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阿良,那个读书人是什么来历,去查查,今晚之前,我要知道他的一切。”中愈指着楼下的读书人向阿良吩咐道。
“是。”阿良领命离开了房间。中愈发现,阿良越发有执行者的气势与风范了,果真人还是要锻炼锻炼啊。
同样的一幕在应天府里各个茶楼,酒楼里发生,人们都在讨论大唐西游传和那个作者吴中醉。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是多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大家凑凑热闹,却也有关注时政的人从中看出了不妥之处。因为,头版有介绍了北方的战事,还写到了江南的赋税问题,觉得背后肯定又有一番故事呢,至少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城南的三山街书坊,那是一大片印书刻书的地方,一般民间的出版物,只要是不违禁的书籍字画大都出于此地。
对于书籍印刷,方中愈的记忆里只有些大概的印象,知晓明代中后期的印刷技艺还是比较高超的,但是对人工,对技艺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只是不知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但想来应该也不会相差太多。
方良对书坊一事不甚了解,还是向家里的管家方福打听后,才知道有三山街书坊这么个地方,这个地方是高皇帝时期应天城墙建成后,人们多在街坊廊进行交易,后来三山街一带便陆陆续续建起了书铺廊、裱画廊、毡货廊和绸缎廊,与之相关的商业也十分发达,渐渐地成为应天府的商业中心。
逊志报每两天一期,还对外征稿,暗地里已经有人在查逊志报的来历了。毕竟他发布了不少朝廷与军方的事情,虽然只是一张纸,两个版面,几块内容,但他刊登的内容却引起大的讨论。
这个年代的纸墨,印两面的话容易透色。方中愈试了很多次,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改变,透墨的情况。
方中愈选的那家书坊叫做郑左书坊,很普通的名字,却也是十年的老店铺了。
他也看了很多家,但是呢,却没有选择那些有名的大书坊,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合作之事,大书坊谈不拢,大书坊怎可能让外人掌股呢,纵然是帝师的儿子,他也不行,只去了第一家便被掌柜此语挡了回来。
第二,当方中愈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之后,大一点书坊觉得不靠谱,说不定还得背上官司,毕竟这大明的法律还是挺严的。
至此,方中愈也想了,那就先干小的,后悔药可没得吃。经过仔细筛选后,他看中了两家。商谈后,只有郑家接受了条款,两人合议先合作,还是以郑左书坊为基准,各占一半股,于是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郑家的掌柜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或许是科场失意,便在这三山街干起了这个营生,一干就是十年,期间也曾再次参加考试,没有中,便不再想了,老老实实干着,如今也挺殷实的。听了中愈的想法,他只思考了片刻,又问了些细节,便决定合作了。
大唐西游传的故事,也更新到了第二回,也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故事,居然还有人大大咧咧的催更,不是吧,中愈太郁闷了。想起以前自己看小说,老是催喜爱的作者快更,快更,别人不更,自己就老不爽,没想到现在自己也摊上这个事了,难道真是因果报应?
百姓们得了爽快,朝中却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争议。
“陛下,臣认为应立即查处逊志报,封存与之相关的书坊。”首先站出来的是工部右侍郎黄福。
这话刚说完,便有一人站出,“陛下,臣反对,臣认为,恩,臣认为这小报上的故事挺好看的,我家的小孙子挺喜欢那小猴子的呢。”
“臣支持封存,它上面的内容涉及了军事布置,此举有泄漏军事机密之嫌,臣请陛下三思。”兵部右侍郎古朴从安全的角度
“不行,不行,陛下,此报一出,怕是各种小抄小报都会出现的,倘若被有心人利用,怕是会给朝廷添加麻烦。”
“陛下,臣认为,此报纸上,西游传一文,辞藻华丽,文风新奇,故事曲折离奇,实乃宋元之后不出之新风,陛下应当找出此人,加以封赏,同时对这文章加大刊印,让我这大明之地。众多百姓学子学习。”
“陛下,此风不可声张,臣请陛下下旨,着巡检司大理寺查处此报,同时对涉案人员进行批捕。”
总之,喜欢的人有,不喜欢的也有,不过,新事物的出现与发展,往往都是充满曲折的,没有一步到位的捷径,没有让谁都喜欢的事物,方中愈知道自己会走上哪一条路,所以这是个方法,一个丢进河里的石头,溅起的水花,总会扑棱出些花样的。
“臣附议,此风不可涨,陛下早做决断。”随着大理寺卿黄大人的一声附议,陆陆续续有大臣附议,大殿里响起了一片附议之声,当然也有一些大臣无动于衷,很简单,他们要么看中这种方式,要么喜欢那个故事,或者说,能站在这个大殿上的人,谁又是那么简单的呢,谁,又说得清楚呢?
