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魏芳华》-第25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姜维神情凝重,终于下令道:“传令各营,向西开拔,回定军山!”

      众将陆续揖拜道:“遵命。”

      定军山在阳平关南面,隔着一条沔水,正是当年赵烈皇帝的屯兵之地。时隔数十年,一切仿佛只是个轮回。

      ……秦亮登上了褒中城北的城楼。之前魏军在城北没有部署投石机,此地的建筑尚且完好无损。

      天色已经大亮,周围仍笼罩着白茫茫的雾气。按照秦亮的生活经验,一早起雾的天气,通常都是晴天。他想到这里,转头观望向东边,果然看见了红彤彤的太阳。红日因为雾的散射,绯红的颜色饱和度很高。

      但秦亮相信,等不了多久、阳光便必将驱散天地间所有的雾气!

      褒水也在东边,白雾在水面飘荡,远远看去、如梦如幻。秦亮无暇欣赏风景,又回头眺望北面的箕谷方向。

      身边的王金虎等人也在北望,果然都关心着褒斜道的情况。不过褒斜道应该问题不大了。

      蜀军防守褒斜道,主要就是靠褒中城,这也是城池修建在箕谷口的意义。汉中守军只要屯驻褒中城,出城便可在箕谷口阻挡关中来敌;关中来的军队被堵在山谷里,既摆不开,又要靠后面数百里的补给线,劣势极大。

      然而魏军这次从汉中平原来,情况则大为不同。

      这时军谋掾辛敞也走上了城楼。他向秦亮揖拜,寒暄几句后,拿出了一份代拟的奏章呈上。

      秦亮看罢内容,想了想说道:“骁骑将军率部于南城正面,奋勇杀敌,功劳甚大,泰雍可在奏章里多写几句。”

      骁骑将军王金虎转头过来,忙道:“诸部轮流攻城,不只有我们骁骑营的人马。况且大家都知道,仲明绘制工事图纸、亲自部署各营人马,此战之功、首在仲明阿。”

      秦亮本就是全军主将,无论如何也影响不到他的军功,他便又道:“最先占领城墙的将士、正是骁骑营将士,三叔不必谦虚。”

      王金虎遂笑了笑抱拳一拜。

      辛敞拱手道:“仆即照将军之意,重写奏章。”

      秦亮点了一下头回应。

      此时的局面正是一片大好。不过近些年来魏军各次对外战争,皆无甚进展,原非国力限制、主要还是内部有问题。

      秦亮不禁琢磨洛阳的王凌、王广等人,是不是真心希望他拿下汉中?好在大将军属官王沈在军中的势力有限,三叔王金虎也不像是在背后捣乱的人,应该没有人能影响到汉中之战了。刚才秦亮要为王金虎请功,只是为表明一种团结内部的态度而已。

      ……

      ……

      (感谢书友“悠悠望古今”的盟主!阳了还没好利索,今天的字不够,明天加更哈。)

      ===第四百六十六章 杞人忧天===

      汉中的奏章,不到十日就送达了洛阳。

      此时已经入冬了,一早太阳照射在人们身上、仍是十分暖和。太极殿的气氛也比平常热烈,大臣们议论纷纷、对汉中形势各有说法,但大多都很乐观。

      皇太后殿下在东堂亲口吩咐,要派人去汉中,传诏嘉奖前线的有功将士。

      九卿之一的宗正秦朗并不管兵事,但今日亦颇受人关注。因为许多人都知道,秦朗以前是洛阳中军的将军、是懂兵事的人,同僚们谈论时专门叫上他,就是想听听知兵者的见解。连三公之一的高柔,也与秦朗谈论了几句。

      直到离开殿中,秦朗高涨的情绪仍然久久不能平复。宫门外的景色一片亮堂,火红的阳光照射在身上、他甚至觉得穿着裘衣有点燥热。

      秦朗想起之前曾与妹妹金乡公主商量过事情,遂径直去了金乡公主的府上。

      如同往常一样,妹妹在厅堂里与秦朗见面、还叫上了儿子儿媳,并不会单独会客。秦朗倒也习以为常。

      见礼之后,秦朗看到木案上摆着茶壶茶碗,便自己提起茶壶倒茶水。他伸手稍微拉开裘衣领子,仰头灌了两大口茶水,用手擦拭了一下浓黑胡须上的水渍,然后不禁呼出一口气来。

      金乡公主静静地看着兄长,今日秦朗的举止着实有点异样。她大概已从秦朗的神情间发现了端倪,这时便主动问道:“兄长遇到了什么好事吗?”

      秦朗故作镇定地说道:“刚在殿中听到了消息,仲明率大魏军已攻下褒中!”

