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爷爷,这位是?”朱烨热情的扶着朱元璋问道。
什么人,竟然敢喊皇上爷爷,毫无廉礼!就连淮王殿下朱允炆,还得尊称一声皇爷爷。
虽然眼前的朱烨让刘三吾觉得格外的熟悉,仿佛见过一般。
但是因为朱烨没有礼仪,刘三吾心中稍微不满。
“这是咱的老朋友刘三吾,你叫他刘大人便是。
“他听说那精盐是你弄出来的,所以非要来看看,咱拗不过他,这不是把他带来了,咱孙来帮着招待招待。”
朱元璋自顾自的坐下,倒了杯茶,便将刘三吾推到了朱烨面前。
刘三吾傻了眼,他没听错吧,皇上竟然说震惊朝堂上下的精盐竟是面前的郎君做出来的。
这郎君,看上去才不过十六七岁的年龄…
“见过大人!”
朱烨心中兴奋,他可是知道刘三吾!
作为朱允炆老师以及铁骨文臣的存在,熟读历史的朱烨对刘三吾很敬佩!
朱烨发自肺腑且恭敬而自然的弯腰行了个儒生之礼。
“最近那细腻如雪的精盐,真的是出自郎君之手?”
此时刘三吾的心中怀疑,觉得皇上是太过轻易相信人了,这郎君这般年纪,怎么会有如此作为。
就算是精盐出自这小郎君之手,那也肯定是有人在帮他,断然不会是他一人所成。
“能否让咱看看,你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想着这精盐炼制的方法,盐使司是花了四万两银子都没能买来,
刘三吾接着说道:“你放心,我不会告诉旁人。”
“大人哪里的话,大人是爷爷的朋友,我自然不会有所欺瞒,大人想看便看就是。”
朱烨把众人邀请到屋,一番操作后,刘三吾惊叹连连,朱元璋也为之动容。
“哈哈哈,竟然还能如此这般简单,郎君果然厉害。”
“老夫活了五十年,从来没想过,竟然用这般方法就能提炼出来精盐!”
“咱孙儿,果然是人才!”朱元璋也忍不住夸赞了一句。
朱烨转移话题说道:“爷爷和大人还未用过饭吧,不如在我这吃如何。”
等到朱元璋应允,刘三吾这才跟着点点头,他倒是还想跟朱烨讨教讨教。
朱烨准备了酒菜,跟朱元璋和刘三吾一起落座,三人边吃边聊,很是痛快。
刘三吾举着酒杯感慨道:“这酒如此香醇,真是让人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好诗,好酒。”
刘三吾听到朱烨的话,眼中闪烁着闪亮的光芒,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刘三吾当即拉着朱烨对起诗来。
越是听到朱烨的诗对,越是惊讶,连酒都顾不得喝了,直接跑进朱烨的屋中拿来纸笔,将朱烨的诗句全部誊抄了下来。
朱元璋在一旁乐呵呵的看着,
原本他只是要让刘三吾来考验朱烨的才学,希望能得到刘三吾的青睐,可是现在看来,朱烨哪里需要教导,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朱烨也是郁闷,只是随口把一些应景的诗句说了出来,好显摆一下自己的学问,拉进一下和刘三吾的关系,却哪知变成了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局面。
靠着在现代九年义务教育和五年模拟三年高考知识,朱烨勉强支撑着。
“大人,时候不早了,要不要歇歇!”朱烨见刘三吾忘乎所以,都没注意时间,口干舌燥的忍不住出声提醒。
“好,好。”
刘三吾看着坐在桌前肆意却不失风度的朱烨,脑海中突然闪现了一个年幼的身影。
不知道为何,眼前的郎君竟然和自己记忆中那个英年早逝的皇孙殿下朱雄英如出一辙。
刘三吾被自己心中的想法吓了一跳,忍不住转头看向朱元璋,
是了,那满目的慈爱之色,又怎会随意出现在旁人的眼中。
自己竟然后知后觉,现在才发现不对劲的地方。
朱元璋身为皇帝,怎么会轻易的让自己随意去测试一个微不足道的郎君。
在看看那朱烨与太子朱标越看越像的相貌……
刘三吾仿佛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刘三吾心中有所顾忌,也收敛了些许,不敢再造次,只是端起了酒杯,不自然的转移了自己的视线。
“怎么不继续说了?”
朱元璋看着朱烨,笑意连连。
“爷爷,哪有一直说的,这饭菜都冷了。”
朱烨夹起一筷子菜,递进朱元璋的碗里。
“孙儿,你告诉咱,你是如何看待增收赋税之事?”
