛敞等人骑马走了过来。
辛敞翻身下马,上前揖拜,随后从怀里拿出了一份竹简、一张纸来,说道:“刚收到的信。中垒将军杨伏德报,贼军一股人马遁入北山,昨日沔水上被焚毁粮船十余艘,好在余下的船只都到达了定军山东面营垒。
讨寇将军胡玄威报,贼将柳隐苦战不支,沿西汉水南撤,我军已占据武兴。雍州刺史陈玄伯正引军向汉中而来!”
大伙听到这里,立刻激动地议论纷纷,气氛也热闹起来。
秦亮接过东西没看,见钟会和羊祜在旁边,遂径直递给了他们。因为辛敞见就迫不及待,已把内容说了出来,那便没必要再看。
趁着钟会等人交换看信的工夫,王沈高兴地说道:“武兴一下,陈仓道通往汉中的大路打通,陇右亦尽在将军之手。我军胜券在握,将军攻占汉中,指日可待阿!”
众人一阵附和之声。
秦亮也道:“我军优势很明显。”
但他的情绪并未表露太多,只是瞧了一下属官部将们的表情,接着又观察远处成队列移动的步骑将士。
汉中之战已经持续三四个月,双方人马都很疲惫,时间一长难免厌战。
但相比之下,魏军的士气必定比蜀军高,因为魏军将士有获胜的希望!希望这种抽象的东西,作用却非常大,所以大多时候、有优势的顺风仗一向会更加容易。
小小的汉中之地,两国聚集主力、竟然打了几个月还没结束。除了因为汉中这边地形比较复杂之外,以及姜维总是在避战;秦亮还有了实践经验、国家之间的战争与魏国內战确实有很大的不同。蜀军即便遇到艰难的情况,也没那么容易倒戈投降,甚至那个蜀将傅著被抓了也不降。不像幽州叛乱那样,形势一旦不利,军队就有可能倒戈,甚至要拿毌丘俭来顶罪!毌丘俭不得不尽快进行主力会战,以便确立军中将士的信心。
这时秦亮步行向后面的营垒走去,众人都陆续跟随了上来,牵着马的人也没有骑马。
没一会,秦亮忽然又在尘土弥漫之中、转头看了一眼阳安门那边,接着对辛敞说道:“派人去告诉张猛,在汉城西门外、修一座最高的望楼,日夜观察汉城里的动静。”
辛敞抱拳道:“仆记下了。”
秦亮又说了一句:“汉城守军要突围。”
众人听到这里,大多人一脸诧异,有人把疑惑说出口来:“汉城坚固,比褒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蜀军要弃守汉城?”
这时羊祜说道:“姜维只剩下招架之力,汉中已经守不住了,但姜维部依旧在西面苦苦支撑,固守阳安门内的工????????????????事不退。此时姜维的意图,只能是想接应汉城守军!”
秦亮听到这里,不禁向羊祜侧目看去。暗自认同羊祜说得对,姜维既然无法再反攻魏军,确实没有必要再死守阳安门;所以很可能有别的想法。
羊祜虽然年轻,但应该已能独当一面。不过只有自主领兵的情况下,才容易发挥出才能,而做谋士始终只能建议,秦亮自己也做过谋士、深有体会。
而且在秦亮这种主将相反像孙礼做扬州刺史时,没有什么特别的部署,秦亮才能以孙礼掾属的身份、假借刺史權力主持干出一些事情。
秦亮遂道:“叔子知兵耶。”
钟会的声音道:“仆也想到了,不过是听说将军要修望楼之后,才明白其中缘故。将军着实是胆大心细,想得很周全。”
秦亮点头道:“只是有这种可能。”
刚才的部将诧异道:“我们要赢了?”
秦亮回应道:“应该不会太久。”
因为战斗还在继续,所以秦亮保持着冷静、并未得意忘形。前面那么长时间都熬住了,最后这段时间、他更不愿意松懈。
哪怕胜利在望,秦亮也不想给姜维半点机会!
陈泰军还没有抵达汉城,秦亮就已经想好了安排。等陈泰一到,便把他派到沔水那边去,在北山附近再立三个大营,重兵控制水道。秦亮心道:看谁耗得过谁?
就在这时秦亮转过头看了一眼,便发现了钟会的目光。钟会在秦亮面前的举止倒是大方,见秦亮回头,他干脆抱拳道:“将军心思之沉稳,实属少见。”
这时秦亮才留意到,部将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有人的脸都快笑烂了。
秦亮便不动声色地对身边人说道:“只要敌军还未消灭、或者没有被完全赶出战场,战役就一定没有结束。”
===第四百八十三章 老马识途===
南郑城的蜀军要跑!
游骑发现靠近南郑城的沔水上、蜀军正在搭建浮桥,邓艾一听到部将的禀报,心里立刻就冒出了这个念头。
邓艾正在帐篷里睡觉,他掀开身上的被褥,立刻从毛毯上站了起来。
他开口便对部将道:“擂鼓,传令……各营,召集兵马!”
站在左侧的另一个将领道:“外面下雨了,一片漆黑阿。”
邓艾简单地说道:“南郑城……贼军,要跑。”
刚才进帐的部将一脸不可置信,愣在原地脱口道:“南郑是汉中郡治,蜀军连南郑也不要了?”
邓艾催促道:“还不快去!”
部将这才回过神来,抱拳道:“喏!”
邓艾说话不麻利,但是动作很快,几步就走到了帐门,掀开帐篷往外看。果然在火把的亮光中,能看到空中飘着稀疏的小雨。前阵子下了一场雨,阴了好多天,今晚又开始下了。所幸下得不大,连地面都没湿透。
邓艾返回帐篷,拉了一下身上的袍服,长身而立,对身边的士卒道:“披甲。”
很快帐外就传来了“咚咚咚……”的擂鼓声,在黑夜里十分引人注意。
一众将领陆续来到了中军大帐,大伙七嘴八舌地说着话,几乎都不相信、蜀军会这么快放弃南郑!毕竟西面的汉城和阳安关,都还在蜀军手里,仗还能打下去。
其实大伙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连邓艾自己也吃不准。正如此时在场的一个武将说的话:“傍晚时,我们的游骑看到河上在建浮桥,可蜀军不一定会在今晚渡河,渡河也不用弃守南郑罢?”
然而邓艾就是有一种直觉,敌军要跑。这是他听到奏报消息后、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
事情往往便是如此玄虚,有时候人越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越会被太多理由左右、从而影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