      “好事阿,难怪长兄这么高兴。”金乡公主微笑看着秦朗,但她的神情看起来、似乎还没真正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

      秦朗意识到妹妹毕竟是个妇人,对战事确实了解不多,遂又换了一种说法道:“仲明快要攻下汉中、武都、阴平三郡之地了!”

      这么一说,果然金乡公主的眼睛睁大了几分,整个人愣了一下。连何骏、卢氏也一起侧目,向秦朗看了过来。

      秦朗感慨道:“仲明出兵之前,我们还专门送信去关中,提醒他慎重行事,生怕他吃大亏。”他摇头笑了笑,“果然只是杞人忧天,仲明是打大仗的人阿。其用兵之才,绝非常人可比!”

      何骏的脸色变幻不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何骏应该看到了秦朗的脸是红扑扑的,所以不好说太扫兴的话。

      但过了一会,何骏终于忍不住开口道:“仆记得汉中郡治是南郑,汉乐二城也是大城。为何攻占一个褒中,舅便说快要攻下三郡之地了?”

      金乡公主也回过神来,一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秦朗,似乎也很想听兄长的说法。

      秦朗转头道:“正如伯云所言,汉中有几座大城,沿着沔水、镇守各处要地。之前仲明率军顺利进入汉中平原,经过了南乡之役,但只是在汉中立住了脚。

      随后仲明径直从东到西摆开兵力,前军直达褒水、并进围褒中,大魏军几乎涌到了整个汉中平原上。不过此时几座重镇仍在蜀军之手。”

      何骏插嘴道:“汉中的要害,在阳平关罢?”

      秦朗顿时看了何骏一眼,心说这外甥虽然大多时间不务正业、更不懂兵法,但总算是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多少还是有些见识。

      秦朗点头道:“伯云这句话没错。只要攻下汉城、阳平关,汉中平原上的所有蜀军就被断了退路粮道;西北面的武都、阴平二郡对外的联系,也极易被切断。可称咽喉之地!”

      他稍作停顿道,“但是大魏军从东边进入汉中,粮道在傥骆谷,不能直接攻打汉城。否则侧翼的沔水上还有几座蜀军大城,粮道必然出事,难以维持前方大军长久攻城。其实我觉得仲明径直围攻褒中,也算比较激进冒险的方略。

      而今攻下了褒中,形势就完全不一样了!大魏军粮道可以改走故道(褒斜道),沿褒水顺流而下,径直送到褒中城。此时大魏军便有了攻打汉城、阳平关的条件。”

      何骏语气复杂道:“那也得先拿下阳平关才行。”

      秦朗却笑道:“褒中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城池,况姜维率举国之兵在汉中,必定不愿轻易放弃褒中。可仲明攻下褒中用了多少时日?从奏章公文上看,仲明九月上旬才开始攻城,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褒中!

      我不知道仲明究竟是怎么攻下了褒中城,但既然他能强攻褒中,那么汉城、阳平关必定也能攻破。姜维要完了!”

      金乡公主轻叹一声,幽幽道:“当年我在阁中,常听先父提起阳平关,先父在汉中便吃过大亏,为此抱憾多年。不想如今仲明也到了此地。”

      曹操是秦朗的继父,不过一提到继父、秦朗的心情就有点复杂。他沉默了一会才道:“今日不同往昔。若无意外,此番从阳平关被赶走的人,多半是蜀军。”

      这时卢氏的声音也轻轻道:“秦仲明竟然那般厉害?”

      秦朗毫不犹豫道:“以我之见,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及!”

      卢氏低头想着什么,接着问道:“攻下汉中这么大的功劳,定将闻名天下罢?”

      秦朗沉吟片刻,眼睛炯炯有神、不禁沉声道:“以仲明之才,成就远不止于此,我们秦家必将在青史上留下重笔。”

      三人都怔怔地看着秦朗,但他们的神态、又各有不同,心情大概也不一样。

      ……朝臣们离开殿中,王公渊王明山照例去了大将军府。兄弟二人进邸阁拜见阿父王凌时,大将军掾属裴秀、贾充等人也在场。

      前线奏章刚刚送到洛阳,朝会上也廷议了此事。今日众人在邸阁厅堂议事,话题仍是谈汉中的情况。

      不过大伙的言论,只是站在朝廷国家的角度、议论汉中攻守之势。

      在场的人里面,王公渊的心情最是沉重。他当然能很容易想到,一旦秦仲明攻下汉中,其名声之盛、军功之大,恐怕除了大将军、王家其他人都难以匹敌了!

