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上一高兴,连带着自己也能捞点赏银呢。
潘玉达心里盘算好,立刻就开始写封奏折,他也知道这场大捷跟自己没什么事,但却是在自己再三提醒下金乡卫才做出的反应,所以这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写到人数的时候,潘玉达的笔却又停了下来,毕竟这奏折是给皇上看的,若是只死了几百人的话,那还能称为大捷吗?
所以潘玉达犹豫了一下,一咬牙,直接在百的前面加了一个三字,杀了三百多倭寇这样应该可以称之为大捷了吧。对于改战报这种事,潘玉达也不是头一次干,而且不光是他这样做,其它的谁不是这样做,想让皇上开心,就得把上面的数字改掉才行,毕竟皇上也不能亲自下来挨个挨
个清点,等到赏赐发下来,大家也好雨露均沾。
送走了信使,潘玉达的心情却是大好,自己回到了自己的屋子里,看着屋子上放着的十把倭刀,心里默默地盘算了一下,然后喊道“来人呀。”
“大人,有何事吩咐。”在外等着的下人立刻进到了屋子。
潘玉达先是默默地从倭刀中挑了一把最漂亮的,然后指着剩下的说道“去,把这些刀给其它的大人分掉,一把也不许剩。”“是。”
大明小书生
第208章 不以为然
按道理说,一封捷报并不需要兵部尚书曹元这样的【创建和谐家园】亲自过问的,而且他现一人身兼多职,平日里也是比较的忙碌,只是今天接到的这封捷报之后却让曹元小小地兴奋
一下。
这封捷报并不是来自西边久战之地,而是来自于南京,来自于那个名义上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兵部尚书潘玉达,当然这也只是名义上而已。捷报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最让曹元高兴的却是那‘永乡大捷’四个字,有金乡卫指挥使俞俊智接到线报,有倭寇要去攻打金乡村,立刻命金乡卫左千户荀纬带人前去支援,
战斗中得到金乡民团的配合,大获全胜,杀敌三百余人,缴获物资无数,随信献上倭刀四十把,以振国威。
另外,里面还附有一张纸,上面详细描述了一遍何家安设计的木头城墙,并称这种城墙用来固守却是万无一失。杀敌三百,这俨然已经是一场大胜,关键这场胜利来得是极不容易,倭寇肆虐沿海一带这么多人,沿海的卫所一直没有什么杀敌的好办法,那些倭寇行进速度极快,往往
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掠夺完物资,重新逃回到海上,就连大明水师也抓不到他们的踪迹,只能是徒劳地在沿海一带巡逻着。
所以一听居然杀了三百倭寇时,曹元也不管这里面有多少的水份,命人带着随信来的倭刀匆匆就赶往正德皇上的住处。曹元去寻皇上的地方并不是寻常的禁城,而是在皇城的西北角,一处名曰‘豹房’的地方,这里才是正德皇上平时享乐的场所,就连平时的军国大事也都是在这里处理完毕,
然后才分发下去。匆匆赶到了豹房外,曹元也没有顾上看两旁的景色,由一个小太监带领着,向正德处在的位置走了去,正低头走着,耳边却突然听到有人惊讶地问道“咦?曹尚书走的这
般匆忙,难道有什么大事发生不成?”