方孝孺没有参与到讨论的行列中来,在听说逊志报的消息后,他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儿子办的,没有谁敢那么大的胆子,敢用自己的名号,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来。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挣扎的,毕竟这背后的挑战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但在他想反抗甚至批评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的是那日书斋里的情景,儿子的话依然在脑中回响,他便说服了自己,再看看,再看看,也许儿子有其他的用意。
因此,今日的朝会上,他并没有发言,只是静静地听着其他大臣的批评与认可,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好像在支持着自己的儿子,毕竟以前的他,是不允许外人挑战着朝廷权威的,自己的儿子也不行。m.。
第0016章 朝廷有人批(求推荐)
,。
金碧辉煌的大殿里,龙形的雕饰称托出皇室的威严,仔细看才觉古时的工匠艺术真是了不得,真真是庄严肃穆,似乎在震慑着站在下方的臣子。
大殿上还有一些人没有动嘴参与到这一场争论里,其中便有那兵部尚书齐泰,因为他是知道的,逊志,恰恰是方孝孺府里书斋的号,他猜想,这件事跟这位建文新政的指挥官肯定有很大关系,现在看到方孝孺一直不做声,他就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了,就是不知龙椅上的那位,有没有参与到这件事中,如果有,那就得好好斟酌了。
“臣等恭请陛下圣裁!”朝中数位大臣达成了一致,向年轻的建文帝请旨,然后便收敛心神,静静的等待着皇帝陛下开口,他们也没想过说服其他人,只是认定自己的想法,认为是对的便是对的,认为错的便是错的,这便是儒生。
大殿内的气氛也在瞬间变得沉寂肃穆,除了各位大臣的呼吸声之外,再无其他声响。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有些时候,短短的时间,可能就会带来很多的改变,而这改变说不上是好还是坏。好在年轻的建文皇帝并没有让大家久等,在大家的等待之中,龙椅上传来一声再议便结束了这场争端。
大殿中在站的大臣并不奇怪,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做不了决断的时候,都会以再议来解决,这四年已经有些默契了,所以大家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深究。
朝会不会因为一个提议就结束,但也不会耽误太长的时间,朝会依然在正常的进行当中,在处理好一应事务后,便结束了。
照例,建文帝在奉天殿里的东暖阁里接见了三位老师,不是对其他大臣不信任,只是相对而言,其他人的工作更忙一些,皇帝陛下对这三人也更亲近些。
“黄先生,很反对逊志报?”坐在上座的建文帝,还在不停批着桌上的奏章,头也未抬首先发问,听不出他的语气,似乎只是简单的问问。
黄子澄赶忙站起来,拱手到:“陛下,臣刚刚在朝会上已经认真思虑过了,留下逊志报的弊端远大于封存逊志报,很明显,它是一份民间的报纸,如若它只是简单的介绍经史子集,平话、小说、戏曲故事及各种通俗读物到并无不可,只是它其中介绍了军国之事,对朝廷来说,如何管恐管控起来便是个难题,倘若百姓商户皆学习此刊之事,都来创立报刊学术,对朝廷来说,恐怕是件祸事。故此,臣不支持此报纸留存,望陛下明断。”说完,便退回自己的座位,有些话,说完还是说不完,懂的人就懂了,不懂还是不懂。
“齐先生呢,朕观你之前在大殿上,似乎欲言又止,想必也有些看法,莫非知晓些内情?”建文帝又看向了兵部尚书齐大人。
