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魏芳华》-第12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叛军西侧两三千人的一个大阵,各个方阵竟然敢临阵后退!简直是嫌崩得不够快。不过因为尚未短兵相接,那个大阵的各队还能保持交替后撤,并没有乱。

      武|卫营前军各将领,立刻带着人马追了上去。

      就在这时,伊阙山脚下、一座修在平缓山丘上的简陋营寨里,忽然一阵火光闪动,一只只火球从山上飞了出来!

      那营寨只有潦草的壕沟和低矮的藩篱。火球是裹着麻布的油瓦罐,浸了桐油,桐油烧起来黑烟直冒,在半空留下了一串串黑色的轨迹。

      武|卫营的各纵队、并没有靠近山坡走,但那火球必定用了器械,营寨的位置较高、抛射射程远,够得着武|卫营前军的右翼。

      他嬢的,开阔地上只有一个低矮的山丘,也能被人利用!

      许多瓦罐都砸到了地上,破裂后火油飞溅。油洒在了地上和草丛中,桐油比豆油要更容易燃烧,顿时四面火光。

      武|卫营士卒正在冲过来,到处都是人群。不时总有运气不好的士卒、正好被瓦罐砸中。“哐当”破开后,桐油洒了士卒一身,顿时烧得就像个火人一样。

      “啊、啊……”火人挥舞着双臂,在人群乱跑。周围的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拿盾牌等物扑打火焰,那

      人被打得叫唤更惨。

      不时就有人倒霉,身上被点燃、烧起来,地上也各处都是火焰。原本成纵队的人群,很快就有点乱了。

      南面的叛军阵中,前面的弩兵让开后,许多投石车上的木杆都转动起来,又是一只只瓦罐飞出。空中的黑烟中,一串串的亮光飞过,呼呼作响,与半空的箭矢相映成景,十分壮观。

      空中黑烟阵阵,烧焦的须发肌肤散发着特别的糊味,还夹杂粪尿的恶臭,开阔地上的人群一团乱。

      接着对面传来一声接一声地大喊:“攒射!”

      密密麻麻的弩矢飞来,打在洛阳军将士的铠甲上“叮叮哐哐”直响,就像无数人在敲打铁一样,不断有人被射穿了铠甲、或射中了没保护的地方,大声惨叫着倒地。

      精锐的武|卫营大股重步兵,还没砍到人,攻势就被迟滞了。有些将领见势不对,便招呼部下暂且撤退。

      就在这时,叛军那边成交错排列的军阵之间,无数拿着超长矛的骑兵率先慢跑了出来。

      武|卫营的精骑也随即呐喊,拍马上前,人们挥起刀戟棍矛迎战!

      “杀!杀……”喊叫声震耳欲聋,雷鸣般的马蹄声也愈来愈大。伊水两岸的山林之间,好像发生洪水和泥石流似的,轰鸣咆哮,惊天动地!

      叛军骑兵纵队一边奔跑、一边展开,不断踢马加速,一群群骑兵不要命一样,迎面直冲而来。

      两边都是魏国军队、穿的玄甲很多,黑压压的马群向中间迅速靠拢。

      “砰!哐……”无数战马迎面交叉冲过,因为速度太快,甚至有躲避不及的战马擦撞到了一起,发出了巨大的撞击声。人仰马翻之中,马的惨嘶、人的叫喊,骤然暴增。

      尘土滚滚,马群就像受了惊吓疯了一眼在奔腾。

      叛军骑兵又笨又不要命,拿的配重长矛非常长,夹在右臂下稍微挪一点位置、前面的方位改变就很大,因为够长,总能打到人。

      双方的骑兵对冲,速度叠加后、如闪电一般快。电光火石之间,一个武|卫营骑兵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动作,胸膛正面就撞到了长矛上。

