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影侯》-第37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中愈还是一如既往的去点卯,看着锦衣卫里来来往往的人,他突然发现了一些别的东西,在这个衙门里看到了生机,这段时间,这里的人好像都有些不一样了,他们脸上有了笑容,应该说是有了希望。

      在衙门点完卯,今天他去了宫里,他也是要值守的,带领着一支小队漫步在皇宫大院,中愈看了看这些金碧辉煌的大殿,有些激动又有些唏嘘,前世记忆中,几个月后的一把大火,把这里烧的个干干净净,残垣断壁,物是人非,怎一个惨字了得。

      一个带着小帽子的小孩在这里蹦蹦跳跳,溜达溜达,小孩子的脸很圆,很嫩,后面跟着一群小宫女和小太监。

      啪,一声轻响,走廊转角处,小孩正撞上了中愈,一下倒在了地上,帽子掉落,露出了小小的光光的脑袋,中愈一看,原来这是位皇子。

      身后的小宫女赶忙跑过来扶起小皇子,帮他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尘,虽然并没有沾上什么,小太监站过来,看见中愈并没有跪倒行礼,骂道:“大胆,你是谁,这般冲撞了太子殿下,犯了欺君之罪,还不跪下谢罪。”

      明朝宫里的皇子皇子女们和民间的儿童一样,将头发全部剃掉,一根不留,“如佛子焉”。皇子平时戴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刚刚小孩儿掉落的帽子就是。

      这小孩穿着一身团龙袍,只是没有那么艳丽,反而多了些可爱气息,脖子上环绕着一个金黄色的项圈,看来是长命环一类的东西。

      中愈一听,原来是建帝的长子皇太子朱奎,他的母亲是皇后马氏,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月晦日,据说朱奎出生后,太祖朱元璋说:“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建元年时,立为皇太子,位居东宫。

      中愈心里想着他的资料,低头行了一礼,身后的锦衣亲军也执戟行礼,“臣方中愈见过太子殿下,冲撞了太子殿下,是臣的错,您没事吧?”

      小孩子在小宫女的搀扶下站起来,绕着中愈看了看,奶声奶气的说道:“你是那个写大唐西游传的方中愈?”

      刚刚骂人的小太监一听对面的人是方中愈,气势立马就萎了,讪讪的站在一旁,方大人的大名他还是听说过的,自家老祖宗上回还在他手里吃了亏,自己这不是犯贱吗,得想个法道歉道歉,让他饶了我,小宫女们到是胆大得很,一直盯着他看,就好像要使劲记住这个人一样,上回东厢房的小翠帮方公子磨墨,可是让她们好生羡慕了一番呢。

      方中愈啊,这个人的名声可大了,得罪不起还不能让人家敬佩一下嘛,真是的,就看看也不会少块肉,是吧。

      “回太子殿下,臣确实是方中愈。”宫里知道自己的名字,中愈一点都不奇怪,只是原因是大唐西游传,中愈就有些奇怪了,小太子看得懂那个?

      “额,平身吧,之前那个送进宫里的各种各样的臭豆腐也是你做出来的?”

      啊,这思路跑得忒快了啊,这是个大吃货吧,没听说建帝的太子是个吃货啊,“确实是臣闲暇时所做,手下人送进宫的是酒楼里做的成品,小小点心,怕是入不了殿下的慧眼。”开玩笑,小屁孩哪里知道什么,样子好看,味道好吃就行了,但这面上章咱还得继续做。

      “老师们都说,你是个了不起的人,和别的年轻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干嘛和那些人一样说这些谄媚的话。”呵呵,你还知道谄媚,不是吧,看来这小子身边有了不起的人物啊,教的还行,中愈面不改色的说道:“殿下恕罪,臣知错了。”

      “恩恩,母后说过,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很不错,孤看好你额。”哈哈,小小年纪,这个范倒是很足,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中愈到是给足了他的面子,“臣谢殿下夸赞,不敢当不敢当。”