“陛下,臣之前并不知晓逊志报的相关事情,如今逊志报虽版面不大,但流传之广,模式之新,内容之杂,确实超过朝廷所刊发的邸报,至于泄露军事机密之嫌还需要调查调查,但据臣猜想,恐怕方大人应该知晓此事的情况,陛下可问询于希直大人。”齐泰在建文帝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便已经知晓,此事皇帝并没有参与进去,只是真的在询问,他便放下心来。
方孝孺知道早晚会有人指出逊志报与他有关,只是没想到现在就来了。“陛下,臣确知晓此事,先前的确有人向微臣讨要逊志一名,只是臣不知晓他是为此事而来讨要,但臣要说的是,既然逊志报已成事实,且又深受百姓喜爱,倘若贸然禁止,对朝廷声望有所影响,故臣建议,留存此报,以观后效,若真有违法乱纪之事,再封存也不迟,此举既能保存朝廷之威望,又能鼓励百姓识字兴学,有教化之功,望陛下明断。”方孝孺起身,向皇帝一拜,说到。
建文帝听后没有发话,黄大人却眉头一皱,“方大人,之前听到此报名为逊志,我便猜测与你有关,但思你身为帝师,朝廷重臣,应知晓轻重,不会如此罔顾朝廷法度,谁知道,你竟然应允他人用你名号,刊发报务,泄露军机,误国误民,还妄言此报有教化之功,此言实难苟同,你怎可如此做,如此确为不智。”
“黄大人,切莫恼怒,此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明律例上并未明确禁止民间刊物的发行与翻印,至于你说的泄露军机之事,也有待考证,然现行情况到底如何,我们都不好下结论,咱们姑且再看看吧。”方孝孺也不恼,捋了捋自己的长胡子向黄子澄解释说,说完退回自己的座位。
暖房里又陷入了一片安静,君臣四人,都没有继续讨论,却也各自斟酌。最终还是建文帝发话了:“三位先生,朕手上也有一份逊志报,朕观报上行文的句读很有规律,应是一种新的标记,可以研究研究,看能否应用于朝廷文档上。既然逊志报还未有出格之事,那便暂许存在吧,只要不涉及到朝廷安危,没有反动言论,应给百姓们一些乐趣,朝廷应该宽容待之,至于朝会上建议的朝廷做主翻印之事暂且不考虑,如若后期有更大的益处,再作考虑吧。”
“臣遵旨。”三人起身,向建文帝行礼接旨。随后便又讨论起北方的战事,还有就是逃难的百姓,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层,有些事还得他们自己做出决定,看他们的神色,必是遇见了难以处理的大事。
此时的方中愈并不知晓因为自己所办的逊志报,朝廷里已经有了争议,还有数位大臣批评反对自己,也许他们不知晓具体是谁,也许他们听过逊志斋的名号,总之这件事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虽然引起注意的不是方中愈。
在郑左书坊里,技艺高超的雕刻师还在雕刻印版,后院小的工艺房里,正在烧制硬方块,那些方块上也刻有字,仔细看,像极了现在的宋体。
郑掌柜按照中愈的方【创建和谐家园】在改造活字印刷术,以前那些老的工匠也在用活字印刷术,字体没有宋体看着爽逸,只是大量的翻印或者是彩印,雕版还是更靠谱些,所以人们还是更偏爱雕版。
“阿左,这是方公子说的,泥活字,宋体字?”一位中年大叔,手里捏着一个烧好的泥活字方块问道。
“是的,三叔,好像是比之前工匠烧的好看啊!方公子还说啊,以后还能用很多材料制作活字呢”郑左脸上洋溢着笑容,逊志报打出了名声,自己的店已经明显看到了盈利,看来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啊。
“恩,是不错。”声音不喜不悲,只是多了些感叹,也许这是个故事,也许他是个有故事的人。m.。
第0017章 初见徐四爷(求收藏)
,。
入夜时分,中愈的书房里,方良正在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这么说,他在会试中落榜了,既然落榜了,为何不回乡学习,准备下次的考试,在京城晃荡做什么?”