      “哐当”一声,长矛巨大的冲力透穿了铠甲,血红的铁矛从背心穿出来。但双方是交错冲来的,战马稍微向前跑一点,长矛的角度就改变了,“咔嚓!”长矛木杆立刻折断了。

      但那武|卫营骑兵受到巨力冲击,座下的马又在向前奔跑,整个人几乎飞到了半空,瞬间又沉重地“砰”地沉声撞到地面,连哼也没哼一声。

      不远处另一个叛军骑兵把长矛向右甩了一下,立刻便挂到了挺远的一个骑兵身上。铁矛从那人的铠甲上划过,发出“滋滋”令人牙酸的噪音,甚至些许火星在尘土中闪了一下,那武|卫骑兵也被掀下了马。

      接着“砰”地一声木杆撞击,刚刚那叛军骑士还想打另一个人,结果被对方的马槊挡住了。

      叛军骑士没留神,被震得长矛脱手,人也向仰了一下、险些没摔下马,幸好双脚瞪着马镫,人在马背上摇摇晃晃地居然又坐正了!拿

      马槊的武|卫骑兵却没那么幸运,径直被猛力一掀,人便仰翻摔倒。

      但立刻又有一骑武|卫兵冲过、挥起长矛一扫,那叛军骑士手里只剩一块木盾,没挡住长矛,拦腰便被打了一下,顿时痛叫一声,从马背翻身摔落。

      骑兵的阵列本来就比较稀疏,叛军骑矛兵冲得又非常快,没一会,大股骑兵便直接击穿了武|卫营的骑兵阵列!

      只是少顷工夫,叛军马队便丢失了无数的长矛,击穿敌阵之后,很多人都扔掉了圆盾、从背上拔出了长刀。还有一些人不见了、马还在,空马仍然跟着骑兵群一起奔跑。

      掠过了武|卫营的马队,叛军马队立刻就盯上了正在后撤的重步兵。在一声声对母亲的亲密问候中,辱骂与喊叫混作一大片,马兵们挥着长刀,直扑人群。

      即便是精锐的武|卫营重步兵,被骑兵直接冲后背、侧翼,谁踏马挡得住?

      战马在跑动的时候,马蹄铁踏在地面上、声音非常大,马头上装着硬皮甲、马背上的人看起来就像铁疙瘩;这么呼啸冲过来,正常人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会本能地躲开。

      本来还成纵队的一队队步兵,顷刻就被分割、混乱起来。偶尔有骑兵被人从马背上打下来,但并不能阻止成群的马队把人们冲得到处跑。

      那些叛军骑兵根本不看人,挥起刀在侧面乱砍,战马跑得很快,总能时不时砍死一个人。

      陆续有武|卫营的步兵队列、直接散伙了,纷纷向北跑。

      北面还有洛阳军的阵列没动,溃兵只要跑到阵列间隙中,便算是保住了性命……叛军骑兵一通冲杀,到了北面,不可能再去正面冲锋步兵阵列。

      但有些溃兵跑的地方不对,被逼到了山坡上。那山坡有的地方很陡峭,没有事先修路根本爬不到山顶,许多人悬在山坡中间不上不下。

      忽然有洛阳军的溃兵大喊道:“扔兵器、举双手,不杀不杀!”

      显然之前叛军的劝降喊声,有点魔性。特别是前面两句很短、郎朗上口,居然被洛阳军士卒无意识中记住了,这时正好用得上。但人们没有认真听,后面半句大概应该是“无罪有赏”。

      有人这么喊,于是更多人丢了兵器,把手举起来站在原地,干脆投降了事。

      战场上非常混乱,南边的前线正在进行骑兵大战,后续上来的叛军马队举着黑旗、还在与武|卫营交战。与此同时,北面后方的武|卫营步兵、居然有很多人已经投降了。

      伊阙关的武|卫营第一轮攻击相当失败,不仅没破阵,还被突然反击,损失惨重!

