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膳食端上来后,她刚吃了一口,嘴里立刻便觉又麻又辣,变得火辢辣的,她眉头一蹙,便拿勺子盛汤。
侍女见状,面露得意道:“妾专门为夫人放了花椒、茱萸、姜。以前妾着了凉,便吃一些辣的,出一通汗就好啦。”
王氏没有责怪侍女,不过她被浓郁的佐料一激,不只是感受到嘴里火辢。刚吃下一口菜,她的脸也觉得烫了。
因为菜味辣,王氏没注意、吃了不少麦饼,不料又被麦饼噎住了,只觉自己被食物撑得满满的,赶紧又舀汤来喝。她这一顿饭吃得是心不在焉,心情也乱糟糟的,不管什么时候、好像都能想起昨天的事。
侍女见王氏被噎了,便跪坐在木案一侧、拿起茶壶,往小碗里倒茶水。王氏侧目瞟了一眼,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一个场面,昨天秦亮耕地收工后、在那里倒腾两只罐子里的茶水。
午膳过后,有个年轻女子提着木箱、来到了庭院里,来人长着一双妩媚的柳叶眼。
见礼时,女子才自荐道:“妾姓陆,本来是个道士,不过以前跟着先父学过一些医术。听说王夫人染了风寒?妾看看夫人的脉象罢。”
王氏转头看了一眼那个侍女,只好转身到木案后面跪坐下来,伸出手腕道:“有劳女郎。”
道士陆氏打量着王氏身上的生麻丧服,轻声道:“妾已成过婚了,不过先夫不幸被歹人所害,不久前才过丧期。也请王夫人节哀顺变。”
王氏这才想起,自己还在丧服期,立刻强自露出一副悲伤的神情,叹了一口气。
陆氏一边伸出手指,一边问道:“夫人有何症状?”
王氏只好吞吞吐吐地说道:“身上软软的,没什么力气,精神也不太好,觉得疲惫。”陆氏点了点头,伸过手指来切脉,等了好一会,才道:“夫人无大碍,可能是劳累过度了。”
王氏忙道:“我在长安很少出门,昨日在路上忽然颠簸了大半天。最近也没睡好。”
陆氏道:“夫人别太伤心,多休息养养身子,不必服汤药。”
王氏顿时觉得、这个女道士应该不是庸医,她真的能从脉象瞧出别人是否生病。
王氏微微侧目,又留意了一眼跟着自己来武功县的侍女,说道:“我们只是来看仲明这里缺什么东西,本打算今天下午就回长安的。”
陆氏劝道:“夫人不如在县寺歇两天再走。”
侍女也道:“夫人还是听郎中的罢。”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了“沙沙沙”的声音,三人陆续转头观望们窗外,只见空中已飘起了小雨。陆氏道:“现在夫人走不了,下这种小雨,路上又湿又滑,最是难行。”
王氏无奈道:“只能等雨停了。”
陆氏起身要走,这时王氏才留意到,女道的身段十分柔韧,腰身好像水蛇一般。加上她媚气十足的柳叶眼、又是个寡妇,王氏顿时想到,她与秦仲明会不会有什么关系?但有点奇怪的是,女道好像并未怀疑过王氏,全然想不到那种事。长得媚的妇人、性情也可能挺正经呢。
王氏送女道出门,随口问道:“秦将军又去侍候那块田了?”
陆氏点头道:“一早就出去了。”她看了一眼天井里的雨幕,“他们可能一会就要回来。”
王氏道:“我给夫人找雨伞。”
陆氏摆手道:“妾走屋檐下过去。王夫人请回罢,少吹一些凉风。”
两人便相互揖拜道别。
……秦亮等一行人果然返回了县城,大伙都戴着斗笠,不过因为骑马、只是头上没淋到雨而已。
几个人走到邸阁台基上,胡奋取下斗笠,望着雨幕道:“仆本想播种完再走,这么一耽搁,可能在武功县待不了那么久。”
这个下巴长着黑胡子的壮汉、对种地还挺上心,耕田时也颇像那么回事。
秦亮微笑道:“还是陇西郡的事更重要,玄威过两天就回去襄武罢。”
胡奋道:“将军言之有理。”
秦亮看着雨景,头也不回地说道:“陇西郡是前线,过阵子我便上奏、请朝廷给玄威一个将军号,领一部陇右军,也好防备蜀军。”
胡奋立刻揖拜道:“奋谢秦将军栽培!”