      “那个西游的故事挺好看的,大家挺喜欢小猴子的,你要赶快写哈,孤要等着看呢。”

      “恩恩,一定一定,臣一定努力写,让您看到后面更精彩的故事。”中愈笑了笑,这小太子,人小鬼大啊。

      小太子抬头看了看中愈,“孤相信你,你可要好好的,孤走了。”这,似乎有些话里有话啊。

      中愈和身后的人让在一旁,恭送小太子离开,小太子蹦蹦跳跳的离开了,七岁的年华,可爱童真,还好现在还没有被太多的规则束缚,想必平时他也不是这样的吧,在人前必定是谦逊守礼,安静儒雅,一副谦谦小君子的模样,现在还能出来玩,看来宫里近期的气氛轻松了些。

      中愈和众人目送小太子离开,待他完全消失在了视线中,七鹰走上前说道:“大人,这”

      “没事,一个小插曲,安心值守,继续巡逻吧。”中愈摆摆手道。

      “是。”

      第0103章 要教武学生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金碧辉煌的奉天大殿里,满朝的大臣们都还在讨论,虽然并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无非是对之前政策的汇报与补充,现在他们收到了不少反馈,应该可以扩大政策施行的范围。

      但是在军事上需要他们出主意的他们也没什么话说,至少想不出什么很好很好的主意,出的主意基本上可以归类为纸上谈兵,空口说白话。

      坐在龙椅上的建帝,心思已经飞走了,是的,他的注意力并不在殿上的大臣上面,众人的讨论他也没有听的太过仔细,虽然他本意是要听一下他们的意见的。

      他想到了中愈,这个年轻人,内心里是期待这个年轻人给自己惊喜的,是的,每一次,遇到不同的事情,他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同的期待,让自己有不一样的感觉。

      比如前些天送进宫的那些猪毛牙刷,沾上进贡的细盐后,按照他教给的用法使用,牙也不疼了,嘴里的味道也小了很多,最为关键的是方便多了,没有以前那样繁琐,宫里的其他娘娘也都得了一把,只是样子还有些丑陋,大家也都在用着,称赞用起来效果好。

      建帝想到,特别是母后,如今年龄大了,对自己的牙口就希望保护得好好的,一直没有好的方法,中愈送进宫的牙刷,这是给了很好的礼物啊,母后是很开心的,夸他是心灵手巧,还赏了不少宫里的宝贝。

      终于,大家的讨论结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建帝扭头示意苏公公,苏公公会意后宣布了退朝,众人行礼告退离去,他们知道自己的不占理,所以并没有对陛下今天兴致不高的事情多做计较。

      这段时间,京师里的变化,民间的声音,北方战事的失利,让建帝的内心有些想法,却无人诉说。

      平常的时候,他都会找三位老师和几位尚书大人谈话,讲讲自己的困惑,来获得他们的讲解,但是今天他没有,一个人走在前方,陪侍的宦官和宫女跟在后方。

      他们都感觉到皇爷似乎有心事,所以大气都不敢出,静静地跟在后面,生怕惹到皇爷。

      “方卿,今天入宫了吗?”建帝在前方突然提到,声音不大不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语气。

      “回禀皇爷,方大人今天入宫了,这个时候应该在宫里各处巡守,陛下要见他吗?”苏公公赶忙上前来回答,幸亏刚刚让小太监去看了看,不然刚刚可就尴尬了。

      不过心里可就有些开心,终于猜对了一次,伴君如伴虎,少犯错,能讨皇爷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上回的不愉快,他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建帝扭过来看了看他,眼睛里似乎多了些东西,说道:“派人去请他过来吧,就说朕在东厢房里等他。”

      “是。”随即走到一边安排了一个小太监过去找了,毕竟宫里这么大,找到人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一行人慢慢的走回了东厢房,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中愈在接到口谕后也无二话,带着人快速的赶了过来。

      “臣,方中愈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中愈恭恭敬敬的行礼。

      “平身,赐坐。”立马有小太监抬过来一把板凳,上面铺上了锦垫,看着就挺柔软。

      “谢陛下。”中愈站起来,踏踏实实的坐在了椅子上。

      中愈看见龙椅上的建皇帝面色不善,眉头紧锁,似乎有些心事。

      “中愈,如今北方战事失利,梅姑父驻守淮上,本想征集义勇北上,却连一个领兵的人,都找不出,难道大明这么大,都找不出一个会打仗,能打仗的人吗?”