      南面督军司马孚、文质彬彬的名士,正眼睁睁地看着混乱的战场,他不禁脱口骂道:“这他嬢的是屯兵?”

      一旁的司马师指着远处的黑旗道:“不全是,那股人马应该是文钦部。”

      他接着说道,“战术需步骑逼上去,白刃拼杀,兵屯打不过武|卫营精锐。前面的将领却擅自后退,实在靠不住。应暂且收兵,稳住阵脚,然后斩杀后退的将领、以儆效尤!”

      ===第二百四十章 重视===

      伊阙关南的司马氏逆军,依靠鹿角、拒马、壕沟等简单工事,用偏军射住了阵脚,主阵向北收缩。后面还有关楼,关楼上有床弩。

      短兵相接的冲锋一旦收敛,战斗烈度便迅速下降,暂时陷入对峙局面。

      秦亮军的部分骑兵也需要修整,换下伤兵、补充兵器、整顿队列,让人马歇口气。冷兵器的战斗,人和马的体力都很有限,中途不可避免地、会有战斗间隙。

      庐江兵屯只要骑兵没有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大伙就不会贸然进攻。

      重步兵阵列的长矛阵、正面近战压阵没什么问题,但是两翼需要骑兵掩护,否则可能被敌军步骑白刃冲垮,毕竟屯兵还是屯兵。正面的矛兵,也需要综合弩兵,用弩、刀盾、甚至投石机进行保护。

      所以秦亮为了稳妥起见,南线放了三四千人的中外军正军,这帮人白刃混战更厉害。庐江兵屯第一、二部,则在北线做预备队,因为庐江兵组织系统更科学、打防御战时不容易崩溃。

      秦亮见敌军大量精兵步卒被俘虏、并收缩战线,遂将南面指挥权交给了杨威。

      杨威是郡守部曲的部校尉,起兵后又兼领了庐江都尉,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节制庐江郡屯兵各部。至于军中的另一个都尉马钧,以前只因都尉是五品官、马钧才做了都尉,实际上他从来没管过庐江郡的军事。

      角声响起后,秦亮看旗帜,骑马过去找到了文钦。

      秦亮叮嘱道:“庐江郡屯兵的作战方式、不同于中外军,都尉杨威这几年都在庐江练兵,更熟悉屯兵。文将军有大将之才,定知战阵上需要一个明确的决断者。故文将军应暂且听从杨威的号令,此时不要计较地位高低,打赢了战役,太后皆有封赏。”

      很多人都有点误解文钦,看他颇有压迫力的身材、神情,以为他是个只会猛冲的莽夫。其实文钦能屈能伸,鸣角叫他撤退的时候,他没有一次抗命。(反而是名士夏侯玄的好友毌丘俭,秦亮之前就觉得、此人似乎才是真头铁。)

      文钦点头答应。

      秦亮又道:“令狐将军、王将军都是我的叔辈,却仍听从我的军令。大敌当前,大家都只是为了能够勤王胜利。”

      文钦道:“仆等本已是丧家之犬,秦将军再造之恩,说什么便是什么,仆定当马首是瞻!”

      秦亮看了他一眼,不动声色道:“恩谈不上,我至少不会害汝。”

      文钦似乎想起了、他离任庐江郡守时的光景,两人相视一笑。

      秦亮转身指着右边的红色旗帜:“那面旗就是杨威的人马。记住黑色令旗摇动,便是在知会文将军进退。”

