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秦亮等人来得迟,刚走进东堂,嘈杂声便骤然变大。大多官员已经先到了东堂,正在三五成群地揖拜、谈论着。
照样有许多人向秦亮拱手见礼,然后把中间的道路让开。秦亮一边向北边走,一边拱手点头招呼。
这时他发现尚书右仆射夏侯玄、也正向自己揖拜,秦亮立刻站了片刻,拱手向夏侯玄还礼。两人对视了一眼,夏侯玄的眼神看起来意味很丰富,但秦亮不能准确解读。
秦亮来到了靠前的位置,卫將军王广、中书监王明山、领军将军令狐愚、司空蒋济等人正在谈论着什么,此时都转身与秦亮拜见打招呼。
大胡子王广道:“蜀国大将军费祎被郭循刺杀而死,仲明知道了?我们刚才正在谈及此事。”
秦亮点头道:“已经听说过。”
秦亮知情的时间更早,应该是整个魏国朝廷最先知道此事的人,因为他的消息来源于信使。不过朝臣获知此事的时间、也没迟多久。
主要还是因为大将军费祎的名气很大,估计蜀汉那边连坊间都在传消息。只要消息到了民间,魏国校事府的奸细、甚至来往两国的商队都很容易打听到,那便不再有任何保密可言。
王广道:“郭孝先(郭循)被俘虏之后,还心向大魏,此事须得表奏陛下殿下,诏令嘉奖郭孝先的事迹阿。”
这个时候,秦亮不禁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态度:“郭循并没有做官、不领俸禄,对大魏朝廷没有效力的义务。他要是不想做蜀国人,大可以不投降以明气节。”
虽然是敌国的大将军,但秦亮显然对费文伟本人没什么仇怨、甚至有好感,无非各为其主罢了。秦亮还是选择遵从自己的本心、替费祎说了句话,秦亮其实本身还算是一个性情中人,不过在仕途中学得老练了一些。
脸上比较干净的王明山道:“郭循若是坚决不降,还是可能被杀,却难以出名了。他想要的就是大魏朝廷对他的认可,以及给他家人的褒奖。”
秦亮赞同道:“应该就是为了出名,想搞出一件大事、让天下人都知道。”
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名气,多半只有古人干得出来。反正秦亮不会干这种事。
王广道:“不过这也是大魏国人的气节,宣扬此事对朝廷有好处。”
秦亮不再反对,因为王广说得也有道理。秦亮毕竟是魏国官员,本就不应该在魏国朝堂上、为蜀汉大将军说话,刚才那句话已经能够表达情意。
而且郭循是西平人、又姓郭,可能与郭太后也有点亲戚关系。只是秦亮没听说过,郭太后有这么个亲戚,与她比较近的亲戚都在洛阳当官。
秦亮遂不置可否,既不再反对、也不继续谈论郭循。
这时他说了一声“对了”,然后说道:“费祎被刺之后,蜀国内部反对姜维的声音会有所减弱,我推测、姜维很快会发动大规模北伐。”
王广沉吟道:“蜀军今年初才攻打过凉州……”
旁边的另外几个人都一副思索的样子,好像一时不好判断。确实除了费祎被杀的事,西线那边还没有任何迹象。
秦亮却道:“姜维会来的。”
就在这时,宦官的声音喊道:“皇太后殿下、陛下驾到!”
朝臣们马上停止了交谈,纷纷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秦亮转身时,并没有抬头直视北边的台基,但在余光里、仍然瞥到了一眼郭太后青红相间的蝉衣下摆,长裙边缘上绣着漂亮的花纹。
先前有些黯淡的东堂,此时也仿佛忽然之间亮堂起来,大殿里的色彩也好似鲜艳了几分。应该是太阳马上要从东掖门那边升起了,或许也是秦亮此时的心情稍有变化。
除了朝见,秦亮已有将近三个月没与郭太后相见。这么长时间没见面,连她的气味、秦亮都好像有点淡忘了,不太能准确地想起来。
最近郭太后好像表现得也相当谨慎,去年底她说好了、要怎么奖赏秦亮,现在连见面也很困难,自然没能兑现。不过郭太后本来也是个谨小慎微的人。
群臣行了礼之后,皇帝曹芳竟然主动说起了郭循的事迹。曹芳还没亲政,他一般是不管事的,今天应该也听到了费祎被刺的事,好像情绪很高。
曹芳道:“西平人郭孝先被执去蜀地,在大庭广众之下、手刃伪大将军费祎,其心怀大魏,忠义可嘉。此等事迹,忠勇远超聂政、介子也!朝廷应行表彰,追封官职。”
一时间朝堂上没有任何人劝诫、或是提出反对意见。王广先前说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魏国朝廷的立场和看法、对此事总体是正面的,显然与蜀【创建和谐家园】不一样。
但是秦亮听着曹芳那压抑着激动的语气,怎么听、怎么不对味。
曹芳把一个刺客抬得那么高,对比聂政、介子那样名垂青史的人物,也要用“远超”这样的形容?难道曹芳的内心是想号召义士、继续干刺杀的事?