听到这声音,只顾赶路的曹元顿时一愣,连忙抬起头看了一眼,脸上露出了一丝玩味的笑容,拱手道“原来是张公公,不知公公这是要去哪里?”两句话却根本没有回答自己刚刚问题的意思,张永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有些难看,可是自从钱,只需要把图纸发到各村,村里就能各自建好城墙,到时候再也不会出现被倭寇
屠村的事情,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只是劝正德却不能走寻常之路,曹元琢磨了一下,突然压低了声音说道“皇上,其实在沿海一带推广这个木头城墙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什么好处?”正德愣了一下。“不用咱们花钱。”
大明小书生
第209章 陛下有旨
一把把锋利之极的倭刀就这么摆到了正德皇帝的面前,他倒是一脸的兴奋,却把身后这些太监吓得够呛,一个个用眼睛死死地盯着正德对面的曹元,只要他有任何的异动
,肯定就面临着分尸的下场。还好,曹元并没有想刺杀正德的意思,看到倭刀到来的时候,自己还特意避嫌似的退后了几步,以表示自己并没有其它的意思,反倒是好心地提醒正德道“陛下,这倭刀
杀气十足,还是离远一些的好。”
“曹爱卿放心,区区几把倭刀而已,难道还能伤到我不成?”正德到是一付信心十足的样子,不仅把倭刀从刀鞘里抽了出来,而且还在空地上耍了两圈。他倒是耍得心满意足,可把周围这些太监都吓到了,别的人不敢开口,终于刚刚回来的张永大着胆子劝道“皇上,这屋子实在是太小了些,倒不如以后找机会去校场试一
试。”“呃,说的有理。”正德自己也觉得耍得有些不太过瘾,颇有遗憾地把刀收回了刀鞘之后,看着这么多把倭刀,自己到是想到了那封捷报上所云,一时间也开始犹豫了起来
,这仗是打赢了,接着就该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说到底不就一个字‘钱’吗。封赏这件事,自己却是相当在行的,金乡卫指挥使俞俊智指挥有方,加封昭勇将军,左千户荀纬有万夫不挡之勇,加封指挥同知、明威将军,左千户所所有官兵均有赏赐
。
封赏完毕了,可是曹元却迟迟没有起身,看到正德没有再开口的意思,小心地提醒道“陛下,那配合作战的永乡民团还没有赏赐呢。”
“哦,对了,还有他们。”被曹元这么一提醒,正德终于又想到了那个不用花自己一文钱,就能把城墙建好的何姓书生,可是该怎么封赏他自己却犹豫了。
赏官吧,自己怕他没那个能力,而且这也不合逻辑。
赏钱吧,这又有些显不出皇恩浩荡。这倒是让正德有些犯了难,犹豫了一下,脑子里突然一转,自己终于想到一个好的办法,正德得意地笑道“我记得宁王倒是离金乡卫不远,要不这样,传旨给宁王,让他
替朕巡视一下金乡卫,顺便在嘉奖一下那个书生,这不就能体现出皇恩浩荡了吗。”
宁王?他行吗?
曹元的心里猛然想到那个正在谋求自己组建护卫队的宁王,心里却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只是皇上既然已经开口,那他也只能咬着牙应承下来。
……就在远在北京的皇上和兵部尚书正在商量着该给何家安什么样的赏赐时,此时的何家安却显得有些无所事事,离上一次的战斗已经过去了七、八天,可是自己想要的砗磲
却依然没有任何的消息,这也不是丁鸿阳不给他办事,而是他问遍了周围的这些乡镇,大家手上都没有何家安说的这种东西,却让丁鸿阳确确实实地傻了眼。何家安帮永乡这么多事情,自己若是连一个砗磲都给他找不回来的话,那自己的脸面又该往哪里搁,开始的时候丁鸿阳每天都来安抚何家安的情绪,可是一连几天都没找到砗磲,自己也觉得没有面子,一方面告诉村子里的后辈一定要把何家安好吃好喝伺候好了,让他做什么都行,就是离开村子不行,说什么自己也要把这砗磲给找到,以
答谢何家安的救命之恩才可以。何家安也没曾料到,自己的一句话,居然让丁鸿阳如此的重视,其实在丁鸿阳跟自己说没找到的几天后,何家安就已经想要放弃寻找砗磲的想法,可是当他想把自己的想
法跟丁鸿阳说的时候,丁鸿阳却说什么也不见他了,每天都让别人陪着他,你想下海咱们就下海,想打渔咱们就打渔,只有一项不行,走……那是万万不可以的。