秦亮道:“谈不上。玄威在狄道城有功劳,正该给卿请功的。”
胡奋躬身道:“仆只是做了分内事。”
秦亮要在雍凉呆几个月,还可以继续与当地文武熟悉来往,但要调整人事、则需要一些理由。像胡奋这样、刚在狄道立了功的人倒是好办,大部分人却没法动。光是屯田种地,事情进展当然很慢。
就在这时,样貌精悍的隐慈走了过来。因为雍凉是对蜀前线,校事府下属有个西曹、专门负责对蜀工作,所以隐慈也跟着秦亮来了雍州。
隐慈向秦亮揖拜道:“禀将军,仆刚得到了一些消息。”
秦亮站在原地道:“说罢。”
隐慈道:“蜀国伪镇北大将军王平死了。”
几个人听到这里,纷纷侧目,都露出了关切的神情。
王平在魏国的名声很大,还是因为当年曹爽伐蜀时的败仗、遇到的蜀国大将就是王平。对于魏国雍凉地区的人、王平也非常重要,因为他是镇守汉中的主将。
秦亮不禁问道:“怎么死的?”
隐慈沉吟片刻,回应道:“我们的人始终没能混入蜀国仕途,大多消息、都是来自市井之间。没听说王平在去年底北伐时受伤,多半是病死的。”
杜预揉了一下脖子上的疙瘩,叹道:“王平乃蜀国大将,蜀汉再次痛失良将阿。”
秦亮听罢,也是颇有些感慨。
最近几年,确实陆续已经死了不少有名气的人。陆逊、蒋琬、费祎、郭淮、王平,加上大魏国内因为内战,也有不少大人物死了。
一些人物的影响力很大,随着他们的离世,秦亮也仿佛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
此时已是下午,大伙谈论了一阵便告辞而去。
隐慈说、校事府的人还没能进入蜀汉官场,但秦亮马上想起来一个人,之前便与蜀汉高层有联系,正是陆凝。陆凝的人从关中去蜀国也很容易,因为她们本来是费祎的人、有费祎发的过所和信物,而且不是伪造的。
秦亮回到内宅,遂先去见了陆凝。
陆凝与秦亮见面,却先说起了琐事:“王夫人不舒服,妾刚去给她诊过脉。”
秦亮随口问道:“我外姑婆生病了?”
陆凝道:“倒没什么大碍,她只说身子没力气、疲惫,大概有点着凉罢。”
昨夜王氏的神态、动作闪过秦亮的脑海,他顿时“哦”了一声,心下恍然。片刻后,秦亮才想起自己的事:“之前送信的那两个道士、能见到费文伟之女费氏,费氏又能从蜀汉宫廷内官那里听到消息?”
陆凝看着秦亮的脸,轻轻点头。
秦亮沉吟道:“王平一死,蜀国可能会有一些内部调整。卿再叫他们回成都一趟、面见费氏,然后打听一下蜀国的消息。”
陆凝的眼神变幻不定。她与先夫、本来都是为费祎做事的人,现在反过来要帮魏国人干奸细之事,她可能是觉得有点迷糊。
秦亮便好言道:“只是打听一些消息而已。我再写封信给费氏,对费文伟的子女表达问候。我与费文伟虽各为其主,但也算得上有私交,这样的事并不稀奇。”
陆凝终于松口轻声道:“好罢。不过他们的盘缠……”
秦亮痛快地说道:“要多少,去找王司马领取便是。回来了我还要额外奖赏他们。”
蜀汉那边的官员,好像大多收入不高。但魏国公侯却完全不一样,单是合法来源就不少,秦亮当然不缺钱粮。
===第四百三十三章 既然不服===
王平死后葬在汉中,接任者是张嶷。张嶷随即被任命为前监军、荡寇将军、督汉中。
而姜维等人已回成都去了,没能参加王平的丧礼。
此时姜维在陇西大败曹兵、击杀曹魏雍凉都督郭淮的事迹,早已传遍川西;人们得知姜维回来,无不想一观卫将军姜维的风采。无数人在驰道旁翘首以盼,场面拥挤、热闹非凡,仿佛过节一般。
姜维的威名在汉国到达了一个顶峰,要不了多久、名声定然还会东传至吴国。
皇宫里的汉国皇帝刘禅闻讯,专程召见了侍中陈祗,当面询问:“应该怎么奖赏有功将士。”
陈祗原来早有准备,立刻从身上拿出了一小卷竹简,躬身一拜,将竹卷双手呈上。
片刻后,“哗啦”一声轻响,宦官黄浩便走出了珠帘,伸手接过竹卷。两人对视了一眼,黄浩轻声道:“仆为卿转呈陛下。”
黄浩以前就受宠,很得皇帝信任和喜欢。
不过董允还在主持内政之时、十分厌恶他这个宦官,严禁黄浩干预任何政务,而且限制黄浩的權力、不让他升官。而董允又是诸葛丞相留给皇帝的人,皇帝很愿意听董允的谏言;所以黄浩哪怕有皇帝做靠山,也拿董允没有一点法子,只能装孙子。
待到董允一死,黄浩才终于解脱了束缚。现在接任董允的人是陈祗,陈祗的资历声望便比董允差了一些。陈祗的性情也没有董允那么刚烈,选择了与黄浩和睦相处,对黄浩自然也无法限制了。
黄浩贴心地把竹卷展开,然后摆了个很恰当的角度、递到皇帝眼前。趁这个机会,他也大致看到了陈祗的奏书。
这时黄浩看清了内容,眉头便皱了一下。他的脸挺瘦、皮肤有些松弛了,眉头一皱、额头上的皱纹便非常明显。
黄浩等了一会,才弯着腰在旁边低声道:“陛下,让姜伯约做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会不会太快了?”
