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他正在洛阳正南门的宣阳门当值,心中早已七上八下,却故作镇定。平时很畏惧他的将士们,此时的眼神好像有点不太对耶。
文钦心里也有数,这世上就没几个人看自己顺眼,包括手下的部将士卒。但他也不在乎,只要他们敬畏自己就够了!
他走到了城下,依旧冷笑着看身边的将士,看得诸将士不敢直视他。众人的
目光闪烁,脸上仍有惧意,毕竟文钦高大威猛、平时也颇有积威,
可现在风声鹤唳,远处的将士都在窃窃私语,文钦心里暗自开始慌了。他寻思,只要上面来个大臣撑腰,平时这些敬畏自己的人多半会立刻反咬一口!
文钦虽然看起来很凶悍勇猛,但他的作风并非表面上这样,只有在压得住对手时、他才非常勇猛,一旦见势不对,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跑路。
但是妻儿还在府上。文钦也不敢多耽误,找了个借口便回去了。
他把府门一关,什么都不收拾,立刻找到妻儿、把他们都塞进一辆马车里,然后叫了个家奴赶车,自己骑马带路,慌忙出门。
文钦寻思自己拖家带口,手下也许不会放他出城。于是他先带着妻儿去了桓范府上,果不出所料,桓范也带着儿子正想跑路!桓范更狠,连续弦的年轻妻子也不要了,只带了儿子。
桓范看到文钦,先是一愣。两人对视一眼,已无须多说,都知道对方想干嘛。
文钦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吾欲前去追随大将军。”
桓范竟然直接大骂道:“早他嬢的给他说过了,偏不听,简直蠢如猪狗!”
文钦感觉很难堪,又问:“桓公有办法出城?”
桓范又是一副看猪狗的目光,盯着文钦道:“汝不是城门校尉吗?”
文钦的脑海里浮现出手下将士们的眼神,便道:“因带着妻儿,嫌部将们啰嗦。”
桓范也不多说,说道:“守平昌门的司蕃是我提拔的人,我走平昌门出城。司马老贼必先夺武库、司马门,暂且还顾不上各城门,得尽快出城。”
文钦便恬着脸跟桓范走,他想了想,又把马扔了,自己也钻进了马车。
果然守将是桓范的熟人,对桓范执礼甚躬。但守将看桓范带着儿子、马车,便问他出城做甚。
桓范从袖袋里拿出了一卷帛书扬了一下:“我有诏令,为要事出城,汝不能耽误大事!”
那守将声称要看诏令,桓范骂道:“汝是怎么做上官的,还信不过我吗?”
守将犹豫了一下,终于假装桓范真的有诏令、便让开了道路。文钦在马车里大气不敢出,等到出了城才长吁一口气。
文钦挑开车帘,往洛阳城平昌门的方向又看了一眼。
洛阳城好像与平素没什么区别,古朴的城楼、笼罩在春光明媚的阳光之中,周围看起来十分宁静,完全没有厮杀的动静。甚至此时各城门都没来得及关闭。若非在城内听到了风声,外面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里面正在发生什么。
===卷二 第二百零九章 认个错的事===
洛阳城出奇地平静,城中几乎没有发生打斗,一上午总共才死了不到十人。
这得归功于错役制度。驻守洛阳的中外军士卒,大多人的家眷却不在洛阳,多在豫州、兖州等地,称为“士家”,特别是豫州的许昌附近最多。
错役制度、加上严苛律法,中外军将士不敢轻举妄动,生怕触犯了律法,做人质的家眷会被处死或贬为奴隶。若非这样的制度,司马门的武|卫营首先就得哗变。
桓范与文钦等人渡过了洛水、尹水之后,到处找了一阵,终于找到了大将军的营地。
曹爽兄弟出来狩猎是围猎,带了数百武|卫营的精骑。他们应该已经知道洛阳的情况了,因为那些将士正在伐木修建鹿角防卫。
司马懿发动兵変的人马不够,要控制的地方太多,没法及时封锁洛阳。显然大将军府有人出来报了信,比桓范等人跑得更早。
马车来到营地后,文钦带着妇人、两个孩子出来,顿时让众将都投来了鄙夷的目光!