何家安这叫一个无奈,可是偏偏又没什么办法,自己就算走也得跟丁鸿阳说一声才好,就这么偷偷摸摸地走掉了,岂不是让人笑话自己没有礼貌。
就这样,何家安在这永乡一待就是半个月的时间,每天的日子不是上山打猎就是下海摸鱼,半个月过去了,丁鸿阳还没有出现,自己倒是觉得自己又胖了一圈。终于,这天一大早上起庆,推开房门,何家安就看到了院子里面坐着一个人,看着他那张笑眯眯的脸自己顿时愣了一下,眨了眨眼睛之后,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快步走了
过去,一脸无奈地说道“丁大叔,我终于等到你了,你要再不回来,我可真的要走了。”坐在院子里的不是别人,却正是给何家安去找砗磲的丁鸿阳,此时的他脸上还留着些许的疲惫,可是精神却是很兴奋,看到何家安时,却是嘿嘿一笑,一伸手,从口袋里
掏出个东西,往何家安面前一晃,兴奋地说道“家安,你看,这是什么。”
“砗磲?”何家安的眼睛立刻瞪大了起来,一把接过丁鸿阳手里的东西,仔细地观察了起来。的确,这回丁鸿阳并没有找错东西,虽然这块砗磲并不是很大,很明显应该是从某只大个的砗磲身上砸下来的一小块,可是对自己来说,这么大的砗磲应该就可以够作画
之用,何家安兴奋地翻来覆去看了两圈,抬头看着丁鸿阳那有些苍老的脸,自己不由得愧疚道“丁大叔,真的不好意思,为了我这点小事,让你忙了这么久。”“哎,咱们这关系,还说什么对不起呀,丁大叔也没什么本事,耽误了家安不少时间,想必家安早已经思乡心切,这样吧,一会我安排一顿酒席,吃饱喝足了,再送家安回
苏州。”
这……既然是人家一番好意,何家安自然也不好拒绝,倒是永乡的乡亲们听到他们的恩人何家安要走的消息之后,纷纷把家里最好的一些吃食都拿了出来,原本丁鸿阳就打算办
一桌酒席,这下倒好,却弄出十几桌出来,整整一个村子的人都聚到了一起,简直是开欢送大会一般。就在大家正在兴头上的时候,村口放哨的人却突然闯了进来,跑到了丁鸿阳的身边,指着外面一脸惊恐地说道“师傅,大事不好,倭寇又来了。”
大明小书生
第210章 宁王驾到
倭寇又来了?
当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刚刚还欢声笑语的酒席上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愣住了,不是说倭寇的头子都死了吗,怎么他们又来了?这还没完没了了不成?
愣过之后,何家安首先反应了过来,连忙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惊慌,马上去取兵器,告诉村口的民团立刻关门,坚守片刻,支援马上就到。”好端端的酒席就这么乱成了一团,男人们争先恐后地去取长枪,女人们则保护着孩子跟老人回到自己家里,就算自己帮不上什么忙,但至少能保持不给男人们填乱是不是
。何家安则跟着丁鸿阳还有他的几个徒弟一起向冲村口的方向跑去,一边跑,丁鸿阳还一边地骂,这帮倭寇真特么的是死性不改,死了这么多人还没有脸,也不知道这永乡
里有什么宝贝值得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往这里冲。
眼看着几个人就要跑到村口的时候,迎面丁小六子却匆匆跑了过来,远远地看到丁鸿阳的时候,连忙喊道“师傅,误会,误会。”
“误会个屁。”丁鸿阳真的被丁小六子给气到了,怎么哪一回看到这小子都是误会呢,上次是误会,这次又是误会,哪里来的那么多误会。说话间,丁小六子也跑到了丁鸿阳的面前,一脸委屈地说道“师傅真的是误会,刚刚在箭楼上只看到了一支队伍开了过来,我就让人去给你报信,谁知道他们走近了我这
才看出来,上次那个什么荀将军也在队伍中。”
我去,这荀纬一天天都没事了吗,总往这里跑,何家安也挺好奇荀纬这个时候又带人来做什么,连忙跟在丁鸿阳的身后跑到了村口。谨慎起见,村口的大门并没有直接打开,何家安跟丁鸿阳则先到了木头城墙上面看了一眼,乖乖,怪不得丁小六子让人去喊人去,这外面的阵势也太浩大了些吧,而且这
些士兵身上的衣甲却是光鲜之极,看起来跟荀纬上次带来的卫所的官兵有很大的区别,这又是哪里来的人?
