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于是二人来到厢房,秦亮把门关上,又绕到里面的屏风后面。陆师母有点不情愿地慢慢走了进来。
秦亮却小声问道:“费将军叫仙姑来做什么?”
陆师母道:“妾自己要来的。夫君之死,不明不白,妾要查明真相,究竟有什么恩怨。大将军私下召见过妾,还能有什么事?自然是想让妾劝说府君,若府君将来投汉,大将军必会厚待。”
秦亮听罢在房间里踱了几步,已经大致想好了办法。
到时候万一形势无可扭转,便先遣陆师母回去、让费祎派人到蜀道上来接应,然后他便带着王令君玄姬等人,摸到关中,从蜀道入蜀汉。
夷陵这边的路倒是更近,但夷陵在吴国手里、把长江孔道给堵住了,走那条路容易被吴军捉住。除非见战事不利,提前掉头、带兵先入荆州,攻夷陵,然后带着军队降蜀汉,也是一个法子。
当然这一切只是预备后路而已,若非万不得已、秦亮不会如此行事。
秦亮想到这里,便好言道:“仙姑且放心,我定查明真相,并为你夫君报仇雪恨。”
陆师母怔怔道:“府君是想投汉国,还是什么缘由?”
秦亮当然不会这么早承认、自己想叛洮,得防备陆师母等人泄露消息。
他看了一眼陆师母,沉吟片刻,只得说道:“还是因为私交恩义。仙姑且在此住一些日子,我先找人查查那个朴罡。”
陆师母忽然跪伏在地,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哽咽道:“妾替先夫、拜谢府君,府君大恩,妾必不敢忘。”
秦亮上前抓住她的手臂,陆师母浑身竟然一顫。他急忙放开道:“使不得大礼,快起来说话。”
毕竟什么都看过了,秦亮确实没注意举止。
===卷二 第二百零二章 新妇===
王广果然没能坚持到丧服期结束。这才四月间,他便要亲迎娶妻了。
秦亮与王令君就在淮南,自然要去参加。薛夫人去世的时候,玄姬也没回,这回她自然不愿去,只是给新嫂子准备了一份礼物。
从六安城到寿春,大约两百里路,地形比较平坦、道路宽敞,即便是乘车,当天出发、次日便能到达。以前秦亮在徐州扬州等地、考察地形气候的时候,一天跑的路都不止二百里。
众人从阳泉县过去,依旧走寿春西门入城,先入外郭、再进金城。
晚宴在都督府的邸阁前厅,男女宾客分开,来了非常多的客人,甚是热闹。连兖州刺史令狐愚,也参加了宴会。令狐愚虽然是兖州刺史,他却带着兖州兵马、正驻扎在平阿县屯田;平阿县是扬州地盘,位于淮水北侧,令狐愚来寿春、比秦亮还近。
不过昏礼当天,新妇不会露面。秦亮经历过昏礼便知道,新妇从娘家接过来、直接就会去洞房。
只有王广会出面。王广已经脱掉了丧服、穿着黑衣,去亲迎之前,他来到了前厅、到父亲王凌跟前。王凌当众赐给儿子一杯酒,下令他、可以去迎新妇了。王广喝完酒,便奉命带着车驾出发。
即便王凌是扬州老大,家里的昏礼确实也不怎么喧嚣喜庆,整个过程充斥着神秘肃穆的气氛。新郎新娘不会来敬酒,更不会发生新娘被调戏的情况、人都见不到。
众宾客见证了昏礼,晚宴过后、早早就散了,不再有什么娱乐活动。
倒是秦亮等人,第二天能见到新妇。据说名叫诸葛淑。
一早诸葛淑会先去拜见公公王凌,经过了一番象征性的礼仪之后,她就算正式被王家接纳、开始掌管内务。
而王广是续弦,有儿女,因此诸葛淑一嫁过来就做了母亲。王广几岁大的儿子还在洛阳,女儿王令君自然得去拜见母亲,秦亮作为女婿也得去见礼。
果然不出秦亮所料,诸葛淑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
她发育得挺好,不过年龄在那里、脸上还带着稚气。她的眉毛很细,眼睛有点小、鼻子嘴巴也小,便显得平坦的颧骨位置的脸颊稍微比较宽。这种五官,其实容易看起