      这,颇有些问政的态势,中愈能怎么说,毕竟他也没见过真正的战场,他对古时的战场记忆都来源于电视屏幕,冷兵器间的厮杀都是电影屏幕上的假戏,自己也没办法回答,况且,在过去的几年中功臣名将几乎被杀了个干净,没有新生代的将军人物也是一个必然。

      中愈说道:“陛下,这段时间我在锦衣卫的校场那边看新招募的校尉训练,发现咱们大明现在的军士的武艺都还不错,上阵杀敌卖力气可以,但是想要作为一名将领却是远远不及的,想必如今袭职的武官也是这么个情况吧。”

      朱允炆想了想,回答道:“确实如此,各地卫所袭职的武官基本上都没有上过战场,单纯考验武艺力气,他们应该不错,只是光考验武艺却也没多大作用。”

      中愈对此深以为然,道:“百户,校尉的武艺精熟即可,但是千户及指挥佥事及以上的军官指挥士兵的人数众多,应该考他们布阵兵略,毕竟,一个人武力再高,遇见千军万马,也只有丧命的份。”

      “哦,听你的意思,似乎有些想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了。”建帝还是很了解中愈的,虽然没有他那天马行空的想法,但是对他的行事风格还是了解的。

      中愈点点头说道:“臣的确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说与陛下听,希望陛下认真思量,臣并没有其他意思,仅仅是对这件事情的思考。昨天国子监祭酒陈老先生派人送过来一张邀请函,让我过去给国子监的学生们讲讲课,臣就在那一刻突然想到,既然学生可以在学校培养,参加科举为官,为何大明的武将就不可以?”

      建帝没想到他提出的是这个,说道:“你想让武将入学?你想过没有,若天下的武将都是一人的徒弟,那后果可”建帝话没有说完,但其中饱含的意思,中愈都明白,臣中的恩师,学生,太过容易形成派系,这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武将要是也这样,那怎么行。

      “陛下忘了,洪武元年,太祖高皇帝下令设、武科取士。臣还记得那份旨意上写着:兹欲上稽古制,设武二科以广求天下之贤。应举者,察其言行以观其德;考之经术以观其业;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能;策之经史时务以观其政事。应武举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然此二者必三年有成,有司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其科目等第各有出身。”

      中愈拿出之前太祖皇帝的例子,就是为了劝朱允炆想开一点,皇爷爷也做过,你这样做,并没有违背祖制。

      朱允炆想了想,“确有此事,可是在洪武二十年的时候,这些都被撤销不办了,诸多大臣请旨复办,也未能成功,可见皇爷爷在这件事情上的强硬态度。”意思就是,此事搬办起来有困难。

      第0104章 人心隔肚皮(求订阅)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愈对于建帝的想法很是理解,皇权至关重要,任何可能挑战皇权的事情都必将慎重对待。

      “陛下,太祖高皇帝不办有不办的说法,如今,您要办有要办的理由,至于您担心的问题,也很好解决,增加考察科目,每门课不让一个人教就可以。

      如今大明卫所兵有水陆两军,可开设水军科,陆军科,科中的教学项目可设立兵法课,侦查课,国课,技术课,军备课,武艺课等。当然除了加大训练,教学,用来提高军官们的素质,还可以开设政治训导课和军纪法律课来加强他们遵纪守法,忠君爱国。”

      建帝没有接话,他在想,皇爷爷当初到底是怎样想的,如果皇爷爷还在,他又会怎样处理?是否还是不愿意重开武学?