就在何家安好奇的时候,外面的荀纬眼尖,却是看到了何家安跟丁鸿阳的脑袋,在外面大声喊道“丁里长,快快把大门打开,宁王千岁驾到。”
宁王?站在城墙上的丁鸿阳一个趔趄,差一点就从城墙上摔下来,他不过一个小小的里长而已,见过的最大官也不过是县里的主薄,就连县太爷长的什么样自己都没见过,更别
说那些更大的官了。
现在倒好,直接一个千岁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把丁鸿阳的腿当时就给吓软了,别说下去,就连动都不会动,直接就瘫到了城墙上。瞧你那个出息的样子,不过何家安也能理解丁鸿阳现在的心情,别看丁鸿阳武功不错,可是说到底还不是一个普通的乡下老头,让他跟人打仗行,可是遇到这种王爷,自
然是被吓破了胆子。他动不了,那只有自己动手了,何家安连忙从城墙上走了下来,连忙命人把大门上的门栓抬走,接着拉开大门,自己则领着一干人等迎了出去,带来的村民分站两旁,何
家安独自迎了上去,不卑不亢地弯腰行礼,朗声道“草民何家安率永乡村全体村民恭迎宁王千岁。”何家安说完,只见打头的几匹马突然往两边一闪,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从人群中一跃而出,马上坐着一人,身穿大红色的龙袍,一脸盛气凌人的模样,高高地扬着头,目
光不屑地在何家安身上扫过,这才缓缓地说道“难道你就是那何姓的书生不成?”
何家安压根就不知道有捷报这回事,听到宁王的问话时自己就是一愣,仔细地想了想,在这永乡除了自己,应该没有第二个何姓的书生了吧。
于是,何家安点了点头,又一次恭敬地说道“草民何家安,见过宁王千岁。”“何家安,你抬起头来。”确定了这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何家安之后,宁王脸上的表情终于轻松了一些,可是脸上的那种傲慢与暴虐又怎么是说没就没的,更何况他也没有
给何家安好脸色地必要,自己这一次来不过是奉了皇上的圣旨而已,至于何家安是谁,又有多大的本事,他才没有那个关心的心情呢。
虽然不解这位宁王倒底要做什么,何家安还是听话地抬起头,目光却正好跟宁王的视线撞个正着,何家安连忙把头一底,快速地避开了宁王的眼神。
看着何家安的衣着打扮,却并不像是农村人,骏马上的宁王也没有下马的意思,就这么问道“看你这衣着,你倒不像是这本地人呀?”
“回千岁,草民乃清江浦人氏,只是恰逢到永乡而已。”
清江浦?
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宁王倒是愣了一下,然后微微笑道“原来你是清江浦人氏,那为何跑这么远来到这里呢?”