“少爷有所不知,这位书生,姓王,名夜,字雨辰,本就是河北沧州人士,听说祖上跟大宋名将王贵有些关系,现在家世中落,传到他这里,武道不兴了,再加上在家里是独子,家里指望着他高中,振兴门楣,花费了不少心思,现在没考上,没脸回去见人,就逗留在京师了,真假不知,但名声还不错,少爷有意用他?”方良试探着问了问。
“不急,让咱们的人看着他,可以先接触看看,阿良,我们是需要人,但不是什么人我们都得用,毕竟有些事还得靠我们自己。他合不合适还得再看,咱们手下的人,你也用心练着点,有可用之人,可以多提拔提拔,不要什么事都你自己担着,近期我会写个条陈,把我们的人再好好练练。”方中愈需要人才,仅凭他看出标点符号来,仅能说明有想法,但是否是同道中人,还有待考察。
“是,少爷,我会注意的。”
三俊楼,自从有了那天臭豆腐的横空出世,现在已然成为了招牌,吸引了不少木马慕名而来的顾客,进项是越来越多,再加上他们这里的优质的服务,干净的布置,还有明里暗里的背景,让这家店是越发的引人注目。
由此看来,中愈的员工培训做的还是挺好的,他叮嘱卢掌柜要加大培训,新人要可靠,背景要调查,不清不楚的人不要招。
二楼上现在也改造成了六个包间,分别用梅兰竹菊天地命名。其中梅字包间中,坐着三名颇为孔武有力的翩翩公子,为首的是一名青年男子,那名男子看起来似乎有什么心事,也不喝酒,只是静静的坐着。
为首的男子就是徐增寿,另二人,也不知是什么身份,但想能跟国公府的少爷在一起吃饭的也不是什么小角色。
徐增寿看着二人笑道:“京城里边儿新开的酒楼,有一道菜,臭豆腐,听说很好吃,就约你们出来尝尝。”
靠左的一位年轻点的玄衣公子可不吃他这一套,说道:“大哥,以后有事咱还是约在宅子里说吧,外面不安全。”说着,又喝了一杯酒。
又说笑一会儿,右边一位稍年长的公子问道:“今天徐大哥叫我们俩来到底什么事情?直说吧。”
“是啊,徐大哥,叫我们来到底有什么事儿,不会真就吃一道菜吧,要是真想吃,叫那厨子去你府上做一顿就行了呗?干吗费这个劲。”
徐增寿笑道:“不急不急。”说着,拍拍手,走进来一个仆从,徐增寿低声说了什么,仆从出去,不一会儿,带进来一名年约三十多岁,一身标准的老百姓服饰的中年男子。
那人走到徐增寿身边,行了一礼,也不说就径自坐下。
二位青年公子看着他,有些不悦,你谁啊,问都不问就坐下,真当这是你们家饭桌啊,要不是看是徐增寿带来的,他们早就开口赶人了。
徐增寿介绍说:“这位是刘先生。刘先生是我这三年来结识得高人,看人论事颇有见解,今天叫二位兄弟来,就是商量一下如何保命和保存荣华富贵。”
“保命?”玄衣男子不解,却也暗自腹诽,高人,高人就这模样,大街上多得是。
“大哥是指北方?”
徐增寿故作神秘的看着他们:“你们的脑子就不能多转个弯儿?现在局势明了多了,北方占了先机,之前的小动作上不了台面,现在我想做些事情,想必我那姐夫也是能理解的!”