秦亮暗忖道:但这样能把權力拿回去?
司马懿完了,立刻又有王、秦、令狐三家,曹芳还不明白为什么吗?他应该是不明白,毕竟年龄阅历确实差点。
曹家的根基盘太小了,诸曹夏侯的人才凋敝之后(否则也轮不上曹爽做大将军),已经没剩下几个人愿意拼死拱卫皇权。即便还有,那些人也没被吸纳进皇室的亲信体系,现在没兵权怎么维持局面?
果然连郭太后此时也没出声,哪怕郭循可能是她的亲戚。倒是曹芳暂且放下了对郭家的不满,力主褒奖郭循。
听出曹芳的咋呼,秦亮心里当然十分不悦,对曹芳非常看不顺眼。
这位皇帝的城府不深、能力似乎也不太行,其实威胁反而不是那么大,但就是让人感觉很不爽!此时秦亮心道:迟早废了他的帝位。
不过眼下,秦亮觉得还是要先忍耐一阵子。秦亮经历了多年仕途之后,亦不得不时常权衡得失,往往难以快意恩仇。很多事都不能马上发作,只能静等时机。
犹如姜维勾结司马师的人、指使卧底干的那件事,秦亮心中恼怒,亦没法立刻报復回去。
不过现在、便有了对付姜维的机会!秦亮虽然去不了蜀汉,但若在战场上遇到姜维、就可能找到机会把他往死里整!至少能设法挫败他的嚣张气焰。
而且以这种方式报復,还能得到额外的好处。通过对外战争获得的声威,显然要比内战胜利的军功更让人认可,且没有争议。
秦亮想到这里,便从高柔后面走了出来。垂帘后面的身影微微有点晃动,郭太后似乎马上就注意到了秦亮的动作。
秦亮向垂帘方向揖拜道:“费祎一死,伪卫将军姜维必会大举北伐,臣请朝廷在西线多作准备。”
很快东堂里便响起了小声的议论声。
郭太后的声音道:“秦将军言之有理,以卿之见,朝廷应该提前调兵去雍凉增援?”
秦亮道:“臣请朝臣集议,再禀奏殿下、陛下。”
郭太后毫不犹豫道:“准请。”
秦亮并非要当朝提什么具体的方略,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在朝堂上说。现在的朝堂,只要王家、秦家商量好了,基本就只需要走个过场、就可以直接实施。
但秦亮还是在朝堂上当众提谈了此事。主张是他提的,到时候如果大伙觉得、有必要向西线提前增兵,那么按照习惯,带兵的人就应该选秦亮。
……
……
(qq群,大魏芳华3群:304402275欢迎书友加入。)
===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树逢春===
朝会罢,王广、王明山兄弟离开皇宫,都就近去了挨着皇宫西南边的大将军府。今天前来走动的人,还有朝中的几个官员、以及大将军府的属官。
大将军府邸阁前厅的格局陈设,与别处邸阁略有不同。进深里面有一处空间、在稍高的木台上,前面挂了一道帷幔;此时虽然卷起了,却仍仿佛把偌大的厅堂、分成内外两室。
里间的摆设也不太一样,除了几筵,还有屏风坐床、香鼎等物件,看起来更有居家气息。
不过这里的窗户又高又小,不如外间采光好。外面秋冬之交的阳光依旧明亮刺眼,王凌忽然走到黯淡的里间,甚至觉得空气都更冷了。
大伙谈了一阵朝堂上的事,除了提到费祎、郭循,便是秦仲明的预料:姜维会大举北伐!
公渊狐疑地说道:“今年初大魏国内幽州叛乱,魏军又在与东吴作战,蜀人以为有机可乘,姜维今年才攻打过凉州,真的又会来?”
众人议论了一阵,语气都不太确定。确是因为判断的依据太少,雍凉那边相关的奏报、一点也没有。
但也没人直接否定秦仲明的推测,甚至讥笑。即便是大将军府的属官、以及与王家亲近的官员,如今也都比较认可秦仲明的能耐见识。
这也是身份、名望不同了。
王凌不禁想起多年前在淮南,芍陂之役前秦仲明就认为、吴兵要来;当时的情况就大不相同,许多人都想无视秦仲明的看法。当年吴兵没来,甚至有一些人讥讽秦仲明是胡思乱想。当然结果是第一年春夏之交、吴兵真的来了。
在场的一个尚书省官员道:“皇太后殿下下诏,准朝臣集议。集议之时,我们是否应该赞同卫将军的推测?”