何家安先从苏州请人的事情说起,然后又提到自己还差一记颜料寻找不到,这才顺着沿海一直到了这里的事情说了一遍。
当然,他的话只说到这里为止,至于后面发生的事却连一个字都没有提。
哦,原来是这样。马背上的宁王缓缓点了点头,倒也没有继续再追问下去,毕竟砗磲这种东西自己并不是很了解,万一说错了丢的却是自己的面子,自己随意地用马鞭往前面一指,接着说
道“这就是你设计的那个什么木头城墙吗?”何家安点了点头道“王爷说的对,这就是草民设计的城墙,前后用并排的木头做柱,里面填满了大石与泥土,外面又套了一层渔网,用来防止大军攻城自然没什么作用,
不过用来对付那些倭寇嘛,作用到是很大的。”估计觉得从马上看有些看不清楚,宁王终于从马上跳了下来,他这一下马,身后跟着的人倒是也齐唰唰都从马上跳了下来,身后的几个亲兵上前站到了宁王的身边,除了
跟在宁王身边的何家安,倒是把其它的村民全部都隔了开。从外面看,并看不出这城墙有什么玄妙,等到宁王进到了里面,终于看清了这木头城墙的全貌,当看他看这城墙里面居然还隐藏着这么多玄妙的时候,自己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的惊讶,略有深意的目光转向了何家安,笑着问道“这城墙真的是何公子所建?”
大明小书生
第211章 有心拉拢
不知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何家安总感觉这个宁王跟刚开始到来时的那个宁王并不是同一个人。刚开始见到宁王时,那一脸的趾高气昂,根本就没有把所有人放在眼里的意思,大概也只是因为有不得已的事情才会来到这里,否则他那尊贵的脚才不会落在永乡这块土
寺上呢。
可是现在的宁王却突然又变了一个风格,脸上一直露着和煦的笑容,目光看着自己的时候,总觉得里面好像多了一丝玩味的内容。
何家安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是对是错,把这段木头城墙介绍完之后,自己也不知道该继续说些什么,老老实实地站在一边,看着这位宁王接下来还有什么举动。
“家安果然大才,只是……”宁王突然好奇地扭过头,冲着何家安问道“既然家安有如此大才,怎么不去考取功名?不入仕途哪里又能光宗耀祖?”说到考功名这事,何家安的脸上顿时精彩了许多,像陈月英这些知根知底的人都以为自己不去考功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不够,其实只有何家安自己心里知道,自己虽然附
身到这具身体之上,可是脑子里却没有对方的半点思想,也就是说,自己压根就不会读那些四书五经,更别提指着这些去考状元了。
只是这些话却不能跟宁王明说,何家安只能悻悻地说道“倒也不是没有考过,只是草民学识有限,并没有取得什么太好的成绩。”“哦,原来是这样。”宁王点了点头,听到何家安的解释,自己却把何家安的话理解成为怀才不遇的意思,明明是有大才的人物,却被那些四书五经给限制住自己的想法,
不过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设计出如此便捷、坚固的城墙来。想到这里,宁王心里想招揽何家安的心思便越来越浓厚,其实招揽这种事自己已经不是第一次做,办法嘛不外乎只有三种,第一种是权,自己的封地那么大,自己可以许
给对方官职。
第二种是财,世人谁不爱财?不贪财的人自己还从来都没有见过呢,就连当年八虎之首,权势涛天的刘瑾不也是逃不出这个财这个字吗。
第三种自然就是色了,什么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连皇上都无法幸免,更不要说这些普通的书生了。所以,对于把何家安招揽到自己麾下,宁王是有了十足的把握的,看过了城墙,宁王就装模作样地往村子里面走,一边走,一边又把何家安喊了过来,笑着说道“家安可
曾猜到孤王今天到这里来是为了何事?”
自己又不真是玉帝转世,怎么可能什么事情都知道,何家安摇了摇头,小心地回道“草民不知。”看着何家安这一付谦卑的模样,宁王的心里却是越加的喜欢,自己身在高位自然也接触过很多有才华、有本事之人,可是一个个都跟茅房里的石头似的,又臭又硬,两、
三句话不合,就给你一甩袖子走人,倒是这个何家安,事事都顺着自己,而且人还有大本事,这样的人才简直是老天爷赐给自己的。轻轻拍了拍何家安的肩膀以示自己对他的恩宠,宁王接着笑道“恐怕家安还没有意识到,你们在这里打的这场战对整个沿海,对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件有着十分重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