见二位兄弟仍是不解,继续说道:“当今圣上心善,一心只想仁政治国,你们看,朝廷里尽是些腐儒,不然四王爷也不会起兵了。虽然我们家挂上了勋贵之名,可如今燕王爷是我姐夫,朝廷这边对我们也不是很信任,而你们两家,要想置身事外,怕是不可能吧?”
“大哥,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就不要说了,朝廷的事自然有朝廷的先生们考虑,况且,那是陛下家事,我们想太多了,怕是会惹来杀生之祸,大哥慢喝,小弟恕不奉陪。”只见这玄衣公子,折扇一收,便要起身离开。
“少爷,城外三十里地有个庄子叫陈家庄,庄子里有户人家,有个三岁的小孙子,,,”
这起身的公子身体一顿,头也不回的说道:“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懂。”
“少爷,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少爷,有些事做了就是做了,大丈夫,敢做就得认。”刘先生,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自顾自的喝茶。
年长的公子看这情景,怕是有些把柄落到徐大哥手里了,这人有些门道啊,“徐大哥,这是干啥呢,咱们都是兄弟,有话好说说,好好说。”便把玄衣公子拉回来。
一群人又开始商谈了起来,虽然这玄衣公子一脸的不情愿,但还是认真听起他们的讨论。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便是下午了,三位公子前前后后的离开了。徐增寿是最后走的,刚出门就碰上了过来小坐的方中愈,两人擦肩而过,徐增寿很是高兴,今天终于做成了一件事,没有注意到旁边的人的眼神。
“阿良,刚刚那个人是谁?”方中愈刚在二楼地字房落座,便向方良问道,毕竟方良才是在这个朝代土生土长的人。
“少爷是说门口碰见的那位穿着不凡的公子?”
“怎么,你认识他?”
“认识,少爷,他是先中山王的四子,徐增寿,人称徐四爷,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是京城里出了名的纨绔,虽补了京职,但好像并不上心,再加上家里的扶持,没人管他。”
“阿良,我们这里是青楼吗?”方中愈一脸不快的问道。
“啊,少爷,当然不是。”方良烦闷着,少爷咋会这样问。
“咱们这里是赌坊吗?”
“也不是啊。”
“也不是,那他来咱么这里干什么,动动你的脑子,还有你觉得一个贵公子会带着一个老百姓在我们这普通酒楼里吃饭吗。”方中愈用手指了指他的脑袋。
“少爷是说,徐四爷有问题,知道了,马上去查。”方良随后便离开了房间。
二楼的房间都是按照中愈的吩咐装修的,隔音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安静舒适,没事的时候他也来坐坐。m.。
第0018章 有妹初长成
,。
哎,原来是他,方中愈想起了徐增寿,前世这家伙的命可不怎么好,又或者是非常好,非要自己作死,明明是大明开国中山王四子,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偏偏在靖难之役时,在京师还敢搞些小动作,把小命都给丢了,还是建文帝亲自动的手,这可是小皇帝第一次这么生气呢。
不过,对于大姐夫燕王朱棣来说,这就是大大的忠臣啊,用自己的命给子孙换了个定国公的爵位,怎么说也算值得的。
这让中愈开始考虑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这些在前世靖难中背叛了朝廷的人,如今知道他们行为的自己,该怎样对待他们呢,这是个问题,得好好想想,好好想想。
在竹字号包厢里,有两位模样俊俏的小公子正在吃饭,桌上点了七菜一汤,就是三俊楼里几道招牌家常菜,每道菜也没有几口,但菜色好而且口味搭配优良,重点是两人就着臭豆腐吃个没完。
人啊,饿极了的话,可是不管不顾的,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
三俊楼掌柜的本家弟弟卢雨,自从上回在三俊楼门口卖臭豆腐涨了见识后,是越发的感谢中愈了,现在已经提成班头了,一双眼睛也练得差不多了,识人这块,也算是小有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