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国师》-第2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陛下,臣可以回避一二吗?”旁边听得如坐针毡的纪纲试探性地问道。

        朱棣面上却依旧波澜不惊,他没有同意纪纲的请求,而是沉吟几息后问道:“若照你所说,是方孝孺一个在乡间任私塾先生的【创建和谐家园】,收了姜星火作学生。而姜星火从小连家乡都没离开过,一年前却突然变卖家中祖产来到南京,每日只在秦淮河上的画船间厮混?”

        “是,陛下。”

        “一个乡间书生竟有这般见识,这见识是从哪来的?有这般见识的人,为何会甘愿在勾栏画船间自暴自弃?为何要故意接近朕的儿子?到底是不是建文逆党的暗中布置?”

        听到皇帝的连声质问,纪纲额角沁出冷汗,颤声说道。

        “臣愚钝,请陛下给臣一点时间来查!臣一定查到水落石出!”

        朱棣盯着纪纲看了半晌,目光越来越锋利,仿佛能够洞穿纪纲的灵魂,良久才缓缓移开视线。

        “朕给你三天时间,查清楚此事。”

        “谢陛下恩典。”

        纪纲躬身领旨,他暗自长长地松了口气,甚至都不敢擦拭额头的汗珠,只能任由汗水滴落在飞鱼服上。

        而墙对面的讲课,依旧在继续。

        “那姜先生觉得,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诸藩手中的护卫兵马,日后便不会再发生一次靖难之役了是吗?”

        朱高煦目光灼灼地盯着在老歪脖子树下躺平的姜星火,认真问道。

        朱高煦对待这个问题,确实很认真,因为他确信父皇朱棣把他耍了,他不一定能当上太子后,就开始不自觉地把带入了藩王视角里。

        “大明未来灭亡的诸多原因里,肯定是没有藩王造反这一条的。”

        姜星火翻了个身,伸出右脚搭在左腿上,闭着眼睛,慢悠悠地说道:“可是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诸藩之中,不愿意被养猪的迟早会有野心,迟早会做乱,这一点不需要怀疑。诸藩军权一旦被收回,就没有人能再成功了,但必然会有人继续尝试。”

        “可现在诸藩就不会有人不服,有人起来反抗吗?”朱高煦急切道。

        “这话可不对。”姜星火笑呵呵地说道:“永乐帝是亲手打江山的英主,将来是要跟唐太宗并在一起的,诸藩怎么会不服?”

        顿了顿,姜星火又继续补充道:“再说了,这个世界有一句话,叫做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其余诸藩,有能如永乐帝一样王上加白的能力吗?”

        “可万一他们执迷不悟呢?”朱高煦皱眉道。

        “永乐帝的政令一旦颁下,不管诸藩如何选择,结果都已注定,执迷不悟在燕军铁骑面前也只是螳臂当车罢了,建文百万大军都没挡住,诸藩的几千到万把人护卫如何挡得住?除非诸藩联合起来,才能破罐子破摔,给朝廷造成麻烦。”

        姜星火淡淡地说道:“永乐帝要和平削藩,首先是不想让自己在史书上留下屠戮宗亲的恶名,其次才是顾忌尚未恢复的大明再次遭受战乱。”

        朱高煦捋着大胡子默然无言,半晌方才不甘问道:“如此杯酒释兵权的法子,就没有半点后遗症吗?”

        听到这个问题,姜星火难得认真,嗯,一半的认真,他摘下了一片叶子。

        “有后遗症,而且是对于大明非常致命的两点后遗症。”

        “这两点后遗症,会直接让大明国运短一截!”

      第三章 朱元璋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隔壁正在偷听两人谈话的朱棣,正用手不自觉地撑着桌子,听到姜星火这句“危言耸听”的话语时,紧紧地蹙起了眉头。

        和平削藩,供养宗室。

        这八个字的削藩策略,是朱棣和道衍翻阅历代史书,经过谨慎论证得出的,绝对可行的法子。

        跟宋太祖一样,朱棣与道衍的想法是,既要自己的名声,又要削藩,还得维持大明的稳定。

        原因很简单,就像是姜星火所说的那样。

        首先,无论扯什么名头,朱棣本质上都是藩王造反篡夺大位,名声已经不太好了,朱棣没有摆烂到底的打算,相反他要的是成为一代英主。

        因此,朱棣不可能容忍自己再背上屠戮宗亲的恶名,如同南北朝时期的那些暴君一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其次,在洪武朝的休养生息中刚刚恢复一点元气的北方,已经被残酷的靖难之役彻底打烂了。