中书监王明山道:“仲明已当廷提出了主张,我们也没理由认定姜维就不会北伐,仆以为不必反对仲明的看法。”
裴秀等人都点头以为然。
公渊开口道:“既是仲明的主张,若要提前调兵去西线,便应该同意让仲明领兵。”
他犹豫片刻,接着说道:“蜀军北伐了那么多次,都没能占据凉州,哪有那么容易?雍凉有姑父郭伯约、陈泰、邓艾的人马防备蜀兵,洛阳不用急着增援,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事罢?”
大伙听到这里,陆续向上位的王凌看了过来。
王凌的目光则从长子王公渊脸上拂过,公渊的神情在浓密胡子的衬托下、显得很严肃。
王凌心里明白,公渊还是想争取一番、要继承王家在朝中的最高地位。
有时候王凌琢磨,自己要是公渊那个年纪、恐怕也难以放弃这样的念头。不过看似快要登上了顶峰的时候,情况仍然是十分复杂的,也许比想象中更危险。
王凌回顾屋子里的人,除了王家自己人,还有大将军府的属官,甚至朝廷里的官员。有些话显然不能在这种场合中、说得太明白,刚才公渊的言语也很委婉;不过王凌毕竟还是了解自己的儿子,话不用说出来、他也能明白公渊的心思。
王凌不禁从筵席上站了起来,在木案后面背着手踱了几步。
公渊其实不是那种孤注一掷的人,根本没有司马懿那样押上全部身家的狠劲,甚至做不出来像秦仲明一样的决定、如同去年在扬州那样主张全力与司马家拼命。
当然现在的情况也不一样,大家不仅是姻亲有退路、且曾经同仇敌忾,表现得都很谨慎。
秦仲明要出京去领兵,想用军功提高名望、这都是正常途径,反而表明了秦仲明稳定的姿态。
王凌遂看向公渊道:“仲明若想去领兵去西线,便让他去罢。只要他有所斩获,便照例给他增加食邑。”
王凌的意思很明白,秦亮立了军功,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的原因、取代大将军。
公渊正要点头,贾充忽然开口道:“以雍凉二地的中外军与兵屯,卫将军再从洛阳中军调几万精兵过去,能不能径直把汉中给拿下来?”
王凌顿时一怔。夺取汉中的军功确实非同一般,他也不得不认真思考。
但没过一会,王凌便毫不犹豫地摇头道:“武皇帝(魏太祖曹操)当初到汉中打过仗,回来后说起过那个地方。南郑(汉中郡治)是天狱,秦川道路只是五百里石穴。汉中不可能轻易能攻下来。”
大伙纷纷附和,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王凌稍晚多想了一些,更觉得贾充的说辞只是灵光一现的念头、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不仅是汉中易守难攻的原因,而且秦仲明也没说要去攻打汉中,他的诉求显然只是去反击姜维而已。
以仲明一直以来的行事方式看、以及他想表明的姿态,应该也不会干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事。如果他真要去打汉中,必定会先与王家商量。
何况这么大的目标,要调动部署的人非常多,不先在内部达成一致,前线的情况会变得很复杂。那样的局面根本不利于攻坚。
众人商量好了正事,便纷纷揖拜告辞,并不留在大将军府用膳。三个儿子又谈了一会家常,也离开了。
随即从后门进来的人不是柏氏,却是王凌多年的妾室白夫人。
白夫人端着一只大碗快步走过来,急忙放在木案上,收走垫手的布巾,她一脸笑容道:“妾自己下厨,给君炖了一只鸡,又软又香,君快尝尝。”
“好,好。”王凌也露出了笑容。
王凌不动声色地朝敞开的后门看了一眼,隐约发现外面有人影,兴许柏氏也来了、但白夫人不让她进来。
妇人之间的小心思,王凌心里明镜似的,不想说破而已。白夫人以为、柏氏受宠是因为会按照王凌的口味煮东西,她自己便也跟着学。
但白夫人显然没有搞清楚情况。
这时白夫人果然开始进谗言,小声道:“柏氏那种身份,进大将军府也没多久,哪里值得相信?妾跟了大将军二十余年,自然会为大将军着想。”
王凌哪能想不到那些事,当然观察过柏氏。大多妇人,其实总是愿意想办法活下去,现在王凌才是柏氏的依靠。
不过王凌没有多说,只是感叹道:“仿佛没有过去多久,却真的有二十多年了。那时我五十余岁、已年过半百,卿还很年轻呢。”
白夫人道:“妾跟着君时,比现在的柏氏年轻。”
王凌勉强地笑道:“当时我便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偶尔会怀念年轻意气风发的岁月,却不料现在又怀念五十余岁的时候。五十余岁……”
他沉吟时,回想彼时的情况,至少还能把白夫人的肚子槁大。确实是挺好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