曹羲等大将的家眷都在洛阳,文钦倒好,不禁带着儿子跑了、连妇人都没留下。曹爽见状,却是一副好气、又好笑的奇怪表情。
但文钦是曹爽的人,曹爽也没说什么,只是问道:“汝等这是做甚?”
文钦道:“司马懿兵変了!大将军可知?”
曹爽不答,但他肯定知道洛阳出了事,不然修什么鹿角?只是好像还不确定、是不是兵変。
桓范见状,立刻说道:“就是你死我活的兵変!”
他接着又劝道:“仆带了大司农的印出来,可以调集典农中郎将的兵,再加上大将军的精骑,我们尽快杀回去,夺回洛阳!”
曹爽瞪眼道:“元则,汝是否惊吓得疯了?我们这点人马,去攻洛阳?”
桓范急忙摇头道:“仆没疯。司马懿抢武库、夺司马门、矫诏,每一样都是谋逆大罪,这才多长时间,中外军能听他的?司马懿现在顶多只有五六千人,其中一半是乌合之众,打败这帮人,大将军便能重新夺回朝廷。”
但见曹爽脸颊上的肥肉一阵抽搐,显然是没胆量与司马懿对阵。
桓范还不想放弃,又道:“司马懿着实善兵事,但他不是神仙,手里就几千乌合之众,洛阳有十几道城门,守不住、打不赢,能拿大将军怎样?正好文将军也来了,文将军虽不得将士之心,却是一员猛将,让他率精骑冲阵,先打垮司马懿的军阵,大事瞬息可定!”
他看了一眼周围的鹿角,“大将军在这里修鹿角有什么用?司马懿若是能调动中外军,或认定中外军见到大将军不倒戈,早就派兵来了,还等什么?”
曹爽叹道:“汝等且歇着罢,再想想办法。”
就在这时,忽然见尚书陈泰单骑来了。众人都引项观望,并没有什么动静。
因为来的人是陈泰,这是个比蒋济还要更中立的人,曹爽等人甚至上前接应,揖拜寒暄。
陈泰与司马懿的关系很一般,主要是在因为在明皇帝时期、他父亲陈群曾与司马懿争斗过很久。陈群甚至指使过心腹陈矫、说过很严重的坏话,说司马懿是能臣、但并不是忠于社稷的忠臣。
见礼过后,陈泰径直拿出了一封书信
。
在曹爽拆信观阅时,桓范观察着曹爽的神色变化,曹爽好像松了口气似的。等曹爽看完信,桓范便主动索要过来,也看了一遍。
司马懿的亲笔信,而且末尾有太尉蒋济、侍中许允,包括陈泰自己的签名。内容大概是劝说曹爽回去认罪,并有许多老臣保他的爵位和富贵。
陈泰说道:“大将军明鉴,如今大势已去,还有那么多人保大将军,大将军定要抓住机会阿。错过了今天的话,以后还有谁愿意保大将军?”
“啧!”桓范发出了一个声音。
陈泰神色复杂地转头看了一眼,又道:“太傅当众指洛水发誓,只要大将军回去、必不会害大将军性命,若有违誓,全族皆灭、后继无人!不然蒋太尉等人,怎敢保大将军无事?”
曹爽忙问道:“真的?”
陈泰皱眉道:“我颍川陈家的人,还会当众说出如此拙劣的谎言不成?”
曹爽隐约已经动心,但仍在犹豫。
陈泰便又语重心长地说道:“先帝托付太傅与大将军辅政,大将军却独揽大权,法令朝令夕改,有些事做得确实过分了。诸公也劝过大将军,大将军若能听劝,事情何至于到兵谏的地步?不如回去认个错,事情则可化解。”
曹爽站了起来,踱步道:“我再想想。”
陈泰叹了一口气,揖拜道:“请大将军尽快定夺,以免兵戎相见。”
于是曹爽、曹羲等人亲自送陈泰出鹿角寨门,陈泰挥手道:“大将军想好了之后,可径直回到洛阳,洛阳再见。”
曹爽回应道:“好!”