        大明开国,徐达大将军北征的时候,山东淮北水草丰美之地,【创建和谐家园】早已被蒙古权贵逐出家园,耕地也改为了马场......这只是金元两朝对北方【创建和谐家园】统治的一个缩影。

        从金朝开始,两河、中原、山东的【创建和谐家园】人口基数便开始锐减,到了元朝更是民生凋敝不堪,甚至许多名城大邑被蒙古人拆的城墙都没有。

        而靖难之役的很多攻城战,朱棣也获益于此,大部分在地图上存在的城池,是既没有城也没有池的;当然了,祸兮福所倚,也正是因为除了济南、德州、真定等军事重镇外城池难以据守,靖难双方才进行了堪称惨烈的数次大规模野外重兵集团会战,导致北方人口再次锐减。

        而八大塞王,除了他燕王朱棣和被裹挟的宁王,其他的六大塞王,此时作为防御北元的第一线,手里加起来依旧握着十几万兵力,削藩举措一个不慎,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总之,北方已经打成了一片白地,朱棣是绝对不允许诸藩因为对他削藩的不满,联合起来再来一次“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

        而只有用供养宗室的法子才能和平削藩,同时以朝廷武力作为威慑,这样才能让诸藩乖乖听话,不敢轻举妄动。

        否则大明,必须得付出血淋漓的代价!

        可是现在看来,姜星火一介书生,居然有点瞧不起朱棣和道衍所作谋划的意思?

        甚至说出了,和平削藩会让大明国运短一截的话!

        这是何等荒唐?

        难不成姜星火还能比他这个亲手打天下的九五之尊,比道衍这个玩弄了数十年阴谋阳谋的权谋【创建和谐家园】,还要厉害?

        纪纲自然不知朱棣的内心想法,但见朱棣面色不虞眉头紧蹙,纪纲赶紧跪伏下去,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这姜星火乃妖言惑众之辈,他满嘴胡说八道,您别相信他。”

        朱棣却摆手制止了纪纲,抬手走到书桌旁,沉声说道:“听他继续细说,朕倒是想听听,这姜星火凭什么敢说和平削藩,能让大明国运短一截。”

        “如果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纪纲连忙应道:“微臣明白!”

        老歪脖子树下躺着的姜星火,根本不知道到朱棣已经动了杀心。

        当然,如果他知道的话,那也只会说——“求求你了,快帮忙砍死我吧!”

        姜星火仍然在躺躺而谈,指点江山。

        “先讲讲第一点后遗症,你既然曾经在五军都督府任职,那大明的堪舆图你应该看过吧?”

        朱高煦点了点头,虽然他自述的南军将领经历都是伪造的,但大明堪舆图这东西,他可比五军都督那帮酒囊饭袋熟悉多了。

        “那你有没有发现,大明藩王的封地分布有什么规律?”

        朱高煦沉思片刻,捻了捻须,不确定地答道:“北多南少?”

        “非止如此。”

        姜星火随手在地面的沙土上画了三条线,侧目指道。

        “第一条线,长城防线。你对这些熟,你告诉我,长城防线在太祖高皇帝驾崩的时候,分布了那些藩王,共计多少个?”

        朱高煦仔细端详着沙盘,说道:“姜先生......诸藩封地相连,按长城沿线一字排开,从西到东应该是肃王、庆王、晋王、代王、谷王、燕王、宁王、辽王,共八个藩王。”

        “姜先生,俺明白了!”

        朱高煦恍然大悟,看着沙土上的第二条线说道:“第二条线就是黄河防线对不对?”

        见姜星火微微颔首,朱高煦自顾自地说道:“黄河防线,分布了秦王、周王、鲁王、齐王,共四个藩王;长江防线,则是在上游和中游分布着蜀王、湘王、楚王,共三个藩王。”

        “你是带兵上过战场,定是知兵的,那我们今日纸上谈兵一番。”姜星火慢悠悠地假设着,“如果你是北元,大明的都城在南京,你想要重返中原消灭大明,你有什么办法吗?”

