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看来今日出宫之事不了了之了。
不过,他隐约好像听到了两个人在说什么大哥。
大哥……这个词,多么的熟悉又陌生。
想当初那个事事谦让着自己,总是从皇爷爷那里顺好吃糕点给自己的大哥。
朱允熥都快想不起大哥的模样了。
虽然那时自己还小,可是对于时刻照顾自己的大哥朱雄英,朱允熥依旧是印象深刻。
只是自从朱雄英病逝之后,自己的生母常氏也随之而去。
后来吕氏即位为太子妃,自己也只能改了称呼称吕氏为母亲,连带着朱允炆也从二哥变成了大哥。
可是,朱允熥打心底里不想用大哥这个称谓去称呼朱允炆。
尤其是在父亲朱标去世之后,朱允炆和吕氏两人将他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立储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实施针对于他,使得他在东宫的地位,连个太监统领都比不上。
朱允炆,哪里配得担当大哥二字。
想到这里,朱允熥不禁鼻头发酸:“大哥,我好想你。”
朱元璋回到了宫中,立刻召集大臣,将安置流民,赈灾防疫的事情妥当安排下去。
越是在和大臣交流的过程中,朱元璋越是心惊。
他跟朱烨在匆忙之中制定的方案,只是单单听来,并不觉得怎样。
但是真正的安排实施下来,朱元璋赫然发现,原来朱烨已经将方方面面制定安排的详细可行。
甚至连说服大臣的说辞,朱烨都已经想到了。
朱元璋连连震撼,原来自己的孙子,治国驭臣之道竟然已经如此融通贯汇。
甚至比自己这个当了那么多年皇帝的人,都要厉害。
所以,当这些老臣找借口提意见的时候,朱元璋按照朱烨的说辞,竟然将这群唇舌功夫了得的儒生,说的哑口无言。
面对这些文臣,朱元璋从来就没在口舌上讨到过便宜,哪次不是靠自己的身份气势,强压他们去办事。
如今,托了朱烨的福,看着这群老臣无言以对的样子,朱元璋内心的满足和充实,让他心中分外愉悦。
对朱烨能力的肯定也是越发的强烈起来。
不过想到自己的孙儿在郊外为了安置流民忙的不可开交。
身为他的爷爷,更是身为大明的帝王,自然不能将担子都压在自己孙儿的肩头。
“传朕旨意,在城外加盖临时住所,安置流民。”
“户部开仓,每日派专门的官员将士搭建粥棚,为安顿好的流民施粥饱腹。”
“还有你,徐德胜,朕亲命你为赈灾巡抚,前往黄河沿岸考察灾情民情,后应事务,由户部辅佐,务必做到平灾安民。”
一连串的旨意下达,各司其职,众人纷纷领命离去。
朱元璋思索片刻,又拿起圣旨,撰写了起来。
这群不干人事的大臣,是时候该处理处理了。
流民大批的涌进皇城,若不是自己亲眼看见,恐怕一时片刻也不会得到消息。
看来,安生日子过惯了,这群官员都当自己瞎了,蒙起眼睛过起日子来。
就在这时,蒋瓛进来传报:“皇上,淮王殿下,自回宫后,闭门不出。太子妃苦劝无果。”
“皇上,要不要去东宫看看?”
黄狗儿适时的插上一句话,毕竟他是收了吕氏好处的人,也应允了吕氏,多在皇上面前替淮王朱允炆争取机会。
“去看他娘的狗屁,这孩子,在宫里是被惯坏了,朕不过骂了他一句,竟然还耍起脾气来。”
“朕还没问他的责,他倒是摆起了架子。不去!”