来平淡。实际上秦亮第一眼看她、也没多大印象,只是觉得这个新外姑、皮肤白又嫰,乍看也还挺白净漂亮。
叫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只是诸葛淑夫妇二人的差别。旁边的王广一脸大胡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的祖父。
秦亮夫妇刚进庭院中的上房,诸葛淑便站了起来,脸上竟然露出了一种紧张的表情。那种不善社交的人、见到陌生人,就容易出现这样的反应。秦亮顿感意外,心说诸葛诞家也是高门大户,却不知道女儿为何如此、好像没见过什么场面似的。
秦亮与王令君本是来拜见长辈的,有上下之别,见状只得弯腰揖拜。
“婿拜见外姑。”秦亮道。
诸葛淑急忙还礼,看起来有点卑怯紧张,说话也不太利索:“幸会儒虎……不对,秦仲明。”
房间里的几个人顿时愣了一下。
好在大家都没笑,王令君仍旧一副恭敬的模样,款款拜道:“拜见后母。”
王广悄悄叹口气,便道:“第一次相见,汝要受大礼。”
诸葛淑的脸涨荭了,转头看了一眼王广。王广抬了一下全是胡须的下巴,示意诸葛淑。
她终于在几筵前跪坐下来。
于是秦亮与王令君走上前,跪伏于地,郑重其事地行稽首大礼,承认诸葛淑为后母、外姑。
礼仪罢,二人起身。诸葛淑才从怀里拿出了两件礼物相赠,一只真金手镯、一块玉佩。
秦亮双手接玉佩,道谢的时候、就近又多看了外姑一眼。
再看时,倒觉得她的相貌有点稀奇。诸葛淑的脸型不错,并不突出的五官搭配起来、却颇有点别样的味道。她的长相,叫人越看越有特别的气质,只是这种小家碧玉般的清白气质、不怎么符合其士族身份。
然后令君与秦亮便从侍女手里、接过一只装着各种食物的木盘,进献到诸葛淑面前。诸葛淑吃了一点,然后又拿了一些赐给两人。
于是秦亮二人在旁边入席,食用着长辈赐的食物。
吃东西似乎总能让人放松,渐渐地气氛才没那么紧张了。诸葛淑打量着王令君道:
“令君长得真美。”
令君则轻声道:“多谢后母慈爱。”
秦亮听到她们说的话,总觉得哪里好像不对,又说不上来。
但王广好像很满意,一直在观察母女二人,见她们的目光相互打量、并无厌恶嫌弃的表现,王广轻轻点了一下头。他缓缓松出一口气,起身道:“我们出去走走?”
秦亮点头起身,向诸葛淑揖拜道:“婿暂请告退。”
诸葛诞的目光在秦亮脸上停留片刻,点头道:“一会仲明与令君过来用午膳。”
秦亮道:“谢外姑赐饭。”
丈婿二人走出门外,不约而同地吁出一口气来,意味又似乎各不相同。秦亮是觉得在这个十几岁的外姑面前、气氛有点奇怪,出来后总算轻松了,而王广是很熟悉的人、呆一起自在一些。王广估计是看到母女能相处融洽,于是放了心。
王广转头看了一眼,道:“还好。”
秦亮道:“外舅不用担心,令君必不会失礼。”
王广想了一下,点头道:“那倒也是。”
秦亮强笑道:“如此也好,令君又有阿母了。以前也是这样,外姑与令君说不完的话,外舅与仆在庭院里闲步。如今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王广却笑不出来,叹声道:“我是想多等几个月,汝外祖不允,父命不可违阿。”
秦亮只得好言道:“外舅心意到了便可以,悲痛总得放下,活着的人要继续生活。令君能明白外舅的苦衷。”
王广听到这里,一脸欣慰道:“还是仲明让我放心。”他接着说,“仲明外任庐江郡守之后,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少了,这次在寿春相见,多住几日罢。”
秦亮沉吟道:“只怕耽误了正事。”
王广不以为然道:“诸葛公休不就是扬州刺史,都是亲戚了,他还能责罪仲明吗?”