        朱高煦捋着大胡子,沉默地思考了起来。

        等他思考到了脑壳都开始疼,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

        ——如果按洪武朝的藩王制度,没有任何办法!

        只能从北到南三道防线硬凿过去,而长城防线、黄河防线、长江防线,都是依山仗水的天险,极为易守难攻。

        而诸藩的兵力,都集结在这些天险的南部。

        “看你这样子应该是想明白了。”姜星火继续说,“太祖高皇帝是他那个时代最顶级的战略家,虽然眼光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可子孙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问题,他基本都给出了能直接沿用上百年的制度设计。”

        “兵力最雄厚的长城防线抵御北元,长城与黄河中间的两河地区则由朝廷直辖,防范八大塞王;兵力少一半的黄河防线既可以抵御北元,也可以阻挡作乱的藩王,黄河与长江中间的两淮地区则由朝廷直辖;兵力最少的长江中上游防线,则是在可以顺江而下快速勤王的同时,不至于能威胁到都城南京的安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定都南京的大明,即便是面对北方未来新出现的,像是历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这些战力强悍的游牧民族,靠着长城、黄河、长江三道防线,以及朝廷直辖与藩王封地互相制衡的前后布置,都是能撑到游牧民族自己腐化堕落战力锐减的时候的......再不济,如北宋南宋那般先后靠着黄河、长江延续国运也是可以的。”

        “三条防线,就是大明的救命线,而现在早已经被建文削藩彻底破坏,周王、齐王被废,湘王举家自焚,导致了黄河防线不战自溃,长江防线无法支援南京,也正是如此,燕王才会一路南下,没有遇到任何藩王的起兵阻止。”

        “而今上以藩王之身横扫天下,必定忌惮其他藩王,必会行削藩之事。”

        “无论是今上打算和平削藩,还是如建文那般武力削藩,结果都是一样的。”

        “太祖高皇帝留给大明的三条救命线,彻底失效!”

        “今上根基在北又素有扫清残元之志,定会迁都!”

        “数百年后异族崛起而边军武备废弛,大明必亡!”

      第四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砰!”

        隔壁的朱棣,一【创建和谐家园】坐在了椅子上,脸上满是不加掩饰的失魂落魄。

        周围的锦衣卫早已惶恐地跪伏在地上,半点动静都不敢发出来。

        “朕,竟然做错了?”

        朱棣喃喃道,声音里充斥着不可置信。

        震惊!

        无比的震惊!

        削藩,就是废除他爹朱元璋给大明留下的三条救命线!

        自起兵靖难以来,遇到多少大风大浪,他朱棣都没有如今天这般震惊。

        朱棣呆呆地仰着头,似乎想要透过屋顶,看看他爹朱元璋,是不是在天上看着自己。

        朱棣从小就崇拜他爹朱元璋,甚至为了成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而努力学习、作战,但是他千辛万苦坐上了他爹的那个位置后,却小瞧了他爹的智慧。

        朱棣一时失神,脑海中浮现一幅画面,他爹朱元璋正站着他面前,自己跪在地上被指着鼻子臭骂。

        “你能打,有能耐一路杀到南京登上皇位,可你再能打,过了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你能保证那时候的大明还能打吗?迁都北平,咱老朱家被人一锅端了怎么办?”

        “忘了咱的教诲了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领兵者不虑胜先虑败!”

        “咱家留给大明的三条救命线,就要被你这逆子亲手废了!”

        脑海中回响的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朱棣久久回不过神来,只觉得胸腔内气血翻腾,喉咙腥甜。

        朱棣想要跟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朱元璋辩解,可话到嘴边,却只是默然。

        按姜星火的分析,朱元璋留给大明的这三条救命线,从兵力配置到互相制衡,乃至两河两淮这两大片朝廷直辖的大平原缓冲地带,总体布置称得上是无懈可击。

        固然朱允炆那小兔崽子先开了削藩的口子,废了黄河防线和长江防线的藩王,使得朱棣不需要面对这两条防线上的藩王抵抗。

        可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如果削藩,日后大明面对异族入侵,异族也会直接走他朱棣奉天靖难的这条路线直下南京呢?

        只要这三条防线存在一日,大明就永远不可能被异族灭亡,更不敢将自己的老巢搬空,所以每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时候,哪怕后世子孙再无能,也总有挺住的机会。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6 07: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