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小说列表 排行榜 搜索

    《大明合伙人》-第6页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温馨提醒:系统正在全面升级。您可以访问最新站点。谢谢!

      崇祯这一连串的反问,倒是直接把沈浪给问住了,他当初也研究过明末崇祯如何破局的问题。

      像很多网上说的一样,迁都啊,大不了像南宋一样,以半壁江山延续下去,然后再图东山再起。

      现在看来,明朝和宋朝所面临的形势完全不同啊。

      明朝一南一北是有两套班子,这看似搬到南京就可以马上办公了,但深层次的问题却非常严重。

      当时的宋朝只有一套班子,而且北方是被金人直接占据了的。

      皇帝和一帮大臣都被掳走了,留下的人在北方的利益也都失去了,没什么念想。

      南方也没有太强的利益集团与他们竞争,所以,大家自然选择保命逃到南方。

      掌握话语权的人拥立新帝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没话语权的人反对也没用。

      所以,南宋的建立顺理成章,也能够迅速的凝聚南方的力量。

      可明末不一样,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党争问题非常严重,说白了就是各派利益之争。

      就像崇祯刚才说的,南北是不可能相容的。

      而且,现在北方还没有真正灭亡,北方集团的利益也没有失去。

      所以,北方集团不可能放下他们在北方的利益跑到南方去的。

      南方集团也肯定不想北方那些人跑到南方来与他们争夺利益。

      像隆武帝,鲁监国,绍武帝,永历帝这些控制力小很多的政权,都能为了各自的利益打得不可开交。

      而面对至少半壁江山的利益,南北两个集团之间,即便发生战争都是很正常的事。

      而迁都就是引子,这就为建立南方政权增加了很大的麻烦。

      沈浪之前和很多网友一样,把没有及时迁都的问题都怪到崇祯身上。

      单纯的认为他只是好面子,想迁都又不敢直接承认,甚至还把提议的人给卖了以平息众大臣的怒火。

      现在看来,不是崇祯不想迁,而是根本迁不动啊。

      崇祯也许是爱面子,但肯定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爱面子,一个那么爱面子的皇帝,不可能拉得下脸来向

      即便放到现代社会的一个小老板,他恐怕宁愿自己的企业倒闭,也拉不下脸来向自己的员工借钱吧。

      可崇祯作为一个皇帝,他就能够拉得下这个脸。

      关键是,他的脸拉下来了,可那些大臣却不给他这个皇帝的面子,逼得他不得不派人上门劝说。

      崇祯都这样低三下四了,那帮大臣包括他自己的岳父还是不给他这个皇帝一点面子,他派出的人连门都进不去。

      为何?因为各家各户大门外都挂着房屋出售的牌子,就差直接说,老子就是不想借钱给你。

      京师一个没任何身份,普普通通的老头都看不过去,将毕生攒的四百两银子全部捐了出去。

      崇祯千恩万谢的同时,难道不感觉到屈辱吗?

      最后,这些富得流油的大臣,大多只捐个几百两,甚至有的只捐几十两。

      首辅魏藻德在筹饷之初就强烈反对,最终也只赚了五百两,而前首辅陈演更是一毛不拔。

      特么的,这不是打发要饭的吗?同样这帮人,在几个月后李自成向他们要钱时,有几个没被敲出几万两银子出来?

      一个皇帝都当成这样了,哪来的面子?连里子都没了。

      这也从侧面说明,崇祯对国家的控制力已经很弱了,别说和明初相比了,即便之前几朝,谁敢如此羞辱皇帝?

      现在,一大群人敢如此羞辱他,不拿他当回事。

      难怪崇祯死前有那么大的怨气,怪诸臣误他,直言所有文臣都该杀,在听到李自成疯狂拷掠那帮当初不肯借款的大臣时,是那么的解恨。

      所以说,迁都不成不能单纯的归结为崇祯爱面子,他的面子甚至都没有几百两银子重要,何况是为了拯救大明。

      迁都的提议是在筹饷之前就提了出来的,李明睿提议迁都时,首辅还是陈演。

      在崇祯发起筹饷时,首辅已经是魏藻德了。

      既然迁都迁不动,李明睿还提供了个折中的方案,就是将太子送到南京去。

      但是,以首辅陈演为首的这帮大臣,一样强烈反对。

      强烈要求杀掉李明睿以定民心,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帮人多爱国呢。

      因为他们清楚,南方有一套现成的政权。

      如果把年幼的太子送到南京去,肯定会被一帮别有用心的人摄得大权,太子最终沦为傀儡。

      而南方没有遭遇太大的战争祸害,经济发达,掌握着全国的粮仓,也有方国安、郑芝龙等军头。

      天时地利,有了这些优势条件,恐怕要不了多久,南方政权就会反客为主。

      即便不能取得整个大明的主导权,但要取得南方半壁江山的主导权,是没多大问题的。

      而一旦失去了南方,北方政权就如无根之萍,对他们的利益损害巨大。

      所以,即便是崇祯留在京师,将太子送往南京的提议,他们也是不可能赞同的。

      谁敢提出这样损害大家利益的建议,他们就要嚷嚷着杀谁,事实也确实如此。

      最终,崇祯没有杀李明睿,但这条提议也没能通过。

      当然,还有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崇祯彻底撕破脸,不管不顾的带着家眷一起跑到南方,直接放弃已经彻底没救了的北方。