才学的深浅自己已经知道了,只是不知道,自己孙儿对这治国之道有如何的见解。
或许,自己的大孙儿能给自己惊喜也说不定。
忍不住将如今朝堂上争论不休的难题拿出来询问朱烨,朱元璋看向朱烨,脸上满是期待。
朱烨闻言,喝了口酒,突然沉默了。
刘三吾见朱烨不语,暗道果然还是个少年,
虽然才学确实让人叹为观止,但,遇到正事,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也是皇上太难为朱烨了,这事本就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问题。
毕竟他们这群老顽固都没法解决的事情,一个没有入过朝堂的孩子,若是能对答如流,岂不是说明他们这些大臣的无用。
“无碍,孙儿若是不知道,咱就不提了。哎。”
正当朱元璋神色变换,以为朱烨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却看到朱烨微启双唇,淡淡说道。
“倒不是没办法,只是这事不该私下讨论。若被人听去,可就不妙了。国事岂能是我一个平民百姓可议论的。”
第24章 匪夷所思
“若是皇上知道了,责怪爷爷和刘大人可就不好了。”
朱烨苦笑,暗道自己爷爷真是没有分寸,竟然私下妄论朝堂国事,要被其他人知道了恐拿他问罪。
“无碍,这里没有外人,你说便是,我们也只是听听。”
朱元璋双眼闪烁着光芒,重新燃起希望,看着朱烨开口说道。
“对对,老夫以性命起誓,绝对不会泄露出去的,你尽管说便是。”
刘三吾知道朱烨这是有了答案,也兴奋不已的看向朱烨,等待着朱烨的回答。
“那我说说,要是哪里说的不对,你们别怪罪我就好。”
朱烨沉默些许,理了理脑海中的内容,这才缓缓开口。
将关于明代初治理农田,丈量土地,整理赋税的问题一一分析给刘三吾和朱元璋。
朱烨的一番解释令朱元璋和刘三吾不由得嗔目结舌。
这般见地,是他们两个人加一起都不能赶超的。
就像朱烨所说重新丈量土地,制作鱼鳞黄册这种事情,他们想都没想过。
不过朱元璋和刘三吾两人也也知道朱烨说的是实话,只有从新丈量编辑入册,才能实现去全方位的税收。
“如果真的按照朝中大臣的提议,只是一味的增加赋税,那么治标不治本。
“虽能解一时之困,但是时间久了,民不聊生,反而会使百姓奋起反之。”
“如此一来,得不偿失。咱皇上他老人家,不会同意这般提议的。”
朱烨的话音刚落,刘三吾便看向朱元璋忍不住缩了缩脑袋。
“哦?为何皇上不会同意采纳?”朱元璋来了兴趣,盎然的看向朱烨问起来。
“咱皇上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又岂会用这种压榨农民百姓的方法去填充国库。”
“这法子,一听就是那些没吃过苦的人提出来的。没种过土地的人,又怎么会体会到农民的辛苦。”
“如今税收已经高到四成了,再加的话,一年种下的粮食,交完赋税,所剩无几,人家辛苦一年,最后躺在床上喝西北风,要你你干吗!”
朱烨说到这里,有些愤怒,自己当初弃农从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税赋收太高。
“国库不足,不是因为税收量少,而是因为税收不全面。”
“底下的乡绅佃户,想尽了办法逃避赋税,哪怕将税收提高到百分之百,国库收到的银子,也只能是现在税收的钱数,不会增多,甚至可能更少。”
“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赋税征收,只能从根本治理,丈量土地,编写鱼鳞皇册,降低农税,加高商税。”
朱烨继续分析道。
“为何加高商税,就算编写鱼鳞皇册,重新丈量土地,实施税收,又跟商人有什么关系。”
“商贾之辈还能和农耕创收相提并论?”
刘三吾显然不认同朱烨的说法,只当朱烨年少轻狂,所言不过如此。
本是被朱烨才学所征服,但是此时听到朱烨的治国之论,并不敢苟同。
刘三吾身为文臣儒生,从年少便是苦读圣人诗书,最看不上的便是从商之人。
就连种地的农民,他都觉得比那些商人高出一等。
也不只是刘三吾,整个大明都是这样认为的。
“大人此言差矣。”
朱元连连摇头,知道这些为官之人都看不起商户。
“郎君还是年轻气盛罢了,不知道便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