      议事之后,众人陆续向大将军辞别,公渊是最后走的。

      厅堂里屋的木地板稍高,公渊刚跨下木台,不禁又回头看了一眼。只见父亲王凌还站在木案后面,目送着自己。

      王凌发现公渊的动作,朝这边轻轻点头示意。公渊转身再次揖拜,犹豫了片刻,重新向门外走去。

      刚才公渊本来打算留下、单独与阿父谈谈,但终究还是作罢了。

      道理他都明白,攻下汉中对几个辅政家族都有好处,可提升威望、稳定人心云云。

      不过对于王家人、尤其是嫡长子王公渊,利弊何如,又岂是三言两句能说得清楚的?有些东西除非完全不让人看到机会,否则实难调整心态。

      阿父是七十好几的人了,自然与公渊的感受不一样。

      公渊走出邸阁,随即乘坐马车回宜寿里。他是倵卫将军,平时并不住大将军府,仍居住于宜寿里的王家宅邸。

      回到家里,便见妻子诸葛淑迎了出来。公渊吩咐诸葛淑取来居家衣裳,把身上的官袍换下。

      诸葛淑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说道:“妾听说仲明又打了胜仗,打败了姜维?”

      公渊听到这里眉头微皱,随口道:“汝的消息挺灵通阿。”

      诸葛淑道:“阿父不也在殿中做尚书吗?妾今天与姐姐见过面,听姐姐说起了汉中之事。”

      公渊默默穿好宽松的袍服,这才道:“魏军的局面不错,不过只要仲明平安无事、把洛阳中军带回来就挺好了。”

      诸葛淑兴致勃勃地说道:“听说仲明很可能攻下汉中,获得大功!”

      公渊“嗯”地回应一声,转身走出了房门。空中隐约传来了丝竹管弦之声,他又见阳光明媚、天气很好,遂信步去了东侧庭院。

      一直待到黄昏时分,公渊才回自己住的庭院。

      正当他入席用膳,放松下来,以为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却忽见一个侍女急匆匆地走到了门口。侍女揖拜道:“禀君侯,大将军府出大事了!”

      公渊放下筷子,转头看了一眼门外黯淡的光线,脱口问道:“这会能有什么事?”

      侍女说不清楚,慌忙道:“大将军府赶来的人,还在前厅门楼。”

      公渊立刻从筵席上起身,看向同样一脸诧异的诸葛淑,说了一声:“我去前厅庭院问问。”

      ===第四百六十七章 悲从中来===

      大将军王凌忽然薨了!

      大将军府派人来宜寿里的时候、王凌还没死,只是神志不清。所以前来宜寿里的人不是报丧,传话的侍女也说不太明白。

      但等王公渊与王明山赶到了大将军府,二人奔进内宅中的卧房时,便已见阿父王凌躺在塌上毫无动静。

      卧房里的所有人皆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大将军府的内宅庭院,除了王家人、通常是不准男子入内的;不过此时人们显然顾不得那么多了,郎中和奴仆等人都在卧房里。

      郎中摸着王凌的手腕,抬头看向王公渊,一脸沮丧地摇了摇头。

      王公渊与王明山“噗通”跪倒在地,顿时大哭。众人也跟着跪了一屋子,哭声此起彼伏。

      “阿父,阿父……”四弟王明山拍抓着胸襟,顷刻间泪流满面。

      公渊哭道:“上午阿父在邸阁与诸官议事,人还好好的,怎么会这样?”

      公渊记得很清楚,当时他是最后离开邸阁的人。本来他还想继续留下来、与阿父私下里谈谈;只因觉得有些话不好明说,才临时作罢了。却不料当时转身的一拜,竟是父子永别!

      悲从中来,他伏在王凌身上,哭得更凶。

      但悲痛之余,公渊心里又觉蹊跷。他终于抬起头来,观察着卧房里的情形、以及跪在后面的人们。

      这时公渊发现、四弟侧目看着什么东西,他也循着四弟的目光看去,只见案上有一条布绳!

      公渊立刻让自己冷静下来,想了一下,马上朝柏夫人看了过去。

      柏夫人也察觉了公渊的目光,脸上露出一阵慌乱。

      公渊从地上爬起来,拿起案上的布绳,转身问道:“谁放在这里的东西?”

      一时间屋子里没人吭声,只有白夫人愤愤地盯着柏氏,说道:“此妇害了大将军,想上吊畏罪【创建和谐家园】!”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柏氏身上。她又惧又怒,使劲摇头道:“没有,我没有害大将军!姓白的,汝为何要一直与我过不去?”

      白夫人冷冷道:“柏妇与王家有仇。大将军虽待之深厚,但她仍是怀恨在心,伺机害人。她什么心思,瞒得了别人,瞒不了我!”

      公渊问道:“最先进我父亲房里的人是谁?”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9 01: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