想起朱允炆在街上的表现,再听到黄狗儿的话。
朱元璋气的一把将桌上的奏章摔了下去,正砸中了黄狗儿的脑袋。
黄狗儿自知朱元璋是动了怒,不知道朱允炆怎么招惹了朱元璋,竟然能惹得朱元璋如此气愤。
只是苦了自己,帮朱允炆说话,也被牵连。
此时被朱元璋砸的头晕,黄狗儿却不敢再说话,只能默默退到一边,不再言语。
此时在遥远的北平燕王府中。
一身锦袍的燕王朱棣,站在院中看着磅礴的雨色,淡淡道:“大雨不止,黄河泛滥。这天下,是要乱了。”
“王爷,稍安勿躁。”一位身着僧袍的和尚此时端坐在院中的凉亭内。
面无表情的看着桌上冉冉升起的香雾,淡然的说道。
此人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谋士——姚广孝。
“我怎能不急,大哥去世多日,但是老爷子一直不提立储之事。”
“放眼望去,他所有的皇子之中,我是最有能力,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广孝,你说,他到底会不会将皇位传给我?”朱棣此时神情狰狞,已然没有了刚才的淡定。
“不会。”姚广孝端起桌上的清茶,微微吹了口气,送入口中。
“不会!难道还有别的人选比本王更合适?”朱棣面目狰狞,语气中满是质疑。
“照我看来,皇上的眼光,并没有放在皇子的身上。”姚广孝并没有将朱棣的激动放在眼中。
依他看来,燕王朱棣的性子,还是有些太过急躁,这点是他最为不满的。
可是因着朱棣的器重,姚广孝也尽量的隐忍朱棣的脾气。
“不放在皇子的身上,难道真的要从大哥那两个窝囊废儿子里面选储君不成?哈哈哈,不可能。”
燕王此时脸上挂着不予置否的笑。
第32章 杀鸡儆猴
“正是,不出所料的话,皇上正有此意。”姚广孝放下手中的茶杯,这才缓缓的看向朱棣正色道。
“不可能!他们两个,没有一个是能承担此大任之人。”
朱棣不相信姚广孝的话,笃定朱元璋不会在皇孙里面选储君。
“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那位置……大哥已经不在了,我不需要再有所忌惮。”
朱棣狠狠的攥紧拳头,砸向身边的石柱。
“不可,不可。皇上还在位,若是轻举妄动,岂不是白费我们这番准备了。”
姚广孝看向朱棣,眉头深皱。
“不等再等了,那位子,一日不是我的,我便一日不能放心。”
在朱棣的心中,自己的大哥若是在世,自己甘愿臣服在他之下,安稳度日。
可是大哥不在了,他按捺已久的心,仿佛被点燃了一般。
似乎老天爷都在帮他,带走了他的大哥,告诉他,这个位置就是为他准备的。
他朱棣铁马戎生了一辈子,平叛培元,征战了异域,吃了多少苦,立了多少的功。
若不是他如此英勇善战,屡屡立功,朱元璋又怎会封他为燕王,镇守北平。
他朱棣,一辈子只佩服两人。
一个是带兵起义,创立大明的朱元璋。
另一个,就是将自己从小带大的太子——朱标。
因为朱标这个如父如兄的存在,他朱棣心甘情愿为朱标守护北平,平定天下。
可是,如今朱标逝世,朱元璋也日渐老去,他朱棣,不能容忍任何人骑在自己的头上成为大明的君王。
这江山,分明就是他朱棣打下来的,除了朱元璋和朱标,朱棣认定自己是最有资格坐上王位的人。
“如今,皇上不是还没有定下储君之位,我们依旧还是有机会的。王爷不要着急。”
姚广孝知道朱棣自命不凡,也明白朱棣是有这个能力的,不然他也不会效力于朱棣。
“好,我听你的,广孝。”
发泄完情绪的朱棣,冷静了下来。
知道自己还要依仗姚广孝这个军士,自然不想与之发生冲突。
“放心,王爷,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到的。”
“另外,王爷,最近皇城中的探子来报,皇城之中盛行精盐,而那精盐竟然出自一位年轻郎君之手。”
“若是此人可以为我们所用,岂不有增加一大助力。”
姚广孝面露沉色,郑重的说道。
“哦?那倒是可以让皇城中的人去试探一二,若是真的可用,那倒是一桩美事。”
朱棣可是知道食盐的暴利,听到姚广孝的话,心中大喜。
“是,王爷。”姚广孝双手合十冲着朱棣示意完,便起身离开,消失在了雨幕之中。
而此时另一边的将军府中,常升在蓝玉的身边咋呼的蓝玉脑袋都快炸开了。
“不行,他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行。我说什么都得去看看。”常升拉着蓝玉不依不饶。
“老常,你稍安勿躁。既然他能决定安置流民,就证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你这般贸然前去,若是引起麻烦可就不好了。”
陈桓也不赞同常升的一件。
自从他们知道朱烨在盐矿旁边,造屋施粮,便担忧不已,一起来到了将军府中,与蓝玉商讨对策。
“可是也不能任由他自己在那呀。那流民闹起事来,他一个孩子怎么能镇压的住。”
常升不满陈桓的犹豫,暴跳如雷。
“你说,他怎么就给自己揽了这么一个活计。”
“到底是年轻,如今流民都慕名前去他哪里讨饭安居,若是不能全部收留,有一个吃不上饭的人骂他,岂不是心思全废,徒惹一身骚。”
常升不满的埋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