刘禅“嗯”了一声,不置可否。
刚才黄浩说话的声音很小,不过陈祗显然还是听到了。
陈祗开口道:“费将军薨,论才干只有姜伯约可堪大任。如今姜伯约大败曹军,杀曹魏伪都督郭淮、立下奇功,陛下可趁此时机厚待之,让姜伯约名正言顺地主持军务、为陛下分忧。”
陈祗稍作停顿,又道:“有功将士皆有封赏,如夏侯仲权为车骑将军、司马子元为前将军,朝廷不能反而亏待了北伐主将姜伯约阿。”
刘禅点头道:“陈侍中所言,很有道理。”
黄浩听到这里,马上附和陛下,再委婉地说道:“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亦可名正言顺地主持军务,大将军的官职,陛下不如等下次封赏罢。”
等了一会,侍中陈祗没有反对,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
黄浩的身份是皇室的家奴,但他与益州本地人、以及皇室姻亲也多有来往。在汉国朝廷,皇室当然是很重要的力量之一;但皇室不只有皇帝刘禅一个人,内部也不完全是相同的诉求。所以才有刚才主仆之间的几句简单对话。
黄浩等人对姜维并不放心,对其主张亦不满意。
而皇帝却很放心姜维等人,甚至对诸葛丞相留下的所有人、都比较信任。毕竟荆州派分担了朝廷的大部分繁琐事务,这是皇帝喜闻乐见的局面。
对于皇帝的心思、黄浩心里明白,他当然不会与皇帝争锋相对,进言须掌握技巧和分寸。
皇宫这边商量好了封赏,没过多久、姜维等一众人果然便来面圣了。前线的大将回到成都,通常都会立刻来觐见。
黄浩便拿着陈祗的奏书,把封赏的内容当众念了一遍。夏侯霸、司马师等人拜谢了皇恩,遂在帘子外面相互恭贺,唯有姜维的神情严肃,一言不发地沉思着什么。
黄浩收起竹卷,不禁对姜维多留意了几分……难道姜维事先已从陈祗那里得到了消息,此时发现少了个大将军的任命、所以不满意?
就在这时,姜维揖拜开口道:“臣有上奏,请改变汉中防御之策。”
皇帝刘禅的声音道:“卫将军但说无妨。”
姜维道:“原先在汉中武都等地布置连绵防线、拒敌谷外的方略,没有什么用。臣欲拆除傥谷等地的工事,敛兵聚谷,或可诱敌深入、聚歼来犯之敌。”
黄浩听得一愣,但此事轮不到他一个宦官出来争论。旁边的张翼等人很快就变脸了!
张翼急道:“汉中原来的方略一直好好的,曹爽十万大军来犯、也只能铩羽而归!卫将军为何要冒险改变原状?”
一向爱开玩笑的老将廖化,此时也正色劝道:“军国大事,卫将军切不可草率。”
姜维转身先对廖化道:“我还在陇西郡时,便已在考虑此事,想了很久,绝非一时兴起之言。”
廖化虽然也与姜维的主张不同,不过相比张翼、还算是个比较好说话的人,为人处世也要圆润一些。
但姜维不能无视张翼的话,张翼乃征西大将军、持节,官位不比姜维低,而且也曾多次追随诸葛丞相南征北战,资历摆在那里。
姜维终于直视张翼道:“曹爽发起兴势之战,乃因曹魏国内争权,若非如此、曹兵根本不会来攻打汉中。”
他接着说道:“反倒是曹真攻打汉中那一次,丞相(诸葛亮)的方略就是聚兵于汉、乐二城,以逸待劳,准备寻机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