      厢房里很是安静,两人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其他的人,小太监们都退的远远地,他们都知道有些话不是他们能听的,之前那些嚼舌头,传消息的人,坟头草都已经很高了,前车之鉴,尤为可怕。

      况且另一个人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要是落在他手上,掉层皮都算是轻的,锦衣卫诏狱可不是开玩笑,吓唬人的,久在深宫,有些规则还是要遵守的。

      朱允炆心里还是有些想法的,皇爷爷驾崩之后,他登基没有多久就着手开始削藩,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防止那些藩王拥兵自重或者反叛,虽然四王叔是真的反叛了。

      如今中愈又打算让世袭军官来接受武学教育,实在是让他有些难受,他眉头紧锁,房间里陷入了沉默。

      中愈知道让一个平时高高在上的帝王,接受有一批人获得更好的军事教育,而这些人的忠心还难以保证,是有些困难的,放在自己身上恐怕也很难同意。

      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此外,各地的军官久在地方,承袭父职,时间久了,根深蒂固,或许会遗忘天家对他们封赏的恩德。如果每一个军官在袭职之前,都前来京师接受军事教育和忠君培养,则可让他们忠君爱国之心不减。”

      朱允炆一直没有说话,他在盘算这件事情的得失,他和皇爷爷一样,都希望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保证军队对天家的忠诚。他的皇爷爷吸取了宋代的教训,没有实行以御武的制度,大封勋贵,同时也希望培养出武全才的将领,但事实上他失败了,所以后来再也没有提起武学的事情。

      “那你想怎样操作?”建帝站起来,他需要一个确实的答案,一个说服自己的答案。

      中愈想了想,还是要给他一些希望,“从袭职的军官中选择优秀的,开武举,从民间选择拔尖的,将他们聚集起来,统一培训,根据个人的表现与擅长的领域加以培养,成绩合格,则允许毕业,不合格则需要继续研读。而且这也可以成为一个定例,以后的统军大将必须是从武学毕业的,其次必须要有战场经验,是真正的战场杀敌统兵经验,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带领一支小队做后勤的经验。兵法谋略,单靠家学渊源是没有用的。”

      建帝越听越觉得此方法有用,只是这个坎还是难过,当听到纸上谈兵,家学渊源的时候,他眉毛一皱,盯着中愈,这不是在讽刺朕用人不明,胡乱任用吗,不过看中愈一脸真诚的表情,他又有些觉得自己想多了。

      中愈看着陛下的面色变换,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不过,他并没有想偏,自己就是那个意思,只是脸上却没有什么表情,他是想批评一下建帝,让他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深刻,以后才会警醒,不然,说什么都是徒劳,就算自己想保住这份家业,也得让上面的人对自己本身的本事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

      “中愈,不是朕不相信你,只是,这些人,他们的忠心怎么保证?”人心隔肚皮,无法保证忠心的将领那就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随时会刺向自己,纵然他们都是勋贵。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中愈明白建帝的担忧,但是这个时代,忠君教育做得好的话,还是能够控制的,况且他是干什么的,锦衣卫,有时候,刀子该举还得举起来。

      “陛下,开办一所新式武学,陛下可以自任校长,也可以参与授课,同时可以选拔多位副校长做实际工作,优秀的毕业生可以由陛下亲自接见,准予毕业,只要他们入了学,自然有多种多样的政策让他们忠君为民,保家卫国。”

      “这,可行吗?”建帝还是对这个方法有些怀疑,毕竟以前这样做的皇帝少之又少,武学限制之大,效用并不好。

      “陛下,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您给了他们更高的位置,恩宠有加,他们自然要报之以忠心了,就算有私心,只要他不反叛,对皇家,对天下江山有用,就可以用。”中愈说出了这番话,等着建帝自己思考。