      南京那帮人肯定会举双手赞同,有一整套现成的班子,南方政权可以迅速建立。

      但最终的结果,崇祯恐怕和南明几位皇帝一样,境遇也好不到那里去。

      他手中一样无钱无兵,无可用之人。

      即便他是在孙传庭战死之前做出这个选择,也是无迹于事。

      因为孙传庭远在陕西,他崇祯一跑,肯定会军心动荡。

      孙传庭部那么多人根本不可能绕过李自成跑到南方来,被灭的可能性非常大。

      而等到孙传庭战死之后,那更没什么念想了。

      至于姜瓖、唐通之类的总兵,百分百会直接投降李自成。

      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更带不走,人家愿不愿意跟着走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这些是北方的力量,至于南方这些手握重兵的如左良玉,方国安,郑芝龙之辈,他崇祯指挥得动吗?

      你一个光杆皇帝跑到南方去,别人凭什么听你的?

      所以他只得依托在南方掌握话语权的人,这样一来,就难逃沦为傀儡的命运了。

      后世说“传庭死,大明亡”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孙传庭所率的军队,是唯一有实力又比较忠诚于崇祯的军队。

      孙传庭一死,崇祯不管跑到哪里,都难以挽救大明了。

      大明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第九章 大明不能亡啊

      现在想来,弘光帝其实和崇祯在某些方面很像,崇祯登位之初,除掉魏忠贤的那一番运作,后人也是拍案叫绝。

      同样的,弘光帝朱由崧在夺得帝位中使的手段,丝毫不差,因为他除了顶着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名头之外,根本没其他优势。

      掌握话语权的东林党、史可法以及马士英都不看好他,已经将他剔除,正在谋立血统偏远的潞王朱常淓。

      于是,朱由崧不再耽搁,果断抢先出手。

      他下手也非常准确,绕开那些大臣,直接求助掌握兵权的几大军阀,一锤定音,干净利落的将帝位抢到自己手中。

      逼得那些不支持他的大臣出尽洋相,投靠的投靠,出糗的出糗,不得不接受现实。

      一个蠢笨的人不可能有这种手段和魄力的,说明这家伙其实聪明得很。

      可是,坐上皇帝宝座之后,这家伙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今朝有酒今朝醉,几乎没想过好好经营南方这个新政权,醉生梦死的过一天是一天。

      一直等到清军打到家门口了,这家伙在头一天晚上还有心情召人进宫唱曲儿。

      凌晨之后才实施出逃,而且瞒过了所有人,天亮后,百官入朝才知道他逃离了南京。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其实这家伙心思很慎密,心中也清楚得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根本无法稳定南京政权,无法建立一个像南宋那样的政权。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在最后关头好好享受放纵一番。

      别像先帝崇祯那样累死累活,最终也只是得了个家破人亡,亡国之君的名头,这又是何必?

      以己度人,崇祯可能是从沈浪这里听到了弘光帝的事迹,猜测出了朱由崧如此不作为的原因,才没有生起希望吧。

      而那时的崇祯,可就不止背负一个亡国之君的名头了。

      起码他留在京师与国共存亡,还搏了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好名声。

      可一旦他带着家眷逃到南京,最终还是导致亡国,那名声就臭完了。

      留在北方的那帮人,肯定会一股脑的将导致明亡的结果全部推到他崇祯头上。

      而且,李自成入京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开城门跪迎李闯。

      你朱家子孙都不要大明了,我们这些外人凭什么帮你死守朱家江山?

      所以,骨子里充满血性的崇祯是不可能丢下京师带着家眷逃到南方的。

      通过强硬手段逼着那帮大臣迁都也不可能,通过和平商议更会被喷成狗屎。

      如今看来,崇祯看似还有迁都的一条路可走,其实这是一条死路。

      看到崇祯这般绝望,沈浪也有些绝望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沈浪的脑海迅速翻转起来,突然,他悲呼一声,

      “陛下,大明不能亡啊,现如今能拯救大明的,就只有您哪。”

      崇祯被沈浪这一声悲呼吓了一跳,随即回过神来。

      心中的苦闷无处发泄,他三步并着两步来到沈浪身边,大声质问道:

      “朕难道不想拯救大明吗?自登基以来,朕丝毫不敢懈怠,兢兢业业,时刻想着重整朝纲,中兴大明。”

      “可如今,大明境况每况愈下,危亡在即。”

      “是你告诉朕大明只有不到一年就要亡国了;是你告诉朕,朕信任的那些人大多是诓骗朕的庸才;是你告诉朕那些人大多心中根本没有大明,只盼新朝建立为之效忠。”

  • 第1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技术支持:近思之  所有书籍
    北京时间:2025/10/07 17:27:23