桓范这时才冷笑道:“认个错就没事?兵変如此儿戏,大将军信吗?”
曹爽看了他一眼,问道:“现在还有什么办法?”
桓范道:“立刻召集屯田兵,杀回去,此乃上策。中策也可以奔许昌,再发檄文声讨司马懿谋反、并挟持了陛下。大将军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召天下勤王!”
曹爽没好气地说道:“说得轻巧。”
于是众人继续修营寨,桓范又想去劝曹羲、曹训。但两人的家眷都在洛阳,并不想多说,只言让大将军决定。桓范一时间无计可施。
到了下午,又有人寻到这里来了。这回是曹爽提拔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
尹大目从小就在曹真府上做家奴,那样的出身能做官,全靠曹爽家的提携,可谓是自家人。
“汝怎么出城了?”曹爽见到尹大目,脸上顿时露出欣慰之色。
尹大目道:“司马懿放仆出来的,叫仆给大将军带话。”
曹爽问道:“什么话?”
尹大目左右看了一眼,说道:“司马懿单独召见仆,说有几句心里话。他们主要是想罢大将军的官、拿走兵权,并不愿意伤大将军性命。大将军仍可以侯归邸。”
曹爽想了想问道:“陈泰先前说,司马懿指洛水发誓,是真的吗?”
尹大目点头道:“是真的。”
曹爽长长地松出一口气道:“大不了做个无权的富家翁!”
桓范恼道:“尹大目,曹子丹一家待你
有恩,汝这般害大将军一家,良心过得去吗?”
尹大目愣了一下,说道:“仆何曾想害大将军?”
桓范道:“用脑子想想,这是兵変!有多严重知道吗?”
曹爽没有马上说、要回去,但看样子他已毫无斗志,多半是劝不住了。桓范顿觉手脚冰冷,一种蚀骨的恐惧直冲脑顶,喃喃道:“完了,完了,全家都要屍了。”
就在这时,文钦道:“仆觉得大司农所言有道理,司马懿怕不会轻易放过我们。”
桓范“哈哈”大笑,指着文钦道:“一个莽夫都知道的道理!”
文钦尴尬道:“仆也说不出道理来,直觉是那么回事。大将军有恩于仆,仆并不怕死,更想侍奉大将军左右。可孩子还小、看着实在可怜,仆欲送走妻儿,然后回来侍奉大将军左右。”
曹爽道:“要走就走!”
文钦恬着脸道:“仆欲借两匹马。”
曹爽挥了挥手。
文钦又揖拜道:“仆对大将军忠心不二!”
他说罢便在那里捣鼓起来,撕了一件衣裳,把孩子一前一后挂在自己身上。
桓范好奇地走了上去,沉声问道:“汝去投谁?夏侯玄?”
文钦道:“去关中还得渡洛水。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回去就被抓了!”
桓范想了想道:“那是谁?”
文钦不愿意回答。
桓范道:“我绝不说出去,泄露文将军的行踪。”
文钦想了想,悄悄道:“去庐江郡投秦仲明。”
桓范的神情顿时十分难看:“一个郡守,汝投他何用?”
文钦小声道:“秦仲明心向大将军,且是少数待我不错的人,实在没有什么选择。何况万一不能再回来侍奉大将军了,我从庐江郡还能奔吴国,孩子还小,我可不想让他们送屍。”
但大的那个孩子起码七八岁了,好像也不算小。
桓范忙问道:“秦仲明靠得住?会不会转头便把我们捉了,卖给司马懿?”
文钦皱眉想了想,道:“应该不会……桓公也要去?”
桓范颇为犹豫,他觉得投那些交情甚浅之人,说不定还不如回去痛哭流涕、哀求司马懿大发慈悲。主要是自己跑了,桓家还有那么多人必定在劫难逃。
这时文钦已经准备好了,他牵着马走到营寨门口,忽然把孩儿放下,跪伏在地,朝曹爽行稽首大礼。起身时,他竟然抹了一把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