秦亮只好点头道:“外舅言之有理。”
其实王广是个很好相处的人,秦亮与他关系也很好。不过感情是另一回事,秦亮还是觉得二叔王飞枭做事更靠谱。
===卷二 第二百零三章 头悬一剑===
天边传来了闷雷声,庭院中的王广与秦亮被声音吸引,先后侧目。
“看样子要下暴雨。”王广随口道。
此时的淮南气候,一般要到夏秋之交开始,才会大雨滂沱、河水暴涨。但也不是固定的时间,芍陂之役时便提前涨水了。
眼看天上乌云密布,空气闷热,确实像是要下大雨的情况。
秦亮点头附和,正走到门楼旁边,便道:“表叔典兵平阿,恐不能在寿春久留。如今见一面不易,仆去与表叔说几句话。”
王广点头道:“中午过来用膳。”
秦亮揖拜道:“回见外舅。”
王广也站定回礼,二人暂且告别。
秦亮走出这道门楼,忍不住伸手拉扯了一下交领、但没什么用,天气闷热,一点风也没有。这种时候是最难受的,要下雨、又下不来,晴也晴不了,沉闷的感觉很容易让人焦躁。
宛若脑门上悬着一把刀,不知道它啥时候落下来,这种感觉、还不如早点来个痛快。
秦亮去了令狐愚的住处,却见二叔王飞枭也在这里。三人遂相互见礼。
寒暄了几句,令狐愚便皱眉道:“连皇太后殿下都掳走了,洛阳的人究竟要干什么?”
王飞枭不动声色问道:“表兄以为是谁干的?”
秦亮没吭声,脑海里倒想起了来寿春之前的晚上、郭太后的声音,眼前似乎看到了郭太后荭脸闭着眼睛的模样,旁边还有她的义妹甄氏。
令狐愚的国字脸上一脸冷笑:“不是太傅府的人是谁?”
王飞枭的声音道:“有没有可能是大将军府的人?”
令狐愚摇头道:“那个寡妇甄氏是内应,她姓甄,但其实是郭家养大的人。郭家那几个,郭立、郭芝,还有甄德,谁不是太傅府的人?只有太傅府才能干成那件事。”
王飞枭轻轻点头:“有道理。不过此事离奇,若不是已经发生了,实在叫人难以相信。”
俩人很快转头看向沉默的秦亮。
上次在寿春见到王飞枭,秦亮还想把密议控制在最小的圈子里。但现在他把郭太后藏在自家后宅,做的事情已经很严重了,说的话再过于谨慎、也就失去了意义。
于是秦亮道:“我们去外祖跟前谈谈?”
王飞枭马上点头道:“我也觉得应该与阿父商议,不过上次仲明劝诫,便暂且没多说。”
令狐愚神情一变:“你们在商量什么大事?”
秦亮看了一眼表叔:“之前仆去洛阳接回令君,在
外祖这里住了一晚,正好与二叔多说了几句。一会去外祖跟前再谈?”
令狐愚道:“也好。”
秦亮拱手道:“请二叔先去见外祖,屏退左右,找个密实的地方。仆与表叔随后便到。”
等了一阵,王飞枭离开后、又返回了庭院,叫上二人。
地方在内宅中的阁楼上。果然最适合密谈的地方,不是在地下室、便是在楼上。一个地方没窗,一个地方窗外没处站人、大白天的人总不能吊在半空。
阁楼的楼梯是木头的,轻轻踩上去便“嘎吱”作响,十分明显,除非楼上在敲锣打鼓,否则上来了人必定能听到。
秦亮先把每个小房间都打开,仔细检查了一遍,然后才到旁边的一间小屋揖拜王凌。
年迈的王凌眼神倒很好,见到秦亮的动作、不禁探头又往外面看了一下,然后看着秦亮。
秦亮道:“攸关生死之事,一旦败露只有死路、逃亡两种选择,防止泄密是重中之重,望外祖勿怪。”
王凌点头道:“仲明做事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