      这时杨威也马背上、远远地向这边拱手,秦亮点头回应。

      谈论了几句,秦亮便与文钦告辞,带着随从骑兵和旗手,调转马头向南走。

      大军要绕行后面的伊阙山、熊耳山豁口比较远,但骑马赶路,没一会就能赶到北面战场。

      还没到地方,先前被伊阙山脉阻挡的巨大噪音、蓦然间便从风中传来。

      这边的战阵更加宽广,大地上尘土弥漫、烟雾滚滚影

      响了视线,向北眺望根本看不到大阵的尽头。如此大战、只靠一两个大将,根本无法及时控制军队,只能依靠各部武将,相机组织兵力。

      秦亮看到了令狐的大旗,但并没有过去。他在马背上回顾四下,周围几乎是一片平原,除了伊阙山、没有找到高地,于是他便带着人沿着大阵后面跑马,就地观望。

      许多将士都发现了秦亮的旗帜,不断有人回头看来。

      于是秦亮便教身边的一群人喊话:“死伤有抚恤,家眷有所养。活着有封赏,日后必善待!”

      众军听到后,各处传来一阵阵呐喊,喊声在鼓声“隆隆”之间、此起彼伏。

      秦亮找到了方阵之间的间隙,便带着人上前观看。战场上的步骑在来回冲杀、或者相互组织偏军投射,还有散兵轻兵在游荡放箭,打得不可开交。

      两边的主要参战军队,都是魏国中外军。兵力配置差不多,战术也只能照此进行,完全打成了消耗战。

      不过主要还是受限于人力马力的原因,两边都极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重大突破。

      譬如骑兵在某处跑起来、声势非常大,大有一种横扫一切的气势,但放在超过十万人的战场上,其力量便显得有点渺小。即便能冲破一个方阵,还有无数方阵。

      显然双方的军阵不管如何变幻,都不可能把所有人挤在一起,会由各种单位组成。

      五百人的步兵大阵,便看起来人山人海了,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方阵组成战阵,轻重兵器多样、还有工事。只要没有大面积崩溃,战斗就不会结束。

      这样的大战场、横面摆得很宽,交战面就更大。但是因为技术问题,空间拓展之后、作战效率却并不会成线性上升。

      人数一多,纵深也会增加,进攻时冲击的距离会大幅加大;双方还有大量预备队可以调用。所以秦亮沿着战阵看了许久,也没发现有决定性的突破点。

      随着大战时间的延续,各处也会不断出现战斗间隔。尤其是在发生了近战冲杀之后,进攻乏力、防御有余,武将们便会考虑重新组织兵马、积蓄力量。

      如果强行进攻,力竭之后的兵马、遭受对方以逸待劳的整肃方阵反击,多半可能反被击溃。攻守又重新转变了。

      但是秦亮留意观察了好一会,便察觉到了己方优势不小。

      他的判断依据,便是那些溃散的大小方阵的情况。

      尤其是经过了近战冲杀之后,无论胜败、参战的人马都会撤下来修整;只是被击溃的人马更难重新组织。

      即便是同样溃散修整的人马,勤王军这边也组织得更快。而对面的远处,敌军后面有大量乱兵,许久也聚集不起来,全靠人多在硬抗。

      估计还是因为洛阳新五营的将领人事、以及士气有问题。即便是军中有军法,但实际临阵时,武将若不熟悉手下的将领和士卒,便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事物越复杂,出的问题就会越奇怪。这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军队,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律。

      秦亮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司马懿掌权的时间太短,根本没准备好!

      大战一直持续到夕阳西垂的时辰。

      勤王军在北面的诸部、开始试探性地远离,眼看要天黑了,疲惫不堪的洛阳逆军也没有纠缠。于是双方都开始脱离战场。

      无数的杂兵仍在赶着车,把伤兵往后方营寨运送。战场上的尘土未散,风一吹过,烟雾便在地面上移动,夹带着血腥、臭味等复杂的气息。

      随着太阳下山,西边的云层依然没有散去,橙黑相间的天边、霞光一片。

      伊阙山西麓的各个军营里,渐渐亮起了火光。秦亮站在山坡上看去,听着隐约传来的伤痛砷吟,便觉大山仿佛化为了一头受伤的巨兽、正在恬祗着伤口。但司马懿那边只会更惨。

      夜幕还未降临时,几个大将见了一面。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1/10 1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