      人活一世,选择是最困难的,因为可能一个选择,极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朱允炆现在就在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他既想保住皇爷爷留下的江山社稷,但又不愿意把手中的军事权力分享出去,或者说他在纠结,经过李九江北伐的大败之后,再加上近期北方战事的失利,他也希望有更有能力的军事将领出现,拯救大明于水火。

      “中愈,朕是很想有这样的解决办法,今日朝中众臣并没有什么好的主意,但你今日提出的,朕要好好思量,如果你有具体的想法,就写个折子吧,朕再看看。”

      “陛下,臣没有忘记大明现在所遭遇的劫难,也希望陛下不要忘记上回臣在城中酒楼和陛下说过的话,不管陛下的抉择是什么,臣都希望,陛下是真正的在为这个国家考虑,在为生活在陛下治下的百姓考虑。”中愈深深一拜,是的,他希望眼前的皇帝能够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因为,他真的等不了了。

      建帝的脑海里一直浮现之前与中愈的交谈,那些话语,那些仇敌,那些潜在着的狼,那些嘴里流着口水,想要在大明身上撕下一块肉的狮子,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的双手紧紧地握住龙椅,手上青筋暴起,最后归于平静,放松下来,慢慢的坐了回去。

      “朕记得,朕又怎么会不记得,只是,只是有些事朕还有困惑,朕说服不了自己。”

      权力真是个好东西,中愈自己都绕不过这个坎。

      第0105章 谈钱伤感情

      一秒记住 .bookben.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愈没有接话,他要让在建帝自己明白,有些事情不是不愿,不是不想,就不必做,而是国家现实逼着你必须做,这就是现实状况。

      国家已经这样了,你要是不做,江山就丢了,况且,作为陛下,一味地仁慈是不对的,一味地提防也是不合理的,有堵也要有疏,有紧也要有松,这是一个必然要适应的过程。

      其实中愈想多了,帝王心术,在帝王的家里,耳濡目染,也不会差,只是晚年的朱元璋教给他的与他自己想的矛盾实在是出入太大,所以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看似有理,其实矛盾的处事方案,建帝自己都有些摸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如何做。

      “算了,你下去吧,朕,想一个人静静。”建帝摆了摆手,示意中愈退下。

      中愈拱手行礼告退,转身离开,“哦,对了,送进宫来的牙刷很好用,母后很是喜欢。以后要是有好东西,记得都送一部分进来吧,宫里这么多人呢,朕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中愈听后转过身来,看着笑着的建帝,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脸上的笑容有点奇怪,“那个,陛下,那个好东西,是要成本的啊”

      随手扔出一支毛笔,“滚,真以为朕会觉得你差那点银子。”建帝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好几度。

      中愈闪身躲过,立马转身,撩起袍子赶忙跑了,都顾不上圣前失仪,跑的比谁都快,一转眼就出了门,不见了。

      建帝看着他狼狈的样子,笑了,暗骂道:“这小子,小气死了,每次送点东西都跟朕谈钱,谈钱多伤感情啊,是吧,真是没眼力劲儿。”

      小太监们看着方大人快速的跑出来,都有些奇怪,什么情况,跑这么快干啥,听里面的动静,难道跟陛下闹矛盾了。

      “不过,朕好像是欠了不少了,要不抽个时间还给他。”建帝自言自语的说道,刚刚中愈的建议让他迟迟静不下心来,临走时中愈的表现到是让他稍稍安心了一点。

      “卖报,卖报,最新消息,大明国子监邀请方中愈方公子入监讲学,期待方公子最新佳作,卖报,卖报,都来瞧一瞧,看一看了。”郑左书坊的报童依然和以往一样出现在了京师的街头,清晰的嗓音,呼喊着人们买他手里的逊志报或者是大明报,来获取近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事情,现在主编们已经能够获取不少新闻了,专业团队也扩大了不少。

      长长的街道上立马就热闹了,大家快速的围在了小报童的身边,掏出散碎银钱,买报纸,现在他们把看报这件事也当成一天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之一。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15 02: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